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实践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学实践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报告为了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第一批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学校,近年来,我校积极组织研学旅行活动。
2019年5月,由政府牵头,在区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学校精心组织了小学部五年级和初中部一年级共168名学生,参观“生态百果园”研学旅行活动。
一、精心谋划,扎实开展
一是完善制度设计。
着力加强研学实践学校层面统筹规划,引领研学实践工作有序推进、良性发展。
学校班子成员多次专题研究,提出具体目标举措。
明确了研学实践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二是明确推进措施。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家长开展调研,了解学生、家长对研学旅行的需求,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任务,制定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试点的范围、内容、学段、时间、任务和要求,培育、挖掘和提炼先进典型经验,以点带面,逐年推进,不断扩大覆盖面。
采取“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策略。
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结合课程计划、学生年龄特点、家长意愿要求等创新活动方式,以小学三、四、五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为主体,先行先试探索主题式团体研学旅行活
动。
及时收集研学旅行活动开展情况,宣传介绍活动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做好示范引领工作。
二、研学课程,多元建设
一是精心设计学校研学课程。
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建构“走下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研学旅行课程模式。
二是建立区域性研学课程。
以“行走家乡”为路径,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建立以乡土区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三是探寻营地基地研学课程。
本着每个研学营地和基地至少具备一个研学旅行活动主题的原则,根据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形成“一主多辅”的课程结构。
三、研学线路,主题串连
结合地域特色,按一定主题,根据不同特色文化,系统性制定研学旅行体验课程,精心筛选打造面向本区域的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围绕研学旅行主题,利用区域内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展“知家乡、爱家乡”研学旅行活动;围绕参观“生态百果园”研学旅行主题,利用丰富的地域资源,开展“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研学旅行活动,通过系列研学旅
行活动,让学生能够对家乡文化、风土人情、地域特色有系统认识。
四、严密组织,明确责任
一是成立领导组织。
成立研学旅行领导小组,组织领导研学旅行的实施工作,负责策划研学旅行活动的线路,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为研学旅行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
由区教育局、镇政府、学校成立研学旅行统筹机构,共同配合,对研学旅行工作统筹规划。
三是规范组织管理。
首先做到活动有方案,其次,开展研学活动前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致家长的一封信或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告知家长活动意义、时间安排、出行线路、注意事项等信息,加强学生和教师的研学旅行事前培训和事后考核,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安全员,吸收少数家长作为志愿者,负责学生活动管理和安全保障,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
四是强化督查评价。
建立健全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评价机制,把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作为综合考评体系内容。
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五、热情参与,效果显著
活动开展前,教导处将全体参与同学以班级为单位分成
研学小组,开展组员间的合作,各小组齐心协力,表现出良好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在活动中所到之处, 基地工作人员有序安排,热情接待,耐心讲解,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记录,教导处人员拍照留影, 顺利完成各项研学内容。
通过研学活动,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了学生的农业知面,激发了浓厚的求知欲望,进一步感受到大自然之美,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