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
近代史3(1901-1919 )
同
点
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都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民族危 结果 机依然严重
失败
原因
客观原因是反动势力的破坏,主观原因是本阶 级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近代前期下展开的,学习西方 和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是紧密联系的 2、探索的阶级和阶层非常广泛。 3、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学习器物(技术)---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的演变过程。 4、中国人对外来思想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 主动选择的道路 5、都有继承和发展的联系。从自发斗争到有组织的 斗争,每一次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得失而有 所发展;每一次新的探索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借鉴 经验。 6、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都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 的任务。
过程
颁布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法令 《临时约法》的颁布。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清帝退位——帝制终结; 失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主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对袁的态度)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帝国主义、袁本身实力、 立宪派、旧官僚的支持)
辛亥革命的评价
成功(意义):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发展阶段
1、产 生 19世纪6、7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到一战)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 2、初步发展 3、进一步发展 4、萧条
一战后
5、显著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抗战前夕) 6、日渐萎缩 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日美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 官僚资本的压迫、长期的战争) 7、恢复 1949—1952年的对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8、消失 1953—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显著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抗战前夕)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
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⑸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本单元主要叙述从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1915年新文化运动之前的历史,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
(第四章第二节不作考试要求)(1)政治:袁世凯走向专制复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坚持进行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得到壮大,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准备了阶级基础。
阶段特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时期,是中国近代史政治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也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时期。
政治上:北洋军阀对内独裁复辟,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政局动荡;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革命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没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及民主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社会生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现了明显的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特点。
考情分析:一、考纲内容: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袁世凯专权与称帝;“二次革命”“二十一条”;护国运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的壮大。
二、考查情况1.从题型上看,考查的题型比较全面,但以选择题居多,问答题偏少,所考查的问答题多为综合性题目,创设的情景新颖,问题的切入独特,并且大多联系实际。
2.从考查的内容看,北洋军阀的特点及反动措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是近几年考查的重点。
如2009年广东单科7题、山东文综11题和江苏单科6题都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从考点分布看,2008年考查了民族资本家张謇等,2009年集中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2010年考查了“宋教仁案”和孙中山的革命言论等。
三、命题预测:1.从题目类型看,本单元考查题目类型全面,既有知识型的又有综合型的,并且逐渐出现向分析、对比、评论等高难度、深层次能力型过渡的趋势,应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构建单元知识体系,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及主要条约简单过程: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
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半殖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半个多世纪以来,帝国主义发动的一次次侵略战争和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详细过程及主要条约: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藉口,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从此,中国开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此后,各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入侵略、掠夺中国的行列,不断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最终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偿英国200万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中国海关进出口货物的税率,无权自行确定,必须与英国共同议定。
1843年,中英又相继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通过这两个条约,英国又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凡中国人与英国侨民发生纠纷,交涉诉讼,其英国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不受中国法律约束;关税值百抽五,规定英国货物进出中国海关,大部税率"值百抽五",内地通过税"照旧输纳,不得加增",从而把中国关税税率固定在最低限度;片面的最惠国待遇,中国"将来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这就成为以后各国窃夺侵略特权的重要手段;英国军舰可以常驻五口通商口岸,实即外国军舰对通商口岸进行武力威胁,破坏中国的领海权。
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及特征
⑴政治上: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掀起救亡高潮。
⑵军事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侵华加剧: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⑶经济上:洋务运动,中国开始了大机器生产,中国的近代化起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在19世纪末初步发展。
2、经济:曲辕犁发明、筒车出现、均田制度盛行;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唐朝丝织技术高,出现缂丝技术;商业繁荣,开通大运。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并兴起许多城市。
3、文化:“三教合一”、三教并行;雕版印刷术的出现、火药应用于军事使唐代科技进入新阶段;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临摹的范式;吴道子等画家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唐诗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
2、经济上:牛耕进一步推广(西汉发明犁壁、二牛一人犁耕法)。漕渠、白渠、坎儿井和王景治理黄河推动了农业发展。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汉代“丝绸之路”打通,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3、文化上: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天文学(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讲的天文观测工具,地动仪)、造纸术的发明、《氾胜之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的“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一、总体把握1、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4、革命任务:反对外国侵略,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
5、分期界标:以“五四”运动为界,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时期特征:1840——1919年,共80年。
是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进一步深化的历史。
(1)基本线索: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相互勾结,使中国沉沦。
(3)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以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4)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以谋求近代化。
2、三个阶段(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864年):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剧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开始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剧变的表现:①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进程加快,为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③中国政局发生变化:满洲贵族势力减弱,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态度由排斥到抵抗,再到妥协、投降,继而“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以奕訢、曾国藩为代表的新官僚集团势力膨胀。
④社会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人民的斗争进入新阶段,带有新的时代特点,即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外来侵略,形成了以太平天国运动为标志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历史社会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史社会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史社会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原始社会:约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2100年,中国进入农业社会,人们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形成了以氏族为基础的原始社会制度。
2. 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21年,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奴隶制度成为主要的社会制度。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奴隶主和奴隶,社会分化加剧。
3. 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封建制度成为主要的社会制度。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封建王朝,如秦、汉、唐、宋等,社会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
4.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公元1840年至1949年,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让利,社会矛盾尖锐。
同时,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和革命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5. 社会主义社会:1949年至现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主要的社会制度。
这一时期,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运动,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社会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矛盾。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不仅受到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同时还深受封建社会制度的束缚和阻碍。
以下是该时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 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在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如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等)通过不平等条约和武力入侵中国,瓜分领土,占领港口,剥削资源,控制贸易,并在中国建立殖民地和租借地。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2. 不平等条约:中国签署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包括《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这些条约剥夺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将许多权利和特权交给了外国列强。
3. 经济剥削:外国列强强迫中国接受不平等条约的同时,对中国进行了经济剥削。
他们通过在中国设立贸易公司,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垄断了重要的产业和资源,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奴役。
4. 农民面临的困境:封建社会制度仍然存在,农民仍然生活在地主的统治下,贫困和剥削是农民的普遍现象。
土地兼并加剧,土地急剧集中,农民的土地被剥夺,生活无法为维持。
5. 劳工的困境: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由农业为主导到工业化的初步转变。
工人阶级逐渐形成,然而,工人仍然面临着极低的工资,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严厉的压迫。
6. 旧式教育的限制:中国的教育体系仍然固守封建传统,没有提供普遍教育的机会。
知识的传播受到了限制,知识水平普遍较低,难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
7. 兴起的民主运动:中国社会逐渐兴起了反对封建制度和外国侵略的民主运动。
其中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为后来的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关键转折点,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阶段特征本单元包括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的历史。
总体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阶段,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阶段。
主要表现:1.政治上:(1)帝国主义采取“以华治化”的统治策略,北洋军阀对内专制,对外大量出卖主权,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人民大众和清政府、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在此背景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代替改良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运动达到高峰。
2.经济上:(1)自然经济不断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春天,“实业救国”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经济上呈现更为明显的半封建性。
3.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
1915年资产阶级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918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新文化运动注入新的内容,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实业救国、社会主义成为几股进步思潮;同时,出现了袁世凯推行的“尊孔复古”逆流。
Ⅲ.知识概述本单元是资产阶级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高潮时期。
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前期统治的斗争。
本时期,由于列强扶植清王朝和军阀政客充当其在华代理人,实行“以华治华”的策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向合流,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和清朝统治集团与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
辛亥革命虽没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但结束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短暂的春天”,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创造了条件。
Ⅳ.学法指导1.理清本单元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通知(北洋军阀: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破坏民主共和、大量出卖国家利益→独裁称帝→军阀割据);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建共和、维护共和的斗争(创建共和:兴起→发展→形势成熟→爆发→高潮→结束;维护共和:运用法律手段《临时约法》→采用政党政治手段→暴力革命);列强侵略的加剧(日本利用一战独占中国)。
人教版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
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即同盟会纲领的核心,从理论上解 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对促进民主共 和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这是孙中山斗争目标的核 心内容。 局限性: ①矛头所向,主要是皇帝和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 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 ②主张民权主义,但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找不到真正 出路。
中 华 民 国 的 成 立
袁 世 凯 窃 夺 革 命 胜 利 果 实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资产阶级政党 的建立
(1)建立的历史条件 ①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队伍的壮大(经济基 础和阶级基础) 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思想基础)。
③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即革命派形成(组织基础) ④各革命团体分散的起义先后失败,迫切需要建立一 个全国性的革命组织(时代要求) ⑤孙中山个人的作用
高考地位
1、辛亥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制 的斗争,高考命题常常涉及。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君主政体,是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历史的一 个影响深远,所以是考察的重点内容。
2、北洋军阀的统治,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新文 化运动,是复习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又一条线 索。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虽然黑暗,但是在经 济领域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文化领域 出现了新文化运动,其中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 代化的第三个阶段,进入了文化领域,要引起 重视。
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1.B。2.A。
二、1.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 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这为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答: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提供了阶级基础。
第一讲 中国近代前期历史
第一讲中国近代前期历史近代前期历史,亦即旧民主革命时期(1840~1919),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到19世纪60年代,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第二阶段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阶段从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运动前,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的时期。
第一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章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主要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新思想的萌发。
⑴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要重点掌握鸦片战争的背景、性质、经过、影响、失败原因。
⑵分析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时间、内容及危害性。
⑶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它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要从原因、经过、影响来加以理解。
⑷掌握《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的时间、内容。
⑸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具有过去农民战争所不具有的新特点。
要重点掌握它兴起的原因与准备、经过(前期:兴起与全盛的过程;后期:转折点和防御战及失败的过程)、失败原因、历史意义。
⑹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内容、评价、相互比较)⑺新思想的萌发,要重点掌握其原因、核心、代表人物及著作、评价。
第二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本章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主要有: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局的变动:总理衙门、辛酉政变、借师助剿、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⑵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它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要重点掌握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目的与实质、内容(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性质和相互关系)、破产的原因、评价。
中国近代史(1840-1949)晚清(1840-1912)
政
工府
业北
洋
的政 曲府
国
折民
政
历府
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夹缝产生
19世纪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 初步发展 20世纪初(1912-1919) 短暂春天
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 发展较快 抗战时期(1937-1945) 沉重打击
抗战胜利后(1946-1949) 日益萎缩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 并行不悖。 (2)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 统的婚姻制度。 (3)辛亥革命时期 ①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断发易服”具有了反 清革命的色彩。 ②辛亥革命以后,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 ③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受 原因 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
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著名的有上海发昌机器厂、 表现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开始壮大,中国民族资产阶 影响 级诞生
3.意义 (1)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 入人心。 (2)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考点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 (1)原品。 (2)表现 ①洋纱取代土纱,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③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推广。 ④近代的买办及金融机构的出现。 (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840年后中国成为双半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1840年后中国成为双半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双半社会指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1840年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历时60余年,其中有几个关键时点事件:1840年鸦片战争和其后的《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
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随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快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演进的历史进程。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随后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半殖民地是指主权遭到破坏但未完全丧失,半封建指封建社会开始瓦解但未完全解体。
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野蛮的武力侵略和战争威胁,强迫中国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外国列强侵略的一步步加深,中国由一个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变成一个形式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另一方面,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重大的解体作用,原始的农耕方式,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被打破,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发展,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社会。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中国社会阶级关系产生影响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中国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
在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社会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二
7、局限性:没有真正达到其“自强”、“求 富”的目的,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二).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1、原因:(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经 济结构的变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 动力市场。 (2)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批近代企 业,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洋务运动的诱导。) 2、时间: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前后。 3、产生途径:一是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华侨等, 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二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 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②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 住,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 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 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④拆: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⑤驻: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就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 之下。
⑶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革命的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出现早期维新思想,为以后的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19世纪末民 族资产阶级作为一股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维新运 动兴起。
(九)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A、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 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 B、甲午战败,一方面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 面证明“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的失败。 C、西学的不断传入。 2、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
5、破产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
6、积极影响: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 (1)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 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 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在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早期 发展; (3)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中国近代史有几个阶段
中国近代史有几个阶段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
中国近代史的阶段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
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年)。
这一阶段,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是发动战争,主要方式是商品输出。
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和低关税,雇用大批买办,在中国建立起一整套产品推销网、原料收购网和金融控制网,逐步控制了中国市场。
第二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到一战结束(1894~1918年)。
这一时期西方列强侵华的方式,在政治上先是掀起瓜分狂潮,后来又逐渐实行“以华治华”的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过渡。
第三阶段:一战后到二战结束(1918~1945年)。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是从“以华治华”到强占中国。
当时侵华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占。
第四阶段:二战后到朝鲜战争(1945~1953年)。
这一时期,帝国主义的侵华方式先是“以华治华”,后发展为孤立、封锁、包围。
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是美国。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
(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基本线索】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四次侵略战争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四次侵略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从此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大大加重中国的民族灾难。
随后几年中,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负担,还严重损害了国家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840-1842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世界历史: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导致一战爆发中国历史 主要线索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
帝国主义以“以华制华”的手段,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从兴起、高涨走向失败,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
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主要特征两大主要的社会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广大人民大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
知识结构帝国主义 政治上以华治华,扶植清政府、袁世凯、各派军阀为代理人,操纵中国政局。
的侵略 利用中国政权交替之机,制造边疆危机,加紧侵略。
清政府灭亡(对内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对外成为“洋人的朝廷”)北洋军阀统治(对内专制独裁、复辟帝制;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国家。
)经济状况: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辛亥革命→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文化运动(一) 帝国主义侵华的加强1、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准备干涉中国革命(P83页)聚集在武汉江面上的外国军舰越来越多日本与清政府签署了出售武器合同各国公使团截留中国海关的全部税收2、严守中立原因: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实质:扶植新的代理人结果:迫使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3、南北议和原因:是在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压力下进行的。
是南、北反动势力联合向革命党人施压的结果。
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性、妥协性的突出表现。
中国政局的变化:地点、代表:上海英租界、(南)伍廷芳(北)唐绍仪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内外、南北的多方压力下,对袁世凯的一次妥协退让。
4、日本加剧侵略中国背景:乘欧洲列强忙于一战之机,加紧推行“大陆政策”。
利用袁世凯称帝急于取得日本的支持的心理。
侵略活动:1914年侵占山东,1915年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实质:是把中国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3、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政治:建立和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2)经济:“实业救国”的探索3)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高考链接:选择题:1、袁世凯同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主要是为了A、弥补财政赤字B、支付外债C、镇压国民党D、复辟帝制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选择能力。
题干的“为了”就是目的,题眼所列类似目的;经辨析可知:A、B、D三项是其目的之一;A、B是袁世凯的近期目的,D是袁世凯的最终目的,C是“镇压国民党”才是袁世凯当时借款的主要目的。
C为正确答案。
2、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是A、对武昌起义后建立中华民国表示异议B、对清政府专制统治辩护C、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D、反对黎元洪继任总统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1915年底,袁世凯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他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广大人民和革命党人的反对,原来支持袁世凯、主张君主立宪的梁启超,这时也发表文章,反对袁世凯称帝。
故选择C。
3、“府院之争”的激化,从根本上反映了A、国会内各派政客之间的权利权力之争B、南方、北方军阀之间的地盘之争C、是否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D、美国、日本抢夺对华控制权之争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判断辨析选择能力。
题干强调“根本反映”,题项列出反映的内容;经辨析可知:A、B、C三项是表面现象,D是“美日之争”是根本反映。
故D为正确答案。
4、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B、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成果C、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最终都未取得成功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逆向思维的能力。
题干的题眼是“表述”,题项所列出类似表述;经分析:A、B、C表述正确,D表述不正确,护国运功虽然没有推翻北洋政权,完成民主政治的目的,但毕竟推翻袁世凯的帝制,还有一点成功之意义,所以三次运动就其最终结果而都失败了就不完全对了。
故正确答案为D。
5、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潮C、解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选择能力。
题干的题眼是“功绩”,题项所列类似功绩。
经辨析:A“确立了”只能是“宣传了”,C只能是在五四运动中为主,B、D相比,D更符合题干“主要功绩”之意,是正确答案。
6、下列关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表示,正确的是A、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B、强调建设资产阶级民主政权C、在文学革命方面取得突出成就D、能够正确看待东西方文化解析:本题考查了与上题同样的知识点。
本题意在考查判断辨析能力。
题干的题眼是“叙述正确”,题项列出四项叙述,经分析:A、B、D三项叙述不正确,可以排除。
C符合题干叙述之意,是正确答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期(1919—1937年)本部分内容涉及1919年“五四运动”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发展历程,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等内容,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性质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领导是无产阶级,其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
一、“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政府的正义要求(2)经过:a、5月4日至6月3日,运动中心:北京;主力是:学生b、6月3日以后,运动中心:上海;主力是:工人阶级(3)结局:a、北洋军阀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b、免去三个卖国贼的职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4)意义:是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之所以能在会上提出三项正义主张,这是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民族自主和独立意识增强的反映,也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人民掀起的反帝爱国斗争的延续,尤其是自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二十一条”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的表现。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民革命运动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1、条件:(1)阶级基础(2)思想基础(3)组织条件(4)干部条件2、成立: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新”的含义:a、有了新的领导力量;b、有了新的指导思想c、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即,依靠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革命力量,特别注意农民革命的大发动,从而使革命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d、有了新的前途:即走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B、党领导中国工人运动笫一次高潮(1922年1月----1923年2月)1、制定革命纲领:中共二大(1922年7月)2、组建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3、杰出代表:a、香港海员罢工;b、安源路矿罢工c、开滦煤矿罢工;d、京汉铁路罢工4、特点:京汉铁路大罢工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已经登上了世界的政治舞台C、国共首次合作的实现1、条件:(1)孙中山革命观念的转变a、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19年)b、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1922年)c、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1923年1月1日)d、发表《孙越宣言》(2)中共“三大”召开(1923年6月)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2、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是“新三民主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特点-----“党内合作”D、国民革命时期(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时期 1924年---1927年)1、“五卅”运动(1)背景:a、北京政变(1924年)b、孙中山逝世(1925年5月)(2)导火线:“五卅”惨案(3)经过:a、上海市“三罢”运动b、上海市总工会成立c、省港工人大罢工2、北伐战争(1)背景:a、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1924年5月)b、广东革命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1925年7月)(2)目的: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3)经过:a、国民革命军10万人出师(1926年7月)b、北伐主战场在两湖c、叶挺独立团力克数城,赢得“铁军”称号d、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说明革命的向前发展)e、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3月)3、国民革命的失败:(1)廖仲凯被暗杀(1925年8月)(2)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3)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4、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1)主观:a、中共没有掌握统一战线中的实际领导权和必要的武装力量b、在国民党右派疯狂进攻面前,陈独秀奉行右倾妥协主义路线,没有坚持原则,没有进行坚决的斗争(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力量过于强大三、十年内战时期的中国A、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1、实践:(1)“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2)八七会议(1927年于武汉纠正了陈独秀右倾妥协主义错误路线。
但是,“左”倾冒险主义领导人掌握了党中央的实(3)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毛泽东建立了全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4)广州起义(1927年)(5)朱毛井冈会师(1928年4月)随着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土地革命运动也在各根据地蓬勃地展开2、理论:(1)原则: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依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B、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四次反“围剿”1、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31年11月7日于瑞金2、红军四次反“围剿”(1)时间:1930年----1933年(2)策略:避其主力、打其虚弱、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歼敌C、红军长征1、背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失利2、经过:(1)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1934年10月)(2)遵义会议(1935年1月)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3)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4)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甘肃会宁(1936年10月)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背景:(1)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a、“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三省b、“一·二八”事变进犯上海c、热河战役占领我长城一线d、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e、策动华北事(2)中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a、东北东北抗日联军b、上海蔡廷锴、蒋光鼐率19路军奋起抵抗c、华北“一二·九”运动(3)国民党蒋介石的态度----攘外必先安内a、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和《何梅协定》b、制造“七君子事件”c、逼迫张学良“弃东北、剿中共”(4)中共策略-----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b、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2、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36年12月12日)3、形成过程:(1)提出阶段:《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2)初步形成阶段: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3)正式形成阶段:七七事变后提交国共宣言、八一三事变后发布自卫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