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完整版样本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模板

目录1.工程概况 (1)1.1.工程名称 (1)1.2场地概况 (1)1.3.设计任务 (1)2.工程地质条件 (2)3.设计计算内容 (5)3.1.设计荷载 (5)3.2.无筋扩展基础设计 (6)3.2.1.确定基础埋深以及持力层的承载力 (6)3.2.2.确定基底尺寸 (6)3.3.3.承载力以及偏心距计算 (7)3.2.4.地基变形验算 (7)3.2.5.确定基础高度以及构造尺寸 (7)3.3.扩展基础设计计算 (8)3.3.1.确定基础埋深以及持力层的承载力 (9)3.3.2.确定基底尺寸 (9)3.3.3.承载力以及偏心距计算 (9)3.3.4.地基变形验算 (10)3.3.5.荷载计算 (10)3.3.6.确定基础高度 (11)3.3.7.内力计算 (11)3.3.8.抗弯钢筋的配置 (12)3.3.9.施工简述 (13)3.4.桩基础设计计算 (14)3.4.1.确定桩端持力层和承台埋深 (14)3.4.2.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 uk (15)3.4.3.初步估计所需桩数n (15)3.4.4.进行桩位布置和确定承台尺寸 (16)3.4.5.计算考虑群桩效应下的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并验算桩数是否合适 (16)3.4.6.求算桩顶荷载 (17)3.4.7.基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验算 (18)3.4.8.基桩水平承载力验算 (18)3.4.9.承台抗冲切验算 (18)3.4.10.承台斜截面受剪验算 (20)3.4.11.受弯计算 (20)3.4.12.抗弯钢筋配置 (21)3.4.13.施工简述 (21)4.参考文献 (22)1.工程概况1.1.工程名称:某装配车间柱下基础设计1.2.场地概况:某装配车间采用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承重结构,设计跨度24m ,柱距6m ,车间内有2对30吨中级工作制桥式吊车。
建筑平面图见图2。
规定室内地面标高为±0.00,相当于黄海高程455.00m ,室外地面标高为-0.15m ,柱顶标高为12.50m ,轨顶标高为9.80m 。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Design of Foundation Engineering设计题目:柱下钢筋混凝土桩基础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一、课程设计基本要求1、课程设计目的利用所学基础工程课程的理论知识,能够独立完成一个较完整的基础设计与计算过程,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2、课程设计建议在复习本学期课程理论知识后,收集并阅读相关设计规范和参考书后进行本课程设计任务。
二、课程设计设计资料1、工程设计概况某城市新区拟建一栋15层框架结构的办公楼,其场地位于临街地块居中部位,无其它邻近建筑物,地层层位稳定,场地地质剖面及桩基计算指标见工程地质资料。
试设计柱下独立承台桩基础。
(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3)柱的截面尺寸为:450mm×600mm;(4)承台底面埋深:d=2.0m(也可自行按规范要求选定);(5)根据地质资料以及上部荷载情况,自行选择桩型、桩径和桩长;(6)桩基沉降量容许值:[s]= 200mm或查相关规范确定;(7)桩的类型:预制桩或者灌注桩(自行斟酌设定);(8)沉桩方式:静压或者打入(自行斟酌设定)。
(9)方案要求尽量先选择以粉质粘土为持力层,若不满足要求,再行选择卵石或岩石层作为持力层,并作简要对比说明。
2、荷载情况已知上部框架结构由柱子传至承台顶面的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力F=(8300-10n)kN,弯矩M x=(80+2n)kN·m,M y=(750-n)kN。
(其中,M x、M y分别为沿柱截面短边和长边方向作用;n为学生学号最后两位数)。
3、工程地质资料建筑场地土层按其成因、土性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的不同,自上而下划分为5层,地质剖面与桩基计算指标见表1,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水位埋深为2.2m。
地下水水质分析结果表明,本场地地下水无腐蚀性。
三、设计内容及要求(1)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2)确定桩数,桩的平面布置,承台平面尺寸,单桩承载力验算;(3)若必要,进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4)桩基沉降验算;(5)桩身结构设计及验算;(6)承台结构设计及验算;(7)桩及承台施工图设计:包括桩平面布置图、桩身配筋图、承台配筋图、节点详图、钢筋图、钢筋表和必要的施工说明;表1 地质剖面与桩基计算指标四、设计成果及提交(1)计算说明书:计算说明书一律用A4幅面;装订顺序:封面(须注明:《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日期),目录、设计任务书,计算说明书;(2)桩基础施工图:建议图纸采用A3幅面,表达要清楚,施工图(图纸折叠成A4大小)。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样本

《基本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某宾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构造,基本采用柱下桩基本,首层柱网布置如附件所示,试按规定设计该基本。
(二)设计资料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场地岩土层按成因类型自上而下划分:1、人工填土层(Q ml);2、第四系冲积层(Q al);3、残积层(Q el);4、白垩系上统沉积岩层(K2)。
各土(岩)层特性如下:1)人工填土层(Q ml)杂填土:重要成分为粘性土,含较多建筑垃圾(碎砖、碎石、余泥等)。
本层重度为16kN/m3。
松散为主,局部稍密,很湿。
层厚1.50m。
2)第四系冲积层(Q al)②-1淤泥质粉质粘土:灰黑,可塑,含细砂及少量碎石。
该层层厚3.50m。
其重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值为:ω=44.36%;ρ= 1.65 g/cm3;e= 1.30;I L= 1.27;E s= 2.49MPa;C= 5.07kPa,φ= 6.07°。
承载力特性值取f ak=55kPa。
②-2 粉质粘土:灰、灰黑色,软塑状为主,局部呈可塑状。
层厚 2.45m。
=0.78;其重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值为:ω= 33.45%;ρ= 1.86 g/cm3;e= 0.918;ILEs=3.00Mpa;C=5.50kPa,Φ=6.55°。
②-3粉质粘土:褐色,硬塑。
该层层厚3.4m。
其重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值=0.20;Es=10.2MPa。
为:ω= 38.00%;ρ= 1.98 g/cm3;e= 0.60;IL3)第四系残积层(Q el)③-1 粉土:褐红色、褐红色间白色斑点;密实,稍湿-湿。
该层层厚2.09m。
=0~其重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值为:ω= 17.50%;ρ= 1.99 g/cm3;e= 0.604;IL0.24; Es=16.5MPa;C= 41.24kPa;Φ= 22.63°。
4)基岩—白垩系上统沉积岩层(K2)本场地揭露岩层为白垩系上统沉积岩层,岩性以粉砂岩为主。
基础工程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大一课程名称:基础工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 培养学生掌握基础工程的设计原则、施工方法和技术要求;3.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基础工程的分类和特点;2. 基础工程设计原则和施工方法;3. 基础工程技术要求。
教学难点:1. 基础工程设计方案的优化;2. 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引入基础工程的概念;2. 讲解基础工程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二、新课讲解1. 基础工程的分类和特点:- 桩基础:介绍桩基础的定义、类型、适用范围;- 独立基础:讲解独立基础的定义、类型、设计要求;- 地基处理:阐述地基处理的目的、方法、技术要求。
2. 基础工程设计原则和施工方法:- 设计原则:介绍基础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 施工方法:讲解不同类型基础工程的施工方法,如桩基础施工、独立基础施工、地基处理施工等。
三、案例分析1. 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基础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设计方案,提高工程质量。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强调基础工程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基础工程的了解程度;2. 针对上节课的教学难点,进行针对性讲解。
二、实践操作1.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基础工程设计、施工模拟;2. 每组选取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3. 指导学生按照设计要求,完成基础工程的设计、施工任务。
三、成果展示1. 各组展示自己的设计、施工成果;2. 邀请其他组学生对展示成果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3.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总结经验教训。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强调实践操作在基础工程学习中的重要性;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3.1 桩型选择和持力层确定选择7号圆砾为持力层,为消除负摩阻力影响承台制于3号粉质粘土上,桩径为∅500桩,预制桩进入持力层深度为5d=2.5m ,桩长11.2m 。
3.2 验算单桩承载力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uk Quk sk pk i pk psikQ Q Q u L q A q =+=+∑sk Q ——单桩极限摩阻力标准值(kN ) pk Q ——单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N ) u ——桩的横断面周长(m )p A ——桩的横断面底面积(2m )iL ——桩周各层土的厚度(m )sikq ——桩周第i 层土的单位极限摩阻力标准值(a kP )pk q ——桩底土的单位极限端阻力标准值(a kP )()2223.140.5 1.57()/4 3.140.5/40.20()1.572.867 1.0580.967 4.058 2.511024000.201276.254801756.25()p uk u d m A d m Q kN ππ==⨯===⨯==⨯⨯+⨯+⨯+⨯+⨯+⨯=+=3.3 确定桩数及桩布置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设计值R,并确定桩数N 及其布置。
假设先不考虑群桩效应,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 为:pk sk sPR QQγγ=+R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设计值,kNsk Q ——单桩总极限侧阻力力标准值,kN pk Q ——单桩总极限端阻力力标准值,kNs γ——桩侧阻力分项抗力系数 pγ——桩端阻力分项抗力系数查表得:spγγ==1.651276.25480773.48290.91064.41.65 1.65R kN =+=+=由上部荷载设计值:7:3755.5;35.5;26.4;7:5753.0;30.5;20.1;7:4518.0;42.1;29.5;A N kN M kNm V kN B N kN M kNm V kN C N kN M kNm V kN =========由此可知:7:3755.5200.53765.5;7:5753.0200.55763.5;7:4518.0200.54528.0;A P kNB P kNC P kN =+⨯==+⨯==+⨯=设计7A :按轴力P 和R 估算桩数n 1为:13765.5 3.541064.4P n R === 由于n 1>3,应考虑群桩效应和承台的效应确定R 。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基础工程的施工方法,了解各种施工工艺的优缺点。
3. 帮助学生了解基础工程在土木工程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基础工程对整个工程质量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基础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基础工程案例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工程方案的合理性。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工程专业,增强对基础工程学科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强调工程质量和安全意识。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工程实践中注重环境保护。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基础工程学科的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分类、功能及施工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知识,对工程学科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环保意识,使他们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能够为我国的基础工程建设做出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基础工程概念与分类:讲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分类,包括浅基础、深基础、桩基础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基础工程概述2. 基础工程施工方法:介绍基础工程的常用施工方法,如挖掘、浇筑、打桩等,分析各种施工方法的优缺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 基础工程施工技术3. 基础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基础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基础工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基础工程案例解析4. 基础工程质量管理:讲解基础工程质量控制措施,培养学生的工程质量意识。
教材章节:第四章 基础工程质量控制5. 基础工程环境保护:介绍基础工程中的环保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精品】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参考范例)

【精品】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参考范例)一、定位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培养学生关于基础工程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综合背景。
因此,该课程将旨在掌握基础工程方法、技术和实践,同时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学习理念,为学生融入未来工程实践社会做准备。
二、学习目标1.认识基础工程的基本原理,了解基础工程的整体发展趋势和重大发展里程碑;2.了解基础工程的相关方法、技术、工具及其应用的原理;3.掌握基础工程的知识和实践,掌握利用相关工具进行基础工程的实现;4.掌握基础工程的科学实践,熟悉工程领域的科学知识;5.克服工程技术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形成科学驾驭法。
三、课程内容1.基础工程理论和方法(约5学时)(1)基础工程介绍和定义;(2)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3)基础工程的研究方法与技术;(4)系统、过程和产品模型,实现基础工程的应用。
(1)基础工程实践设计;(2)基础工程实验;(3)基础工程实践分析。
四、教学方法1.讲授:介绍基础工程的概念和方法,介绍基础工程的历史、发展和趋势;2.实践:借助基础工程的设计实践,及结合基础工程软件,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基础工程的方法;3.讨论:以大组、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分享基础工程的具体应用及学习心得;4.报告:学生应作出有关基础工程的报告,来阐明自己对基础工程方法、技术及实践的认知;5.实践:针对基础工程的具体实际项目,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际操作,及结合项目的分析。
五、课程考核1.理论考试:考核学生对基础工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2.实验考核:考核学生在基础工程实验中对方法、技术及实践思想的掌握情况; 3.软件考核:考核学生运用基础工程软件实现相关设计和分析;4.项目考核:考核学生完成基础工程项目的研究及实践分析。
六、认识反思在学习基础工程的过程中,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了解实践的意义及对应的学习价值,从而指导学生在未来的领域实践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完美范例

一、选择桩端持力层,采用预制桩进行中柱与角、边柱下桩基础及承台设计计算(一)、桩型选择与桩长确定以及承台埋深根据工程工程地质勘探、资料、选择粉砂层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初选承台埋深 1.4d m =,采用350350mm mm ⨯得预制桩,打入持力层的长度1.5 1.50.3500.535d m =⨯=,取0.6m ,并控制最后灌入度满足要求。
如图1所示。
取桩顶嵌入承台0.05m ,锥形桩尖0.5m 。
则全部桩长为 0.05(15.6 1.4)0.60.515.35o l m =+-++=考虑到施工方便,从室外地坪取至桩尖。
则15.60.60.516.7o l m =++=,取17m 。
设计取为两节预制,每节8.5m 。
(二)、初定单桩竖向承载力根据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uk sk pk sik i pk p Q Q Q u q l q A =+=+∑240.35(202104227.60.650)25000.35=⨯⨯⨯+⨯+⨯+⨯+⨯388.08306.25694.kN =+=在此处键入公式。
估算单桩承载力为694.334341.6pkskspQ Q R kN γγ=+==(其中取 1.6s p γγ==)。
(三)、确定桩数以及桩平面布置 1、对边柱(1)考虑最大轴力,按中心受荷初估:m a x 14003.23134F n R ===,取为4根。
(2)采用平板式承台,桩的中心至承台边缘取1d=350mm ,承台平面尺寸初选为:1.75 1.75m m ⨯图22、对中柱(1)、由于桩数未知,故承台尺寸不好确定,可以先取不利组合形式按中心受荷初估:max 18004.15434F n R ===,取为5根 (2)、采用平板式承台,桩的中心至承台边缘取1d=350mm ,承台平面尺寸初选为: 2.22.2m m ⨯.图33、对角柱(1)、由于桩数未知,故承台尺寸不好确定,可以先取不利组合形式按中心受荷初估:max 8001.84 434FnR===,取为2根(2)、采用平板式承台,桩的中心至承台边缘取1d=350mm,承台平面尺寸初选为:1.750.7m m⨯.(四)、确定基桩竖向承载力及基桩竖向承载力验算1、对边柱下桩(1)、因为n=4 3.故需要考虑群桩效应查表得:则(2)由于班建筑安全等级为二级,故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设计题目
高层框架结构( 二级建筑) 的某柱截面尺寸为1000×800mm , 该柱传递至基础顶面的荷载为: F=9000kN , M=380kN∙m , H=320kN , 采用6-8根φ600-φ800的水下钻孔灌注桩组成柱下独立桩基础, 设地面标高为±0.00m, 承台底标高控制在-1.70m , 地面以下各土层分布及设计参数见附表, 试设计该柱下独立桩基础。
设计计算内容:
1.确定桩端持力层, 计算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 uk;
2.确定桩中心间距及承台平面尺寸;
3.计算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 a及各桩顶荷载设计值N, 验算基桩竖向承载力; 计算基桩水平承载力R Ha并验算;
4.确定单桩配筋量;
5.承台设计计算;
6.绘制桩基结构图。
二 设计内容 一、.确定持力层
根据地质条件, 以层⑧粉质粘土为桩支持力层。
采用φ700的水下钻孔灌注桩。
对于黏土, 桩端全截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不宜小于2d=1.6m.取桩尖进入持力层厚度 2.2m,桩长33m,承台底面埋深1.7m 。
二、计算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 uk
由《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JGJ94- 》式 5.3.5
uk sk pk sik i pk =Q =u q l q P Q Q A ++∑ 进行试算,
桩周长
0.80.5u m π==
桩横截面积
2
2
0.80.54p mm A π==
计算得:
2.5[23(4.3 1.7)20
3.828 2.840 2.348 3.0
uk Q =⨯⨯-+⨯+⨯+⨯+⨯
66 2.558 2.9_60 5.7520.8 2.260]0.5700⨯+⨯+⨯+⨯+⨯+⨯
=3555.5+350 =3905.5KN
三、 确定桩中心间距及承台平面尺寸
由《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JGJ94- 》表3.3.3-1知桩的最小中心间距为3.0d=2.4m 。
先取桩数为6, 由于柱下桩基, 等距离排列, 桩在平面采用行列式布置, 中心间距3~4(3~4)0.8 2.4~3.2a d m S ≥=⨯=。
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的距离为1d=0.8m 。
此时承台边缘至桩边缘的距离为400mm,符合规范要求( 承台宽度不宜小于500mm,承台边缘距边桩中心的距离不应小于桩的直径, 且边缘挑出部分不应小于150mm) .承台平面尺寸为8.0 4.8m m ⨯.具体承台桩位布置如下:
承台桩位布置图( 单位:cm)
四、 计算复合基桩承载力R 和各桩顶荷载设计值N, 并验算( 一)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a R =
1K
uk Q 1
3905.52
1952.75KN =⨯=
( 二) 计算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 ( 1) 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 ,
可根据《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JGJ94- 》式5.2.5-2
a c ak c
f R R A η=+ 1.25a
ξ
和5.2.5-3 c ps =n /n A A A -()
进行计算
中心距 3.2a m S = 桩径d=0.8m 承台宽度 桩 4.8c m B =长l=33m 按表5.2.5
/4a d S = /0.145c B l = 取c η=0.0151
承台下0.5宽度1
2.42c m
B =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厚度加权平均值
80ak KPa f =
c ps =n /n A A A -()=4.462
m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11- )
150 1.1
100ak a f ξ≤=≤的粘性土
2
2
2
20.80.54
(38.460.5)/6 5.98 4.838.4ps c A m A m A mm π===-⨯==⨯=
1.1
20151.251952.750.15180 5.9KN
R =∴=+⨯⨯⨯
验算 R= KN>R a=1952.75KN( 满足要求)
( 2) 桩顶荷载设计值N
根据《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JGJ94- 》式5.1.1-1
k k
k =n
F G N +
进行计算, 则:
8 4.8 1.7201305.6k KN G =⨯⨯⨯=
9000k F KN =
∴
90001305.6
1717.66F G N KN n ++=
==
验算 1.0o γ=二级建筑
1717.62019o a N KN R KN γ=<= ( 满足要求)
max
1
y i n
j
j F G M X N
X N
=+=+∑
min
1
y i n
j
j F G M X N
X N =+=-∑
,x y M M 作用于承台底面的外力对经过群桩形心
x,y 轴的力矩
设计值, KN m ⋅
,i i y x 第i 根桩分别至x,y 轴的距离, m 。
()max 2
380320 1.7 3.21717.6=1789.79 1.224184 3.2a KN R KN
N +⨯⨯=+<=⨯
()min 2
380320 1.7 3.21717.6=1645.410
4 3.2KN N +⨯⨯=->⨯
以上两项均满足要求。
五、确定单桩配筋量
灌注桩直径d=0.8m,桩长l=33m.混凝土强度等级C30。
钢筋选用HRB400。
由于水下灌注桩取保护层厚度=50s mm a 。
'14.3=1.43360c t y y MPa
MPa
f MPa f f f ===
该部分设计参考《混凝土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结构计算长度033l m l ==
由0/41.25,5-1
=0.213b l ϕ=查表,得。
选用828,
2'4926s mm A =
s'249260.00980.03800/4'=
A A πρ==<⨯,故上述
A 的计算没有减去s'A 是正确
的, 且由附表4-6知, min min '=0.6%,''ρρρ>可以故
截面每一侧配筋率20.54926
=0.49800/4'=%0.2%πρ⨯⨯>可以
\
故满足受压纵筋最小配筋要求, 选用828, 2'4926s mm A =
六、 计算基桩水平承载力并验算
根据《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JGJ94- 》式5.1.1-3
ik
H H n =
进行计算, 得ik H =53.3KN
单桩配筋率不小于0.65%的灌注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按下式计算:
3=EI
oa
X x R αν
桩顶水平位移允许值
=6,oa x mm h α换算深度
=0.85c o EI E I 抗弯刚度
45s =310,40021030c E MPa HRB E MPa C ⨯=⨯钢筋混凝土
2
00020(1)2232o E g W d d d I d a d πρ⎡⎤==⨯+-⎣⎦
扣除保护层厚度的桩直径0800505070mm d =--= 桩身配筋率
0.98%,
6.67g s
E c E E a ρ==
=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
40.164o I m =,62=0.85 4.2610c o EI E I KN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