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课件: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合集下载

伤寒论讲义课件:阳明病

伤寒论讲义课件:阳明病

吴茱萸汤证
•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 焦也。(243) • [病机]:阳明虚寒,寒浊上逆 • [病证]:食谷欲呕——胃家虚寒,腐化无权,寒浊上逆。 • • • • • [治则]:温中和胃,散寒止呕 [方药]:吴茱萸汤 吴茱萸——辛苦,大热,暖胃逐冷,降逆,散寒。 生姜——散寒,降逆,止呕。 参,枣——甘温益胃阳,降浊阴。
[提要]:论阳明病的分类及特点
三承气汤鉴别表
调胃承气汤证
• [原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 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 [原文]: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 汤。(249) • [原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 调胃承气汤。(207)
[病因]:(1)太阳病三日,用发汗法,病邪不能解除,邪气由表入里, 传变,转属到阳明。(2)伤寒病,误用吐法,耗伤胃中津液,邪气内陷, 化燥成实,腑气不通。 [症状]: 蒸蒸发热-----胃热炽盛,蒸腾于外 腹胀满------胃中燥热结聚,腑气不畅。 不吐不下------燥热结聚于胃,影响胃气通降 心烦------胃热炽盛,循经上扰心神 [病机]:燥热结聚,胃热不调 [治则]:泻热和胃(泻热下实,和胃软坚) [方药]:调胃承气汤。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
少阳阳明证
• • • • • • • [病机]:津亏便结 [治法]:润燥导下 [方药]:蜜煎方 土瓜根方 猪胆汁方 [方义]:外导外治法 1 白蜜甘平无毒,有润燥滑利之功,适用于肠中津亏 的便燥。 • 2 土瓜根味苦寒无毒,有宣气润燥之功,故宜腑气不 畅,气血不利之便秘。 • 3猪毛里求斯汁苦寒润燥,清肠中之热,故宜肠燥有 热之便秘。
241条,结合病史---------阳明里实,攻下之后,六七日又不大便,烦不解, 腹满痛,下后邪热未尽,宿食与燥热相搏,结为燥屎,故仍宜大承气汤 下之。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第0章阳明病辨证并治课件-文档资料

第0章阳明病辨证并治课件-文档资料

病根在胃肠“但实不虚”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2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二、
阳明病病因病机
阳明病的成因与来路(179)
1、三种成因: 太阳阳明、少阳阳明——误治伤津化燥 正阳阳明——邪盛直犯阳明
2、三种病情:脾约<大便难<胃家实 3、提示治法: 伤津致燥——滋润为主 热盛致燥——泄热攻下为主
转 属 阳 明
呕不能食——胃阳偏旺,气机上逆 反汗出戢戢然——里热亢盛,迫津外泄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5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伤寒转系阳明的主要证候(188)
伤寒转系阳明者——邪从燥化,大便硬结 病人 戢然微汗出——结聚胃肠之燥热,蒸腾已伤津液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脉大
11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一、阳明病热证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12
(一)栀子豉汤证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4、互文见义的写作方法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3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辨太阳病误治转属为阳明病(181)
原发病:太阳病 若发汗——过汗,津液外泄 治疗 经过 患 者 若下——误下,津液下夺 若利小便——误利,津液下泄
机转: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不得大便(脾约) 证见 内实——内结成实(胃家实) 大便难——排便困难(润导法证) 诊断:此名阳明也——阳明病

伤寒论课件: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课件: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 明
(二) 呕不能食——邪气内传入里,胃失和降
反汗出濈濈然——里热亢盛,迫津外泄
伤寒转系阳明者, 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提要】
论伤寒转系阳明的特征。
【释义】
伤寒转系阳明 ——邪离太阳,兼及阳明。 濈然微汗出 ——热迫津泄。 伤寒—无汗 转系即介于二者之间, 阳明—多汗 腠理始开——濈然微汗出。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 寒,反恶热也。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定义 阳明病是外感病发展过展中,邪
入阳明,正邪相争剧烈,邪热盛极的 阶段。以“胃家实”为主要病理机转, 其性质为里、热、实证。
二、阳明病的病因病机
阳明病的成因: 1、本经自感:里热素盛,感邪后直接入里化热化燥。
-------正阳阳明 2、太阳病失治、误治,胃中干燥转属阳明。
-------太阳阳明 少阳病误用发汗、利小便,伤津化燥转属阳明。
-------少阳阳明 阴病转出:以太阴转出阳明者居多。
三、阳明病的病变部位
1、从经络角度 -------足阳明胃经 2、从脏腑角度 -------足阳明胃腑
-------手阳明大肠腑 涉及小肠
四、阳明的生理
阳明
足阳明胃 —主受纳 手阳明大肠 —主传导
吸取营养、化生 精微,排除糟粕。
1、经脉的循行:从头至足,贯穿全身 2、脏腑的功能: 3、阳明阳气的作用部位: 4、阳气的功能:
热发于外——洪大滑数
特点: 热结于内——沉实而大
小结:
一、性质:胃家实 二、来路: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太阴转属阳明
汗、吐、利小便太过,伤津化燥 三、成因: 汗出不彻,邪热内传
阳气素盛 太阴病,阳复太过,邪从燥化 津液素亏 四、脉证: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内证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外证 濈然微汗出,始虽恶寒,大便硬, 脉大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研究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 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
医学课件
6
二、《伤寒论》作者与成书
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荆 州南阳郡人,东汉末年 伟大的医学家。被 后人称为“医圣”。
成书约200-209年间。 社会背景 学术背景
医学课件
7
三、《伤寒论》的沿革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
医学课件
4
构成要素
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有较长发展史,有不同流派形成 有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 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医学课件
5
第二节 伤寒学的地位、形成与发展
一、《伤寒论》的地位
是中医经典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 证论治医著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的理论 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 证论治基础。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第0章阳明病辨证并治课件-文档资料

第0章阳明病辨证并治课件-文档资料
阳明内实,热郁心烦的证治(207)
不吐不下——未经吐下,证属胃实 证 阳明病 心烦——腑实热结,浊热上扰
补充:当有腹满,不大便,发热等症
治:可与调胃承气汤——泻热通腑,导热下行 (缓下)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27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阳 明 病
发潮热-阳明旺于申酉
诊断: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汗多肌疏,微恶风寒 大渴,舌上干燥——热盛津伤 心烦——热邪上扰,神志不安
变 证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18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的证治(169)
28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阳明燥实腹满的证治(249)
原因:吐后
邪不外解
胃津损伤,外邪内陷
伤寒
(外感病)
主证:腹胀满者——化燥成实,腑气郁结
当见秘、痛(补) 病机:燥热初结阳明
治疗:与调胃承气汤——泻热通便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29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2.小承气汤证
阳明多汗伤津致便硬谵语的证治(213)
热盛---汗出津伤---屎硬---谵语(因果关系)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30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阳明腑实轻证的治法与禁忌(214)

谵语-胃中浊热,上扰心神

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

针对性问题提出及解决方案探讨
问题一
如何准确判断阳明病的病情轻重?解决方案: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 综合判断。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指标进行辅助诊断,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
问题二
针对阳明病的不同证型,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剂?解决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选择相应的治疗 方剂。例如,对于阳明热盛证可选用白虎汤;对于阳明实热证可选用承气汤类方剂等。同时,也可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方剂的加减化裁。
白虎汤在现代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各种 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脑炎等,通过 清热生津的作用,有效缓解病情。
其他经典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小 柴胡汤等也在现代临床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广泛应用于各种外感疾病和内 伤杂病的治疗中。
承气汤在现代临床中常用于治疗各种 里热实证,如肠梗阻、胰腺炎等,通 过攻下热结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反恶热等。
阳明病以胃家实为主,包括无形 热邪亢盛和有形燥热内结两类。
阳明病发病原因及机制
发病原因
多因太阳病失治、误治,邪热内传入里;或因少阳病误发汗,伤津化燥而成;或因三阴病阳气恢复太过,转为阳 明病;或因失治、误治,伤津化燥所致。
发病机制
阳明病以燥热亢盛为主,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搏结,形成燥热实证。若燥热之邪弥漫全身,充斥表里,则见大 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阳明经证;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燥结成实,阻滞肠道,则见潮热、谵语、便 秘、腹满而痛、脉沉实有力等阳明腑证。
医案二
患者李某,女性,32岁,因反复发作性口 腔溃疡、便秘就诊。诊断为阳明病兼有阴虚 ,给予竹叶石膏汤合增液汤治疗,症状逐渐 改善。分析:本例患者除阳明病症状外,还 伴有阴虚表现。竹叶石膏汤具有清热养阴的 作用,增液汤则可润肠通便,二者合用针对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 分析: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下 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2020/8/10
.
10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2020/8/10
.
11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病外证如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 分析:
.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 施治:予白虎汤 ❖ 应用:
阳明胃热炽盛 仲景本身运用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2020/8/10
.
25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020/8/10
.
19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脉浮而紧喘、谵语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2020/8/10
.
20
❖ 鉴别:


太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2020/8/10
.
28
❖ 提要:继221、222条津气两伤进一步发展,水 热互结下焦证治
❖ 分析:脉浮—言里热盛反映在外而非表脉
发热 渴欲饮水
阳明胃热炽盛之征 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水气不利
❖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手。 有资料说:官至长沙太守。 公堂诊病。 弃官回乡。 弟子:卫汛、杜度。皆以医名。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的病理特点、证候类型及治法1.成因传经:太(少)阳病误治,伤津化燥成实三阴病阳复太过,或寒湿久郁化热直犯:胃阳素盛外邪直接侵犯阳明内有蕴热2.病理特点:胃肠燥热亢盛病位:胃、大肠性质:里实热证3.主要证型及治法:热证:无形邪热弥漫于经——燥屎未成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清热法——白虎汤实证:有形实邪结聚胃肠——燥屎已成主证:腹胀满、便秘、潮热、烦躁、脉沉有力攻下法——承气汤第一节阳明病辨证纲要一、阳明病提纲【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分析】胃家:泛指胃肠,《灵枢》:“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实:邪气亢盛,《素问》:“邪气盛则实”“胃家实”是对阳明病热证、实证病理机制的高度概括二、阳明病脉证【原文】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2)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3)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4)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6)身热——里热蒸腾于外汗自出——热盛迫津外泄不恶寒——表解里热独盛反恶热——阳明里热炽盛脉大——邪热亢盛,气血沸腾,充盈脉道阳明热证——邪热充斥内外,气血奔腾——洪大而数阳明实证——燥热聚结胃肠,实邪内阻——沉实而大阳明病的主脉是()A.浮脉B.大脉C.洪大脉D.浮滑脉E.沉脉『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阳明脉大。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一、阳明病热证(一)栀子豉汤证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221)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提要】此两条论阳明病栀子豉汤证的证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 白虎?-青龙、朱雀、玄武? 承气? 阳明热证 阳明实证 阳明虚寒证?
阳明本义
《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阳明何谓也?岐
伯曰:两阳合明也。” 把阳气从一种生发的状态、释放的状态变化 为收拢聚合状态,使它转入蓄积收藏的状态, 这个叫“两阳合明”
阳明经义
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内经》腹为阴、背为阳
后阳主升 前阴主降
-足太阳行于身之后正故太 阳主开升
-阳明主合降
解决问题:阳明经的正常气机
阳明府义
阳明之府主要包括胃肠与脾和肺有关。
解决问题:六府以通为用

启发:下法为什么能治百病? 《素问》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上壅者疏其下”
此乃大肠实热,治宜通腑泻热。方拟小承气 汤加味。处方: 大黄(后下)20g,厚朴5g, 杏仁、枳实各lOg,麦冬15g水煎服。 1剂后,大便解出甚多,状如羊粪,咳嗽 减轻。上方大黄减为15g,再进3剂。药后 大便通畅,日行2次,能平卧及下床活动, 思食,黑苔已退。后以清润之品调理1周而 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病案讨论二
陆祖愚治顾玉严,年六十,患伤寒,服药头 疼骨痛已除,身热烦躁,兼发赤斑而狂。诊 之,六脉沉数有力。目瞪直视,噤不出声, 舌黑芒刺,四肢冰冷。询其大便,二十日不 行。谓年虽高,脉尚有神,力任无事。
病案讨论三
李某,男,35岁。病下利腹痛,肛门灼热如 火烙,大便后重难通。曾自服“十滴水” (热性之品),腹痛当时得以减缓,下利3 日未作。至第四天,腹痛又发,较前更严重, 里急后重,下利皆为红白粘液,有排泻不尽 之感。现以手按其腹,疼痛叫绝。脉沉有力, 舌苔黄厚。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10)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10)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10)(239)「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但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愦愦及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燥不得眠;若下之,则腹如故,小便难也。

脉浮而紧,代表的是有表证,表寒,咽燥口苦,肠胃里面太热,喉咙就干燥了,照理说胆汁应该往下走,遇到肠胃里面太热了,胆汁就逆行往上,就会口苦,腹满而喘,有可能是太阴的湿证胀满,也有可能是大便堵到的胀满,发热汗出,有表证,但是病人又不恶寒,但恶热,身重,只有湿很盛的时候,病人会身重,遇到这种情形,表示太阳、少阳、阳明都有了病,若发汗,则燥, 如果发汗,只去太阳,就没管到少阳、阳明,发汗后会燥,因为里面已经有阳明证,这时候小柴胡汤最好,愦愦及谵语,不但燥而且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如果烧针,津液丧失会很多,血里面会更热,会燥不得眠,若下之,则腹如故。

小便难也,攻下的时机一定要确定大便结实,现攻下后腹如故,就是攻太早了,因为他并不是真正大便结实,结果把津液都攻出来了,小便就没有了。

如果临床上遇到不得已的情形,有本条的症状但又必须攻下的时候,可以在攻下的时候,加上一些固阳的药。

(240)「阳明病」,心中懊憹,舌上胎者,宜「栀子豉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中焦燥热的时候用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是对中焦火盛,所以心中懊侬,舌上胎者,宜「栀子豉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嘴巴很口渴,喝水又不能止渴就知道津液伤到了,所以白虎加人参汤,能止渴,有些上消糖尿病的,喝了水,小便就跑掉了,因为水不能进入血里面, 血里面的水不够就燥渴,燥渴喝了水又不是进入血里面,血里面的浓度越来越高,糖的浓度就会增加,所以白虎汤加人参汤一下去,血糖就下来了,白虎加人参汤就是热伤上焦,对上焦的热;若脉浮发热,热除了发高烧以外,还有发炎,身体里面发炎了或伤口化脓也会摸到脉浮发热,以为是伤寒表证,结果不是,这时候病人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现象,就是喝了水小便又下不来,滴滴答答的,这时候张仲景说「猪苓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是喝一碗水小便一碗。

伤寒论PPT(阳明病篇)

伤寒论PPT(阳明病篇)

无所复传?
• 如何理解“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 答2:胃气盛,病不内传。
• 阳明病,是否传入三阴,主要取决于胃气之强弱。
证 据 一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
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0条
证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
据 二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病
3种成因
太阳误治 少阳误治 邪盛直犯
3种症状 脾约 < 大便难 < 胃家实
2种治法
伤津致燥实-滋润导下 热盛致燥实-泄热攻下
举例1:太阳病→阳明病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 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
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抵抗太过
六经实质--正邪相争说--祝味菊
• 太阳----合度之抵抗 • 阳明----元气偾张,功能旺盛,抵抗太过 • 少阳----抗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屡退 • 太阴、少阴----正气懦怯,抵抗不足 • 厥阴----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少阳病治禁: 禁汗 禁吐 禁下 禁利
举例5:太阴病→阳明病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 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 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187]
举例5:少阴病→阳明病
少阴三急下症:
急宜
1)“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 下 大
口干燥者”
之承
2)“腹胀,不大便者”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脾脏者,常著 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要】论阳明病的成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 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 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①,内实,大便 难者,此名阳明也。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词解】
不更衣
即不大便
【提要】辨太阳病误治伤津转属阳明。
辨太阳病误治转属为阳明病(181)
原发病:太阳病
五、阳明病分类
本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热证 ——有热无积之无形邪热。 (白虎汤证、白虎加参汤证等。 )
实证 ——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 (三承气汤证等。)
兼变证:阳明发黄证、阳明血热证等。
四、阳明病治则治法
热证
清法(“热者清之”)
清热生津 清宣郁热 清热滋阴利水
实证 寒证
下法(“留者攻之”) 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兼变证随证施治
在方位里居中。
万物所归 ——胃为水谷之海,有受纳之功, 故病则表里寒热之邪皆可归 聚胃肠,有万物归土之义。
无所复传 ——邪入阳明化燥成实后,每多 一下即愈, 而不易再传他经。 腑气不通,则邪留不去。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提要】论阳明病主脉。
释义
脉大之理: 生理:水谷之海,多气多血,阳气最旺 病理:正盛邪实,阳热亢盛,鼓动于外
-------少阳阳明 阴病转出:以太阴转出阳明者居多。
三、阳明病的病变部位
1、从经络角度 -------足阳明胃经 2、从脏腑角度 -------足阳明胃腑
-------手阳明大肠腑 涉及小肠
四、阳明的生理
阳明
足阳明胃 —主受纳 手阳明大肠 —主传导
吸取营养、化生 精微,排除糟粕。
1、经脉的循行:从头至足,贯穿全身 2、脏腑的功能: 3、阳明阳气的作用部位: 4、阳气的功能: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词解】
汗出濈濈然
即汗出连绵不断的样子。
【提要】
论太阳病汗出不彻及伤寒邪热入里均 可转属阳明。
太阳病汗出不彻及伤寒邪热亢盛均可转属阳明 (185)
初得病时发其汗——本为正治
时短——乍出乍收
(一) 汗先出不彻 量少
邪无出路
太 阳
未及全身
化热传里 转 属

发热无汗——寒邪束表,失汗

【词解】 阳明居中,主土也
阳明胃在五行中属土, 土居中央,故云阳明居 中,主土也。
【提要】
阳明初感恶寒的原因和自罢的机理。
释义
1、恶寒之因 :阳明初感,经气被遏, 阳郁不伸。
2、恶寒的特点: ①时间短,程度轻。 ②不伴有头项强痛等表证。 ③不药自罢。
3、自罢之理: 阳明居中主土 ——胃在五行中属土,
阳 明
(二) 呕不能食——邪气内传入里,胃失和降
反汗出濈濈然——里热亢盛,迫津外泄
伤寒转系阳明者, 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提要】
论伤寒转系阳明的特征。
【释义】
伤寒转系阳明 ——邪离太阳,兼及阳明。 濈然微汗出 ——热迫津泄。 伤寒—无汗 转系即介于二者之间, 阳明—多汗 腠理始开——濈然微汗出。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 寒,反恶热也。
若发汗——过汗,津液外泄
治疗
若下——误下,津液下夺
经过

若利小便——误利,津液下泄

机转: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不得大便(脾约)
证见 内实——内结成实(胃家实)
大便难——排便困难(润导法证)
诊断:此名阳明也——阳明病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 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 而反汗出濈濈然①者,是转属阳明也。
三承气汤 麻子仁丸 蜜煎或大猪胆汁
发黄证—清热利湿 血热证—清热凉血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提要】阳明病提纲。
【释义】
胃家
指胃、大肠、小肠。
邪气盛
燥热亢极,充斥全身(热证) 燥热与胃肠宿滞相搏结为燥屎(实证)

阳明病所处阶段属实(外感病极期)
病根在胃肠“但实不虚”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 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 脾约①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 大便难是也。
阳明病的成因与来路(179)
1、三种成因: 太阳阳明、少阳阳明——误治伤津化燥 正阳阳明——邪盛直犯阳明
2、三种病情:脾约<大便难<胃家实 3、提示治法: 伤津致燥——滋润为主
热盛致燥——泄热攻下为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词解】
脾约:
胃热肠燥,津液受伤,脾阴不足, 使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受到约束, 而见大便硬,小便数,叫做 “脾 约”。参见247条麻子仁丸证。
【提要】
论阳明病外证。
身热 汗自出 不恶寒 反恶热
释义
里热外蒸(热势高亢,伴汗出, 热不为汗衰) 里热逼津外泄(汗出连绵不断, 必伴身热)
外无表证,里热独盛
热由内发,内外俱热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 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 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 主土也①。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 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定义 阳明病是外感病发展过展中,邪
入阳明,正邪相争剧烈,邪热盛极的 阶段。以“胃家实”为主要病理机转, 其性质为里、热、实证。
二、阳明病的病因病机
阳明病的成因: 1、本经自感:里热素盛,感邪后直接入里化热化燥。
-------正阳阳明 2、太阳病失治、误治,胃中干燥转属阳明。
-------太阳阳明 少阳病误用发汗、利小便,伤津化燥转属阳明。
热发于外——洪大滑数
特点: 热结于内——沉实而大
小结:
一、性质:胃家实 二、来路: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太阴转属阳明
汗、吐、利小便太过,伤津化燥 三、成因: 汗出不彻,邪热内传
阳气素盛 太阴病,阳复太过,邪从燥化 津液素亏 四、脉证: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内证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外证 濈然微汗出,始虽恶寒,大便硬, 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