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教案

有机化学教案
有机化学教案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0 例:一步反应 .......................................................................................................................................... 8 例:二步反应 .......................................................................................................................................... 8 第三章 单烯烃 ........................................................................................................................................ 9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 18 第五章 脂环烃 ...................................................................................................................................... 24 第六章 对映异构 .............................................................................................................................. 28 第七章 芳烃 ........................................................................................................................................ 36 第八章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的应用(四谱) ...................................................................................... 48 第九章 卤代烃 (R-X ) ..................................................................................................................... 58 第十章 醇、酚、醚 .......................................................................................................................... 69 第十一章 醛酮 .................................................................................................................................... 84 第十二章 羧酸 .................................................................................................................................. 104 第十三章 羧酸衍生物 ........................................................................................................................ 113 第十四章 含氮化合物 . (126)

第一章 绪论

一、有机物和有机化学 1.有机物及其分类 ⑴有机物

有机物是有机化学中沿用名字,来源初期物质的分类,有机物来自生命体- 有生机之物。在有机化学发展史上,生命力学说阻碍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但随实验技术的发展,有机物可以从无机物制备。 例

CO 2+NH 3N 2+H2CaCO 3+H +

尿素

有机物

哺乳动物尿液中存在

有机物涵义表达就不精确了。究竟什么是有机物呢?

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特征,分子中都含有碳原子,而且分子中碳都是碳碳相联形成链式或环状这一特征而称有机物。 ⑵有机物分类

有机物分类方法,按组成元素、碳架形状及官能团分类

有机物

烃的

衍生物

烷、烯、炔

脂肪族化合物

含氧衍生物

含氮衍生物

含卤衍生物

醇酚醚

醛酮

羧酸及其衍生物

脂环、

杂环

芳环

芳香族化合物

见教材目录介绍一

2.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专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学科,其中主要包括研究有机分子结构和结构与性能之间联系、反应经历的详细过程(历程)和反应规律、有机物合成方法三个方面(略)。

二、有机分子结构知识

有机分子结构涉及三个时期

1.经典结构知识

即初期阶段,根据碳原子结构

624

,惰性气体稳定性,推得原子是不稳定的。当它通过电子得失或共用形成8电子结构后才趋于稳定。碳原子结构无疑既不能得4个电子形成负离子,也不能失去4个电子形成阳离子,只能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所以得到有机物的电子式。在有机物中碳为4价(不同于化合价)

例甲烷、乙烯

C

H

H

H

H

C H

H

H

H

C C

H

H

H

H

C C H

H

H

**

*

***

**

*

*

*

*

至于碳为什么为4价?这些有机物空间是怎样的?无从得知。

2.原子轨道和分子轨道理论

⑴原子轨道 1926年

20世纪30年代中期,提出原子轨道理论,知道碳原子价电子排布为2S2,2Px1,2Py1,2Pz0,其中S轨道为亚铃形,3个P轨为三维空间伸层。碳原子基态具有二个单电子,不能形成四价,提出激发形成2S1,2Px1,2Py1,2Pz1,满足四价。原子轨道理论提出,对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具有突破性发展——有机分子为三维

空间立体结构。

⑵分子轨道理论

在原子轨道理论产生的同时,分子轨道理论随之产生,分子轨道理论为成键形成分子轨道后,电子在分子轨道上运动。分子轨道数目等于成键原子轨道数目,其中能量低于原子轨道为成键轨道,反之则反键轨道。电子在分子轨道上排列仍遵循鲍里原理和洪特规则,例:σ轨道

σ键的形成:沿键轴方向头碰头重叠

σ键的特点:成键电子云呈轴向对称分布;强键;可自由旋转

节面节面

H1s C2p

成键轨道

反键轨道

成键电子云呈轴向对称分布----σ键

(强键)

成键电子占据成键轨道,反键轨道为空轨道,之后将电子云分布进行数学处理,则产生计算数学符号+ -表示位相(或以颜色不同表示),提出位相相同重迭形成成键轨道,反之形成反键轨道。例:π键

P原子轨道

成键π分子轨道

反键π分子轨道

(位相相同)

位相不同

π键的形成:原子轨道平行,在同一平面上侧面(肩并肩)重迭

π键的特点:成键电子云平面上下对称分布;故弱键;不能旋转

3.杂化轨道理论

30年代末,随实验技术的发展,测得分子中原子在空间排布

甲烷

H

H

正四面体结构

C C

H C H

同平面结构线型结构

又发现

CH 3CHCH 2CH 3

有二种,其旋光方向不同,在上述事实的基础上Pauling

提出杂化轨道理论 (1) 三种杂化:

原子轨道中S 轨道和P 轨道可以混杂组成杂化轨道,杂化轨道数目等于参加混杂的原子轨道数目,这碳有三种杂化方式

SP3杂化

1个S 与3个P 轨道混杂

4个SP3

SP2杂化

1个S 与2个P 轨道混杂

4个SP2

SP 杂化

1个S 与1个P 轨道混杂

4个SP

1.97

1.93

(2) 杂化的结果

① 碳原子的杂化决定碳原子的价电子轨道在空间的排布,即构型,碳原子的这种构型又决定了成键形成分子的构型——解释以上物质的构型, ② 杂化轨道的成键能力强于2P 轨道和2S 轨道;杂化结果扩大轨道间夹角,减小非键基团拥挤能力。利于形成强键和稳定分子。 ③ 杂化轨道组成不同产生电负性差异SP>SP 2>SP 3

④ 不同数目不同杂化的碳原子间相互杂化轨道重迭,形成各种各样分子结构和每一个结构原子在空间的分布.

C

C C C

O

定域键------成键轨道与其它轨道基本不重叠 成键电子只能在成键二核间运动

C C C C C

σ键同平面性

大π键(离域键、共轭键)?---------2个以上P 轨道相互并行重叠形成的键

三.共价键的属性和基团效应 1. 键长

成键二核间引力和吸力平衡时距离。影响因素①成键原子半径②核间电子云密度③温度 2. 键能

键匀裂时吸收的能量

A

A +B

H >0

键能——键强度,键稳定性因素 影响因素①键名②键极性③温度 应用:计算反应焓变,即反应热

3.键角

同原子二共价键之间夹角

C H H

CH 3H

3

影响因素: ①C 原子杂化方式

②非键基团作用

L>=rA + rB L< rA + rB 基团拥挤张力-----空间效应之一

4.键极性

成键原子电负性之差,决定键极性大小

(1)键分类

σ

π

非极性极性非极性极性

C-C , C-H C-Cl , C-O ,C-N 等C=C ,

C=O , C=N 等

C

C 等

自由基取代

亲核取代(消除反应)亲电加成(自由基加成)亲核加成

σπδ

(2) 键极性传递

传递分子链

共轭链

Cl

δδδδδδ邻近共价键极化

σ电子偏移C = C = C = O

δδ

δ

大π键 ,电子离域

(与距离有关)

(与距离无关)

[归纳基团效应]

?

?

?

???

???????-----位阻效应分子内张力空间效应共轭效应

共轭传递诱导效应

传递效应分子中电子分布和电子极性传递的结果,影响

σ 5. 共价化合物的物理性质特征

共价化合物分子内原子间的共价键联接,分子间作用力弱(范德华力引力)包括氢键、静电引力、诱导力、色散力。使有机物有些为气体,有些为低沸点液体和低熔点固体。低密度。在水中难溶,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大.

6.有机反应 (1) 反应

试剂 + 基物分子结构

条件

产物

H H 2C=CH

Cl

HO

CH 3CH OH

痕量

(2) 反应特点

1.速度慢(分子间反应)

2.产物复杂—副反应多(要控制条件)

3. 主要产物---反应键

(3)反应键的电性与试剂类型

①试剂类型???------------亲电试剂获得电子化剂阳离子、路易斯酸、氧亲核试剂提供电子原剂负离子、路易斯碱、还

②反应键电性??

?--富电子反应中心

亲电试剂缺电子反应中心

亲核试剂}键的反应性反应键反应活性??

基团效应

?

四.反应能学:

反应能学即为反应进程中能量变化,反应能学在分析反应进程,建立基物与产物之间结构联系,建立反应规律等诸多方面起独特作用。 1.一步反应

能量

进程

(1)概念

一步反应中Ⅰ为基物和试剂位能,Ⅱ为活化络合物位能,二者能差为反应活化能,活化能决定反应的活性即速率。活性的大小决定反应条件控制方法。Ⅲ为产物的位能,Ⅰ与Ⅲ的能差为反应的能差(反应热),其能差大小决定反应进行的程度,所以最理想的反应为低活化能和大的反应能变。

(2)最低能量反应途径

完成一个反应,可发生多个途径反应,实际反应时选择最低能量途径反应。例:

反应:

A B+C A C+B

A +

B + C

(2)

C-----A--------B

(1)

活化络合物

最高能量反应途径

最低能量反应途径

可见最低能量反应途径中活化络合物,即是该反应途径中能量最高位置,但在各种可能途径中则处能量最低、最稳定的活化络合物。

2.二步反应

二步反应是指反应的第一步为慢速步骤,第二步的速度快。所以反应的活性决定第一步即生成活性中间体的速度。

进程

最低能量反应途径的判断

--------反应活化络合Ⅱ和活性中间体Ⅲ间能差小,结构相近(相像),根据哈蒙特假设,活化络物的稳定性活性中间体稳定性之间联系,简单地从活性中间体相对稳定性判断最低能量反应途径。

例:反应A= B + E-Nu

A

B A

B Nu E + Nu -最低能量途径

A B

E + Nu -

最高能量途径A B

E Nu ⅠⅢⅤⅣⅣ()

()

()

()

()

无论一步反应还是二步反应,最低能量途径反应速度快,经最低能量途径转变而成的产物为速度控制产物,其它途径不是不发生,但速度慢,在二步反应中作副反应产物。控制反应条件,可控制主反应和副反应的竞争,使原料尽可能多地转变成产物。 3. 反应能量应用

由于反应优先选择最低能量途径反应,成为分析反应活性,建立或假设反应历程,导出反应规律,预测产物等方面起关键性的作用。

例:一步反应

例:二步反应

二步反应判断产物可直接从活性中间体开始,但判断产物立体结构比较复杂,可归纳成二个主要方法:

其一:活性中间体比较稳定,因此以自由的中间体形式存在,反应的立体化学连续过程中断。若活性中间体为平面对称(含邻近基),则得外消旋产

物;若活性中间体为非平面对称(含手性碳等因素)得部分外消旋产物。

其二:活性中间体不稳定,则以与离去基团呈紧密离子对,则试剂从离去基团背面(反式似SN2)进攻反应中心,得构型转化产物。这种情况在碳正离子重排反应中尤为突出,为反式重排。但在链式化合物中,β位取代基均可通过σ(α-β)键旋转至反式,在这种情况下才出现基团迁移顺序规律。

例:烯烃、羰基的加成立体取向(结构暂未打);2个邻位均有位阻基团如甲基的苯甲酸乙酯的水解;SN2和E2反式进攻,是因为E2:同平面反式消除有利,因为均带负电核的亲核试剂Nu-和离去基团L-之间的斥力最小;反之,共平面顺式斥力大,能量上不利;而非共平面则能量上更不利!(能量最低途径)。另外,SN2中,三原子在同一直线上,斥力最小,能量最低(反应有利)

第三章单烯烃

通式CnH2n

一、结构

1.双键碳原子的构型-----平面三角形

C SP2形成σ键

2.π键的形成及特点

Pz||Pz ①弱键---π电子云较暴露(如同三明治)易受E +(亲电试剂)的进攻,发生亲电+加成反应;②不能自由旋转---因为Pz||Pz 才能成π键,所以由此可能产生构型异构之一即顺反异构。如顺-2-丁烯,反-2-丁烯(2个相同基团在双键的同侧为顺式构型,反之为反式构型)

二、异构和命名 1.异构种类??

?--顺反异构)

立体异构(构型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构造异构(碳架异构,84H C

[思考与讨论]—烯烃构造式产生顺反异构的条件是什么?

2.命名

[CCS 系统命名法] 构造名 1长.2多3近.(小.

) 注:多官能团母体的选择放在炔烃讲 构型名 2种标记法??

?E

Z //反顺 [基团次序规则]---判断基团的大小(大的为较优基团)P54---核心为比较基团中的中心原子的原子序数;若相同则用递推法;同位素比质量数;孤对电子最小 Cl>O>C>D>H>:

例:C

C

CH(CH 3)22CH 3

Cl

H

H 3C

C 2H 5

N OH

三、烯烃的化学性质 [构性分析]

官能团上的反应---亲电加成

α

H 的活泼反应(取代)

1.亲电加成

(1)与HY 型酸加成(HX ,H 2SO 4,H 2O ) <历程> 2步—碳正离子中间体

例: CH 2=CH 2 + HBr CH 3-CH 2Br

画出能线图

[讨论]不对称烯烃CH 3-CH=CH 2 + HBr 的产物可能有几种? 主要产物是那一个?

[指出]碳正离子中间体的种类及稳定性次序(此放之四海而皆真的普遍真理用来解释得出的马氏规则)

30C + > 20C + > 10C + > CH 3+ (正电荷的分散程度)

[结论]根据最低能量反应途径,生成碳正离子的一步为决速步骤,碳正离子越稳定,反应速率越快(反应活性越高),产物为主要产物。 观察加成规律,得到马氏规则

<不对称烯加成取向>----马氏规则(“富者愈富” )----H +或E +

加到含H 较多的双键碳上得到主产物(马氏产物)。 注意:不能死记硬背马氏规则。

例1:解释下列烯烃与HBr 加成相对速率(活性)次序,能写出加成主产物吗?

CH 3

C CH 2CH 3

CH 3-CH=CH 2

CH 2=CH 2

CH 2=CH-Cl

反应速率:

>

>

>

X 为弱吸电子基(-I>+C)

R-(烷基)为供电子基团先仅从电负性和诱导效应看

CH 2=CHOCH 3

>RO-(烷氧基)

为强供电子基团(+C > -I )反应产物:全部为马氏产物(符合马氏规则)

π电子云密度:

碳正离子稳定性:

例2写出下列反应主产物:

CH 3CH=CH 2

硫酸一氢酯

20H 3PO 4

20

预测反应主产物

电子效应影响碳正离子稳定性的因素

电子效应

与负离子结合

消去相邻碳上的H+

重排(驱动力为:生成更稳定的碳正离子

或扩环)

得烯烃Csp2杂化:要求为平面结构

正电荷

分散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影响碳正离子稳定性的因素>(见上图)

>

>

(CH3)3C+

<碳正离子的结构和性质> (见上图)

(2)与X

2

加成(X

2

,X

2

/H

2

O=HOX)

<历程> 2步—卤钅翁正离子中间体;立体化学特点—反式加成

CH2=CH2+Br24

CH2CH

2

Br

Br

实际应用?

Br-

[动画演示]环己烯加溴organic chemistry 7

[讨论1]改成Br

2/H

2

O呢?产物有那些?主要产物是什么?(一般情况)(REF.)

[讨论2] CH3CH=CH2

Br2, H2O

?

或HOBr

(3)与BH

3

(硼化氢或甲硼烷)加成

<历程>一步---四元环过渡态(无中间体);立体化学特点—顺式加成;[指出]不对称烯烃经硼氢化-氧化后的产物为伯醇(相当于与水加成,但产物醇的结构或类型不同)

3CH3CH=CH2+BH3

2.0 2.1

(CH3CH2CH2- )3B

δ

δ

马氏规则

3CH3CH2CH2-OH

H2O2/ OH-

10醇(特点比较)

BH

H

δ

δ

CH3CH=CH2

BH2

H

立体化学:顺式加成

例:

CH3

1.BH3

2.H2O2 / OH-

2.催化加氢

特点:顺式加成(直链较支链反应快);氢化热(放热)KJ/ mol

反比关系

烯烃的稳定性的量度

(反式烯烃比顺式烯烃稳定;

双键碳上烃基越多为越稳定的烯烃

.....)

[动画演示]Organic chemistry 7

[小结]

CH 2CH R

2OH

C CH 3R

H

2步

1步

2步

立体化学

HBr / R-O-OR (反马氏规则)自由基加成**

亲电加成

顺式加成

反式加成

顺式加成

总结1 不对称烯加成取向---马氏规则(富者愈富)

P70

3.氧化反应

KMnO / OH -顺式构型

O O (顺式加成)

(顺式加成)或催化氧化应用

合成

检验或推测烯烃

推测烯烃

合成

O O

HO

OH

(工业)O 2/ Ag

4. α-H 的卤代(光照或高温300度以上)

CH 3CH=CH 2

hv

CH 2CH=CH 2Br

CH 3CH-CH 2

Br Br

[氢的种类及取代反应活性]

烯丙式氢 > 一般式氢(烷氢)> 乙烯式氢

C-H 离解能 KJ/mol(P65) 318 381,397, 410 435 碳自由基类型及稳定性

碳自由基的类型及稳定性次序

烯丙式C

>

3O C

>>

>2O C

1O

C 乙烯式C

( 一般式 )

CH 2=CH-CH 2

CH 2

CH 2=CH

[练习]

CH 3CH=CH 2

CH 2CHCH 2Cl

Cl

四、烯烃的制备(布置学生自学) 一、消除反应(RX ,ROH )

RX: 扎式(扎依采夫)规则-----“穷则愈穷”(与加成相反) 二、邻二卤代烃脱X 2 (Zn ) 合成中用于保护双键 三、炔烃加氢(后讲)

五、归纳和总结

1.烯烃的CCS 命名法: 构型名 构造名 (1长.2多3近.或小)

基团次序规则

几个基团名称: 乙烯基,丙烯基,烯丙基

2.化性:

烯烃化性

官能团上的反应

亲电加成(3种机理)-----3个立体化学问题(特征)氧化反应

应用

有机合成

烯烃结构测定

合成顺式邻二醇

不饱和烃的检验(2种方法)

α-H 的取代(卤代)

氢的类型和取代活性次序

C 类型和稳定性次序

自由基加成----过氧化物效应(HBr )(自学)

合成醛酮、环氧乙烷类

3.碳正离子

烯丙式C

一般式C

乙烯式C

>>3>2>1

CH 2=CH-CH 2

CH 2=CH

CH 2

影响C 离子稳定性因素CH 3~C +

4.概念: 稳定的烯烃(原因为超共轭电子离域,下章讲)与氢化热 [布置作业](第四次,03.10.15) P75: 11,14,15,17,20

补充题:建议合理的反应机理

HBr

Br 22

六、典型例题与习题讨论

1.命名(CCS 法) 几个取代基的名称:乙烯基;丙烯基;烯丙基

C

C CH 3CHCH 3CH 3CH 2

H

CH 3CH 2CCHCH 3

2

CH 3

(有无顺反异构?)

2.完成下列反应,写出主要产物

2SO 4H O/H +

2+HBr HCl 2226H 2O 2/OH -Br 2 / H 2O (CH 3)2C=CH 2+-冷

1.CH 3CH=CHCl

HCl

3.建议合理的反应机理

1.F 3C-CH=CH 2

+HCl

(主)F 3CCH 2CH 2Cl

2.

CH 2=CHCH 2C=C(CH 3)2

CH 3

1mol 2

CH 2=CH-CH 2

C C CH 33

Br

CH 33.

Br hv

Br

4.

HBr R-O-OR

Br

4.合成题(注意书写格式:连写)

1.

CH 3-CH-CH 3

OH

CH 3CH 2CH 2-OH

2.

Br

3.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第一节 炔烃

通式 CnH 2n-2 一、 结构

1.叁键碳的构型---直线型 难亲电加成(键能大);易亲核加成及末端炔氢

有弱酸性(因为Csp3的电负性最大缘故);与烯烃一样可氧化和还原。

2.键的形成

二、异构和命名

因为叁键碳线型构型,故仅构造异构

C-C-C-C CH

[双键、叁键共存]命名:母体为烯炔;编号仍遵守 3近(小)原则;若起始编号一样,则优先从双键碳一端开始

C-C-C=C-C-C CH

C-C C-C-C-C-C C-C

C=C-C-C CH

四、化性

[构-性分析] (采用与烯烃的比较法进行预测) 1.亲电加成 马氏规则 活性低于烯烃

CH 3C CH

HX CH 3

2

CH 3O 2

H 烯醇式

酮式

反式加成C

X

H

CH 3X

(卤翁离子)

CH 2=CH-CH 2C

CH

Br 2

CH

CH 2-CH-CH 2C Br

Br

2.亲核加成 (与烯烃区别: 与CH 3CH 2OH 、HCN 、CH 3COOH )

CH

HC C H OH CH 2=CH-OC 2H 5

乙烯基乙醚

CH 2=CH-CN

丙烯腈--制人造羊毛

Zn(Ac)2

CH 3

C O

O CH=CH 2

CH 3OH CH 2

CH OH

n

聚乙烯醇(胶水的主要成分)

3.末端炔氢的酸性

可判断共轭碱碳负离子的碱性

CH 3C

CH

NaNH 2

CH 3C C

Na

CH 3CH 2Cl

CH 3C C CH 2CH 3

[应用] ①有机合成—增长碳链的方法之一

②炔氢的检验( Ag(NH 3)2+

; Cu(NH 3)2+

4.氧化反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