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1教学目标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荷塘月色》教案3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了解文章的背景,把握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并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语言的美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2. 教学难点:(1)把握作者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和写作技巧。
(2)深入理解文章中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激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荷塘月色》,理解文章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解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3)赏析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和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荷塘月色》,体会语言的美妙。
(2)让学生默写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文章。
3. 收集其他朱自清的作品,进行阅读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熟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文章修辞手法和语言美的欣赏能力。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篇一】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对象分析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
但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三)了解“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五、教学方法(一)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二)赏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布置预习:1、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2、熟读课文,扫清生词障碍。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排解烦恼、释放压力的方式总是不同的。
有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则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则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
而我们的朱自清先生却喜欢在烦闷时去清华园里看荷赏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又是怎样一幅美景。
(二)介绍写作背景(三)讲授新课1、理行踪明确:带上门出去(第1段)→漫步小路(第2、3段)→观荷塘赏月色(第4、5段)→看四周(第6段)→遐想(第7、8、9、10段)→推门进去(结束)。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
)2、析感情(1)分析第1段明确:课文第一句直接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是全文的文眼,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2)分析第2、3段对比:常日的小路与此时月下的小路,有何不同?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篇1《荷塘月色》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荷塘月色》教案板块分析:“一花一世界”板块的重点是——感受写景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写景美文。
围绕“荷塘”“月色”创造意境,抒发情感。
此文上过多遍了,在新课程引导下,还用老办法来教?我比较赞同从诗歌鉴赏中学到的“意境美”出发,重点在学生的个体感受与体验上,在朗读的基础上梳理由哪些“意(情)”构成了哪些“境(景)”。
在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由此体会,写景散文的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主题。
我不主张老教材上对“颇不宁静”的统一解读,把“憎恶黑暗现实”当作唯一答案,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有自己内心烦闷与家庭情况,在主题探讨活动中可让学生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理解这哀愁背后一个知识分子的迷茫彷徨和爱国良知。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
通过美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
2.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通过具体的鉴赏活动,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3.通过主题的多元解读,理解作者矛盾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第四专题有哪几篇课文? 归类后明确学习的重点《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鉴赏写景散文的意境美《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鉴赏写人散文的细节美《祝福》《边城》——鉴赏小说的情节美与环境美《林黛玉进贾府》——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2、同学介绍对朱自清的了解,老师总结4、抽查学生朗读《导、析、练》上的字词与解释。
5、学生朗读:要求第一步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提示: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
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通用12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篇1一、学情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以朴实、高雅、布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奇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同学是简单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具体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的简单心境,让同学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二、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观赏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尝精练精确、清爽隽永、美丽动人的语言三、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会作品语言精练美丽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四、教学过程课前:①同学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②同学认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课堂:①分小组争论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认真思索文章的文眼、线索及全文的感情脉络②重点分析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尝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②限时做《导学和同步训练》上的有关题目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生疏,学校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背影》、《匆忙》、《春》2、理清脉络,整体感知时间、地点、人物、大事、感受明确:线索:的行踪变化+情感变化3、文眼:颇不安静为什么?——结合背景文眼:心里颇不安静脉络:心里颇不安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愿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妙追求的寄予4、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其次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5、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赏析本文的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3、体会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
重难点1、把握写作脉络,体会作者内心情感;2、赏析文中的画面美;3、学习本文朴实清新的语言风格。
教学用具录音机朗读带多媒体课型诵读鉴赏课课时1教学流程月,引人无限的遐思。
古往今来,月成了情感的载体。
月下漫步,情思无限,人生的万千思绪纷涌而来,也会缓缓散去。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佳作。
作者在一个静谧的月夜,独自一人来到清华园的荷塘。
静望明月,细嗅荷香,沉浸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了。
出示课题:荷塘月色知识积累1、作者作品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
是位有骨气的文人,1948年8月,因贫得病逝,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气概。
”(毛泽东评)2、创作背景作于1927年,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
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找不到出路,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面对现实的黑暗,却又无法安心于这种“超然”。
整体感知听录音,感知大意,理清线索。
1、路线:家小路荷塘小路家2、情感:不静寻静得静失静分析:开头不宁静,文中贯穿着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愁绪难消中又向往着自由美好的生活,最后回到现实:不宁静。
文本赏析(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形象直观,引发学生联想)一、阅读第一段,思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怎么理解?(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和全文的情感线索来分析。
)明确:揭示全文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1、对现实的不满;2、对个人和国家前途的忧虑;3、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1、一生朗读,体会本段的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作者向我们展示出月下荷塘的静谧、美好、朦胧之美。
由荷叶到荷花,接着荷香到荷波,最后到流水,写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特别是比喻手法的运用,带领学生重点分析。
示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仿写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
3. 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3. 课文结构的分析和作者表达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之中。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总结作者的表达技巧。
4. 讲解分析: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修辞手法。
5. 朗读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描绘自己心中的美景。
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朗读背诵的表现。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优秀6篇)语文教案-《荷塘月色》篇一一单元课文特点1.本单元由两篇散文、一篇杂文和一篇悼词组成。
2、本单元课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的比较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伟大业绩,有的在貌似纯知识的“东拉西扯"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只有认真推敲词语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3、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应该仔细揣摩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所在。
二单元教学目标1、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
在阅读中只有注意语言,领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2、要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
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
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
”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清全文结构,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认识通感到修辞方法,体会__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关键语句理解_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预习案】(一)、学法指导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预习内容1、走近作者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时代背景:__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荷塘月色》教案3篇
《荷塘月色》教案3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描绘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__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2、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学生课下分组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实物投影文字稿。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前背景:在屏幕上投影一张清华园中月下荷塘的照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范文朗读录音。
1、提问:在上节课的阅读中,我们一起走近了朱自清,走近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近了清华园中的月下荷塘。
而散文的优美的韵味应怎样更好地来品味呢?回答:通过朗读来体会。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中的写景重点段落四、五、六3节。
二、质疑1、提问:在朗读中,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样的特点?回答:一种朦胧的美。
2、点拨:很好。
那大家读过几遍后,而有没有想过文中的朦胧感是怎样产生的?同时,大家预习过课文,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现在可以提出来。
回答1:作者的笔下景物的朦胧美与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联系,因为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这篇散文除了写景很美外,有些语句不太明白。
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白天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三、资料交流1、提问:我们一起仔细读读这些语句,它们有什么特点?大家是否想过为何不理解呢?而这些语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们一起对写作背景不了解。
大家课下已经分组查找了资料,现在根据大家在网上查找的资料,先体会一下这些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和结论?(大家集体交流讨论。
)(由同学上来展示资料。
)2、讨论:《一封信》“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1)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把握作者在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之间辗转中力求超脱的努力,灵魂挣扎的凄苦与无奈。
教学方法与设想1.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语境理解语句、揣摩语言。
2.围绕“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品味文章清丽的语言,理解作者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把握思路《荷塘月色》从外在形式和结构上讲,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待出游的原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定下全文感情基调的文眼;第二部分由不宁静到游荷塘以寻求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忧愁:由游荷塘到欣赏荷塘上的月色,寻求心灵上的自由世界,有淡淡的喜悦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独白;第三部分:是回到现实世界,惦念江南,欲摆脱“不宁静”,超然物外而不可能,回归室内,是作者由“梦”中回到现实,但朱自清不是一个梦游患者,他是在清醒的情况下走入“梦”境的,所以可将他这次夜晚出游的经历称之为“精神的梦游”。
二、揣摩语言,进入感情世界(一)有人认为,文章展现的两幅图景“荷塘月色图”和“江南采莲图”在内容、时间、地点、格调、描写风格上没有关联,因此显出明显的突兀和断裂。
请你对这两幅画进行具体的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种观点的理解。
1.“荷塘月色图”中荷花袅娜清丽,明月皎洁清明,清风柔和,画面色调淡雅、素朴清幽。
极为宁静,没有现美世界中的喧嚣、复杂,它所象征的世界是自由的,超凡脱俗的,是朦胧飘缈的,是一代知识分子“不宁静”的心态中升华出来的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或者说是朱自清的梦。
画面赏析示例:(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赏析:“田田”二字,运用叠词,描述的碧绿的荷叶相连的样子,不仅有一种和缓清柔的音乐美,而且让人想到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最新10篇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最新10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内容: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加点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影6、脉脉的流水……)想一想,1927年春夏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习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活)讲授导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播放录音(或教师表情朗读)板书课题作者、写作时间地点荷塘月色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作品结构分析教师启发指导:以下提供一种示例,其他可从“专项评价”中,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以上可适当使用板书或卡片或荧屏演示等多媒体)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实用的《荷塘月色》教案四篇
实用的《荷塘月色》教案四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设计说明:许多读者都认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绘了他眼中的月下荷塘,笔者以为言其眼中的莫若道其耳中的《荷塘月色》全篇一共1407字,涉及声音的近400字而且对声音的描写多与体现情思的句子共生,可以说是__的主线。
《荷塘月色》若无声音,其境界全无乐音隐喻着和谐,噪音隐喻着自由和谐与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园,荷塘夜游可以说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还乡之旅。
中国文人常常喜欢静观万物,特殊的时候避世静听万籁,甚或闭目塞听,以保持心灵的宁静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品味以声写静的特色,在品味语文味的同时,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设计不能以法害意,解读的思路应尽量天然,循着__自然的脉络,发现天成的妙处荷塘“听”月便是尊重文本的方法。
课堂情境构想:1、潜意识与感觉。
教师先引导学生确立荷塘“听”月的潜在意图,这一点可以通过预习作业或“导入新课”来实现,明确告知学生读此文可另辟蹊径。
学生默读全篇,通过直面文本,建立真实、真切的感觉。
2、倾情的朗读与感知。
教师或朗诵家朗读(不配乐)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与他人在__理解上的异同,因之存疑或确认对__的初步理解。
3、问题交流教师通过预设或相机生成的问题引领学生建立感知。
小声朗读,品味(讨论)、想象、联想,构建作者笔下、自己(读者)心中的“荷塘”。
这三步可构建自然、真实、开阔并且情感指向明确的课堂情境。
教学目标:1、体味借声传情的手法。
2、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借声传情的手法。
2、难点:培养学生远离尘嚣、观照自我心灵的幽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默读、朗读,情思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色是要饱览的,但有才情的文人会有另类的佳作,比如辛弃疾的《听月诗》:“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传统的解读并非侧重于“听”,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听”的角度赏读,请同学们试一试。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字词及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文章的背景及作者。
(3)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研究、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阅读名著的惯,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
(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寻求解脱的心情。
(3)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生字词及重点词语的掌握。
(2)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文章文学特色的鉴赏。
2. 教学难点:(1)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2)作者情感变化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及文章背景。
(2)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导入课文。
2. 自主研究(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及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2)深入探讨文章主题,挖掘作者情感变化。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及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3)解读作者情感,阐述文章主旨。
5. 练巩固(1)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布置相关练题,检验学生研究效果。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荷塘月色的看法。
(2)推荐相关名著,培养阅读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生字词及重点词语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作者情感变化的解读能力。
4. 学生对文章文学特色的鉴赏能力。
5. 学生阅读名著的惯和兴趣。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荷塘月色》原文。
2. 工具书:字典、词典等。
3. 网络资源:相关文章、视频等。
4.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七、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景物描绘上如何体现作者当时的心境的2.作品中景物描写所营造出的的意境【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荷塘月色》4、5、6自然段中词语、语句的特点,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相信大家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有《背影》,《春》。
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二)、请同学们自读课文通过自渎课文,初步感知作品,并注意一下一些字的读音和词的解释:颇、踱、颤、霎、渺、缀、缝、酣眠、悄愣愣、遮住、袅娜、幽僻、嗡嗡郁郁、弥望、参差、斑驳。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5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5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①整体感知课文,. 抓住文眼,理清作者情感和课文结构。
②学习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③. 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整体感知__,把握结构安排,抓住全文两条线索,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2. 体会作者在文中运用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难点:体会作者运用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方法:提问法、朗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迁移练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背景知识,理清作者情感和课文结构、感知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
导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受美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四季美图,并用诗般的语言导入:大自然多姿多彩,画家用线条色彩描绘,音乐家用音符节奏表现,而文学家却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
同学们当你看到那满塘荷花,满塘月色是你想用什么来表达呢?????那么,在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荷塘月色》去看看吧!(板书课题)2. 作者及写作背景3. 出示学习目标第二环节:初读课文发现美1. 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整体感知全文,思考并圈点勾画以下问题的句子:①作者以游踪为序依次写了哪些地方?②作者心情有哪些变化?③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结合文中关键句子和课后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学会披文入情、知人论世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作者情感和作品__主旨。
)④你还文中发现了什么?2. 学生交流、师点拨问题,理清__结构和情感变化,多元解读__主旨。
2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出宁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家门——踱小径——赏荷塘——回家门,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荷塘月色教案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为了加深您对于荷塘月色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4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品读1、2、3自然段;2、朗读课文原文;3、理解文章情感内容的普遍意义。
一、复习(7分钟)1、全班齐读文章4、5、6自然段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袅娜脉脉的流水倩影踱着二、品读第1自然(10分钟)1、女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2、讨论:“心里颇不宁静” “渐渐” “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词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明确: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
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
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
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
小结:一段,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3、一段小结: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个“忽然”,引出了下文。
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
“悄悄”出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板书]:缘由: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三、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10分钟)1、男生齐读课文第2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2然段。
《荷塘月色》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高中语文教案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荷塘月色》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体悟本文写景形神兼备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
(2分钟)同学们,荷与月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两种意象,朱自清把这两种意象结合起来,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独特的风景,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赏析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与月色之景。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景)二、美读。
(4分钟)问题:文章的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么全文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哪两段?明确:第四第五段请两位同学来配乐朗诵第四段第五段。
三、赏景。
(8分钟)1、问题: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整体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宁静的、优美的、朦胧的、柔美的。
2、问题:这两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
3、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把你的赏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在点评学生的赏析中,指出景物的特点,用了哪些手法等。
赏析不到位的,及时点拨。
举例如下:(1)荷叶写荷叶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轻盈的、旋转的动态的美感。
(2)荷花在写荷花是用了拟人和博喻。
用袅娜、羞涩来形容荷花,让我们联想到它像是美丽的女子那样轻盈和娇羞的神态。
就像我们学过的一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在写荷花时用了比喻,把荷叶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现其纯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3)荷香在写荷香时用了通感,抓住了歌声特点,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特点。
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点,只有在特别宁静的时候才能闻得到。
(4)流水在写流水时用的是拟人手法。
“脉脉”一词,好像饱含深情,实际上是写池水对荷塘的滋养与养护之情。
(5)月光月光本无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动的特点,泻下来,把月光从高处照满荷塘的景色写得很传神。
(6)月光借助叶子和花来写月光。
叶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梦,突出了月光的朦胧和柔和。
四、得法。
(10分钟)(一)以“荷叶”赏析为例,通过三个赏析的示例分析和升格后的优秀示例的分析,总结赏析景物的要领。
荷叶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示例一: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叶子比喻成舞女的裙。
示例二: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亭亭”的一词表现出了荷叶的风姿秀丽,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临风摇曳的姿态。
示例三: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的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既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致、典雅、圣洁、飘逸、灵动、俏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动摇,使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
“亭亭”与“高”相呼应,因为叶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见叶子舒展的样子,作者联想到舞女的裙。
优秀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叶的自然舒展比喻成舞女的旋转的裙,突出了荷叶的飘逸、灵动的特点,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亭亭”与“高”相呼应。
因为叶子出水很高,所以作者才会看到叶子舒展的样子,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舞女的裙。
作者欣赏这样的美景,表现了内心的喜悦之情。
明确:示例一:有手法,没有指出景物的具体特点。
示例二:有手法,抓住凝练的词语“亭亭”写,缺乏荷叶与裙的相似特点的分析。
示例三:有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分析了凝练的语言,运用了联想和想象。
缺乏条理,有的地方用词不准确。
(二)赏景要领。
明确:1、抓特点2、找手法3、炼语言4、加想象5、融感情我们在赏景的时候,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看作者用什么手法,怎样运用准确而凝练的语言来突出这种特点。
还要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沟通各种感觉,使客观景物变得亲切可感。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品味作者蕴含在景物中微妙的情感。
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是赏景的要领,其实也是写景的要领。
用这样的要领来指导我们写景,会使你描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和传神,更加有表现力。
五、析情。
(10分钟)以上是我们对景物的赏析和总结。
本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那么景物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呢?(板书:情)有人认为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中体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你认同吗?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淡淡的喜悦无尽的忧愁(板书:喜悦忧愁)学生可能找到的文本的依据,言之成理即可。
(1)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2)月光是淡淡的。
(3)月光不能朗照。
(4)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5)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6)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7)惦着江南。
(8)写江南采莲的用意。
(9)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可见,超脱是暂时的,不宁静是长久的,喜悦是淡淡的,忧愁是深远的。
这正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正直的进步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内心想暂得解脱,但最终没法解脱的写照。
我们学过《雨巷》,这也是大革命失败后进步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的表现。
同学们可想象一下,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是戴望舒,背着手在池塘边踱着步子,颇不宁静的是朱自清。
六、结语:(3分钟)朱自清把他的喜悦和忧愁寄托在荷塘美景中。
他的《荷塘月色》像一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清幽、情致清雅。
它又像一幅画,浓淡相宜,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你看,荷花和明月,是这样的景物,其实,大到河流江海,山川日月,小到芥豆之微、青萍之末,我们都可以发现它们异乎寻常的美,所以,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我们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有感受美的心灵,更重要的是要锻炼我们传达美的能力。
七、致用。
同学们,在过往的岁月里,一定有一片风景走进了你的内心,在你的内心生根发芽,或让你心旷神怡、或让你哀婉叹息,它可能是一片海滩、一泓清泉、可能是无边花海、金色麦田,也可能是你母校的夕阳朝露、一草一木。
请你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的手法,写出你心中的那片风景,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做到学以致用。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同学们再见!八、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景:宁静优美朦胧柔美情:喜悦忧愁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
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
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
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
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生:《春》和《背影》)大家知道,朱自清是着名的______、______、______,他还被誉为什么?(生:民主战士)对。
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
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二)讲授新课。
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
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
(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
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
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
)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同学的发言很好,经过后几位的补充,我们更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踪,请看作者是: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
(三)细读课文。
重点赏读4、5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在了解作者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知道,文章开头写了怎样的环境,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体现一种什么心情?(生:当时在晚上十分安静,作者感到孤独,心情“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
与下文关联的如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而含蓄地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丝,揭示本文的主题。
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生:路曲曲折折;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静。
)作者心情有无变化?(生:有变化。
开始比较忧愁“心里颇不宁静”,后来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丝丝淡淡的喜悦“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
注意“且”字,且:暂时。
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对自由向往,这一部分写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发了月下独处的感受。
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欣赏这“静静的美”吧!赏读第4段刚才我们通过画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作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准确,作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生:作者形容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点呢?(生:荷叶与裙子在形状上十分相似,都是张开着样子。
)除了张开的样子相似,还有没有呢?媒介显示:芭蕾舞片断(生:噢,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舒展飘动,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连的荷叶高出水面的姿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
)那么作者如何表现花的呢?(生:作者用“袅娜”、“羞涩”形容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女子柔美,“羞涩”娇羞姿态。
写花像“明珠”、像“星星”,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洁白、明净、光亮。
)几个比喻连用,其中本体相同,喻体不同称为博喻。
媒介显示:星空图作者怎么描写荷香呢?(生: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