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郝寿义教授共25页文档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一)区域经济学绪论

区域经济学-(一)区域经济学绪论
影响较大是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1970年 “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 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区域。它可以按照 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中国学者 “区域为有内聚力的地区。它所包含的区域具 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关联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 相互交叉的渗透性(林德全,1986)。
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有空间就有距离,就会发生 位移,要克服空间距离就要支付距离成本。使得经 济活动只能局限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
31
4、区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区域内经济发展、区域间经济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空间和时间,主流经济学
家关注经济时间特征研究,随着经济资源的消耗, 空间区位优势开始显现,空间日益得到重视。
32
5、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兴起
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以至工程技术 专家投身到区域经济研究的领域。
各种地区发展战略研讨会的召开。 各大学和机构被邀请参加地区发展规划研究咨
询、评审和研究。 众多地区发展战略、地区规划研究成果的出现。
33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阶段(19世纪-20世纪初),区域问题引起学 者注意,但当时归结为社会问题,采取社会救济 措施。
➢公共机构(政府)——其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区 位的质量,本身也要对政府机构区位选择进行决策,构建 人们共同生活和从事经济活动的政治、社会的框架条件。
14
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
15区Biblioteka 的本质特性整体性,由其内部一致性和强烈的联系性决定。区域内部 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如某一区域某种 资源的发现和生产,会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如 近代上海崛起改变整个长三角城市格局和系统。

区域经济学课件 (11)

区域经济学课件 (11)
增长无论处于哪一阶段是否都存在对非均衡的依赖性? 增长对非均衡的依赖性是否存在某种客观限制?一定的经济 增长速度所要求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怎样判断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合理性?
三、经济增长理论 1.经济增长,是指后期的国民经济产出量在规模上比前期增加。
经济发展低阶段:大规模物质财富增长
1957年,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提出了“地理上的 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论,认为由于各地区经 济发展的差别性,主要是区际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都是 大致相同的,而且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 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2)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①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基础,以梯度来表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
有很大的差别,从而也就决定了各个区位的相对优劣。
四、区位决策 1.定义:为追逐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各决策主体将根据自身
的需要和相应的约束条件选择最佳的区位。
第二节 区域与经济区域
一、区域
1. 1950年,佩鲁,在《经济空间:理论和应用》中把经济空间定 义为经济变量的结构关系,并并分为: ①统计学上同一或均质的经济空间; ②作为势力场的空间; ③计划经济空间或政策运用的经济空间。
2.埃德加·M·胡佛 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四类区位因素: ①地区性投入:区位上不易转移的投入的供应情况,如 原料供应品或服务等。 ②地区性需求: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状况。 ③输入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 ④外部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净收入 不同的区位上,上述四类区位因素不同,其区位利益具
的差异,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区域可被分为低梯 度区域和高梯度区域。高梯度区域的产业主要由处于创新阶 段的兴旺部门所组优势及其转移;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课件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课件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
2、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较完善的产业结构: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 协调;具有“弹性”
较完善的地域结构
核心:中心城市(群) 网络体系:交通网、
通信网 广大腹地
具有组织和协调区内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 形成内生的自我增长机制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
自组织能力
为什么要实施“长株潭一体化”?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
(2)创新活动一般起源于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
按顺序向较低梯度、低梯度地区推移。
(3)梯度推移的载体是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创新活动的 发源地是中心城市,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区域城市体系 的等级顺序,按着“梯度最小律”向广大地区扩散。
(解释产业或技术梯度转移的“盲区”)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
SPSS 应用
主成分分析法
软件
因子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
(3)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区域产业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4)区域发展规划的分析方法
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层次分析法、BP人工神经 网络分析法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
第四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理论 (战略理论)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
3、在全国或较高级区域系统中承担特殊的 专业化分工职能
由 专
东北商品粮生产基地
业 化
洞庭湖平原商品粮基地
生 产
中部原材材料工业基地

部 门
新疆长绒棉生产基地
来 承
(上海)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
区域概念:
* 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 和协调区内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 常由一个中心城市(群)、许多中小城镇和 广大腹地组成。(郝寿义)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学原理 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学原理 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原理》课程大纲(Principles of Regional Economics)一、课程目标区域经济学原理是地理科学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在西方经济学、地理学基本知识、原理掌握之后,对区域研究的一个深化方向。

该课程主要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影响区域开展的基本要素,区域经济开发的模式与方法、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区域可持续开展等内容。

通过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任务、特点和方法,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培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及实践环节,到达能进行区域经济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二、课程内容专题一:绪论(4学时)主题1:空间问题与经济学主题2:传统空间分析路径的特征与局限主题3:经济空间——均质与非均质的有机统一主题4:区域以及区域经济研究参考: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1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1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1章。

专题二:区位选择与集聚经济(5学时)主题1:经济区位理论与区位选择主题2:区位选择与集聚经济参考: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7章;张文忠,经济区位论(2000);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3章,第7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2: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3章。

专题三:城市体系与城市经济区域(5学时)主题1:中心地理论与城市体系主题2: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分析主题3: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参考: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7章。

专题四:区域产业结构及其演进(6学时)主题1:区域产业结构配置(模式)主题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主题3: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参考: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5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5章。

专题五: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6学时)主题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和经济意义主题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主题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开展机制参考:李小建,第7-9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8章,第10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7章;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7章7.7。

851区域经济学

851区域经济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51】考试科目名称:区域经济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1)基础知识、基本理论部分60%(2)综合应用部分40%4)题型结构a: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b: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c: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二、考试内容与要求重点测试考生对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

要求考生对基本理论有较深入的理解,对区位论、产业空间组织与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经济规律有系统的认识,能较好地掌握区域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具备综合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

(一)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考试内容区域、区域系统、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学。

考试要求1、掌握区域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2、掌握区域系统的组成、特征与功能;理解区域系统的结构分析方法与演化方向、方式及机理。

3、掌握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与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等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因素。

4、掌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任务;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前沿与方向。

(二)区域发展与科学发展考试内容区域发展概述、促进区域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区域科学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考试要求1、掌握区域发展的内涵与形式。

2、掌握自然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金、科技进步、资源配置、贸等影响区域发展因素的作用机制和资源开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区域生产布局的调整与优化、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3、掌握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理解区域的类型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的层次性与可持续发展、不认同层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

区 域 经 济 学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主要参考书目

区 域 经 济 学
[21]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 大地出版社,2004。 [22]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C],北京,中国发展 出版社,2004。 [23]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4]邹农俭:《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25]陆立军等:《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北京,中国经 济出版社,2002。 [26]张一民:《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出版社,2004。 [27]宋奇成:《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成 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8]朱若峰,朱泽:《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M],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9]曾坤生等:《区域经济论——市场经济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长 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0]姚士谋,汤茂林等:《区域与城市发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出版社,2004







贵 州 师 区 范 域 大 经 学 济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编写制作: 编写制作:李孔俊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李孔俊
CONTENTS

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建树——推介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及相关丛书

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建树——推介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及相关丛书

中也对其做 了充分的肯定 。 他指 出,现有的对区域经济
发展 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大多套用发展经济学等经济学
其他分 支学科的理论和工具 。 例如 ,分析区域经济增 长 的时候 ,往往沿用宏观经 济学的增长模型 ,辅之 以一些 区域经济 发展规律 ;在分析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时候 , 套用产业经济学的分析理论和工具 ; 而对 区域空间结构 问题的研究则 自成体 系 。 很显然 ,现有的对 于区域经济 发展 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相 对独立的区域经济 发展理论 。 该套丛书试图在这方面做 出有益尝试 ,将时 间和 空 间因素 有机结合 ,提 出了时空结 合的 区域发展 观 ,并在此基础上就区域经济 发展的循环规律进行 了深
聚?这是我 国区域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面临的第一个前沿 性课题 。
发展的? 什 么因素影响 中国城市群 的发展 ? 这些 因素 怎样影响 城市群的发展 ,又如何促进城市群的发展?这 些 显然是新型城市化给我国区域经济学提 出的重要的理
论 和实践课题 。
第 二 ,如何促进落后地区发展 ,缓解区域差距 。 改
区划原则和指标 以及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 区的政策等一
系 列 问题 。
第 四 ,如何走 以城市群 为主体 形态的新 型城市 化 道路 。 进入 “ 十五 ”时期后 ,我国的城市化方针开始转 型 ,从过去的 “ 控制大城市 ,发展 中等城市 ,大力发展 小城市 ”的方针开始走上符合我国国情 、 大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协 调发展的 多样 化城镇 化道路 。 十一 五 ”规划 “ 又提 出要推进以城市群 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 。 么,如 那
和社会所关注的重 大实际问题和理论 问题 。 有 专家指 出,目前 我国区域经济学前沿课题主要有 以下六个方面 : 第一 ,如何发展 、利用和管理经济集聚 。 我国区域 经济无论在单个城市 、 市群的层面上 ,还 是在经济地 城 带的层面上 ,都表现 出明显的集聚趋势 ,可以说进入到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

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课时分配表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整体上认识区域经济学的框架和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并能较为明确地区分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差异。

同时,从区域经济的载体——经济区域着手,认真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区域经济学》讲义(1)

《区域经济学》讲义(1)
讨论:关于泰安市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知道多少?
6、区域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 (1)我国是一个自然、人文条件差异大、发 展极不平衡的大国。
• (2)西方国家都曾经出现过萧条区、衰落区, 我国某些老矿区集中的地区,人口超载地区等 不同类型与成因的“问题区域”至今还没有针 对性强,具体可操作的区域政策。
• (3)任何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方案的实现,必 须以各利益主体合理权益得到保证为前提。
《区域经济学》讲义
主讲:经济管理学院 韩纪江
联 系 电 话 : 0538-8249636
鸣谢
• 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 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第一节 区位论的产生和初期发展
一、古典区位论 二、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三、龙哈德三角区位论 四、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一、古典区位论
• 1、早在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 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 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 2、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 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看不见的手理论。
二、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 1、屠能,V.Thünen • 区位理论的鼻祖。 • 1820-1830,初步形成的标志
《孤立国》
2、形成背景
• (1)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园 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 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 (2)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 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区域经济学第一讲

区域经济学第一讲

区域的要素
❖ 区域通常具备以下3个要素
❖ 位置:人们经常用位置来给一定的区域命名

❖ 边界:区域是基于选择一定的地域特征的分布来 进行划分的。
❖ 层次:不同区域在范围、类型、概括程度等方面 存在很大的区别。
区域的类型
❖ 匀质区域是源于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形成的 一种区域。
❖ 极化区域(结节区域)是指相异性区域通 过各要素流动联系在一起,具有很强的内 聚力的一种区域。
❖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 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 边缘科学。
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关系
❖ 发展经济学主要回答二个问题:一是经济落后国 家为什么长期贫困落后? 落后的根源和障碍什么? 二是应该采用怎样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 2008年10月13日美国经济 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 克鲁格曼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 奖,他的研究领域是贸易模式 和区域经济活动。他的获奖使 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成为 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也标志 着区域经济学已经进入主流的 经济学行列。
❖ 新经济地理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空间分布, 从微观基础上探讨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在 宏观层次解释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 集中现象。
❖ 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国家层面的增长问题,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发展空间范围不存在局限性, 可大可小。
❖ 发展经济学没有地理学基础,而区域经济学研究 问题时通常将地理环境作为出发点。
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的关系
❖ 区域经济学中的产业研究有特定的范围,即局限 于特定的区域,而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产业结构问 题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问题。
区域经济学第一讲

我国区域科学研究前沿介绍——兼评《区域经济学原理》

我国区域科学研究前沿介绍——兼评《区域经济学原理》

利用和管理 这样一种经济集聚?如何对城 市群进行定性
定量的描述 ,城市群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如何促进城 市群 的发展 ?
近些年来 , 中国区域科学学界借 鉴后艾萨德时期的
西方区域科 学 , 特别是其中的新经济 地理学对经济集聚 的理论研究成果 ( 良文 、 陈 杨开忠 ,20 a ,对这些问 06 ) 题进行了不少研究 ,一是对空 间集聚的测度 、描述以及 相关经济集聚的存在性及其来源 的经验研究 ( 路江涌 、 陶志 刚 ,2 0 ;贺灿 飞 、谢秀珍 ,2 0 ;文枚 ,2 0 06 06 0 4; 梁琦 , 0 4 金煜 、 20 ; 陈钊 、 陆铭 , 0 6 范剑勇 , 0 6 20 ; 20 ;
发表 《 孤立国》 以来 ,区域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经历
时期 , 也可以称为从生 产力布局学 向区域经济学转型的
时期 。 其基 本特点是 ,宏观上强调不平衡发展 ,传统 的 生产力布局理论和方法继续 发挥作用 。 然而 ,生产力布 局学几乎完全无视改革过程 中生产关系变化对空间配置
了前艾萨德 (a t r ia d 1 2 至 14 W l e sr )( 8 6 9 0年代 ) 、艾 萨德 (9 0 1 5 年代至 18 年代 )和后 艾萨德 (9 0 90 19 年代 以来 )三个不同时期 ,共计约 1 o年历史 。 8 然而 ,在 中 国,这门学科上个世纪 8 年 代才开始发展 。 o 本文在 简单 回顾中国区域科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对中国区域科学
研究前沿进行初步概括 。

的影响 ,失去 了对我 国体制转型过程中新的 区域经济问
题的敏锐观察和研究 ,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 。 它主要停
留在 分类描述 及政策构想上 ,经济分析十分薄弱 , 其成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2.区域经济学的区位论来源


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 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成本最低 或利润最大的问题。 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 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成为区域经济学理 论的组成部分。
三、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

胡佛在发表于 1971 年的《区域经济学导论》中, 最早构建了现代区域经济学体系 , 并 提 出 区 域 经 济学的三个理论基石: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生产要素分: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自然资源要么不能移动,要么很难移动; 社会经济资源固然可以移动,但需付出一定的 代价。
动不可能彻底地分割及均衡地分布在
所有的地区。
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是指由于距离因素的影响,产品与服 务的移动,必须支付相应的运输成本, 否则就不可能流动。而为了减少距离 成本,产品与服务生产的地方化就十 分必要。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应用性学科的研究主要包含两大部分:

学科理念体系的研究 实践中问题的研究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研究 区域经济的问题研究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以下两部分: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始于20世纪50年代,于20世纪70年代末
影响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①要素禀赋问题--产业选择问题 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 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丰裕要素--丰裕要素具有禀赋优势- -禀赋优势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基础--产业选择问题和布局问题。
区域经济学

课程性质:国民经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 教学时数:48课时 主讲教师:杨为燕

区域经济学郝寿义第三版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郝寿义第三版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郝寿义第三版课后答案当你迈着轻快的脚步走进大连实验学校,你是否感到了一股力量,一股很强大的力量正推动着你,前进再前进呢?这就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学校的感觉。

这种感觉使我不由地爱上了这个学校,慢慢地融进了这个校园,融进了校园的.生活。

我喜欢校园里的晨光,我爱校园的夕阳。

当东方映着鱼肚白,那一片红遮掩着出来了。

当教职员工宿舍的面纱再也遮不住她的红脸时,她索性不再遮掩,不再害羞,整个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朝霞下的教学楼,一幢接一幢,鳞次栉比,给美丽的校园的早晨增添了一抹红色。

夕阳西下时的校园,有着不可抗拒的美丽。

那是一种详和安静,那是一种蓬勃生机。

深红色的夕阳照在湖面上,静得没有声息,绿色的水草点缀着、摆动着,偶有微风,就激起了阵阵涟漪。

鱼儿们在水中尽情畅游,是否也为这校园喝彩?从两幢挺立的教学楼里传来阵阵朗朗书声,那是贝多芬钢琴上和谐的乐曲,那是一天的开始。

偶尔随微风传来阵阵甜美的笑声,那是在整天埋头苦读时的一段插曲,那是欢乐愉悦的见证。

当同学们迎着朝霞,大步走在校园美丽的小径上的时候,那是何种的生机!当学生们在夕阳下谈笑风生时,那又是何种的惬意!还有我们可爱可敬的老师,当你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老师就成了你的引路人;当你心里有事却无话可说,老师就成了你的倾听者;<ins>当你拥有喜悦与快乐时,老师就成了你的分享者。

这样的老师,难道不能让你由衷地喜爱吗?谁说校园生活百般枯燥,谁说校园的一切充满无奈。

看我的校园:校园生活总是五彩缤纷,时时处处充满欢笑。

因此,我要说:“我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读书笔记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读书笔记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读书笔记最近终于把郝寿义、安虎森的《区域经济学》看完了。

⼀直想重温⼀下区域经济学的经典读本,本来想看那套经典的《区域与城市经济学⼿册》,不过过于庞⼤的内容让⼈望⽽却步,最后选择看郝⽼师出的书。

之前总有⼀种印象,国内的区域经济学界,很多都是经济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出⾝的,真正纯经济学出⾝的是少数。

之前看的⼀些区域经济的书,其主导思想和逻辑范式也都是经济地理的框架。

⽽这个学科最需要的是纯经济学背景出⾝的专家和相应的教材,⽽郝⽼师就是其中之⼀。

这本书的内容逻辑⾮常清晰,体系完整,看完之后受益匪浅,其中对城市经济、城乡边缘区经济、乡村经济的章节⾮常有必要。

另外,安虎森⽼师出的⼀本《新区域经济学》,也⾮常不错。

虽然我的知识结构完全偏向地理学,但我更希望能有更多的纯经济学背景的区域经济教材的出现。

其实这不但是教材本⾝的现象,涉及到学科领域也是如此。

区域经济界长期得不到主流经济学界的认可,虽然多年前在国际上随着克鲁格曼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这⼀现象有所改观,但在国内,区域经济学界的这⼀现象仍然明显,既不受主流经济学的重视,也不受经济地理学界的待见,处境有些模糊。

我记得之前旁听过⼀次⾼级别的经济地理学的学术讨论会,这种现象就⼗分明显。

不过近年来,这⼀情况已有所改观,这得⼒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以及得⼒于国家发改委地区司主导的多项区域规划的影响,从政策层⾯、理论层⾯和应⽤层⾯都对区域经济界提供了更多的施展空间。

扯得远了,最后还是回到这本书,附上书中摘录的⼀些读书笔记:区域的本质是⼀种结构。

故任何经济活动的进⼊和推出,对区域的影响,都将遵循乘数定律。

强调区域空间的三元分法,在传统城乡⼆元结构分法基础上,增加了城乡边缘区,也即城乡结合部。

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创新能⼒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市场⼒的作⽤倾向于扩⼤差距⽽不是缩⼩地区之间的差距。

区域经济学考研参考书

区域经济学考研参考书

区域经济学考研参考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变化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考研时,建议阅读以下参考书目,以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

1、《区域经济学原理》作者:郝寿义、吴殿廷。

这本书系统介绍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差距、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2、《区域经济规划》作者:张敦富。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区域经济规划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区域经济规划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区域经济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3、《空间经济学教程》作者:梁琦。

这本书从空间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空间市场结构、空间产业集聚等方面的内容。

4、《城市经济学》作者:周文良。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包括城市化发展、城市经济增长、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5、《区域经济政策》作者:刘传江。

这本书系统介绍了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书籍都是区域经济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对于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建议考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阅读相关学术论文和期刊,以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趋势。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掌握基础知识:在阅读参考书目的同时,考生需要注重掌握基础知识,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现实问题。

关注现实问题: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考生需要关注现实问题,如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转型升级等。

通过分析现实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提高综合素质:考研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考察,更是对综合素质的考察。

考生需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这些能力在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涯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郝寿衣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序言

郝寿衣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序言

第三版序本书初版于1999年,再版于2004年。

本书出版发行以来,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是我们最初所未预料到的。

几乎国内所有的设有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专业的高等院校都把本书作为或列为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必修课的教材或专业参考书;一些实际工作部门和研究机构将本书作为干部和研究人员的推荐阅读书目。

大量的读者通过多种方式对本书提出了富有见地的评价。

所有这些督促和激励着我们不断深化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和改进。

一方面,《区域经济学》出版后,我们一直将其作为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生教学的一个重要教材和博士生研究的一个“标靶”,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

在反复的研讨中我们理清了更多问题,如经济区域是怎么形成的,区位理论和区域形成理论是什么关系,区域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是什么,等等。

博士生的区域经济学课程采取了滚动开发和双向互动的原则,根据多年的研究积累,我们设置了区位、区域、区域发展、区域经济微观基础、区域政策和区域治理等专题,每级学生选择相关专题重点研究,所有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又称为下一级学生研究的基础。

十几年来,我们坚持采用这一方法进行博士生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并将相关的专题作为博士生选题和博士后研究的重点内容,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材料,先后形成了40余篇博士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

另一方面,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广泛了解本书在教学实践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

2011年5月,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与经济科学出版社专门召开了《区域经济学》修编研讨会,直接邀请使用本书作为教材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河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一线任课教师,针对本书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在此基础上,我们着手对本书进行再次修订。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在以下几个方面保留了前两版体系结构的特色:一是区域的结构功能。

本书认为,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集聚,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

区域经济学-郝寿义教授

区域经济学-郝寿义教授
关于区域主体和空间自组织的分析,一方面为我们研究区域不平衡 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探寻区域经济学微 观基础的同时,还为我国未来可能的区划调整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基本观点
(五)区域治理问题
南开大学“985工程”区域经济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1.不同于其他研究,在我们的研究中,并没有花大的力 气去分析和研究区域政策问题。现有的区域经济学著作中 的区域经济政策,更加接近于宏观经济政策,在一定意义 上并不完全属于区域经济学需要研究的范畴。这里,我们 考虑从区域治理的角度探讨区域公共事务。市场失灵会导 致空间经济自组织在空间上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表现为空 间失灵。这就需要一种区域协调机制来加以解决。这种协 调机制主要有两种形式:区域政府和区域治理。
三、基本观点
南开大学“985工程”区域经济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四)区域主体与区域自组织 1.按照研究确定的原则,区域主体对象主要包括企业、居 民和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区域主体还应该包括 区域协调组织(称之为区域自组织)。 2.任何经济空间在厂商和居民的活动下,都存在自我生长 的演化组织机制,这种自组织机制的本质是区域主体在追求 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形成的三种相互关联的空间力量—— 市场临近效应、成本关联效应和拥挤效应。 3.空间组织机制分析在探寻区域经济的微观基础的同时, 认识了区域经济演化的微观机理——区域经济自组织。
三、基本观点
(三)经济区域的发展问题
南开大学“985工程”区域经济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经济区域的发展不平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区域协调是一种社会政治层面的区域之间的公平性问题 以及区域发展与区域承载力之间的匹配问题。区域之间因为要 素及要素禀赋的差异,必然导致区域发展的起点不平衡; 前者直接反映为区域之间的公平问题,更多的应该通过相 应的财政转移来解决。 后者则落实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可持续发展层面上。 为此,提出“要素适宜度”概念,指出区域的发展要慎重 考虑“要素适宜度”问题,即一定的区域应该承接什么样的要 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