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植物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3课时 植物问题(3)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3课时植物问题(3) 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五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第3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植物问题(3)”。
此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通过植物种植问题,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简单的数学公式和逻辑推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基本的数学公式解决植物种植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本课时的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进行解决。
具体包括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如何选择合适的公式,以及如何进行逻辑推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植物种植的实际案例图片、PPT演示文稿、黑板。
- 学具:学生自备笔记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一些植物种植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植物种植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时的主题。
2. 新授:介绍植物种植问题中常用的数学公式和概念,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和演示。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解决一些简单的植物种植问题,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体会和遇到的问题。
5.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并进行答疑。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主要包括植物种植问题的基本概念、常用公式以及解题步骤。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包括两部分:一是基础练习,要求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二是拓展练习,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对本课时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总结,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以上教案共2000字左右,符合您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有趣方法,激发学生观察事物和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1、课件、苍耳实物、植物图片。
2、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找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有趣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巧认词语1、谈话激趣: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植物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这些植物朋友给大家出了一些难题,说是要大家解决了这些难题他们才肯出来和我们见面,你们有信心解决这些难题吗?(激将法调动学生积极性)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示课后词语。
)⑴指名认读。
(学生想读哪一个词就读哪一个。
)⑵初步了解词义:玩“猜谜语”游戏,教师说词义,学生根据词义猜词语。
(猜对后,点击课件奖励五角星。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过渡:大家可真了不起,得到了这么多五角星,这下植物朋友们一定会出来了,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去迎接他们吧!播放课件录相:色彩鲜艳、生机勃勃的植物动态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给学生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的植物世界。
看后,请大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指名描述)2、教师揭题:画面里都是了不起的植物妈妈,我们去和他们交朋友吧!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
(板书课题)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前启发: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篇课文呢?(学生自己设定初读要求和目标。
)2、自由读全文,思考: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可适当在文中划记。
(学生自读自学,教师巡视指点。
)3、汇报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生1:我知道文中写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种植物。
(师贴三种植物的图片。
)生2:我知道这些植物妈妈在传播种子方面很有办法。
教师引导理解“旅行”、“四海为家”。
生3:我知道蒲公英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生4:我知道苍耳、豌豆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体会,及时给予肯定、指导。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原文及教案
欢迎下载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原文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旅行靠什么办法?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妈妈更有办法,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
不信你就仔细观察。
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
精选文档感谢下载使用双击可编辑删除13。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3课时 植物问题(3)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3课时植物问题(3) 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植物问题(3)的基本概念和求解方法,能正确解答相关题目。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植物问题(3)的基本概念2. 植物问题(3)的求解方法3. 植物问题(3)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问题(3)的基本概念和求解方法。
2. 教学难点:植物问题(3)的应用,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植物问题(1)和(2),引入新课的内容。
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植物问题(1)和(2),那么植物问题(3)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新的问题。
”2. 探究新知(1) 植物问题(3)的基本概念教师向学生讲解植物问题(3)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例如:“同学们,植物问题(3)是这样的:有一块地,我们需要种上若干棵树,使得每棵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
我们需要求解的是,这块地上最多可以种多少棵树。
”(2) 植物问题(3)的求解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植物问题(3)的求解方法。
例如:“同学们,我们可以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求解一个等差数列的项数。
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求解。
”(3) 植物问题(3)的应用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植物问题(3)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同学们,植物问题(3)不仅可以用来种树,还可以用来安排座位、分配任务等等。
只要是需要将若干个物品等距离排列的问题,都可以用植物问题(3)的求解方法来解决。
”3. 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一些植物问题(3)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同学们,这里有一些植物问题(3)的练习题,请大家认真完成,看看自己是否掌握了这个问题的求解方法。
初中《植物的生长》教案
初中《植物的生长》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2. 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3. 实验:探究植物生长的条件教学资源:1. 植物生长的视频资料2. 植物种子3. 实验器材:花盆、土壤、水、肥料等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让学生注意到植物的生长过程。
2. 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
2. 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如水分、光照、温度、土壤等。
三、实验(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个花盆、土壤、水、肥料等。
2. 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种子的发芽过程,记录观察结果。
3. 让学生分析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如水分、光照、温度等。
四、总结(5分钟)1. 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植物生长的条件。
2. 强调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回答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基本条件。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备注:本教案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实验环节,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提高对植物生长的认识。
同时,本教案还强调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统编鲁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地理《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3节生物圈与植被(第二课时)本节内容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认识生物圈。
主要描述了生物圈的范围以及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2.识别植被类型。
分别简述森林、草原和荒漠三种典型植被的分类、分布和特点。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多个案例,分别阐述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区域认知:能够简单分析给定区域的植被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综合思维:能够简单分析植被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解植被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地理实践力:能够使用地理工具,深入观察植被。
人地协调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植被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1. 分析植被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2. 理解植被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教师准备:挂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导入新课】菲律宾中部的保和岛森林茂密。
但是,岛上的石灰岩小山丘上却只长草不长树,形似草堆。
经勘探发现,这些山丘上只有一层薄薄的浮土,浮土之下是坚硬的石灰岩。
受浅薄土层的影响,树木很难在山丘上生长起来。
其他的自然地理要素会对植被分布造成影响吗?三、植被与环境的关系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一)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气候对植被的影响气候决定植被种类和特点。
水热丰富的地区形成森林植被;降水较少地区形成草原植被;降水稀少地区形成荒漠植被。
2.土壤对植被的影响土壤影响植物的种类。
如:在亚热带气候区,酸性土壤长有马尾松、茶树等;碱性土壤长有紫薇等。
3.地形对植被的影响地形引起气候差异,进而影响植被种类。
如:位于非洲东部,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3000米以下为森林带,3000~4000米为高山草甸带,4000~5200米为高山寒漠带,5200米以上为积雪冰川带。
4.水文对植被的影响水文条件差异影响植被分布。
如:沙漠中地下水充沛的地区植被丰富,形成“绿洲”。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原文、教案及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原文、教案及教学设计【导语】《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以自然常识为内容的诗歌。
全诗共5节,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语言优美,好读易记。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原文、教案及教学设计),期望帮助到您。
【原文】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辞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什么办法?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纭动身。
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可以去田野、山洼。
豌豆妈妈更有办法,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细视察。
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教案】教学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酷爱和视察大自然的爱好。
2、连续学习了解自然段(本课指“节”)内容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结合词语句子肯定“得”的三种不同读音。
4、朗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文中重点词句,了解蒲公英、苍耳、石榴和豆荚传播种子的办法。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准备:1、设计、制作有关课件,收集实物蒲公英、苍耳、石榴等;准备田字格黑板。
2、了解学生已有的与课文中内容相干的知识情形。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识写文中生字。
2、知道生词、诗句,了解蒲公英、苍耳、石榴、豆荚传播种子的办法。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酷爱和视察大自然的爱好。
3、掌控多音字“得”的不同读音。
教学进程:一、谈话导入。
抓住“植物”一词,导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学习“得”字不同读音。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教学设计2:5-3-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以及它们在生产中的作用。
(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认同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应合理合法的观点。
(3)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尝试运用预实验方法开展探究。
二、教学重点(1)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和作用,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课前安排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并以ppt的形式在班里汇报。
6班(1班):目前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及其作用。
7班(2、3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利与弊。
8班(4班):在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9班(5班):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一)新课导入教师展示问题探讨图片:大家都吃过无籽的玫瑰葡萄,你知道它是怎么种出来的吗?实际上,农民在种植过程中,给葡萄施用了人工合成的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类物质,这样既可以提高葡萄的结果率和单果质量,又能使葡萄无籽,但如果这些物质施用不合理,就会造成果实空心。
为什么要施用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物质呢?(二)讲授新课1、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体内合成的激素含量太少,因为植物激素可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所以人们设想体外合成一些与植物激素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和生理作用的物质,也可以起到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从而获得人们想要的产品。
(1)概念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2)特点: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植物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2、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和作用(1)类型: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如吲哚丁酸,另一类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具有与植物激素类似的生理效应,如α-萘乙酸(NAA)、矮壮素(展示二者的分子结构)(2)学生依次汇报自己查阅的资料教师总结:(1)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优点: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减轻人工劳动(如使用调节剂打破顶端优势)等;(2)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不当可能影响产品品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3)我国把植物生长调节剂列为农药管理范畴,必须经过正规的田间实验证明它无毒无害有效果方可批准销售。
新人教版(新插图)一年级上册数学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例6。
教学目标1. 能用数数与画图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第几和第几之间有几个数的问题。
2. 通过数一数、画一画,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观察、比较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能用数数与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课时导入(一)铺垫孕伏提问:咱们已经学过数数了,你能按下面的要求数数吗?(课件出示。
)从8数到16。
从12数到19。
从20数到14。
从18数到10。
(学生交流数数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数的复习,为这节课学习第几和第几之间有几个数打下基础。
(二)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6。
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师:从图中大家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小丽前面有9人,她排在第10,小宇排在第15,问题是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内容: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探究点两数之间间隔几师:刚才我们找出了题中的信息和问题。
第10是什么意思呢?第15是什么意思呢?预设1:小丽排在队伍的第10,说明她前面有9人。
预设2:小宇排在队伍的第15,说明小宇前面有14人。
还知道算上小宇一共有15人。
师: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问题。
要知道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首先要明白“之间”是什么意思。
我们交流一下吧!预设:就是看小丽和小宇中间有几人。
师:中间有几人,就是不包括小丽和小宇,看看小丽和小宇中间隔了几人。
理解了题意,现在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解答这道题吧!预设1:我用数数的方法,小丽排在第10,后面是第11,第12,第13,第14,第15是小宇,所以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
高中生物问题式教学教案
高中生物问题式教学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植物受精过程,了解种子的发育过程,掌握相关概念及术语,并能够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一、教学内容:
1. 植物受精的过程:
- 雄性生殖器官和雌性生殖器官的结构及功能
- 传粉的方式和效果
- 花粉管的形成与功能
- 授粉的过程
2. 种子的发育过程:
- 授粉后的卵细胞的发育
- 胚珠的发育
- 种子的结构与功能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能够描述和解释植物受精及种子发育的过程,掌握相关术语和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植物受精和种子发育的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兴趣,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1. 植物受精的过程:
-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雌雄蕊的结构及功能,让学生了解传粉方式和花粉管形成过程;
-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植物传粉方式的效果,总结结论;
- 讲解授粉的过程,引导学生对植物受精的理解和认识。
2. 种子的发育过程:
- 带领学生观察不同阶段的胚珠和种子,让学生了解授粉后的卵细胞的发育和种子的结构;- 进行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种子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观察结果;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种子发育过程的规律和特点。
四、教学评价:
考核学生对于植物受精和种子发育过程的理解与掌握,考察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和观察分
析的能力。
可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北京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1 认识我们身边的植物 表格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说出我们身边多种多样的植物和动物;
2.初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
3.尝试画观察路线图、制作观察记录表;
4.展示活动,学生初步体验训练汇总、交流及表达的能力;
5.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学习,学生认同团队意识的重要性;
6.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观察活动,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我们身边多种多样的植物和动物,举例说明生物和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难点行前课的准备如:校园名录的准备,任务单的制定,学生活动的管理。
以及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展示。
教学方法讲解、观察、讨论
教学策略
及
媒体运用 1.前两节课时学生已经进行了分组观察,任务单的制作,组内交流。
2.课之初再次强调汇报展示的要求,组织在小组内进行短暂的交流后,派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给予评价。
活动规划。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3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3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3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认读18个带拼音的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诗句,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有趣方式,激发学生观察事物和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城市的孩子很难见到,农村孩子也不一定注意过,因此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放大的教学挂图,蒲公英、苍耳、豌豆等实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目的:1、会认本课12个生字,认读18个带拼音的字和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讲读课文第1节,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激发学习兴趣。
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想知道“植物妈妈”是什么?它干什么有办法?它有哪些办法?)理解:“植物妈妈”。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诗有几节,讲了些什么?有哪些问题不懂?三、检查自读情况。
1、分节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读准:旅、降、洼、乘、刺、信)52、提出疑难问题共同解决。
四、学习课文。
1、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的读音。
2、课文讲了植物妈妈干什么的办法?3、学习课文第1节。
(l)指读课文第1节,这节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内容?(2)理解:“孩子”、“已经长大”、“告别”、“旅行”等词语。
(3)“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四海”指到处,“为家”指作为生活、住的地方,“四海为家”是指植物的种子传播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4、齐读第1节。
5、指导朗读。
6、指导背诵。
7、试背。
五、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1、认读生字。
2、说说这些字属于什么结构?按它的结构可分为几类?3、按字的结构类别进行指导示范。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三棵银杏树》3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三棵银杏树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银杏树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并受到美的熏陶。
2.进行读懂每句话和注意句与句之间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偶尔”、“虽然……却”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通过理解词句,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典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二)练习用“偶尔”、“虽然……却……”造句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练习用“虽然……却……”造句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银杏树吗?银杏树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写的文章《三棵银杏树》。
板书课题:三棵银杏树(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并确认字义。
3.让学生用填表法辅助自学。
例:(三)检查自学。
1.指名让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
2.注意正音。
“赛”、“虽”是平舌音。
“煮”和“炒”是翘舌音。
“剥”和“曲”是多音字。
3.可采用让学生判断正确读音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4.分析字形结构。
(1)投影出示生字。
(2)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例:“肩”为半包围结构;“赛”为上中下结构。
也可以采用填表练习的方式作巩固训练。
例:(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1.让学生质疑:课文中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2.教师释疑。
3.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古怪——“怪”在字典中是奇异,不平常的意思。
古怪一词指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很奇怪或生疏、罕见的意思。
常用来形容脾气、样子。
文中说银杏树的支干有几支弯曲的程度与一般支干不太相同,写出了树枝的绚丽多姿、与众不同。
赤裸裸——“赤”和“裸”都有露出、光着的意思。
赤裸裸指光着身子,不穿衣服,常用来比喻毫不遮掩。
第3课 泥板植物 (教案)
岭南版美术四年级上册《泥板植物》教学设计课时:1课时课类:造型·表现教学策略: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导入本课,通过大家熟悉的植物莲花的艺术表达种类切入本课学习,通过认知基础概念浮雕和泥土浮雕造型的基本技法,欣赏和观察各种浮雕作品,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表现泥板浮雕的方法,并进行个性的创作表达,体验美术课程实践性,视觉性的特点,从中感受实践创作的快乐。
教学思路:提供多种形式的莲花题材美术形式,扩大学生的感受,引入浮雕概念,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深入本课泥板浮雕的学习内容,解决概念认识,两种泥板浮雕成型的种类和八种技法,通过观察借鉴,学会综合运用技法进行创作。
教材分析:泥土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具有可塑性强,操作简单,工具使用简易,材料可重复性强等多种优点。
同时,对于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造力的发挥和培养,也很具有优势。
本课的内容在大家熟悉了解的题材基础上进行安排,能够将学生的认知理解,学习习惯,实践行为等多方面能力得到树立和养成。
围绕教材,安排恰当的内容量,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情分析:泥土材料的使用和浮雕创作,四年级学生处于感性的认识,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一个清晰条理的理解,并能够分析作品的技法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通过课程拓展内容,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思考研究生活中的物质材料,进行材料的创新表达,体验探究的快乐。
教学方法:展示法、分析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教学用具:课件、多媒体设备、浮雕实物、泥土材料和泥塑工具等。
学生用具:学生用泥塑工具和泥土材料。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多媒体运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提问: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描述的是哪种植物?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引导。
出示幻灯片,揭示答案和此句的出处,播放《爱莲说》配乐朗诵,加深理解和印象。
出示以下幻灯片,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欣赏莲花题材的不同美术作品。
中国画中的工笔(左边)和写意(右边)莲花,意境幽美,灵动秀丽。
初中生物植物教案
初中生物植物教案
科目:生物
年级:初中
主题:植物
教学目标:
1. 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掌握植物的结构和生长过程;
3. 理解植物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植物的基本特征、结构和生长过程。
难点:植物的分类和对人类的意义。
教学准备:
1. 教材:《生物》教材相关章节;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多种不同类型的植物图片,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并讨论他们对植物的认识。
二、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5分钟)
1. 讲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壁、叶绿体等;
2. 分类讲解植物的分类,如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
3. 展示不同类型的植物,并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分类。
三、植物的结构和生长过程(20分钟)
1. 讲解植物的主要部位,如根、茎、叶和花等;
2. 展示植物的解剖图,并让学生学习植物结构;
3. 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如光合作用和传粉等。
四、植物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意义(10分钟)
1. 讲解植物对人类的意义,如提供食物、氧气等;
2. 讲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保护土壤、吸收有害物质等。
五、小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布置相关阅读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植物的基本特征、结构和分类,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初中生物植物的教案
初中生物植物的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认识不同器官的功能,了解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重点:植物根、茎、叶、花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花的生殖结构和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植物的基本结构,让学生观察并讨论。
二、植物根的结构和功能(10分钟)
1. 教师介绍植物根的结构和功能
2. 学生观察实物或图片,描述根的结构,讨论根的功能
三、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10分钟)
1. 教师介绍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
2. 学生观察实物或图片,描述茎的结构,讨论茎的功能
四、植物叶的结构和功能(10分钟)
1. 教师介绍植物叶的结构和功能
2. 学生观察实物或图片,描述叶的结构,讨论叶的功能
五、植物花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
1. 教师介绍植物花的结构和功能
2. 学生观察实物或图片,描述花的结构,讨论花的功能和花的生殖过程
六、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0分钟)
1. 教师讲解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如光合作用、气候适应等
2. 学生讨论植物对环境的影响,体会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让学生反思和提出问题。
拓展活动:
1. 让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的结构,比较它们的特点和功能
2. 参观植物园或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适应性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观察实物、讨论等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绘制植物的结构图,并写下对植物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植物的基本知识。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植物教案》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植物教案》教案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内容 1.我们知道的植物备课时间2017.8.26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搜集资料能力。
教材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学情分析学生对周围植物比较熟悉,上课兴趣浓厚。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
学法指导搜集整理法、交流法、观察法。
一、引入新课,认识书上图中的植物。
1、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生长着许多植物。
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约有30多万种。
2、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3、找找课本大图中哪些是植物?4、塑料花是植物吗?学生小组活动、讨论(全班、小组)交流课题2、观察一棵植物使用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观察了解植物是由根、茎、叶等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植物构造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科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保护自然界中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构成。
媒体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
教学过程教学具体内容及师生活动二次备课一、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1、让学生说一说二、了解植物的构成。
1、聚焦:我们来观察一颗植物,怎样观察?2、探索:(1)、出示图片观察:一株完整的植物是有哪些部分组成的?(2)、观察自己准备的植物,是否具有植物的这些部分。
(3)、通过观察活动,你知道了什么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你说说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作业布置将你观察到的植物画到《科学活动手册》上。
板书设计2、观察一棵植物一、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二、了解植物的构成。
教学一得检查建议检查人:日期:2017~2018年第一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主备教师王恒超课型新授第 2 课时总第 4 课时课题2、观察一棵植物使用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观察了解植物是由根、茎、叶等构成的。
《植树的学问》教学设计
《植树的学问》教学设计《植树的学问》教学设计1教具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需要数学知识,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认真考虑,得到正确答案。
来试一试:小明从一楼上到三楼用了6分钟。
照这样的速度,他从一楼到八楼需要几分钟?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1、出示围棋盘。
大家见过围棋盘吗?会下围棋吗?2、围棋盘上一个点可以放一个子。
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能放19个棋子,最外一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3、在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4、还有其他的方法吗?5、小结:对于数学问题,不要急于算出答案,要先弄清楚题目意思,画画图,多想一会,找出正确答案来。
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算出答案来。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121页做一做1。
2、121页做一做2。
3、121页做一做3。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六、板书设计:第3节数学广角19_2+17_2=72 18_4=7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让学生具体分析,建立模型、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植树的学问》教学设计2教具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有趣,稍不认真分析,就会算错。
这样的问题在我们身边还有,你想学吗?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出示118页例2主题图。
2、找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在小组里交流,并汇报。
4、小路的两端都是场馆,还需不需要栽树呢?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1、一座长180米的.大桥,每隔30米安装一盏路灯。
(1)两端要安装,需路灯几盏?(2)两端不安装,需路灯几盏?2、119页做一做1。
3、119页做一做2。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六、板书设计:第2节数学广角-植树的学问(二)60÷3=20 20-1=19 19_2=38答:一共要栽38棵树。
种子长出了根教学设计教案
第3课时种子长出了根【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种子可以萌发成幼苗。
2.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根总是向下生长。
3.根能够吸收水分、矿物质以及固定植物,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
4.生活在不同环境中植物的根的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基于观察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
2.能够有依据地对植物根的作用做出假设。
3.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根吸收水分的实验现象。
4.能以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为依据说明根的作用。
三、科学态度目标1.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调整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环境影响植物生存,具有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凤仙花种子、试管、水、食用油、一株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一、新课聚焦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
(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凤仙花种子)我们种植的凤仙花,你先看到了什么?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种子长出了根。
5.师:种子的发芽过程是怎样的?根对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二、科学探索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观察种植杯中的种子,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2)种子萌发先长出了根。
推测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3)进行实验,证明植物的根的作用: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放入有红色水的试管中。
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的水中。
③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④观察试管中的水位有什么变化。
⑤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种子,有什么发现呢?(2)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3)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4)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第一单元第03课《种子的传播》教案
第一单元第03课《种子的传播》教案粤教粤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一单元第07课《胎生动物》教案粤教粤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粤科版4年级上册第4单元小学科学试卷(含答案)粤教粤科版4年级上册第4单元小学科学试卷(含答案)(答卷时间40分钟,全卷100分)一、填空。
(每空 2分,共28分)1.用导线把( ) 、( ) 、( )等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简单电路。
2.导线由( )和( ) 组成。
3.电是( )的一种表现形式。
4.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交流电具有一定的( ) 。
如果我们使用不当,就有触电危险,对人身造成( ),甚至致人( )。
5.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
有些材料容易导电,属于( ),有些材料不易导电,属于( )。
6.电路检测器可以检测()、()、()等元件是否出现故障。
二、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18分)1.下列物体是导体的()。
A.铁钉 B.木棒 C. 塑料板2.下列物品接连起来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是()。
A.铜线B.铁线C.泡沫条3.把两个检测头连接到被检测的导线两端,如果检测器的灯泡(),说明导线正常。
A.发光B.不发光4.当你接通电路,发现灯泡没有亮,检查的错误做法是()。
A.电源的正、负极连错了B.灯泡的两个连接点接错了。
C.灯泡是否破损D.直接扔掉灯泡5.如果将两节电池串联后,电源的变化情况是()。
A.减少B.不变C.增大6.在并联电路里,接入的小灯泡越多灯光越()。
A.亮B. 暗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24分)1.在同一个电路里,两只灯泡无论是串联还是并联光亮是一样的。
()2.避雷针是富兰克林发明的。
()3.如果电路中有短路处时,小灯泡就不会发光。
()4.禁止将简易电路检测器用于检测家用电器。
()5.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连接到待检测的元件两端,如果检测器的灯泡发光,说明元件正常。
()6.一个开关只能控制一个小灯泡的亮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植树问题(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页例3、“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四的第11~15题。
【教学目标】
1.借助画图动手操作,探讨封闭曲线中的“植树问题”,理解封闭路线上植树的棵数=间隔数。
2.初步培养在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心态。
【重点难点】
1.探究封闭曲线中的“植树问题”。
2.利用所学正确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1.解决问题:
在一条20米长的路的一侧种树(两端都种),每2米种一棵,共需种几棵?
在一条20米长的路的一侧种树(两端都不种),每2米种一棵,共需种几棵?
在一条20米长的路的一侧种树(一端种),每2米种一棵,共需种几棵?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解法,说说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方法。
老师引导学生明确间隔数与棵数、总长之间的规律。
2.谈话导入:
花坛、池塘边等地方,它们的外围线路都是封闭的,如果在它们的外围植树,怎样种呢?
学生自由讨论汇报交流。
引入新课,并板书:封闭曲线中的“植树问题”。
【新课讲授】
1.出示108页例3主题图。
出示:张伯伯准备在圆形池塘周围栽树。
池塘的周长是120m,如果每隔10m 栽1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画图得出规律。
(1)教师引导明确:120m太长了,可以先画40米,隔10米分一段,一共可以分多少段?60米、80米呢?
学生画图表示。
(2)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交流。
间隔数:40÷10=4(个)栽树棵数:4棵
间隔数:60÷10=6(个)栽树棵数:6棵
间隔数:80÷10=8(个)栽树棵数:8棵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在封闭曲线中的“植树问题”,栽树棵数等于间隔数。
(3)提问:这相当于一条线段上怎样栽树呢?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对比理解:在封闭曲线中的植树,相当于在一条线段上的一端植树,一端不植。
4.应用规律解答。
师: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规律,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老师引导解答:120÷10=12(棵)
答:一共要栽12棵树。
引导小结:在封闭曲线中的植树,相当于在一条线段上的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栽树棵数等于间隔数。
5.即时巩固。
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学生先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
分析题意:这是一个150m的圆形封闭图形安装路灯,相当于在一条150m的
线段上一端安灯,一端不安,安灯盏数等于间隔数。
解答:150÷15=10(盏)
答:一共要装10盏灯。
6.典例讲析。
例围棋盘最外层每边能摆19枚棋子。
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1)出示围棋格子图,小组合作,从易到难,动手操作演示。
(2)填写在下表。
(3)讨论:通过观察、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小结规律:这个题的最外层的棋子数相当在封闭图形上植树的问题,最外层的棋子数=最外层的间隔数,最外层总数=(每边的颗数- 1)×4 (4)列式计算。
(19-1)×4=18×4=72(枚)
答:最外层一共可以摆72枚棋子。
【课堂作业】
1.一个圆形,周长100米,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2.48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
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
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
学生先画图分析,然后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答案:1.100÷5=20(棵)
2.由最外层总数=(每边的人数- 1)×4可知,最外层每边数=最外层总数
÷4+1得到,列式为48÷4+1=12+1=13(人)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小结:在封闭曲线中的植树,相当于在一条线段上的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栽树棵数等于间隔数。
最外层总数=(每边的颗数-1)×4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10~110页练习二十四第11~15题。
2.《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第3课时植树问题(3)
例3:张伯伯准备在圆形池塘周围栽树。
池塘的周长是120m,如果每隔10m 栽1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列式:120÷10=12(棵)
答:一共要栽12棵树。
在封闭曲线中的植树,相当于在一条线段上的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栽树棵数等于间隔数。
最外层总数=(每边的颗数-1)×4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在不封闭路线——“线段”上植树的情况后,进行的封闭图形中的排列规律引出的“植树问题”。
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时,教师应做到: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
引导学生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润滑剂。
2.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中相近事件类似问题的缩影,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的练习。
本课练习的设想是:直接应用课堂上所学知识,让学生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围棋”“正方形”外层排列总和的问题,来加以巩固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
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