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
中国三部曲读后感
中国三部曲读后感《中国三部曲》是XX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维为。
这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中国三部曲读后感,欢迎阅读。
中国三部曲读后感《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是张维为教授历经30多年的时光岁月,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1980年第一次出国感受到的震惊,到今天在海外随处可见的“中国热”;从作为的翻译陪同国事访问,到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者参加国际交流,张教授力求从一个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来观察世界、思考中国,特别是探讨与中国崛起有关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尖锐问题。
从全球视野中比较“中国经验”,对“中国模式”做出最强有力的理论总结,三部书籍呈现给国人和世界的是一部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全新展示,用详实的数据、著名学者的见解和作者的亲身经历,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探索的新思路。
让读者对中国的发展和未来有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认识。
张维为教授曾任前中国改革设计师邓小平资深翻译,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春秋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是主席推荐世行行长阅读图书,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推荐阅读图书。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以其大国的韬略与智慧、以其超大型的体量和超丰富的传统,其崛起不可阻挡,其道路注定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些都将给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原创性的贡献。
《中国触动》由序言、引言和环球视野下的中国崛起、最不坏的模式?、西方“民主”遇上中国“实事求是”、应该失语的不是我们、中国:不要自己打败自己、软实力,更触动世界六个章节及原版、后记组成。
张教授从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站在中国式发展的高度,来观察世界,思考中国,特别是探讨与中国崛起有关的热点、难点和尖锐问题。
一个只会使用别人话语的民族在世界上是没有分量的,中国人要用自己的话语来解读中国和世界,中国崛起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中国话语崛起的过程。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理解和认识__概述说明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理解和认识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理解和认识问题。
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为一个世界重要国家,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话语体系的需求与日俱增。
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现象,话语体系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通过深入剖析话语体系的概念、历史背景、特点和演变等方面,我们将能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引言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文章撰写目的和结构,并概括阐述中国话语体系构建问题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将探讨对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解和认识,包括话语体系定义与意义、历史背景下的构建以及当代特点与演变等内容。
第三部分将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和交际学视角三个层面进行论述,探讨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与方法。
第四部分将重点探讨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变迁对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影响机制。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对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全面认识和重要意义,并进行问题分析与未来发展展望,同时提出对话语体系研究的启示与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阐述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解和认识,揭示其内在逻辑和演变规律。
通过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视角、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和交际学视角下的理论框架与方法,我们将能够更好地把握并解读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特点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同时,本文还将围绕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剖析影响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因素与机制。
最终,我们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和推动有效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供相关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理解和认识2.1 话语体系的定义与意义中国话语体系是指中国社会中构建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等符号系统,它以文字、语言和其他交际方式作为表达和传递工具,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话语体系是人们在交流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规则和文化背景,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认知模式和行为规范。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争议及评价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扩大的同时,西方经济发展模式和强权政治却在世界各地不断遭遇挫折。
北京奥运会和全球金融危机将中国推向了国际舞台的中心。
“中国模式”开始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虽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中国模式”给予了大量密集的关注。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模式”的诸多问题见解各异,分歧颇多。
如在“中国模式”是否存在“中国模式”概念使用上,何时提出以及有谁首先提出等问题上仍然是呈现出诸多争议和分歧。
一、“中国模式”是否存在所谓“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关于中国的模式是否存在?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之所以成功,恰恰在于中国有模式;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有“模式”,至少目前中国的这个“模式”还在形成过程中;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存在是谁也否认不了的现实。
对于“中国模式”是否存在有争议,存在原因是极为复杂的,大致有以下几种:(1)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仍然面临结构性弱点和硬伤。
目前“中国模式”还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现在谈为时过早。
(2)国内学者还有一些担忧害怕过分宣传“中国模式”会引起国际上一些国家的反感。
再度激起“中国威胁”论。
(3)担心提出“中国模式”会让人们与“苏联模式”相联系。
(4)由于学者各自的立场,研究角度、研究目的不同,对“中国模式”的理解和认识也不相同,有的截然相反。
二、“中国模式”概念的使用“中国模式”对使用这一概念中外学者,存在有很多争议,有的主张用“中国道路”或“中国经验”,有的主张用“中国特色”。
有的把“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三者混为一谈,认为三者之间可以划等号。
其实都是将其归结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
但也有的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三者加以严格区分的。
认为“中国道路”是探索如何实现民族解放、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国模式”是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初步科学总结所形成的一种理论概括。
共和国之路读后感1500字
共和国之路读后感1500字最近,在寝室看完了《中国之路》系列专题片,该片主要围绕中国国情与发展为主要来进行讲述,是由清华大学教授所讲,我认为这部片好就好在运用国际化的视野、学术性的理念来对中国发展的多个侧面进行了全新的打量和透彻的思考,再一次借用电视语言的独特魅力向全社会注入正能量,该片立足学术视角,彰显辩证品格,逻辑线索清晰,框架体系严密,使作品具有了可观的思想深度、理论厚度和境界高度。
与同类创作相比,它不再单纯地以官方的话语方式、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来宏大叙事,而是客观深入地将一些重大问题从学术维度做了理性解读与考量。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创作者较为完美地将学者的思路、观点转化为全息的、直观的电视语言,用丰富的视听元素深入浅出地将该片所要表达的核心理念润物无声地渗入观众心灵,用艺术的而不是粗陋的、生动的而不是无趣的、灵动的而不是呆板的方式,让人们在获得视听审美享受的同时,春风化雨般地感受着精神的激荡、思想的启迪。
这部片子的创新之处颇为可圈可点,有些甚至成为我国政论型纪录片的新突破。
例如,该片在体例设计上打破了以往同类片子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划分的结构层次,或是依循年代流变的构思范式,而是创新性地将全片分作“中国崛起”、“中国贡献”、“中国人权”、“中国民生”、“中国板块”、“中国文明”、“中国话语”、“中国模式”八个篇章,这让整部作品既恢宏全面,又重点凸显,可以说用了一种崭新的形式来表达我们一直以来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种外“新”内“老”的传播模式给业界带来很好的启发。
再如,片中除了用一些传统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之外,又采用了国际化方法,引入“平均购买力”等概念在某些必要时刻替代GDP来考核国家的真正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
这样一些全新的、较为成功的尝试,开拓和丰富了我国纪录片的创作路径、表现手段,使其更加趋于科学化、多样化、特色化。
《中国之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运用国际化的视野来打量当代中国的发展。
“中国梦”与“中国模式”概念背后的话语权比较
近平在 2 0 1 2 年l 1 月2 9 日参观完 国家博物馆 的 《 复兴之 路》 展览
因 持有 的立 场 、 视 角 和 心 态 的不 同 , 国际 社 会对 “ 中 国模 后 阐 释 。自此 ,“ 中 国梦 ” 作 为 昭 示 国家 富 强 、 民族振兴、 人 民
主动提 出“ 中国梦” , 彰显 国 人 的理论 自 觉与自 信。
【 关键词 】 中 国 模式 中 国梦 话语权 【 中图分类 号 】 D 6 1 【 文 献标识码 】 A
近年来, 伴随社会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 学者对 “ 中国模式 ” 做过探讨, 但 当时并未形成确定的概念 。 义实践得以不断发展 , 中国话语权也借此 取得 了新发展 。“ 中 截 止到 目前, 国内学界不仅就 “ 中国模 式” 这一概念 自身能否 国梦 ” 的提出及其在 国内外得到的广泛认可就是 例证 。 较前些 成立 尚未达成共识, 而且在党和 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以及党 的文 年 国际社会热议的 “ 中国模式”而言,“ 中国梦” 在概念提出、
‘ ‘ 中国梦" 与“ 中国模式’ ’ 概念背后的话语权比较
口 潘 西 华
【 摘要】 “ 中国 模式” 与“ 中国 梦” 是近年来国内 外关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热词。 “ 中国 模式’ ’ 由西方学 者提
出至今依然备受争议;“ 中国梦” 由国人提 出后经 国家领导人阐发 , 在国内外引发广泛认 同。 从被动接 受 “ 中国模式” 到
入2 1 世纪 以来,“ 中国模 式” 愈发成为 国际讨论关注的热点。
有志之士提 出了各种 救国方案 , 做了各种各样 的 “ 中国梦 ” 。
2 0 0 4 年5 月1 1 日, 美 国高盛 公司高级顾 问乔舒亚 ・ 库珀 ・ 雷模发 2 0 0 6 年, 时任 外 交 学 院 院长 吴 建 民等 发 起 召开 “ 中 国梦与 和 谐 表了题为 《 北京共识》 的报告, 据此提 出的 “ 北京共识” 催生了 世界”研讨会后,“ 中国梦” 一词引起较为广泛的讨论。 后经习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1. 引言1.1 全球化对中国话语体系的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话语体系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化的浪潮带来了信息和文化的高度流动,使得中国话语体系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与世界各国的话语体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这种全球化的影响在多个方面体现。
全球化加速了中国话语体系与世界话语体系的融合。
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声音和观点可以更便捷地传播到全球各地。
中国话语体系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提升,与西方话语体系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也变得更加频繁。
这种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中国话语体系的不断发展和演变。
全球化对中国话语体系的影响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中国话语体系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断调整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话语体系才能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
1.2 中国话语体系的定义和特点中国话语体系是指在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一套语言规范、话语方式和思维模式的体系。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是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的载体和规范。
中国话语体系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强调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延续性,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对话语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是注重社会和谐与包容,倡导中庸之道,追求和谐共处和平衡发展;三是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既保留了传统话语体系的基本框架,又对其进行了适度调整和完善;四是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重视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
中国话语体系的定义和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理念,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深远影响,并在全球化背景下逐渐展现出中国话语体系的独特性和魅力。
2. 正文2.1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话语体系演变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话语体系经历了多样化和融合的演变。
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话语体系在传统文化和外部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
读《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有感
读《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有感近日翻阅了《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其中有五个新观点引起了我的兴趣和重视。
首先,提出“两大板块”概念。
作者认为中国存在“准发达国家”板块(或“发达板块”)与“新兴经济体”板块(或“新兴板块”),这两大板块之间实现了高度互补的良性互动。
前者包括整个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都市圈,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的城市群,也包括一些内地城市。
这个板块已经成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并在人均预期寿命、基础设施水平、商业繁华程度和生活方便程度、人均购买力平价和人均教育水平、住房自有率等方面,均已大体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及其城市。
而中国的多数欠发达地区均呈现为充满活力和优势的一个超大型的新兴经济体(发展很快的重庆属于其中突出的增长极)。
这一描述有新意,因为从区域角度划分与西方学者习惯于从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角度来划分的“二元经济结构”有所不同。
不过,依我所见,中国经济可以综合区域和部门而细分为发达板块、新兴板块(发展较快和较先进板块)与落后板块(发展较慢和较落后板块)这“三大板块”或“三元结构”,则能更全面准确地描述当前整个中国经济社会。
其次,阐述“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
作者简称为“四超”和“四特”,就是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并由此衍生而来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
这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了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
在此基础上,书中客观地指出,虽然今天中国还有人认为只有建立与西方同样的政体才算建立了现代国家,还有人仍然怀有所谓的“现代国家焦虑”,继续激烈地谴责中国自己的文化和政体,但这些人的观点在中国已被边缘化;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对自己文化和国家的认同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中国现代国家的体制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
确实如此,在五千年传统文明的基石上,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基本形成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较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而且是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总体上优于任何一种类型的资本主义文明。
浅论中国的崛起模式
列 ; 国有着 大 量 的资 源 , 稀 土 、 炭 等方 面 世 界领 中 在 煤
先 ; 国 的综 合 国力 大 幅 提 升 , 主 流 排 名 基 本 在 世 界 中 按
第 七 的位 置 。 同 时 也 存 在 着 许 多 不 利 因 素 , 国 还 没 但 中
有 实 现 完 全 统 一 , 湾 的 回归 没 有 头 绪 ; 内存 在 分 裂 台 国
浅论 中国的崛起模 式
李 运哲
( 浙江 大学公 共管 理 学院 , 浙江 杭 州 30 2 ) 107 摘 要 :历 史上 每 一 次的 大 国崛起 都被视 为 国际上 的不稳 定 因素 ,都会 在 国 际社 会 引起 轩 然大
波。 改革开放 以来,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腾 飞, 中国力量的崛起 同样引起 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 中国崛起 的环境分析 、 崛起的模式选择与评估等方面展开论述。
势力 , 独 、 独 问题成 为 不稳 定 因素 ; 国虽 是 能源 藏 疆 中
[ 收稿 日期 ]2 1 — 4 0 0 1 0— 2
方 国家 对 中 国 崛 起 始 终 有 着 负 面 反 应 , 国威 胁 论 、 中 中 国 人 权 状 况 不 断 抛 出 ,无 端 对 中 国 的 经 济 制 裁 也 时 有
关 键词 : 中国; 和平 ; 崛起 ; 式 模 中图分 类号 :D 1 6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8 3 ( 0 10 0 8 4 1 2 1 )3—0 6 0 5—0 2
大 国 , 存 在 着 人 均 占 有 率 低 、 用 效 率 低 、 源 分 布 但 使 能 不 均 衡 等 问题 , 石 油 、 力 方 面 仍 然 短 缺 ; 国 的 人 在 电 中
我对中国模式的理解
中国模式的含义与意义一、引言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经济方面看,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1.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改革从农村到城镇,从沿海到内地,从商品市场到生产要素市场,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改革的内容日益全面,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入,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彻底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体制充满生机和活力。
2.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3.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量跃至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4.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7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逐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7年的约1500万。
中国的发展使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5、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逐步提升。
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增速达到16.7%,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以及众多的学者曾将以“四小龙”为代表的部分亚洲经济的高速增长称为“东亚奇迹”。
按照这一标准,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经济以平均10%左右的增长率实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增长的速度不仅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超过了“东亚奇迹”时期的增长水平,这样的成就被称为“中国奇迹”当之无愧。
中国话语解读西方危机
中国话语解读西方危机中国话语解读西方危机作者:张维为2011-12-05西方一直热衷于推动所谓的“价值观外交”和“颜色革命”,但今天突然发现形势不妙,美国自己经历着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占领华尔街”运动把美国体制的各种弊病暴露无遗;欧洲也面临着“希腊之春”蔓延的可能,搞得不好,欧盟像苏联那样解体也不是不可能的。
西方遭遇危机,世界也进入了“后西方时代”和“后西方话语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中国人应该抓紧自己的话语建设, 并用自己的话语来审视和评判西方的一切。
从中国话语的视角出发,这场西方危机的政治根源大致可以被归纳为“四个缺乏”,即西方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缺乏“选贤任能”的制度,缺乏“良政善治”的能力, 缺乏“深谋远虑”的规划。
这“四个缺乏”的问题如解决不了,西方整体走衰的颓势将不可逆转。
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西方今天最大的弊病是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这突出地表现在西方政客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了按照事物本来面目来认识和处理事物的能力。
尽管西方号称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但西方政治生活中存在着严重的意识形态禁锢,只有极少数政治家能够较为客观地分析西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问题。
今天西方政治的主要特点是,对内一切都“选举政治化”,对外则是“意识形态化”。
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对内对外都难于“实事求是”地讨论和处理问题。
在西方国家内部,“选举政治”化意味着政客所做的一切都首先考虑“选举政治”的需要。
例如,一般认为,美国金融监管严重失控和资本对美国政治制度的控制是这次危机的根源,但美国两党不愿“实事求是”地正视自己的制度缺陷,却忙于打口水仗,结果是尽管危机当头,但两党却无法形成应对危机的共识。
英国《金融时报》2011年8月11日在一篇题为《美国选择自我毁灭》的文章中惊叹:“我们很难记起美国政治中还有比眼下更哀凉的时刻。
”文章批评一些共和党政客见利忘义,“希望经济尽可能糟糕”,以便为在2012年重新夺回白宫和参议院大权助一臂之力。
中国经济崛起 全球瞩目的成功故事
中国经济崛起全球瞩目的成功故事中国经济崛起:全球瞩目的成功故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持续增长,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的成功故事。
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不仅对内带动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对全球经济秩序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经济崛起的原因、发展模式以及国际地位的变化等多个方面,探讨这一全球瞩目的成功故事。
一、崛起的原因中国经济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从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开放措施,到后来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系列改革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中国人口众多且劳动力充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带来了多方面的优势,例如人力资源的充足、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等,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另外,中国坚持与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全球化合作,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通过与其他国家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经济合作,中国经济得以充分利用和整合全球资源,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二、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发展模式的转变。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依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加强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并推动消费升级。
如今,中国已经从过去注重数量增长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模式。
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中国企业逐渐转向高附加值产业,加速产业升级,推动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三、国际地位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崛起不仅在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认可,同时也对中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视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和稳定器。
中国积极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倡导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坚守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秩序。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受到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为推动亚欧大陆和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力量》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之路
中国模式的八个 特点
中国为什么能够 和平崛起
中国价值:好民主才是好东西
用中国话语把中 国的事情说清楚
谈谈“中学西渐”
“中西历史比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解构西方中心论
“普世价值”面 临的四重困境
五个视角比较中 美民主模式
好民主才是人民 之福
西方人权话语的 缺陷
“整体利益党” 还是“部分利益 党”?这才是...
中国定力:中国人,你要自信
01
从苏联解 体看中国 定力
02
从英国脱 欧看西方 的制度危 机
03
“美国梦” 风光不再, 为什么?
04
中美贸易 战小议
05
中美关系 何去何从
06
从“世纪 之辩”到 “世纪之 变”
后记
谢谢观看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这就是中国 走向世界 的中国力量》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中国力量:中国崛起 是人民自己干出来的
02
中国精神:“文明型 国家”的底气
03
中国价值:好民主才 是好东西
04
中国定力:中国人, 你要自信
05 后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模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 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 何用中国智慧建构一套有解释力的话语?在本书中,张维为教授结合自身经历,从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切入, 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中国话语体系,以生动鲜活的热点问题为切入口,建构出了一套政治领域的“中国标准”。从 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在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中国定力的分析框架下,张维为教授用脍炙人口的观点、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建立了一套原创性极强的话语体 系,既激发了受众读者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更是以一种宽广的世界眼光、博大的人类情怀,为建设人类 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人的判断。
张维为:中国崛起和中国话语
张维为:中国崛起和中国话语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1年第13期最近,张维为的名字随着其新著《中国震撼>成为一线畅销书后,变得家喻户晓,这位曾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央领导人英文翻译的学者,以其独特的经历和视角对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进行了思考。
日前,本刊特约记者对来沪演讲的张维为先生做了独家采访。
检察风云:张教授,您好!目前《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的书籍在市场上热销,政界、学界与普通老百姓都有热议,为什么书名叫《中国震撼》?张维为:因为中国的崛起确实给整个世界带来了震撼。
中国大力消除贫困、推动现代化建设,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带动了整个世界的发展。
中国崛起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它有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有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和独特的经济,它把“民族国家”和“文明国家”的长处结合在一起,这一切都给世界带来了震撼。
检察风云:大家对您的阅历和经历都非常惊奇,您曾经担任过邓小平、李鹏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又走访过许多国家,现在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担任教授,为什么您会研究“中国模式”?张维为:我在复旦大学学的是英文专业,毕业后到外交部给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做了五年翻译,后到瑞士攻读政治学,并留在瑞士任教。
过去二十来年内,我有机会走访了一百多个国家,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情况有些了解,特别是我发现非西方国家照搬西方政治模式都不成功,引起我对“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的兴趣。
我先后写了《中国触动全球》和《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两本书,阐述了我对中国崛起的历史性传承以及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看法。
检察风云:张教授,我注意到,您没有用“中国模式’’这个词作为演讲的题目,是否用“中国模式’’来定义中国崛起的发展道路仍有争≮义?张维为:“中国模式”是有争议的,不过这和我今天的选题没有什么关系。
中国模式:要道路自信,更要道理自信
一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提 升 我 国核 心 价值 观 国际话语权 的基本 路径
( 一) 突破现有 国际话语格 局 中国是全球第 二 大经济 体和 贸易大 国 , 也是联 合 国常任安理会 成员 国, 并 在 国际社会扮 演重要角 色。中国希冀在 国 际事务上 拥有 更多话语 权 , ’ 是顺 理成章 的。因此 , 要 以高度 的文化 自觉 和文化 自信 , 及 时总结社会 主义 核心价值 体 系建设 的经验 , 从 中 精炼 出一些具 有普遍 意义 的话语 , 积极 主动地 贡献 给世界 , 以提升我 国国际话语权 。 当今 国际话 语格 局 也 出现 了一些 新 的发 展态 势, 西方谋求话语 霸权 也 面临着 重重 困境。在 国际 政治 中 , 中国、 俄罗斯等有影响力 的国家都坚决拒绝 西方 的话语 霸权 , 并 积极发 展 自己的话 语权 。身处 西方 国家对 中国和平 崛起 的 “ 百般 挑剔 ” 的国际环 境, 中国要突破现有 国际话语格局 , 一方面要进 一步 把握话语主动权 , 抵御对西方话语 霸权 的进攻态 势 , 以继续维护 国家核心利益 为原则进行坚定而有力 的 回击 , 另一方面也要从 自身话语实际 出发 , 构建 中国 特色 的话语体 系 , 注重 展示 责任 中国 的大国风范 和 形象 。 ( 二) 推动形成“ 中国话语体 系” 根据话语的构成要素可知 , 一个 国家的“ 话语能 力” 事实上可分解为概念的创新能力 、 议题的设 置能 力、 对事实的说 明能力 、 对 规则 的制定 和把握 能力 、 逻辑性和科学性上 的说 服能力 、 价值 观和意识 形态 的被认同度 , 以及基 于上 述这 些能力 之上 的话语引 导能力 。话语产生 权力 , 关 键 正在 于话语 质量 。因 而, 我们要进一步提升话 语质量 , 特别是反映出本 国
这就是中国第五季笔记
这就是中国第五季笔记笔记如下:一、中国力量:中国崛起是人民自己干出来的5G、高铁、智能手机、互联网、基建工程、大飞机、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北斗导航、页岩气开发……“一带一路”二、中国精神:“文明型国家”的底气盲人摸象读不懂中国读懂中国的三个方法:一是看大数据,看比较权威的大型民调,而且要多个数据对比着看;二是要实地考察和调研,只是坐在书斋里看数据,经常会错得离谱;三是把中国分成板块,看板块和板块之间的互动关系。
如果粗粗划分的话,有两个板块:发达板块和新兴经济体板块。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文明型国家”的四个特征,称为“四超”:1、超大型的人口规模。
2、超广阔的疆域国土。
3、超悠久的历史传统。
4、超丰富的文化积淀。
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和梦想中国模式:独树一帜的稳健改革之路the China model不照搬西方,不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不放弃自己的优势。
中国模式主要有八个特点:1、实践理性。
2、有为政府。
3、稳定优先。
4、民生为大。
5、渐进改革。
6、混合经济。
7、对外开放。
8、三力平衡(政治、社会、资本)。
中国为什么能够和平崛起1、制度优势。
2、时代定位。
3、合作共赢。
4、趋利避害。
5、内涵增长。
6、跨越发展。
7、安全保障。
8、文明基因。
三、中国价值:好民主才是好东西用中国话语把中国的事情说清楚高铁事故,为什么政府不向老百姓谢罪?答:动车和高铁已经安全运行了多年,安全记录良好。
中国的动车和高铁是研究生水平,美国、英国的火车是中学生水平,印度的火车是幼儿园水平。
中国高铁这么精彩的一个故事,这么成功的一个案例,但是一旦你没有自己的话语的时候,人家就可以把它扭着讲,反着讲,把你最大的正资产,变成你最大的负资产。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我们解决了“挨打”的问题;改革开放的胜利,我们解决了“挨饿”的问题;在今天中国崛起的新时代,我们需要解决“挨骂”的问题。
怎么用中国话语来回应美国对中国的人权指控?答:用中国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用联合国的人权标准来看美国。
用中国式经济话语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
用中国式经济话语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一、引言中国式经济话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特点,对于讲好中国经济故事十分重要。
通过中国式经济话语,可以突出中国经济特色,展示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独特成就和成功经验。
中国特色经济模式在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中国式经济话语,可以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
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和稳定发展为世界所瞩目,通过中国式经济话语,可以展现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形象,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声誉和地位,增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影响力。
中国特色经济模式注重开放和合作,通过中国式经济话语,可以吸引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开展合作,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稳定与繁荣,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式经济话语倡导共赢发展,强调不搞零和游戏,而是推动各方共同发展,通过中国试经济话语,可以向世界传递中国对于共赢发展的坚定信念,引领国际社会朝着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更加平等、公正、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二、中国式经济话语的内涵和特点经济话语是指在经济领域中使用的特定的表达方式、术语或语言形式,用以描述、解释和讨论经济现象、经济政策、经济理论等相关内容,是经济学和经济实践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通过特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传递经济思想、观点和理论。
(一)什么是经济话语?经济话语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角度可以分为(1)宏观经济话语:涉及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状况、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管理等内容,例如GDP增长、通货膨胀、利率、货币政策等。
(2)微观经济话语:关注个体经济单位,如企业、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活动和决策,例如供求关系、市场竞争、消费者行为等。
从国际和国内角度可以分为(3)国际经济话语:讨论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和国际贸易问题,例如贸易战、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等。
彰显中国力量的句子
彰显中国力量的句子1. 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2.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对全球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3. 中国正在成为各个领域的创新强国,展现出强大的科技实力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4. 中国人民的勤劳、坚韧和创造力,是中国力量的源泉。
5. 中国始终保持着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对外政策,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6. 在应对新冠疫情挑战中,中国展现出了强大的防控能力和应对危机的决心。
7. 中国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与赞誉。
8. 中国的改革开放,将其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转变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国家之一。
9. 中国的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高科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话语权和领先地位。
10.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数亿中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12.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建设。
13. 中国的高铁、大飞机、量子通信等现代化工程,将中国科学技术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4.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和支持,推动了更多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15. 中国的文化艺术,如京剧、杂技、中国画等,已经享誉全球。
16. 中国的军队装备不断升级和现代化建设,展现出强大的国防实力和威慑能力。
17. 中国的电商、移动支付等新经济模式,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18. 中国的制造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高品质、低成本的商品和服务。
19. 中国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代科技发展,相互交融互通,构建出一个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中国风格。
20. 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力量,必将对世界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
21. 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创新和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正在改变世界格局。
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
新时代以来,我国式现代化一直以来都是广受关注的话题。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既有着独特的特点,也承载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我国式现代化的话语,探讨其内涵、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我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我国式现代化是指我国在推动现代化进程中,融合了本土文化传统和外部现代文明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化路径和现代化模式。
我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我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尊重和继承了我国几千年的文明传统,将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化路径。
这种融合使得我国式现代化既能够借鉴外部先进经验,又能够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我国现代化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1.2 市场经济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我国式现代化注重政府引导和市场作用相结合,既重视市场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又注重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引导和规划作用。
这种模式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我国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稳定增长,同时又能够保持社会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1.3 人本思想和共同富裕理念我国式现代化强调人本思想和共同富裕理念,注重在现代化进程中保障人民的基本利益和权利,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这种理念使得我国式现代化不仅关注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还注重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为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我国式现代化的特点我国式现代化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模式。
2.1 国家主导和全面发展我国式现代化注重国家发展战略的主导作用,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府的政策引导,推动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种国家主导的现代化路径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2 区域协调和全球合作我国式现代化强调区域协调和全球合作,通过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推动区域和全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为何一出国就爱国?
为何一出国就爱国?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发展有自己的逻辑。
从18世纪开始中国落后并错过了工业革命,但又通过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赶了上来,并正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
在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后,我有很多感触,特别是对中国崛起、中国模式和中国的未来,有三点思考。
首先是要把我们的中国模式做一个广泛的国际比较,和发展中国家比,和转型经济国家比,和西方国家比。
我老讲一个观点,不是中国模式好到天上去了,它也有自己的问题,但在全方位的国际比较中还是明显胜出。
二是要强势回应西方话语的挑战。
坦率地说,西方国家这些年确实在吃老本、走下坡路,严重缺乏活力,但它还有“话语红利”,可以用一些浅薄的话语忽悠一些国人。
中国已经崛起到今天这个地步,如果我们还是被西方话语忽悠而使中国全面崛起功亏一篑,那我们的后代将会骂我们:你们当时怎么搞的,一手好牌,怎么打成这个样子?可悲的是我们国内知识界和媒体界的一些人,怎么也自信不起来,只会否定自己的国家和制度,简直到了荒谬的地步。
实际上,一出国,就爱国,效果比什么样的教育都好。
这些主张全盘西化者的最后一张王牌,不就是他们想象中的无比美好的西方世界吗?当这张王牌也失灵的时候,他们还剩下什么东西来帮着美国忽悠中国呢?所以我干脆把这一点点破。
不久前,好莱坞上映了一个新电影,名字叫《Her》:电影的故事发生在洛杉矶,但电影的背景是上海浦东陆家嘴,人家问电影导演Spike Jonze,为什么用上海的背景来拍洛杉矶的故事,他说,他眼中的上海就是“世界城市的未来”。
这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我讲的“超越”,而且这不是一般的超越,这可能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超越。
第三,我们一定要尝试话语创新,也就是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指点江山,来评论中国和世界,这包括话语内容的创新和话语形式的创新。
我认为中国的崛起一定要伴随自己话语的崛起,否则这种崛起是靠不住的。
对于一些国人来说,超越西方,超越美国还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我在西方长期生活过,美国去过无数次,走访了众多西方国家。
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的理解
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的理解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的理解
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采取了一些与西方不同的路
径和方法,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过程较为特殊、具有中国特色。
1. 历史遗留问题:中国在现代化起步时,面临着极度贫困和落后的现实,需要解决一系列历史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如低水平的经济、
社会和文化基础。
2. 重视国家利益:中国强调中央集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相对来说,中国对企业和市场的介入要比西方更为严格。
3. 经济特色:中国崛起的核心驱动力是经济增长,通过实施宏观调控、财政支持等手段来推动经济发展。
4. 社会文化:中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重视孝道、忠诚、节俭等传统价
值观,这也防止了西方文化的过度渗透。
5. 长期稳定: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单纯追求政治民主化,而是寻求长期
稳定和社会安定。
6. 全球视野: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关注国内问题,更注重国际互动和经济合作。
中国正在争取自己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发展模式和价值观而实现的一种现代化道路。
它既吸取了西方经验,又找到了符合中国特点的独特方式。
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崛起,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话题,值得深入研究和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张维为,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
著有《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经济改革》(英文)、《改造中国:经济改革及其政治影响》(英文)、《重塑两岸关系的思考》、《中国触动全球》等。
19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
走访过100多个国家。
我想从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三个角度来谈今天的话题。
中国今天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都曾遇到。
中国人硬是靠自己的智慧、苦干乃至牺牲闯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可以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
先谈中国崛起。
中国的经济总量在过去的30年中增加了18倍,有专家估计中国人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内生活水平可以提高近7倍。
但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中国“城市像亚洲、农村像非洲”?2008年,我从印度讲学回来,在报上发表了《印度贫民窟带来的震撼和思考》一文:孟买60%的人住在贫民窟,人均面积两三平米。
一位网友责问:为何不把中国跟东欧比?我说不久前去过华沙和布达佩斯,它们比上海落后至少10年。
这位网友又问:为什么不和纽约比?和纽约比,30年前是不可思议的,但现在可以好好比一比了。
其实,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雷德曼就比过。
他2008年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后经上海回国,写了篇评论《中美这七年》。
他写道:当我回到纽约机场,沿着破旧的公路开往曼哈顿时,我问自己,究竟哪里是第三世界?我不想告诉我的女儿世界的未来在中国。
虽然上海和纽约在某些方面仍有差距,如国际化程度、公共文化的空间等。
但在硬件的很多方面,上海已经走在纽约的前面了,如机场、地铁、高速公路、商业繁荣程度、美轮美奂的夜景和即将完工的高铁;在软件方面,上海的婴儿死亡率、社会治安、人均寿命等指标都好于纽约。
我们的城乡差距还大于发达国家,但不是“城市像亚洲、农村像非洲”。
欧洲的城市远远没有中国城市的活力,中国的农村也发生了巨变,好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好于非洲的多数城市。
非洲城市一半人口住在没有电的贫民窟,人均寿命才50岁左右。
中国城乡差别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而逐渐缩小,发达国家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中国腐败很严重,能算崛起吗?腐败问题是一个挑战,但我们也要看到别国崛起过程中都出现过腐败上升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经济高速发展,法治建设跟不上。
英国19世纪时议员席位是可以买卖的;美国19世纪下半叶被称为“强盗贵族”(robber barons)时代,人们都持枪保护自己;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官商勾结极为普遍。
如果横向比较,研究腐败最权威的“透明国际”把中国腐败程度列在世界中位。
跟中国相对可比的国家,如印度、巴西、孟加拉、埃及、乌克兰、俄罗斯,腐败都比中国严重,更不要说非洲国家了。
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反腐经验值得借鉴,他们致力于法治建设和社会整体的进步,成绩可观。
中国环境污染严重,能算崛起吗?欧洲历史上的环境污染比我们现在还要严重。
1952年伦敦曾发生过一周内4000多人死于煤烟污染的事件。
欧洲最大的莱茵河一度污染到了鱼类都无法生存。
但最后通过环保努力,欧洲人扭转了局面。
中国贫富差距大,能算崛起吗?贫富差距是比过去大了很多,需要认真对待。
但一定要实事求是地看这个问题。
人们经常说中国基尼系数已达0.45甚至0.47,但基尼系数只计算收入,不计算房产、土地等资产。
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创新精神,制定一些能反映非西方国家真实情况的指标。
比方说,衡量中国人的财富,两个因素就可以使现在所有评估都发生变化:一是货币实际购买力。
瑞士的人均GDP比上海高5倍,但理发和吃饭比上海贵10倍,瑞士住房自有率才36%;二是家庭净资产。
中国人有世界最强的置业传统。
据美联储统计,美国家庭中位(medium)净资产(房产、股票、现金等,减去所有债务)去年由于金融危机降到了2004年的水平,为9.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3万元。
中国多少家庭的净资产达到和超过63万?恐怕至少数千万,也许上亿。
过去30年,中国人财富增长的速度无人可比。
当然美国人习惯了大举借贷消费,几十年如此,自然成了世界第一消费大国。
中国人不必学美国人过度借贷,但只要把中国人的财产、资产适当盘活,中国可以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
</ SPAN> 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是和平西方大国不少都崛起于19世纪中后期,这期间各种战争数不胜数,如1840年的鸦片战争、1854年的克里米亚战争、1858年法国吞并??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瓜分整个非洲的无数次大小战争、1861年的美国南北战争。
1867年后数十年间,北美的印第安人惨遭灭绝,美国因此无偿获得大片疆土和资源。
西方崛起是一个血与火的过程,GDP是血流成河的GDP。
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在西方历史上都曾遇到过,但英国可以把失业者出口到非洲,把囚犯出口到澳洲,把异教徒出口到美洲,而我们是在自己的境内消化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所有问题。
英国当时人口不过1000来万,中国今天是13亿人。
我们硬是通过自己的智慧、苦干乃至牺牲闯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有了雄厚的财富积累,我们可以从容自信地应对各种挑战。
中国模式还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和其他国家比较,我们显著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避免了两次金融灾难。
中国模式至少是“最不坏”的模式。
第二、谈谈中国模式。
国内学者喜欢讲“中国道路”,我这里借用国际通用话语,称之为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有八个特点。
一是实践理性实践理性也就是实事求是,我们比较能够从实际出发。
西方主导的变革第一步总是修宪,而我们的第一步总是试验,然后总结调整推广。
世界实践表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多党制和一人一票实现现代化。
二是强势政府我们有比较中性、现代化导向的强势政府。
它能制定并执行符合自己民族长远利益的政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称印度政府为“软政府”,执行力极弱——计划生育都推行不了,怎能消除贫困呢?这也是西方模式在非西方国家的困境。
三是保持稳定我们比较好地处理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1980年的140年间,我们最长的稳定时间没有超过8到9年,现代化进程总是一次一次被打断。
一直到邓小平这位杰出的领导人,以非常强势的姿态来保持政治稳定,改善民生,我们才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跨越式发展。
这使我联想到法国政治浪漫主义的高昂代价。
法国人总是先确定一个抽象的大目标,如民主、自由、公正,然后激烈斗争,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到1962年戴高乐的第五共和国,整整173年,法国政治体制才稳定下来。
其间经历了五个民主政体,三个皇室政权,两个帝国,一个法西斯政权,所有这些政权都是通过暴力推翻的,而法国的人口才两三千万。
中国不能这样折腾,一定要走稳健的改革之路。
四是民生为大我们坚持把民生放在第一位,所以中国消除贫困领先世界。
世界贫困人口还在增加。
印度把每日收入从2美元到13美元的就定位为中产阶级。
按这个标准,2005年在印度中产阶级是2.64 亿,中国则是8亿人。
但这个标准太低。
你入住印度的饭店,帮你搬行李的服务生,住在贫民窟,会说几句英语,就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
但你到上海星巴克问喝咖啡的小白领,他说我算什么中产阶级,我只有一套房子。
中国人的要求高。
五是渐进改革我们没用激进主义的“休克疗法”。
邓小平比戈尔巴乔夫高明的地方就是不放弃现有的不完善的制度,而是尽量利用现有体制来运作,为现代化服务,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改进。
实践证明“共产党+市场经济”比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更有作为。
六是顺序正确改革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持续渐进、讲究轻重缓急。
我们大致是先易后难,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后政治。
七是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力求把市场优势和宏观调控优势结合起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曾说,这场经济危机“是对不采用民主制度的国家的惩罚”。
那么如今这场源自美国的金融海啸该如何解释呢?我套用他的话,这是对信奉民主原教旨主义和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惩罚。
八是对外开放在国际竞争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但以我为主,有选择地适应外部世界,学习别人的经验。
中国模式有极强的竞争力,因为它源于激烈的国际竞争。
当然中国模式还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些相当严重。
比如政府干预过多,造成某些市场发育不足;某些政治改革相对滞后,导致一些行业垄断和寻租腐败;贫富差异、生态问题、医疗教育,引起了很多人不满。
但只要我们头脑清醒,意志坚定,集思广益,所有问题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问题就是机遇。
我自己一直套用丘吉尔的句式,把中国模式称为“最不坏”的模式。
它确实有很多弊端,但是比较下来,其他模式弊端更多。
美国曾在整个非洲推行“结构调整方案”,大力削减政府的作用,结果非洲政治和经济全面恶化。
美国专家曾在俄罗斯推行“休克疗法”,现在被俄罗斯人称为对俄的第三次浩劫。
“华盛顿共识”要求各国开放资本市场,结果引发了一场又一场危机。
有时候想起来都后怕:如果当初我们没有自己的立场,而是盲从西方模式,给中国带来的可能是灭顶之灾。
30年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大部分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我们避免了1997年的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海啸。
纵观世界任何国家,只要取得其中一项成就已经很了不得了,但我们几乎全部实现了,这表明中国模式至少是“最不坏”的模式。
中国的崛起过程必然是中国话语变得响亮的过程,我们拒绝西方“民主和专制”话语,认为“良政”与“劣政”才是关键所在,“游戏民主”只会带来灾难。
第三点是中国话语。
中国崛起的过程也是中国话语变得响亮的过程。
世界上最激烈的竞争是标准竞争。
从管理学角度来说,标准竞争无非是三种战略:领导者、参与者或追随者战略。
制度选择强调民心向背和选贤举能在“后美国”时代,我们应该采取领导者和参与者战略。
中国是一个文明型的国家。
它拥有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其文明的广度、厚度和深度足以产生独立的思想体系。
西方政治话语的核心是“民主和专制”。
2008年11月孟买发生了重大恐怖事件,但印度反恐精锐部队花了9小时才抵达现场。
我在尼赫鲁大学讲学时,印度学者问我,中国会怎么处理这样的事?我说至今我们还没有遇到这么大规模的恐怖袭击。
但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的军队是20分钟内开始动员的;中国的总理是2小时内坐上飞机前往灾区的;中国医疗队在4天内就覆盖了震区所有3000多个乡镇。
一位印度学者不服气地问:你是否要证明专制比民主更有效率?我说:您错了,不是专制比民主更有效率,而是“良政”比“劣政”更有效率。
我说不管采用什么制度,都要落实到良政,落实到中国人讲的“以人为本”、“励精图治”才行。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芬兰前总统阿提萨利去年在布鲁塞尔主持非洲治理新思路研讨会,请我谈中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