甲午战争120周年作文素材:丁汝昌简介_3000字

合集下载

丁汝昌: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

丁汝昌: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

丁汝昌: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作者:李厚木来源:巢湖日报发布时间:2010-08-13 09:23 [打印] [大中小]今年2月,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丁汝昌逝世115周年。

丁汝昌,字禹廷,祖籍我市庐江县石头镇,后迁居巢区汪郎中村。

其人生经历传奇而坎坷。

贫寒出身当兵谋生清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巳时(1836年11月18日上午),庐江县丁家坎村贫苦农民丁灿勋喜得一子。

丁家赤贫,便把改变家境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孩子的身上,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先达”。

意欲有朝一日能率先发达,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为实现这个理想,小先达的父母从牙齿缝里刮下点银两,7岁起便把他送进私塾读书3年,后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停学帮工维持生计。

十几岁时,父亲送他到同族伯父家的豆腐坊一边帮工、一边学徒,没有工钱,只图眼前糊嘴和日后出路。

可是伯母经常打骂,无法忍受,丁先达便产生寻机另找出路的想法。

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一带一连数月没下透雨,庄稼干得点着火,父母双双卧病在床,食不果腹的丁家无钱治病。

年幼的丁先达眼睁睁地望着父母双双病饿而死。

据当地人传说,丁先达父母死亡时买不起棺材,只能将家中的木柜作为棺材而葬之。

年仅14岁的丁先达自此便成了孤儿。

1854年1月18日,太平军来到庐江。

丁先达觉得机会已到,毅然抛下手中的活计,投入其行列,混碗饭吃。

自此,开始了他漫长多变的军旅生涯。

这年他18岁。

作战勇异初有发迹丁先达当兵后就参加了庐江争夺战。

不久,又随部驻守当时的安徽省城安庆。

1861年,安庆太平军被湘军围困,丁先达随其上司投降湘军。

此后改名丁汝昌。

在湘军中他作战勇敢,表现颇佳,攻克安庆后,论功行赏,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营哨官,属最基层军官,大体相当于现在中尉以下军衔、排级军官。

当时李鸿章正在组建淮军,丁汝昌随营被曾国藩拨归李鸿章部下。

同治元年(1862年)春夏之交,丁汝昌等随李鸿章乘轮船前往上海镇压太平军。

八月,配合刘铭传与太平军作战,刘铭传见丁汝昌“骁果异之,乞置帐下”。

将相故事-海军提督丁汝昌简介 丁汝昌是怎么死的?

将相故事-海军提督丁汝昌简介 丁汝昌是怎么死的?

将相故事-海军提督丁汝昌简介丁汝昌是怎么死的?学过历史的人对于丁汝昌这个人绝对不陌生,毕竟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的位置绝对不少。

在甲午海战之后,日本军国主义风气更浓,更是由一个太平洋上面积极小的岛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而中国经过此次战役,使得凭借洋务运动国力有所回升的清朝,衰败的速度俞快,洋务运动也因此破产。

甲午海战是一场对于中日两国来说,都是一场重大战役。

而作为这场战役中的海军统帅,丁汝昌其名自然历史长存。

丁汝昌,公元1836年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原籍安徽凤阳县,后巢县高林乡郎中村。

丁汝昌袁原名丁先达,也叫丁禹亭,号次章,是清朝海军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自幼家贫,他的父亲丁灿勋只是一个普通农民,以务农为生。

丁汝昌小的时候还是读了几年私塾的,可是到了他十岁的时候,因为家里实在贫穷,供不起他读书的费用,学业自此荒废。

丁汝昌从这个时候起,就开始干各种工作,以贴补家用。

他干过放牛娃,也放过鸭子,甚至还摆过渡船。

十四五岁的时候,被父亲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学徒。

咸丰三年的时候,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事情。

这就是后来在历史书中,占据有极大篇幅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

此次农民起义,是中国有历史以来,爆发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农民起义。

这次农民起义,崛起速度极快,凭借着太平军,很快攻陷了半个中国,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而当时还是豆腐店学徒的丁汝昌,在太平军占领庐江的时候,毅然加入了太平军,成了程学启的部下,从此在安庆驻扎下来。

咸丰十一年,湘军将领曾国荃率领湘军围困安庆。

知道大势已去的程学启,带领包括丁汝昌在内的300太平军士翻越城墙,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

对于这支投降的前叛军,曾国荃并不放心,所以只要有战斗,每每都是派他们在前面攻击。

这年七月,程学启、丁汝昌作为前导攻打安庆太平军营。

此次战斗,丁汝昌二人表现英勇,攻破安庆,杀死敌军1。

6万人。

经过此次战斗,程学启升任游击,赏戴花翎,充当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开字营哨官。

历史趣谈:水师提督丁汝昌 从太平天国成长起来的虎将

历史趣谈:水师提督丁汝昌 从太平天国成长起来的虎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水师提督丁汝昌从太平天国成长起来的虎将导语:寄托大清王朝复兴希望的北洋水师,自1874年开始筹建,历时15年耗资白银一亿两,拥有军舰25艘,官兵四千余人,在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全球第八。

寄托大清王朝复兴希望的北洋水师,自1874年开始筹建,历时15年耗资白银一亿两,拥有军舰25艘,官兵四千余人,在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全球第八。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现代化水师的提督不是皇亲国戚,不是留洋精英,而是出身草莽来自天平天国的将领丁汝昌。

究竟是何种机缘,使年轻草根丁汝昌能够一举成为大清军事领袖?丁汝昌,安徽庐江县人。

少年时父母双亡,1854年无依无靠的他参加了程学启的太平军。

1861年随程学启转投淮军李鸿章旗下,因为做战勇猛,数年内屡立战功,后被授予总兵,获巴协勇图鲁称号,1879年因骁勇忠诚被李鸿章调入北洋海防,成为其心腹。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时被李鸿章荐任提督,统帅整个海军,这一年,他刚43岁。

同时期与丁汝昌年纪相仿的对手,是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海军学校正规科班出身,毕业后加入日本海军,久经历练精通海战。

而陆军出身,主要战功是镇压农民军,毫无海军经历的丁汝昌,能否胜任海军提督?是否因为李鸿章任人唯亲呢?北洋海军是李鸿章一手创立,十分重视,此处用人一定一是可靠,二是能力,如此才能既控制又驾驭这支舰队。

在短时间内创建一支可立即投入作战的新军,统领必须有深厚的资历和丰富的经验,与其他科班出身将领相比,丁汝昌资历最深、作战经验最丰富、战功最多,恰恰是最佳人选。

丁汝昌(1836~1895. 2.12),大清海军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进入海军之后便开始认真研习现代化海军知识,从他留下的生活常识分享。

丁汝昌的小故事

丁汝昌的小故事

丁汝昌的小故事【篇一:丁汝昌的小故事】家乡一些老人叫丁汝昌为丁尔昌;叫“丁统领”为“丁铜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丁汝昌原名丁先达,咸丰十年(1860),程学启率丁先达等82名干将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丁先达从此以后改名丁汝昌。

庐江方言读“汝”为“尔”,遂有丁尔昌之名。

在《潜川丁氏宗谱》的文字中,也有称丁汝昌为丁尔昌的。

随着丁汝昌职位的升迁变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名号称呼,如:丁统领、丁军门、丁提督、丁提台等;家乡人将“丁统领”误称为“丁铜鼎”。

但“丁铜鼎”的称呼也不全是无稽之谈,据说丁汝昌殉国后,其生前所戴铜头盔有9斤多重,置于丁家坎丁氏宗祠,供丁氏族人祭祀。

睹物思人,乡人见铜头盔,犹见丁汝昌,故直呼“丁铜鼎”。

1958年,丁汝昌重孙女丁亚华与其母张德媛将丁汝昌六十寿屏、武官上朝服、盔甲等遗物捐献给省文物部门。

二、丁公画像丁汝昌嫡系重孙丁荣涛,今年86岁,为巢湖市离休干部。

据丁荣涛回忆:丁汝昌有一全身画像,纸质,每年大年三十,总要在汪郎中村丁汝昌故居正屋中堂悬挂,一直到正月十五以后,再收藏起来。

后不知所之。

还有一张丁汝昌半身照片,木框装,子侄辈不懂事,用木框作水缸盖,由于常年潮湿,后腐烂,甚惜。

《潜川丁氏宗谱》中有丁汝昌木刻画像一张,并有“翰林院编修前陕西学政现任江宁布政使司愚弟许振袆拜题”的丁公汝昌画像赞:“龙骧望重,燕颔神清。

具投壶雅度,得左传菁英。

立伏波铜柱,着谢博棋枰。

藩屏责任,山海勋成。

树德威兮鸡林揆服,绘风姿兮鳞阁垂名。

”三、“万民旗伞”颂忠魂丁汝昌壮烈殉国而朝廷不恤的冷酷做法,令朝野上下许多正直之士氛不平为鸣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夏,威海、荣城、烟台、旅顺沿海绅士商民,京外官粱世火良、刘宗汉、潘庆澜等300多人及甘肃提督姜桂题、开缺浙江按察使王仁宝等10人,广东水师提督萨镇冰、直隶候补道曾兆锟等114人,先后呈请北洋大臣袁世凯,为丁公汝昌伸雪,大学士孙家鼐亦为丁公奏请昭雪。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丁汝昌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丁汝昌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丁汝昌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原名丁先达,字禹亭,号次章,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人。

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早年曾参加太平军,随队归顺湘军。

不久,隶属李鸿章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官至记名提督。

光绪五年(1879年),李鸿章调入北洋水师。

光绪七年(1881年),统率200名北洋水师官兵赶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丁汝昌指挥北洋水师与日军展开大东沟海战,后舰队退保威海卫。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抗击日军围攻。

未得上峰命令,无奈港内待援,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未至的情况下,拒绝日军将领伊东祐亨劝降,服食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宣统二年(1910年),平反昭雪。

人物评价:《清史稿》:甲午之役,海陆军尽覆,辱莫大焉。

汝昌虽有罪,而能以一死报国,尚知畏法。

汝贵、志超丧师失地,遗臭邻邦,靦然求活,终不免於国典,何其不知耻哉?刘体仁:丁汝昌夙将骑兵,以统海师,朝廷用人,自为失当。

汝昌屡受督责,欲战,自知不敌,惟求一死塞责。

大东沟之役,仓卒应敌,不知学理,立定远望台之上,致被震仆;反谓日炮击毁,倾覆受伤。

朝臣不知机械之学,无从指驳。

外人见之,无不匿笑。

然汝昌见危授命,较之临阵脱逃之方伯谦、服毒呼救之刘步蟾,高之奚止一等,于以知旧道德,犹胜于新知识。

丁一平:丁汝昌这种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忍辱负重,最后时刻尽节以终的崇高品格和爱国精神难能可贵。

这一切不应否定,也不容否定。

历史应当还丁汝昌这个甲午战争最大的悲剧人物以公正。

相关争议:丁汝昌战后长期背负罪责,至今仍争议不断,有很多不实之辞应当加以澄清。

指责丁汝昌的不实之辞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说丁汝昌能力不强、指挥无方。

这主要是指他不懂海军专业,领导管理能力不强,造成舰队管理不善。

另外,有人认为丁汝昌担任北洋舰队提督,完全是李鸿章“任人唯亲”的结果。

回天乏力的海军提督丁汝昌

回天乏力的海军提督丁汝昌

回天乏力的海军提督丁汝昌以往史料认为,丁汝昌早年投奔了太平军,后跟随程学启一起转投湘淮军成为了一名骑兵军官,实际上,他本来就是淮军,而且真的干过几天“水师”。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回天乏力的海军提督丁汝昌的故事。

从“督操”到“提督”1879年,丁汝昌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

开始了他的“水师“生涯。

刚开始,李鸿章对其仍然抱着观望、考察的态度,这点从李鸿章给丁汝昌的委任官职名称上就可以看出。

丁汝昌初到北洋海防时,被李鸿章派入新购买的蚊子船上随同学习,官名定为炮船“督操”。

1881年初,“督操”一年多的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清政府在英订购的“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经过此番历练,丁汝昌已能独自率领舰船编队巡视南北并顺利从英国接收新式军舰,才赋予其北洋水师“统领”职务。

这两艘新式战舰刚刚回国不久,1882年6月,朝鲜就爆发了“壬午兵变”。

丁汝昌决定“以软禁祸首李昰应为先着”,遂乘“威远”回天津请兵。

7月,丁汝昌率“威远”等船舰,载运淮军吴长庆部2000兵马登陆朝鲜,设计擒获朝鲜太上皇李昰应,押往天津软禁,使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落空。

这次胜利,打击了日本人的气焰。

为此清政府赏丁汝昌穿黄马褂。

1888年北洋海军建军时,在军中任职已经多年的丁汝昌因为表现良好,终于被扶正,当上了北洋海军“提督”。

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旋赏加尚书衔。

雁型阵并非失误1894年9月17日的大东沟海战,是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之决战,这场海战有一个问题指向了丁汝昌,或许这是他能决定的唯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阵型。

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北洋舰队使用了横队阵型,就是我们常说的“雁型阵”。

普遍认为,丁汝昌下令排列横队时没有考虑到北洋海军各舰的航速不一,结果导致本来一字形的横队变成了人字形,使得阵型走样,导致了海战的失利。

近年来,甲午海战的研究者陈悦则有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雁型阵”不是失误,而是必然。

丁汝昌的小故事

丁汝昌的小故事

丁汝昌的小故事【篇一:丁汝昌的小故事】家乡一些老人叫丁汝昌为丁尔昌;叫“丁统领”为“丁铜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丁汝昌原名丁先达,咸丰十年(1860),程学启率丁先达等82名干将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丁先达从此以后改名丁汝昌。

庐江方言读“汝”为“尔”,遂有丁尔昌之名。

在《潜川丁氏宗谱》的文字中,也有称丁汝昌为丁尔昌的。

随着丁汝昌职位的升迁变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名号称呼,如:丁统领、丁军门、丁提督、丁提台等;家乡人将“丁统领”误称为“丁铜鼎”。

但“丁铜鼎”的称呼也不全是无稽之谈,据说丁汝昌殉国后,其生前所戴铜头盔有9斤多重,置于丁家坎丁氏宗祠,供丁氏族人祭祀。

睹物思人,乡人见铜头盔,犹见丁汝昌,故直呼“丁铜鼎”。

1958年,丁汝昌重孙女丁亚华与其母张德媛将丁汝昌六十寿屏、武官上朝服、盔甲等遗物捐献给省文物部门。

二、丁公画像丁汝昌嫡系重孙丁荣涛,今年86岁,为巢湖市离休干部。

据丁荣涛回忆:丁汝昌有一全身画像,纸质,每年大年三十,总要在汪郎中村丁汝昌故居正屋中堂悬挂,一直到正月十五以后,再收藏起来。

后不知所之。

还有一张丁汝昌半身照片,木框装,子侄辈不懂事,用木框作水缸盖,由于常年潮湿,后腐烂,甚惜。

《潜川丁氏宗谱》中有丁汝昌木刻画像一张,并有“翰林院编修前陕西学政现任江宁布政使司愚弟许振袆拜题”的丁公汝昌画像赞:“龙骧望重,燕颔神清。

具投壶雅度,得左传菁英。

立伏波铜柱,着谢博棋枰。

藩屏责任,山海勋成。

树德威兮鸡林揆服,绘风姿兮鳞阁垂名。

”三、“万民旗伞”颂忠魂丁汝昌壮烈殉国而朝廷不恤的冷酷做法,令朝野上下许多正直之士氛不平为鸣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夏,威海、荣城、烟台、旅顺沿海绅士商民,京外官粱世火良、刘宗汉、潘庆澜等300多人及甘肃提督姜桂题、开缺浙江按察使王仁宝等10人,广东水师提督萨镇冰、直隶候补道曾兆锟等114人,先后呈请北洋大臣袁世凯,为丁公汝昌伸雪,大学士孙家鼐亦为丁公奏请昭雪。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简介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简介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简介丁汝昌是甲午海战中的关键人物,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以往不少中国近代史的论著和辞典都对其大加颂扬、说他作战勇敢,指挥镇定,最后“严辞拒绝”敌人的诱降,“坚持不屈”服毒自杀,下面是由本人为你提供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介绍,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介绍中外古今,都不乏因一次战争的胜负而改变双方前途和命运的事例。

经过甲午战争,日本因胜利而更快地走向军国主义道路,并使这个原来封建落后的太平洋岛国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中国清朝政府的失败则使得对中国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洋务运动破产,并使此后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更加曲折而艰难。

今天,世界的形势和中日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不能忘却我们民族所受的耻辱与苦难。

痛定思痛,我们更应该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认真的反思。

丁汝昌是甲午海战中的关键人物,以往不少中国近代史的论著和辞典都对其大加颂扬、说他作战勇敢,指挥镇定,最后“严辞拒绝”敌人的诱降,(苑书义等著《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坚持不屈”服毒自杀,(《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还有一些作者将丁收入“历代名将”、“历代爱国将领”一类辞典。

然而、据我们广泛地查核资料,考证史实,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以免误导我们的后代,我们认为有必要还丁汝昌以本来面目。

据史载,丁汝昌1836年出生于安徽庐江北乡石嘴头村,14岁时,父母在荒旱中双双饿病而死。

1853年,走投无路的丁汝昌参加了太平军,驻安庆。

1861年随程学启叛反,编入湘军,为哨官,授千总。

1862年被拨入淮军刘铭传所部,不久升营官,领马队。

后在作战中先后担任了马队的参将、副将。

1868年,因对捻军作战有功,授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

1874年,朝廷“裁兵节饷”,丁汝昌被置于“闲散”之列,便致书抗议。

刘铭传拟“命将召至而戮之”,丁汝昌逃到巢县汪郎中村,隐居赋闲,僻居乡间数年。

丁汝昌简介[3篇]

丁汝昌简介[3篇]

丁汝昌简介[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丁汝昌简介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丁汝昌简介第一篇黄海海战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日两国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大东沟海域进行的一场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大东沟海战。

是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战争在陆上和海上两个战场全面展开。

随著日本陆军在朝鲜半岛节节北进,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也向北推进到朝鲜半岛仁川至大同江口一带驻泊,企图切断中国至朝鲜的海上运输线,寻机同中国海军主力决战,歼灭北洋海军,夺取黄海和渤海制海权,为实施其在中国渤海湾登陆并进行陆上战略总决战的计划创造条件。

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奉命率舰队主力18艘舰只,护送运输船载陆军4000人至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增援平壤。

次日上午登陆完毕后,舰队准备返航。

11时许,由海洋岛向东北方向搜索的日本联合舰队在大东沟海域发现北洋舰队,随即准备实施攻击,北洋舰队立即启航迎战。

丁汝昌发出作战命令:姊妹舰对舰,构成基本战斗单元,全舰队一律以舰首对敌;各舰随同旗舰运动。

北洋舰队10艘主战军舰排成雁行阵(横队)迎敌,铁甲舰“定远”和“镇远”居中,左翼依次为巡洋舰“靖远”、“致远”、“广甲”和“济远”;右翼依次为巡洋舰“来远”、“经远”、“超勇”和“扬威”。

在列阵过程中,由于各舰航速不一,北洋舰队的迎战队形实际成为“定远”和“镇远”突前的不规则横队。

另外,巡洋舰“平远”、“广丙”及2艘鱼雷艇位于主战舰艇编队右翼后方,未列入迎战队列;炮舰“镇中”和“镇南”及2艘鱼雷艇,进入大东沟护卫陆军登陆,未及随舰队返航。

日联合舰队12艘军舰则以纵队迎战:第一游击队4舰依次居前;本队6舰依次居后;“西京丸”和“赤诚”2舰列于本队后尾左侧(非战斗侧)。

当双方舰队驶距6.4海里时,日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稍向左转向,准备攻击北洋舰队右翼。

12时50分,双方舰队相距约3.2海里时,北洋舰队首先发炮,战斗开始。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简介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简介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简介丁汝昌是甲午海战中的关键人物,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以往不少中国近代史的论著和辞典都对其大加颂扬、说他作战勇敢,指挥镇定,最后“严辞拒绝”敌人的诱降,“坚持不屈”服毒自杀,下面是由店铺为你提供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介绍,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介绍中外古今,都不乏因一次战争的胜负而改变双方前途和命运的事例。

经过甲午战争,日本因胜利而更快地走向军国主义道路,并使这个原来封建落后的太平洋岛国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中国清朝政府的失败则使得对中国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洋务运动破产,并使此后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更加曲折而艰难。

今天,世界的形势和中日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不能忘却我们民族所受的耻辱与苦难。

痛定思痛,我们更应该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认真的反思。

丁汝昌是甲午海战中的关键人物,以往不少中国近代史的论著和辞典都对其大加颂扬、说他作战勇敢,指挥镇定,最后“严辞拒绝”敌人的诱降,(苑书义等著《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坚持不屈”服毒自杀,(《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还有一些作者将丁收入“历代名将”、“历代爱国将领”一类辞典。

然而、据我们广泛地查核资料,考证史实,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以免误导我们的后代,我们认为有必要还丁汝昌以本来面目。

据史载,丁汝昌1836年出生于安徽庐江北乡石嘴头村,14岁时,父母在荒旱中双双饿病而死。

1853年,走投无路的丁汝昌参加了太平军,驻安庆。

1861年随程学启叛反,编入湘军,为哨官,授千总。

1862年被拨入淮军刘铭传所部,不久升营官,领马队。

后在作战中先后担任了马队的参将、副将。

1868年,因对捻军作战有功,授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

1874年,朝廷“裁兵节饷”,丁汝昌被置于“闲散”之列,便致书抗议。

刘铭传拟“命将召至而戮之”,丁汝昌逃到巢县汪郎中村,隐居赋闲,僻居乡间数年。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生平简介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生平简介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生平简介丁汝昌,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海军提督。

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丁汝昌的简介丁汝昌是清末汉族人,甲午海战著名将领。

丁汝昌简介中提到他自幼家境贫苦,年少加入太平军,因太平军势头去,后又加入清军,被迫镇压太平军,随后被李鸿章提拔为北洋水军提督,与日军进行激烈的海战。

丁汝昌做事诚恳,为人忠厚,李鸿章对他赞许颇多。

后因朝中好多人向光绪进言称他无心指挥战争,光绪多次想罢免他的职位,多亏李鸿章向光绪上书,表示丁汝昌是忠厚的人,才保住他的提督地位。

随后其又被清政府调至黄海,去对抗强大的日本海军。

据丁汝昌简介中记载,一次大战之中因清政府指挥混乱,其带领的北洋舰队与日舰一路作战,一路败退。

但是他心存不甘,却无力改变现状,被日舰围攻。

虽然弹尽粮绝,但士气高涨,多次突围,因日军装备先进被多次击退,最后兵败,损失巨大。

丁汝昌的舰队被调往内海进行修理,他也将面临审判,他却不以为然仍然为海防所担心,日军劝其投降也被回绝。

他决心抵抗到底,与日军在刘公岛进行死战,日舰众多,又装备先进。

他不断用远炮打击,但作用不大,日军夜间偷袭,不断用鱼雷进攻,丁汝昌的部队损失惨重,再次兵败。

日军再次劝其投降,再次被丁汝昌回绝,但是兵败如山倒,这次他已无力回天,在战后丁汝昌十分自责,后以死谢罪,其忠心卫国的事迹传开后,听者无不落泪。

丁汝昌投降了吗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丁汝昌以死谢国后,清军与日军就签订了停战协议,于是当时的人们都开始质疑丁汝昌,丁汝昌投降了吗这个话题一度引起争议。

有人认为丁汝昌爱国将领这个头衔只是某些人加上去的,他在当时的表现并不能称得上爱国。

因为丁汝昌在北洋水师即将全军覆没的时候,派手下前去和日军谈和,但谈判的内容却是以清军投降为条件的。

甚至有人认为丁汝昌自杀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家人遭受朝廷的诛罚,并非以死报国,那么丁汝昌投降了吗?有人认为丁汝昌没有投降,1895年日军舰队司令给丁汝昌送来了劝降信,当时他没有答复日军并将信件转交给了李鸿章,还表示誓死不投降。

北洋提督丁汝昌的故事:从草根农家子弟到海军将领

北洋提督丁汝昌的故事:从草根农家子弟到海军将领

[键入文字]北洋提督丁汝昌的故事:从草根农家子弟到海军将领适逢甲午战争120 周年之季,我们来谈谈甲午战争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丁汝昌,作为首任北洋海军提督,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解读丁汝昌从一位农家子弟到“海军司令”坎坷而非同寻常的一生。

丁汝昌简介丁汝昌(1836.11.18~1895. 2.12),中国海军北洋水师提督。

字禹廷,安徽省庐江县人,祖先明初从凤阳迁居庐江,同治四年(1865)迁居巢县汪郎中村。

1888 年出任北洋海军提督。

丁汝昌早年参加太平军,当太平军大势已去的时候,被迫随队叛投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

1879 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

1881 年1 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 余人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

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来援的希望破灭之后,拒绝了伊东祐亨的劝降,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丁汝昌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

1836 年11 月,他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丁家坎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对丁汝昌的年少岁月,夏冬波做了详细的考证,他说:“丁汝昌生下来未及数月,其母向氏亡故,由奶奶抚养。

3 岁时奶奶也病故,只得与父亲丁灿勋相依为命。

上了3 年蒙学后,就过起了放牛娃、放老鸭、摆渡、磨豆腐的生活,饱尝人间酸楚,但也锤炼了他以后坚强的意志品质,并练就了一身好筋骨。

到了17 岁的时候,他已成长为一个能吃苦耐劳的大小伙。

”参加淮军后,他因为战功屡次擢升。

1874 年,由于淮军裁编节饷,丁汝昌三营马队被裁撤,遂返巢县汪郎中村赋闲。

身为大将不能为国家效力,他时时闷闷不乐。

1877年秋,丁汝昌奉旨发往甘肃差遣。

离京回途,路过天津,42 岁的丁汝昌拜见了时任直1。

五年级读后感作文:读《丁 汝 昌》后有感_500字

五年级读后感作文:读《丁 汝 昌》后有感_500字

三一文库()五年级读后感作文
读《丁汝昌》后有感_500字
最近,英语实习老师送我一本《100个令人崇拜的英雄故事》。

怀着对英雄的崇高敬意和老师亲切关怀的感激之情,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书本中每一个古今中外英雄的故事,他们有的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国家干了一番大业;有的为了人民的利益、国土的完整、祖国的尊严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些动人的故事让我感慨万千。

其中最使我难忘的就是《丁汝昌》的故事。

丁汝昌是我国清朝末期北洋舰队提督。

在1895年的威海卫大战中,日军出动了40多艘舰艇对北洋水师发动强攻,身处靖远号巡洋舰的丁汝昌,奋力指挥抵抗,但在援军断绝,突围难成的情况下,毅然拒绝多方的劝降,最终怀抱“海军如败,惟有战至船没人尽而后已”的信念,服毒殉国。

多么令人崇拜的事迹啊!丁汝昌誓死不降的爱国品质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在提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今天,我发现有的同20 × 20。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生前身后事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生前身后事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生前身后事作者:郭红敏来源:《档案天地》2014年第09期爆发于1894年7月25日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而告终,从而成为中日两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

时光缓缓流淌,120年过去了,那场战争已经离我们愈发遥远和模糊。

在甲午战争120周年前夕,我们重温历史,是为历史不再重演;铭记国耻,是为不再蒙受耻辱。

我们在反思甲午耻辱的同时,也应该铭记丁汝昌等忠烈将领的名字,他们是大清海军的落日辉煌。

后裔签名售书清明节前的一天,前来山东威海刘公岛的游客络绎不绝。

刘公岛上现存的北洋海军提督署、北洋水师学堂、古炮台、铁码头等遗迹,浸透着甲午风云和历史沧桑。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政府先后在此建成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里,依然可见北洋海军将士的风姿和誓言。

建于1998年的北洋海军将士名录墙上,镌刻着北洋海军有籍可查的600多位将士和外籍雇员的姓名、职务。

初春的阳光,透过名录墙旁的柏树叶子洒在地上,斑斑驳驳,一如120年前的那场战争,既遥远又模糊。

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一楼大厅出口处,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子,上边写着“提督丁汝昌、《甲午海战》作者签售”字样。

上边还有丁汝昌后裔丁小龙、丁小明弟兄二人的照片。

牌子前摆着一张桌子,上边摆放着一些书籍,几名游客围在桌前。

陪同笔者采访的威海市刘公岛管委会新闻信息中心主任杨强说,丁小龙是丁汝昌第五代孙,旅游旺季里,他从安徽巢湖老家来刘公岛签名售书,其余时间在家务农。

今天他有事外出,让一位妇女替他照看摊子。

据山东省历史学会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原馆长戚俊杰介绍,丁汝昌是淮军名将,靠军功而升职。

1879年,被北洋大臣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

1881年1月,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1882年6月,朝鲜京城爆发壬午兵变,国内局势大乱,日本政府决定借机出兵朝鲜。

清政府派天津镇总兵丁汝昌率威远、超勇、扬威等舰开赴朝鲜平叛,使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落空。

甲午战争英雄事迹800字以上

甲午战争英雄事迹800字以上

甲午战争英雄事迹800字以上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今天本文库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甲午中日战争英雄事迹,接下来随着本文库一起来看看吧!甲午中日战争英雄事迹篇1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甲午战争”讲了中国在打日本的时候,清朝的腐败无能,导致我我们的失败。

清朝的时候,日本已经有了先进的装备,先进的大炮,可是,中国的清朝还在悠闲的听歌看舞,毫不在乎国家的领土纷争,和军事事业,他们清朝只会管好自己,有钱,吃香的,喝辣的,只要自己过上好日子,什么事情都不过问,那时候,清朝正在给太后举行生日宴会,把自己的国家财产分出了一半,就为了举行生日,那时候,日本正在和中国和好的同时,他们在生日宴会翻了脸,是日本人想让把中国的国土刮分一点,可是,中国人不愿意,只有那些腐败的人才把自己的国土给日本,日本听了这个话,就把酒杯,使劲的扔在桌子上,就这样,战争就开始了。

在日本,小时候的孩子,都会给爸爸妈妈分担忧愁,还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而且,小时候的孩子,都想把中国人给刮分,抢中国的钱,抢中国的财宝,把这些东西都拉到日本来,日本的国家的人,从不贪污,日本天皇既然把自己一般的财产捐献到日本军事力量,迅速让日本军队强大起来,那时候,很多日本人都想解散,为了保卫民主,必须打败清国(中国)才能换回老百姓的支持,就这样,日本的军事力量一天一天强大起来,日本的水军也一天一天的强大起来。

在清国还在举行生日宴会的时候,突然听见了大炮的声音,碰,碰,碰生日宴会立马停止了,日本向清国开启了战争,因为,清国大部分的钱都用来举行生日宴会了,所以,没有钱能强化军事力量了,清国也做了反击,可是,到最后,我们还是失败了,邓世昌也是很努力,保卫军舰,因为清国的腐败无能,导致了战斗的失败,因为很多大炮都是只有外壳,没有炮芯,打出去的炮弹都是不会爆炸的,这一次战斗,中国损失很大,大部分地区全都被日本刮分了,金银财宝也全都被抢走了。

丁汝昌:民族气节光耀千秋

丁汝昌:民族气节光耀千秋

xx:民族气节xxxx□xx整理编者按丁汝昌(1836—1895),北洋海军首任提督,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

原名先达,字禹廷、雨亭,号次章,庐江北乡石嘴头村(今石头镇丁家坎)人。

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一月,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北洋海军提督。

今年12月17日,是丁汝昌首任北洋海军提督120周年,庐江县召开了纪念座谈会。

现将部分发言整理刊发,以表缅怀之情。

省政协常委、学习文史委副主任xx:在100多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安徽省庐江县出了一位抗击倭寇的英雄,他,就是载入青史、常为后人称道的丁汝昌。

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

这是一场由日本帝国主义者蓄意挑起的侵华战争。

在这场残酷的血腥战争中,身为北洋海军提督的丁汝昌,顽强奋战,誓死不屈,用他的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主义赞歌。

今年是丁汝昌首任北洋海军提督120周年,庐江县政协隆重举行纪念座谈会,纪念这位中国近代首位“海军司令”,悼念这位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这对于缅怀历史,不忘国耻,激励今人,昭示后人,是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

丁汝昌是晚清时代军界的著名人物,他的命运是和清朝的政治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是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晚清朝廷腐败,国力衰弱,人心背离,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要想战胜日本海军,几乎是不可能的。

清朝政府的极端腐败及其妥协投降的外交政策,以及帝国主义的阴谋活动,导致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导致了丁汝昌个人命运的悲惨结局。

这是历史的必然。

但腐朽的清朝政府却把丁汝昌作为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责任人,战前问责,战中弹压,战后问罪。

丁汝昌殉国后,其棺柩外面,加上三道铜箍,捆锁起来,外涂黑漆,以示戴罪在身。

这完全是是非的颠倒!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好在历史是客观公正的!宣统二年,丁汝昌终获平反昭雪,魂归故里,名存史册。

丁汝昌是一位爱国将领,是一位抗日英雄。

甲午战起,丁汝昌和北洋海军爱国将士,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怒火中烧,坚决主张抗击敌人。

丁汝昌的坚持

丁汝昌的坚持

丁汝昌的坚持“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只是,催的并不是琵琶声,而是刘公岛港口外,数十艘日本军舰的隆隆炮火声。

而眼前的那杯酒,也并非葡萄美酒,因为里面溶着生鸦片,丁汝昌是准备用它来告别自己生命的。

没有人知道,丁汝昌在举起酒杯的那一刹那,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在酒入口的一瞬间,丁汝昌59年的人生划上了句号。

而他麾下那支曾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舰队,也就此灰飞烟灭。

战功突出1836年,丁汝昌出生在安徽庐江县的石头镇。

丁汝昌出身很贫苦,父亲丁灿勋务农为生,丁汝昌只读了3年私塾,就靠帮人放牛、放鸭、摆渡等补贴家用。

1854年,在太平军占领庐江后,父母双亡的丁汝昌参加了太平军,成为了后来的淮军将领程学启的部下,驻扎在安庆。

1861年,曾国藩的湘军合围安庆。

程学启带着丁汝昌等300多人在夜里翻越城墙,投降清朝。

对于前来投降的程学启部,当时在前线统兵的曾国藩弟弟曾国荃并不信任,之后每逢战斗,都将他们放在最前列,胜则最好,败则充当炮灰。

但程学启和丁汝昌因为熟悉太平军的里里外外,作战又勇敢,所以一路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而且毫发无伤。

1861年8月,安庆终于被破,立下大功的程学启升任游击,做了湘军“开”字营的营官(相当于营长),而丁汝昌做了哨官(相当于连长)。

程学启确实比较会带兵打仗,李鸿章也比较倚重他。

没多久,曾国藩命李鸿章组建“淮军”,并配了湘军几个营作为支持,丁汝昌所在的“开”字营也在其中。

他坐着火轮,随着李鸿章浩浩荡荡地开往江南。

自此,丁汝昌和李鸿章开始联系在了一起。

丁汝昌到底会不会打仗?当然会。

如果丁汝昌不会打仗,不会在到江南没多久之后,就被名将刘铭传看中,调入自己的“铭”字营担任哨官。

之后,丁汝昌随刘铭传消灭捻军,统帅骑兵。

等到东捻军被消灭的时候,丁汝昌已经官拜总兵,授提督衔。

那一年,丁汝昌也就32岁。

应该说,他的顶戴花翎,还是靠自己的战功打出来的。

但在战事基本结束后,识时务的曾国藩一声令下,湘军开始裁军。

2015中考作文热点素材:甲午战争120年【2】

2015中考作文热点素材:甲午战争120年【2】

2015中考作文热点素材:甲午战争120年【2】事实上,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败因,很多都可以直接追溯到这种既得利益者的心态上。

例如,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国内派系林立,军权不统一,国家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动员,南洋水师不救北洋舰队,淮军湘军如同陌路。

而日本则早在1878年就建立了参谋本部,实现了军政、军令的统一。

甲午战前,日本对舰队连续进行了两次改编,将警备舰队改为西海舰队,又将常备舰队与西海舰队合编为联合舰队。

整个过程如臂使指,没有任何障碍。

以至于梁启超评论李鸿章是“以一人敌一国”,李鸿章自己也抱怨“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

的确,对于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而言,军政、军令的统一是最起码的要求。

这是任何一个改革者都不应该忽视的事情,然而却偏偏被大清的改革者们遗忘了。

可是,这又该怨谁呢?要知道,当年朝廷曾经有过建立统一的外海舰队的设想。

可由于这支舰队没有打算放在李鸿章的北洋,而是放在了南洋,就遭到了李鸿章的反对,要求三洋分别各建海军。

李鸿章这种自私自利的表现还不止如此,1879年,北洋筹到了百余万两银子,准备买铁甲舰。

可是一听说这艘铁甲舰可能被划拨给南洋水师,李鸿章宁可放弃先进的铁甲舰,改买过时的快碰船,也不愿让南洋占到光。

对于北洋海军这支急需专业化人才来掌控的现代化舰队,李鸿章却偏偏派了个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海军一窍不通的外行丁汝昌来做提督,为什么?还不是自己家的东西要派自己人来看着么(丁汝昌是李鸿章淮军旧部)。

既然视军队如私产,那自然就不愿意拿给别人用了,因此1885年中法战争的时候,恰恰是李鸿章借口“北洋仅有快碰船二艘略可行海,实太单薄……勿论无大帮兵轮可派,即有船而无将帅,岂能用命济事”而不愿派军舰支援福建水师。

有这样的前科,李鸿章还好意思抱怨南洋水师不来支援他?正是由于一个个心里怀着这样的小九九,李鸿章们开展改革多年,也没有实现中国军队的统一。

事实上,对李鸿章个人而言,这也不完全是件坏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战争120周年作文素材:丁汝昌简介_3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丁汝昌,原名先达,也作雨亭,号次章。

原籍安徽凤阳县,祖先在明初投军入了卫所,后人成了卫籍,落户在庐江县北乡石嘴头地方,子孙繁衍,人口增多,后来该地改名为丁家坎村。

生平简介咸丰末年,丁汝昌家迁巢县高林乡郎中村(今安徽巢湖市高林镇汪郎中村),丁汝昌的父亲丁灿勋,以务农为生,生活贫苦。

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读了三年书,因家境贫穷,自十岁起失学,出外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等,以补贴家用。

十四、五岁时,被父亲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学徒。

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先后病故。

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太平军占领庐江,丁汝昌参加太平军。

后随太平军驻扎安庆,成为程学启的部下。

1879年(清光绪五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

也属洋务运动代表人之一。

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清政府在英订购的“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出任北洋海军提督。

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呕心沥血,严于律己,但整肃军纪不够严厉,贪腐严重,并且其严重依赖李鸿章,对李鸿章言听计随,北洋海军在其领导下,俨然为李氏家军。

1891年,率舰队访问日本。

鉴于日本海军的发展,回国后曾陈请清政府再购新舰,增强北洋海军实力,以防外患,未被采纳。

1894年7月丰岛海战后,命令加强各舰防护,以备再战。

9月中旬,奉命率北洋舰队主力护送运兵船队赴大东沟,17日准备返航时发现日本舰队,即令舰队起锚迎敌。

由于舰队的航速不同,导致迎战敌队时阵型严重脱节,加之负伤后中断指挥,北洋舰队遭受重创,被革职留任。

1895年1月30日~2月11日,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因为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没有主动出击,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

弹尽粮绝后又无援军来援的希望,在拒绝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的劝降和北洋海军洋员瑞乃尔等的逼降之后,对清政府已绝望,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淮军将领十一年(1861年),安庆被湘军围困危急,身为陈玉成部下的程学启,深夜率丁汝昌等300余人翻越城墙,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

湘军将领曾国荃对这批降军存有疑虑,每逢战斗,必令他们居于前列,七月十三日,程学启、丁汝昌作为前导,攻破安庆北大门外的太平军营垒3座,断绝了安庆北面的交通,使守城的太平军处境更加艰难,八月一日,曾国荃指挥程学启、丁汝昌等攻占安庆,太平军守将叶芸莱以下1.6万人全部战死。

战后,程学启升任游击,赏戴花翎,充当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开字营哨官。

当时因上海士绅请求,曾国藩命令李鸿章组建淮军,支援上海,并将大都由安徽人组成的,程学启的开字营拨归李鸿章指挥。

同治元年(1862年),程学启、丁汝昌等随李鸿章乘轮船前往上海。

八月,配合刘铭传铭字营与太平军战于四江口,刘铭传见丁汝昌作战英勇,请李鸿章把丁汝昌调入铭字营,仍充哨官,统领亲兵100人。

旋改统领马队,升任营官,授参将。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败亡。

曾国藩北上督师剿捻,由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办理后勤。

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与捻军作战。

七年(1868年),东捻军失败,丁汝昌授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

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决定裁军节饷,刘铭传拟裁去丁汝昌部马队3营,丁汝昌致书抗议,刘铭传怒其不执行命令,欲杀之。

丁汝昌闻讯,驰归故乡巢县,得免杀身之祸。

同年,发生日本侵略台湾事件。

清政府展开海防大筹议,李鸿章力主购买铁甲舰,办理海军。

光绪元年(1875年)四月,李鸿章奉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

丁汝昌罢职归田,闷闷不乐,其妻魏氏,是湖北钟祥人,出身书香门第,是一位有见识的女子。

她安慰丁汝昌:“家有薄田数亩,足以饱腹,大丈夫建功立业,自有时也,姑待之”。

家居数年,丁汝昌时常想到李鸿章身居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姑前往天津投靠。

李鸿章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就对他说:“省三(刘铭传)与尔有隙,我若用尔,则与省三龃矣。

尔宜与之分道扬镳!今吾欲立海军,乏人统率,……当以此任相属。

”当时,陕甘总督左宗棠正在指挥西征收复新疆的战事,因素知丁汝昌作战英勇,奏请发往甘肃差遣。

李鸿章不愿丁汝昌西行,便以丁汝昌“伤病复发”为由,把他留在天津。

黄海大海战1894年初,丁汝昌获尚书衔(尚书相当于今天政府中的部长)。

5月,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之请求,派兵前往助剿。

日本政府援引《天津条约》,也派兵赴朝鲜,蓄意要挑起战争。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朝鲜丰岛海域偷袭中国运兵船队;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政府同时向对方宣战,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由于入朝日军不断增多,清政府决定再度增调兵力赴朝作战。

9月16日,丁汝昌奉命率北洋舰队护送援军由大连湾驶往鸭绿江口登陆;并于次日上午返航。

中午11时30分,北洋舰队发现日本联合舰队自西南方向驶来,一场海上恶战迫在眉睫。

丁汝昌立即命令北洋舰队由返航时的犄角鱼贯小队阵(或称夹缝鱼贯小队阵)改为犄角雁行小队阵”(或称夹缝雁行小队阵)[注:这个阵型也就是丁汝昌在报告中所说的“夹缝鱼贯阵”]迎敌,同时他还向全舰队发出三条作战训令:(一) 舰型同一诸舰,须协同动作,互相援助。

(二) 始终以舰艏向敌,即保持位置,而为基本战术。

(三) 诸舰务于可能范围之内,随同旗舰运动。

由于时间紧迫,北洋舰队迎战时的队形未能形成犄角雁行小队阵,实际接战时的队形类似于“燕翦阵”,至于后人所说的人字阵、后翼梯阵、突梯阵、楔形阵、V形阵都不过是一种近似的形象说法。

而日本联合舰队的12艘军舰则分列为两个战术分队:以航速较高的“吉野”号等四舰作为第一游击队,以单纵队在本队之前充作尖刀之用;其余八舰作为本队,以但纵队在第一游击队后方鱼贯跟进。

此时,两支舰队所处的黄海大东沟海面风平浪静,死一般的沉寂令人毛骨悚然,惟有军舰烟囱里冒出的浓烟在向上升腾。

在双方舰队相距12公里时,日本联合舰队向左稍稍变换航向,向北洋舰队的右翼扑去。

12时50分,双方相距5330米,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上305毫米口径的前主炮一声怒吼,其余各舰也相继开炮射击,世界近代史上规模罕见的中日黄海大海战就此打响了。

海战开始,北洋舰队右翼总兵兼“定远”号管带(舰长)刘步蟾为总指挥。

不久,日舰炮火击毁了“定远”号上的信旗装置,北洋舰队遂失去了统一的战场指挥。

而日军第一游击队则高速扑向北洋舰队右翼的弱舰“超勇”号和“扬威”号,将该二舰击沉。

日本联合舰队的两个战术分队分别向左后、右后方作转向,对北洋舰队实施穿插和包抄,使北洋舰队开始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局势之中。

17时40分,日本联合舰队主动收队撤离战场,向东南方向驶去。

历时长达五个小时之久的这场海上残酷大绞杀宣告结束。

在这场战役规模的海战中,中日海军参战的军舰各是12艘,中方军舰整体老旧,吨位和火炮数量均不如日方,而且缺少速射炮。

作为北洋舰队的提督和中方战场指挥官,丁汝昌的战场指挥有一定失误。

并且在战前没有明令确定自己的代理人和代理旗舰,在交战过程中没有或已来不及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以致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指挥职能,使全舰队处于群龙无首而各自应战的被动局面。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日本海军在整场海战中指挥也同样是一团糟,此次海战,日本联合舰队虽受一定打击,但未失一舰;而北洋舰队却损失了5艘军舰。

对于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严重失利的结局,丁汝昌负有一定的责任。

威海卫之战光绪五年(1879年),清政府从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艘军舰来华,北洋军舰日渐增多,李鸿章奏准将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

六年(1880年),李鸿章奏派丁汝昌率林泰曾、邓世昌等赴英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号巡洋舰。

在英期间,丁汝昌觐见了英国女王,拜访了英国海军司令和高级军官,并与当时一些著名的军舰设计师会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借赴英的机会,丁汝昌特意绕道德国,参观了建造中的“定远”舰。

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朝鲜京城爆发壬午兵变,国内局势大乱,日本政府决定借机出兵朝鲜。

清政府派丁汝昌率“威远”、“超勇”、“扬威”等舰开赴朝鲜,用以观察局势和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六月二十六日,丁汝昌与候选道马建忠离开烟台,率舰队抵达朝鲜仁川,日本海军舰队已先期到达。

丁汝昌决定“以软禁祸首李昰应为先着”,遂乘“威远”回天津请兵。

七月初七日,丁汝昌率“威远”、“日新”、“泰安”、“镇东”、“拱北”等船舰,载运淮军吴长庆部2000余人往朝鲜登陆,十三日,丁汝昌与吴长庆、马建忠等设计擒获朝鲜太上皇李昰应,押往天津软禁,使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落空。

八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上奏,称记名提督新授天津镇总兵西林巴图鲁丁汝昌,久历戎行,才明识定,前往英国督带快船回华,创练水师,讲求西法,能耐劳苦,此次扬威域外,足张国体。

清政府赏丁汝昌穿黄马褂。

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德国订造的“定远号战列舰”、“镇远”、“济远”回国,丁汝昌与津海关道周馥前往验收,举行升旗仪式。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七月,李鸿章命丁汝昌与总查琅威理率北洋水师主力赴朝鲜釜山、元山、永兴湾等处操练,并巡查洋面。

不久,李鸿章又派吴大澄等勘定吉林东部国界,命丁汝昌率舰队至海参崴接应,然后折赴长崎进船坞保养(“定远”、“镇远”铁甲舰按设计,每半年必须入坞油漆一次,以防锈蚀,当时中国没有能容纳这两艘军舰的船坞,而前往日本,是最近的选择)。

七月初十日,“定远”等军舰到达日本长崎,引起日本民间的艳羡、妒恨心理。

七月十六日,中国休假水兵上岸,和日本警察及民众发生争斗,北洋水师总查琅威理一度准备下令向日本宣战,被丁汝昌制止,最终通过外交、法律途径平息了这场争端,日本向中国赔偿5万余元。

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命令各地督抚物色将才,以备任用,分别保奏。

七月二十日,李鸿章递交《保举将才折》,丁汝昌名列其中。

光绪十四年(1888年)八月,清政府定北洋海军官制,在威海择地建造水师公所。

九月初九日,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奏准颁布《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建军。

十三日,海军衙门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旋赏加尚书衔。

根据丁汝昌的建议,在威海刘公岛设立水师学堂,培养驾驶、指挥军官;在大沽、旅顺设立水雷学堂,培育鱼雷军官;在山海关设立武备学堂,在威海设立枪炮学堂,培育各级专业军官。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国王请求,派兵帮助镇压。

李鸿章以中国军力不充,准备不足,不建议过早开战,尽量拖延时间。

六月二十日,日本军舰在丰岛发动突然袭击。

七月一日,中日双方互相宣战,甲午战争爆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