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律诗规则

合集下载

五言律诗的格式要求

五言律诗的格式要求

五言律诗的格式要求五言律诗由两首五言绝句组合而成,共八句,四十字。

五言律诗遵循律诗的普通规则,中间四句要对仗,头两句和末两句,一般不用对仗。

五言律诗共有四种格式:第一种格式,按首尾句而论,两仄起、两平收,由第一种五言绝句的两首组成。

如杜甫的《望春》诗:仄仄平平仄,国破山河在,平平仄仄平。

城春草木深。

平平平仄仄,感时花溅泪,仄仄仄平平。

恨别鸟惊心。

仄仄平平仄,烽火连三月,平平仄仄平家书低万金。

平平平仄仄,白头搔更短,仄仄仄平平。

浑欲不胜簪。

第二种格式,按首尾句而论,三仄起、两平收,由第二种五言绝句加第一种五言绝句组成。

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诗:仄仄仄平平,戌鼓断人行,平平仄仄平,边秋一雁声。

平平平仄仄,露从今夜白,仄仄仄平平,月是故乡明。

仄仄平平仄,有弟皆分散,平平仄仄平,无家问生死。

平平平仄仄,寄书长不达。

仄仄仄平平,况乃未休兵。

第三种格式,按首尾句而论,两平起、仄平收由第三种五言绝句加第四种五言绝句组成。

如李商隐的《风雨》诗:平平仄仄平,凄凉宝剑篇,仄仄仄平平。

羁泊欲穷年。

仄仄平平仄,黄夜仍风雨,平平仄仄平。

青楼自管弦。

平平平仄仄,新知遭薄俗,仄仄仄平平。

旧好隔良缘。

仄仄平平仄,心断新丰酒,平平仄仄平。

销愁斗几千!第四种格式,按首尾句而论,三平起、仄平收由第四种五言绝句的两首组成。

它的平仄为:如王维的《山居秋日冥》诗:平平平仄仄,空山新雨后,仄仄仄平平。

天气晚来秋。

仄仄平平仄,明月松间照,平平仄仄平,清泉石上流。

平平平仄仄,竹喧归浣女,仄仄仄平平。

莲动下渔舟。

仄仄平平仄,随意春芳歇,平平仄仄平。

王孙自可留。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律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律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律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律: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

七言诗则依此类推。

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

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

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

平仄目的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

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

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

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

从军行奠定了五言律诗的格律规则

从军行奠定了五言律诗的格律规则

从军行奠定了五言律诗的格律规则一、五言律诗的背景和起源1.1 五言律诗的定义和特点•五言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句由五个字组成,且遵循特定的韵律和押韵规则。

•五言律诗的特点包括韵律优美、节奏明快、表达简洁、意境深远等。

1.2 从军行的背景和意义•《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述了壮士从军的场景和壮志凌云的豪情。

•《从军行》通过描绘战争和军人的形象,展现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英勇壮丽事迹的赞美。

二、《从军行》对五言律诗的格律规则的影响2.1 篇章结构的规范化•《从军行》的出现奠定了五言律诗的篇章结构,包括前导句、正文和尾声。

•前导句用于引出主题,正文部分展开表达,尾声则起到总结和回味的作用。

2.2 押韵规则的确立•《从军行》中运用了押韵的手法,使诗句更加韵律优美。

•这种押韵规则随后成为五言律诗的标准,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和音乐性。

2.3 韵律的规范化•《从军行》中运用了平仄和句式呼应的手法,使诗歌的韵律更加优美。

•这种规范化的韵律成为五言律诗的基础,使诗歌的朗朗上口和韵律感更加突出。

2.4 字数限制的确定•《从军行》每句五个字的字数限制,使诗歌更加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

•这种字数限制成为五言律诗的重要特点,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精炼。

三、《从军行》对后世五言律诗的影响3.1 五言律诗的流行与发展•《从军行》的成功推动了五言律诗的流行与发展,成为唐代诗坛的重要流派之一。

•后世的诗人们在《从军行》的启发下,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五言律诗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底蕴。

3.2 五言律诗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五言律诗通过《从军行》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格律规则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还影响了音乐、书法等艺术形式。

3.3 五言律诗的国际传播•《从军行》的格律规则对五言律诗的国际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言律诗借助翻译和文化交流的渠道,传入了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五言律诗大全_五言律诗平仄_五言律诗格律_古诗大全

五言律诗大全_五言律诗平仄_五言律诗格律_古诗大全

五言律诗大全_五言律诗平仄_五言律诗格律_古诗大全五言律诗,简称五律,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两联须作对仗。

对于唐代人来说,五言律诗是从五言古诗中脱胎出来的新诗体,它继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压韵的原则,并且借鉴了骈体文的声律和对偶原则,有多方面的发展:五律从五古中继承了每句五个音节、全篇两两句一组、总句数为偶数的基本特征,同时增加了对偶和平仄的规则;而这些规则是从骈体文中借鉴过来的;骈体文则是由楚辞(骚体诗)到汉赋而产生的;因此,说到底五律是五古和骈体文嫁接的产物,其发源都是诗歌。

五言律诗大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

其全文古诗如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春夜喜雨》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古诗如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翻译】多好的春雨啊,好像知道时节变化,到了春天,它就自然地应时而生。

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

野外的小路上空乌云一片漆黑,只有江面小船还亮着一盏孤灯。

清晨观赏细雨湿润的处处春花,朵朵沉甸甸地开遍美丽的成都。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翻译】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

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

五言律诗大全

五言律诗大全

五言律诗大全五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就是指五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属于近体诗范畴。

律诗发源于南朝,从南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演变而来,至初唐沈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对于唐代人来说,五言律诗是从五言古诗中脱胎出来的新诗体,它继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压韵的原则,并且借鉴了骈体文的声律和对偶原则,有多方面的发展:1、每首八句;2、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3、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4、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5、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

根据以上规则,五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每体又分为正格和偏格二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言律诗大全,敬请观赏!篇一:草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篇二:七步诗作者:曹植煮豆持作羹,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篇三:暮秋山行作者:岑参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昨夜鸣,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篇四: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作者:陈子昂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

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篇五:江南曲作者:储光羲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

﹎﹎﹎﹎﹎﹎﹎﹎﹎﹎﹎﹎﹎篇六: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篇七:春夜喜雨作者: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五言律诗平仄谱

五言律诗平仄谱

五言律诗也叫“五律”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而且以仄起式为常见。

五言律诗与七言律诗一样,四联八句,每一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领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领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与七律不同的是,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

但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依然有首联用对仗的例子。

五律有以下规则:(一) 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二)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三)平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四)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可换韵;(五)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五律的平爪格式有四种附: ()中可平可人第一种:[平起首句入韵式]逢一、二、四、六、八句押平韵.平平人人平[韵],(人)仄人平平[韵](人)仄平平人,平平仄平[韵] 。

[对仗](平)平平人人,(人)仄仄平平[韵] 。

[对仗](人)人平平人,平仄人平平[韵]第二种:[平起首句不入韵式]逢二、四、六、八句押平韵,首句不用韵。

(平)平平仄人,(人)仄人平平[韵](人)仄平平爪,平平仄人平[韵] 。

[对仗](平)平平爪爪,(人)仄人平平[韵] 。

[对仗](人)瓜平平人,平平仄仄平[韵]第三种:[人起首句入韵式]逢一、二、四、六、八句押平韵.(人)仄人平平[韵] ,平平厂人平[韵] (平)平平爪仄,(人)仄人平平[韵] 。

[对仗](人)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对仗](平)平平人人,(人)仄人平平[韵I[人起首句不入韵式]第四种:逢二、四、六、八押平韵,首句不用韵.(人)仄平平仄,平平仄人平[韵]。

(平)平平仄爪,(人)仄仄平平[韵] 。

[对仗](人)仄平平爪,平平仄仄平[韵] 。

五言律诗及对仗

五言律诗及对仗

五言律诗及对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律诗物征是律句八句,组成四联,依次名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或称首、颈、腹、尾联),中间两联上下句(出句、对句)要对仗。

对仗即对偶,形同古代仪仗,两两相对。

依据“对”、“粘”规则,五律的平仄格式有以下四种:A、仄起,首句不入韵(等于五绝A式两首相加):(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其中“两”字不依平仄又如,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其中“别”字系入声字B、平起,首句不入韵(等于五绝B式两首相加):(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石:入声字C、仄起,首句入韵(等于五绝C式加A式):(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如,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访频。

平生原有分,况是蔡家亲!*白:入声字D、平起,首句入韵(等于五绝D式加B式):(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平仄要求

五言律诗平仄要求

五言律诗的平仄要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平仄相间。

五言律诗的平仄要求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即每句中平仄相间,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2. 平仄相对。

五言律诗的平仄要求是“平平相对,仄仄相对”,即每句中相对应的词必须平仄相对,形成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感。

3. 粘对规则。

五言律诗的粘对规则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在一句诗中,奇数位置上的字可以平仄不论,偶数位置上
的字则必须平仄分明。

同时,相邻两句诗中相对应的词必须粘对,
即平粘平、仄粘仄。

4. 对仗工整。

五言律诗的对仗要求是“虚对实,地对天”,即
虚词对实词,地字对天字。

同时,对仗的两句诗中必须平仄相对、
词性相同、语义相关,以达到工整的效果。

以上是五言律诗的平仄要求,遵循这些规则可以创作出符合要
求的五言律诗。

同时,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平仄不严格的格式
来创作诗歌,以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

古诗格律、五言、七言

古诗格律、五言、七言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聨」。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绝句及律诗又有五言、七言之分。

五言绝句自汉魏五言古诗来。

七言绝句由南北朝乐(歌行)小诗演变而来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索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产生,并被采入乐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

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

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

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正如毛主席所说:“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

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故而还有不合律的古绝存在,如床前明月光。

格律诗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

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

那么最难的,应该就是句中字的平仄问题了。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

跟我学写格律诗五言律绝的四种格式[★]

跟我学写格律诗五言律绝的四种格式[★]

跟我学写格律诗五言律绝的四种格式[★]第一篇:跟我学写格律诗五言律绝的四种格式跟我学写格律诗(5)五言律绝的四种格式跟我学写诗第五章五言律绝的四种格式整理编辑:诗词轩在第三章中,我们分析了五言律绝的句式由来,并经过一定规则得到了四种五言律绝的句式。

分别如下(为了便于区分,标以不同颜色):1.仄起仄收句:仄仄平平仄2.平起仄收句:平平平仄仄3.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4.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今天,我们将用这四种句式,按一定规则,排出四种格式。

排格式前,我们先需要了解一下几条和格式相关的口诀,记住口诀能在日后的阅读写作中带来至关重要的作用。

口诀是“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联:绝句共四句,两句为一联。

相对:平仄相反,即平对仄、仄对平。

相粘:平仄相同,即平对平、仄对仄。

下面用一个实例来说明口诀的运用:图例显示:仄声字的‘日’和平声字的‘河’,因为在一联之内,所以平仄相反,称为相对;平声字的‘河’和平声字的‘穷’分属两联且相邻,所以平仄相同,称为相粘;平声字的‘穷’和仄声字的‘上’,因为在一联之内,所以平仄相反,称为相对。

正是这种平仄交错的排列,形成了格律诗的粘对关系。

小贴士:为何相粘相对,我们只看第二字?因为在之前的章节中,我们谈到过句式的拗救,文中说过,一三四位置的平仄因为大小拗的原因,平仄会有所变动,而除韵字外,第二字的平仄是铁定不变的!所以,只看第二字,这样记忆,才不至在读到古人使用拗救句时,以为是出律了。

另外,为了在阅读诗词时,能够快速的分辨出诗句是否相对相粘,建议大家在日常写作排版时,不要将诗句一句一行的排列,如将以上例诗排列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分辨“一联之内是否平仄相对,两联之间是否平仄相粘”及是否押韵时,是不太好分辨的。

而排列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分辨时,更让人一目了然。

接下来,开始根据口诀排格式。

我们将使用之前学过的四个句式依次作为第一句,根据口诀排出一个完整的格式:1.仄起仄收句: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的第一句是‘仄起’。

五言律诗特点

五言律诗特点

五言律诗基本平仄格式——学会推导平仄关系,无须死记硬背格律诗是由律句组成,句子之间则遵守相对、相粘规则的诗歌文体。

五言律诗除了格律诗的原则之外,和绝句、七律的区别就在于五言八句,也就是说五律实际上就是遵守平仄推导原则的五字一句,总共八句的诗歌形式。

因此所有格律诗的平仄关系都是由首句决定的——后面的平仄格式是可以通过相对、相粘推导出来,所有组成格律诗的句子都必须是律句。

什么是律句?律句即遵守平仄两两相替的句子,对于五言来说,就是指二、四位置上的平仄必须相反,交替前进,所以叫作平仄相替。

比如说“一二三四五”,平仄为“仄仄平仄仄”,二四位置上是“仄、仄”,都是仄声,这就是失替的,不是个律句,就不能组成格律诗。

而“一三五七九”,平仄为“仄平仄仄仄”,二四位置上是“平、仄”,那么这就是相替的。

一般律句中是“平平仄仄仄”或者“平平平仄仄”,原则上这也算一个律句,能出现在格律诗中——注意只是原则上,这种“仄平仄仄仄”虽然相替,但是音病明显,可以用但并不适用。

注意“一、七”在平水韵中都是入声字,发仄声——此处是随意举例,关键是帮助大家理解相替。

了解了什么是律句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五言实际上只有两种相替模式,要么是“平、仄”,要么是“仄、平”。

再根据相替原则(两两交换)排列组合用字平仄,我们就会找出律句的四种基本格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是两种平仄相替格式在尾字平仄不同下的组合,形成四种律句形式,也是组成所有格律诗基本格式的基础。

首句决定格式我们根据第二字的平仄作为平仄关系的起始,所以第二字为平声的我们称之为“平起”,为仄声的称之为“仄起”。

再根据尾字的平仄,称呼平声结尾的为“平收”,仄声结尾的为“仄收”。

因此这四种律句被称作: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平起平收格律诗的所有平仄格式都是以首句律句的名称来称呼。

如果这首诗是以“平起仄收”律句开头,首句收仄,则不押韵,我们称之为“平起不入韵”格式的近体诗。

五言律诗的平仄及押韵

五言律诗的平仄及押韵

五言律诗的平仄及押韵
五言律诗是一种中国古代的诗歌体裁,它由五句诗组成,每句诗均为五个字,并且遵循一定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

在五言律诗中,平仄是指诗句中的音调高低的变化,通常是指阴平和阳平的变化。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通常是这样的:第一、三、五句为阴平,第二、四句为阳平。

这种平仄格式可以帮助诗歌节奏流畅,使读者感受到诗歌的韵律感。

押韵是指在五言律诗中,同一韵部的词在同一句诗中出现的韵律。

五言律诗的押韵规则通常是这样的:第一、三句的末尾音为“A”;第二、四句的末尾音为“B”;第五句的末尾音为“A”。

这种押韵规则可以帮助诗歌更加富有音律。

五言律诗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浓厚文化气息的诗歌体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为作者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约束性,同时也为作品增添了一定的艺术性。

五言律诗的创作也有许多技巧和规范,例如对于诗句的意境、字音、字义的把握,以及对于诗歌的基本结构的掌握。

这些技巧和规范可以帮助作者创作出优秀的五言律诗作品。

五言律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现代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希望通过对五言律诗的学习和创作,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并为我们的人生增添一份艺术的美好。

唐诗格律要求

唐诗格律要求

唐诗格律要求
唐诗格律是唐代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唐诗格律要求包括:
1. 唐诗应按七言或五言排列,每句五七字或七言排列,每句七七字。

2. 五言绝句的格律要求是:平起首句,仄起第二句,平起第三句,仄起第四句;且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应呼应对仗。

3. 五言律诗的格律要求是:每句五七字,平仄相间,起首句和终止句必须平声,中间的句子必须押韵,一般是押二句相连的韵。

4. 七言绝句的格律要求是:平起首句,仄起第二句,平起第三句,平起第四句;且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应呼应对仗。

5. 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是:每句七个字,平仄相间,起首句和终止句必须平声,中间的句子必须押韵,一般是押二句相连的韵。

总之,唐诗格律要求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规范,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诗歌音律和韵律的深刻认识和艺术追求,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律诗的格式

律诗的格式

律诗的格式
律诗是一种中国古代的诗体,其格式遵循特定的韵律和格律规则。

以下是律诗的基本格式要求:
1.韵脚要求:律诗的每个句子(句)都要求有韵脚,一般
为平仄相间的声调组合。

常用的韵脚有平声(平)、仄声(
仄)、上声(上)、去声(去)等。

2.句式要求:律诗一般采用四句、八句、或十六句为一个
整体,每句之间的平仄和声调要求有规律的对仗关系。

3.字数要求:每个句子(句)的字数要求相同,常见的律
诗字数有五言、七言和十言。

•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一般为两个平仄声调交替排列的韵脚,共四个句子,共二十个字。

•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一般为两个平仄声调交替排列的韵脚,共四个句子,共二十八个字。

•十言律诗:每句十个字,一般为两个平仄声调交替排列的韵脚,共四个句子,共四十个字。

1.用词要求:律诗的用词要求精炼、准确,表达意思清晰明了
,同时要注意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

需要注意的是,律诗是一种古典的诗体形式,现代诗歌创作中较少使用。

然而,在古代文学中,律诗被广泛应用,包括唐诗、宋词等都采用了律诗的格式。

以上是对律诗的基本格式要求的概述,具体的律诗写作还涉及到更加详细的格律规则和修辞手法,因此,如果要深入学习律诗的写作,建议参考相关的文学资料或教材,以获得更详细和全面的指导。

怎么写五言律诗

怎么写五言律诗

怎么写五言律诗一、平仄不同句式的四种五律我们用杜甫的《春望》来解释下,四种律句的特点。

国破山河在,中仄平平仄第1种句式;城春草木深。

平平中仄平第2种句式;感时花溅泪,中平平仄仄第3种句式;恨别鸟惊心。

中仄仄平平第4种句式;烽火连三月,中仄平平仄重复第一句;家书抵万金。

平平中仄平重复第二句;白头搔更短,中平平仄仄重复第三句;浑欲不胜簪。

中仄仄平平重复第四句。

根据第一句的句式: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可以知道这首《春望》是仄起仄收式的五律。

说明一下:中,代表平可仄。

另外,国、别、白等字,古韵是仄声,今为平声。

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第一句是仄收的五律,四联的平仄句式是句句相对的(不是指对仗),后半首是前半首的重复。

第一句是平收的句式,只有后三联句句相对(不是指对仗),除了第一句和第五句不同,后半首也是前半首的重复。

假如第一句是仄起平收的句子,这首诗《春望》就是平起仄收的五律。

同理,四种句式谁作第一句,我们就称之为哪一种律诗。

二、押韵接着上面说,假如第一句是仄起平收的句子,这首诗《春望》就是平起仄收的五律。

但是第一句平收,就有一个问题,就是第一句要押韵。

顺便说一下韵书的小知识。

隋朝以前用口语押韵,和今天的人做现代诗一样,读着押韵即可。

隋朝人编撰了一本韵书叫《切韵》,于是给诗人套上了枷锁。

唐人作诗用隋朝《切韵》及其改编本《唐韵》,宋又有广韵、集韵、平水韵等,我们今天作诗用的古韵指平水韵。

这些韵书都是隋朝《切韵》基础上的改编本,所以唐诗押韵也符合宋人编写的平水韵。

律诗押韵,要求一韵到底,第1句平收押韵可以用邻韵,但双数句的韵脚必须是一个韵部的字(一韵到底),否则就是落韵。

唐朝人把律诗创作搞成了科举进士科的考试科目,落韵基本就没戏了。

所以押韵是重点注意事项之一。

例如杜甫《春望》押的【侵】部,在平水韵中是下平十二部。

它和上平的十一真、十二文不是一个韵部。

所以今天读起来挺押韵的侵、真字,是不能一起用的。

五言律诗上知识

五言律诗上知识

五言律诗上我们已经讲了五七言绝句,现在我们准备讲五七言律诗。

在讲五言律诗之前,我们先要讲一个概念,就是对仗。

所谓对仗,是汉语表达的一种形式,指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似、平仄相对。

这样的句式就是对仗句。

意义完整的对仗句即是对联。

清代车万育所著的《声律启蒙》、李渔所著《笠翁对韵》,对于我们了解声律和对仗都有重要帮助。

我们翻开《声律启蒙》,它是按平水韵韵部编排的。

第一部分是“东韵”: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为什么读起来这么好听?因为这些句子既押韵,又对仗。

即使我们不想象文字画面,单听其声韵,就已经觉得很美了。

可见押韵和对仗,是形式美的关键要素。

我们要注意,对对子时,平仄要相对,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

比如“云对雨,雪对风”。

那“云”对“风”可不可以?“雨”对“雪”可不可以?不可以。

因为“云”和“风”都是平声字,“雨”和“雪”都是仄声字。

对仗要求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

这是对仗中的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难点,要特别用心掌握。

我们了解对联的基本规则,可以做些简单的对对子练习,比如我们出一个上联:南湖春色好(平平平仄仄)怎么对?很简单,南对北,春对夏,很快写出下联:北海夏风凉(仄仄仄平平)再来一个:绿柳随风舞,怎么对?绿对红,柳对花,风对雪,迅速成句:红花映雪娇。

对联非常考验我们的汉语联想能力和造句能力。

联想和成句,是诗词创作的重要基础。

经常对对子,也可以活跃才思,增加生活趣味。

为了更深刻地掌握对联能力,我们可以多读古今名联。

比如武汉黄鹤楼联:上联: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下联: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传统春联: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下联:春满乾坤福满门。

林则徐立志联: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下联:山登绝顶我为峰。

五言律诗对仗规则

五言律诗对仗规则

五言律诗对仗规则
五律的格律对仗规则是:
1、每句末字是平声即需要押韵。

2、第二、四、五字的平仄不能改变。

3、第一字的平仄规则,不能犯孤平。

4、第三字的平仄规则,不能有三平调。

注意:
1、律诗每两句合成一联。

第1,2句合称第一联(首联),第3,4句合称第二联(颔联),第5,6合称第三联(颈联),第7,8句合称第四联(尾联)。

2、除首联和尾联外的其它各联都必须使用对仗。

所谓对仗就是把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放在一起,使两个句子形式上互相映衬,内容上互相补充。

通俗地说是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字词的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严格些说是词类相同或相近。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基本写法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基本写法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基本写法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

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基本句式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登庐山《登庐山》毛泽东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认堪仲伯间?说明:此七言律诗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别舍弟宗一》柳宗元寥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2)五律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例: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例:凄来自宝剑篇 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
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
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
消愁斗几千
——李商隐《风雨》
3)五律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
例: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4)五律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
五言律诗规则
共8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五律平仄格式分4种情况(其中“平起”或“仄起”看全诗的第二个字; 示可平可仄):
1)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例: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