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水利部文件修订稿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一、总 则(一)目标与任务1. 总体目标。
本次规划的目的是为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规划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任务要求。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总体目标与要求,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见图1。
图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二)规划思路1. 总体思路。
规划编制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方向、任务和重点、模式和步骤、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节约用水 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配置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需水预测 水资源调查评价 供水预测水资源综合规划信息系统建设 水资源综合规划有关专题研究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策和措施,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规范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 规划重点。
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摸清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可能变化趋势,为制定规划方案及水资源管理措施奠定基础。
在节约、保护的前提下,分析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在此基础上,研究水资源宏观调配的指标,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
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提出政策性建议。
规划要突出水资源配置的思路、格局、方向和措施,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详细说明(水利部文件)
图表目录
附件1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
附件2全国水资源分区
附件3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
一、总
(一)导言
1.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8.加强规划的基础工作。要保证基本资料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有关规划的基础资料、发展指标、定额,以及规划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深入做好调查研究和专题研究工作,各流域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按要求进行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及时提交相关资料与成果(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见附件1)。
9.严格控制规划进度。各地要遵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领导小组的部署和安排开展规划工作,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强协调、严格管理,保证工作进度。对于以往规划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要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做好人员培训工作,确保规划工作按进度计划顺利进行。
3.为编制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统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特制定《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4.编制《细则》的目的,一是明确各项规划任务开展的技术途径;二是界定规划有关概念与术语的定义及确切的内涵,明确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要求;三是明确对基础资料和有关成果的要求,确保规划的统一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2)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要在上述两部分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行的比选方案。同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总院二○○五年一月目录一、总则 (1)(一)目标与任务 (1)(二)规划思路 (1)(三)规划原则 (5)(四)工作要求 (5)(五)基本规定 (6)(六)进度安排 (7)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7)(一)基本要求 (7)(二)降水 (8)(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8)(四)河流泥沙 (9)(五)地表水资源量 (9)(六)地下水资源量 (10)(七)地表水水质 (11)(八)地下水水质 (11)(九)水资源总量 (13)(十)水资源可利用量 (13)(十一)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15)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15)(一)基本要求 (15)(二)经济社会资料收集整理 (16)(三)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调查统计 (16)(四)供水量调查统计 (17)(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17)(六)用水量调查统计 (18)(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18)(八)废污水排放量和污染源调查分析 (18)(九)供、用、耗、排水成果的合理性检查 (19)(十)用水水平分析评价 (20)(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20)(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21)(十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21)(十四)现状供需分析 (22)四、需水预测 (22)(一)基本要求 (22)(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24)(三)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25)(四)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26)(五)河道内其他需水量预测 (27)(六)需水量汇总 (27)五、节约用水 (27)(一)基本要求 (27)(二)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28)(三)节水标准与指标 (28)(四)节水潜力 (28)(五)节水方案 (29)六、水资源保护 (30)(一)基本要求 (30)(二)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30)(三)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 (31)(四)污染物控制量和削减量 (31)(五)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 (31)(六)地下水保护 (32)(七)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 (32)七、供水预测 (33)(一)基本要求 (33)(二)地表水供水 (33)(三)地下水供水 (34)(四)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34)(五)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 (35)八、水资源配置 (36)(一)基本要求 (36)(二)基准年供需分析 (38)(三)方案生成 (38)(四)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38)(五)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 (39)(六)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制定 (39)九、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40)(一)基本要求 (40)(二)总体布局 (40)(三)实施方案 (41)(四)非工程措施 (41)十、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42)(一)基本要求 (42)(二)评价内容 (42)全国水资源分区 (45)一、总则 (45)二、水资源分区 (45)三、编码规则 (46)四、说明及要求 (47)附录 (47)一、总 则(一)目标与任务1. 总体目标。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目录一、总则 (1)(一)导言 (1)(二)规划思路 (2)(三)规划原则 (8)(四)工作要求 (9)(五)基本规定 (12)(六)进度安排 (13)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15)(一)基本要求 (15)(二)降水 (16)(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18)(四)河流泥沙 (20)(五)地表水资源量 (20)(六)地下水资源量 (25)(七)地表水水质 (35)(八)地下水水质 (40)(九)水资源总量 (46)(十)水资源可利用量 (47)(十一)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51)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53)(一)基本要求 (53)(二)经济社会资料分析整理 (54)(三)供水基础设施调查统计 (56)(四)供水量调查统计 (58)(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59)(六)用水量调查统计 (60)(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61)(八)废污水排放量调查分析 (62)(九)供、用、耗、排水成果合理性检查 (63)(十)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 (65)(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67)(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68)(十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68)(十四)现状水资源供需分析 (69)四、需水预测 (70)(一)基本要求 (70)(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75)(三)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78)(四)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83)(五)河道内其他需水预测 (84)(六)需水预测汇总 (84)(七)成果合理性分析 (84)五、节约用水 (86)(一)基本要求 (86)(二)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87)(三)节水标准与指标 (90)(四)节水潜力分析 (91)(五)节水目标与节水措施 (92)(六)节水方案拟订 (95)六、水资源保护 (98)(一)基本要求 (98)(二)水功能区划的补充和调整 (99)(三)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拟定 (102)(四)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设计条件 (103)(五)纳污能力计算 (105)(六)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106)(七)污染物控制量与削减量 (108)(八)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 (109)(九)地下水保护 (111)(十)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12)七、供水预测 (114)(一)基本要求 (114)(二)地表水供水 (115)(三)地下水供水 (118)(四)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120)(五)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 (122)八、水资源配置 (126)(一)基本要求 (126)(二)基准年供需分析 (128)(三)方案生成 (129)(四)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130)(五)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 (133)(六)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 (135)九、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139)(一)基本要求 (139)(二)总体布局 (139)(三)工程实施方案 (141)(四)非工程措施 (144)十、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146)(一)基本要求 (146)(二)评价内容 (146)附录Ⅱ-1 河川年径流系列一致性处理办法 (149)附录Ⅱ-2 地表水化学类型阿廖金分类法 (156)附录Ⅱ-3 地表水水质趋势回归分析日历年与十进位年折算方法 (158)附录Ⅱ-4 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 (160)附录Ⅱ-5 地下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法 (166)附录Ⅵ-1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及综合衰减系数计算方法 (168)附录Ⅷ-1 水资源系统网络图制作要求 (173)附录Ⅷ-2 水资源供需分析水量平衡公式 (175)附录Ⅷ-3 水资源供需分析计算原则 (177)图表目录图1-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3)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 (5)图1-3 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 (7)图5-1 节约用水各项内容相互关系框图 (97)表2-1 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名称及划分依据一览表 (26)表2-2 地表水富营养化控制标准 (37)表4-1 国民经济和生产用水行业分类表 (71)表4-2 用水户分类口径及其层次结构 (72)附件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 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 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一、总则(一)导言1.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水利部文件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水利部文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水资源利用的问题也日益突显。
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水资源的安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水利部文件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此文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一、文件的概述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水利部文件是水利部综合规划司和水文局联合制定的,于2012年3月正式发布。
该文件旨在对全国水资源进行综合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政策和实践意义。
该文件的发布,对于全国的水资源保护、管理、利用以及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文件的重点内容1.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制定文件规定了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核心内容和制定步骤,并为各级水利部门提供了指导意见。
文件的核心内容包括水资源现状分析、水资源总体规划、区域性水资源规划和具体水利工程规划等。
文件还规定了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制定步骤,包括调查研究、技术方案论证、方案编制和实施效果评估等。
2.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文件提出了保护水资源、水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思想,强调了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流量、河流生态环境等保护措施,保障了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此外,文件还强调了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监控和考核等措施,以便更好地实现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文件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并强调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文件还提出了合理布局、节约用水、水资源跨区域调配、水污染控制等措施。
4.水资源信息化文件提出了水资源信息化的目标和重点工作。
其中,文件要求加强水资源监测和信息收集,提高水资源信息的质量和实时性。
同时,也要实现水资源信息公开,实现对社会公众的服务。
三、文件的意义与影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水利部文件的发布,对于中国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该文件使全国各级水利部门有了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效率。
全国水资源综合技术规划技术大纲
目录一、总则 (1)(一)导言 (1)(二)规划思路 (2)(三)规划原则 (7)(四)工作要求 (8)(五)基本规定 (11)(六)进度安排 (12)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14)(一)基本要求 (14)(二)降水 (15)(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17)(四)河流泥沙 (19)(五)地表水资源量 (19)(六)地下水资源量 (24)(七)地表水水质 (34)(八)地下水水质 (39)(九)水资源总量 (45)(十)水资源可利用量 (46)(十一)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50)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52)(一)基本要求 (52)(二)经济社会资料分析整理 (53)(三)供水基础设施调查统计 (55)(四)供水量调查统计 (57)(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58)(六)用水量调查统计 (59)(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60)(八)废污水排放量调查分析 (61)i(九)供、用、耗、排水成果合理性检查 (62)(十)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 (64)(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66)(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67)(十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67)(十四)现状水资源供需分析 (68)四、需水预测 (69)(一)基本要求 (69)(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74)(三)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77)(四)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82)(五)河道内其他需水预测 (83)(六)需水预测汇总 (83)(七)成果合理性分析 (83)五、节约用水 (85)(一)基本要求 (85)(二)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86)(三)节水标准与指标 (89)(四)节水潜力分析 (90)(五)节水目标与节水措施 (91)(六)节水方案拟订 (94)六、水资源保护 (97)(一)基本要求 (97)(二)水功能区划的补充和调整 (98)(三)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拟定 (101)(四)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设计条件 (102)(五)纳污能力计算 (104)(六)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105)(七)污染物控制量与削减量 (107)(八)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 (108)(九)地下水保护 (110)(十)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11)七、供水预测 (113)ii(一)基本要求 (113)(二)地表水供水 (114)(三)地下水供水 (117)(四)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119)(五)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 (121)八、水资源配置 (125)(一)基本要求 (125)(二)基准年供需分析 (127)(三)方案生成 (128)(四)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129)(五)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 (132)(六)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 (134)九、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138)(一)基本要求 (138)(二)总体布局 (138)(三)工程实施方案 (140)(四)非工程措施 (143)十、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145)(一)基本要求 (145)(二)评价内容 (145)附录Ⅱ-1 河川年径流系列一致性处理办法 (148)附录Ⅱ-2 地表水化学类型阿廖金分类法 (155)附录Ⅱ-3 地表水水质趋势回归分析日历年与十进位年折算方法 (157)附录Ⅱ-4 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 (159)附录Ⅱ-5 地下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法 (165)附录Ⅵ-1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及综合衰减系数计算方法 (167)附录Ⅷ-1 水资源系统网络图制作要求 (172)附录Ⅷ-2 水资源供需分析水量平衡公式 (174)附录Ⅷ-3 水资源供需分析计算原则 (176)iii图表目录图1-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3)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 (4)图1-3 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 (6)图5-1 节约用水各项内容相互关系框图 (96)表2-1 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名称及划分依据一览表 (25)表2-2 地表水富营养化控制标准 (36)表4-1 国民经济和生产用水行业分类表 (70)表4-2 用水户分类口径及其层次结构 (71)附件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 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 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iv一、总则(一)导言1.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二)规划思路
1.总体思路。规划编制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方向、任务和重点、模式和步骤、对策和措施,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规范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协调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规模、水平和速度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城市发展、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
3. 可持续利用。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合理配置地表水与地下水、当地水与外流域调水、水利工程供水与多种其它水源供水。强化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6.科学治水。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规划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和规划思想,科学配置水资源,缓解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科学管理水资源,制订出具有高科技水平的水资源综合规划。
(四)工作要求
1.协调各类规划关系。为保障规划工作的有序进行,一要协调好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之间的关系,突出综合规划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综合规划应涵盖有关专业规划的原则、任务与总体方案等,对各专业规划的编制或修订具有指导作用,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并与综合规划成果相衔接;二要协调好全国规划与流域规划、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之间的关系,本次规划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规划,各流域机构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各尽其职,组织流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规划工作,经协调后,在形成流域规划初步成果基础上,进行全国平衡和协调,最后形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细则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细则是指针对全国范围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的具体细则。
通过制定细则,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保护水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本文将从细则的主要内容、参与研究的机构和科研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细则的主要内容1.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对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确定各地区水资源的分布、质量和供需状况,为制定综合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2.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根据各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和发展需求,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包括水源地保护、供水工程建设、农田灌溉、水力发电等方面。
3.水资源保护与治理:确定水资源保护的目标和措施,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治理工作,包括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水生态修复等方面。
4.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机制,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5.水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推广水资源节约的技术和措施,加大水资源回收利用的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6.水资源科研与技术创新:开展水资源科研和技术创新,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管理水平,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二、参与研究的机构1.水利部和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工作,承担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2.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负责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3.地方政府和水务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参与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
4.企事业单位和专业团体:参与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提供实际运作经验和技术支持,推动规划的实施。
三、科研方法1.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2.模型建立和模拟仿真: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型和管理模型,进行模拟和仿真,评估不同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
3.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对水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和空间分析。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二○○二年八月目录一、总则 (1)(一)目标与任务 (1)(二)规划思路 (1)(三)规划原则 (6)(四)工作要求 (7)(五)基本规定 (9)(六)进度安排 (9)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11)(一)基本要求 (11)(二)降水 (12)(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12)(四)河流泥沙 (13)(五)地表水资源量 (13)(六)地下水资源量 (14)(七)地表水水质 (16)(八)地下水水质 (17)(九)水资源总量 (19)(十)水资源可利用量 (20)(十一)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22)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24)(一)基本要求 (24)(二)经济社会资料收集整理 (25)(三)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调查统计 (26)(四)供水量调查统计 (26)i(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27)(六)用水量调查统计 (28)(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29)(八)废污水排放量和污染源调查分析 (29)(九)供、用、耗、排水成果的合理性检查 (31)(十)用水水平分析评价 (31)(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32)(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33)(十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33)(十四)现状供需分析 (34)四、需水预测 (35)(一)基本要求 (35)(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37)(三)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39)(四)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41)(五)河道内其他需水量预测 (41)(六)需水量汇总 (42)五、节约用水 (43)(一)基本要求 (43)(二)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43)(三)节水标准与指标 (44)(四)节水潜力 (45)(五)节水方案 (46)六、水资源保护 (47)(一)基本要求 (47)(二)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48)(三)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 (48)(四)污染物控制量和削减量 (49)ii(五)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 (49)(六)地下水保护 (50)(七)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 (51)七、供水预测 (52)(一)基本要求 (52)(二)地表水供水 (52)(三)地下水供水 (54)(四)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54)(五)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 (56)八、水资源配置 (58)(一)基本要求 (58)(二)基准年供需分析 (60)(三)方案生成 (61)(四)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61)(五)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 (62)(六)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制定 (63)九、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64)(一)基本要求 (64)(二)总体布局 (64)(三)实施方案 (65)(四)非工程措施 (66)十、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68)(一)基本要求 (68)(二)评价内容 (68)附件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审查会审查意见附件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专家组会议纪要iii一、总则(一)目标与任务1. 总体目标。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究
设
保障措施
完整版pt
12
四、 总 体 结 构 及 相 互 关 系
水资源规划信息系统
水资源评价 资源量核算 资源利用上限界定 资源转换规律与参数
开发利用潜力 节水、污水处理回用
及开源潜力与方案
节约用水规划 潜力估算
节水规划的制定
减少需求 方案
调整 结构
提高 效率
总则 提出总要求 提出总思路 提出基本要求
河道内与河道外进行
• 供需分析尽可能采取长系列演算,多方案比较
• 利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完整信版p息t 管理系统汇总
16
五、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工作机制
综合规划 综合集成
全国 流域
基
专
专
汇
础
题
项
总
工
研
规
分
作
究
划
析
完整版pt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技术大纲
(送审稿)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2年5月
完整版pt
1
汇报提纲
• 任务与要求 • 规划特点与突破口 • 技术大纲的作用 • 总体结构及相互关系 • 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
完整版pt
2
一、任务与要求
• 水资源形势发生显著变化
• 资源需求性加剧
• 资源竞争性加剧
• 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提出了新要求
置方案的具体体现 • 保障措施是调节、规范水事行为的必要手段
完整版pt
14
五、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
(一)总则
• 总体目标-任务与要求 • 基本要求-统一要求 • 总体思路-各部分工作相互关系 • 技术协调机制-规划技术组织
(完整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6. 本《细则》包括正文及三个附件:附件1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为“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为“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
(4) 水资源配置。应在进行供需分析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分析论证与比选,确定合理配置方案。水资源配置以统筹考虑流域水量和水质的供需分析为基础,将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的供、用、耗、排水过程紧密联系,按照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进行。水资源配置在接收上述各部分工作成果输入的同时,也为上述各部分工作提供中间和最终成果的反馈,以便相互叠代,取得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同时为总体布局、水资源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选择及其实施确定方向和提出要求。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见图1-3。
3. 为编制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统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特制定《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4. 编制《细则》的目的,一是明确各项规划任务开展的技术途径;二是界定规划有关概念与术语的定义及确切的内涵,明确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要求;三是明确对基础资料和有关成果的要求,确保规划的统一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2) 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要在上述两部分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行的比选方案。同
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水利部水规计 号文件印发
水利部水规计[2002]330号文件
水利部 2002.08.13
水利部印发《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的通知:
按照《水利部、国家计委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 通知》(水规计[2002]83号),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我部组织编制完 成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技术大纲》),会 同国家计委组织专家进行了审查。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领 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要求,又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并通过了全国水 资源综合规划专家组的审议。经领导小组同意,近日水利部将《技术大 纲》印发有关单位,并要求:
二、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尽快启动规划编制工 作,近期重点抓紧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工作的开 展。加强组织协调,密切合作,突出重点,做好典型示范,保证规划编 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要加强《技术大纲》的培训和技术指导,使规划编制人员准确 理解《技术大纲》的内容和要求,严格按照各项技术要求开展工作,保 证规划成果的质量。
1
水资源调查评价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水
资
源
综
合
需水预测节约用水Biblioteka 供水预测规划
信
息
系 统
水资源配置
建
设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水
资
源
综
水资源保护
合
规
划
有
关
专
题
研
究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图 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2. 规划重点。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摸清水 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可能变化趋势,为制定规划方 案及水资源管理措施奠定基础。在节约、保护的前提下,分析水资 源的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水资源宏观调配的指标,制定水 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根据水 资源合理配置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 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提出政策性建议。规划要突出水资源 配置的思路、格局、方向和措施,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1.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该项工作包括对全国各地的水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价,统计各地的水资源储量、水质情况、水文特性等相关数据,并对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估。
2.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根据水资源评价结果,制定全国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目标和方案。
在制定方案时,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差异和需求,合理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根据水资源规划方案,制定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和措施。
其中包括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制定水资源的使用限额,推动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措施。
4.水环境治理与修复。
针对水环境污染问题,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和修复方案。
其中包括加强对工业和农业废水排放的监管,推动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等措施,以改善水环境质量,维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
5.水资源保障与危机应对。
制定水资源保障和危机应对机制,确保国家在干旱、洪涝等水资源紧张情况下能够有效应对。
其中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加强水资源的调度和分配等措施,以应对突发的水资源危机。
6.水资源技术创新与研发。
鼓励和支持水资源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工作,推动科技进步在水资源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
加强对水资源技术创新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支持,促进水资源技术的提升和应用。
以上是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的主要内容。
制定和执行这一细则可以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我国的水资源,促进全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目录一、总则 (1)(一)导言 (1)(二)规划思路 (2)(三)规划原则 (7)(四)工作要求 (8)(五)基本规定 (11)(六)进度安排 (12)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14)(一)基本要求 (14)(二)降水 (15)(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17)(四)河流泥沙 (19)(五)地表水资源量 (19)(六)地下水资源量 (24)(七)地表水水质 (34)(八)地下水水质 (39)(九)水资源总量 (45)(十)水资源可利用量 (46)(十一)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50)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52)(一)基本要求 (52)(二)经济社会资料分析整理 (53)(三)供水基础设施调查统计 (55)(四)供水量调查统计 (57)(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58)(六)用水量调查统计 (59)(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60)(八)废污水排放量调查分析 (61)(九)供、用、耗、排水成果合理性检查 (62)(十)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 (64)(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66)(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67)(十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67)(十四)现状水资源供需分析 (68)四、需水预测 (69)(一)基本要求 (69)(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74)(三)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77)(四)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82)(五)河道内其他需水预测 (83)(六)需水预测汇总 (83)(七)成果合理性分析 (83)五、节约用水 (85)(一)基本要求 (85)(二)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86)(三)节水标准与指标 (89)(四)节水潜力分析 (90)(五)节水目标与节水措施 (91)(六)节水方案拟订 (94)六、水资源保护 (97)(一)基本要求 (97)(二)水功能区划的补充和调整 (98)(三)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拟定 (101)(四)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设计条件 (102)(五)纳污能力计算 (104)(六)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105)(七)污染物控制量与削减量 (107)(八)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 (108)(九)地下水保护 (110)(十)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11)七、供水预测 (113)(一)基本要求 (113)(二)地表水供水 (114)(三)地下水供水 (117)(四)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119)(五)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 (121)八、水资源配置 (125)(一)基本要求 (125)(二)基准年供需分析 (127)(三)方案生成 (128)(四)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129)(五)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 (132)(六)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 (134)九、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138)(一)基本要求 (138)(二)总体布局 (138)(三)工程实施方案 (140)(四)非工程措施 (143)十、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145)(一)基本要求 (145)(二)评价内容 (145)附录Ⅱ-1 河川年径流系列一致性处理办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利部办公厅、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水利部办公厅、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水利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02.08.29•【文号】•【施行日期】2002.08.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水利部办公厅、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为做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研究了规划编制的深度、方法和机制等问题,提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
近日国家计委办公厅和水利部办公厅联合发出通知(计办地区[2002]1086号)(以下简称《通知》),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印发给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计委、水利(水务)厅(局)和水利部各流域机构。
《通知》进一步明确了规划定位和规划重点。
本次规划的目的是为我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规划基础。
因此,规划应体现综合性,突出规划重点,把握深度,并处理好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全国规划与流域规划、区域规划之间的层次关系。
《通知》要求,本次规划不能做成突出工程和投资的规划,而是从水资源科学管理的角度出发,做成突出资源配置思路、格局、措施的规划,突出对今后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关于组织方式和有关部委配合的工作,《通知》要求,应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规划工作流程、以流域为单元抓紧开展工作,加强部门分工与配合。
本次规划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十分重要,应按照“行业指导,资料共享,共同负责”的思路开展工作。
即在规划领导小组的领导协调下,一是请有关部门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农业用水、水污染防治等方面,加强对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的行业指导,并通过这种方式,协调好地方水利部门与相关部门间的关系。
二是各有关部门在收集相关资料中密切协作,资料共享。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水利部文件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水利部文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是中国国家水利部所制定和发行的重要文件之一。
本文件主要是为了从技术层面出发,促进全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首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明确了水资源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规划的目的是要贯彻落实国家水资源政策,切实保障国家生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
任务方面,则要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管理体系、编制统一的水资源规划,确保各地区水资源共用、转移和优化配置。
其次,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对于水资源的核心要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细则中提到,要以水量、水质、水文循环和水环境为核心要素,对水资源进行综合规划。
其中,水量指的是水资源的总量、分布、变化和调控;水质指的是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水质标准、水产业和节水措施;水文循环则是指水的循环、蒸发、降雨、空气湿度和气象情况;水环境则是指水资源周边生态环境。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还明确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文件提出了全面保护、节约利用、统筹规划、立体开发、分步实施、注重效益等原则。
其中,全面保护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意味着水资源要从保护起点开始,避免污染和浪费现象的发生。
另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还明确了水资源的管理措施。
其中,制定水资源管理办法和水资源保护条例成为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手段。
通过设立水资源监测站和水资源定量调度中心,实现对水资源的科学监测和动态管理。
同时,推行多元化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包括水价改革、水资源市场化、推进农村水利改革等方式,从根本上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式。
总之,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旨在为全国的水资源管理提供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指导。
如此规范的水资源管理手段,将为推进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有助于打造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表水资源保护补充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表水资源保护补充技术细则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工作组二○○三年七月目录前言 (1)一基本要求 (1)二工作程序 (3)三水功能区划复核补充与调整 (4)(一)水功能区复核 (4)(二)补充与调整 (6)(三)水质目标值拟定 (7)四污染源排放量调查与估算 (8)(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8)(二)污染源排放量估算 (8)(三)合理性分析 (9)五污染物入河量调查与估算 (10)(一)污染物入河量调查 (10)(二)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11)(三)污染物入河量统计 (12)六规划水平年污染源排放量预测 (12)(一)预测方法和步骤 (12)(二)生活污染源预测 (13)(三)工业污染源预测 (14)七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量预测 (15)(一)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系数确定 (15)(二)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量计算 (15)八水功能区纳污能力 (16)(一)基本概念界定 (16)(二)纳污能力设计条件 (17)(三)纳污能力计算 (18)九规划水平年污染物控制量与削减量 (19)(一)污染物入河控制量和削减量 (19)(二)陆域污染物排放控制量和削减量 (19)十面源污染估算与控制 (20)(一)面源污染调查与估算 (20)(二)面源污染控制 (21)十一规划措施 (21)(一)保护措施 (21)(二)治理措施 (22)(三)保障措施 (23)十二投资匡算 (24)附表 (26)附录Ⅵ-1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参考计算方法 (30)(一)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方法 (30)1.一般河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的一维模型 (30)2.感潮河段纳污能力计算的一维迁移方程 (30)3.均匀混合的湖(库)纳污能力计算的均匀混合模型 (31)4.非均匀混合湖(库)纳污能力计算的非均匀混合模型 (31)5.具有富营养化趋势的湖(库)纳污能力计算模型 (32)6.宽阔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的二维水质模型 (32)(二)主要参数估值 (33)1.综合衰减系数 (33)2.分散系数Ex、Ez (34)附录Ⅵ-2 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功能区编码方法 (35)(一)编码说明 (35)(二)编码方法 (35)前言2002年8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下发以来,经一年的试行,各地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也出现对细则中水资源保护内容理解上不一致、难以操作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各部分工作任务,本《细则》提出各部分工作所需的基础资料和成果,对资料年限、统计口径、适用范围、精确程度等提出具体要求;规范各种图、表具体内容,制作步骤与方法,表示方式与效果等;对评价及预测方法进行统一规范和规定。
6. 本《细则》包括正文及三个附件:附件1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为“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为“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
(5)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要根据水资源条件和合理配置结果,提出对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建议,提出水资源调配体系的总体格局,制定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措施及其实施方案,并对实施效果进行检验。
图1-3 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
4. 规划重点。突出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分析、水资源配置等方面。通过水资源调查评价,摸清水资源和可利用水资源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客观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规划方案制定以及水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在节约、保护的前提下,研究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水资源开发潜力分析和经济社会发展预测,研究水资源宏观调配指标,确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合理用水指标,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水资源管理等提供政策性建议。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水利部文件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图表目录
附件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
附件2 全国水资源分区
附件3 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
一、总 则
(一)导言
1.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6.提高规划开放程度。规划要全面总结、合理吸收已有的规划和有关研究成果,坚持科学性、公正性和民主性,充分发挥专家的积极作用和规划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规划的开放程度,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7.协调统一、平衡汇总。本次规划的编制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国按照统一的要求开展工作,对涉及全局性的问题,应提出宏观控制的目标与方向,采取上下协调的方式确定;规划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采取自下而上逐级进行平衡与汇总。工作方式采取一次性布置任务,分阶段开展工作,保持各阶段工作相互衔接,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式分批提交规划成果,分期进行阶段成果的平衡、协调与汇总,并按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反复协调平衡。
4.加强规划的组织与协调。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资料和有关研究成果,组织和动员各种力量开展规划工作,保证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合理划分规划工作阶段,注重规划各个环节间的协调,适时有序地进行有关流域及区域基础资料和有关规划指标与中间成果等方面的协调与汇总,按时提出阶段性汇总成果。
3. 把握规划深度。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应涵盖有关专业规划的总体思路、布局与方案,为制定相关专业规划提供依据,要对专业规划的编制或修订具有指导作用。全国规划重点在流域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进行水资源的宏观配置,把握全国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框架、发展方向和重点。流域规划重点反映跨省或省际河流的水资源配置和宏观管理,针对流域水资源配置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把握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方向和重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水资源特点,按照统一的技术要求和步骤,因地制宜地做好区域水资源的配置与管理。
2.总体思路。规划编制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方向、任务和重点、模式和步骤、对策和措施,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规范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图1-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3.技术思路。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各个环节及各部分工作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相互之间动态反馈,需综合协调。本次规划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见图1-2。
(2) 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要在上述两部分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行的比选方案。同
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
时,在吸纳水资源配置部分工作成果反馈的基础上,提出推荐的节水及水资源保护方案。
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为我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规划基础,在进一步查清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节约、优化配置、积极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做好规划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注重水资源问题的同时,更要重视其与经济社会的紧密联系,做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第二,在注重工程项目布局和规划的同时,更要加强管理等非工程措施的安排;第三,在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更要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综合规划要突出水资源配置思路、格局、措施的总体安排,规划的对策措施要有指导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10.确保规划成果质量。各层次规划都要严格按照《细则》的要求开展工作,特别要重视与规划有关的基础数据一致性的审查、复核与分析工作,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相互比较、综合平衡,进行数据的合理性分析;对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检查、协调、汇总与平衡。要求各流域机构从水资源合理配置、统一管理等宏观角度对本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提出的有关基础资料、发展指标、定额、供需预测成果以及配置方案进行统筹协调。
6.科学治水。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规划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和规划思想,科学配置水资源,缓解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科学管理水资源,制订出具有高科技水平的水资源综合规划。
(四)工作要求
1.协调各类规划关系。为保障规划工作的有序进行,一要协调好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之间的关系,突出综合规划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并与综合规划成果相衔接;二要协调好全国规划与流域规划、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之间的关系,本次规划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规划,各流域机构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各尽其职,组织流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规划工作,经过协调后,在形成流域规划初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全国平衡和协调,再经上下多次成果协调,最后形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2.做好与相关规划的有机衔接。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等国家计划及相关规划为基本依据。制定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生产力布局以及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建设、防洪减灾、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有机衔接,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采用技术、法律、经济和管理等手段和措施,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3. 为编制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统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特制定《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4. 编制《细则》的目的,一是明确各项规划任务开展的技术途径;二是界定规划有关概念与术语的定义及确切的内涵,明确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要求;三是明确对基础资料和有关成果的要求,确保规划的统一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5.求实创新地编制规划。规划编制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国情、水情和各流域、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以解决重大水资源问题为出发点,按照科学和求实精神编制规划。同时,规划编制应具有较高的起点和前瞻性,要在思想、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有所创新,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采用现代的规划手段和方法,按照“四新”(新思路、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的要求编制规划。
(1)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评价,可为其他部分工作提供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可利用量的基础成果;提供对现状用水方式、水平、程度、效率等方面的评价成果;提供现状水资源问题的定性与定量识别和评价结果;为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等部分的工作提供分析成果。
4.因地制宜。根据各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模式与对策,提出各类用水的优先次序,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重点。
5.依法治水。规划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认真研究水资源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问题。制定有关水资源管理的法规、政策与制度,规范和调节水事活动。
2.协调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规模、水平和速度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城市发展、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
3.可持续利用。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合理配置地表水与地下水、当地水与外流域调水、水利工程供水与其他多种水源供水。强化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