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气候是长时间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其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
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建筑是人类为了抵御自然气候的不利影响而建造的“遮蔽所”,遮风避雨.防暑避寒,使室的微气候适合人类生存。
地方所在的气候区.纬度以及地形地貌共同作用导致不同的温度.湿度.光和风的组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气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气候作用于建筑分三个层次:1.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建筑。
2.气候与其它相关因素共同影响建筑。
3.气候间接影响到建筑本身。
全国各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用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大的地区差异,建筑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
在我国,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将建筑分为七个不同的区域:第Ⅰ建筑气候: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 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
区气候对建筑的基本要求:(1)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可不考虑夏季的防热。
本区冬季气候严寒且持续时间长,按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计算,则冬季长达 6 个月以上,为保证建筑室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和节约采暖能耗,建筑设计和施工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
气候和自然景观知识点总结
气候和自然景观知识点总结一、气候知识点总结气候是地球上大气长期变化的总体表现。
它是指某一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的气象要素的统计值,包括温度、降水、风向、风速等多种要素。
气候与气象的区别在于,气候是长期的气象状况,而气象是短期的气候状况。
下面将对气候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1.气候要素气候要素是构成气候的基本数据,包括气温、湿度、降水、大气压力、风速等多种元素。
其中,气温是最为基本和重要的气候要素之一,它对植物生长、动物繁衍、水文循环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湿度是指大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它与降水、云量、蒸发散等密切相关。
降水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冰晶而落到地表的过程,它是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气压力是指大气对地球表面单位面积所施加的压强,它是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参数。
风速是指气流的速度,它对气候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2.气候类型根据气候要素的不同分布和变化规律,可以将地球上的气候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气候分类方法包括柯本气候分类法、气候带分类法和气候区域分类法等。
按照柯本气候分类法,地球上的气候可以分为寒带气候、温带气候、热带湿润气候、热带荒漠气候等多种类型。
每种气候类型都有着特定的气候要素和特征,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3.气候变化气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长期的气候状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包括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极端天气频发等现象。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植被分布、水资源和人类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引起全球关注,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4.气候与人类生活气候对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的生活习惯、经济活动、建筑风格等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在温带和寒带气候地区,人们通常会采取保暖措施,建造温暖的住宅和设施。
在热带气候地区,人们通常会采取遮阳、通风等措施以应对高温。
城市建筑气候分析
城市建筑气候分析1、哪个城市,气候最舒适“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美食遍地”是中国最养人的城市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青岛白帆沙鸥点缀着碧海青天,丈把高的风浪溅起,拍打着礁岩;海底世界里千奇百艳,无拘无束的游鱼穿梭在斑驳的珊瑚之间;这里依旧述说着徐福东渡求仙的故事,流传帝王赏识道士推崇的崂山;这里典雅标致的欧式建筑,散发出优雅的韵味,悦耳的小提琴声依旧感染着这美丽的港湾;浪漫的海滨上飘溢着海味,醇香的啤酒,使你流连忘返;徒脚走在滨海木栈道上,看着夕阳惬意的圆晕,感受着水天相交的缠绵……青岛的欧式古建筑非常多,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这里集中俄、法、英、德、美、日、丹麦、瑞士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因此青岛早在19世纪就享有“东方瑞士”的美名。
这些风格各异的欧式古建筑群尤以“八大关”最为著名。
欧洲各国皇室在此引种奇花异草,倾心打造他们颐养的皇家园林。
依山傍海,绿树红瓦与海天一色相交映是欧式建筑的一大特色,具有相互映衬的审美优势。
如外国设计师穆留金、白纳德,中国设计师王屏雁的作品,这都是旅游的一大亮丽特色,是欧式建筑风格最好的佐证。
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
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2、划分城市的建筑节能季节有何意义建筑节能季节与时段划分意义在于:①从气候一建筑一人的角度显示出一年中建筑运行的不同阶段,体现建筑气候适应性时间维度的周期变化,把握建筑节能季节与时段,对开发利用建筑气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②有利于分析地区气候特点与高效节能的室内环境控制技术体系之间的关系,确定地区住宅建筑的环境控制基本原则和策略。
③一年中采暖空调除湿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单位建筑面积的全年能耗。
充分利用室外气候资源,保证室内环境舒适、健康,选择安排暖通空调策略及其时间,缩短一年中采暖、空调和除湿设备的运行时间,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
④通过合理划分建筑节能季节与时段,深入分析采暖、空调和除湿季节与时段的气候特点,开发筛选和集成适合这些季节与时段气候特点的建筑热环境技术,提高空调采暖除湿系统的运行能效。
俄罗斯气候与建筑的关系
俄罗斯气候与建筑的关系
俄罗斯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从严寒的北部到温暖的南部,气候条件和建筑风格各不相同。
因此,俄罗斯的建筑设计必须考虑到这些极端气候条件,以确保建筑的舒适性和可持续性。
1. 寒冷气候:俄罗斯北部和东部地区属于寒冷气候带,特点是低温、长冬季和强风。
这使得建筑保温需求高,具备良好的抗风和采暖能力。
因此,俄罗斯抗寒建筑的设计理念主要围绕着保温、采暖和抗风展开。
例如,采用加厚墙体或双墙结构、坡屋顶、加固基础和双层或三层窗户设计等,以提高建筑的抗风和保温性能。
2. 建筑保温材料:选择保温材料是俄罗斯建筑设计的关键环节。
常见的保温材料包括硅酸盐、矿棉、聚苯板和聚氨酯等,这些材料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和抗冻性能。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建筑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保温材料,可以提高建筑的保温效果和节能效果。
3. 采暖系统:在寒冷地区,俄罗斯需要有效的采暖系统来提供舒适的室内温度。
常用的采暖系统包括暖气片采暖、地暖采暖和热空调采暖等。
采暖系统设计应考虑到建筑的保温性能和室内温度控制需求,合理选择采暖系统可以提高室内舒适度和节能效果。
4. 通风设计:俄罗斯建筑也需要考虑通风设计,以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和流动。
常见的通风设计措施包括排风系统、新风系统和回收水蒸气等,这些措施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室内湿度并回收能量损失。
总的来说,俄罗斯建筑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包括寒冷气候、采暖需求以及通风要求等。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的舒适性和可持续性。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地理环境与民居
瓦或混凝土等耐水材料。
03
地貌与民居
地貌特征的不同影响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在河流沿岸地区,民
居可能采用水乡风格,而沙漠地区的民居则可能采用厚重的墙体和隔热
材料。
水文条件对民居的影响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对民居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和布局等方面产生影响。例如, 靠近河流或湖泊的地区,民居可能采用水车、水井等设施来利用水资源;而在缺 水地区,民居则可能采用节水技术和储水设施来应对水资源短缺。
高中地理-地理 环境与民居
contents
目录
• 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 中国传统民居的地理特色 • 现代民居的地理因素考虑 • 地理环境与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01
CATALOGUE
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气候类型与特点
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点对民居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和布局等方面产生影响。例如, 寒冷地区的民居通常采用厚实的墙体和双层窗户,而炎热地区的民居则注重通风和遮阳。
温度与民居
气候温度的变化影响民居的室内温度调节。为了适应不同的温度变化,民居的窗户设计、 通风设施和建筑材料都有所不同。例如,在寒冷地区,民居的窗户较小,以减少热量散失 ;而在炎热地区,窗户较大,以便更好地通风散热。
降水与民居
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对民居的屋顶设计和建筑材料产生影响。在多雨地区,民居 的屋顶通常采用斜面设计,以便快速排水;而在干燥地区,民居的屋顶则可能采用平顶设 计,以减少水分蒸发。
循环经济与民居建设
资源循环利用
鼓励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回收,将可 再生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在民居建设中,充 分利用废旧建筑材料,减少资源浪费。
绿色建筑
气候与建筑
地
区
福州 —— 龙岩 —— 梅州 —— 韶关 —— 梧州 —— 南宁 —— 百 色——昆明以南部分地区划一分界线:南岭线
气候特征
长夏无冬:1月平均气温高于10 ℃ 年高于25度天数100-200天 温高湿重:极端高温40℃
年平均相对湿度80%
雨量丰沛:年降水量多为1500-2000mm 日照强烈: 年总辐射照度130-170W/m2 风力充沛:年平均风速1-4m/s 台湾海峡达7m/s
2.3 城市气候和微气候
一、城市气候的形成
城市气候是在不同区域气候背景下,受城市特
殊的人工下垫面和城市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形成 的一种局地气候
下垫面
人为热 空气污染
二、城市气候的基本特征
大气透明度较小,太阳辐射减弱
城区气温偏高,形成热岛效应 城区的风速小,风向随地而异 城区蒸发弱,空气湿度小 城区的雾日增多、能见度差 城区降水增多
-10
寒冷地区 最冷月平均温度-10~0 C
0
夏热冬冷 地 区 最冷月平均温度0~10C, 最热月平均温度25~30 C 最冷月平均温度>10C,最 热月平均温度25~29C 最冷月平均温度0~13C, 最热月平均温度18~25C
+10
夏热冬暖 地 区
温和地区
严寒地区
严寒地区 寒冷地区 严寒地区 寒冷地区
日较差的影响因素
纬度影响 地势影响
下垫面性质影响
天气影响 季节影响
室外计算温度《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夏季:25年每年最热一天的最高温度的累年平均值 冬季:按照围护结构的热惰性指标分为四级
青岛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类型
青岛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类型青岛位于中国东海沿岸,是山东省的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它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拥有四季分明、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
首先,青岛的夏季炎热而潮湿。
从6月到8月是青岛夏季的主要时间。
这段时间里,青岛的气温通常在28℃到31℃之间,最高可达到35℃以上。
夏季的青岛天空湛蓝,阳光充足,但由于海风的作用,炎热的天气总是伴随着一定的凉爽感觉。
此外,青岛夏季的湿度较高,平均相对湿度约为70%左右,容易引发一些湿气相关的问题,如皮肤潮湿、衣物不易干燥等。
其次,青岛的秋季凉爽而宜人。
从9月到11月是青岛的秋季,也是青岛最美丽的季节之一。
这个时候,青岛的气温适宜,平均在20℃左右,非常适合户外活动、观赏风景。
秋季的青岛空气清新,蓝天白云、海风轻拂,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第三,青岛的冬季寒冷而湿润。
从12月到2月是青岛的冬季,这段时间里,青岛的气温通常在0℃到5℃之间,非常寒冷。
冬季的青岛经常受到来自西伯利亚的北风的影响,使得寒冷感更加明显。
此外,冬季的青岛还会出现雨雪天气,湿度较高,容易造成道路结冰和天气寒冷。
最后,青岛的春季温暖而多风。
从3月到5月是青岛的春季,这个时候青岛开始回暖,气温逐渐上升。
春季的青岛气候多变,早晚温差大,但总体上较为温暖,平均气温在10℃到15℃之间。
春季的青岛也是风力较大的季节,尤其是从三月到四月,时常有强风吹拂。
青岛的气候特点对于该地区的农业、旅游、渔业等经济产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青岛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葡萄等农作物。
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也使得青岛成为了旅游胜地,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青岛的海洋气候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海产品资源,促进了渔业的发展。
总之,青岛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温暖湿润的特点。
夏季炎热潮湿,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寒冷湿润,春季温暖多风。
这种气候特点为青岛带来了丰富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和渔业资源,也使得青岛成为了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城市。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 作者:
———————————————————————————————— 日期:
ﻩ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ﻫ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 时间尺 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 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的形成主要 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 内其内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例如,大 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 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 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 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 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 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建筑是人类为了抵御自然气候的不利影响而建造的“遮蔽所”, 遮风避雨.防暑避寒,使室内的微气候适合人类生存。地方所在的气 候区.纬度以及地形地貌共同作用导致不同的温度.湿度.光和风的组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气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北京的“四 合院“是典型的代表。 第Ⅲ建筑气候区: 该区大部分地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气温日较差 小;年降水量大;日照偏少;春末夏初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期,多阴 雨天气,常有大雨和暴雨出现;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常受热带风 暴和台风袭击,易有暴雨大风天气,例如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属亚热带 季风气候,冬季稍冷,而夏季漫长,雨较多,湿度较大,风较小,闷 热异常。因此,长江以南地区的建筑需要通风.防潮.隔热等功能。一般朝向为南偏东 15°左右,这样既可遮阳又可以迎着夏季东南风。
第二章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自 然 环 境 对 民 居 服 饰 饮 食 的 影 响
民居
内蒙古:蒙古包 老北京:四合院 黄土高原:窑洞 云南:傣族竹楼 山区:吊脚楼 两广:骑楼
藏族:藏袍 傣族:窄衣、短袖、长裙、长裤 蒙古族:长袍、皮靴 “南米北面”“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山西:醋 东北:酸菜、炖菜 新疆:馕、羊肉串 内蒙古:烤全羊、酸奶 西藏:青稞酒、酥油茶 中国八大菜系
宫保鸡丁
佛跳墙
清炖狮子头
西湖醋鱼
东安子鸡
无为熏鸭
珍珠南瓜
鲁、 川、 闽、 苏、 浙、湘、 徽、粤
四 喜 丸 子
山东菜系
原味、厚重、 老火候
四川菜系 麻辣、厚 味
辣 子 鸡
江苏菜系 以水鲜为 主,刀工 精细
一 品 罗 汉
浙江菜系
注重本味, 制作精细
西 湖 醋 鱼
广东菜系 清甜、爽脆、 幼嫩 八
民居特色与功能
砖墙较厚 夏季挡光,冬季保温御寒 利于采光
南窗较大
地形
布局规则,多院落
蒙古包易于拆装,搬运方便,适于 游牧民族经常搬迁的流动生活 蒙古包与内蒙古牧民游牧的生产方式相 适应的结果
窑洞:凿洞而居 分布:陕甘宁地区
傣族竹楼楼底架空,供牲畜和堆放杂物, 楼上是家人居住、生活的地方
民居 窑洞 傣族竹楼
宝
冬
瓜
盅
福建菜系
淡雅、鲜嫩、 和醇
佛 跳 墙
湖南菜系
油重色浓, 注重酸辣
霸 王 别 姬
安徽菜系
重油、重 色、重火 功
一 品 锅
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的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形成了各具 特色的地方菜系。其中著名的有川菜 湘菜、鲁菜、粤菜、淮扬菜等每一种 菜系风格的形成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 密切相关。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资料+专题九+气候特征与建筑风格
专题九气候特征与建筑风格传统建筑可以说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一个缩影。
气候要素中的气温、降水、光照、风等在一定程度上的建筑物的风格。
一、光照对建筑的影响采光是建筑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要考虑建筑的朝向,如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房屋多坐北朝南;其次,要根据当地的日照时间长短及强度决定采光面积,气温高的地方,往往窗户较小或出檐较远,以避免阳光直射;气温低的地方,窗户一般较大,以充分接收太阳光照,提高室内温度,但其窗户往往是双层的,以避免寒气侵袭,保持室温。
二、温度对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墙体的厚度和房间大小上。
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较大,这样有利于加速房屋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以起到保温作用。
有些区域为了抵御寒冷或炎热,将房子埋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
三、降水对建筑的影响建筑材料选择与屋顶的不同处理。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排水和减少屋顶积雪。
降水多的地方森林较多,建筑材料主要用木材;降水少的地方则主要用砂石作材料。
四、风对建筑的影响风对建筑存在着突发性的破坏,对环境中的水分平衡、气体交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南方炎热地区,争取良好的自然通风是选择建筑物朝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考虑建筑物与主导风向的关系。
台风或飓风等灾害天气频繁的地区,建筑物低矮,外观简单,少有尖顶等突出部分,以减少强风对建筑的影响。
五、气候特征与建筑1.湿热地区的民居:墙薄,窗大有利于通风,房顶尖,有助于快速排水表1图1-1 & 图1-2图1-3图1-4 & 图1-5表2、2.热带沙漠地区的民居:墙厚、窗小、多石材和土,防止交换热量,阻挡风沙图1-6 & 图1-74.寒冷地区的民居:墙厚、窗小,防止和外界交换热量寒带气温低,传统民居的建筑上需要具备较强的保温作用,往往采取很厚的墙体。
同时,因为风力较大,房屋规模较小,省略或缩小了窗户。
表为北极地区冰屋和格陵兰岛彩色房屋的建筑特点的汇总4-2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传统民居以我国湖南凤凰古城的土家吊脚楼、福建的土楼和安徽宏村的徽派建筑为典型代表。
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一、基于地形地势的民居模式分类(一)丘陵型丘陵型人居模式多分布在山岭之间的田峒或谷地边缘的山脚缓地上,较为集中的地区有桂东南、桂南、桂中一带。
桂中、桂西南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石山遍布,人们多居住在盆地、河谷地带,以便于将平整土地开辟为耕地。
盆地聚落规模较小,河谷聚落规模较大,聚落形态较为规整。
丘陵型民居建筑大多是以土坯、夯土或石块构筑而成的半地居式硬山搁檩建筑;有些地区由于汉化较深,如玉林地区、钦州地区以及南宁东部横县等地已选择了硬山搁檩的汉式地居。
(二)山地型山地型人居模式主要分布在高山峻岭的山崖、山腰和陡坡上,如桂北、桂西北、桂西等地区。
其建筑选择沿等高线分台发展的聚落模式,尽可能地顺应地形。
建筑一般为全木结构、底层架空,木柱落地支撑的.干栏民居形式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挖方。
采用二层干栏式楼房,房屋分上下两层,二层住人,设梯而上;底层架空,圈养猪、牛、羊等家禽。
二、民居差异的地理环境解释(一)地形地势壮族传统民居建筑类型干栏。
因为各地地形地势的不同,也会有所差别。
在山地,为节约稀少的坡地(多开发为梯田),当地居民会选择在较陡的位置建设民居,以干栏式、半干栏式为主。
猪牛圈通常设置在干栏底层,人在干栏上层居住。
人畜共居适应了山区平地稀少的情况,又可利用牲畜警惕性高的优点预防山区的多发自然灾害,如火灾、滑坡等。
在山区,多为单一民族聚族居住,民族特色浓厚。
在山地,随着地势的升高,干栏往往越建越小,这适应地势越高风力越大的实际。
山上的干栏建筑,独立存在,互不连接,而山脚的多连在一起,相互间相隔较近,这是因为山上比山下灾害多一些,房屋相隔远点避免一户发生意外灾害事故连累邻里。
在平原或谷地,空地较多、地势开阔,居民多采用人畜分居型,不需要牲畜来预防大的自然灾害,也能创建较好的卫生居住条件。
由于地形较平坦,交流方便,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人们思想开阔;该区域基本上不是民族聚族居住,居民来自不同民族和不同地方,其生产活动的能力要强些,方式要复杂和多于山区居民,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
建筑与气候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风环境研究
建筑与气候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风环境研究一、概述建筑与气候之间的密切关系一直是建筑设计和规划领域的重要议题。
特别是在夏热冬冷地区,气候条件对建筑的影响尤为显著。
这些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对建筑设计提出了独特的挑战。
如何在满足夏季通风降温和冬季保温需求的同时,创造出舒适、节能、环保的居住环境,是当前建筑风环境研究的重要任务。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风环境研究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深入探究该地区气候条件下建筑风环境的形成机制、变化规律及其优化策略。
该研究不仅涉及建筑学的理论知识,还融合了气象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
通过对建筑风环境的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可以为建筑设计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本研究将首先概述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建筑风环境的基本概念,然后介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风环境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包括地形地貌、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材料等方面。
同时,探讨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建筑风环境进行模拟和优化,以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和能效。
本研究将提出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风环境设计的优化策略和建议,为未来的建筑实践提供指导。
1. 简述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建筑风环境的影响。
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夏季高温多湿,冬季则寒冷干燥。
这种气候特点对建筑风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夏季,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容易导致建筑内部空气流通不畅,形成闷热的环境。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建筑设计需要注重通风策略,如利用自然风、设置通风口和合理的建筑布局等,以促进空气流动,降低室内温度。
同时,建筑材料的选择也需考虑其热工性能,如采用隔热材料以减少热量传递,降低室内温度。
到了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则要求建筑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建筑设计需注重保温材料的运用,以及门窗等围护结构的密封性能,以减少热量散失,保持室内温暖。
(完整版)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引言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
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坚固防风等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而决定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可以说,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是,气候环境影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反映气候特点,并与环境达到协调或一致。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我国从建筑热工设计的角度出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并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
这样分区的目的就在于使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热环境要求。
1.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上气候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作用形成的。
落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热主要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吸收,而地球表面与大气层向太空的长波辐射是地球向外界散热的主要方式。
这样通过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球表面向太空长波辐射才能维持地球表面的热平衡,保持了地球特有的长期稳定的气候条件。
“气候——影响着人类舒适——是温度、湿度、光照、风、大气压力和降水量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为了舒适的目的,这些因素的组合达成一定的平衡状况”。
这些气候因素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程度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生理活动。
人类对气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自身的居住上,不同地区的人往往会根据居住地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房屋。
2.气候对建筑的影响2.1 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由于墙壁厚度对于建筑是否保温起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气温高的地方一般墙壁较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较厚。
哈尔滨水文气候情况对建筑施工的影响
自然条件及施工环境1、地形、地貌哈尔滨市龙江传媒工程,位于松嫩平原松花江中游地带,为平原微丘区。
施工场地所处地貌单元为岗阜状平原地段,岩土成因第四纪冰水作用形成的粘土。
场地地势因冲沟发育,地势变化较为剧烈,地面高程为+115~+116m。
由于龙江传媒施工地处位于城市建成区边缘靠近三环位置,沿线穿越的建筑设施有工厂居民楼等,其余为农田及大棚。
2、气象及降水哈尔滨地处中纬度大陆东岸,属于寒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
春秋季节较短,年内温差较大,近三年平均气温变化在4~-4℃,年最高气温出现38.2℃,一般出现在六七月份,最低气温-41.1℃,一般出现在一月。
气候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回暖快而多大风,容易出现春旱;夏季短促而炎热,雨水较多,秋季降温急剧,容易出现早霜,年平均降雨量为553.5mm,降雨期多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日照在2500小时,无霜期在135~140天,冬季长达五个月,冬季漫长而寒冷,土壤最大冻结深度1.97m(1)哈尔滨11月份气温走势图:最高气温:7 ℃日均最高气温:0℃最低气温:-21℃日均最低气温:-10℃平均气温:-8℃(2)哈尔滨11月份天气统计:统计:11天、晴10天、雪8天、雨1天(3)哈尔滨11月份风向统计:(4)哈尔滨11月份风力统计:哈尔滨有冰城之称,在干冷的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下,气温很低降水很少,气候严寒、干燥。
冬季,全市历年全市平均降水(雪)量为23.6毫米;年际变化量6.6~35.4毫米之间,有时出现暴雪天气。
3、水文地质根据岩土工程勘测报告:龙江传媒地貌单元属松花江高漫滩及阶地。
自然(征地后)地面高程平均为119.080m,该建筑物±0.000,基坑开挖深度为-7.90m左右,地下水位埋深在-4.40m,水位线以下的土质含水处于饱和状态,拟建工程场地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上层滞水及孔隙潜水,微具承压性(局部地段的层间水)。
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②泥炭层、②1粉质粘土层、②2粉土层、③粉质粘土层中;孔隙潜水是本工程主厂房地段的主要地下水类型,主要蕴藏于砂土层中,主要补给方式以松花江河流侧向补给和大气降水补给水为主;以蒸发、补给松花江和人工开采为主要排泄方式。
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建筑对不利气候的“防”是建筑的基本功能;
建筑对自然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则体现了建筑的进化。
6
跨学科的可持续建筑课程与教育体系
2.1 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建筑的起源、目的、设计的过程
建筑的起源 建筑的产生是从对不利气候的“防”开始的 洞穴——树屋——建筑
气候特点:
干旱、高盐碱化 夏季大面积高温和强烈的太阳辐射,昼夜
温差大
18
跨学科的可持续建筑课程与教育体系
2.2.2 全球气候分区 (1) 干热气候区
吐鲁番民居
19
特点:
厚重墙体 开小窗 减小通风 平屋顶 联排成片、互相
遮阳
跨学科的可持续建筑课程与教育体系
2.2.2 全球气候分区
生态民居
Lecture 2
气候与建筑
Lecture 2 气候与建筑
2.1 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2.2 气候分区与建筑的适应性 2.3 建筑对微气候的影响 2.4 建筑类型及特点
2
跨学科的可持续建筑课程与教育体系
2.1 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的定义: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是 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包括该地区多年的天气平 均状态和极端状态。
太阳能采暖
太阳能光伏/热水 绝热/气密性 遮阳
自然采光
主动式设计策略 机械通风 空调制冷 水源热泵
机械供暖 地热采暖
人工照明
冰层
冻土
丘陵
大陆 性
温带
地中 海式
亚热 带
热带
热带 草原
温带 草原
沙漠
0
我国南北建筑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我国南北建筑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名:学院:艺术与设计专业:艺术设计班级:B1003学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居住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要件。
城市建筑担负着为人们提供工作、学习场所以及生活住房的任务。
建筑物的建造需与周围气候环境相适应,才能防御室外反覆变化的天气,创造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
建筑是为人类提供能够适应的生活条件。
但是由于气候、地理环境、文化的不同导致各个地区的建筑的形式功能各有差异,我国南北建筑亦是。
南北方在建筑上风格明显,各成系统,一提起南方建筑,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整齐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
而北方建筑多坐北朝南,通常呈现的都是大片平素的规则的庭院和宅屋,全靠大门和门楼不同的风采,通俗的说,南方建筑像别墅,北方建筑像商品房。
建筑设计的不同让南北方民居成为代表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南方的吊脚、骑楼,北方的四合院、胡同成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北方建筑强调阳光,南方建筑强调通风,这两个字眼看似宽泛,却影响了建筑的体型设计,门窗设计和院落设计,北方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强调厚重朴实,这与北方人性格有关,包括用材上,尽量选择一些砖石为主的材料,南方强调的是清新通透,选材多采用涂料,木结构,仿木结构等,屋内设计北方冷而干燥,把毛毯、彩染布挂在墙上,显得温馨暖和。
南方则挂不出这种效果。
北人喜欢毛皮,耐寒。
而南人喜欢竹制品,又凉快又经得起沤。
作为南方人的我,睡毛皮则是不习惯的。
气候环境的形成跟所受到的气候要素,如太阳辐射、气温、地温、降水量和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气候差异大有不同,所以房屋建筑设计亦不尽相同,房屋的内外结构、高度、造型及建筑材料等亦大相径庭。
当今的建筑设计更考虑到国际先进性,务使建筑物的外形和色彩别具一格。
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气候多种多样,有冷暖、乾湿、雨量、大风、暴雨、积雪和沙暴等气候的差异。
高中地理气候类型知识点整理
高中地理气候类型知识点整理一、气候类型的分类1、热带气候11 热带雨林气候12 热带草原气候13 热带季风气候14 热带沙漠气候2、亚热带气候21 亚热带季风气候22 地中海气候3、温带气候31 温带季风气候32 温带海洋性气候33 温带大陆性气候4、寒带气候41 苔原气候42 冰原气候二、气候类型的分布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包括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马来群岛等地。
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在非洲分布最为广泛。
3、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4、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亚洲的阿拉伯半岛等。
5、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的大陆东岸,如中国的南方地区。
6、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 30°—40°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
7、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温带地区的东部,如中国的北方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
8、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 40°—60°的大陆西岸,在欧洲西部最为典型。
9、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部。
10、苔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
11、冰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等地。
三、气候类型的成因1、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2、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3、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4、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
5、亚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6、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7、温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8、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9、温带大陆性气候: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10、苔原气候: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东风带控制。
影响民居形式的因素有哪些
1.影响民居形式的因素有哪些?答: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每个聚落集团,因其文化素养、民族习惯、地区气候的制约,都会形成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包括建筑形态。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民居。
概括来说民族的、社会的、地域的、经济的、技术的背景条件,都会对民居形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里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2.1.试总结影响中国民居建筑结构形式的因素。
3.构筑类型分布地域使用人群产生原因4.干阑式广西、海南、贵州、四川西南少数民族潮湿多雨、防虫蛇蚁兽5.井干式东北、云南-- 林区6.碉楼西康、青藏高原、内蒙藏族山地、气候干燥多风7.土楼福建、广东、赣南客家人防御外敌、内部团结8.窑洞河南、山西、陕西黄土高原地区民众木材较少、掘土方便9.阿以旺新疆南部维吾尔族酷热少雨10.毡包11.1.地理气候条件对民居形成有哪些影响?举例说明12.1) 昆明一颗印: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但多风,故住房墙厚瓦重,地盘方正,成为一颗印。
13.2) 南疆,因当地风沙大,干热少雨,所以创造了一种土墙、平顶、居室分为东室和夏室两部分的住宅类型。
在维吾尔族语言中“夏室”又称“阿以旺”,所以在南疆,维吾尔族住宅又称“阿以旺“。
14.3) 青海庄窠:在青海省东部,黄河及湟水流域,是青海省内最低处,称为河湟谷地。
这里土地肥沃,气候干旱多风沙,流行一种土墙平顶的四合院式建筑,称为“庄窠”。
院子周围有高厚的夯土墙维护,以防风沙。
夯土筑墙,屋顶平缓,以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
15.4) 陕西关中民居:陕西关中,俗称“八百里秦川”,为山西棉粮基地,也为历代建都之所。
关中地区基本上为一盆地,南为秦岭所隔,北部地势渐上升为黄土高原。
区内冬季较冷,且有伏旱,是属于北方气候带中为热地区,防晒成为住宅的首要需求。
这一代民居的院落更为狭长,宅基地较狭窄,两侧厢房向院内收缩,造成两厢檐端距离较小,影响采光,但夏季的宅院处于阴影区内,取其阴凉效果。
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 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内其内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建筑是人类为了抵御自然气候的不利影响而建造的“遮蔽所”, 遮风避雨.防暑避寒,使室内的微气候适合人类生存;地方所在的气候区.纬度以及地形地貌共同作用导致不同的温度.湿度.光和风的组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气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气候作用于建筑分三个层次:1.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建筑;2.气候与其它相关因素共同影响建筑;3.气候间接影响到建筑本身; 全国各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 在现在还未能采用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大的地区差异, 建筑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在我国,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将建筑分为七个不同的区域:第Ⅰ建筑气候: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 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区气候对建筑的基本要求:(1)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可不考虑夏季的防热; 本区冬季气候严寒且持续时间长, 按候平均气温<10℃ 为冬季计算,则冬季长达 6 个月以上,为保证建筑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和节约采暖能耗, 建筑设计和施工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夏季短促爽,按候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22℃为夏季, 在松辽平原只有 2 个月的夏天,但 7 月平均气温也低于25℃,故可不考虑夏季的防热;(2)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设计应使建筑满足冬季日照和防御寒风的要求;(3)为了减少建筑物的采暖能耗,确保室内热环境质量,建筑物应尽量减少外露面积,并应加强房屋的密闭性,防止冷风渗透耗热;(4)合理利用太阳能等节能措施;本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冬季日照率偏高,但本区大多处在北纬 40;以北, 太阳高度角较小,日照间距要比纬度低的南方地区大,因此,在居住区及城市道路规划时要充分分析各种因素, 做到合理利于太阳能;(5)建筑结构设计应考虑气温年较差大及大风的不利影响;(6) 6屋面构造应考虑积雪及冻融危害;(7)建筑施工应考虑冬季漫长严寒的特点, 采取相应的防寒措施; h 区和 I s 区还应着重考虑冻土对建筑物地(8)I 基基础和地下管道的影响土融化塌陷及冻胀的危害; 防止冻(9)l s 区、 I c 区和 I o 区的西部,建筑物还应注意防冰雹和风沙的破坏作用;例如我国的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清凉;冬寒是居住条件的主要矛盾,设计着重于采暖.防寒;因此建筑基地应选在能充分吸收阳光的地方,所以在东北地区房屋具紧凑密闭的程度较高.窗门相对较窄小的特点; 第Ⅱ建筑气候区:该区冬季较长且寒冷干燥,平原地区夏季较炎热湿润,高原地区夏季较凉爽,降水量相对集中;气温年较差较大,日照较丰富;春,秋季短促,气温变化剧烈;春季雨雪稀少,多大风风沙天气,夏秋多冰雹和雷暴;例如华北地区不及东北严寒,但仍有来自北方的寒潮大风,气温较低,特别是春季多风沙所以华北地区的建筑设计较着重保湿和避风沙,住房布局通常坐南朝北,以避风向阳;北京的“四合院“是典型的代表; 第Ⅲ建筑气候区:该区大部分地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气温日较差小;年降水量大;日照偏少;春末夏初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期,多阴雨天气,常有大雨和暴雨出现;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常受热带风暴和台风袭击,易有暴雨大风天气,例如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稍冷,而夏季漫长,雨较多,湿度较大,风较小,闷热异常;因此,长江以南地区的建筑需要通风.防潮.隔热等功能;一般朝向为南偏东15°左右,这样既可遮阳又可以迎着夏季东南风;第 IV 建筑气候区:该区长夏无冬,温高湿重,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小;雨量丰沛,多热带风暴和台风袭击,易有大风暴雨天气;太阳高度角大,日照较小,太阳辐射强烈;例如我国的华南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之内炎热,降水充沛,夏秋多台风;尘世的楼房多建有楼台,走廊力求高大.宽敞和通风;以解决炎夏的闷热气候;房顶设计多为人字形,又虑水和不易积水的功能;与这种气候环境相适应的建筑,典型的要算是街道两旁的人行廊; 第Ⅴ建筑气候区:该区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大部分地区冬温夏凉, 干湿季分明;常年有雷暴,多雾,气温的年较差偏小,日较差偏大,日照较少,太阳辐射强烈,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低; 第Ⅵ建筑气候区:该区长冬无夏,气候寒冷干燥,南部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比较湿润;气温年较差小而日较差大;气压偏低,空气稀薄,透明度高;日照丰富,太阳辐射强烈;冬季多西南大风;冻土深,积雪较厚,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第Ⅶ建筑气候区:该区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南疆盆地冬季寒冷;大部分地区夏季干热,吐鲁番盆地酷热,山地较凉;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大部分地区雨量稀少,气候干燥,风沙大;部分地区冻土较深, 山地积雪较厚;日照丰富,太阳辐射强烈;地形和气候是地域主义建筑的本源,尤其是原生地域建筑,很大程度就是受到地形和气候的影响而形成的; 建筑适应地形和气候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是意义非凡的, 例如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这个气候的特点就是全年温暖湿润,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较小, 所以西欧房屋建筑的墙壁一般比东欧或欧洲内陆地区的房屋墙壁要薄一些,因为它不用太多的考虑墙壁的隔热和保温效果;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所有的作品都特别重视当地的气候条件,提出形式追随气候的设计理论;他设计的干城章嘉公寓为一幢高层建筑,将阳台、卫生间、厨房和用人房等各种辅助空间沿外墙布置,使用辅助空间作为隔热体,同时注意自然通风,降低内部主要空间的温度;杨经文的“生物气候地方主义”建筑则是借鉴马来西亚传统营造方式中的许多做法,如骑楼、平台、双层墙体、通风屋面等,但是完全不采用传统的材料或形式,是建立在新材料、新技术基础上的全新建筑; 影响气候的因素很多,例如降雨和降雪.气温.光照以及风等;此类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特征;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中欧和北欧山区的中世纪尖顶民居就是因为这里冬季降雪量大, 为了减轻积雪的重量和压力所致; 我国云南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的竹楼,颇具特色;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湿, 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坡度陡,达45°~50°;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室内设有火塘以驱风湿;这种高架式建筑在柬埔寨的金边湖周围、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等地亦有分布;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以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 既利于行人避雨,又能遮阳;湘、桂、黔交界地区侗族的风雨桥、廊桥亦是如此;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如撒哈拉地区;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这类房屋的防雨功能较差;如秘鲁首都利马气候炎热干燥,房屋多为土质,屋顶用草甚至用纸箱覆盖,城市亦没有完善的排水设施,1925 年 3 月因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突降暴雨,结果洪水中土墙酥软,房屋倒塌,道路冲毁; 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 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反之则墙壁较厚, 房间较小;曾有人通过调查西欧各地的墙壁厚度发现,英国南部、荷兰、比利时墙壁厚度平均为 23 厘米;德国西部、德国东部 38 厘米;波兰、立陶宛 50 厘米;俄罗斯则超过 63 厘米,也就是愈靠海,墙壁愈薄,反之墙壁愈厚;这是因为欧洲西部受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气温在0℃以上,而愈往东则气温愈低,莫斯科最低气温达 -42℃; 室内光照能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发育,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改善居室微小气候;北半球中纬地区,冬季室内只要有 3 个小时光照,就可以杀死大部分细菌;因此从采光方面考虑,房屋建筑需注重三个方面:①采光面积,②房间间距,③朝向;气温高的地方,往往窗户较小或出檐深远以避免阳光直射;吐鲁番地区的房屋窗户很小,既可以避免灼热的阳光,又可以防止风沙侵袭;傣族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了避雨,正所谓“吐水疾而溜远”,另一个目的是遮阳;气温低的地方, 窗户一般较大, 以充分接收太阳辐射, 但窗户往往是双层的, 以避免寒气侵袭,如我国东北地区;宁夏的“房屋一面盖”也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辐射;日本西海岸降雪量大,窗户被雪掩盖,因此常常还在屋顶上伸出一个个“脖子式”高窗,以弥补室内光照不足的状况; 风也是影响建筑物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防风是房屋的一大功能,有些地方还将防风作为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台风肆虐的地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就某种建筑物风格形成而言,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兼有避雨、遮阳、防风、纳凉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不能牵强地认为是单一作用造成的;如下是一些介绍;安徽的民宅建筑:徽派建筑主要密集的分布在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城市包括扬州、杭州、金华、景德镇等;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白墙黑瓦,高墙深宅, 墙上设有瓦檐;这些建筑主要是民居,一般占地面积不大,白墙黑瓦是江南建筑色彩上的主要特点, 墙上设有瓦檐时有江南的气候特点决定的,江南地区常年阴雨连绵,为了防止雨水顺墙留下形成痕迹而影响白色墙面的美观,给墙头带上了如屋顶一般的小小帽子,让雨水顺着瓦片留下,而不会弄脏墙面①,这一非常实用的设计如今成为了徽派建筑最显着的特点; 而高墙深宅则是由于家族聚居的地域传统决定的; 可能黑白的色彩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但是我认为这种色彩的搭配是有美学的原理作支撑的;我们知道江南的气候是多雨的,常年阴雨霏霏;而徽派建筑的外部非常简洁,四面都是白色的墙壁,多不开窗,屋顶用黑瓦,整体风格淡雅②,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下;在这种烟波浩淼的风景中, 粉墙黛瓦的黑白二色最能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江南的闲适、安静,灰色的阴霾的天空在黑白二色的强烈的对比下,也显得不再压抑,而是与黑白二色一起,创造出一种如水墨画般“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意境;试想如果皇城红墙黄瓦的鲜艳色彩在江南烟幕中若隐若现,首先破坏了其本身鲜艳色彩的视觉冲击力不说,也不能与环境很好地协调,反而在这种缓和、安静的气氛中显得突兀、刺目,不能给人以美感; 因此江南建筑的色彩是很好的来自环境中、融入环境去的例证; 其次,徽派建筑的一大特点——墙檐也是受多雨的气象条件影响而形成的结构特征,这也是环境影响了建筑风格的一个体现;北京紫禁城:可以说北京的紫禁城的色彩并不是主要受气候影响而形成的, 而是受宗教、和君王专治制度等传统文化因素决定的,其迎合了北方通常的晴朗干燥的气候,红黄两色与蓝天凑成了色彩学上的三原色,给人以非常强烈的色彩感与视觉冲击,这正是其色彩与环境相协调的体现; 同时,其外在形态上也仍然体现着受气候环境影响的痕迹;和上文提到的徽派建筑不同,紫禁城的房屋屋檐很陡峭,高度甚至超过了屋墙的高度,占到了建筑总高度的一半以上;这一方面是为了展现皇城恢宏的气势,另一方面是因为北方冬季的降雪会积在较平缓的屋顶上, 将仅靠栋梁结支撑的大厅压垮,所以不得不采用陡峭的屋顶;为了视觉上的美观,使屋檐的四角向上挑起,从而展现出一种力量美;这种外在的结构特点, 最初的初衷正是为了使建筑在大雪气候中能够屹立不倒而设计的, 这就是北京的紫禁城的结构与环境的协调关系的一个体现;上面两个例子侧重建筑的色彩与天空的协调证明了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下面举例侧重建筑的形态与环境一致来进行论证;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最有特点的民宅便是竹楼了;竹楼的所有梁、柱、墙及下部的支撑和附属部分都是用竹子捆绑而成的,墙壁也是竹篾制作的,而屋顶则是竹篾夹着稻草覆盖,因此主楼整体的重量很轻,而且形式灵活,可以任意改建和扩建;这种建筑模式是傣族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摸索出的建筑模式③;可谓是就地取材;于是整个建筑的外观便形成了竹子颜色与节状纹理,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植物的外貌;首先,形成这种建筑风格的原因仍然是气候, 西双版纳气候潮湿闷热,这种环境下木头是比较容易腐烂的,而竹子硬度大,韧性高,非常适合作为建筑材料,同时这里也盛产竹子,取材方便;因此我们说,西双版纳的气候环境,决定了竹楼这一建筑形式的产生;第二,主楼的外观上非常质朴,保留了建筑材料本身的植物的外观,其青绿的颜色与周围的热带雨林浑然一体,好像他也是一个从底地里面长出来的植物一样,使人感到别有一番情趣;倘若我们将竹楼摆在紫禁城的青砖地上,离开了雨林中的特定环境,便失去了这种风味了,这正说明,竹楼的美是在雨林的环境中才能被凸现、被欣赏的,也就是说,这正说明了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一致是建筑风格的特殊魅力所在,是建筑的形式美与自然美协调统一的有力证明;西藏:西藏的宗教建筑在外形上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 就是其为平台体,纵截面为梯形;也就是说他的结构是下粗上细的;这种结构可以说并不美观,甚至使整栋建筑略显粗肿、笨拙,但是这个特点是有其所处的特定的地理环境的;青藏高原地势很高,并且不是很平坦,地形条件不是很好,建筑物多造在山腰上或山顶上;因此不管是从建筑学上,还是视觉的上,这种外形结构都是最完美的选择;从建筑的要求上讲, 在这种地形上的房屋要足够稳,重心要低, 这样才能够牢固, 而下粗上细的结构恰好满足了将体中心的要求;从视觉上讲,如果一个高楼矗立在山顶,会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使人心理上觉得很不安全,而西藏建筑采用这种敦实的形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站在山下观看时,两侧倾斜的墙壁产生的效果仿佛绘画中的透视原理一样,无限延长将汇集在一个消失点,这种视觉效果让人产生一种房子高耸入云的效果,在西藏广阔的蓝天下,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无法比拟;如下图;其实这些建筑都并不很高;通过以上四个例子,可以了解到,建筑物的风格是受当地的气候、环境的影响的, 建筑物最初的很多功能上的设计往往是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如江南的墙檐、皇城陡峭的屋顶、热带雨林的竹子建材和西藏建筑敦实的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就成了这一地区建筑物的特点了, 同时这些建筑在外观上得不断演进也使得它们渐渐的与环境相融合或相协调,因而在建筑风格上成就了形式美与自然美的协调统一,这就是我想说明的我国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建筑风格本身特殊魅力的原因所在;同时这种关系所形成的美,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俄罗斯气候与建筑的关系
俄罗斯气候与建筑的关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俄罗斯是一个拥有广阔土地和多样气候的国家,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发展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俄罗斯的气候条件严酷,炎热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季给建筑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激发了设计师们对于建筑形式和材料的独特创意。
俄罗斯的气候主要被划分为寒冷的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两种类型。
寒冷的大陆性气候主要影响西伯利亚和东北部地区,冬季极端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则主要影响西部和中部地区,冬季依然寒冷,夏季相对温暖。
这样严酷的气候条件要求建筑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适应性。
俄罗斯的传统建筑多采用厚重的砖石结构和封闭式设计,以保持室内温暖和遮挡外部寒冷的影响。
建筑物的屋顶通常采用陡峭的斜面和冰雪防护措施,以防止积雪堆积和屋顶受损。
俄罗斯的气候条件也激发了建筑师们对于环保与可持续性设计的关注。
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尝试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来供暖建筑,并采用可再生材料来打造环保的建筑。
除了气候的影响,俄罗斯的建筑也深受历史、文化和宗教因素的影响。
俄罗斯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常常体现出东正教教堂的建筑特点,如圆顶、马赛克和彩色玻璃等元素。
这些传统建筑代表了俄罗斯文化和历史的辉煌,同时也为当代建筑师提供了灵感与参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俄罗斯的建筑设计也日益多样化和创新化。
现代建筑师们开始运用先进的材料和技术,设计出独具风格的建筑作品,体现出俄罗斯建筑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俄罗斯的气候条件对建筑的设计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建筑师们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以应对多样化的气候挑战。
俄罗斯的建筑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也体现了建筑师们对于环保、可持续和创新设计的追求。
相信在未来,俄罗斯的建筑业将继续迎来更多的发展和变革,为世界建筑带来新的启示和灵感。
【华文维基】第二篇示例: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其广阔的土地上分布着各种各样的气候类型,从极地气候到温带气候,让俄罗斯成为了一个多样化的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气候类型对我国建筑形式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
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坚固防风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而决定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可以说,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是,气候环境影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反映气候特点,并与环境达到协调或一致。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我国从建筑热工设计的角度出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并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
这样分区的目的就在于使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热环境要求。
一、气候对建筑形式的影响地球上气候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作用形成的。
落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热主要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吸收,而地球表面与大气层向太空的长波辐射是地球向外界散热的主要方式。
这样通过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球表面向太空长波辐射才能维持地球表面的热平衡,保持了地球特有的长期稳定的气候条件。
气候影响着人类舒适,是温度、湿度、光照、风、大气压力和降水量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为了舒适的目的,这些因素的组合达成一定的平衡状况。
这些气候因素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程度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生理活动。
人类对气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自身的居住上,不同地区的人往往会根据居住地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房屋。
1.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由于墙壁厚度对于建筑是否保温起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气温高的地方一般墙壁较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较厚。
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埋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
由于窑洞深埋地下泥土是热的不良导体,这样夏天灼热阳光不能直接照射里面,冬天则起到了保温御寒的作用,朝南的窗户又可以使阳光充满室内。
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可以充分保留房屋内的热量。
一些气温高的地方,也选择了这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如沙漠地带的民居。
2.降水对建筑的影响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
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
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
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
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
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3.光照对建筑的影响室内光照能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发育,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改善居室微小气候。
北半球中纬地区,冬季室内只要有3个小时光照,就可以杀死大部分细菌。
因此从采光方面考虑,房屋建筑需注重三个方面:采光面积、房间间距、朝向。
气温高的地方,往往窗户较小或出檐深远以避免阳光直射。
吐鲁番地区的房屋窗户很小,既可以避免灼热的阳光,又可以防止风沙侵袭。
傣族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了避雨,正所谓“吐水疾而溜远”,另一个目的是遮阳。
有些地方还在屋顶上做文章,如《田夷广纪》记载:我国西北一些地区“房屋覆以白垩”以反射烈日,降低室温。
气温低的地方,窗户一般较大,以充分接收太阳辐射,但窗户往往是双层的,以避免寒气侵袭,如我国东北地区。
宁夏的“房屋一面盖”也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辐射。
日本西海岸降雪量大,窗户被雪掩盖,因此常常还在屋顶上伸出一个个“脖子式”高窗,以弥补室内光照不足的状况。
房屋之间的间距是有讲究的,尤其是城市中住宅楼建设更要注意。
楼间距至少应从满足底楼的光照考虑。
光照也是影响房屋朝向的因素之一。
为了抵御寒冷,北方的房屋朝向多采取南向,以便冬季的阳光射入室内。
而在南方,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房屋多采用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
我国的民居建筑大多是座北朝南,门窗朝南开放,阳台多设在南面。
4.风对建筑的影响风也是影响建筑物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防风是房屋的一大功能,有些地方还将防风作为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台风肆虐的地区。
日本太平洋沿岸的一些渔村,房屋建好后一般用鱼网罩住或用大石块压住;我国台湾兰屿岛,距台风策源地近,台风强度大,破坏性极强,因此岛上居民雅美族人(高山族一支)创造性地营造了一种“地窖式”民居。
房屋一般位于地面以下1.5米~2米处,屋顶用茅草覆盖,条件好的用铁皮,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室内配有火堂以弥补阴暗潮湿的缺点,还在地面上建凉亭备纳凉之用。
我国冬季屡屡有寒潮侵袭(多西北风),避风就是为了避寒,因此朝北的一面墙往往不开窗户,院落布局非常紧凑,门也开在东南角,如北京四合院。
风还会影响房屋朝向和街道走向。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就某种建筑物风格形成而言,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兼有避雨、遮阳、防风、纳凉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牵强地认为是单一作用造成的。
我国的蒙古包,既是对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适应,同时蒙古族人又根据气候、地形等条件摸索出“春洼、夏岗、秋平、冬阳”的迁徙原则。
通过对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分析,明确了气候对建筑形式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合理的利用气候是建筑与外界环境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
总而言之,建筑中应统筹考虑气候、环境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到的因素越多,建筑就会越成熟。
二、我国的建筑气候区划建筑气候区划是根据气候资料对全国所作的关于建筑工作标准等项的区域划分。
其目的是通过科学地分析各地建筑上有关气候的技术依据,使不同地区的建筑充分利用和适应气候条件,以做到因地制宜,体现适用、经济和美观的原则,进一步满足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要求。
通过建筑气候区划,明确建筑和气候间的科学联系,可以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推广建筑标准化,从而提高建筑投资效果,加快建设速度。
划分建筑气候分区的原则是,综合考虑和反映气候条件,以及与之有关的地理环境、人民生活习惯和民族特点等因素。
我国1960年曾进行过全国建筑气候区划,将全国划分为7个建筑气候大区、26个类型区和2个类型特区。
大区标志是建筑气候有大的不同,一般是性质上的差异;类型区标志是建筑气候上的小的不同,一般反映程度上的差异;类型特区标志是某些独特的建筑气候条件,如夏季酷热,常年冻土。
I类建筑气候区(哈尔滨、长春、沈阳、呼和浩特等)。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气温年差较大,冻土期长,冻土深,积雪厚,日照较丰富,冬季多大风,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
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物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夏季可不考虑防热。
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使建筑物满足冬季日照和防御寒风的要求;建筑物应采取减少外露面积,加强冬季密闭性,合理利用太阳能等节能措施;结构上应考虑气温年差较大及风大的不利影响;屋面构造应考虑积雪及冻融危害;施工应考虑冬季漫长严寒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II类建筑气候区(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太原、郑州、西安、兰州等)。
冬季较长且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润,降水量相对集中。
春秋季短促,气温变化剧烈。
春季雨雪稀少,多风沙天气,夏季多冰雹和雷暴,气温年较差大,日照丰富。
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物应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夏季部分地区应兼顾防热。
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满足冬季日照并防御寒风的要求,主要房间宜避西晒;应注意防暴雨;建筑物应采取减少外露面积,加强冬季密闭性且兼顾夏季通风和利用太阳能等节能措施;结构上应考虑气温年较差大、多大风的不利影响;建筑物宜有防冰雹和防雷措施;施工应考虑冬季寒冷期较长和夏季多暴雨的特点。
III类建筑气候区(上海、南京、杭州、合肥、武汉、南昌、福州、长沙、成都、重庆等)。
夏季闷热,冬季湿冷,气温日较差小。
年降水量大,日照偏少。
春末夏初为长江中下游的梅雨期,多阴雨天气,常有大雨和暴雨天气出现。
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常受热带风暴及台风袭击,易有暴雨天气。
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物必须满足夏季防热、通风降温要求,冬季应适当兼顾防寒。
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有利于良好的自然通风,建筑物应避西晒,并满足防雨、防潮、防洪、防雷击要求;夏季施工应有防高温和防雨的措施。
IIIA区建筑物尚应注意防热带风暴和台风、暴雨袭击及盐雾侵蚀。
IIIB区北部建筑物的屋面尚应预防冬季积雪危害。
IV类建筑气候区(广州、香港、南宁、汉口等)。
夏季炎热,冬季温暖,湿度大,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小,降雨量大,大陆沿海及台湾,海南诸岛多热带风暴及台风袭击,常伴有狂风暴雨。
太阳辐射强,日照丰富。
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该区建筑物必须充分满足夏季防热、通风、防雨要求,冬季可不考虑防寒、保温。
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宜开敞通透,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建筑物应避免西晒,宜设遮阳;应注意防暴雨、防洪、防潮、防雷击;夏季施工应有防高温和暴雨的措施。
IVA区建筑物尚应注意防热带风暴和台风、暴雨袭击及盐雾侵蚀。
IVB区内云南的河谷地区建筑物尚应注意屋面及墙身抗裂。
V类类建筑气候区(贵阳、昆明)。
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大部分地区冬湿夏凉,干湿季节分明,常年有雷暴雨,多雾,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偏大,日照较强烈,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低。
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物应满足湿季防雨和通风要求,可不考虑防热。
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宜使湿季有较好自然通风,主要房间应有良好朝向;建筑物应注意防潮、防雷击;施工应有防雨的措施。
VA区建筑尚应注意防寒。
VB区建筑物应特别注意防雷。
VI类建筑气候区(拉萨、西宁)。
常年气温偏低,气候寒冷干燥,气温年较差小而日较差大,空气稀薄,透明度高,日照丰富强烈。
冬季多西南大风,冻土深,积雪厚,雨量多集中在夏季。
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物应充分满足防寒、保温、防冻的要求,夏天不需考虑防热。
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注意防寒风与风沙;建筑物应采取减少外露面积,加强密闭性,充分利用太阳能等节能措施;结构上应注意大风的不利作用,地基及地下管道应考虑冻土的影响;施工应注意冬季严寒的特点。
VIC区和VIB区尚应注意冻土对建筑物地基及地下管道的影响,并应特别注意防风沙。
VIC区东部建筑物尚应注意防雷击。
VII类建筑气候区(银川、乌鲁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