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治疗常用穴位ppt课件
针灸学面瘫ppt
பைடு நூலகம்
曲池穴
手三里穴
位于肘部,具有疏风散热、调和气血的作用,对面瘫引起的发热、头痛有缓解作用。
位于前臂,具有通络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对面瘫引起的上肢麻木、疼痛有缓解作用。
03
手部穴位
02
01
位于小腿外侧,具有疏肝利胆、舒筋活络的作用,对面瘫引起的下肢不遂、肌肉疼痛有缓解作用。
阳陵泉穴
位于小腿前外侧,具有健脾和胃、调经活血的作用,对面瘫引起的食欲不振、月经不调有缓解作用。
面瘫患者的生活护理
饮食护理
面瘫患者可能会出现眼部闭合不全的症状,应注意眼部卫生,避免眼部感染和干燥。
眼部护理
面瘫患者应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口腔感染。在进食后应及时漱口,避免食物残渣留在口腔中。
口腔护理
面瘫患者的心理护理
要点三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向患者介绍面瘫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康复过程,使其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信心。
针灸治疗的原则
整体观念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发病部位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因人而异
结合中医辨证理论,针对不同的病因、症状和体征,选用不同的穴位和针刺方法。
辨证施治
针灸治疗的方法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经络和气血,达到治疗面瘫的目的。
针刺治疗
灸法治疗
电针治疗
拔罐治疗
通过燃烧艾叶等中药材,产生热力刺激皮肤和穴位,以温通气血、扶正祛邪。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通过电刺激加强穴位针刺的效果,增强治疗作用。
通过负压吸引作用,使局部组织充血、水肿,促进炎症消退和面瘫恢复。
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前应明确诊断,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面瘫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行针手法
• 1.提插法;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
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 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一般来说,提插幅度大, 频率快,刺激量就大;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 小
• 2.捻转法;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
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
• (二)治法
• 贴敷药物:分2组。1、麝香2克,全蝎1.5克,白胡椒1.5 克,白花蛇1克,蜈蚣1条。共研细末。2、川芎、当归各 500克,黄连600克,植物油500克,同置煎枯去渣,炼至 滴水成珠,加黄丹360克,搅匀,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 后,加入天牛粉286克,搅匀,分摊于纸上配,每帖膏重2 克。
• 3.面瘫急性期,面神经处于水肿状态,不宜灸,3天 后才宜施灸。
• 4.施灸后,面部毛孔张开,应注意避风。
精品文档
穴位敷贴治疗面瘫
• (一)取穴
• 主穴:分3组。1、阳白、四白、牵正、地仓;2、下关、翳 风;3、阿是穴。 配穴:颊车、太阳、大椎、大迎、 瞳子髎。 阿是穴位置:共九个刺激点。第1点在患侧 内颊膜部咬合线上,相当于第二臼齿相对区,在此点前后 0.5厘米处各为1刺激点,然后在咬合线上下约0.5厘米的 平行线上各选和前3点相对应的刺激点6个。
精品文档
• 进针深度与角度 • 1.直刺;针体和腧穴皮肤约呈90°左右针刺角度刺
入的方法。适用于攒竹 下关 颊车 阳白 合谷 足三里
• 2.平刺;针体与腧穴皮肤约呈15°左右针刺角度刺
入的方法。适用于面三穴。
• 3.深度;面瘫1向颊车透刺,进针2.5寸;面瘫2向颧
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3向四白穴透刺;进针1.5寸, 针选用3.0寸针,尽量顺着面部肌纤维走向进行透刺。
面瘫的针灸治疗演示幻灯片
叁 诊断
?症状
? 急性发病,常于睡醒发现 ? 患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 ? 患侧额纹、不能作蹙额、皱眉等动作 ? 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人中沟偏歪 ? 眼裂增大,眼睑闭合不全、露睛流泪。
?贝尔征
? 患者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
10
叁 诊断
11
叁 诊断
?体征
? 部分患侧初起耳后、耳下疼痛。 ? 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病变波及鼓索神经) ? 听觉过敏(镫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 ? 后遗症:面积挛缩、面肌痉挛、联带运动、鳄鱼泪症
25
伍 针灸治疗 电针
颊车——地仓、阳白——四白各为一组,各接电极一头, 以断续波刺激10~20min ,通电15分钟,通电量以面部 肌肉轻微跳动为度。电针宜于后期使用,急性期多不宜 使用。适用于恢复期及发病时间较长者。
26
伍 针灸治疗
穴位敷贴
取患侧太阳、颊车、地仓、颧髎、牵正、下关、阳白等 穴。 将马钱子锉粉末约1~2分,撒于胶布上,贴于穴位处, 5~7日换药1次; 蓖麻仁捣烂加麝香少许,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 3~5日更换1次; 白附子研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每日 1次。 适用于早期或恢复期。
修、下关、颊车。 ? 抹法:自印堂交替向上抹至神庭,从印堂向左右抹至两侧太
阳,再从印堂向左右抹上下眼眶,自睛明沿两侧额骨抹向耳 前听宫,从迎香沿两侧额骨抹向耳前听宫,治疗约6分钟。
29
陆 推拿治疗 ?操作方法 ? 指揉:牵正、承浆、翳风,每穴1分钟。 ? 大鱼际揉:面部前额及颊部3分钟左右。 ? 擦法:患侧颜面部向眼方向施以擦法,以透热为度。 ? 拿法:风池、合谷各1分钟。
27
伍 针灸治疗 穴位注射
取患侧阳白、颊车、地仓、迎香、翳风及曲池、足三里, 选维生素B1、维生素B12或加兰他敏注射液,面穴 0.2~0.3ml/ 穴,体穴1~2ml/ 穴。每次取2~3穴注射,隔 日一次。适用于各型各期。
面瘫中医针灸治疗PPT课件
诊断标准
• (1).发病期常有受凉、吹风史或咽痛上感 史。
• (2).起病急,数小时或一天内面部瘫痪 的症状全部显现。
• (3).临床表现常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口眼歪斜,目闭不全,额纹消失,鼻唇沟 平坦,口角流涎,面部被牵歪向健侧为主 要特征。有时伴有病前侧前2/3舌部味觉减 失,听觉过敏。病侧乳突部疼痛等症状。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面瘫中医针灸治疗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面瘫简介
• 面瘫,西医称面神经炎,又称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激发因素 可能为受风吹或着凉,起病较急。面瘫, 中医又称“口癖”“吊线车”“歪嘴 风”“口眼歪斜”。中医认为,面瘫的发 生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络脉 空虚,风邪夹寒,或夹热,夹暑湿等邪乘 虚入中面部阳明、少阳等脉络,致使营卫 不和,气血痹阻,筋脉失养而致。
• 选穴:阳白(患侧)、四白(患侧)、地 仓(患侧)、下关(患侧)、足三里、太 冲、血海、合谷。
13
其它配法
• 电疗:取地仓与頬车、阳白与瞳子髎。通电 10~15min,用断续波,通电量以患者舒适为度, 面部肌肉微微跳动为宜。适用于病程已有2周以上 的治疗。
• 刺血拔罐:用皮肤针轻轻叩刺地仓、口禾髎、夹 承浆、頬车、下关、阳白、太阳、翳风。配用小 口径火罐拔吸5~10min。隔日一次。适用于难治 性“面瘫”和面部有“倒错现象”。
• 风痰互结,流窜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阳 明络脉壅滞不利而致口眼歪斜,眼睑闭合 不全,口角流涎。常伴有颜面麻木作胀, 头重如裹,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 腻或滑,脉弦或滑。
• 选穴:阳白(患侧)、四白(患侧)、地 仓(患侧)、下关(患侧)、足三里、阴 陵泉、风池。
面瘫治疗相关穴位PPT课件
25
大迎
• 大迎 在下颌角前1寸 3分,当咬肌附着部前 缘。
• 主治:口噤,颊肿, 齿痛。
26
太阳
• 太阳 在眉梢与目外 眦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 陷中。
• 主治:头痛,牙痛, 目赤肿痛,面瘫。
27
颧髎
• 颧髎;目外眦直下, 颧骨下缘凹陷处。
• 主治:口眼歪斜、眼 睑瞤(shun)动、齿 痛、三叉神经痛等局 部病证。
• 主治:膝痛,下肢不遂,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 泄泻,便秘,痢疾,水肿, 咳喘痰多,乳痈,头晕, 耳鸣,心悸,癫狂,中风, 疳积,体虚赢瘦。为保健 要穴。
11
承浆
• 承浆 在颌唇沟的中 央,当下唇下陷中。
• 主治:口眼歪斜,面 肿,龈肿,齿痛,流 涎,癫狂。
12
人中
• 人中 在人中沟上中 1/3处。
22
听会
• 听会 在耳屏切迹 前方,下颌骨髁状突 后缘,张口有孔。
• 主治:耳聋,耳鸣, 齿痛,口眼歪斜,下 颌关节脱臼。
23
下关
• 下关 在颧弓与下颌 切迹之间的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 主治:齿痛,耳鸣, 耳聋,口眼歪斜,牙 关开合不利。
24
颊车
• 颊车 在下颌角前上 方一横指凹陷中,咬 紧牙齿时,当咬肌的 最高隆起处。
• 主治:视物不明,流 泪,口眼歪斜。
16
鱼腰
• 鱼腰 在眉毛的中点。 • 主治:目赤肿痛,眼睑
下垂,眉棱骨痛。
17
丝竹空
• 丝竹空 在眉梢的凹 陷中。
• 主治:头痛,目眩, 目赤痛,齿痛,癫痫。
18
印堂
• 印堂 在两眉连线的 中点。
面瘫的中医治疗及ppt课件
面瘫〔又称为口歪眼斜、面神经麻木、面 神经炎〕,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 所致,以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 的疾病。临床表现为突发性一侧口歪眼斜,闭 目不能,口角下垂或耳后疼痛,耳鸣,流泪。 患侧面部表情运动丧失,额纹消逝,不能皱眉 和闭目,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鼓腮 漏气,双侧面瘫时,面部呆板,无表情。
临床中医护理
1.1 心思引导 患者大多忽然起病,导致患者心 境紧张,担忧难以治愈及留后遗症,产生焦虑不 安、恐惧等不良心情。尽量将患者安排单间或其 他面瘫患者房间,应自动关怀体恤患者,多与其 交谈,多谈胜利案例,加强患者的康复自信心, 这对缩短康复时间有很重要的作用。护士应积极 协助顺应医院环境,病房提供电视来自可分散患者 对本人疾病的留意力。
周围性面瘫多与病毒感染和冰冷刺激有关,从 脑桥面神经核发出直至面肌的周围神经通路任何部 位受损均可引起面神经麻木。
周围性面瘫属祖国医学“口眼歪斜〞的范 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学以为面 瘫是因人体正气缺乏,脉络空虚,风邪挟痰乘 虚入中面部脉络,致使气血闭阻,筋脉失养, 肌肉缓慢不收,而发生口眼歪斜。因此,其构 成以风、痰、瘀为表,以虚为本,按照疾病的 分期,辨证施治,分别采用祛风化痰、活血通 络、补虚益气等根本大法。
①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留意思想集中,不 能分散精神,以免艾条挪动,不在穴位上;
②体位在温馨、自然、穴位要准确,普通取患侧脸部 的攒竹、丝竹空、阳白、四白、地仓、颊车、迎香、 听宫、印堂、人中、水沟等穴,每个穴位灸5~7min;
③施灸过程中要随时讯问病人对温度的感受, 以病人觉得温馨部分皮肤细微红晕为度,对于 皮肤觉得愚钝者和小儿,艾条间隔穴位要稍远 一些,做到既不烫伤皮肤,又能收到较好的效 果,施灸终了30min内,防止外出或迎风受寒 而加重病情。
针灸治疗面瘫PPT课件
谢谢!
传播中医传统文化
弘扬国学瑰宝针灸
学习针灸联系电话:(肖老师)
(肖老师)
“倒错”现象:面神经麻痹不恢复 或不完全恢复时,可产生瘫痪肌的 挛缩。 1、面肌挛缩,表现为病侧鼻唇沟加
深,眼裂缩小,口角歪向病侧。 2、面肌痉挛 3、联带运动(眨眼时瘫侧抖动、收
缩;露齿时,不自主闭眼;试图 闭眼时额肌收缩;) 4、鳄鱼泪征
罩、眼罩防护。
33
4、防止眼部感染,可点滴眼药水。 5、通常在起病1—2周内开始恢复,
1—2月内症状明显好转,约2/3 患者在三周内可基本恢复正常。
34
6、本病有自愈倾向,但针灸起缩短作用。 7、针灸作用的机制:
增强肌肉收缩,恢复神经的传导;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抗菌、抗病毒; 提高机体免疫力。
13
脉正 络气 空不 虚足
,
经筋( 面 筋、太 部 )阳阳 筋
明经 脉
经气阻滞, 脉络失养, 筋肉纵缓不收
面瘫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发病突然,常于夜间发病。 2、患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 3、食物停留于患侧齿颊间。
15
4、患侧耳后、 耳下、面部疼痛, 舌前2/3味觉减退 或消失,听觉过敏。 5、或伴流泪、流涎。
facial paralysis
1
2
3
一、概述
1、定义:是以一侧面部麻痹,口眼歪 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中医又称“口眼歪斜”, “歪嘴风”,“口歪”。
2、西医相关病证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4
面神经解剖结构
面神经—(混合神经) 1、运动神经纤维:支配面部表情肌 2、感觉神经纤维 (1)一般感觉神经纤维:支配面部、
16
面瘫针灸疗法 ppt课件
39
ppt课件 5
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发病突然,常于夜间发病。 2、患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 3、食物停留于患侧齿颊间。 4、患侧耳后、耳下、面部疼痛,舌前 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 5、或伴流泪、流涎。
ppt课件 6
(二)体征: 1、额纹变浅消失; 2、眼睛闭合不良, 眼裂变大; 3、鼻唇沟变浅或消 失; 4、人中沟歪、露齿 时口角歪向健侧。 5、蹙额 、皱眉、吹 口哨、鼓颊困难。
ppt课件 35清洁,床单位整洁,环境优 雅,给患者以良好的养病环境。 保持心情舒畅,鼓励病人配合治疗。 每晚给温水湿热敷1次,可促进血运以疏 通经络。 戴茶色镜或墨镜,以免露睛流泪。
ppt课件
36
自备梅花针轻轻叩刺患侧面部,以局部微 红为度,以后期何后遗症期效果尤佳。 用艾条灸患侧面部,至皮肤微红。 用抗生素眼药水1~2滴,每日点眼数次, 可防止患侧眼球干燥及感染。 戒除烟酒,禁食肥甘厚味之品,多吃水果 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ppt课件
23
阳白
攒竹 四白 颧髎
鱼腰
地 仓
颊车
ppt课件
24
随证配穴:
1、早期风火盛:风池、太冲、耳尖放血 2、风寒:风池 3、眼睑闭合不全:睛明 4、人中沟歪斜:人中 5、鼻唇沟变浅:迎香 6、颏唇沟歪斜:承浆
ppt课件
25
7、后期体虚:灸大椎、足三里、 脾俞、百会 8、倒错现象:补健侧,泻患侧, 双侧针刺,以浅刺为主。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6、“倒 错”现象(久病)
病变后期面神经恢复不完全所导致的后 遗症。 瘫痪肌挛缩:瘫痪侧反而鼻唇沟加深,口角牵 向患侧,眼裂缩小。 面肌痉挛:瘫痪侧面肌不自主抽动,情绪激动 或精神紧张时更为明显。 联带运动:病人瞬目时即出现瘫痪侧上唇轻微 颤动,露齿时病侧眼睛不自主闭合,闭目时 瘫痪侧额肌收缩,咀嚼时瘫痪侧眼泪流下或 颞部皮肤潮红、局部发热、汗腺分泌等。
针灸治疗面瘫PPT课件
面神经炎的针灸治 疗 随 证 加 减 :
• 风寒证加风池、外关; • 风热证加风池、曲池; • 抬眉困难加攒竹; • 鼻唇沟变浅加迎香; • 人中沟歪斜加水沟; • 颏唇沟歪斜加承浆。 • 体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
第26页/共55页
面神经炎的针灸治疗
第27页/共55页
面神经炎的针灸治疗
第51页/共55页
面神经炎的辨证调护
•
面部避免吹风受寒,用温水漱口、洗脸,必要时可带口罩、眼罩防护。
•
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易侵入,每日点眼药水2~3次,夜间可涂眼药膏,
防止暴露性角膜炎。
•
调节情志,少言笑。
•
饮食忌生冷、辛辣、腥发之品。
•
加强面肌表情肌锻炼。
第52页/共55页
谢谢
第53页/共55页
第9页/共55页
患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裂增宽, 闭合不全,口角歪向健侧,伴迎风流泪,舌前 2/3味觉障碍,少数或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 部疱疹等。
第10页/共55页
面神经炎的诊断要点
辅助检查
• 面神经神经兴奋性试验(NET) • 面神经神经最大刺激试验(MST) • 面神经电图(ENOG) • 诱发肌电图(EFMG)
• 针刺操作: 诸穴均每日针刺一次,留针20分钟。
第46页/共55页
经筋刺法
针刺方向
向多方透刺
透刺
一穴多针,针尖 与表皮成15°角
关键 技术
第47页/共55页
针刺深度
进针深度为2~3 分,沿皮透刺。
排刺
患侧面部经筋, 多针浅刺排刺, 以进入皮内为度。
经筋刺法
关键技术--透刺方向:
• 太阳透地仓:进针后透刺 2.5寸。
面瘫穴位治疗
1、合谷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凡是颜面上的病,颈项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2、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着;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3、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4、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5、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6、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7、颊车穴: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治疗一般向地仓穴透刺;8、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9、颧髎穴:位于目外眦直下,下缘凹陷处;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目赤,目黄,齿痛,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直刺寸,斜刺或沿皮刺寸;10、翳风穴: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治面瘫时可向下颌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四白穴:位于人美观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穴位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持鄙人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处所便是四白穴;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针灸推拿配以中药治疗本病取得较满意效果; 现介绍如下瘫即,有和两种,本文所述为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素体,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加之起居不慎,乘虚入侵脉络,致使该侧气血痹阻,脉络失于濡养,导致该侧肌肉弛缓无力,受对侧牵拉而歪斜,病因以风为主,次为风寒、风热或风邪与痰瘀相杂; 治疗方法 1.3.1 针灸治疗现代医学认为,针灸可使肌纤维重新得到神经支配,使受障碍的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改善局部新陈代谢,加速面部的肌肉神经功能恢复2;治则:祛风通络,取穴:、、、透、风池、下关、、,每次选3或4穴,加减法:眼睑不能闭合,露眼流泪者加、鱼腰、,透鱼腰;耳后痛者加;味觉减退者加濂泉;手法:平补平泻抽针法;操作:合谷、太冲、风池针用泻法,下关、牵正、迎香、,采用平补平泻法;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使面肌向患侧抽动,留针20 min,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在针刺的同时可加用电针,频率为60次/min,时间一般为15 min,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休息3~5天可以进行下个疗程; 推拿按摩一般宜在发病后3天开始进行,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头枕部垫一薄枕,患者坐于床头椅子上,一手固定其头部,另一手用指掌摩揉法施术于颜面部3~5次,然后以手指的掌面和肌从额正中线开始向外至双侧太阳穴,再向前下至颊部掌揉至下颌,手法宜轻,放松于耳部,施术2~3 min,然后用中指指腹点按于太阳、阳明、攒竹、迎香、颊车、地仓、约3~4 min;以一指推法施于对侧风池、翳风及颈项部,约3 min,以局部出现酸、麻、胀、痛感为度,再拿1 min,用拿法施术对侧合谷约1 min,上述治疗每日1次,每次约20~30 min; 中药治疗因本病形成以虚、风、痰、瘀四者为其基本病理基础,正气虚为病之本,风、痰、瘀为病之标;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虚益气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祛风化痰常选、、、蜈蚣、防风、、葛根、、、白附子、等药;活血通络宜用当归、、、、地龙、、、红花、等药;补虚益气宜选黄芪、、、白术等;临证时,可根据不同的证型,有所侧重,或以祛风化痰为主,兼以活血益气,或以为主,兼以祛风化痰补虚,或以补虚扶正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祛风;又根据病邪性质不同,偏寒者予以散寒,偏热者予以清热;热重者,肝郁者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方案治疗体针之一一取穴主穴:地仓、水沟、颧髎、四白、太阳、丝竹空、翳风、睛明;配穴:合谷、内庭;二治法每次选主穴4~5穴,配穴1穴;面部穴可用透刺法,据透刺之两穴间距离选针;并以针尖到达止穴后再刺入寸左右为宜;进针时,宜迅速点刺破皮,然后慢慢送针,不可提插捻转,针身与皮肤成10~15度交角,针尖指向止穴;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贴附在皮肤上,感觉针尖和针身的位置、方向和深浅;最佳者应将针身置于肌纤维之间,但不可过深;配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颤法,使得气明显后留针;均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期间行针1~2次,施捻转法,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别标准: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眼尚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略有改善;共观察938例,结果痊愈767%,显效107例%,有效5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5~8;电针一取穴主穴:牵正、地仓、水沟、阳白、鱼腰、翳风、下关;配穴:合谷、行间、外关、后溪;牵正穴位置:耳垂前方寸处;二治法每次选2~3个主穴,配穴一般取1~2穴,如为后遗症,则宜取3~4穴;针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侧面部由轻到重向耳根方向推拿数次;针刺方法如下: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增大,宜针阳白向下透鱼腰,迎香向上刺至眶下;鼻唇沟变浅,口角低垂歪斜,针地仓透颊车;太阳穴深刺;症候明显部位,接负极;正极可接于太阳穴,如为面肌麻痹后遗症可接双下关穴;采用慢波,电流强度以面部轻度抽动为宜;电针治疗,据观察在发病后15天应用效果较好;如早期用电针,通电时间须控制在5~10分钟左右,病程超过半月者,通电时间可延长至15分钟;亦可在得病后先针刺5~7次,再加用电针,以利恢复;电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三疗效评价共治疗948例,痊愈率为~%,总有效率为~%;其中,面神经麻痹后遗症18例,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15;穴位敷贴一取穴主穴:分3组;1、阳白、四白、牵正、地仓;2、下关、翳风;3、阿是穴;配穴:颊车、太阳、大椎、大迎、瞳子髎;阿是穴位置:共九个刺激点;第1点在患侧内颊膜部咬合线上,相当于第二臼齿相对区,在此点前后厘米处各为1刺激点,然后在咬合线上下约厘米的平行线上各选和前3点相对应的刺激点6个;二治法贴敷药物:分2组;1、麝香2克,全蝎克,白胡椒克,白花蛇1克,蜈蚣1条;共研细末;2、川芎、当归各500克,黄连600克,植物油500克,同置煎枯去渣,炼至滴水成珠,加黄丹360克,搅匀,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天牛粉286克,搅匀,分摊于纸上配,每帖膏重2克;治疗时,第1组药物用于第1组穴位,每次取4穴,主穴为主,酌加配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医者捏起穴区皮肤,右手持经严密消毒之手术刀片,在穴位上轻割皮肤,成“X”型,并挤出少量血,然后将撒有药粉之小块伤湿止痛膏或胶布贴在穴位上;注意不可割划太深,每周1次,穴位轮换;第2组穴采用第2组药物贴敷,每次取主穴1个,酌加配穴1个;贴时将膏药加温融化,5天一换,穴位轮用;第3组穴为点刺加芥末贴敷;先将芥末粉10克小儿及少女用5~7克,用温水调成糊状,摊在纱布上,面积约2~3厘米,厚厘米;先令患者以%食盐水漱口,然后用消毒三棱针以雀啄式在阿是穴每个刺激点,迅速点刺10~20下,然后将芥末敷于面颊外侧相应部位,约相当于下关、颊车、地仓3穴;病情重者,可加敷太阳等穴;敷后12~24小时取下;局部红肿,起水泡,宜按烫伤治疗;敷药后如出现热痛或流泪等,系正常现象,多在4小时左右停止;上述方法,可单用一种,亦可轮用;一、二两组穴位,可以互相交替应用;三疗效评价穴位贴敷法治疗本病患者869例,痊愈668例%,显效111例%,有效67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15~18;针罐一取穴主穴:分2组;1、阿是穴;2、地仓、颊车、太阳;配穴:睛明、承浆、听会、大迎、丝竹空;阿是穴位置:颧髎穴下后方1寸许;二治法主穴每次用1组,交替轮用;配穴为透针所到之止穴,据主穴需要而定;第一组阿是穴,以28或30号毫针进3针,分别自皮下透向睛明、地仓、颊车,施捻转手法,平补平泻,运针1~2分钟后,出针,然后在针处拔火罐10~15分钟;第二组,在患侧地仓进2针,沿皮透刺至承浆;再从颊车进针2支沿皮透刺到听会和大迎穴;太阳进针2支,沿皮透刺至丝竹空和四白穴,留针20分钟;上述2组均为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平时嘱患者自行按摩患部;三疗效评价以多针透刺配合拔火罐,共治800例,结果痊愈783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有效率达到100%19;温针一取穴主穴:下关;配穴:颊车、地仓、颧髎、太阳、四白、迎香、阳白、水沟、承浆、牵正;二治法主穴必取,酌加配穴3~4穴,交替轮用;下关穴取患侧,以28号毫针深剌得气后,针柄上置一1寸长之艾条段,距皮肤约1寸左右,点燃灸灼,以病人感温热为度,待艾段燃尽出针;备用穴采用针剌或透剌之法;下关穴温针,也可用95%酒精中浸过之棉球,燃着后烧针,热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第一疗程每日一次,共针10次,停针3~5天,继续下一疗程,改为隔日1次;三疗效观察共观察237例,结果痊愈196例%,显效21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20~22;电针加穴位红外线照射一取穴主穴:阳白、下关、地仓、禾髎、鱼腰;配穴:翳风、合谷;二治法主穴每次取3~4穴,酌加配穴;先以毫针刺,提插结合捻转手法持续1分钟后,即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强度以面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宜,刺激15~20分钟;取针后,用红外线灯照射,灯与皮肤距离为31~40厘米左右,照射时间约15~20分钟;为防止红外线损伤眼睛,照射前,宜以3×3厘米纱布数层将患者双眼盖住;在照射过程中,要调整灯距,以免灼伤皮肤;亦可电针后,留针照射;照射完毕出针,再按摩10~15分钟;隔日1次,5~7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再作下一疗程;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观察221例,有效率在98~100%之间23~25;综合法一取穴主穴:分3组;1、夹脊颈1~7,地仓、四白、阳白、下关;2、臼间、纠正;3、上2腕踝针穴;配穴:攒竹、迎香、翳风、合谷、足三里;臼间穴位置:口腔内后壁,上下臼齿咬合线上;纠正穴位置:手小指尺侧指掌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二治法主穴每次可取1组,亦可2组或3组综合取用;疗效不满意时,可酌加或改用配穴;第1组穴操作法:先取体穴2~3个,行透刺法,法同前述;在留针期间,以皮肤针叩刺夹脊颈1~7,包括督脉及椎旁,反复以中等度手法叩刺3~5遍,然后用艾条温灸至穴区潮红;第2组穴,针尖朝向屏间切迹底水平线进针,针深约2寸,提插2~3次,得气后即予出针;纠正穴可用28号毫针深刺,透合谷穴,略作捻转,使针感强烈后出针;患侧颊内粘膜如有瘀血,可用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第3组上2区,相当于内关穴而稍低些;用32号毫针2寸长,成30度角速刺入皮内,进后,放平针体,使针尖向肘部并与前臂平行,在皮下缓缓送入寸左后,患者应无疼痛或酸麻胀等感觉,留针30分钟;第一、二组穴宜隔日1次,第3组穴可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三疗效评价共治682例,痊愈339例%,显效188例%,有效98例%,无效47例%,总有效率%26~28;刺血一取穴主穴:为口腔内粘膜刺区,共三个;后区:患侧大臼齿对侧;中区:串侧小臼齿对侧;前区:患侧上下犬齿对侧;二治法每次可选定一个刺区;上部病变较重者取后区,中部病变较重者取中区,下部病变较重者取前区;如病程短者,可探寻得口腔粘膜的麻痹区或硬结处;治疗时,先令患者用温盐水漱口,清洁口腔,再以消毒之铍针如无铍针可用手术刀代替在选好之刺区,对口腔粘膜划割,作斜切口,长~厘米,深~厘米小儿酌减;然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按摩挤压,并以压舌板向下刮血,体壮多出,体弱少出,直至血色鲜红为止;术后以5%盐水棉块蘸少许白糖敷贴刺血处;上法每日或隔日施行1次;注意:操作时应严格消毒,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禁用本法;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1248例,结果痊愈828例,显效247例,有效16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29;苇管器灸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患侧耳道口;二治法先应制作苇管器这一灸具;施灸时,令病人取卧位,将纯艾制成半个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在苇管器半个鸭嘴形处,用线香点燃后,将胶布封闭苇管器内端插入耳道内;施灸时,以耳部感到温热为宜,一般皮肤温度约升高2~3℃,每次灸3~9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51例,结果治愈33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20;体针之二一取穴主穴:阳白透鱼腰、阳白透攒竹、阳白透丝竹空、颧髎透迎香、颧髎透地仓、颧髎透夹承浆、颊车透颧髎、下关透颧髎;二治法一般每次取三对穴,交替应用; 按所透两穴之间的距离选取相应长度的毫针,以15度夹角的方向行沿皮透剌至预定穴区;透剌完毕,以食、拇指将针柄向一个方向捻转,直到针下出现阻滞而不能作单方向旋捻时,再行牵拉:紧握针柄,向透剌相反方向进行快速、轻柔、有弹性的牵拉,每组穴牵拉3分钟左右,每隔10分钟行上述方法一次;共3~4次;在最后一次时,将瘫痪肌群牵拉至与患侧基本对称的位置,并以胶布固定针柄 ,留针1小时后,反捻针柄取针;第一个月隔日针1次,第二个月隔2日针1 次,第三个月隔3日针1 次,一般须治三个月;。
面瘫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 面瘫-(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核以下病变所致的周 围性面瘫。此病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以2040岁为多,男性略多,常发生于一侧。任何季节均可 发病,而春、秋两季发病较高。大部分病人因局部受 风吹着凉而起病,可能为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使 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病。另一部分病人 因病毒、细菌感染,而轴突的髓鞘变性、肿胀、脱失, 晚期有不同程度的轴突变性。亦有因骨质增生、肿物 压迫等致面神经肿胀、受压、血循环障碍而导致面神 经麻痹者。少部分病人因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膝状神经 节炎而引起。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亦属一种自身免疫反 应。 • 一、诊断 • 通常呈急性起病,每在睡眠醒来时,或在冷风吹面部 后,发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部分病人起病前 几天有同侧耳后、乳突区轻度疼痛。检查时可见病人 前额纹消失,眼裂扩大,不能皱眉、蹙额、露齿、鼓 颊,口角歪向健侧,病侧鼻唇沟变浅,闭目时眼睑不 能闭合,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Bell征。
。
• 三、按语 • 1、面神经麻痹大部分是因受风寒,小部分 为病毒、细菌感染,如乳突炎、中耳炎。 因此,病变初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判定病 变的原因,对辨证用药是必须的。病变初 期尽早配合激素治疗2周,可以减轻水肿、 髓鞘脱失、轴突变性 • 。中药第一周,因面神经处于水肿期,针刺疗效不 显著。 • 3、面瘫早期,应用电针有利于面神经的恢复,动物 实验研究证明有利于损伤的面神经再生。 • 4、临床上三周左右治愈者多为茎乳孔以外受凉所致 的单纯性面神经炎。亨特(Hunt)氏征者大部分需23个月有明显疗效,大部分人可留有后遗症。若逾期 未恢复者,可作面部肌电图测定,无变性反应者可恢 复:呈部分变性反应者,需3-6个月恢复;若完全变性 反应者,恢复的可能性不大。临床观察乳突有压痛者、 中耳炎所致者较难恢复。 • 5、针刺治疗时患者面部有蚁走感或跳动感时,即表 示面瘫开时好转,一般多从额部开始好转。 • 6、面神经分支都是从外表进入肌肉,面神经在面部 肌肉浅表,所以穴位位置浅。故面部穴不宜深刺,电 针时,出现牙关紧闭或叩齿现象为针刺过深,刺中咬 肌和颞肌,应将针退出,浅刺。
面瘫(面神经炎)PPT课件
02
病因和病理机制
病因
病毒感染
如带状疱疹病毒、流感 病毒等,可引起面神经
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
创伤和手术
如格林-巴利综合征、糖 尿病等,可导致面神经
炎。
面部创伤、手术等也可 引起面神经炎。
其他原因
如遗传、代谢性疾病、 药物反应等,也可能导
致面神经炎。
病理机制
01
02
03
04
面神经炎症
病毒感染或免疫反应导致面神 经炎症,使神经纤维肿胀、压
流口水
由于面神经受损,导致咀嚼肌 无力,无法正常吞咽,容易流 口水。
味觉障碍
由于面神经受损,导致味觉减 退或消失,无法感知食物的味
道。
诊断标准和方法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结合病史 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是否为 面瘫。
需要与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等其 他面部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治 疗方案。
诊断方法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患 者的面部肌肉运动、感觉和反射情况, 了解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 断是否为面瘫。
04
治疗方法和护理
药物治疗
皮质类固醇
如泼尼松,可以减轻面部水肿和炎症。
神经营养药物
如维生素B12,有助于促进神经再生。
抗病毒药物
对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神经炎,可以使用 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进行治疗。
05
预防和保健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 舒畅,增强免疫力。
注意面部保暖
避免冷风、冷水等刺激,尤其是在冬季和春 季,应加强面部保暖。
保持口腔卫生
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清洁牙齿,避免牙周炎 等口腔疾病。
中医面瘫完整PPT课件
贝尔氏面瘫起病突然,常有受凉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或几周有耳后疼痛 或口角流涎等症状。亨特氏面瘫除了面瘫的一般症状外,还可伴有舌前2/3味觉 消失、听觉过敏、外耳道和耳廓疱疹。
中医面瘫的病情评估
01
02
03
轻度
口角低垂、示齿无力、眼 睛闭合无力、鼻唇沟变浅 。
中度
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患侧 额纹消失、不能抬眉、上 眼睑下垂。
其他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
如超短波、激光等,可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
拔罐治疗
在面部进行拔罐治疗,以促进面部气血运行和面瘫的恢复。
04
中医面瘫的护理与康复
日常护理
保持面部清洁
经常用温水洗脸,注意避免冷 水刺激。
避免直接吹风
避免面部直接受到冷风或热风 的刺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眼部护理
经常清洁眼部,避免长时间看 电视、手机等,保持眼部湿润 。
周围性面瘫,证属气虚血 瘀、脉络痹阻。
针灸治疗、中药汤剂(益 气活血、通络止痛)、物 理治疗(红外线照射、低 中频电刺激)。
治疗两个月后,症状明显 改善,左眼可闭合,口角 不再歪斜,进食正常。
案例五: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 分析结果:通过对这五个案例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年龄 段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对较差,可能是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导致药物吸收和针灸治 疗的敏感性降低;而年轻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可能与他们身 体机能较强、抵抗力较好有关。此外,我们还发现针灸治疗和 中药汤剂的联合使用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及时就医
面瘫是一种急性发作的疾病,一旦出现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错过 最佳治疗时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9
迎香
• 取穴与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 旁开,当鼻唇沟中取穴。
•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提上唇肌[1]。
• 迎香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 提上唇肌。皮肤由上颌神经的 眶下神经分布。有面动、静脉 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分布着 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支。 皮下组织内有面神经的分支和 面动脉的鼻外侧动脉经过。针 由皮肤、皮下筋膜而达提上唇 肌,该肌由面神经的颊支支配 。
-
3
印堂
• 取法与定位:印堂穴 位于面部,两眉头连 线中点即是 。
• 解剖位置:印堂穴下 有皮肤、皮下组织和 降眉间肌。皮肤由额 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 布。肌肉由面神经的 颞支支配,血液供应 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 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 同名静脉。
-
4
睛明
• 取穴与定位:位于面部,目内 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
• 解剖位置:皮肤→皮下组织→ 眼轮匝肌→上泪小管上方→内 直肌与筛骨眶板之间。
•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 匝肌、上泪小管上方、内直肌 与筛骨眶板之间。皮肤由三叉 神经眼支的滑车上神经分布。 皮下组织内血管有内眦动、静 脉的分支或属支。其深层由致 密结缔组织形成的睑内侧韧带 ,使睑板固定于眶缘上。营养 眼球外结构的动脉来自眼动脉 的终末支之一的额动脉。
• 布有颧面神经,颧颞 神经和面神经的颞支 ;并有颧眶动、静脉 通过。
-
7
四白
• 取穴与定位:四白在面部,瞳孔 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皮 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 眶下孔或上颔骨[1]。
• 四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 轮匝肌、提上唇肌、眶下孔或上 颌骨。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 动、静脉。分布着面神经分支, 正当眶下神经处。皮肤由上颌神 经的眶下神经分布。针由皮肤、 皮下组织经眼轮匝肌和提上唇肌 ,深进眶下孔、眶下管,可能刺 及孔、管内的眶下神经、动脉和 静脉。针沿管下壁,可至近眶下 壁后部结构。所经表情肌由面神 经的颧支和颊支支配。
-
12
翳风
• 取穴与定位:翳风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 角之间的凹陷处。
•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 。
• 翳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有耳后动 、静脉,颈外静脉。分布着耳大神经,深层为 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处。皮肤由耳大神经分 布。皮下组织疏松,耳后静脉面后静脉汇合成 颈外(浅)静脉,在胸锁乳突肌浅面向下后斜 行,至该肌后缘,锁骨上约2.5厘米处,穿深筋 膜汇入锁骨下静脉。沿颈外静脉排列的淋巴结 称为颈淋巴结,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腮腺咬 肌筋膜,在乳突肌与胸锁乳突肌前缘,继而进 达腮腺的下颌后突部,可深抵起于基突的肌肉 。
-
5
鱼腰
• 取穴与定位:穴在瞳孔 直上,眉毛中
• 解剖位置:鱼腰穴下有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 匝肌和枕额肌额腹。分 布有眶上神经外侧支, 面神经的分支和眶上动 、静脉的外侧支。
•
-
太阳
• 取穴与定位:太阳在 颞部,当眉梢与目外 眦之间,向后约一横 指的凹陷处。
•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 眼轮匝肌→颞筋膜→ 颞肌。
-
2
百会
• 取穴与定位:正坐或俯伏,在 后发际中点上7寸;或与两耳 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 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 5寸。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 定穴。
•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 疏松组织。
• 百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 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 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 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 动、静脉吻合网。
-
8
•下关
• 取穴与定位:位于面部,下颌骨髁状突之 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处, 闭口取穴
•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 腮腺→咬肌与颞骨颧突之间→翼外肌。
• 布有面神经颧支及耳颞神经分支。并有面 横动、静脉通过,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 。
• 下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 、颞下窝。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 布。在皮下组织内,有横行于腺体实质内 的血管主要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 面神经及其神经丛。针经腮腺后,穿过颞 肌腱入颞下窝。该窝内,深居有三叉神经 运动纤维形成神经支配的翼内、外肌。围 绕该二肌由面深部的静脉形成静脉丛,通 过该丛的静脉或属支,沟通颅内和面部静 脉的吻合。因此,面部有感染的患者,不 易采用此穴。
-
11
风池
• 取穴与定位:位于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 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 肌和乳突肌之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 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
• 风池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项筋膜、头夹肌 、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皮 肤由颈丛的枕小神经分布。项筋膜包绕项部浅 、深层肌。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项筋膜浅层 ,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间入浅层的头夹肌 ,继进深层竖脊肌中的头最长肌和头半棘肌。 项肌均由颈神经后支支配。第二颈神经后支可 分为内外侧支。外侧支参与支配项肌,内侧支 为皮支,称枕大神经。该神经由枕动、静脉伴 行,在项筋膜的深面上行,约于上项线水平处 ,穿斜方肌附着点及项筋膜浅层,分支至颅后 部的皮肤。
-
10
地仓
• 取穴与定位:正坐或仰卧,眼向前平 视,于瞳孔垂线与口角水平线之交点 处取穴。
•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 织→口轮匝肌→降口角肌[1]。
• 地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 肌、笑肌和颊肌、咬肌。有面动、静 脉。分布着面神经分支,眶下神经分 支,深层为颊神经的末支。皮肤由上 、下颌神经的分支双重支配。因针横 向外刺,所以针由皮肤经皮下组织, 穿口角外侧的口轮匝肌,该部肌质则 由降口角肌、颊肌、提上唇肌、提上 唇鼻肌的纤维交错。在面神经外侧, 针行经笑肌和颊肌之间,再入咬肌。 以上表情肌由面神经的分支支配,而 咬肌则由下颌神经的咬肌神经支配。
面瘫手法治疗
常用穴位
-
1
阳白
取穴与定位:取穴时患者一般 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 ,阳白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 ,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位于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 上1寸处。 解剖位置: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 枕额肌额腹。
阳白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 额肌、帽状腱膜下结缔组织、 骨膜(额骨)。皮肤由额神经 的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双重 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