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疗法的操作PPT演示幻灯片
合集下载
穴位敷贴法课件PPT
![穴位敷贴法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fee9e6b5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5.png)
缺点
皮肤过敏风险
部分人对某些中草药成分可能产生过敏反应,导致皮肤红肿、瘙 痒等症状。
疗效不稳定
穴位敷贴法的疗效受到个体差异、操作技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 时会出现疗效不稳定的情况。
需要专业指导
穴位敷贴法的操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应在专业医师或针 灸师的指导下进行。
发展前景
1 2
结合现代科技
病变部位
根据病变部位选择相应的 穴位,如咳嗽可选择肺俞、 天突等穴。
少而精原则
选取少数几个关键穴位, 避免过多或过于分散。
贴敷材料
中药散剂
将中药研磨成粉末,用适量的介 质调和制成药饼或药丸进行贴敷。
鲜药
选取新鲜的中草药,洗净后直接贴 敷在穴位上。
膏药
市售的成品膏药,根据需要选择合 适的进行贴敷。
操作步骤
清洁皮肤
敷贴结束后,用温水清洁穴位 周围的皮肤。
调整饮食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以免影响药效和刺激皮肤。
休息与活动
敷贴后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 动和出汗,以免影响药效和造
成不适。
03
穴位敷贴法临床应用
内科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如胃痛、腹泻等,可以通 过穴位敷贴法缓解症状, 调整消化功能。
呼吸系统疾病
穴位敷贴法课件
目 录
• 穴位敷贴法简介 • 穴位敷贴法操作流程 • 穴位敷贴法临床应用 • 穴位敷贴法实证研究 • 穴位敷贴法优缺点分析 • 穴位敷贴法常见问题解答
01
穴位敷贴法简介
定义与历史
定义
穴位敷贴法是一种将药物敷贴在 特定穴位,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 的渗透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 的中医疗法。
清洁穴位用酒精或温水清洁所选 穴位,去除污垢和油脂。
(精品医学)穴位贴敷PPT演示课件
![(精品医学)穴位贴敷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96e6c334b73f242336c5f2b.png)
.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 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的经皮吸 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 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其中 采用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引起局 部发泡、甚至化脓,中医称之为“灸疮”, 这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方法称为“天灸”、 “自灸”或“发泡疗法”。如果将药物贴 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 防治疾病时,又称定
为了保证药物疗效的发挥,对于所敷之药,无论 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 定,以防止药物移动或脱落。
固定方法一般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 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若贴敷在头面 部,外加绷带固定特别重要,还可防止药物掉入 眼内,避免发生意外。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 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如需换药,可用 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 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
.
实施穴位贴敷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对贴敷 药物过敏者切勿使用本方法。贴敷后应注 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皮疹及糜烂溃破现 象,一旦有不适情况,立即停用。
.
每次贴敷时取穴不宜过多,应少而精,一 般以6~8穴为宜;对一些慢性病的保健调理, 可采用几组穴位轮换交替的使用方法,每 次贴敷一组穴位。同一部位不宜连续贴敷 过久,以免药物刺激太久,造成皮肤溃疡。
.
11药袋
将应用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放入布袋,混 以水、醋、酒或其它赋型剂,放笼上蒸热 后,乘热放于贴敷穴位上,冷后更换。
.
12磁片
将磁片制成不同大小,面积应根据保健目 的和穴位的部位而定,使用时,根据需要 贴敷于相应穴位。
.
操作方法
1 穴位选择 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基本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 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的经皮吸 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 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其中 采用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引起局 部发泡、甚至化脓,中医称之为“灸疮”, 这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方法称为“天灸”、 “自灸”或“发泡疗法”。如果将药物贴 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 防治疾病时,又称定
为了保证药物疗效的发挥,对于所敷之药,无论 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 定,以防止药物移动或脱落。
固定方法一般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 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若贴敷在头面 部,外加绷带固定特别重要,还可防止药物掉入 眼内,避免发生意外。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 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如需换药,可用 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 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
.
实施穴位贴敷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对贴敷 药物过敏者切勿使用本方法。贴敷后应注 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皮疹及糜烂溃破现 象,一旦有不适情况,立即停用。
.
每次贴敷时取穴不宜过多,应少而精,一 般以6~8穴为宜;对一些慢性病的保健调理, 可采用几组穴位轮换交替的使用方法,每 次贴敷一组穴位。同一部位不宜连续贴敷 过久,以免药物刺激太久,造成皮肤溃疡。
.
11药袋
将应用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放入布袋,混 以水、醋、酒或其它赋型剂,放笼上蒸热 后,乘热放于贴敷穴位上,冷后更换。
.
12磁片
将磁片制成不同大小,面积应根据保健目 的和穴位的部位而定,使用时,根据需要 贴敷于相应穴位。
.
操作方法
1 穴位选择 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基本
穴位贴敷法PPT课件
![穴位贴敷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d0b0a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c.png)
未来将在穴位贴敷法的技术和 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进,如采 用新型材料、优化贴敷方式等 ,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舒适度 。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不断扩大,未来穴位贴敷法将 在国际医学交流中发挥更加重 要的作用,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与交流有助于推动穴位贴敷法 的进一步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药物选择与配方原则
药物选择
根据病情和辨证结果,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贴敷。常用药物包括中药、 西药和中成药等。在选择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用法用量 等。
配方原则
在配制贴敷药物时,应遵循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合理搭配药物,以达到最佳的 治疗效果。同时,应注意药物的用量和用法,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导致的不 良反应。
贴敷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贴敷操作技巧
在贴敷前,应对皮肤进行清洁处理,保持皮肤干燥。贴敷时,应将药物均匀涂抹在胶布上,然后贴于选定的穴位 上。贴敷后,可用手指轻轻按压片刻,以加强刺激作用。
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活动和出汗。如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贴敷 并就医。同时,孕妇、皮肤破损处及过敏体质者禁用此方法。
定义及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法定义
穴位贴敷法是一种中医外治法,通过将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 ,利用药物的刺激和渗透作用,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疾 病的目的。
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法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促进气血运行, 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同时,药物通过皮肤 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和胃 肠道副作用。
04
穴位贴敷法操作规范与安全 防护措施
操作前准备工作
确定贴敷穴位
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不断扩大,未来穴位贴敷法将 在国际医学交流中发挥更加重 要的作用,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与交流有助于推动穴位贴敷法 的进一步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药物选择与配方原则
药物选择
根据病情和辨证结果,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贴敷。常用药物包括中药、 西药和中成药等。在选择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用法用量 等。
配方原则
在配制贴敷药物时,应遵循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合理搭配药物,以达到最佳的 治疗效果。同时,应注意药物的用量和用法,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导致的不 良反应。
贴敷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贴敷操作技巧
在贴敷前,应对皮肤进行清洁处理,保持皮肤干燥。贴敷时,应将药物均匀涂抹在胶布上,然后贴于选定的穴位 上。贴敷后,可用手指轻轻按压片刻,以加强刺激作用。
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活动和出汗。如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贴敷 并就医。同时,孕妇、皮肤破损处及过敏体质者禁用此方法。
定义及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法定义
穴位贴敷法是一种中医外治法,通过将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 ,利用药物的刺激和渗透作用,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疾 病的目的。
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法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促进气血运行, 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同时,药物通过皮肤 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和胃 肠道副作用。
04
穴位贴敷法操作规范与安全 防护措施
操作前准备工作
确定贴敷穴位
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
穴位贴敷疗法PPT课件
![穴位贴敷疗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9f8d1e2af90242a895e5c0.png)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 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的根本功能 是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营养和控制全身。
二、药物特性:
各种药材除具备寒热温凉、升降沉浮的特 性外还各自有解表、清热、理气、理血、 祛风、安神、调补气血等作用。
《理论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治理,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发耳”。
穴位贴敷疗法适应证
3、循环系统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 4、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糖尿病, 高脂血症,
肥胖症。 5、五官科疾病: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6、妇科疾病:月经失调,痛经,慢性盆腔炎,
附件炎等。
穴位贴敷疗法适应证
7、儿科疾病:婴幼儿消化不良,小儿厌食症, 小儿遗尿症等。
8、骨科疾病: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病等。 (膏药贴敷应用广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谢谢!
疗程
2~7天穴位贴敷一次, 3次为一疗程 天灸的疗程:一般是三伏、三九天期间治 疗,连续3~5年
穴位贴敷疗法适应证
1、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胃肠病(胃食管返 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 能性便秘),慢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肝炎,慢性胆病,脂肪肝等。
2、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选穴原则
基本上与针灸用穴基本一致,但又有其特殊 性,如多直接用痛点,即“阿是穴”以利于 药物作用于患处。其次多选用窍穴,如神阙 穴。
Hale Waihona Puke 1 局部选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根据每一腧穴都能 治疗所在部位和邻近部位的病证这一普遍规 律而取穴。多用于治疗体表部位明显和较局 限的症状,如胃痛取中脘、梁门。
2 远端取穴
四大用药特点
二、药物特性:
各种药材除具备寒热温凉、升降沉浮的特 性外还各自有解表、清热、理气、理血、 祛风、安神、调补气血等作用。
《理论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治理,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发耳”。
穴位贴敷疗法适应证
3、循环系统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 4、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糖尿病, 高脂血症,
肥胖症。 5、五官科疾病: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6、妇科疾病:月经失调,痛经,慢性盆腔炎,
附件炎等。
穴位贴敷疗法适应证
7、儿科疾病:婴幼儿消化不良,小儿厌食症, 小儿遗尿症等。
8、骨科疾病: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病等。 (膏药贴敷应用广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谢谢!
疗程
2~7天穴位贴敷一次, 3次为一疗程 天灸的疗程:一般是三伏、三九天期间治 疗,连续3~5年
穴位贴敷疗法适应证
1、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胃肠病(胃食管返 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 能性便秘),慢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肝炎,慢性胆病,脂肪肝等。
2、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选穴原则
基本上与针灸用穴基本一致,但又有其特殊 性,如多直接用痛点,即“阿是穴”以利于 药物作用于患处。其次多选用窍穴,如神阙 穴。
Hale Waihona Puke 1 局部选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根据每一腧穴都能 治疗所在部位和邻近部位的病证这一普遍规 律而取穴。多用于治疗体表部位明显和较局 限的症状,如胃痛取中脘、梁门。
2 远端取穴
四大用药特点
穴位贴敷法ppt
![穴位贴敷法ppt](https://img.taocdn.com/s3/m/b9531c4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b4.png)
2.华佗在《 神医密传》中 记载治脱疽“用极大甘草, 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 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晋唐时期
1.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 临床。 2.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 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 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 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如断 续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 其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 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
PART 04 药物的选择及制作
(二)药物剂型 1. 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能,临床中有多种剂型可供穴位贴敷使用。如膏剂、 丸剂、散剂、糊剂、泥剂、膜剂、饼剂、熨贴剂等,其中膏剂又分为软 膏剂、硬膏剂。
2. 以辨证选穴为主,用穴力求少而精。也可选择病变局部或阿是穴经 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治疗小儿流涎等。 3. 贴敷药物之前,先对喻穴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PART 05穴位贴敷的禁忌症
感染性、过敏性皮肤病禁用 有出血倾向禁用
壹
贴敷部位皮肤有
创伤、溃疡者禁
用
贰
叁
孕妇不能运用活血的 药物,以免发生流产
2岁以下儿童、有恶 性肿瘤、病情危重的 肆 患者禁用
眼、口唇、会阴部、小
伍 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操 作 方 法 及 注 意 事 项
PART 06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PART 04 药物的选择及制作
药物的制作
1、丸剂:将药物研末,用水、蜜、药汁均匀拌和, 制成圆形药丸。 2、散剂:药物研末。 3、糊剂:将药物制成膏剂或软膏。 4、饼剂:将药物研末,加适量水调匀,制成药饼。
适 应 症 及 禁 忌 症
PART 05 穴位贴敷的适应症
鼻炎、扁桃体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腹泻等 糖尿病等 冠心病、心绞痛等 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缓解疼痛、腰腿痛等 痛经、产后头痛等寒症
晋唐时期
1.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 临床。 2.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 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 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 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如断 续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 其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 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
PART 04 药物的选择及制作
(二)药物剂型 1. 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能,临床中有多种剂型可供穴位贴敷使用。如膏剂、 丸剂、散剂、糊剂、泥剂、膜剂、饼剂、熨贴剂等,其中膏剂又分为软 膏剂、硬膏剂。
2. 以辨证选穴为主,用穴力求少而精。也可选择病变局部或阿是穴经 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治疗小儿流涎等。 3. 贴敷药物之前,先对喻穴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PART 05穴位贴敷的禁忌症
感染性、过敏性皮肤病禁用 有出血倾向禁用
壹
贴敷部位皮肤有
创伤、溃疡者禁
用
贰
叁
孕妇不能运用活血的 药物,以免发生流产
2岁以下儿童、有恶 性肿瘤、病情危重的 肆 患者禁用
眼、口唇、会阴部、小
伍 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操 作 方 法 及 注 意 事 项
PART 06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PART 04 药物的选择及制作
药物的制作
1、丸剂:将药物研末,用水、蜜、药汁均匀拌和, 制成圆形药丸。 2、散剂:药物研末。 3、糊剂:将药物制成膏剂或软膏。 4、饼剂:将药物研末,加适量水调匀,制成药饼。
适 应 症 及 禁 忌 症
PART 05 穴位贴敷的适应症
鼻炎、扁桃体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腹泻等 糖尿病等 冠心病、心绞痛等 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缓解疼痛、腰腿痛等 痛经、产后头痛等寒症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a1bed514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34.png)
即吴氏所说:“郁者以宣,-乖者以协,泛者-以归,停者以逐,满者以泄,劳者以破,滑-者以留,阻者以行,逆上者 之降,陷下者-为之提,格于中者为之通,越于外者为之-敛。”-16
四大用药特点-1.善用温药:附子、肉桂、吴茱萸、丁香、川-椒、茴香等-2.善用归膀胱经、脾胃经药:麻黄、桂 、生-姜等-3善用引经、开窍药:麝香、冰片等-4.善用皮肤刺激性强药物:川椒、大蒜、生姜、-斑蝥、冰片、滑 粉等
起源与发展-穴位贴敷疗法不但国内影响广泛,在国外也-逐渐兴起,如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部发明的-避孕膏,贴敷在 下可收到避孕良好效果;-日本大正株式会社研制的中药贴膏深受人们-的欢迎,如温经活血止痛的辣椒膏等-。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根据-治疗需要将各种不同的药物制 相应的剂型-贴敷于患处或一定的穴位上,通过药力作用-于肌表,传于经络、脏腑,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治疗 表疾病、经络脏腑疾病
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时段。每年的-冬至节这天,就开始进入“数九”。-中国传统的节气口诀:-一九二九不 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归一九,犁牛遍地走-10
理论依据-穴位贴敷疗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特-定的药物吸收以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即可-发挥药物、腧穴的 重治疗作用而使疗效倍-增。
3辨证选穴-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针对病因病机而取-穴。本方法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而取穴,如哮喘取肺 、定喘等。对于脏-腑疾病往往选择俞募配穴法。-24
4.背部取经穴-即取背部督脉和膀经的腧穴。如慢性腹-泻取膀胱经大肠俞。肾虚喘证取督脉命门-25
高频使用经穴-穴位:背俞穴、募穴、八会穴、交会-关元、气海、神阙、中脘、命门、大椎、-志室、足三里、涌泉、 钟-经脉: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任督二脉-26
穴位贴敷疗法ppt课件
![穴位贴敷疗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ea97d3c77da26925c5b09f.png)
4
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 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因此, 本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除极 少有毒药物外,本法一般无危险性和 毒副作用,较为安全、简便,对于衰 老稚弱者、药入即吐者尤宜。
腧穴敷贴法与现代医学的“透皮 给药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随着现 代医学“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不断 深入,中药透皮治疗与经络腧穴相结 合,将为中医外治法开拓广阔的前景。
23
2、咯血
取穴:双侧涌泉。药物:独头蒜1头, 硫磺末6克,肉桂末3克,冰片3克
用法:将大蒜去皮洗净,捣烂成泥膏 状,再加入上药末调匀。敷贴时每次 用10克,分别贴于双侧涌泉穴,用胶 布固定。为防止局部起泡,可先在穴 位处涂擦植物油少许。每次敷贴3~5 小时。每日1次,连续3天为1疗程。
24
3、支气管哮喘
27
(三)注意事项
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需随调配随敷 贴,以防蒸发。 2.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 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无纺布制品 或用绷带固定敷贴药物。
28
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敷贴 穴位不宜过多,敷贴面积不宜过大, 敷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 或发生药物中毒。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 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 大,敷贴时间不宜过久,并在敷贴 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36
6.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 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 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7.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 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 8.其他谨遵医嘱。
37
38
谢谢!
39
9
(二)药物的制作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 般都可以熬膏或研末用作腧穴敷贴来治 疗相应疾病。
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 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因此, 本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除极 少有毒药物外,本法一般无危险性和 毒副作用,较为安全、简便,对于衰 老稚弱者、药入即吐者尤宜。
腧穴敷贴法与现代医学的“透皮 给药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随着现 代医学“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不断 深入,中药透皮治疗与经络腧穴相结 合,将为中医外治法开拓广阔的前景。
23
2、咯血
取穴:双侧涌泉。药物:独头蒜1头, 硫磺末6克,肉桂末3克,冰片3克
用法:将大蒜去皮洗净,捣烂成泥膏 状,再加入上药末调匀。敷贴时每次 用10克,分别贴于双侧涌泉穴,用胶 布固定。为防止局部起泡,可先在穴 位处涂擦植物油少许。每次敷贴3~5 小时。每日1次,连续3天为1疗程。
24
3、支气管哮喘
27
(三)注意事项
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需随调配随敷 贴,以防蒸发。 2.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 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无纺布制品 或用绷带固定敷贴药物。
28
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敷贴 穴位不宜过多,敷贴面积不宜过大, 敷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 或发生药物中毒。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 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 大,敷贴时间不宜过久,并在敷贴 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36
6.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 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 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7.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 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 8.其他谨遵医嘱。
37
38
谢谢!
39
9
(二)药物的制作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 般都可以熬膏或研末用作腧穴敷贴来治 疗相应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四、贴敷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 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 痛者应即刻取下。 1.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可每隔1-3天贴治一次。 2.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 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 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 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 为刺激性大及发泡之品。 4.冬病夏治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
8谢谢!Biblioteka 91、气味俱厚的选药特点 药物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补法可用血 肉有情之品。在此基础上适当配伍通经走窜、芳香开窍、活血通络之 品,以促进药物吸收,如冰片、麝香、沉香、丁香、檀香、菖蒲、花 椒、白芥子、姜、肉桂等。一则易透入皮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 气味俱厚之品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用;三是所含 芳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也即起到皮肤渗透促进剂的作 用。
穴位贴敷疗法的操作
主讲人:傅云其
1
一、辨证选穴用药
1.腧穴选择及配伍: (1)辨证选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贴敷的
腧穴组方,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如风寒咳嗽选肺俞、 风门等。 (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病脏腑相应 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取腧穴进行贴敷。
2
(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组织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应穴位敷贴; 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 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如胃脘痛选中脘、胃俞等。
(4)远端取穴: 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 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
3
二、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
4
2、多效联合的组方特点
敷贴药常以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用多味药物汇而集之,以一膏统治 多种病,疾病虽有多种,而其病机则不外气滞血凝及阴有寒湿,阳有 燥热而已,关键在于把握其要害,而把握要害的方法,可用一个“通” 字概括,“理通则治自通”。
5
3、辨证加药的组方配药特点
外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以单验方外治形式而问世的,但后来辨证施治治 疗原则逐渐渗透于这一治法中,给这一治法赋以辨证施治的选药思想, 使其疗效更加肯定。在临床应用时,常需辨证论治、三因制宜,而在 临证灵活加入糁药,一般要求加药与膏药相应,膏统治而加药专治, 重症还可加入劫药如巴豆等,所加糁药原则上选用治疗这一病症的主 要药或选效验方和单方为主以提高疗效。如治热秘除用膏敷贴外,常 在膏上糁以芒硝、大黄等,再贴于脐腹部。
6
三、贴敷方法
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敷胶布粘贴;或先将 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巴布剂、硬膏剂可直 接将巴布剂或是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于膏药、巴布剂、 丸剂、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复塑料薄膜,并以纱 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剂的腧穴贴 敷。 注意: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四、贴敷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 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 痛者应即刻取下。 1.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可每隔1-3天贴治一次。 2.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 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 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 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 为刺激性大及发泡之品。 4.冬病夏治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
8谢谢!Biblioteka 91、气味俱厚的选药特点 药物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补法可用血 肉有情之品。在此基础上适当配伍通经走窜、芳香开窍、活血通络之 品,以促进药物吸收,如冰片、麝香、沉香、丁香、檀香、菖蒲、花 椒、白芥子、姜、肉桂等。一则易透入皮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 气味俱厚之品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用;三是所含 芳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也即起到皮肤渗透促进剂的作 用。
穴位贴敷疗法的操作
主讲人:傅云其
1
一、辨证选穴用药
1.腧穴选择及配伍: (1)辨证选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贴敷的
腧穴组方,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如风寒咳嗽选肺俞、 风门等。 (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病脏腑相应 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取腧穴进行贴敷。
2
(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组织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应穴位敷贴; 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 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如胃脘痛选中脘、胃俞等。
(4)远端取穴: 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 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
3
二、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
4
2、多效联合的组方特点
敷贴药常以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用多味药物汇而集之,以一膏统治 多种病,疾病虽有多种,而其病机则不外气滞血凝及阴有寒湿,阳有 燥热而已,关键在于把握其要害,而把握要害的方法,可用一个“通” 字概括,“理通则治自通”。
5
3、辨证加药的组方配药特点
外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以单验方外治形式而问世的,但后来辨证施治治 疗原则逐渐渗透于这一治法中,给这一治法赋以辨证施治的选药思想, 使其疗效更加肯定。在临床应用时,常需辨证论治、三因制宜,而在 临证灵活加入糁药,一般要求加药与膏药相应,膏统治而加药专治, 重症还可加入劫药如巴豆等,所加糁药原则上选用治疗这一病症的主 要药或选效验方和单方为主以提高疗效。如治热秘除用膏敷贴外,常 在膏上糁以芒硝、大黄等,再贴于脐腹部。
6
三、贴敷方法
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敷胶布粘贴;或先将 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巴布剂、硬膏剂可直 接将巴布剂或是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于膏药、巴布剂、 丸剂、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复塑料薄膜,并以纱 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剂的腧穴贴 敷。 注意: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