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讲议-2都市性
城市社会学名词解释
3.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是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环境基础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
4.城市性:沃斯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沃斯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5.韦伯早期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6.凯文林奇林奇并非学院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学家,但作为20世纪城市设计最具灵感的学者,他对城市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解。
林奇相信环境对人有教化作用,城市意象能够给人带来心理的愉悦和激发人的行为和组织人的经验。
人对环境的感知也绝非被动的接受。
城市的经验本身就是一个有深度和完整的教育过程,认知发展的重点是建构秩序。
7.芝加哥学派美国本土社会学创始于芝加哥大学,而芝加哥学派最早的一批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城市社会学研究。
芝加哥是美国19世纪发展最快的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芝加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芝加哥学者研究的多与移民、城市扩张有关。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有:帕克的人类生态学、伯吉斯的城市扩张与同心圆理论、沃斯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此外芝加哥学派开创了生态学方法。
8.城市域模型1977年美国社会学家万斯提出城市域模型,其主要观点有两个:第一、远方城市核的独立。
人口向郊外扩展,使城市的郊外中心(核)得以独立,使城市中心与郊区相互作用的等级和强度降低了。
第二、外郊城市的兴起。
由于降低了与城市中心联系的强度和等级,外郊城市加强了“自我维持”的能力,并最终脱离中心商业区,其功能甚至超过了原来的城市中心。
10.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二是家庭模式要素11.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12. 逆城市化: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的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化和都市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化和都市问题研究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化和都市问题的研究。
首先,城市化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特征之一,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迅速推进,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都市人口。
这种城市化进程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拥堵、居住问题、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背后的本质是人口集中所带来的资源分配问题。
因此,研究城市化问题需要从资源分配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以缓解城市化带来的压力。
其次,城市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从个体层面来看,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通过城市化的机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找到工作、提高生活水平。
但与此同时,城市也导致了农村资源的带离和农村空心化。
这种城市化带来的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也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源泉之一。
因此,研究城市化问题需要考虑到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和发展,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减缓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此外,城市化也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传统的社会关系模式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打破,人们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虚拟和分散。
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变得薄弱,导致社会信任度下降。
这种社会关系的变化也使得城市化社会面临着更多的社会问题,如犯罪率的上升、家庭稳定性的下降等。
因此,研究城市化问题需要从社会关系和社会团结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建立更加和谐和稳定的社会关系,以应对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最后,城市化还对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被现代化的价值取代,人们对于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社会关系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
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劳动关系的紧张、人际关系的问题等。
因此,研究城市化问题需要从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化与都市生活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化与都市生活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而都市生活是指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社会学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城市化对都市生活的影响。
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化对都市生活的影响及其社会学意义。
一、城市化的定义与特点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定义及特点对于理解都市生活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并随之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现象,包括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土地利用的改变、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等。
城市的特点使其区别于农村,包括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多元文化、资源聚集等。
城市化带来了人口聚集、资源利用、社会分工等方面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了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城市化对都市生活的影响1. 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农村,人们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生活方式,而在城市,人们更加注重职业发展、社交活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因此,城市化使得都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
2. 社会关系的转变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涣散和社会联系的减少。
在农村社会中,人际关系较为密切,人们之间的互助和联系更为紧密。
而在城市,人际关系相对疏离,人们更加注重个体发展和自我实现。
因此,城市化对人们的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城市化使得资源在城市中的分配存在不均衡现象,导致城市贫富分化。
一方面,大城市资源相对集中,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使得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人们面临着狭隘的发展机会。
这种不均衡的资源分配影响了都市生活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三、城市化与都市生活的社会学意义城市化与都市生活的互动关系对于社会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城市化引发了社会结构的转型,加剧了社会分工与社会流动。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聚集了各种社会资源和机会,使得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和专业化。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Urban Socialology课程编码:080720103总学时:32 学分:2适用专业及年级: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三年级先修课程:建筑规划概论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城市社会学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任选课。
主要讲授社会学基本原理及研究城市社会的方法和成果,帮助学生了解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注意的社会学问题,改善设计方案的社会效果。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论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1-1 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1-2 城市规划1-3 城市规划的社会学理解重点:准确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过程。
难点:掌握城市社会学的最新发展方向,并学会如何在城市规划中灵活应用城市社会学的方法解决城市问题。
第一章城市规划的社会学基础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2-1 城市社会学的古典渊源2-2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概述重点:准确掌握芝加哥学派在古典城市社会生态研究方面的内容与成果,了解现代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最新趋势。
难点:掌握现代社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并将之与城市问题的解决有效结合。
第二章社区系统与社会规划授课学时:6基本要求:3-1 社区的基本概念3-2 社区的研究概况3-3 社区的静态系统3-4 社区的动态系统3-5 城市规划领域的社区规划重点:准确掌握社区的概念,了解社区文化的发展,掌握社区组织的基本要求。
难点:准确掌握国际和国内在邻里和社区组织上的差别,文化上的异同。
第三章社会分层与空间分异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4-1 社会分层的理论基础4-2 中国城市社会分层状况4-3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4-4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重点:准确掌握社会分层的基础理论,了解中国城市分层状况,了解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和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因和研究方法。
难点:准确掌握社会分层的基础理论。
第四章社会问题与相关对策授课学时:6基本要求:5-1 就业问题5-2 住宅问题5-3 贫困问题5-4 老龄化问题重点:准确掌握现代社会学关注的主要城市问题,了解社会学依据在城市规划评价中的作用与地位。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案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案城市社会学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城市社会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城市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研究城市社会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变迁3. 城市社会的结构与层次4. 城市社区的形成与发展5. 城市社会中的社会角色与身份6. 城市社会中的犯罪与治安问题7. 城市社会中的人口问题与社会福利8. 城市社会中的政治与治理9. 城市社会中的社会关系与互动10. 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介绍城市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研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讨论城市社会中的问题与挑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城市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4. 借鉴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学术著作,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6周,每周3学时,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周:引言与概述- 介绍《城市社会学》课程目标和内容- 讲解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第二周:城市化进程与发展- 城市化的定义和特征- 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和动力- 城市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三周:城市社会结构与层次- 城市社会结构的概念和组成要素- 城市社会的阶层与身份- 城市社会的分工与差异第四周:城市社区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社区的定义和特征- 城市社区的功能与作用- 城市社区的发展与管理第五周:城市社会中的社会角色与身份- 城市社会中的社会角色的定义与分类- 城市社会中的身份认同与建构- 城市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冲突与协调第六周:城市社会中的犯罪与治安问题- 城市犯罪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城市治安管理的挑战与策略- 城市社会中的犯罪预防与社会安全第七周:城市社会中的人口问题与社会福利- 城市人口的增长与控制- 城市社会中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城市社会中的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第八周:城市社会中的政治与治理- 城市政治的定义和特点- 城市社会中的政治参与与政治行为- 城市社会的治理结构与过程第九周:城市社会中的社会关系与互动- 城市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交网络- 城市社会中的群体行为与集体行动- 城市社会中的社交媒体与信息传播第十周: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 城市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城市可持续性的概念与实践- 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第十一至十六周:学生课题研究与报告-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城市社会学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撰写综合报告,并进行口头展示和讨论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占20%-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 学生小组研讨和讨论表现2. 作业和报告占30%- 学生完成的书面作业和研究报告内容质量3. 期中考试占25%- 考察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4. 期末考试占25%- 考察学生对于整个课程的综合运用和分析能力六、参考书目1. 城市社会学原理(第三版),作者:李强2. 城市与社会(第六版),作者:陈丙亮3. 城市社会学入门,作者:王义夫4. 城市社会学概论,作者:何江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城市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和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分析和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或深造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城市社会学——都市之牢
都市之牢——城市与人的异化一、城市——异化个人的牢笼城市是一个异化人类的牢笼。
这个牢笼,近似于韦伯的“铁笼”,但比起韦伯的牢笼,这个牢笼更加精致而具体。
这个牢笼,是自地理大发现时代不断建构,时至今日用钢筋水泥土浇灌起来的,坚固而窒息的牢笼。
而与普通的牢笼不同的是,不但牢笼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也不想出去。
人们前赴后继自发而来,将青春与激情投向这个牢笼,将自身向城市献祭。
在他们死后,他们的意志与躯体,成为这牢笼冰冷封闭的一部分。
咒骂结束,让我们看看这五百年来,这个牢笼究竟干了什么。
作为中国人常用的写作方法,在开骂之前是一定要赞美的。
鉴于看这篇文章的基本上只可能是任课老师,我们就少折磨一下观众,将这赞美尽量精简一些吧。
现在开始赞美:城市是人类建设力量的核心所在,城市是人类高等智慧碰撞的容器,城市是生产力提高的枢纽所在。
城市是一个特化的生存空间,由世界的其他区域向城市供应养料,城市则可将全部的经历放在更高级更极端更有含量,更有时空延展性的事业当中。
城市是社会的功能器官。
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的城市正在不断扩大与蓬勃发展。
喘了口气,现在可以开始说正题了。
城市压抑人际关系这个论调中国人比较好接受,因为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类很少像中国人的体验那么的强烈。
中国人住在单元房里面,一栋高楼平地而起,零零碎碎地被切成了许多小房间,就好像蜂巢中的洞穴,又更像监狱中的卧室。
不同的是,监狱中的狱友据说感情不错,但住在单元房中的人可能邻居在房间里烂了十年也毫不知情。
这是城市独有的现象,在城市中,人人都单独面对这个都市,每个人都在对他人的戒备与隔绝中生存,完全体现了老子“老死不相往来”的要求。
大家都辛辛苦苦为自己打拼,不用管别人的闲适,生活得安逸快乐。
只是活的比较不像人了。
因为人很明显是群体的动物,视若不见已经让人很头疼,离群索居则基本上就是自虐了。
不可否认每一个单元房的小世界都牵连着外面的一个大世界,任何城市人都会有自己的城市圈。
城市社会学讲义(ppt)
二、城市社会学的独立发展时期
1、芝加哥学派及城市社会学的创立 1893年,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创立社会学,并开设城 市社会学课程,展开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在此基础 上创立城市社会学。 2、城市社会学独立发展时期的主要理论 帕克:城市社会学指导纲领。罗伯特。帕克是芝加哥 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代表作为1916年出版的《城市: 关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 帕克主要研究领域:人口、邻里关系和职业。
第四讲 城市生态系统
1、城市生态系统 以人类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 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和城市环境的对立统 一。可分为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以人类为主体 具有人工化环境 依赖性强、独立性弱 城市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门研究城市社会形成、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具体 社会科学。 3、研究目的 揭示城市社会的形成、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规律、 为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五、城市社会学的内容范围
1、基本内容:
包括城市社会学构建、城市社会学流派,城市功能,城 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生活,城市社会问题,现代城市 管理,城市社会发展预测等 2、体系结构 城市社会学基本理论 城市社会学基本方法 城市社会学应用知识
雷克斯与帕尔:新韦伯主义
雷克斯:城市中质量不等的住宅获取不仅是经 济因素决定的而且是由市场机制与科层制共同 决定的。
帕尔:城市资源分配不平等是造成社会冲突的根本 原因。 合著:《种族、社区与冲突》(1967)
第三讲 城市社会功能分析
一、城市功能的已有见解
1、《雅典宪章》:居住、工作、交通、游乐
3、中心城市的特点
城市要素的集中性 城市空间的开放性 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城市活动的高效性 4、中心城市的特殊作用 经济方面: 第一、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据点。
黄天其先生的城市社会学讲义
黄天其先生的城市社会学讲义[简短提纲,启迪思考。
共享]城市社会学绪论0.1学习城市社会学的意义0.1.1 城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学科0.1.2 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必需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认识社会和城市社会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共同的社会目标——建立公正、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0.1.3作为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理论•城市规划的跨学科性•城市规划建设受社会诸因素的强烈制约: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观念•城市规划建设决策必然产生社会效应:目标、预测、控制和优化。
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工程的指导理论:规划决策的社会学方法0.1.4作为社会公民的必备文化知识和素养•从机械运动到社会运动的人类知识结构•掌握共同的社会学交流语言•树立共同的基本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0.2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0.2.1城市社会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哲学到实证科学,从定性到定量,从理论到应用0.2.2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0.2.3城市社会研究的生态学方法0.2.4城市社区研究0.2.5城市化问题研究0.2.6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社会学原理0.3 学习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方法•文献阅读社会学和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资料•社会调查针对特定社会题目或现象•社会分析根据可靠资料采用科学分析方法•比较方法历时和共时、跨文化比较•社会实践与实验第一讲社会和城市社会1.1什么是社会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
1.2 什么是城市社会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以非农业职业为主,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1.3 对城市社会认识的历史发展1.3.1 中国古代的认识《说文》:城者,所以盛民也。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
国中九经九纬。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1.3.2 西方的传统城市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柏拉图理想城中世纪文艺复兴斯卡莫齐法兰西绝对君权时期: 凡尔赛. 奥斯曼计划。
《城市社会学》课件2
02
城市与城市化
Chapter
城市的定义与特征
总结词:城市的定义与特征概述
城市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人口 、文化、经济活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 异。
城市通常拥有相对完善的设施和服务, 包括交通、医疗、教育、商业等。
详细描述
城市是一个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理区域, 具有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
城市化的含义与进程
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包括加强环保法 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广清洁能源、优化城 市规划等。
城市犯罪问题
城市犯罪的定义
城市犯罪问题是指发生在城市中的犯罪 行为,包括抢劫、盗窃、杀人等。
城市犯罪的危害
城市犯罪问题不仅影响受害人的身心 健康,还会破坏社会秩序和安全。
城市犯罪的成因
城市犯罪的成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 社会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家庭教育 等。
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的定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
城市环境问题是指由于城市化进程中人类 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空气污 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对环境的破坏 和污染。
城市环境问题的危害
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城市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居民的健康和生活 质量,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
城市犯罪的解决措施
解决城市犯罪问题的措施包括加强治 安管理、完善法律法规、推进社会治 理等。
06
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
Chapter
调查研究法
总结词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直接从研究对象处收 集资料的方法。
详细描述
调查研究法是城市社会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 方法,通过设计问卷或访谈提纲,对城市居 民、社区、企业等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社 会生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状况,从而分 析城市社会现象和问题。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引言城市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和城市社会关系的学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全球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社会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探讨城市社会学对我们理解和改善城市社会的重要性。
一、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1. 城市城市是指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社会功能复杂的居住地区。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心。
2.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现象和城市内外的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城市如何塑造个体和社会、城市内的社会结构、城市居民的行为、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城市社会学可以提供对城市社会的深入理解。
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可以设计问卷来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社会关系等信息,从而揭示城市社会的一些特征和规律。
2.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
通过亲自观察城市中的人群活动、社会组织、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情况,研究人员可以获取更直观的数据,并且可以深入理解城市现象和城市社会的特点。
3. 访谈与深度访谈访谈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可以与城市居民、社会组织的代表或者城市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观点、经历和想法,从而获取更深入的信息和洞察。
三、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1.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城市社会学研究了城市化的动态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人员探讨了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等问题,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城市社会结构与差距城市社会结构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研究人员关注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包括阶级差距、种族差异、性别差异等。
城市社会学追寻现代都市的力
城市社会学追寻现代都市的力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承载着各种社会、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功能,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的重要场所。
城市社会学旨在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变迁,以及城市中人们的行为、互动和社会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社会学对于追寻现代都市的力量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城市的复杂性与城市社会学城市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空间,包容着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和文化形态。
城市社会学通过对城市各个方面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首先,城市社会学研究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的组成和互动。
城市中的人口结构多元,不同的社会阶层、职业群体和族裔群体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城市独特的社会结构。
城市社会学家通过对城市居民的调查和观察,揭示了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方式。
其次,城市社会学关注城市中不同空间的使用和功能。
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布局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社会学家研究城市的地理分布、建筑环境和公共设施的分布,从而了解城市空间在人们生活和社交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城市社会学与都市生活质量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复杂性,同时对提升都市生活质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城市社会学家研究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社区互动和城市环境的影响,为改善城市居住条件和提升生活品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首先,城市社会学研究恶劣环境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
城市中存在着噪声、空气污染等不利于居民健康的因素。
通过研究城市环境与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城市社会学为改善城市环境、减少健康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城市社会学关注社区的互动和社会支持系统。
城市生活往往缺乏社区的凝聚力,使人们在城市中感到孤独和社会脱离感。
城市社会学通过研究社区互动的方式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探索城市中如何构建更加和谐和融洽的社会关系。
第三部分:城市社会学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尽管城市社会学为我们认识和改善城市生活提供了重要途径,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都市社会学课程大纲
都市社會學課程大綱授課教師:楊友仁學生時間:每週五下午2:00-5:00pm(須事先預約)伴隨著城鄉規劃的的歷史與思潮,以及真實世界中城市化與城市發展的動力,與所出現的各式各樣問題,都市理論從早期的芝加哥學派發展至今,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當中都市社會學的主流理論取向也歷經了「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本課程旨在透過系統性地探索都市社會學的不同系譜和從問題取向出發的各種研究課題面向,提供參與者對於都市化與城市發展相關課題之社會科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並納入相關台灣社會的都市課題,讓參與者得以運用此一領域的相關知識資源,梳理出研究興趣與問題意識。
教科書Parker, S.(2006) Urban Theory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Encounter the City, London: Routledge.王志弘、徐苔玲譯(2007) 《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台北:群學。
課程要求課堂出席課堂之出席與參與攸關同學的學習,同學因故無法出席者,須事先向教師請假。
本課程將進行隨機性點名,無故缺席不到被點到名者,將扣分,一次點名不到扣總成績五分;三次點名不到者,以不及格論。
上課時主動回答授課老師提出的問題會加分,回答好的一次加總成績二分指定教材閱讀本課程授課方式主要由教師講授,兼及師生間的討論與對話。
為提升上課品質,所有的同學都被期待應在上課前完成指定教材的閱讀,以便在課堂上可以參與討論分組導讀與提問同學們需分組,每周由導讀組負責導讀每周指定教材閱讀心得,由提問組負責提出相關問題,依每周主題,設計小型田野調查或社會觀察,舉出具體經驗性個案,在每周報告中進行延伸討論評分方式課堂出席與參與討論25%分組導讀與提問30%期中考20%期末考25%授課進度一、課程介紹與記錄片觀賞完成同學分組,觀賞記錄片:國際旅館(I-Hotel)二、古典社會學中的都市理論:韋伯與齊美爾Parker(2006) Chapter 1, Chapter 2觀賞紀錄片:我們家在康樂里三、想像城市與接近城市的權力:班雅明與列斐伏爾的都市思想Parker(2006) Chapter 2觀賞紀錄片:台北幾米四、芝加哥:都市研究的社會改革與經驗傳統Parker (2006) Chapter 3五、烏托邦主義的城市實驗:從花園城市到新都市主義Parker (2006) Chapter 4六、工業之城:原始積累與農工部門轉移柯志明, Selden, M.(1988)<原始積累、平等與工業化:以社會主義中國與資本主義台灣為案例之分析>,《台灣社會研究》,第一期,頁11~51。
郑也夫的城市社会学现代都市的多元面貌
郑也夫的城市社会学现代都市的多元面貌郑也夫是一位著名的城市社会学家,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关注现代都市的多元面貌。
在他的研究中,他探索了城市的多元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城市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郑也夫的城市社会学理论的解析,来介绍现代都市的多元面貌。
一、城市的多元特征现代都市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社会群体,它包含了来自各个背景的人们,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着丰富的交流和互动。
郑也夫通过对现代都市中不同社会群体的研究,发现城市的多元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种族多元性现代都市是一个种族多元的空间,不同种族和族裔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构建了一个文化交融的环境。
郑也夫的研究显示,种族多元性不仅带来了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2.经济多元性现代都市是一个经济多元的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经济活动相互交织在一起。
郑也夫认为,经济多元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各个行业的发展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3.文化多元性现代都市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这里相互融合和交流。
郑也夫认为,文化多元性是城市的一大特点,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4.社会多元性现代都市是一个社会多元的空间,不同社会群体在这里共同生活和发展。
郑也夫的研究发现,社会多元性带来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和机会,同时也存在着社会不平等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改善。
二、城市多元面貌的影响现代都市的多元面貌对城市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郑也夫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社会融合与社会冲突城市的多元特征使得不同社会群体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多元的社会结构。
这种社会融合既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和紧张。
郑也夫提出,社会融合与社会冲突是城市社会的两个重要方面,需要通过改善社会机制和加强社会治理来提高社会融合度和减少社会冲突。
2.经济发展与社会不平等经济多元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也存在着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概要。
劳动分工的核心因素是道德密度的上升,即“社会容量的扩大”和“社会密度的增加”是实现分工的决定性原因。
一个社会道德密度的上升往往是通过城市化而展现出来的。
(1)聚落具有较强的工商业性格(2)防御设施(3)市场(4)自己的法庭及法律(5)团体性格及与此相关的(6)有部分的自律性和自主性惯、行为方面的变化相联系的生活模式和行为,它通常被看作城市的后果之一。
(1)社区包含在一群个体之间形成的有浓厚感情基础的关系网络中这种关系是相互交叉、相互加强的。
(2)社区要求对一套共享的价值观、规范和意义具有忠实感。
(3)社区应该具有高水平的回应能力。
结构的主要变革,通常是民众动员与要求的结果。
当这些运动造成都市结构变迁时,称之为都市社会运动。
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对社区生活的掌控及对集体消费的需求。
性通过促进合作行为能够提高社会的改革。
供给,或者九十“国家为中介的消费过程”。
,隋炀帝时改称“里”,唐时又称“坊”。
因此,唐人诗文中常可见到“里”“坊”并用的情形。
业主和业主委员会产生的主要背景当然是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但是,直接的原因是城市旧的住宅体制的变革。
1949年以来,我国城市中的住宅一直是采取与工作单位直接挂钩的分配制度,住宅的产权归单位,居住者个人只是住宅的租户。
与此相应,住宅物业方面的管理、维护以及服务也是产权所有者负责解决。
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住宅分配制度开始改革,改革主要思路是停止分配,将住宅市场化。
于是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进入商品居市场购买住房,从而出现了住宅私有者群体。
所有权决定管理权,业主作为住宅和公摊面积的所有权者以及物业服务的付费者,理所应当地也是物业所有权人和物业管理的主人。
自然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来代替自己的利益。
1.街居制:完全是一种国家对整个社会包括社区进行统治的模式,在这种模式内,“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党和政府“包办一切”,且凌驾于一切社会组织之上,控制了全社会的所有资源,对所有的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全面插手。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化和都市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化和都市问题研究城市化是近代社会的重要现象之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现象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得到普遍呈现。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城市化及其带来的都市问题,可以深入探讨其根源、影响和应对之策。
一、城市化的背景及根源城市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背后有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驱动力。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关联,工业的集中带动了人口的流动,从而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社会变迁也是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之一,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从而选择迁往城市。
文化因素也对城市化起到一定影响,城市作为经济、文化和创新中心,吸引着大量的人口迁入。
二、城市化带来的都市问题城市化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机会,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都市问题。
首先,人口过多导致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
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水源和能源,人口过多会导致这些资源的供应紧张,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加剧了环境污染问题。
其次,城市的社会结构不平衡和社会问题突出。
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均衡会导致社会的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扩大,一些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恶化。
在城市中,犯罪率和社会矛盾也相对较高,治安和社会稳定面临挑战。
再次,城市化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压力和焦虑。
城市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都较大,导致一些人出现精神健康问题。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应对策略社会学视角下,应对城市化和都市问题需要多元化的策略。
一方面,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要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推动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此外,要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资本的建设,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减少贫富差距,增加社会凝聚力。
另一方面,市民个体也需要进行自我调适和心理疏导。
城市生活的压力和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每个人可以通过学习心理调适的方法,减轻压力和焦虑,保持身心健康。
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强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和支持,提供合适的服务和资源。
城市社会学名词解释
3.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是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环境基础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
4.城市性:沃斯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沃斯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5.韦伯早期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6.凯文林奇林奇并非学院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学家,但作为20世纪城市设计最具灵感的学者,他对城市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解。
林奇相信环境对人有教化作用,城市意象能够给人带来心理的愉悦和激发人的行为和组织人的经验。
人对环境的感知也绝非被动的接受。
城市的经验本身就是一个有深度和完整的教育过程,认知发展的重点是建构秩序。
7.芝加哥学派美国本土社会学创始于芝加哥大学,而芝加哥学派最早的一批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城市社会学研究。
芝加哥是美国19世纪发展最快的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芝加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芝加哥学者研究的多与移民、城市扩张有关。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有:帕克的人类生态学、伯吉斯的城市扩张与同心圆理论、沃斯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此外芝加哥学派开创了生态学方法。
8.城市域模型1977年美国社会学家万斯提出城市域模型,其主要观点有两个:第一、远方城市核的独立。
人口向郊外扩展,使城市的郊外中心(核)得以独立,使城市中心与郊区相互作用的等级和强度降低了。
第二、外郊城市的兴起。
由于降低了与城市中心联系的强度和等级,外郊城市加强了“自我维持”的能力,并最终脱离中心商业区,其功能甚至超过了原来的城市中心。
10.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二是家庭模式要素11.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12. 逆城市化: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的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3.城市社会学-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
二、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章
(一) 城市化 (urbanization)
★ 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聚集,同时城市的边界向周 边地区扩展的过程。 • 乡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 城市提供大量专业服务、各种高素质的教育机会,以及参与、
发展和寻求新社会共同体的机会; • 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条件、文化多样各国城市化道路
★ 在发展中国家,历史较长的城市可分为三类: • 因国家或王朝统治建立; • 因殖民者控制资源和贸易而建立; • 因文明古国发达的内部贸易而建立。 ★ 以巴西为例,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 城市集群和“边缘化”城市问题 2. 城市化过程中的贫民窟问题 3. 城市化与无地农民问题 ★ 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 1. 城市化发生较晚,但速度更快 2. “过度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和特征变化的自主性小 3. 很少出现“内城衰落”
在经济贸易活动中能够控制更多的资源;而伦敦因有效控制远东贸 易和非洲贸易,后来发展成为全球贸易和金融控制中心。 ✓ 17世纪的工业革命催生欧洲的大规模制造业,一批工业城市迅速 兴起。 • 例如,英国的曼彻斯特。
城市社会学
(一) 欧美国家
三、各国城市化道路
第二章
★ 美国 ✓ 美国最早的城市是由殖民者沿着哈得孙河建立的贸易与运输港口,功
★ 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和文化多元化 在现代城市当中,社会组织伴随企业和行 政等理性组织的发展而变得更有活力并且 多元化。城市居民通过参与组织而进入公 共空间,参与城市公共政策和城市改造的 讨论。
城市社会学
四、政治效应
第二章
★ 社城市化带来的政治效应是城市治理关系复杂化 人口和组织在城市大量聚集,必然产生资源竞争,让城市成为权力冲突的场域。 ★ 治理是城市化带来的重大政治挑战 城市的权力关系模式不是固定的,必须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特征的变化相一致, 城市规模越大,权力关系越复杂,治理方式越需要更有灵活性和协商能力。 ★ 地区开发和城市规划变成一种决定社会群体利益格局的方式 如今城市规划的生成方式从精英决定变为多方协作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ople realiz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reedom, productive specialization(政治和经济自由、生产的专业化) Social evolution of humans not complete until capitalism was transformed into socialism(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人类的社会进化
(E. Wilma van der Veen, http://husky1.stmarys.ca/~evanderveen/wvdv/index.htm ) (许英,《城市社会学》,齐鲁书社,2002,P.44-45)
6
(7)以罗伯特.帕克为创始人的芝加哥学派从美国工 业化早期芝加哥等城市的急剧增长和变迁中更是直接概 括出“都市-乡村”这两种类型的划分,并提出了人文生 态学(人文区位论)理论。 帕克以芝加哥城为经验性研究对象,形成了一系列关 于都市特性的观点,例如他认为人口数量等原因给都市 带来了许多通病和问题,这往往包括各种精神神经病症、 冷漠的人际关系,因种族、阶层而不同而形成隔离( Park, 1916)。
5
(6)乔治.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都市与精 神生活》,1903)提出了“大都市的精神生活”——都市性
He considered importance of urban experience, i.e. chose to focus on urbanism (life within the city) rather tha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 . 由于大都市给人们带来高度的神经刺激和独特的都市体验,与乡村和小镇 居民相比,都市居民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和老于世故的”人格特征: (Individual learns to discriminate, become rational and calculating, develops a blasé attitude– matter-of-fact, a social reserve, a detachment, respond with head rather than heart, don’t care and don’t get involved. )放射、 分拆 货币作为一种普遍化的交换手段,是由经济分工带来的,表现出更强的理 性化。由于“货币经济”带来的强制性的交换作用,市民在孤独、冷漠、人 际关系淡化的同时也提升了自由和发展自我意志的机会 ——间接交往、社会 距离(原创概念)、金钱哲学 在都市大舞台上,个人的人格得以多面发展同时又变得商品化; 城市社会整体上也更具有理性、重视效率并强调自我利益; 城市必须对日常生活进行组织才能建立秩序和相互预期,才能更有效率; 都市的物理边界的扩展——人们的生活不受身体和直接行动的限制。
的完成)
Emphasis of economics and problems of inequality and conflict
(对经济学与不平等及冲突问题的强调)
(E. Wilma van der Veen, http://husky1.stmarys.ca/~evanderveen/wvdv/index.htm )
12
《共产党宣言》:“资本主义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 工业化和资本主义: ——创建巨大的城市,城市人口增长,居民脱离乡村生活的愚 昧状态,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农民从属于资 产阶级,东方从属于西方。 ——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使之集中,最终 走向政治权力的集中。 ——造成城乡分离(古代社会已完成)、城乡差别、城乡对立 城市性(Urbanism)——城市的本性、基本特征:
14
( 20 ) 贝 尔 ( 1973 ) : “ 后 工 业 社 会 ” ; 麦 克 卢 汉 (1965):“地球村”;奈斯比特(1982):“信息社会”。 ( 21 )安瑟尼 . 理查蒙德 ( Richmond,1969 ) 对社区、社会、 后社会的比较(徐奇、莱瑞.赖恩[Larry Lyon]、邓福贞[Furjen Deng],《社 区社会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P.28-29):
8
( 11 ) 雷 德 菲 尔 德 (R.Redfield) 提 出 了 “ 民 俗 (folk-公社的)”和“都市(urban-社会的)”两种人文类型 的划分(雷德菲尔德,《尤坎他的民间文化》,1947)。 雷德菲尔德 1956 年以在墨西哥尤坎他州所作的“不 变的封闭性同质社会”与“变动的开放性异质社会”的 比较研究基础,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提出“大 传 统 ” (great tradition) 和 “ 小 传 统 ” (little tradition)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雷德菲尔德进一步提出了“乡村-都市 连续统” (folk-urban continuum)概念
10
( 12 )帕森斯 (Parsons) 提出了 4 个模式变量,用来 衡量不同的社会结构与行动模式 “情感性”与“情感中立” “扩散性”与“专一性” “特殊性”与“普遍性” “先赋性(品质-是什么)”与“自致性(成就-做什 么)” (帕森斯、希尔斯,《行动的一般理论》,1951)。
( 13 )英克尔斯及其他现代化理论家提出了“传统 社会”和“现代社会”两种社会结构和发展阶段,以及 “传统性”和“现代性”两种社会特征的划分(英克尔 斯,《人的现代化》)。
公社 社区 农业的 半封建 口头 马、船 社会 协会 机械的 阶级 书面 乡- 村 后社会 社会网络 自动的 精英统治 电子 城际
典型的互动方式 主要的生产方式 分层系统 主要沟通方式 主要运输方式
此外,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论、全球化理论也考虑到发达 与不发达、进步与落后,但属于另一种范式,不仅考虑时间系 列,同时或者说更强调全球性的空间分布。
(Redfield, R. , 1956 ,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
雷德菲尔德选择了4个规模不同的社区,研究焦点在于比较 “不变的封闭性同质社会”与“变动的开放性异质社会”的区别。 他通过这种比较,指出在文化上可以分为以城市为中心的、 反映都市知识、政治精英文化的上层“大传统”和在城市之外、 生长于村落共同体之中的乡间“小传统”。“小传统”形成的是 “俗民文化”( folly culture ) 。 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对大小传统的观念,虽然是从墨西哥与中 美洲的研究中发展出来的,但是他认为这一观念却最适于研究古 老文明的社会,例如印度、伊斯兰和中国社会。 这些古老文明社会的研究,因为其上层精英文化(士绅文化) 较为突出,所以容易引起史学家、思想家以及古典学者的研究兴 趣。只是在后来,人类学家与民俗学家才开始注意到代表大多数 民众一般生活的小传统文化。
4
(1)这种思考模式在孔德对人类社会三阶段的划分(神学的、 形而上学的、实证的)之中就隐约可见。 (2)随后,斯宾塞的军事社会——工业社会的二分法则是明 显地以农业文明和工业化都市文明作为对比分析的基础。 ( 3 ) 藤 尼 斯 《 社 区 和 社 会 ( 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 )》一书出版之后,这种以乡村 —— 都市作为一 维两极连续统的研究模式被真正提出来并得到了广泛认同。 ( 4 )与藤尼斯同时代的杜尔凯姆也提出了“机械团结”和 “有机团结”两个类型(《社会分工论》,1893);还提出了环 结 社 会 ( segmental society ) 和 组 织 社 会 ( organizational society)的类型。 (5)马克斯.韦伯(1864-1920): ( A )行动:价值合理、情感、传统的 —— 目的合理(回报)、 效率、理性的。 (B)统治权威:传统性(世袭)-感召型——合法性、法理型。 (C)合理性:实质的——形式的。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 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 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聊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 再也没有任何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 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 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特许的和自力挣来的自由” (《共 产党宣言》P26 ) 城市需要公共的政治机构即一般政治; 城市第一次把居民划分成以分工和生产工具为基础的两大阶级; “城市本身反映了人口、生产资料、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 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德意志意识形态》)13
( 15 )经济史学方面关于“农业 (agriculture)” 和 “非农业(non-agriculture)”两种经济类型的划分。 ( 16 )历史学中关于“原始的 (primitive)” 和“文 明的(civilized)”社会类型划分。 (17)社会角色理论中关于“先赋的(ascribed)”和 “自致的(achieved)”两种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类型 的划分。 ( 18 )不发达与发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东方 传统与西方传统、黄色农业文明和蓝色海洋文明等各种 划分。 ( 19 )经济学家刘易斯:传统部门 —— 资本主义部 门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施炜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l989 年。 ) 。
11
其他还有:
(14)马克思的学说中关于“史前的(pre-literate)”和“文 明的(literate)” 两种社会文明形态划分、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对 城市特性的影响。 People in pre-industrial, traditional societies were generic, tribal beings(工业化之前的传统社会——总体性-未开化的、部落式的存在) Rise of city was transition from barbarism to civi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