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2)材料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必然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体 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的社会存在的性 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要“根植于有中国特色社 会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一观点体 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 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中的先 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 发展起促进作用。
无车日的诞生说明 了什么?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 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 的反作用
1、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具体表现为 ( B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2、在下列现象中,属于社会存在的有( D
简答题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 的时代特点,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 治的基本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 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请说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是怎样的? (2)请分析说明这一原理在上述材料中 是如何体现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 意识的辩证关系
张 家 港 市
江苏省张家港市, 原来物质基础相 当薄弱。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 三年翻两番1994 年国民生产总值 达到152、5亿元。 取得成绩的重要 原因就是抓好精 神文明建设。
张家港文明进步的实践表明
表明:人们不仅需要物质生活,而 且需要精神生活,这说明人们的生 活既有物质方面内容,又有精神方 面内容,这里包含着社会存在和社 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考题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考题(纯属个人意见,有待指正)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的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
②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这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的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三个不同层面的具体体现,各有其独特的内涵,三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完善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载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拓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根本保障。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基本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有利于坚定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信心。
3、如何理解“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中国梦具有人民大众性。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与人民梦的有机统一,既是国家、民族的强盛梦,又是人民的幸福梦;既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梦,又是每个中国人的个人梦。
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前提,后者是推进前者的动力。
二者相辅相成,代表了中国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具有鲜明的人民大众性。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中国人民的力量,动员亿万中国人为之奋斗。
从社会意识能动反作用原理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从社会意识能动反作用原理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西方强势主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碰撞,互相交融。
随着全球化①、信息化、市场化、文化商业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在日趋多元化的当今世界,文化不自然地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从某种程度上,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也是一个民族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不可或缺的个性特征。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帷幕,到2001年11月10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②,中国迈向世界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同时,也一直饱受西方强势文化不断冲击的困扰。
尤其到了今天,韩流、日本漫画、好莱坞大片、奢侈品的不断涌入,一再冲击五千年传统文化和新世纪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底线。
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社会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而目前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密切相关的范畴,尽管不是完全对等,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中,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物质文明需要建设,而精神文明更是要重在建设。
随着计划经济的夭折,自由的市场经济给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注入新的血液,不断蓬勃发展,社会上许多人包括我们的某些领导普遍认为“只要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上去了”的观点,在理论上是从根本上否认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自发论;在实践上也否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第三章简答论述题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一、简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规律的内容。
答案:(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使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二、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1)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2)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三、与其他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有哪些特点?答案:(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身后的群众基础。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
四、简述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答案:(1)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分歧。
(2)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是英雄史观。
(3)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篇: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社会历史观都必须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历史中,虽然存在着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但不外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两大类。
无论哲学家们研究何种社会历史问题,都必然要涉及到这两大类社会现象,都必然要对它们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做出相应的回答。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怎样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只有正确地回答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回答其他社会历史问题。
如果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必然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就会承认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如果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精神、愿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就必然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杂乱无章的,是偶然事件的堆砌,认为历史是“英雄豪杰”创造的。
第三,如何处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尽管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就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问题,要处理好这些问题,首要的是处理好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或者颠倒了这个关系,那就什么问题都处理不好,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第二篇: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论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理论意义
论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理论意义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从整个社会整体看,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虽各不相同,但作为社会意识却有其共同点,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从单个人和集团看,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状况决定的。
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是由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从社会意识总体看,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从某一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消失看,只能由社会存在的实际变化的状况来解释。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反之,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其发展。
第二,社会意识可能超前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2.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各种不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二、理论意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4.(1)最高标准: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 利益。具体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基本路线、 “三个有利于”标准。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 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 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把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定位,因而是中国共产党最根 本、最高的价值观。 5.(1)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
②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价值的形成
离不开人的需求,要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价,就必须对人的需 求、利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是,社会生活中不仅存在着 千差万别的个人利益,还有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各个国家 也有自己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要对事物的价值作出评价, 就必须找出一个标准来,从人的需求方面来说,判断事物有 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最高标准,就是同事物发展规律相一致、 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人类的根本利益。
A
8.下列关于价值和价值观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 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B.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 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C.价值观是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 在的反映
D.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生和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 用
C
9.2007年7月2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公布新 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此次加工贸易限制类 商品政策调整,旨在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严 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减少贸易摩擦, 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进程 C.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和特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和特征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一种特定文化形态。
它不仅包括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还必须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既要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又要从生产力的要求出发,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
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引领社会风尚、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
文化建设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2.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广大人民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通过教育、传媒等渠道,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3.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文化建设也有着维护国家独立和尊严的重要意义。
高二政治-高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整理] 最新
1)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2)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第一,从社会意识的总体来看, 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人们的社 会意识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 或大或小的变化 。
第二,从某一观念的产生、发展 和消失来看,也只能由社会存在 的实际变化的情况来解释。
“十五”计划纲要中的新词汇
“法人治理”、“股权交易”、“产业投资基金”、“机构投资者”、 “公开市场业务”、“年薪制” ……在计划经济时代闻所未闻的名词, 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今天正逐步走近中国人。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京沪高 速铁路”、“八纵八横”……西部大开发掀起基础设施建设热,世纪 大工程带来无限新商机。 “ 电子商务” 、“三网融合” 、“第三代移动通信网 ”、“ 宽带接入 网”、“电子认证”……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 中国岂能错失全球信息化大潮带来的新机遇。 “ 纳米技术 ” 、 “ 光电子 ” 、 “ 系统集成 ” 、 “ 生物芯片 ” 、 “ 基因组 学” ……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要 崛起,必须抢占世界尖端技术高地。 “十五”计划新词层出不穷,既反映了世界的沧桑巨变,更 反映了中国的日新月异。
道德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统一关系
资本主义制度
决定 反映
资本主义政治法 律思想道德观念
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特征
个人主义为核心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 社会存在的反映
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 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 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 渣老婆子的辛酸,饥区的 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 像阔老太爷一样-------”
科学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够对社会存在 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是由于它正确反 映了事物的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能对 事物的发展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预 测,使人们采取正确的措施,推动事物 的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
(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不同。
分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1、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2、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对于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3、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错中发展。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的意义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
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作基础,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又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它对经济建设不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发展方向。
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离不开政治建设提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离不开文化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在内的社会不断全面进步的过程。
深刻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自觉地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来加快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生活,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意识则是人们对于社会存在的认识和反映。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从历史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存在对于社会意识的影响更为强烈,尤其是在物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的早期社会。
在野蛮社会和奴隶社会,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形态和发展方向,人们的认识范围很狭窄,社会意识主要是表象和幻象。
然而,随着物质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逐渐占据了相对的优势地位,开始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社会存在的走向。
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影响逐渐加强,人们的认识范围不断拓展,社会意识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在当下,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日益复杂。
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社会意识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也给社会文化建设带来了丰富的可能性和挑战。
要把握好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就需要在文化建设方面注重以下几点:一、加强社会意识形态建设。
社会意识与价值观念是紧密相连的。
我们应该加强文化建设,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二、理性推动社会变革。
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也在逐步改变。
而这种改变是在社会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
我们需要理性地分析和认识社会存在的现状,发现问题、寻求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三、加强文化交流互鉴。
在当今世界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
从社会存在与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从社会存在与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讨论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关系时,应把握住社会意识这个概念是作为人类社会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总和整体而言的,社会存在这个概念是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事物、现象及其过程的总和整体而言的。
社会意识这个概念把握不好,就很容易将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混淆成了社会意识;社会存在这个概念把握不好,就很容易将群体存在和个体存在当成了社会存在。
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在概念上与社意识不是等同的关系,而是被社会意识所包含的关系。
群体意识是指社会中一部分人的共同意识。
相对群体意识而言,社会存在(与此群体意识相对应的群体存在除外)是先于、不依赖并决定群体意识的存在,因此群体意识与客观存在的关系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与此群体意识相对应的群体存在除外)决定群体意识,群体意识决定群体的存在(群体的存在是群体意识能动的形态和产物)。
同样的道理,个体意识与客观存在的关系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与此个体意识相对应的个体存在除外)决定体意识,个体意识决定个体的存在(个体存在是个体意识能动的形态和产物)。
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其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第二位的,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起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也反对把这种能动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根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性质与形式. 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上的不完全同步。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同唯心史观把某种精神因素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动力,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但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的功能,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
由于每一社会形态中往往存在着反映新、旧和现实社会的三种意识形态,各种意识形态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展开斗争。
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这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必然是长期的、复杂的。
因此,用先进的意识形态武装、感染、教育和引导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当今时代,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无形的、软实力的竞争。
其中,文化的因素已成为各国实力强弱的重要参考标准。
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文化霸权主义”已引起很多国家的警惕,各国均把保护和弘扬本国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政府也日益重视文化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和国际竞争当中的特殊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论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试题.知识点】
论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时间:2012年01月12日 15时28分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15卷第6期作者:温朝霞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运动、制度和观念的集中反映和深刻体现。
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一贯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自 20世纪以来,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四代领导集体不断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认知和积极探索,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发展确立了根本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
中共四代领导集体在不同时期提出的文化建设思想,既有其时代特征又一脉相承,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探索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子在救亡图存、探索国家出路的斗争中,不仅面临着挽救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的历史重任,而且还必然地面临着由社会转型、西学输入、传统价值体系动摇而引发的文化危机。
以什么样的文化态度、价值取向完成文化的转换与重建,构筑适应中国新政治、新经济发展需求的新文化体系,便成为与推翻旧制度、旧政权同等重要的历史任务。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反映中国新政治新经济观念的新文化思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
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路明灯,激励着几代觉醒的中国人为着革命的胜利而不懈地努力。
具体来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阐述了文化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关于文化的概念,毛泽东在 1940年 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这篇文章的题目后来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中从哲学的角度对文化作了如下精辟表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建设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建
设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基础原则之一,它对于塑造社会意识形态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社会意识形态应当立足于客观规律,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社会意识形态要立足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的,只有通过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总结,才能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形成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要求社会意识形态要与社会基础相适应。
唯物辩证法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必须与社会基础相一致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依托,加强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推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繁荣发展。
此外,辩证唯物主义要求社会意识形态要与时俱进。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社会意识形态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及时更新社会主义理论,推陈出新,适应时代潮流,引领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总的来说,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建设观密切相关,它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
只
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结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新时代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重要性的认识
结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新时代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重要性的
答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一定文化是对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施加重要的影响。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方向保证、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智力支持,为不断激励人民克服困难,争取各项事业取得更大胜利提供精神动力。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也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准确把握和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不断在执政实践中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本领和能力,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试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试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
原理及其对社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具体要求如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框架,在当今时代
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意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甚至比具体的存在更为重要,
因此研究者们对研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对社会文化建设的指
导意义的意义更加重要。
辩证关系基础是当前社会存在性与人在意识上的思想产生的关系。
可以理解为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产生作用是给予人们对自身处境的看法,帮助人们确定自己在
当前文化环境中的角色定位,并且帮助形成自我动机,形成具有自主执行的行为表
达的能力。
有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当代文化建设
的本质,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
面对不断变化的时代,要对比传统文
化和当代文化之间的差异,确定有效的文化建设方向,并加强传统与新文化之间的
融合,避免传统文化落入乏味固化,使得人们从传统文化中得到积极启发,也可以
从新文化中获取革新变化。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有助于更好地分
析文化建设的机制,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为解决文化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挑战提供
有价值的建议。
综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够为我们深入理解当代社会的动
态提供有力的指导,特别是对深刻理解文化建设的本质以及熟悉文化内涵进行指导
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相较于其他诸多理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
系具有更强的指导性意义,并且为当今社会凝聚力的构建提供可贵的指引。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论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文化建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它们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为无产阶级改造社会、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强大思想武器与推动力量。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②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④发展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2.社会主义改革(改革开放)改革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它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中,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所以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3.人民群众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与创造者。
是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个人在社会历史上作用(毛泽东)历史人物指社会发展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人物。
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我们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放到特定条件下做实事求是评价;认识领袖与群众、阶级与政党之间关系;尊敬领袖不能夸大个人作用搞个人崇拜。
①毛泽东是威大厦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物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功绩远远大于过失。
②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要充分坚持和发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间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和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及相对独立性,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关键词: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文化建设的定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其中,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当然要适应社会存在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同时会产生推动或阻碍的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必定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对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起到重大作用,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同唯心史观把某种精神因素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动力,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同时,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不是由某些名人或伟人所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本身的发展进程所决定定的;当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环境。
在人民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使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也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二)、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必须符合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从外延上看,社会意识是总括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中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广义地理解,社会意识还包括依据一定的社会思想建立起来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等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社会存在;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相适应。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1、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3、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力量,而新的、进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国这个社会现实存在的一些客观情况出发,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以此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定位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一)、文化的本质狭义的文化是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广义的文化即人化,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
文化有三大特点:第一,属人性,即不同于自然又以自然为基础的人化形式;第二,社会性或群体性,即它是孕育、生成于一定群体之中又适应这一群体需要的人化形式;第三,多样性,即独特的、相对隔离的群体在独特的环境中,会形成式样各异的文化形态。
广义的文化,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种基本形式。
(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定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
要在新的形势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全球化。
一个社会系统,主要有经济、政治、文化三大要素构成,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经济全球化不是孤立的,必然对政治、特别是文化发生重要影响,其后果必然反映在政治和文化领域。
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定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出发,从社会存在的现实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提升我国的竞争力。
2、信息化。
电子计算机和全球互联网的发展,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连成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文化交往,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文化消费模式。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和地区在封闭的状态中都无法实现现代化。
而且,任何国家和地区,要想再过从前那种孤立、封闭的社会生活也是不可能的。
现代信息系统几乎网络了人们的一切视觉和听觉器官,从而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使人们都成为世界的一员。
我国的文化建设也要顺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从社会的信息化这个趋势出发,更好地建设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以使我国的文化提升一个台阶,从而提升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
3、市场化。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
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逐步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4、文化商业化。
以商业、娱乐和消费为主要形式的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是当前文化传播的重要特征。
以标准化、大批量、可复制为特点的商业文化对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的影响,决不能低估。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作为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主义文化必定会促进我国社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从而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作用。
同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会为文化的再次发展和繁荣提供好的环境和客观条件。
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汇聚民族精神,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整体性和统和性是维持一个国家或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三角互动中,文化既具有联结彼此的纽带功能,又发挥着沟通彼此的润滑效用。
文化的系统性是形成各种规范和制度的前提,制度化则将文化纳人“软实力”体系,进行规范性调控。
在制度化中,最关键的是将核心价值观制度化,通过各种指令性、许可性、禁止性条款,使意识形态始终在文化制度中占有核心地位,从而更有效地维护共同体结构。
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和平发展战略目标文化具有自我实现、自我加强的性质。
文化不仅是国家决策的深层动机,而且在经济实力相对确定的条件下,以它为代表的非经济因素往往成为决定变量,对综合国力最终起着倍增或递减的效应。
最近几年,我国政府也开始注意到“软实力”在增强国家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拓展外向影响,宣传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我国正在建设的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作为一种社会观念体系,这种先进文化不仅能够内向聚合,在社会内部形成共有观念,而且能够外向辐射,在国际社会赢得实力名声。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总之,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如果说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主流是军事竞赛,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是经济竞争。
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主流可能是文化的竞赛。
"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
"我们应当以全球化为背景和观照,加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与责任心,在与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结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