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蒙学及伦理教育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一、蒙学的起源和发展蒙学是中国古代一种普及于民间的、以教育儿童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方式。

它起源于汉代,经唐代发展至盛行于明清时期。

在蒙学中,教师使用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古代读物,让学生通过朗读、默写和背诵等方式学习基础知识。

二、蒙学的基本特点1. 以家庭为单位蒙学是基于家庭教育的教育方式。

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亲或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会教授一些基础的读写算术,而刻意的教育则需要请专门的先生。

2. 按年龄段授课蒙学按照年龄段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这与现代学前教育中按照儿童发展阶段分类教育是一致的。

在蒙学中,学生分为蒙童、幼童、小童、大童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3. 重视口耳相传蒙学中的教育方式注重口头传授,在学生的记忆力聚焦,利于记忆和理解。

课文结构简单易懂,富有韵律美感,有助于吸收。

4. 教学内容单一古代的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受教育者只需学习一些简单的课文。

三、蒙学的启示1. 家庭教育重要性蒙学注重家庭教育,体现了“家庭是儿童第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

家长应该适时引导孩子学习,进行家庭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律、尊重和帮助家人。

2. 年龄逐级分类教育蒙学按年龄段分类教育,这与现代学前教育中按照儿童发展阶段分类教育是一致的。

孩子从小学会分辨自己的年龄阶段,逐步学习适合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为孩子选择适当的书籍、游戏和其他教育资源。

3. 口头传授是个好办法蒙学中的口头传授,在学生的记忆力聚焦,利于记忆和理解。

现代学前教育中,一些诗歌、童谣等的口头传授,能够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4. 把教材内容控制在适当范围古代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受教育者只需学习一些简单的课文。

现代学前教育中,也需要开展适合儿童的简单、易于掌握的教育活动,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四、结论尽管蒙学已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的地方。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发展历史与启蒙教育特点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发展历史与启蒙教育特点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发展历史与启蒙教育特点孙太雨,马彦超【摘要】古代蒙学教材经历了以识字教育为主体的周秦汉魏初创时期,注重伦理道德教育的隋唐五代大发展时期,集识字读本、韵语读本、经书读本三大体系并存的宋元明清成熟时期,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启蒙教育特点。

探讨和研究我国蒙学教材历史发展的轨迹和启蒙教育特点,对促进当今启蒙教育发展,提高启蒙教材编纂水平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3【关键词】古代蒙学教材;蒙学教育;特点;启示蒙学,最早的论述源于《周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蒙以养正,圣之功也”[1]。

《辞海》解释为:“蒙学,即蒙馆,封建社会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伦理道德教育。

”[2]蒙学教材,即古代专门为儿童编写的,在书馆、私塾、村学等蒙学场所进行启蒙教育的课本,又称为蒙书、小儿书、启蒙教材、蒙学读物、蒙童课本、古代儿童读物、语文教育教材等。

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为代表的一批经典蒙学教材中蕴含了处世哲学、道德伦理等丰富内容,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朗朗上口,凝聚了古人的蒙学教育经典,构成了自身所独有的完整知识体系、思想体系、价值体系和艺术体系,加之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其受众层面极为广泛,不仅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同时也对普通的民众产生了教化作用。

因而被历代所传颂,在传统识字教育、儒家道德教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历史最早的蒙学教材出现在西周时期,即为《史籀篇》,是识字类蒙学教材。

根据班固《汉书》记载:“《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

”[3]《史籀篇》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蒙学识字类教材的主要范本。

此后,秦代新编《仓颉》《爰历》《博学》等用于识字的蒙学教材,其体例与《史籀篇》并无太大差别。

到了汉代,蒙学教材有了新的发展,《凡将篇》《急就篇》《训纂篇》《元尚篇》等逐渐代替了之前的蒙学教材,其中以《急就篇》为当时蒙学教材的集大成之作。

古代孩子启蒙教育

古代孩子启蒙教育

古代孩子启蒙教育在古代,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古代孩子启蒙教育的方式和特点。

首先,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注重家庭教育。

在古代,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

父母会亲自教导孩子读书识字,传授家风家训,教导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家庭中,孩子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礼仪和行为规范,还培养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其次,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注重师傅传授。

在古代,孩子要学习一门手艺或者技能,通常会找一个有经验的师傅来传授。

师傅不仅会传授技艺,还会教导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勤劳精神。

通过与师傅的相处,孩子不仅学到了实用的技能,还受益匪浅。

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还注重书院教育。

在古代,书院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

孩子在书院里学习经典著作,领悟先贤的智慧,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在书院里,孩子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了人脉关系,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还注重实践教育。

在古代,孩子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参与农耕、家政等实际工作。

通过实际操作,孩子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锻炼了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总的来说,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它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古代孩子在家庭、师傅、书院和实践中接受教育,形成了独特的启蒙教育体系,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

古代童蒙教育特点

古代童蒙教育特点

古代童蒙教育特点
古代童蒙教育的特点包括:
1. 早期教育:古代童蒙教育以婴幼儿时期为重点,注重培养儿童的基本品德和礼仪。

父母或家庭长辈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孩子最初的成长阶段起到了教育的角色。

2. 传统价值观:古代童蒙教育强调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主要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为主导。

孩子被灌输着尊敬长辈、孝敬父母、顺从教师等核心价值观念。

3. 重视礼仪教育:古代童蒙教育强调培养儿童的礼仪和道德素养。

孩子需要学会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同时也注重培养孩子的仪容仪表,使其具备得体的举止和言谈举止。

4. 传统文化教育:古代童蒙教育注重向孩子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包括经典文学、诗词歌赋等。

儿童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了解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5. 劳动教育:古代童蒙教育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需要从小学会一些实用的劳动技能,如种植、耕作、缝纫等。

通过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能力。

6. 个性发展:古代童蒙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和才能。

父母和老师会根据孩子的天性和兴趣,给予他们适当的激励和引导,发展他们的特长。

试论我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德育特色

试论我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德育特色

中就有 “ 蒙 以养 正” 的记 载 。颜 之 推在《 颜 氏家训 ・
勉学》 中也 肯定 : “ 自古士 大夫 子弟 , 数 岁 已上 , 莫 不
被教 , 多者 或至《 礼》 《 传》 , 少者不失《 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论》 。 ” 文 中“ 数 岁 已上 , 莫不被教” , 已清楚 表 明幼 儿 教 育 在
也通 俗 易懂 , 琅琅 上 口, 易记 易背 诵 , 如《 弟 子规 》 中 的“ 兄道 友 , 弟 道 恭 。兄 弟 睦 , 孝 在 中。长 者 立 , 幼
勿坐, 长者坐 , 命乃坐, 尊 长前 , 声要低 , 低不 闻, 却
非 宜 。进必 趋 , 退 必迟 , 问起对 , 视勿 移” 。此 外 , 蒙 学 还多 用故 事来 讲道 理 , 如为宣 扬 刻苦学 习 , 《 三 字 经》 就用 “ 头悬梁 、 锥刺 股” 之 类 的历 史 典 故 来 作
洒扫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打扰尊长要轻轻地扫先扫尊长处然后请尊长落坐再清扫别的地方还要倒退着扫不使垃圾污及尊长扫完后要将外他还提出了所谓检束身心之礼入仕父兄出事师长之礼书堂肆业之礼由于其内容过于繁琐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第 2 8卷 第 3期
2 0 1 4年 9 月
金 陵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J i n l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T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Vo l _ 2 8,No . 3
Se p . , 20 14
德教育 , 其 精 华 在 某 些 方 面 于 当今 社 会 依 然具 有 现 实 意 义 。 关键词 : 蒙学 ; 道德 ; 现 实 意 义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摘要:蒙学即启蒙之学,是特指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的蒙学,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小学。

重视蒙养教育,重视儿童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

本文结合分析了我国传统蒙学教育的三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传统蒙学教育思想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蒙学;德育;借鉴一、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特点1.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努力使学生懂得并自觉实践传统的伦理道德。

比如《三字经》内容就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多方面我国古代所提倡的思想品德。

首先,传统蒙学,十分强调对儿童的礼仪教育。

《三字经》中有“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饮食起居,都有具体的礼仪规范和要求。

可见,古代蒙学教育家都重视倡导对儿童的礼仪教育。

其次,重视“孝”。

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宗亲、宗族、宗法体制以传统伦理道德为纽带,人伦纲常成为道德的核心,“孝亲”观念也成为人伦纲常的中心内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可见,孝亲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直所倡导的行为美德。

“百行孝为先”,《三字经》有“首孝弟,次见闻”。

正确处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首先当牢记“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再者,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传统蒙学教育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远大的道德理想,实现寓德育与智育,养成儿童的道德人格。

因此,传统社会一直主张培养儿童的理想和志气。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2.教材编纂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儿童爱听故事,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东西,喜欢大声朗读。

古代蒙学教材适应这一共同的心理特点,在教材中编入许多简短的故事和浅显的诗歌,有的还附有插图,以引起学生兴趣。

把讲故事和讲历史结合起来,儿童喜欢听,愿意学。

如《日记故事》中的“击瓮出儿”、“磨杵成针”等都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有启迪教育意义。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学前教育的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蒙学,它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教育传统之一,它不仅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影响,也对学前教育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建议。

首先,蒙学强调诗歌传授。

古代国家实行典教,认为文学和音乐经典是接受教育的重点。

古代的教育方法多以诗歌的形式传授,特别是中国古代的“三百篇”、“千古百家”以及“文选”等诗歌语文。

以古人的《诗经》为例,它侧重野兽的教育原则,不仅表达了古代的思想情感,还具有浓郁的人类性,所以古人把它用在学前教育中更加合理。

其次,蒙学重视实践。

古代实践教育主要表现在教学环节中,其重要性也不可低估。

古代学前教育认为,实践是最好的考试和教学结果,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

孩子们可以通过实践,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经验来引导和指导孩子们,帮助他们更好地探索世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最后,蒙学注重言传身教,古代蒙学认为,古老的言传身教比单纯的语言更有效。

现代学前教育也表示赞同,用多种方式,以有趣的方式,传授孩子知识,使孩子更容易接受,孩子们可以通过相应的展示和表演,获得学习的全方位体验,而不是单纯依靠灌输。

总之,中国古代蒙学具有以上主要特点,它不仅丰富了学前教育的形态,更重要的是,为学前教育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基础。

现代学前教育应把这些传统纳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把它们用到重要的地方,以古为鉴,促进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升,做出新的贡献。

小议我国古代蒙学教材

小议我国古代蒙学教材

小议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特点牛莹[摘要]蒙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机构,蒙学使用的教材就是蒙学教材。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古代蒙学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分析蒙学教材在内容和编排上的特点,提出古代蒙学教材对我国今天的儿童启蒙教育读本的编写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我国古代蒙学教材蒙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机构。

我国古代的蒙学,大致相当于我们现今的小学。

蒙学教材,指的就是为实现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目标而编成的各种读本。

我国的蒙学教育大致始创于奴隶社会的夏朝,在秦汉时期得到不断发展,唐宋以后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程序。

古代的蒙学教育承担的教育目的不仅是对儿童进行读书、习字、作文的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儿童进入官学、书院学习以及日后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

我国古代教育传统十分重视儿童的启蒙教育,很多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都参与过蒙学教材的编写,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蒙学教育的发展,也保证了蒙学教材的质量。

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蒙学教材的种类繁多,大约有二千种左右,古代很多蒙学教材为我们今天编写儿童教材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研究古代蒙学教材的价值,对我们现今儿童启蒙教材的编写是有极大帮助的。

从发展状况来说,我国的蒙学教材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

第一时期是周朝至唐朝。

这个时期的蒙学教材内容上主要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道德教育,并包含了多方面的综合知识。

周朝是我国蒙学教材出现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字书《史籀篇》,是周宣王时用来教学童识字的。

由于我国早期的儿童教材特别重视儿童识字和写字的教学,所以我国最早的能够蒙学教材,主要是字书一类的读本。

秦代的蒙学教材最重要的是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和胡母敬的《博学篇》,这三个教材都是以识字和写字为主的,是在《史籀篇》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汉代时,这三种书被称为“三仓”是主要的蒙学教材。

汉中时,闾里书师将这三种教材编为一集,取名《仓颉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蒙学的伦理教育特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儒学为主体。

儒学极为重视教化,所谓“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善于化。

”(注:王符:《潜夫论·德化》。

)主张通过教育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

而作为基础教育的蒙学尤其受到重视,这就使我国古代的蒙学具有了明显的承载和传播同时期儒学伦理思想的特点。

事实证明,我国古代蒙学的伦理道德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深入人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特别是读书人的立身之本,有效地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传统蒙学的伦理教化功能。

研究传统蒙学的伦理教育特点,批判继承这一历史遗产,对探讨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蒙学即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问。

“蒙”有幼稚、暗昧之意,《易经》中《序卦》曰“蒙者,蒙止,物之稚也。

”幼童于事多暗味,因此称之童蒙。

启迪童稚,消除暗昧称之启蒙,或称之发蒙、训蒙、养蒙、开蒙 .对“蒙”的更具体的解释则融会于渐渐形成系统的伦理思想中。

春秋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就认为蛮、夷、蒙等所谓的不开化均表现为不知“礼”,不懂得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去做。

会耕田、织布、疗伤、计算都称不上开化,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在道德条目的指导下处理各种人事关系,他仍旧处于“蒙”的状态。

“蒙以养正,圣功也。

”“而养正莫先于礼”。

受这种伦理观的影响,蒙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一开始就被确定为“明人伦”。

《孟子·滕文公上》中“教人以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总纲,一直被后代的教育者所承袭。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通常依受教育者的年龄和教育目的将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有“古者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之说。

蒙学主要是对小学教育而言的,这一教育一般是在书馆、义学、乡学、社学、村学、家塾等地方进行的。

没入学之前的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具有同样的功能,也属于蒙学。

小学阶段主要“教之以洒扫进退之节,礼乐射书数之文”;大学阶段主要“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朱熹概括为“ 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学,然后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

”(注:(清)张伯行:《养正类编·小学》。

)小学教育是使学生行其所当然,懂得礼仪之规,进退之节;大学教育是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

在我国历史上,蒙学一直受到极大重视,历代思想家、学者都提倡要重视蒙学教育,一些大学者常常亲自撰写蒙学教材。

秦宰相李斯、晋朝王羲之、南宋王应麟、元代许衡、明朝王守仁等人都写过蒙学教材或蒙学教育方面的文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理学家朱熹,他不仅发表了许多关于蒙学的见解,而且亲自撰写了不少的蒙学读物。

他写的《小学》被许多人奉若神明,称其为“万事养正之全书,培大学之基本者也”。

《朱子家训》也被作为家教的经典,广为流传。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除《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几本流行甚广的蒙学教材以外,各类蒙学书目近2000本,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蒙学之所以受到如此的重视,是因为历代学者都意识到对儿童从小进行教育,特别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蒙养极大事,亦最难事。

盖终身事业此为根本,而混沌初开,非可以旦夕取效者。

”(注:(明)沈鲤:《义学约》。

)蒙学以“明人伦”为目的,以孝悌为主要内容,始终肩负着承载和传播儒家伦理道德的使命。

伦理道德教育是传统蒙学的主要内容。

如《三字经》中明确提出“三纲五常”这些封建伦理观念,“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千字文》中也有类似的句子:“资文事君,曰严与敬,严当竭力,忠则尽命。

”在一些习字书中,也不乏“尊卑长幼、忤慢谨防”,“孝弟忠信、礼仪廉耻、好善恶恶、积德累仁”的道德说教,就连各类韵对中,也夹杂有“诗对礼”、“忠对信”、“道范对儒宗”、“父子对君臣”的价值观念的渗透。

(注:载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蒙学便读》,作者许梓。

)传统蒙学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明人伦,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封建伦常秩序和忠孝仁义等观念。

二是孝悌,即事父兄尊尊长,它是忠的基础,礼的根源。

三是正心敬身,即敬其心意,肃其外仪,整饬自身。

其中的传统美德,如节俭、诚实、守信、忠义等内容仍然是我们今天应当借鉴和学习的。

但其中的封建伦常、道德观念不仅距离儿童天真无邪的世界非常遥远,而且严重束缚了儿童的思想。

至于后来的《二十四孝》、《列女传》等几乎不近人情的道德典范,更是给儿童套上了礼教的枷锁,压抑了儿童的个性,使整个蒙学教育丧失了本应具有的活力。

从总体来说,传统蒙学的内容是封闭的、陈腐的,并日益趋向于僵化,它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

尽管如此,如果我们抛开传统蒙学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这一教育目的,以及它所宣扬的封建伦理观念,我们会看到传统蒙学有许多可供我们借鉴的东西,尤其是蒙学教育中的训蒙方法,更是它的精华所在。

具体说传统蒙学的伦理道德教育有以下特点。

第一、先入为主,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提高。

这就决定了蒙学教育主要在于打基础,形成良好习惯。

因此传统蒙学的道德教育基本是一种外在规范的养成教育。

由于蒙童心智未全,“蒙昧未知向方”,极易受到外界的熏染,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先入为主,使儿童从小接受纯正的儒家伦理思想,以端蒙养之基,为今后成圣贤之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入头处如果出错,将无处查究,入头处产生偏差,就会一偏到底。

“凡人有记性,有悟性 .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

”(注:(清)陆世仪:《养正类编》。

)此时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道德教育应先入为主,先铄于外,然后渐化之。

所谓“古之人自能食能言而教之,是故小学之法,以豫为先。

盖人之幼也,智愚未有所主,则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者,日复一日,虽有谗说摇惑,不能入也。

若为之不豫,及乎稍长,意虑偏好生于内,众言辨口铄于外,欲其纯全,不可得已。

”(注:(清)张伯行:《养正类编·小学》。

)先入为主可以有效地预防各种异端思想的侵入,抵制周围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且由于儿童可塑性强,“使之则为,使止则止”,先入为主易于使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渐至习惯成性。

传统蒙学强调从生活细微之处培养儿童的道德习惯。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开篇就讲到:“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

”只有在小学阶段就“于洒扫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长大以后才能穷究事理,通达事物。

坚持习礼,久则体貌习熟,德行坚定,如孔子所言:“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如从幼便骄惰坏了,及至长大“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病随所居而长,至死只依旧。

”(注:(南宋)吕祖谦:《少仪外传》。

)以后,习染将深,性情已就,再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教之不及,即使“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乎成长,终为败德”。

第二、规范行为,强调道德的可操作性。

传统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道德教育要求具体、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实施。

传统蒙学是为封建社会培养人才服务的,其目的性决定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要把儒家伦理道德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就必须把经书的精言微义,化作揖让言辞,使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被蒙童所接受。

如《童子礼》规定了蒙童在家里的举止要求:盥栉、整服、叉手、肃揖、拜起、跪、立、坐、行及至进退、出入、邂逅、朔望、晨昏等二十三目。

可以说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大事小情。

而且每一目都有具体、严格的标准,诸如叉手:“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大拇指,其左手小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以右手掩其胸 .手不可太着胸,须令稍离方寸。

”(注:(明)屠羲英:《童子礼》。

)又如“立”目要求:“拱手正身,双足相并。

必顺所立方位,不得歪斜。

若身与墙壁相近,虽困倦不得倚靠。

”(注:)这些要求具体、规范,包罗万象,既有外在的礼仪规范,也有自身的整饬要求,甚至连大小便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

至于塾课方面的要求,由下面这些书名,就可知道其严格详尽程度了;《家塾常仪》、《塾中琐言》、《变通小学义塾章程》等可见一斑。

蒙学把深奥的道德理论、抽象的道德说教化做具体的行为要求,这不仅看得见、摸得着,而且极易操作,便于监督。

单吃饭这一项就作了如下详尽的要求:“毋先,毋后,毋择,毋翻,毋邻(谓取邻簋食也),毋以箸入口,毋以舌接食,毋归余(谓以食余再入簋肩也),毋他顾,毋含食与他人语,毋遗粒,箸毋过肩(肩谓箸肩也),毋桥(以箸高置簋上也)。

嚼无声,咽无疾,啜无流。

食毕,敛齐两箸,乃起。

”(注:(清)崔学古:《幼训》。

)要求具体、明确,但如此详细的要求,也显得过于繁琐,苛板,缺乏灵活性、变通性。

要求的整齐划一,束缚了儿童的个性,使儿童动弹不得,同时,这一种罗列方法,也难免会挂一漏万 .第三、顺其天性,量资循序渐进。

传统蒙学遵循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道德教育内容的安排上,体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原则;在道德教育方法的采用上,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量力而行,留有余地。

传统蒙学的道德教育虽然也讲封建伦理纲常,但不究其义理,只是从浅近处着手,先教之以小学规矩,使儿童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习之,及至智慧渐开,性情已就,才可近乎明德新民,以止于至善。

尽管后来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一些儿童从小诵习经书,但古代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反对这种做法,认为先习经书,犹作室而无基,对儿童是十分有害的。

“后生学问,切须理会《曲礼》、《少仪》、《仪礼》等,洒扫应对进退之事,及先理会《尔雅》训诂等文字,然后可以语上,下学而上达,自此脱然有得,自然度越诸子也。

不如此,则是躐等,犯分陵节,终不能成。

孰先传焉,孰后传焉,不可不察也。

”(注:(南宋)吕本中:《童蒙训》。

)“君主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

蒙学还根据不同的学童采取不同的训蒙方法:“极慧者,必摘其短以抑之,则不骄;极钝者,必举其长以扬之,则不退。

倦者必加以礼貌,则不鄙;稍长必砺以蒙工,则不佻。

”(注:(清)崔学古:《幼训》。

)认为道德教育要量弟子的资禀,循序而进,操功于悠久,不可操之过急。

内容要少而精,贵乎简约,不可庞杂。

道德的循序渐进还表现为要留有余地,能接受十分,只可予以七八分。

第四、熏渍陶染,以歌诗讽诵化育之。

儿童活泼好动,此乃天籁之发,天机之动,“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于歌诗,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