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疗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
溯源
清代,是穴位贴敷疗法较为成熟 的阶段,“外治之宗”吴师机,对 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 探索,著成《理瀹骈文》一书。 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 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 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统治百 病”的观点,对内病外治的作用 机理、制方遣药、具体运用等方 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膻中
.
19
肺系疾病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药物选择 寒证明显:白芥子,细辛,法半夏,延胡索,丁香,
肉桂,白胡椒 寒证不明显:白芥子,细辛,法半夏,延胡索,沉香,
甘遂,全瓜蒌
.
20
肺系疾病
肺纤维化 药物选择: 虚证: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 痰瘀证:血竭,水蛭,僵蚕,皂荚,黄芪,白术,蚤
.
3
溯源
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 定的认识,逐步运用于临床。在《灵枢·经脉篇》记载: “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 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 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开创 了现代膏药之先河。
.
4
溯源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 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 有方,方法齐备。华佗在《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 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 而愈。”
涌泉:《灵枢》:“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头者取之 足”,有引热下行,引火归原的作用。
.
15
适应症
肺系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支
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反复呼吸道感染, 肺纤维化,肺心病
.
16
肺系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 药物选择: 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麻黄/肉桂/炮姜/麝香
/桂枝 白芥子,麻黄,细辛,荜茇,石菖蒲 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肉桂,沉香,樟脑,
冰片,法半夏 党参,黄芪,山药,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
肉桂,甘草,冰片
.
17
肺系疾病
过敏性鼻炎 药物选择: 辛夷,苍耳子,白芷,丁香,甘遂,细辛,白芥子,
防风,藿香,延胡索
.
18
肺系疾病
慢性咽炎 药物选择: 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僵蚕 穴位:天突,廉泉,天容,大椎,肺俞,心俞,膈俞,
水调增强药物与皮肤的水合作用,酒、醋调增强药物 中脂溶性成分的溶解,但无粘稠度,易干燥
蜂蜜促进药物从皮肤吸收,不易蒸发,防止干燥刺激 二甲亚砜、氮酮促进药物透皮吸收 油脂粘稠度适中,穿透性好,易吸收 冰片、麝香、丁香、肉桂增强皮肤渗透吸收能力
.
12
穴位
背俞穴:一方面,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 腧穴,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素问·咳论》 “治脏者,治其俞。”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五 脏之系皆在于背,脏腑十二腧皆在背,其穴并可入邪, 故脏腑病皆可治背。”另一方面,背俞穴位于膀胱经, 性质属阳。《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俞在 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病阳治”。
6
溯源
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 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 明代《普济方》中有“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诞和如 泥,罨涌泉穴”的记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 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法,如“治大腹水肿,以赤根捣 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 消”等等,另外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 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至今仍在沿用。
绵阳市中医医院 王芳
.
1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
将中药制成各种剂型,敷贴于人体腧穴上,利用药 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和中药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 的无创痛穴位刺激疗法,是针灸学与中医方药巧妙 结合的产物。治疗病种涉及呼吸、循环、消化、泌 尿、神经、肿瘤等内科系统和妇儿科及五官科疾病。
.
2
溯源
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 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有“蚖……以蓟 印其中颠”的记载,即用芥子泥贴敷于 百会穴,使 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
休,防风,甘草,蝉蜕
.
5
溯源
.
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 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葛洪的 《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 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 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 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 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 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唐·孙 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 写道:“小儿夜哭最堪怜, 彻夜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 脐上贴,悄悄清清自然安”。
泥剂:将中药捣碎或碾成泥状,如白芥子泥,蒜泥, 将药泥敷于穴位。简便但刺激性大。
熨贴剂:中药粉装在布袋中,敷贴穴位,再用艾火、 其他热源在所敷药物上温熨。简便,吸收差。
浸膏剂:中药粉碎后用水煎熬浓缩成膏状,用时直接 将浸膏敷于穴位上。
.
10
中药剂型
餅剂:药物碾粉后加入基质压制成饼状,或将某些粘 腻性中药直接捣制成饼状。操作简便,吸收差。
wk.baidu.com 水酒渍剂:水、酒或酒精等溶剂浸泡中药,使用时将 棉垫或纱布浸蘸溶液后直接敷于穴位上。操作麻烦, 吸收好。
鲜药剂:新鲜中草药捣碎或揉搓成团块状,或将药物 切成片状,敷于穴位上。简便,吸收好。
膜剂:将中药成分分散于成膜材料中制成膜剂或涂膜 剂,用时将膜剂固定于穴位或直接涂于穴位成膜即可。
.
11
中药剂型
任督二脉之穴:可振奋阳气,内络脏腑,协调阴阳
.
13
.
14
穴位
神阙: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 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较差,脐下没有脂肪组织,皮 肤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渗透性较强,药物分子较易 透过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入血而通 达全身,脐下腹膜还分布丰富的静脉网,连接于门静 脉,从而使药物得以经此捷径直达肝脏。
.
8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 膏药贴法亦与针灸通 外治部位当分十二经 药物当置于经络穴选………与针灸之取穴同一理
.
9
中药剂型
膏剂:黑膏药,白膏药,油蜡膏,橡皮膏
散剂:中药干燥研粉过筛,可以撒在黑膏药上或直接 填充穴位,或加水、酒、醋、油脂制成糊状敷于穴位。 操作简便,吸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