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层模型

合集下载

osi模型有哪七层

osi模型有哪七层

第一层:物理层这一层负责在计算机之间传递数据位,它为在物理媒体上传输的位流建立规则,这一层定义电缆如何连接到网卡上,以及需要用何种传送技术在电缆上发送数据;同时还定义了位同步及检查。

这一层表示了用户的软件与硬件之间的实际连接。

它实际上与任何协议都不相干,但它定义了数据链路层所使用的访问方法。

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向下直接与物理传输介质相连接。

物理层协议是各种网络设备进行互连时必须遵守的低层协议。

设立物理层的目的是实现两个网络物理设备之间的二进制比特流的透明传输,对数据链路层屏蔽物理传输介质的特性,以便对高层协议有最大的透明性。

ISO对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做了如下定义:物理层为建立、维护和释放数据链路实体之间的二进制比特传输的物理连接提供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

物理连接可以通过中继系统,允许进行全双工或半双工的二进制比特流的传输。

物理层的数据服务单元是比特,它可以通过同步或异步的方式进行传输。

从以上定义中可以看出,物理层主要特点是:1.物理层主要负责在物理连接上传输二进制比特流;2.物理层提供为建立、维护和释放物理连接所需要的机械、电气、功能与规程的特性。

"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这是OSI模型中极其重要的一层,它把从物理层来的原始数据打包成帧。

一个帧是放置数据的、逻辑的、结构化的包。

数据链路层负责帧在计算机之间的无差错传递。

数据链路层还支持工作站的网络接口卡所用的软件驱动程序。

桥接器的功能在这一层。

数据链路层是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它介于物理层与网络层之间。

设立数据链路层的主要目的是将一条原始的、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为对网络层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数据链路层必须执行链路管理、帧传输、流量控制、差错控制等功能。

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向网络层提供以下基本的服务:1.数据链路建立、维护与释放的链路管理工作;2.数据链路层服务数据单元帧的传输;3.差错检测与控制;4.数据流量控制;5.在多点连接或多条数据链路连接的情况下,提供数据链路端口标识的识别,支持网络层实体建立网络连接;6.帧接收顺序控制" 第三层:网络层这一层定义网络操作系统通信用的协议,为信息确定地址,把逻辑地址和名字翻译成物理的地址。

OSI七层模型和TCPIP模型及对应协议(详解)

OSI七层模型和TCPIP模型及对应协议(详解)

OSI七层模型和TCPIP模型及对应协议(详解)1.OSI七层模型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七层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种网络体系结构模型,将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划分为七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任务。

这些层次从底层到顶层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物理层:负责传输比特流,即原始的0和1的比特流。

-数据链路层:将物理层传输的数据流划分为数据帧,并在物理传输媒介上发送和接收数据帧。

-网络层:负责通过不同网络节点进行数据的路由和转发,实现数据包的传输。

-传输层:负责端到端的通信连接,在传输过程中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和错误控制。

-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会话。

-表示层:负责数据的格式化和解码、加密和解密,确保接收方能够正确理解发送方的数据。

-应用层:提供用户与网络的接口,支持各种应用程序的网络访问和通信。

2.TCP/IP模型TCP/IP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体系结构,目前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

TCP/IP模型由四个层次构成,分别为网络接口层、互联网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网络接口层:负责将数据帧从物理层传输到网络层,并对数据进行分割和重组。

-互联网层: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的主机,包括IP协议、ARP协议和ICMP协议等。

-传输层: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和错误控制,包括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等。

-应用层:提供用户与网络的接口,支持各种应用程序的网络访问和通信,包括HTTP、FTP、SMTP等协议。

3.OSI七层模型和TCP/IP模型的对应关系及协议:-OSI的物理层对应TCP/IP的网络接口层,协议包括以太网、Wi-Fi 等。

-OSI的数据链路层对应TCP/IP的网络接口层,协议包括以太网、Wi-Fi等。

-OSI的网络层对应TCP/IP的互联网层,协议包括IP、ARP、ICMP等。

OSI网络结构的七层模型

OSI网络结构的七层模型

OSI网络结构的七层模型OSI(开放系统互连)网络结构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一个理论模型,用于描述计算机网络中通信协议的层次结构。

它将网络通信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责任。

以下是对每个层次的详细解释。

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 Layer)物理层是OSI模型的最低层,负责传输原始的二进制数据,通过物理介质来传输比特流。

它定义了电气、机械和功能接口标准,包括电压等级、物理连接、物理拓扑和物理设备的规范。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将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流划分成数据帧,并在相邻节点之间进行可靠的传递。

它提供错误检测和纠正机制,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此外,它还处理访问控制,协调多个设备访问共享媒体,并处理成帧、透明传输以及流量控制等任务。

第三层:网络层(Network Layer)网络层主要负责在不同网络之间提供转发和路由功能,使数据能够通过多个网络节点传输到目标地址。

它定义了一些协议,如IP(Internet协议),用于将数据分组分发到合适的路径,并实现包括拥塞控制、差错控制以及路由选择等功能。

第四层: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传输层主要负责为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

它通过端口号标识主机上运行的不同应用程序,并负责将数据流分成合适的大小块,并在不同主机之间的进程之间进行可靠传输。

第五层:会话层(Session Layer)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使不同主机上的应用程序能够进行通信和交流。

它提供了对话控制,允许应用程序在两个节点之间建立会话,并提供同步点和重启功能以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

第六层: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表示层主要负责处理数据在不同主机之间的转换和编码。

它负责数据的格式化、编码和解码,以便不同系统能够正确地解释和理解数据。

第七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应用层是OSI模型的顶层,为最终用户提供了网络服务。

osi七层参考模型

osi七层参考模型
本章内容
OSI七层参考模型概述 数据封装和拆封过程 TCP/IP协议栈 常见的TCP/IP协议
1
OSI七层模型
网络世界的法律标准!
2
OSI Reference Models
Data
7.应用层 6.表示层 5.会话层 4.传输层 3.网络层 2.数据链路层 1.物理层
7.应用层 6.表示层 5.会话层 4.传输层 3.网络层 2.数据链路层 1.物理层
接收方
ACK 3 Window size = 2 数据 3 被丢弃
TCP 窗 口
发送方
Window size = 3 Send 1 Window size = 3 Send 2 Window size = 3 Send 3
接收方
ACK 3 Window size = 2 数据 3 被丢弃
Window size = 3 Send 3
16
数据封装
发送数据的过程,就是 一个数据封装的过程
端口号 源IP+目的IP+ 上层协议 传输层报头 数据 数据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数据段 Segment 数据包 Packet
网络层报头 源MAC+目的MAC 数据链路层报头
数据
网络层
数据
数据链路层
数据帧 Frame 比特 Bit
17
将数据帧转换成高低电 平,即“0”或“1”代码
• • • • • 接口和媒体的物理特性位的表示 传输数率 位的同步 线路配置:设备与媒体的连接。 物理拓扑:星状拓扑、环状拓扑、总 线拓扑,等等。 • 传输模式:单工、半双工或全双工。
15
各层间的联系
应用层 对数据进行转换、 加密和压缩 表示层 会话层 提供可靠的进程到进程的 报文传输和差错恢复 传输层 网络层 将比特组装成帧; 提供节点到节点方式的传输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在媒体上传输比特; 提供机械的和电气的规约 将分组从源端传送到目的端; 提供网络互联 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 允许接入网络资源

osi模型的七个层次

osi模型的七个层次

osi模型的七个层次
osi模型的七个层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简称OSI模型)是一种概念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为网络的标准框架,定义于ISO/IEC 7498-1。

OSI模型简介
一、模型定义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英语: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缩写为OSI),简称为OSI模型(OSI model),一种概念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为网络的标准框架。

定义于ISO/IEC 7498-1。

二、层次划分根据建议X.200,OSI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划
分为以下七层,标有1~7,第1层在底部。

这七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1、物理层: 将数据转换为可通过物理介质传送的电子信号相当于邮局中的搬运工人。

2、数据链路层: 决定访问网络介质的方式。

3、网络层: 使用权数据路由经过大型网络相当于邮局中的排序工人。

4、传输层: 提供终端到终端的可靠连接相当于公司中跑邮局的送信职员。

5、会话层: 允许用户使用简单易记的名称建立连接相当于公司中收寄信、写信封与拆信封的秘书。

6、表示层: 协商数据交换格式相当公司中简报老板、替老板写信的助理。

7、应用层: 用户的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

网络OSI七层参考模型

网络OSI七层参考模型

网络OSI七层参考模型一、OSI参考模型在整个参考模型中,下层是为上层提供服务。

二、TCP/IP常见的协议(一)应用层为应用软件提供接口,使应用程序能够使用网络服务,应用层协议指定相应的传输层协议,以及传输层所使用的端口等。

应用层的PDU被称为Data(数据)。

Telnet:端口号23,使用传输层TCP协议,远程接入协议,提供远程管理服务,通过Telent客户端程序连接到服务器,用户在客户端中输入命令,这些命令在服务器端运行。

FTP:端口号20、21,使用传输层TCP协议,文件传输协议,主要用于文件的下载和上传,采用C/S((主机/服务器)结构。

TFTP:端口号69,使用传输层UDP协议,简单的文件传输协议SNMP:网络管理协议,一般用在管理平台,可将交换机、路由器等一些设备信息上传到网管平台HTTP:端口号80,使用传输层TC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提供浏览网页服务。

SMTP:端口号25,使用传输层TCP协议,邮件传输协议DNS:域名解析协议,将域名翻译成IP地址进行访问网址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自动匹配IP地址(二)传输层传输层协议接受来自应用层协议的数据,封装上相应的传输层头部,帮助其建立端到端的连接。

端口号的取值范围:0-655350-1023:知名端口号,发送过程中会在发送端随机匹配一个端口号,并且是在1023之外未使用的。

传输层的PDU被称为Segment(段)1.TCP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层通信协议。

在传输前先建立连接,之后才可以传输,传多少接收多少,丢包之后重传确保全部收到。

使用场景在文件传输或者文档传输中使用。

(1)TCP的建立-三次握手A.主机1向主机2进行syn(查询B.主机2向主机1进行syn查询,ACK确定C.主机1进行ACK确定----------TCP连接建立--------------(2)TCP四次挥手A.主机1向主机2发送FIN请求断开连接B.主机2向主机1发送ACK确认C.主机2向主机1发送FIN请求断开连接D.主机1向主机2发送ACK确认----------TCP连接断开--------------(3)TCP序列号与确认序列号序列号:对包进行排序,根据序列号确认序列号:对收到的包进行确认A.主机1向主机2发送3000的数据包,最大数值需要1500包,进行分段传输,0-1499,1500-2999B.主机2收到包后向主机1进行发送确认序列号,未收到或者丢包,主机2会向主机1再次发送所丢失的包进行重传。

OSI七层网络模型

OSI七层网络模型

OSI七层⽹络模型⼀、OSI七层⽹络模型简介1、OSI的前世今⽣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联。

是OSI组织为了互联⽹各层之间协作⽽制定的标准模型。

再具体点来说是为了使互联⽹各个基础组件⼚商统⼀标准⽽制定的标准,这样就能实现互联了。

2、OSI七层模型的划分OSI划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层、应⽤层3、OSI的分层设计思想OSI严格遵守了“⾼内聚、低耦合”的互联⽹设计思想,在OSI七层模型中每层只关注本层的实现,向上只提供标准接⼝,它不需要其它层的实现,各司其职。

⼆、各司其职⼀张图先了解各层间的基本功能物理层OSI模型的第⼀层,最终数据的传输通道。

物理层顾名思义就是最靠近物理传输设备的⼀层。

物理媒介包括光纤,⽹线,等。

改成的主要作⽤是实现相邻计算机间的⽐特流传输,尽可能屏蔽掉具体传输介质和物理设备的差异。

尽量对上层也就是数据链路层屏蔽掉其不需要考虑的物理介质差异,对其提供统⼀的⽐特流传输调⽤⽅式。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屏蔽物理媒介差异,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统⼀的物理⽐特流传输能⼒。

数据单元:⽐特实例:光纤、⽹线、集线器、中继器、调制解调器等。

举个例⼦,早前的电话机,你在北京,你⼥朋友在上海,你俩打个电话就能通话了。

为什么?因为中间有根电话线。

物理层你就可以这么简单的理解和记忆。

数据链路该层主要负责建⽴和管理不同计算机节点间的数据链路,并提供差错检测、封装成帧、透明传输的能⼒。

数据链路层⼜分为两个层:媒体访问控制⼦层(MAC)和逻辑链路控制⼦层(LLC)媒体访问控制⼦层(MAC)MAC地址你⼀定不会陌⽣。

每台计算机都有⾃⼰的全⽹唯⼀的MAC地址,如下图你也可以看看⾃⼰的MAC地址。

MAC⼦层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共享型⽹络中多⽤户对信道竞争的问题,完成⽹络介质的访问控制。

实现这个功能的是集线器。

⽤集线器组⽹,检查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有没有冲突,避免冲突的协议叫CSMA/CD协议。

OSI七层模型详解

OSI七层模型详解

OSI七层模型由低到高谈到网络不能不谈OSI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OSI/RM)的全称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OSI/RM),它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一个网络系统互连模型。

虽然0SI参考模型的实际应用意义不是很大,但其的确对丁•理解网络协议内部的运作很有帮助,也为我们学习网络协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物理层规定了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过程特性。

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一个传输数据的物理媒体。

只是说明标准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

属丁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 EIA/TIA RS-449、V. 35、RJ-45、 fddi令牌环网等。

第一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

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ARP、RARP、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802.2、802. 3ATM. HDLC、FRAME RELAY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

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

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第三层:网络层 IP、IPX、APPLETALK. ICMP传输层是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

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

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段(segment)。

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第四层:传输层TCP、UDP、SPX会话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

osi七层参考模型

osi七层参考模型
2020/11/23
7、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是OSI的最高层,它为OSI模型以 外的应用程序提供服务。
2020/11/23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核心层)
主要任务:负责端到端节点间数据传输和控制功能 。
传输层是OSI中承上启下层,下三层面向网络通信, 确保信息准确传输;上三层面向用户主机,为用户提供 各种服务。
传输层不涉及中间转发节点,即与使用的网络无关。
主要功能:弥补网络层服务质量的不足,为会话层提 供端-端的可靠数据传输服务。包括两端主机之间的流 量控制。
2020/11/23
信道的最大带宽; 传输介质(例如,是有导线的还是无导线的等); 传输方式:是基带传输还是频带传输,或者二者均可; 多路复用技术(FDM、TDM和WDM波分多路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等等。
(2)物理层的主要功能:
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持和拆除。
2020/11/23
• 物理或机械特性:规定了DTE和DCE之间 的连接器形式,包括连接器形状、几何尺 寸、引线数目和排列方式等。
• 电气特性:规定了DTE和DCE之间多条信 号线的连接方式、发送器和接收器的电气 参数及其他有关电路的特征。电气特性决 定了传送速率和传输距离。
• 功能特性:对接口各信号线的功能给出了 确切的定义,说明某些连线上出现的某一 电平的电压表示的意义。
形问题。
– 第二大问题:
●噪声干扰 ●噪声可能导致信号传输错误,即接收端难以从混杂
了较大噪声的信号中提取出正确的数据。 ●减少噪声的措施,如抵消与屏蔽、良好的端接和接
地技术等
2020/11/23

ISOOSI七层模型

ISOOSI七层模型

ISO/OSI七层模型一、物理层二、数据链路层三、网络层四、传输层五、会话层六、表示层七、应用层第4~7层称为高层功能(HLF):通信处理功能——终端具备的功能第1~3层称为低层功能(LLF):通信传送功能——网络和终端具备的功能物理层:开放系统中利用物理媒体实现物理连接的功能描述和执行连接的规程物理层协议规定的四个特性机械特性:形状、尺寸、引脚数量与排列情况等电气特性:信号电平、阻抗、传输速率、距离限制等功能特性:物理接口上各条信号线的功能分配和确切定义,比如数据线、控制线、定时线等规程特性:操作过程,比如信号线的工作规则、时序.物理层协议:连接两个物理设备,为链路层提供透明位流传输所必须遵循的规则,或者称物理接口数据终端设备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数据电路端设备DCE(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主要完成物理连接和传送通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等操作提供透明的位流传送监督传送通路的工作情况,出现故障,立即通知DTE和DCE物理层典型协议有EIA RS—232—C和EIA RS-449数据链路层:功能:数据链路的建立和拆除:同步、站址确认、收发关系的确定、最终一次传输等信息传输:信息格式、数量、顺序编号、接收认可,信息流量调节等传输差错控制:防止信号丢失、重复和失序的方法异常情况处理。

数据链路层解决的主要问题:成帧、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数据链路层的典型协议是OSI标准协议集中的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High Level Data Link Control)协议。

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在IEEE802局域网标准中被分为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与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

网络层:主机与通信网络的接口:以链路层提供的无差错传输为基础,向高层(传输层)提供两个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服务。

路由选择:静态路由选择算法动态路由选择算法流量控制:①吞吐量:信道在单位时间内成功传输的总信息量,单位为bps②拥塞③死锁网络层的典型协议是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Consulatave Committee International Telegraph and Telephone)的X.25,它适用于分组交换。

OSI七层模型详解

OSI七层模型详解

OSI七层模型详解1. OSI简述 OSI是⼀种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简称OSI),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联合制定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为开放式互连信息系统提供了⼀种功能结构的框架。

它从低到⾼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层、应⽤层。

2.OSI七层协议2.1 物理层 定义: 物理层是OSI的第⼀层,它虽然是最底层,但是是整个开放系统的基础。

物理层为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互连设备,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环境。

媒体和互连设备: 物理层的媒体包括架空明线、平衡电缆、光纤、⽆线信道等。

通信⽤的互连设备指DTE和DCE间的互连设备。

DTE即数据终端设备,⼜称物理设备,如计算机、终端等都包括在内。

⽽DCE则是数据通信设备或电路连接设备,如调制解调器等。

数据传输通常是经过DTE——DCE,再经过DCE——DTE的路径。

互连设备指将DTE、DCE连接起来的装置,如各种插头、插座。

LAN中的各种粗、细同轴电缆、T型接、插头,接收器,发送器,中继器等都属物理层的媒体和连接器。

主要功能: 为数据端设备提供传送数据的通路,数据通路可以是⼀个物理媒体,也可以是多个物理媒体连接⽽成。

⼀次完整的数据传输,包括激活物理连接,传送数据,终⽌物理连接。

所谓的激活,就是不管有多少物理媒体的参与,都要在通信的两个数据终端设备之间连接起来,形成⼀条通路。

传输数据:物理层要形成适合数据传输需要的实体,为数据传送服务。

⼀是要保证数据能在其上正确的通过,⼆是要提供⾜够的带宽(带宽是指每秒钟能通过的⽐特(BIT)数),以减少信道上的拥塞。

传输数据的⽅式能满⾜点到点,⼀点到多点,串⾏并⾏,半双⼯和全双⼯,同步和异步传输的需要。

2.2 数据链路层 定义: 数据链路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数据通道。

物理层要为终端设备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其连接。

OSI七层参考模型概论与详解

OSI七层参考模型概论与详解

OSI七层参考模型概论与详解⼀. OSI七层模型OSI七层参考模型的各个层次的划分遵循下列原则:1、同⼀层中的各⽹络节点都有相同的层次结构,具有同样的功能。

(⽹路中各结点都有相同的层次;不同结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

)2、同⼀节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可以是逻辑接⼝)进⾏通信。

3、每⼀层使⽤下⼀层提供的服务,并且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4、不同节点的同等层按照协议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概述OSI七层参考模型各层的作⽤:1、物理层:在物理媒体上传输原始的数据⽐特流。

2、数据链路层:将数据分成⼀个个数据帧,以数据帧为单位传输。

有应有答,遇错重发。

3、⽹络层:将数据分成⼀定长度的分组,将分组穿过通信⼦⽹,从信源选择路径后传到信宿。

4、传输层:提供不具体⽹络的⾼效、经济、透明的端到端数据传输服务。

5、会话层:进程间的对话也称为会话,会话层管理不同主机上各进程间的对话。

7、应⽤层:提供应⽤程序访问OSI环境的⼿段。

⼆. 开放式系统互联七层模型详解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

第⼀层:物理层(Physical Layer) (单位:⽐特bit)物理层定义了所有电⼦及物理设备的规范,为上层的传输提供了⼀个物理介质,本层中数据传输的单位为⽐特(bit)。

属于本层定义的规范有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实际使⽤中的设备如⽹卡等属于本层。

规定通信设备的机械的、电⽓的、功能的和过程的特性,⽤以建⽴、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连接。

具体地讲,机械特性规定了⽹络连接时所需接插件的规格尺⼨、引脚数量和排列情况等;电⽓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传输bit流时线路上信号电平的⼤⼩、阻抗匹配、传输速率距离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对各个信号先分配确切的信号含义,即定义了DTE和DCE之间各个线路的功能;规程特性定义了利⽤信号线进⾏bit流传输的⼀组操作规程,是指在物理连接的建⽴、维护、交换信息是,DTE和DCE双放在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

osi七层模型协议

osi七层模型协议

OSI七层模型协议引言OSI(开放系统互联)七层模型是一种网络协议参考模型,它定义了在计算机网络中不同层次的通信功能和协议。

该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4年发布,旨在为各种不同的计算机系统提供通用的协议框架,以实现互操作性。

OSI七层模型的结构OSI七层模型将网络通信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有不同的功能和责任。

下面是对每个层次的简要描述:1.物理层(Physical Layer):物理层负责传输数据的物理媒介,例如电缆、光纤等。

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比特流传输到网络中。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比特流转换为数据块,并添加用于错误检测和纠正的校验位。

它还负责控制物理链接和数据传输的流量控制。

3.网络层(Network Layer):网络层负责将数据块分组成数据包,并为每个数据包添加源和目的地址。

它的主要功能是路由选择和数据包转发。

4.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传输层负责将数据包分割为更小的数据段,并为每个数据段添加序列号和确认号。

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

5.会话层(Session Layer):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

它提供了会话控制和同步功能。

6.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表示层负责数据的格式转换和加密解密等功能。

它将数据从应用程序格式转换为网络格式,并在接收端将数据重新转换回应用程序格式。

7.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应用层负责提供特定的应用程序功能,例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和远程登录等。

它是用户直接交互的层。

OSI七层模型的优点OSI七层模型具有以下优点:1.分层结构: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功能,使得网络协议的设计和实现更加模块化和灵活。

2.互操作性:由于统一的协议参考模型,不同厂商和系统可以遵循相同的协议规范,实现互操作性。

3.便于维护和升级:由于模块化结构,可以更容易地维护和升级单个层次而不会对整个网络产生影响。

通俗讲解OSI七层模型

通俗讲解OSI七层模型

通俗讲解OSI七层模型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于 1983 年正式提出了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通称 ISO/OSI)。

将整个⽹络通信的功能划分为 7 个层次OSI参考模型将整个⽹络通信的功能划分为 7 个层次,这些层就像我们吃的洋葱、卷⼼菜的⼀样:每⼀层都将其下⾯的层遮起来。

下⼀层次的细节被隐藏起来。

如果你将洋葱⽪剥开往⾥看,你⼀定会流下许多眼泪,OSI模型也是如此,越往下看越难理解,只要你不怕流泪、⿇烦,不放弃你就会成功。

物理层:⽹卡,⽹线,集线器,中继器,调制解调器数据链路层:⽹桥,交换机⽹络层:路由器⽹关⼯作在第四层传输层及其以上集线器是物理层设备,采⽤⼴播的形式来传输信息。

交换机就是⽤来进⾏报⽂交换的机器。

多为链路层设备(⼆层交换机),能够进⾏地址学习,采⽤存储转发的形式来交换报⽂.。

路由器的⼀个作⽤是连通不同的⽹络,另⼀个作⽤是选择信息传送的线路。

选择通畅快捷的近路,能⼤⼤提⾼通信速度,减轻⽹络系统通信负荷,节约⽹络系统资源,提⾼⽹络系统畅通率。

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区别交换机拥有⼀条很⾼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

交换机的所有的端⼝都挂接在这条总线上,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的MAC(⽹卡的硬件地址)的NIC(⽹卡)挂接在哪个端⼝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的端⼝,⽬的MAC若不存在则⼴播到所有的端⼝,接收端⼝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内部MAC地址表中。

使⽤交换机也可以把⽹络“分段”,通过对照MAC地址表,交换机只允许必要的⽹络流量通过交换机。

通过交换机的过滤和转发,可以有效的隔离⼴播风暴,减少误包和错包的出现,避免共享冲突。

交换机在同⼀时刻可进⾏多个端⼝对之间的数据传输。

每⼀端⼝都可视为独⽴的⽹段,连接在其上的⽹络设备独⾃享有全部的带宽,⽆须同其他设备竞争使⽤。

当节点A向节点D发送数据时,节点B可同时向节点C发送数据,⽽且这两个传输都享有⽹络的全部带宽,都有着⾃⼰的虚拟连接。

osi体系结构的基本模型

osi体系结构的基本模型

osi体系结构的基本模型OSI(开放系统互联)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网络架构模型。

OSI体系结构将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划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任务,从而使得网络的设计和实现更加模块化和可扩展。

本文将介绍OSI体系结构的基本模型及其各层次的功能。

OSI体系结构的基本模型由七个层次组成,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下面将对每个层次的功能进行详细介绍。

1. 物理层:物理层是OSI体系结构中最底层的层次,它负责定义传输数据所需的物理介质和传输方式,包括电压、电流、物理接口等。

物理层的功能主要涉及信号传输、数据编码和时钟同步等。

2.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位于物理层之上,它负责在物理层提供的传输介质上建立数据链路连接,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包括帧的封装与解封装、差错检测与纠正、流量控制和访问控制等。

3. 网络层:网络层是OSI体系结构中的第三层,它负责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和路由选择。

网络层主要实现数据包的分组和转发,并通过路由算法选择合适的路径将数据从源节点传输到目的节点。

4. 传输层:传输层位于网络层之上,它主要负责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服务。

传输层的功能包括数据分段与重组、流量控制、差错检测与纠正以及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保证等。

5. 会话层:会话层是在传输层和表示层之间的一个抽象层,主要负责管理和协调通信会话。

会话层的功能包括会话的建立、维护和终止,以及数据的分割和重组等。

6. 表示层:表示层位于会话层和应用层之间,它负责对数据进行格式化和转换,以便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可以相互理解和交换数据。

表示层的功能包括数据的加密与解密、数据的压缩与解压缩以及数据的编码与解码等。

7. 应用层:应用层是OSI体系结构中最高层的层次,它提供了各种应用程序所需的网络服务和接口。

应用层的功能包括远程登录、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网页浏览等。

OSI七层模型详解

OSI七层模型详解

七层模型详解1.物理层:描述:怎么利用物理媒体?作用:物理层规定了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过程特性。

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一个传序数据的物理媒体。

协议:属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代表包括:EIA/TIARS-232、EIA/TIARS-449、V。

35、RJ-45等。

连接物理:LAN中的各种粗细同轴电缆、T型接插头,接收器,发送器,中继器等属物理层的媒体和链器。

转发器Repeater、集线器Hub、重发器(也成中继器或转发器)。

示例:Rj45,802.3等。

数据单位:在这一层数据单位称为比特(bit)。

2.数据链路层:描述:每一步该怎么走?作用: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

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协议: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连接物理:连接设备:网桥(也称桥接器),Bridge(可以进行两个网段直接的数据链路层的协议转换)。

示例:A TM,FDDI等。

数据单位:在这一层数据单位称为帧(frame)。

3.网络层描述:走哪条路去?作用: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选择。

此外,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联网等。

协议:网络层的代表协议包括:IP,IPX,RIP,OSPF等。

连接物理:连接设备:路由器(Router),桥路器BROUTER(网桥和路由器的混合系统)。

示例:IP,IPX等。

数据单位: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

4.传输层描述:对方在哪?作用:传输层是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

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

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协议:传输层的协议包括:TCP,UDP,SPX等。

IP为不可靠,TCP为可靠。

连接物理:示例:TCP,UDP,SPX。

数据单位:在这一层,数据单位成为数据段(segmen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应用层
网络服务与最终用户的一个接口。

协议有:HTTP FTP TFTP SMTP SNMP DNS TELNET HTTPS POP3 DHCP。

2.表示层
数据的表示、安全、压缩。

(在五层模型里面已经合并到了应用层)。

格式有,JPEG、ASCll、EBCDIC、加密格式等。

3.会话层
建立、管理、终止会话。

(在五层模型里面已经合并到了应用层)对应主机进程,指本地主机与远程主机正在进行的会话
4.传输层
定义传输数据的协议端口号,以及流控和差错校验。

协议有:TCP UDP,数据包一旦离开网卡即进入网络传输层
5.网络层
进行逻辑地址寻址,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路径选择。

协议有:ICMP IGMP IP(IPV4 IPV6)
6.数据链路层
建立逻辑连接、进行硬件地址寻址、差错校验 [3] 等功能。

(由底层网络定义协议)
将比特组合成字节进而组合成帧,用MAC地址访问介质,错误发现但不能纠正。

7.物理层
建立、维护、断开物理连接。

(由底层网络定义协议)
TCP/IP 层级模型结构,应用层之间的协议通过逐级调用传输层(Transport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和物理数据链路层(Physical Data Link)而可以实现应用层的应用程序通信互联。

应用层需要关心应用程序的逻辑细节,而不是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活动。

应用层其下三层则处理真正的通信细节。

在Internet 整个发展过程中的所有思想和着重点都以一种称为RFC(Request For Comments)的文档格式存在。

针对每一种特定的TCP/IP 应用,有相应的RFC 文档。

一些典型的TCP/IP 应用有FTP、Telnet、SMTP、SNTP、REXEC、TFTP、LPD、SNMP、NFS、INETD 等。

RFC 使一些基本
相同的TCP/IP 应用程序实现了标准化,从而使得不同厂家开发的应用程序可以互相通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