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3篇
于成龙观后感-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于成龙观后感-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于成龙观后感-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导语:连日来,中央电视台一台黄金时间播出的开年大剧《于成龙》,引起党员干部群众广泛关注和热议好评。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电视剧《于成龙》讲述的是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故事,件件关乎百姓利益、真实亲切。
一代廉吏于成龙的为官之德,是值得当代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的,我们要始终牢记公仆的身份,在基层工作中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于成龙可谓百姓心中的父母官,党员干部的楷模,他为官清正廉洁,为百姓造福,在为他拍手叫好的同时,也给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希望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即接地气又传播廉政正能量的影视剧。
于成龙首先是一个能吏。
在电视剧中,有一个画面十分感人。
一个官吏对着于成龙说:“私开官仓是要杀头的。
”于凛然正气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
他乔装迷路人摸进匪徒聚集的破庙,一举端掉匪窝,真是大快人心。
他严于律己,不为富贵所动。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
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必躬先俭朴”。
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
江南人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
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
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
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
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身为“治官之官”,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
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
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责令所“自今伊始”,将所开“积弊尽行痛革”。
于成龙观后感
于成龙观后感于成龙观后感篇一历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思考。
于成龙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
人们赞誉该剧虽言历史,却关现实。
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
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
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定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
清康熙年间,新任福建按察使于成龙到任后,发现前任官员草菅人命,造成了一起所谓通海通匪的冤假错案,使当地上万平民锒铛入狱,乃至田园荒芜、怨声载道、社会动荡不安。
要改变现状,必须重审旧案,开释无辜,同时减轻民众军粮徭役的沉重负担,促进生产发展。
于成龙不顾自身安危,运用种种计谋,向驻节福建、权倾朝野的康亲王坦诚进言,与骄横偏执、心理阴暗的勒春、喀林等官僚周旋斗法,拯妇孺老弱于水火,救受害无辜于囹圄,终于以其刚正直拗的人格魅力和清廉俭朴的操守,感化了康亲王及一应同僚,战胜了重重困难,使一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于成龙再一次因政绩卓著而升任直隶巡抚,依依难舍而踌躇满志的他悄然踏上新的旅程。
于成龙以天下为家,而百姓是天下的主人。
因此,他为天下大事考虑,实际是为百姓安危幸福考虑。
他名为官,实为仆,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上。
越是困难,越是危险,越是需要负责任的时候,他越是走在最前面。
他为了百姓,可以放弃自己的所有,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性命抛之脑后。
他全身心地想着老百姓,全身心地为着老百姓而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的结果。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做到于成龙这样,尤其不容易。
而于成龙却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
这是因为于成龙的忘我,他的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一心为天下百姓。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5篇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5篇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5篇于成龙在出仕前刻苦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修齐治平、知行合一、义不辞难为价值追求;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小编特地准备了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欢迎借鉴学习!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1最近,不爱看古装剧的我却痴恋地迷上啦这部名为《于成龙》的电视剧,整整在假期里做啦一回实实在在的追剧族,把这部电视剧翻来覆去看啦个遍。
这是一部励志的电视剧,泪点很低的我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一些情节所打动,总会频频落泪。
像我这样一个耐不住性子的人每天按时的守在电视旁等着播出,由此可见此剧的”魅力”.观后感受颇深,于是我不免像给学生布置写一篇读后感一般让自己在这过年忙碌间抽闲暇来习作。
剧中塑造出的是一位旷古罕见的清官―于成龙。
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曲折动人,冲击着无数观众的心灵。
清代初期的他,历官二十三年,清正勤政,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电视剧《于成龙》的魅力,就在于它很准确地揭示啦一个清官是怎样循序渐进育成的。
廉民勤政的于成龙那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感动着我们,每集故事耐人寻味,其中折射出很多让人深思的东西,观看它,使我的思维有啦诸多延伸,给予啦自己一次修行,延伸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许多观众在剧中见证啦于成龙的成功,赞叹45岁的他从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以广西柳州罗城知县至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抚大员,可知于成龙从众多官员中的脱颖而出,是从逆境中奋斗出来的,这背后的艰辛、坎坷在剧中也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记得谁说过: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无捷径,成功之路是在无数逆境中层层铺垫而成的。
于成龙踏上为官的征途,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灼像唐僧取经之磨难 ,他遭遇啦猖獗的盗匪,面对啦灭顶的灾荒,历经烽火战乱,涉足复杂险恶的官场斗争,一步步坚定而坚强地走啦过来,政绩扎实可见,所经之处最终呈现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局面。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深受启发,感慨万分。
于成龙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廉吏,曾任直隶巡抚,康熙二十三年,病卒于两江总督任上,逝后仅存旧衣、粗米、咸菜和数本书卷,观者无不唏嘘叹息,数万百姓长街号哭,为他送葬。
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吏,死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老百姓自发地流泪痛哭,为他送行?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于成龙为官时,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暧挂在心上,心里装着老百姓,装着大多数人的利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心忧天下,人民心中有杆称,称得出贪官污吏,也称得出公仆廉吏,为官者好坏优劣,自有人民评判。
300多年前的封建官吏于成龙,在“三年知州府,十万雪花银”的时风下,尚能廉洁自律,心系百姓,视金钱如粪土,而在当今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以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已任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国家的各级党政干
部,则更应牢记宗旨,从严律已,多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当好“三个代表”。
然而,时下中国仍处于腐败现象的高发阶段,并有“大案要案多,窝案串案多,高干腐败多”等特点,因而反腐败问题仍是关系到亡党亡国的大问题,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
多年来中央十分重视反腐败工作,并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反腐败斗争。
今年,中央又提出反腐败要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这是中央总结多年反腐败工作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党政干部,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参与反腐败斗争,同时要学习“廉吏们”的高风亮节,自省、自律、自警、自励,谨记电视剧中于母对于成龙的教诲:“无论你官做多大,一定要爱民如子,不可胡作非为,欺负百姓。
”于母的这句颇含哲理的话,值得我们党员干部深思。
三感廉吏于成龙
三感廉吏于成龙贾汪区纪委王朋前段时日,央视再次播出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
于成龙,这位被康熙帝誉为“廉吏天下第一”的清代名臣,生前布衣薄履,粗糠淡菜,逝后却赢得百姓万人空巷、沿街泣送。
为何?细细品读于成龙其人其事,笔者认为,有三点值得感悟。
首感清廉刻苦。
于成龙一生宦海20余载,官至一品大员,整日冷落菜羹,故衣破靴,人称“于青菜”;卒后,家财不过区区纹银十余两,用一生的清廉赢得青史留名。
“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可见,清廉是修身正己的明镜,是从政为官的标尺,更是家国长治久安的稳固基石。
做一名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党员干部是自身的需要,是国家的需要,更是群众百姓的需要。
二感薪俸爱民。
康熙十七年,于成龙官任湖广下江陆道道员,在灾荒岁月,他以糠代粮,甚至卖掉仅剩的一匹骑乘的骡子来布施灾民,置个人于度外,救难民于水火。
亲民者民亦亲,爱民者民亦爱,为民者民亦赞。
党员干部只有身怀亲民之心,爱民之情,为民之志,带领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全心全意服务于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的用户和爱戴。
三感政绩卓著。
清朝,吏部考核官员,文官三年,武官五年,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称为卓异。
于成龙为官期间,因治罗城乱世、平黄州盗抢、重审“通海”案三次被举卓异,彰显其廉能突出。
“民不敬吾能而敬吾公”,历史走到今天,对政绩的评判,依然应该体现出为党和人民辛勤工作的实绩,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得到人民的认可,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
纵观于成龙的一生,清廉、爱民、勤政当为后世楷模。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新时期的党员干部也应在科学发展的指引下,固守一份清廉,多做几分贡献,换来社会的安定和谐,百姓的默许称赞,在自己的岗位上收获内心的幸福和美满。
精选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于成龙》观后感精选
【心得体会】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于成龙》观后感精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于成龙》观后感精选于成龙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但是于成龙身上的优点至今仍然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
于成龙在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曾经参加过乡试并中副榜贡生,副榜贡生相当于备取生,不算中举,所以于成龙始终在参加科举考试,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已经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
于成龙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刚到罗城县花自己俸禄为百姓买的耕地牛,不仅如此于成龙能任事,敢担当,短短几年时间,他将一个荒凉偏远,盗匪横行名不聊生的罗城县治理的风生水起,政绩过人,这就是于成龙仕途的起点,虽然起点极低,但是于成龙从没抱怨,而是一直做着自己该做的事,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于成龙》观后感精选做实事就是于成龙的一个很大的优点,其实于成龙的成功不仅仅是自己的能力,厚积而薄发,其实跟当时的环境也有很大关系。
首先于成龙出生比较低,出生在农村,多次科举都没有被提名,最后可以说最高学历也就是副榜贡生,45岁开始正式走上仕途也是因为当时社会动荡严重缺官,所以当时已经45岁的于成龙入京参加选官。
按照当时的惯例,吏部负责官员把相关职位写成签条并密封,让候选者随机抽取,职位好坏,全凭运气。
当时就是抽了个被人认为是下下签的罗成知县。
其实我觉得是于成龙运气好而不是运气差,如果要是抽到了别的地方也不可能进步的那么快,到了罗城所做的事情都是大事。
于成龙在事业上可以说是如履平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于成龙的仕途发展的相当迅速,为官仅仅23年就从一个小小的七品知县一直到了两江总督、兵部尚书。
这不仅和于成龙自身的能力有关,当时康熙皇帝可是一代明君,能知人善用赏罚分明,大清王朝就是在康熙在位时真正的开始,而且于成龙遇到的上司都是很出色的上司,都很看重于成龙,于成龙的仕途发展虽然很难以置信,但是却是有目共睹的,因为从来没有一个连科举都考不上人居然能做到两江总督和兵部尚书,于成龙的发展也和他的老师有很大关系,他的老师也是他的岳父,他的老师一直在教导他如何做官,如何为人民服务,所以于成龙的仕途发展和他的老是有很大的关系。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范文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范文《廉吏于成龙》智慧地表达了中国百姓对于清廉为政的向往。
看看下面的观后感范文吧,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篇140集的电视连续剧《于成龙》在央视一套播完了。
这是一部优秀的反腐倡廉历史剧,讲述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勤政廉洁、为民办事、为国尽忠的故事。
有时一晚连播三集,我不顾劳累也要坚持看完。
我边看边思考,于成龙一介书生,45岁才出仕,最后官至一品,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死后又得康熙加封。
他出身平民,没有背景,朝中无人,不请客送礼,不朋党营私,一生中却三次被推举为"卓异",其中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条值得思考:一是打铁还还需自身硬。
于成龙所做之事,皆是公事、民事,没有一件是私事、亲事。
于成龙的所作所为,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他的生活俭朴到极点,长年吃素不开荤,有"于青菜"之称,像个"苦行僧"。
他不按常规出牌,经常顶撞上司甚至不执行皇帝的命令。
比如在黄州力排众议,坚持剿抚并用招安刘君孚;又如在福建公然对朝廷的禁海令表示异议不执行;更有甚者,竟然先斩后奏,惩治了朝廷的外甥、江宁大将军赫里。
所有这些,有多少人不理解,有多少人反对,有多少人参劾,但他都有惊无险。
这是为什么?个中原因主要就是他做的事都是为百姓、为国家、为江山社稷。
这也印证了那句名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正是由于他自身正、自身清、自身硬,才使他干起事来充满自信,一往无前。
二是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一个团结战斗的团队。
于成龙廉洁从政,和官场的不良风气是格格不入,每到一地都是惊心动魄,纵有天大的本事,单枪匹马也是难以成事的。
但于成龙有"福气",有一个同心同德干事的团队。
这个团队和他一样,不图名图利,不贪财爱财,甘于清贫、坚持操守。
像幕宾师爷周先生、刀笔小吏柳晋阳、神勇捕头雷翠亭、忠实管家石玉林、石玉兰兄妹等。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2)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2)精选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我们党员干部应当以廉自省,常修为民之德;以廉自律,常怀修身之心;以廉自醒,常记履职之资!我们应当将廉政思想贯穿于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牢固树立起清晰健康的核心价值观念。
饮一杯止贪治欲廉政羹做一个清香扑鼻公务人《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3篇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情节跌宕,扣人心弦。
虽然十年前央视播放时也看过,但这一次看得更细,更用心,观后感慨颇深。
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品性,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传递着对正气的称颂和美德的褒奖,在于成龙身上集中体现了民族传统美德和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虽然三百多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变迁,但于成龙精神仍有现实意义。
于成龙生活在封建王朝官场,但他自甘淡泊,清正廉洁,不爱钱、不收受礼品、不纳妾、不住毫宅、不吃宴会,布衣粗食、节俭清苦、简朴出行、秉公办事,与老百姓忧乐与共。
在罗城六年,他布衣草鞋,把自己完全融入当地民众之中。
临别罗城,出现了百姓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
他没有当官的架子,做官的排场,他心中装着百姓,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
他舍死忘生,为百姓日夜操劳,乡间问贫、田间耕作、深入匪巢、缉捉盗贼、平反冤案、救助孤儿。
他不畏权势、嫉恶如仇,严整吏治、革除积弊。
他不允许增收火耗、勒索民众、不允许馈赠上官,对官僚权贵犯法亦严惩不贷。
他自己长年忍受离母别妻抛子的生活和精神孤独,从山西老家乡下到广西罗城上任七年,随后升调湖北黄州,十多年没回过一次老家。
他老母思儿心切,叫孙子走了两月步行数千里去湖北看望他,但他整天忙于公务,儿子也只住了几天就回山西。
他两袖清风,无东西可让儿子带回去给老母和妻子。
于成龙于任上病逝,人们在他的寝室看到的只是青灯布幔,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故被康熙皇帝褒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的结果。
而作为一名法官更应有廉洁自律的毅力,因为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中熠熠生辉。
话剧于成龙观后感
话剧于成龙观后感
话剧《于成龙》是一部以清朝廉吏于成龙为主角的历史题材话剧,讲述了他从中年出仕到成为两江总督的跌宕起伏又清正廉明的一生。
观看这部话剧后,我深感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险恶,同时也感受到了清正廉明的重要性和人生的意义。
在剧中,于成龙的形象非常饱满,他既有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一面,又有柔情似水、关爱百姓的一面。
他经历了从贫困到富贵的变化,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不骄不躁,不受外界干扰,一直致力于为百姓福利。
这种清正廉明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
同时,这部话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险恶和官场的黑暗。
在剧中,于成龙遭遇了种种困难和打击,但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社会。
这种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险恶,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的背景和社会的现实。
总的来说,这部话剧让我深受启发。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于成龙这个历史人物,也让我感受到了清正廉明的重要性和意义。
同时,它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时社会的险恶和官场的黑暗,对于我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一直
铭记这部话剧所传递的精神,努力做一个清正廉洁的人。
【优质】观后感成龙-范文模板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观后感成龙篇一:廉吏于成龙观后感《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于成龙(1617-1684年),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入仕,康熙二十三年逝于任上。
为官二十四年,廉名传天下,康熙帝曰:“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
新编历史京剧《廉吏于成龙》再现了三百多年前大清王朝被乾隆皇帝尊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在福建清明廉政,勤政爱民的感人政绩和清官形象,于成龙是后世为官者永远效仿的楷模。
舞台大幕拉开,已年逾花甲、衣饰简朴、风尘仆仆赴任福建按察使的于成龙,踏上福建城郊之地时,被一路百姓无端以通海通匪之莫须有罪名,捕之入狱,大为疑惑和不满。
他怒斥福建藩司勒春和福州绿营守备喀林的蛮横和胡作非为。
于是他上任伊始,一不拜上司、二不访官绅,三不会宾客,而一头扎进案卷堆,把臬司衙门的陈年卷宗翻个底朝。
实地勘察,亲临人满为患的四大监狱,惊骇通海通匪的巨案累及万千,造成民不聊生,农桑凋敝,田园荒芜。
于是他毅然上访权倾朝野钦命驻节福州的康亲王,请求重审重判前任臬司的定案。
终使众多冤案昭雪,大快民心。
于成龙,虽为封建社会的一吏官,但仍然有很多的东西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
最值得学习的是他为民服务的思想和廉洁的品德。
让我们在一次回顾历史上的于成龙:他有一种为国效力、为民做事的愿望。
于成龙少有大志,自幼过着耕读生活,受到较正规的儒家教育。
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无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
此种精神值得学习。
他能很好地体察民情,以人为本做好工作。
于成龙在福建上任伊始,就做了一件为民称颂的好事。
当时一清廷为对付台湾郑氏的抗清势力,实行了"海禁"政策。
当地统治者不顾连年兵祸,民不聊生,动辄以"通海"罪名兴起大狱,使许多沿海渔民罹难。
于城龙观后感文章600字
于城龙观后感文章600字保持为民公正清廉把握立身立业之本: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情节跌宕,扣人心弦。
虽然十年前央视播放时也看过,但这一次看得更细,更用心,观后感慨颇深。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于城龙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于城龙观后感1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感人情节,一定还留在大家的印象中。
正是由于一位演员的出色表演,使得于成龙的作为传开了,家喻户晓了。
李万年用他纯熟的表演,将一个活生生的廉吏推到我们中间来。
而在接戏之前,他并不知道于公和自己一样,都是山西人;于公挂两江总督印时68岁,正与李万年拍此戏时的年龄相去不远。
这部戏对于李万年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他之所以欣然接受,不仅因为这是一次有意义的艺术实践的良机,更因为,在潜意识里,他感觉到,在这个物欲横流、信仰危机的时代,塑造这么一位旷古廉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此后,他又当起了义务宣传员,不厌其烦地宣传着,他想让一代清官于成龙的美名,在大家心里扎根。
前不久,刚从安徽返回西安家中的李老先生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他乐呵呵地说:“刚在安徽拍了一部新戏,我饰演村里威望很高的族长。
别看我都快80岁了,精神好着呢!”“每逢接拍新戏,大家一见到我,总会这样说,"您演的于成龙不得了啊!"虽然十多年过去了我却始终有一种感觉,于成龙一直与我相伴,让我在演戏的道路上踏踏实实前行。
”于城龙观后感2交口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张平由县纪委、宣传部组织我们观看了吕梁晋剧团演出的晋剧《廉吏于成龙》,由古视今,感慨万分。
我感到演的是一台廉政戏,唱的是一曲正气歌,它不仅是一部反腐剧,而且是一部古为今用的好教材。
该剧成功地塑造了清朝初期“一代廉吏”于成龙勤政廉政的高大形象。
剧中的故事发生在百姓身边,件件与百姓的利益相关,显得平实亲切。
该剧讲述的是清康熙年间,于成龙调任福建后,发现前任官员草菅人命,造成了一起所谓“通海通匪”的冤假错案,使当地上万平民锒铛入狱,乃至田园荒芜、怨声载道、社会动荡不安。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doc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二)作者:方友近期观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于成龙》,感触颇深。
看着于成龙躹躬尽瘁,殁于任上的镜头,我的心似乎在滴血,内心呼唤着:于成龙真乃一代廉吏。
这部电视剧讲述于成龙在出仕前刻苦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修齐治平、知行合一、义不辞难为价值追求;出仕后,在23年的从政生涯中,跨越广西、湖北、福建、直隶、两江等省区,从七品知县到封疆大吏,坚持以民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勤政爱民、勇于担当、三举卓异的从政实践,刻苦廉洁、刚直不阿、一尘不染的人格魅力,深得各地民众爱戴和各省督抚的器重,康熙帝盛赞为”古今廉吏第一”.本剧通过其为民做主、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一系列生动故事,再现这位”吏者之师”的感人风范。
“于青菜”“于大胆”“于青天”这些美称并非空穴来风,他罗城治盗丶湖北平匪丶福建平冤丶直隶救灾、两江惩恶,从一个边远山陲的小小县令,一步步成长为封疆大吏,他爱民如子,勤于政务,廉洁奉公,刚直不阿,一尘不染的好品质深受百姓爱戴,赢得康熙帝最高褒奖”古今廉吏第一”.当观看于成龙与康熙帝在上书房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这一幕,感动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与康熙帝简直是惺惺惺相惜,英雄所见略同。
他告诉皇上,自己是贫苦人家出身,勤俭习以为常,还说”上有所好,下便投其好”.皇上便引用李商隐两句诗:历贤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说自己虽比不上殷周古代明君圣贤,但时时警示自己,勤政爱民,奉行节俭,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并视于成龙为知已。
看一个家族有没有希望,主要观其后代是否勤劳节俭,励精图志。
当他们清醒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控制自己的欲望,并孜孜不倦地为之奋斗,让希望之光普照大地之时,便是其灿烂辉煌的美好人生。
观电视剧《于成龙》,还可体会到凡成大事者,必先历经磨难,苦其心志,强其体魄,并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永往直前的精神。
剧中再现了于成龙赴广西罗城县就任时艰难困苦的情景,和家人分别无异于一场生离死别,典卖田产一百两银子作为赴任的盘缠,如同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清康熙年间,新任福建按察使于成龙到任后,发现前任官员草菅人命,造成了一起所谓“通海通匪”的冤假错案,使当地上万平民锒铛入狱,乃至田园荒芜、怨声载道、社会动荡不安。
要改变现状,必须重审旧案,开释无辜,同时减轻民众军粮徭役的沉重负担,促进生产发展。
于成龙不顾自身安危,运用种种计谋,向驻节福建、权倾朝野的康亲王坦诚进言,与骄横偏执、心理阴暗的勒春、喀林等官僚周旋斗法,拯妇孺老弱于水火,救受害无辜于囹圄,终于以其刚正直拗的人格魅力和清廉俭朴的操守,感化了康亲王及一应同僚,战胜了重重困难,使一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于成龙再一次因政绩卓著而升任直隶巡抚,依依难舍而踌躇满志的他悄然踏上新的旅程。
于成龙首先是一个能吏。
在电视剧滚动片断介绍中,有一个画面十分感人。
一个官吏对着于成龙说:“私开官仓是要杀头的。
”于凛然正气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
他乔装迷路人摸进匪徒聚集的破庙,一举端掉匪窝,就地正法歹徒,真是大快人心。
再次,于成龙是一位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官吏。
半夜有人击鼓鸣冤,他想的不是心理偏激,而想的是一定有重大冤情。
常年在外,没有带家属,只带了一个随从。
妻子让儿子捎信给他,让他找个合适的人家纳妾。
这在当时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可是他没有这样做。
歌词唱得好:“吃的是粗米,穿的是布衣,从不在意。
”想想我们今天的机关,中午吃饭喝酒,下午一般找不到人。
去办公事,也需要等到人家有空的时候才能去请示。
那些贪官污吏都包“二奶”、“三奶”,甚至更多。
人家请客吃的差了,认为是打发要饭的,故意刁难人家。
要饭的经常去饭店吗?办公场所讲豪华,穿着讲名牌,美其名曰要注意政府形象。
我们呼唤象于成龙这样的干部,呼唤那些为民请命的干部,呼唤那些勤政爱民的干部!于成龙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是清朝中期乃至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好官之一。
他是一介贫民,正是由于当时清政府奋发向上的正气和清明的机制和吏治,才能使这样一位好官不断得到提拔重用,打开了“康雍乾盛世”的局面。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通用5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1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情节跌宕,扣人心弦。
虽然十年前央视播放时也看过,但这一次看得更细,更用心,观后感慨颇深。
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品性,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传递着对正气的称颂和美德的褒奖,在于成龙身上集中体现了民族传统美德和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虽然三百多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变迁,但于成龙精神仍有现实意义。
于成龙生活在封建王朝官场,但他自甘淡泊,清正廉洁,不爱钱、不收受礼品、不纳妾、不住毫宅、不吃宴会,布衣粗食、节俭清苦、简朴出行、秉公办事,与老百姓忧乐与共。
在罗城六年,他布衣草鞋,把自己完全融入当地民众之中。
临别罗城,出现了百姓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
他没有当官的架子,做官的排场,他心中装着百姓,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
他舍死忘生,为百姓日夜操劳,乡间问贫、田间耕作、深入匪巢、缉捉盗贼、平反冤案、救助孤儿。
他不畏权势、嫉恶如仇,严整吏治、革除积弊。
他不允许增收火耗、勒索民众、不允许馈赠上官,对官僚权贵犯法亦严惩不贷。
他自己长年忍受离母别妻抛子的生活和精神孤独,从山西老家乡下到广西罗城上任七年,随后升调湖北黄州,十多年没回过一次老家。
他老母思儿心切,叫孙子走了两月步行数千里去湖北看望他,但他整天忙于公务,儿子也只住了几天就回山西。
他两袖清风,无东西可让儿子带回去给老母和妻子。
于成龙于任上病逝,人们在他的寝室看到的只是“青灯布幔,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故被康熙皇帝褒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的结果。
而作为一名法官更应有廉洁自律的毅力,因为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中熠熠生辉。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范文汇编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范文汇编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情节跌宕,扣人心弦。
虽然十年前央视播放时也看过,但这一次看得更细,更用心,观后感慨颇深。
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品性,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传递着对正气的称颂和美德的褒奖,在于成龙身上集中体现了民族传统美德和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虽然三百多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变迁,但于成龙精神仍有现实意义。
于成龙生活在封建王朝官场,但他自甘淡泊,清正廉洁,不爱钱、不收受礼品、不纳妾、不住毫宅、不吃宴会,布衣粗食、节俭清苦、简朴出行、秉公办事,与老百姓忧乐与共。
在罗城六年,他布衣草鞋,把自己完全融入当地民众之中。
临别罗城,出现了百姓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
他没有当官的架子,做官的排场,他心中装着百姓,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
他舍死忘生,为百姓日夜操劳,乡间问贫、田间耕作、深入匪巢、缉捉盗贼、平反冤案、救助孤儿。
他不畏权势、嫉恶如仇,严整吏治、革除积弊。
他不允许增收火耗、勒索民众、不允许馈赠上官,对官僚权贵犯法亦严惩不贷。
他自己长年忍受离母别妻抛子的生活和精神孤独,从山西老家乡下到广西罗城上任七年,随后升调湖北黄州,十多年没回过一次老家。
他老母思儿心切,叫孙子走了两月步行数千里去湖北看望他,但他整天忙于公务,儿子也只住了几天就回山西。
他两袖清风,无东西可让儿子带回去给老母和妻子。
于成龙于任上病逝,人们在他的寝室看到的只是“青灯布幔,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故被康熙皇帝褒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的结果。
而作为一名法官更应有廉洁自律的毅力,因为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中熠熠生辉。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我们应该恪守“不贪为宝”的人生信条,明明白白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我们正处在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对人的价值观念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作为一名法官,必须要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时刻做到“慎言、慎行、慎独”,既要严格遵守司法礼仪,又要规制八小时以外的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欲望。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1春节回家,大年初一起来吃完饭,坐在沙发上,看着老爸在看的电视剧—《于成龙》,一开始是为了打发时间,觉得就是结合当下的热点出的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
但后来慢慢地看入迷了。
一口气就把四十集看完了。
此电视剧的的主要内容是:于成龙从小在山西长大,多次考试后,直到四十多岁才开始入仕为官,从广西罗城县县令,到合州、黄州、武昌、福州、直隶、两江,三获卓异,智斗地头蛇,平叛造反,反冤案,扫除贪官。
二十几年的仕途生涯,清正廉洁,被称为一代廉吏。
看完本电视剧之后有一下几点感想。
一是人不光要我品德好,还要有能力。
于成龙有一个外号叫"于青菜",说的是他清正廉洁,饭菜基本是青菜萝卜,无论做到多大的官也是如此。
但光清正廉洁是当不了有作为的官的,在罗城智斗恶霸,在黄州平叛,在福州反冤案,在直隶和两江打击贪官,是他足智多谋,知行合一的现实体现,否则早就成了刀下鬼。
但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他又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勇气勇闯敌营,舌辩康亲王,刀斩康熙亲外孙赫里。
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给了他无限的勇气。
二是即使有足够的能力也要有舞台。
于成龙在做官之前,已经四十多了,已经经过几十年的知行合一的锻炼,能力已经显现,但当贵族额尔齐圈了他们的地时,他差点就被砍头,还好被及时救下。
直到他做官,有了舞台,才不断展示自己的实力。
三是有一个好老师是多么的重要。
他的老师刑济堂,学富五车,有思想,有深度,教会了于成龙等人一辈子受用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近则齐家,远能治国。
教出了陈廷敬、于成龙、柳晋阳等一大批胸怀天下的治世能人。
在当代,一个人难得有一个自己称得上一辈子的老师,但我们又很需要有这样的老师作为自己的人生导师,真可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四是有一帮生死之交是多么的重要。
当于成龙从山西到广西赴任,曾经是五品大员的周瑞,讨着饭,几千里的路,赶到罗城投奔于成龙,为其几十年的仕途出谋划策,不求名利,甘愿吃青菜萝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3篇《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1篇历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思考。
于成龙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
人们赞誉该剧虽言历史,却关现实。
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
“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
”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定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
于成龙首先是一个能吏。
在电视剧中,有一个画面十分感人。
一个官吏对着于成龙说:“私开官仓是要杀头的。
”于凛然正气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
他乔装迷路人摸进匪徒聚集的破庙,一举端掉匪窝,真是大快人心。
他严于律己,不为富贵所动。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
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必躬先俭朴”。
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
江南人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
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
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
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
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身为“治官之官”,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
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
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责令所“自今伊始”,将所开“积弊尽行痛革”。
与此同时,他根据自己的体会,又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
方法上,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
康熙帝也称其“宽严并济,人所难学”《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2篇历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思考。
于成龙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
人们赞誉该剧虽言历史,却关现实。
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
“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
”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定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
清康熙年间,新任福建按察使于成龙到任后,发现前任官员草菅人命,造成了一起所谓“通海通匪”的冤假错案,使当地上万平民锒铛入狱,乃至田园荒芜、怨声载道、社会动荡不安。
要改变现状,必须重审旧案,开释无辜,同时减轻民众军粮徭役的沉重负担,促进生产发展。
于成龙不顾自身安危,运用种种计谋,向驻节福建、权倾朝野的康亲王坦诚进言,与骄横偏执、心理阴暗的勒春、喀林等官僚周旋斗法,拯妇孺老弱于水火,救受害无辜于囹圄,终于以其刚正直拗的人格魅力和清廉俭朴的操守,感化了康亲王及一应同僚,战胜了重重困难,使一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于成龙再一次因政绩卓著而升任直隶巡抚,依依难舍而踌躇满志的他悄然踏上新的旅程。
于成龙以天下为家,而百姓是天下的主人。
因此,他为天下大事考虑,实际是为百姓安危幸福考虑。
他名为官,实为仆,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上。
越是困难,越是危险,越是需要负责任的时候,他越是走在最前面。
他为了百姓,可以放弃自己的所有,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性命抛之脑后。
他全身心地想着老百姓,全身心地为着老百姓而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的结果。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做到于成龙这样,尤其不容易。
而于成龙却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
这是因为于成龙的忘我,他的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一心为天下百姓。
这正是《廉吏于成龙》一剧作为劝世之作的成功之所在。
在今天以民为先,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每一位党的干部都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警示。
观念激荡,需常洗心灵之垢;物欲诱惑,应常敲警世之钟。
在利益诉求多元、价值观念多样的今天,反腐倡廉不仅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同时离不开廉政文化的支撑。
这就是营造一个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时代氛围,在全社会倡导勤廉、和谐的价值观。
世界上有一种宝贵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影响一个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
赢得了它,执政党就有了优势和资本;失去了它,执政党就濒临危险的境地。
这就是民心。
古人云,“天下大势,常系民心。
”老百姓何以喜欢于成龙这一廉吏形象,根本原因在于此。
于成龙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
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
下至莱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可见中下层人民对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
人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一个为官者,是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还是贪赃枉法、滥用职权;是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还是纸醉金迷、低级趣味……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出现在群众面前,关系政权的声誉和形象,关系民心的凝聚和背离。
这不能不说是戏剧电影《廉吏于成龙》给人们重要的“观后感”。
我们党员干部应当以廉自省,常修为民之德;以廉自律,常怀修身之心;以廉自醒,常记履职之资!我们应当将廉政思想贯穿于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牢固树立起清晰健康的核心价值观念。
饮一杯止贪治欲廉政羹做一个清香扑鼻公务人《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3篇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情节跌宕,扣人心弦。
虽然十年前央视播放时也看过,但这一次看得更细,更用心,观后感慨颇深。
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品性,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传递着对正气的称颂和美德的褒奖,在于成龙身上集中体现了民族传统美德和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虽然三百多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变迁,但于成龙精神仍有现实意义。
于成龙生活在封建王朝官场,但他自甘淡泊,清正廉洁,不爱钱、不收受礼品、不纳妾、不住毫宅、不吃宴会,布衣粗食、节俭清苦、简朴出行、秉公办事,与老百姓忧乐与共。
在罗城六年,他布衣草鞋,把自己完全融入当地民众之中。
临别罗城,出现了百姓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
他没有当官的架子,做官的排场,他心中装着百姓,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
他舍死忘生,为百姓日夜操劳,乡间问贫、田间耕作、深入匪巢、缉捉盗贼、平反冤案、救助孤儿。
他不畏权势、嫉恶如仇,严整吏治、革除积弊。
他不允许增收火耗、勒索民众、不允许馈赠上官,对官僚权贵犯法亦严惩不贷。
他自己长年忍受离母别妻抛子的生活和精神孤独,从山西老家乡下到广西罗城上任七年,随后升调湖北黄州,十多年没回过一次老家。
他老母思儿心切,叫孙子走了两月步行数千里去湖北看望他,但他整天忙于公务,儿子也只住了几天就回山西。
他两袖清风,无东西可让儿子带回去给老母和妻子。
于成龙于任上病逝,人们在他的寝室看到的只是“青灯布幔,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故被康熙皇帝褒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的结果。
而作为一名法官更应有廉洁自律的毅力,因为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中熠熠生辉。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我们应该恪守“不贪为宝”的人生信条,明明白白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我们正处在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对人的价值观念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作为一名法官,必须要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时刻做到“慎言、慎行、慎独”,既要严格遵守司法礼仪,又要规制八小时以外的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欲望。
法官的舞台不在觥筹交错的酒桌上,不在七彩斑澜的霓红灯下,也不在高谈阔论的喧嚣声中。
法官的舞台只在庄严的法庭之上,只在高悬的国徽之下,只在清脆的法槌声中于成龙为官各地,只要是符民意、顺民心、关切民生利益的事,都能做到实心实意、立说立行,心无羁绊、全力以赴,其诚心实政、为民作主的精神是以“忠君爱民”为核心的封建时代政治伦理为支撑的。
于成龙的官民观、政绩观以及廉政观,体现了其时代民本思想的最高境界。
于成龙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在二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中,无论官职大小、身处何时何地,面对何事何人,都能从真诚关心百姓、切实改善民生的强烈责任感出发,敢于直面突出矛盾,敢于触及难点热点,敢为别人所不敢为不愿为,而决不因循推诿、明哲保身,其诚心实政、勇于负责的为政态度突出鲜明,以一贯之。
作为一名法官还要学习于成龙有一颗赤诚的为民之心,并忠诚于我们从事的司法事业。
拥有情系人民的宏大心胸,法官才能正真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真正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
法官不是官,不能摆官样,面对普通百姓,法官应当具有平和的心态、热情的态度、宽容的性格。
应给予当事人更多的人文关怀,体现人民法官的“人民性”。
法官在工作中应牢固树立“以当事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那样对待当事人,把人民的需求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切实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应彻底杜绝“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真正把当事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努力把案件办实办快办好。
在工作中,法官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人格权,让人民群众充分沐浴到法治文明的温暖阳光。
法官应善于用法理、感情、人格、艺术的力量去做群众工作,注意用群众语言回答和处理问题,让群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听得亲切,努力提高司法的亲和力。
通过观看《一代廉吏于成龙》不仅仅止于感动,留下更多的是思考。
于成龙是封建时代的官吏,而官职越高却越能够立足本职,严于律已,不畏强权,整顿吏治,他能够甘于贫穷,志节不移,善于学习,心系百姓。
我觉得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也当以食不甘味的责任意识,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毫不松懈的工作劲头,立足本职,用我们清正廉洁的职业精神和令人信服的工作业绩,谱写法官队伍建设的新篇章,身体力行地来实践“公正、廉洁、为民”的人民法官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