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绪判断的影响因素:基于主观内部视角

合集下载

情绪如何影响人的道德判断

情绪如何影响人的道德判断

情绪如何影响人的道德判断作者:吴杰刘超来源:《教育家》 2020年第16期吴杰 /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刘超 /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相信你一定听过这样一个问题:一列电车飞驰而来,前方轨道不知为何绑着五个人。

你唯一的选择是按下眼前的开关,让电车驶上另一条铁轨,但这条铁轨上也绑着一个同样无辜的人。

你是否要按下这个开关呢?这就是著名的轨道电车困境。

以它为原型,还产生了许多相似的问题:一列电车飞驰而来,还是那条铁轨,还是那五个莫名其妙被绑在铁轨上的人,但现在你站在轨道上方的天桥上,眼前没有改变铁轨方向的开关,但这次你身边站了一个陌生人,如果你把这个人从天桥上推下去,他的身体将会阻挡电车,前面轨道上的五个人就能活下来。

你是否会把他推下桥去呢?你一定很好奇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

事实上,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过据调查,大多数人会在轨道电车困境中选择“是”,在后者(姑且称之为天桥困境)大多数人会选择“否”。

这类两难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家们用这些问题进行“思想实验”来论证某些观点,而道德心理学家们则通过设置这些场景进行实验,来研究人们进行道德判断时的心路历程。

道德与道德判断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人们社会生活与行为共同的规范和准则,对于社会稳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一直以来,道德备受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

道德通常被分为“描述性”和“规范性”两类,其中规范性道德是指所有理性人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它跨越人种和群体普遍存在,因而也受到广泛研究。

而道德心理的研究在德育工作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良好的社会化,也是树立社会公德、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道德判断是评判自己及他人行为或态度的善恶、对错的一种认识活动,是人们做出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必不可少的高级思维过程,就像在轨道电车困境中,无论你是否选择按下开关,都要先判断这一行为的好坏。

思政视角下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及方法

思政视角下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及方法

思政视角下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及方法【摘要】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个人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产生影响。

通过文献综述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因素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应对情绪的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在未来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影响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因素,并提出更加有效的提升方法,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思政视角,影响因素,方法,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提升方法,总结,展望,启示,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中,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情绪管理能力成为他们重要的软实力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当前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普遍存在不足的问题,一些学生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容易情绪失控,影响学习和生活。

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关系到个人成长和社会稳定。

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情绪问题,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探讨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社会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文献中,已经有一些关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研究成果,但整体研究仍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述分析,可以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有助于深入挖掘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

进行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研究,有必要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文献综述。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情绪管理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研究

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研究

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研究作者:李靖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04期摘要: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早期的研究广泛采用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联的道德情景故事,研究者们试图探索在不同的道德情景中,一个人对他人的情绪体验,并对他人产生情绪体验的情景做出原因推论,也就是对道德情绪做出归因。

阐述了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的基本概念,论述了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的研究进展。

并对未来的研究做了展望。

关键词:道德情绪判断;归因,结果定向;道德定向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4-0228-021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界定道德情绪判断是指儿童对与道德有关的情景或事件的情绪判断。

道德情绪归因是在一定道德情景中,个体对他人的情绪体验,并对使他人产生情绪体验的情景作出原因性解释和推断,也有研究者认为道德情绪归因是个体根据当事人情绪反应的知觉,根据他对行为当事人所处情景的理解所作出的道德情绪原因的一种道德推理。

综上所述,道德情绪归因是指个体对某种道德情景中的主人公可能产生的情绪作出判断后,同时对作出这种情绪判断的原因进行解释和说明。

2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研究进展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研究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一方面继承了早期研究的特点,广泛采用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联的道德情景故事,研究者们试图探索在不同的道德情景中个体对他人的情绪体验,并对他人产生情绪体验的情景故事作出原因推论。

此外,该类研究与早期研究不同的是研究者并不关注儿童做出哪一种水平的道德判断,他们关心的是儿童做出这种情绪判断的原因,以此找出儿童欧冠道德发展的情绪、情感动力。

2.1对“快乐的损人者”现象的研究1980年Barden等人研究了儿童对情绪经验的移情性认识。

发现面对一个其过失行为未被人所觉察的犯过者,年幼儿童与年长儿童具有不同的情绪归因;大部分4~5岁儿童推断犯过者将感到愉快和开心,而9~10岁儿童则预期犯过者将感到难过或不安。

情绪与道德决策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道德判断

情绪与道德决策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道德判断

情绪与道德决策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道德判断情绪与道德决策: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道德判断道德决策是人类行为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而情绪在道德决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情绪可以影响我们对道德问题的判断,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为选择。

本文将探讨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道德判断,并分析其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一、情绪对道德决策的影响情绪可以显著地影响我们对道德问题的判断。

研究表明,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人们在道德决策上表现出差异。

比如,愤怒情绪可能导致人们对道德问题的判断更为严厉和偏激,容易偏向于采取更严厉的惩罚措施。

而悲伤情绪则可能导致人们对道德问题的判断更加倾向于富有同情心和宽容的立场。

这些结果表明情绪会对我们的道德判断产生直接影响。

此外,情绪还可以通过调节注意力和认知加工方式来影响我们的道德决策。

研究发现,当人们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下,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在与情绪相关的信息上,而忽略那些与情绪无关的信息。

这导致了情绪对道德决策的偏好和扭曲,从而影响我们对道德问题的判断。

二、情绪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情绪对道德决策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机制进行解释:情感驱动机制和认知加工机制。

首先,情感驱动机制强调情绪对行为选择的直接驱动作用。

某种情绪状态下,人们更倾向于采取与情绪一致的行为选择,这可能是因为情绪在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生存功能。

例如,愤怒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人们对违背道德标准的行为做出更为严厉的惩罚,以保护自身和社会的利益。

其次,认知加工机制强调情绪对注意力和认知加工方式的调节作用。

情绪状态下,人们对与情绪相关的信息更加敏感,并更容易注意到与情绪一致的信息。

这种注意力偏向会影响我们对道德问题的信息加工和判断过程。

除了机制外,情绪的影响还受到一些因素的调节。

个体差异、文化背景以及道德情境的不同都可能影响情绪对道德决策的影响程度。

例如,个体之间存在着情绪表达和情绪体验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偏好存在个体差异。

文化背景也对情绪的影响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不同文化下的道德价值观和情绪表达方式均存在差异。

关于不同情绪唤醒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关于不同情绪唤醒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关于不同情绪唤醒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摘要】情绪在道德判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对个体的道德判断产生影响。

愤怒情绪可能导致更严厉的道德评价,而悲伤情绪则可能导致更宽容的判断。

高兴情绪可能让人更倾向于积极的道德行为,而焦虑情绪则可能干扰正常的道德判断。

通过对这些情绪状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机制。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道德判断是否会受到文化、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不同情绪状态下的道德判断偏差。

情绪对道德判断有着明显的影响,了解和控制这种影响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道德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情绪、道德判断、愤怒、悲伤、高兴、焦虑、影响、研究、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中引入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准确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评价。

通过深入研究情绪和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决策,从而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探究不同情绪唤醒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更加有益的建议和指导。

1.2 问题提出道德判断在人类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情绪是人类行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同情绪状态可能会对个体的道德判断产生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做出不同的道德决策,这引发了人们对情绪与道德判断之间关系的探讨。

问题提出如下:不同情绪状态如愤怒、悲伤、高兴、焦虑等,对个体的道德判断会有何影响?在不同情绪状态下,个体的道德标准是否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不同的道德决策?探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情绪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联,为人类道德行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在本文中,将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来探讨不同情绪状态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思政视角下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及方法

思政视角下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及方法

思政视角下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及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情绪管理能力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情绪管理能力是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状态的感知、认识、理解和调控能力,对大学生而言,情绪管理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学习、生活和发展。

从思政角度来看,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深入挖掘其影响因素,并探讨有效的提升方法。

一、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影响因素1. 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他们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自我认同困惑等诸多压力,经常导致他们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状况差的大学生往往难以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情绪,难以做出正确的情绪调控行为。

2. 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让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获得及时的关怀和帮助,从而稳定情绪,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相反,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大学生往往更容易陷入情绪的波动和情绪管理困境中。

3. 个人自我认知大学生个人对自身情绪的认知程度也是影响其情绪管理能力的因素之一。

对自身情绪状态的不清楚或认知失调,将影响个体对情绪的应对反应和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对于促进其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4. 情绪管理能力培养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

大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学会如何理性地认知情绪,积极调适情绪,从而提升其情绪管理能力。

由于目前的教育体系倾向于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对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往往受到忽略。

5. 生活习惯和方式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对其情绪管理能力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

而沉迷于网络、游戏、聚众玩耍等不良生活方式则容易导致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下降。

道德情绪厌恶愤怒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区分-文档资料

道德情绪厌恶愤怒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区分-文档资料

道德情绪厌恶愤怒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区分一、道德判断概述(一)道德判断的定义作为道德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道德判断一直以来就是道德心理的研究重点。

由皮亚杰最早提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科尔伯格在此基础上认为道德判断能力是基于内在的道德原则对哪些是道德的作出决策和判断的能力。

Greene认为,道德判断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觉、自主、自为的心理过程,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

徐平等人认为,道德判断可以定义为对一个人的行为或特性的评价(好或坏),而这种评价是在考虑到一系列由文化或亚文化所限定的美德基础上做出的。

吴磊明认为道德判断是指个人对于行为是否道德的看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道德判断即人们基于自己内在的道德原则,在考虑特定文化背景所规定的美好品质的基础上,对个体的行为或特性做出的一种好坏评价。

(二)道德判断的相关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主要通过对偶故事法,对4-12岁儿童的道德发展进行了研究。

他通过研究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道德他律阶段(约5-8岁)和道德自律自律(约8-12岁)。

在道德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具有刻板和简化等特点。

儿童在过渡到自律阶段后,开始可以根据行为的动机,而不仅仅是行为结果来进行道德判断。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劳伦斯·柯尔伯格在受亚杰的研究带动,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也采用两难故事情境来进行研究,其中包括著名的海因兹偷药,并将道德推理发展至人一生的全部过程。

该理论认为个体一生的道德推理发展可分为三个大的时期,每个水平又分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即前习俗水平的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手段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的人与人之间的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的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3.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Haidi认为情感在道德判断中起有重要作用,而不是像之前研究者所认为的无关紧要。

Damasio等人(1990)所做的研究就支持了这一点。

思政视角下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及方法

思政视角下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及方法

思政视角下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及方法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是指大学生在面对各种情绪和压力时,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的能力。

在如今社会快节奏、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能力之一。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而思政教育则可以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思政视角下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方法。

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

个体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

每个人的性格、情绪状态、情感表达方式等都会影响到其情绪管理能力。

家庭因素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关系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学校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学校氛围等都可能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产生影响。

社会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社会风气、社会舆论、社会氛围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产生影响。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就必须从这些方面出发,通过思政教育等手段进行干预和引导。

思政教育可以在影响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思政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的个体意识,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通过思政教育,大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而更加有效地进行情绪管理。

思政教育可以影响大学生的家庭因素,提高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通过思政教育,大学生可以更加明白家庭成员关系对自己情绪的影响,进而积极进行家庭关系的调节和改善。

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学校因素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通过思政教育,学校可以引导教育理念、改善学校氛围,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和谐、积极的学习环境。

思政教育也可以通过对社会因素的引导,提高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通过思政教育,大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社会风气对自己情绪的影响,并学会正确对待社会舆论、社会氛围,以及积极应对社会挑战和困难。

不同认知资源下情绪调节策略对道德决策的影响

不同认知资源下情绪调节策略对道德决策的影响

不同认知资源下情绪调节策略对道德决策的影响1 引言个体在道德两难决策中,往往会伴随强烈的情绪体验和认知冲突。

道义论决策指无论损失多大都不会做出伤害行为,功利论决策则反映了人们为避免更大损失而伤害他人的倾向(Greene,2009)。

道义论决策由情绪驱动,功利论决策则由认知推理驱动,情绪和认知推理会针对道德决策中的矛盾冲突以多种方式相互作用,最终促成个体的道德决策(Han,2017)。

情绪在道德决策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Zhang,Kong,& Li,2017)。

消极情绪如厌恶、愤怒、悲伤等会增强道德两难问题中的道义判断(Szekely & Miu,2015),而积极情绪则会增加功利判断(Valdesolo &DeSteno,2006)。

有关情绪脑区受损病人(Moll et al.,2018)和高精神病性特征者(Pletti,Lotto,Buodo,& Sarlo,2017)的研究也印证了上述发现。

另外,两难情境带来的情绪体验的强烈程度也会影响道德决策。

若两难情境满足:对目标对象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伤害指向某一特定个体或人群、伤害是由于转移现有威胁造成的,则被称为“个人”情境,否则称为“非个人”情境(Greene,2009)。

个人情境相较于非个人情境,会引发更多的情绪反应,从而促使个体做出道义判断(Moore,Lee,Clark,& Conway,2011)。

有效地使用情绪调节策略可以改变道德决策的倾向。

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包括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前者发生在情绪产生的早期,通过改变个体对情绪事件的观点态度,降低情绪反应;而后者则发生在情绪产生的晚期,通过控制外显表情来压抑情绪,减少情绪体验(Gross & John,2003)。

有研究要求被试判断无害但会引起厌恶情绪的行为在道德上是否错误,发现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被试在道德判断中所需时间更长,对直觉反应的依赖程度更弱,厌恶感下降,同时降低了对行为选择的不道德评价程度(Feinberg,Willer,Antonenko,&John,2012)。

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

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

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作者:邓康乐来源:《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12期[摘要] 近年来学者们发现,除认知外,情绪对道德判断也有重要的影响,“快乐的损人者现象”的研究发现,开启了情绪对道德判断作用过程的研究进程,之后的行为研究和关于脑机制的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地证明了情绪在道德判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情绪损人者道德推理道德判断是评判他人及自己行为或态度的善恶、对错的一种认识活动,是使人们做出符合社会道德行为的必不可少的高级思维过程。

早期研究主要偏重于认知对道德判断的影响,而上世纪八十代后,学者们认为情绪对道德判断同样也有重要的作用。

现今学者们不再将情绪与认知看成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两个概念,相反,倾向于将这两个范畴看成是相互整合,互相联系的。

近期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也表明,情绪实际上卷入了认知的脑区域,同样,认知也卷入到了情绪的脑区域中,二者在大脑成象里的杏仁核部位中相互重叠,二者的紧密联系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1]一、“快乐的损人者现象”“快乐的损人者现象”的研究发现,开启了情绪对于道德判断作用过程的研究进程。

该现象是一种儿童的道德情感与其道德认知不一致的表现。

在某种犯过情境向儿童提问对损人者行为的评介时,基本上所有儿童都明确知道损人者所作所为是不正确的,但在问及他们对于损人者情绪的评价时,却会认为损人者的行为是却会认为损人者实施行为时的情绪为高兴的状态。

近来各项有关“快乐的损人者”研究结果表明,[2]随着儿童年龄的成长,这一现象逐渐降低,并且在6~8岁为其关键的变换转折期。

对这种情况的解释主要有两类:其中一类认为儿童虽然在平时的家庭、学校教育及日常生活中学习并了解了不少道德规范,但这些并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做出道德行为的一种动机,这些规范只不过形成一种尚未激发的知识而已;第二类的解释声称儿童对损人者的情绪归因会受到情境中受害者情绪反应的影响,如果儿童通过移情能理解更多的受害者情绪,那么,这种现象就会减弱。

情绪和分析思维对道德的影响

情绪和分析思维对道德的影响
实践应用:在教育中融入情绪调节和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道德教育如何影响个体的情绪和分析思维能力发展
道德教育与情绪、分析思维的关系:道德教育通过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批判性思维,促进个体的情绪和分析思维能力发展
道德教育在个体情绪和分析思维能力发展中的作用:道德教育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情绪,提高分析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情绪调节策略: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会影响道德决策的结果
情绪反应的道德意义
情绪反应是道德判断的重要依据
情绪反应有助于人们形成道德价值观
情绪反应可以促进人们的道德发展
情绪反应可以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
03
分析思维对道德的影响
分析思维有助于道德判断的准确性
分析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道德问题
分析思维可以避免情绪干扰,使我们做出更理性的道德判断
分析思维的局限性:过于依赖逻辑和理性,可能忽视情感和直觉的重要性
情感和直觉在道德决策中的作用:情感和直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道德问题
分析思维对道德决策的影响:过于依赖分析思维可能导致道德决策过于理性化,忽视情感和直觉的重要性
平衡分析思维和情感直觉:在道德决策中,我们需要平衡分析思维和情感直觉,以做出更全面、更合理的决策
分析思维影响情绪的过程:分析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影响我们的道德决策。
情绪与分析思维在道德决策中的相互作用:情绪与分析思维在道德决策中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我们的道德决策。
情绪与分析思维在道德决策中的平衡:我们需要平衡情绪与分析思维,以便做出更明智的道德决策。
实例:情绪调节和分析思维在道德决策中的具体应用,如面对困境时的情绪调节和理性分析。

情绪状态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

情绪状态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

情绪状态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王云强 1,2 郭本禹1 吴慧红1,3(1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南京,210097)(2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曲阜,273165)(3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7)摘 要 采用道德判断测验(M JT 中文版),以300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情绪状态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

结果发现:(1)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年级差异显著;(2)情绪状态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快乐状态下的道德判断能力高于悲伤状态,这与国外的研究结论正好相反;(3)道德判断任务的自我相关性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情绪状态 大学生 道德判断1 引言道德判断能力既可以指个体根据已有的道德知识对道德现象做出是非善恶判断的能力,又可以指个体的道德态度表现为特定的行为决策的能力[1]。

许多研究表明,个体的道德判断会受到推理的社会背景[2]、道德判断任务的指向[3]、道德两难问题的内容[4]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影响个体道德判断的主观因素上,道德心理学中长期存在的理性主义传统,非常强调认知的作用,而忽视情绪的作用。

如,尽管科尔伯格也承认 情感是道德判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他还是用认知的观点来解释情感的,这样还是等于没有情感 [5]。

新近的研究发现,情绪这一主观因素对个体的道德判断具有重要影响。

Pizarro 提出了情绪性道德判断的理论模型,认为情绪尤其是移情在道德判断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6]。

Fataneh 等的研究表明,快乐心境下的道德推理比较简单、零散,而悲伤心境下的道德推理比较复杂、系统[7]。

Greene 等的fMRI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道德情境的不同,引发了个体不同的情绪反应(表现为皮层神经活动的不同),从而影响了人们的道德判断[8]。

Nichols 和M allon 的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包含了规则表征、情绪反应和利益评估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9]。

中学生道德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中学生道德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中学生道德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作者:叶舒婷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29期摘要道德情绪对道德判断的作用一直深受学者的关注,无论是积极道德情绪还是消极道德情绪,均对个人的道德判断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为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不成熟转向成熟的过渡期,他们思想、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形成,且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侵蚀。

所以,本文主要用于探讨中学生的道德判断是如何受不同类型和效价的道德情绪的影响,这培养中学生合理的道德情绪,进而形成正确道德判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道德情绪道德判断中学生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0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事业的关注也是越来越重视,但是在社会进步的同时道德却出现后退的奇怪现象。

尤其近年来劣质疫苗、校园霸凌、高考作弊等事件的出现,我们对社会倒退的道德底线尤为担忧。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他们的情感、自我意识都很不成熟,存在片面性、主观性、偏执性等色彩,在遭遇不好的事件时没办法有效处理,或是采取错误或极端的行为。

道德情绪在我们的道德心理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与他人或社会的利益有关系的情绪(Tangney,Stuewig,& Mashek,2007)。

根据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中学生只有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才能将知识价值转换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此外,道德情绪可以使中学生面对自然的感受和真实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对道德准则进行更深层次的熟知和理解。

所以,重视中学生道德情绪对他们的道德判断具有重要的事件意义。

1道德情绪概述Eisenberg等人强调道德情绪是由个体对于自身的评价与理解产生的,所以道德情绪也可以叫做自我意识情绪。

有学者认为道德情绪是个体在一定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基础上评价他人或自己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比如羞耻、内疚、感戴、美德钦佩等。

国内学者刘亚娟认为,道德情绪是个体依据自己道德经验对事件进行评价时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这是个体有意识、有目的的评价,其发生及发展是极为复杂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影响道德行为选择的因素与有效引导论文

影响道德行为选择的因素与有效引导论文

影响道德行为选择的因素与有效引导论文影响道德行为选择的因素与有效引导论文“德性意味着选择。

选择是出于意愿的,但出于意愿未必都是选择。

选择不同于欲望、怒气、希望与意见,意味着经过预先的考虑”[1].所以说,人类选择行为有一个显着的特征就是个体的自主选择性和考虑性。

人的道德选择行为来自于个人的道德意识,但也需要社会道德的规范。

人是属于社会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人类的选择会受内因与外因的共同影响。

一、道德行为选择的产生首先,正如康德提出的“道德律”一般,人类社会也是有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社会道德原则及社会道德标准的,以确保个人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当然,这些天成的社会道德规范、社会道德原则及社会道德标准等是应被个人所认识、理解且接受的。

基于此,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个人才会因某些道德关系或是道德现象产生个人所特有的道德反应或是道德情绪。

同时,这种道德情绪会激发或是驱使个人产生实践动力,才会使外在的社会道德意识转化为个人道德意识。

其次,道德行为主体在个人价值、情感等个人道德意识的支配下,做出关于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使个人道德意识、个人行为尽可能符合社会道德意识与社会道德规范。

只有这样,行为主体才会真正地在道德方面做出正确合理自主的判断,不至于违背社会道德规范。

再次,对道德做出合理的判断也是道德个体依据个体意识进行的道德认同的判断选择。

由于这样的道德判断是依据个人的认知等能力进行的,还要从理性判断过渡到道德行为才是,这就催生出不同环境中的相应的道德需要。

最后,道德行为主体在进行道德行为选择时,道德行为主体要把道德行为真正付诸实践,进行现实道德的活动。

具体说来在付诸实践时还应根据道德意识进行行为选择,也就是所谓的道德行为选择。

这样的道德行为选择是具有道德意义可进行善恶评价的选择,但并不能说明这一选择一定会是善的[2].二、道德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人是不可脱离集体的社会性动物,但是作为有意识的个体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教育科学学院06级应用心理莫丹、刘小旭、于娟、马达1实验目的道德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成份,道德心理及其发展己成为教育发展心理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近20年来,西方道德心理研究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动向,研究者们日益将视角转向了儿童的道德情绪发展,他们力图通过研究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动向。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道德情绪判断和归因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研究者们通过考察儿童在道德情境中对情绪以及引起情绪的原因的判断来揭示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与规律[1]。

此次实验设计我们对道德判断与情绪判断进行了分离,从一个侧面探讨儿童道德认知、道德情绪情感及道德行为之间的内在发展关系,研究探讨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并找出其发展规律,从而为幼儿道德教育特别是正面引导和教育进一步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2实验原理2.1 儿童道德发展的早期研究道德心理及其发展的早期研究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影响最大。

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细致的研究,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经由前道德到他律道德再到自律道德的发展里程。

50年代末期,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进一步丰富、充实了皮亚杰的研究成果。

经过他本人三十多年的努力工作,柯尔伯格建构了一套完整、系统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模式。

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柯尔伯格将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扩充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把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划分成前习俗道德、习俗道德及后习俗道德三个基本阶段。

这一研究结果不仅对于相同文化中的儿童道德发展具有普遍性,而且在不同的文化中也获得了广汪的跨立化。

从这些早期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一,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即道德认知方面。

在道德发展理论中,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其二,研究大多采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故事法创设儿童熟悉的情景,从他们对不同情境的道德推理与判断中揭示其道德发展的心理机制。

思政视角下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及方法

思政视角下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及方法

思政视角下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及方法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群体的情绪管理能力日益受到重视。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生活挑战以及情感困扰时,往往会出现情绪波动较大、情绪失控等情况。

而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不仅有助于个体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对个人的成长成才和社会和谐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很多研究还停留在对问题的描绘和表面原因的分析阶段,对影响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深层次因素和有效提升方法的研究还相对薄弱。

有必要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从思政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借助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揭示思政教育在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作用,以期能够帮助广大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有效管理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借鉴和研究参考,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推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通过对影响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提升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方法,探讨思政教育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影响,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1.3 研究意义情绪管理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他们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对其未来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了解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内外在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探讨影响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因素,可以帮助学校和家庭更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促进其全面发展。

分析中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内外部因素

分析中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内外部因素

分析中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内外部因素中学生道德情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1.个人因素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离不开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律能力。

个体需要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并且能够自律,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

中学生还需要有一定的自律能力,能够自我约束,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

2.家庭因素家庭是中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场所。

家庭对中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生活中要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通过言传身教、情感交流等方式,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情感观念。

3.学校因素学校是中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主要场所。

学校要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道德讲座、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了解道德情感的重要性,并且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素养。

4.社会因素社会是中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最后一道关卡。

社会对中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要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如媒体、网络、社会组织等,让学生了解社会对道德情感的要求,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和社会责任感。

二、外部因素1.家庭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对中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家庭教育要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社会文化要注重道德情感的传播。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注重子女的品德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情感观念;在社会文化中,要注重社会公德、守法观念的培养,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感。

2.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是中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场所。

学校要制定合理的道德情感教育制度和课程,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让中学生了解道德情感的重要性,并且提高其道德情感素养。

3.社会实践因素社会实践是中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校要加强中学生道德情感的社会实践,利用各种形式,如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了解社会对道德情感的要求,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和社会责任感。

自我意识情绪聚焦于自我的道德情绪研究

自我意识情绪聚焦于自我的道德情绪研究

自我意识情绪聚焦于自我的道德情绪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自我意识情绪如何聚焦于自我,并进一步研究这种聚焦对道德情绪的影响。

自我意识情绪,作为个体对自身内部状态的一种情感体验,对于理解和预测个体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自我意识情绪与道德情绪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道德判断的形成机制和道德行为的动力源泉。

文章首先将对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产生机制和功能。

在此基础上,分析自我意识情绪如何聚焦于自我,即个体如何对自身内部状态进行情感体验和评估。

接着,文章将探讨自我意识情绪对道德情绪的影响,包括其对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旨在揭示自我意识情绪与道德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道德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个体的道德行为,为道德教育和道德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自我意识情绪(Self-conscious Emotions)是个体对自我状态、行为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评价产生的情绪反应。

自从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等心理学家提出自我意识的概念以来,自我意识情绪的研究逐渐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

道德情绪(Moral Emotions)则是指个体在面对道德问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如内疚、羞愧、同情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自我意识情绪与道德情绪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行为。

关于自我意识情绪的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自我意识情绪在道德领域的作用。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自我意识情绪能够激发个体的道德反思和自我监控,从而促进道德行为的发生。

自我意识情绪还能够影响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评价,进而调节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

道德情绪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情绪判断的影响因素:基于主观内部视角孙宁寅秦奎元(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哈尔滨150000)摘要道德情绪判断指的是个体对与道德有关的情境或事件的情绪判断。

道德情绪判断主要受外部情境因素影响和各类内部主观因素影响,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三种最重要的内部主观因素分别为社会认知能力、情绪状态和自主水平。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未来关于道德情绪判断的研究方法及跨文化研究。

关键词道德情绪社会认知能力情绪状态自主水平1 引言道德情绪对道德行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若要研究道德情绪就不得不提道德认知研究。

皮亚杰对于儿童道德认知的研究无疑为道德研究铺垫了基石。

儿童道德认知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认知,它涉及到对自我的认知,对他人行为的认知。

皮亚杰站在发生认识论的立场上,使用富有创造性的“两难”问题的研究范型,从认知的角度切入道德发展的研究[1]。

柯尔伯格进一步完善和扩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他用两难故事法研究10以上,13以上,16以上岁组男孩的道德推理,形成具有广泛影响的道德发展理论,并激起很多研究,使道德认知的研究成为社会认知研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然而也有很多学者对柯尔伯格的观点和方法提出质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道德认知研究的发展。

因而对道德情绪的研究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起。

2 道德情绪的内涵道德情绪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道德情绪在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动力的作用,能够激发人们的道德行为[2]。

Eisenberg 指出,道德情绪通常都是“自我意识的情绪”,这些情绪之所以被称作“自我意识的”,是因为个体对自我的理解和评价是这些情绪的主要成分。

很多情绪,像内疚和羞耻、厌恶、尴尬、自豪和感戴这样一些高层次的情绪,被认为是驱动道德行为的,影响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发展和道德品格,即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情绪[3]。

3 道德情绪归因与判断对于道德情绪归因与判断,虽然归因机制可以解释判断,但本质上应该是两个问题,判断是一种结果,而归因更倾向于是一种对结果的解释。

本文主要讨论道德情绪判断的影响因素,对于道德情绪归因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归因模式的“个人定向—惩罚定向—道德定向”的三级判断,是一个从依赖外部的价值标准到依赖自己的自主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与自立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一致的[4]。

所谓道德情绪判断指的是个体对与道德有关的情境或事件的情绪判断,例如在道德违背中,许多4岁儿童会判断把别的小朋友挤下去而自己玩秋千的犯过者感到高兴。

道德情绪判断是考察儿童道德情绪的一种手段,这方面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Barden等人,他们在研究儿童关于情绪的经验性知识时,发现年幼儿童和年长儿童对犯过者所体验到的情绪的预期不一样。

在5个选项:高兴、难过、疯狂、害怕以及没什么中,大多数4、5岁儿童预期犯过者会感到高兴;而9~10岁的儿童则预期其反应是害怕、难过。

年幼儿童在明知违反道德规范时仍然判断犯过者感到高兴的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之为“快乐的损人者”[5]。

因此可见对于道德情绪的判断也是一个需要逐步改变和发展的过程。

4 道德情绪判断的主观内部影响因素对道德情绪判断的影响因素,情境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对于情境的分类大抵可分为道德情境和非道德情境,而要如果细分其可能存在无限种,且环境情境属客观外部因素,在不同的实验中可以模拟各种需要的情境来进行道德情绪的实验研究,故主要介绍影响道德情绪判断的主观内部因素。

而主观内部因素可以总结为三部分。

其中包括:社会认知能力、情绪状态、自主水平。

4.1 社会认知能力对道德情绪判断的影响通过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可知,儿童期是认知能力发展迅速的时期。

儿童与道德情绪判断有关的社会认知能力主要有:情境中考虑道德因素的能力、观点采择能力等[3]。

5岁左右的儿童考虑道德因素的能力开始发展,他们开始理解情绪反应对道德判断的重要性,认识到对犯过者的不高兴判断反映了道德立场,而高兴判断则反映了个人立场,并具有采取这两种立场的能力[3]。

有研究者认为,这取决于情境中道德因素的显著性:在个人考虑更明显的时候,5岁儿童倾向于采用个人立场,判断犯过者会高兴;在道德显著条件下,他们更多地采用道德立场,判断犯过者情绪积极的人数大为减少[3]。

总的来看,5岁儿童似乎能够根据不同的标准灵活地修改他们的情绪判断;到7岁以后,他们能更多地考虑到道德因素,例如犯过的羞耻感、懊悔,以及对受害者的移情等,因而判断犯过者感到不高兴。

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对其道德情绪判断也有重要影响。

首先,儿童很早就把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区分开来。

尽管早期研究没有发现儿童对自己和对故事人物情绪预期的差别[],唐洪、方富熹则发现,中国幼儿假设自己作为损人者的情绪预期与对故事中损人者的预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且5、6岁组儿童判断自己“不高兴”的比例显著高于判断故事中损人者“不高兴”的比例[6]。

Lourenco对葡萄牙5~10 岁儿童的道德违背的研究也证实,儿童对自己更多地归因为消极情绪,尤其是年长儿童[3]。

其次,儿童对道德违背中的受害者、犯过者等不同角色的情绪判断与归因是相当不同的。

年长儿童在判断中优先考虑受害;也有研究者发现,先让儿童判断受害者而不是犯过者的情绪时,8岁儿童仍然认为损人者会高兴,但“高兴”的等级有所降低,而这一效应在4岁儿童中却不明显,看来只有年长儿童表现出对受害者的移情能力,并做出成熟的情绪判断。

对于儿童道德情绪的研究一直是各国心理学家研究的焦点,其中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与道德行为的发展使得社会认知能力对道德行为的影响成为侧重点,而随着道德情绪研究的开展,社会认知能力自然成为主要的内部影响因素。

4.2 情绪状态对道德情绪的影响对于情绪状态而言,不同于社会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儿童期适合研究认知能力对道德情绪影响的研究,而情绪状态对道德情绪影响的研究更适合社会认知能力等达到稳定时期的青年时期来研究。

王云强等,通过心绪状态诱发和中文版的道德判断测验来研究大学生情绪状态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发现,情绪状态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显著,快乐状态下的道德判断能力明显高于悲伤状态下的道德判断能力;快乐和悲伤情绪状态下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都呈现中度情绪状态[7]。

而国外有研究者认为,快乐情绪减弱了道德推理过程中的认知加工、使得个体易于采用简单的观念进行推理,因而快乐状态下的道德推理水平低于中性状态和悲伤状态;悲伤情绪使得道德推理过程中的认知加工更为系统、使得个体易于采用较为复杂的观念进行推理,因而悲伤状态下的道德推理水平高于中性状态和快乐状态[7]。

也有外国研究者的结果与王云强相同,该研究表明,在信息不确定条件下,先前的情感状态对人们的公正判断具有重要影响:与负性情感状态相比,正性情感状态下人们的公正判断更为积极。

对于各种研究结果,可以肯定的是情绪状态对道德情绪判断是有明显的影响,只是在正负性情绪对道德情绪判断的具体影响上存在不同的答案。

其可能的原因是在不同的情境模拟中正负性情绪的影响会有不同;也要考虑整个道德行为之后负责的认知加工过程;最后文化的差异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在实证研究中也发现了应当关注情绪的性质和强度的作用。

4.3 自立水平对道德情绪判断的影响自立是个人摆脱过去曾经依赖的东西而独立的过程。

儿童自立行为的形成是伴随自我发展过程中主动性获得的一种结果,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随着自我的日益觉醒,自我意识的日益完整和清晰,个体要求独立、自主、自由表达和行动的愿望也变得越来越自觉和强烈,其自立水平也就越来越高[11]。

凌辉等,通过6-12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与Nunner Winkler设置的情境小故事来研究高低自立水平对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实验结果为:在说谎情境下高自立儿童和低自立儿童对犯过者的道德情绪判断无显著差异。

在偷拿情境下高自立儿童和低自立儿童对犯过者的道德情绪判断有显著差异。

高自立组判断为高兴/开心者少于低自立组,而判断为难过/羞愧者多于低自立组。

在伤害情境下高自立儿童和低自立儿童对犯过者的道德情绪判断有显著差异。

高自立组判断为高兴/开心者少于低自立组,而判断为害怕/担心或难过/羞愧者多于低自立组[11]。

在伤害情境中,低自立水平儿童会判断把别的小朋友挤下去而自己玩秋千的犯过者感到高兴。

儿童究竟是判断犯过者对取得成功感到高兴,还是判断其对犯过感到不高兴,这取决于儿童倾向于采用个人立场,还是采用道德立场。

本研究结果表明:低自立水平儿童在作道德情绪判断时较多采用个人立场;而高自立水平儿童在作道德情绪判断时,更多的考虑到道德因素,例如犯过者的羞耻感、懊悔,以及对受害者的移情等,因而判断犯过者感到不高兴。

综合所有实验结果来看,自立水平的高低通过影响儿童的个人或道德立场进而影响了道德情绪判断,可见儿童自立行为发展水平可能是影响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和归因的因素之一。

但相关的实证实验较少,所以进一步研究儿童自立水平对道德情绪判断的影响也可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5 总结与展望5.1 总结道德情绪在行为塑造和道德品格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对道德情绪判断的影响因素也有很多。

情境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同样不能忽视内部主观的影响因素,本文列举的社会认知能力实证研究国内外研究较多,结果结论相对成熟;情绪状态次之,但存在一定的文化因素影响,如有研究者提出的西方人非道德行为之后的“忏悔”情绪与中国人非道德行为之后的“面子”问题[8]就存在有差异;而自立水平实证研究少,且若单独研究意义不大,需要结合情境及其他影响因素讨论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最佳。

5.2 展望5.2.1 研究方法的选择不同于皮亚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已臻成熟,道德情绪判断作为考察道德发展的一种不同于经典“道德两难”的研究手段,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作为指导;而现在已经有实验开始结合fMRI。

腹内侧前额叶(VMPFC)与边缘系统、下丘脑以及脑干等情绪中枢有投射联结,这些区域与情绪的自主反应有关。

VMPFC 中的神经元负责对感觉刺激中的情绪成分进行评估和编码,与中脑缘、颞上叶前端共同构成亲社会情绪的神经中枢[9]。

除了VMPFC以外,其他与情绪相关的脑区(如:扣带后回和楔前叶)在道德判断中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激活。

Moll等人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道德判断会激活大脑中不同的情绪代表区,比如在进行与亲社会情绪相关的道德判断时,VMPFC和颞上回的激活更明显,而在进行与负性情绪相关的道德判断时,杏仁核、海马旁回和梭状回的激活更强烈[9]。

5.2.2 道德情绪判断的跨文化研究在上文情绪状态对道德情绪判断的影响中,可以了解到中外的研究存在不同的结果,其中一种推论就是存在文化因素的影响。

统观道德情绪,表面上可知的各种情绪的翻译就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如关于耻感情绪(Shame)和罪感情绪(guilt)的差异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中国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并且己有研究主要沿用西方己有理论和测量工具,同时忽略了耻感情绪和罪感情绪在中文中不同翻译间的情绪差异性[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