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很少能自觉地利用地理课堂上所学,把自己所看到的不同地理事物或现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对比、联想、分析综合,也很少能自觉地利用地图等地理语言表述这些地理知识。如初二地理教师在新学期开始让学生把假期曾经外出旅游的路线、经历及感想,联系地理课上所学的相关知识,表达出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结果大部分学生只是简单地用语言描述自己到过的地方,买了什么当地的旅游纪念物,吃过什么好东西,晚上住在什么地方,等等。进行了初中一年的地理课堂学习以后,为什么学生对生活环境中的地理现象、事物及其相互联系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呢?为什么学生很难将地理课堂上所学的地理原理进行联系,解释,运用于实际呢?为什么只有很少学生能够自觉运用地图这一地理语言呢?等等。这些现象或问题的出现,说明在我们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一是学生把地理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割裂为两部分,不能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有机地相联系,理论联系实际;二是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开发智力,而且还要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地理学习的内容是地理环境,学习地理首先是从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开始的,生活中那种无目的、无计划、没有一定方式方法的随意观看、浏览不是我们所要培养的“地理眼”。地理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知道观察什么(地理内容),如何学习(地理方法),怎样思考(地理评价)以及怎样提高(地理实践)等地理学习习惯。
一、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习惯
习惯是个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它是在较长时期内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我们认为,地理教学的内容和培养目标相联系形成了地理教育的学科特点,即地理科学的人地相关性、地理教学内容的区域性和广泛性以及地理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和实践性。这样,在地理教学实验中,我们针对地理教育的学科特点,注意从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地理眼”,树立一种“人地观”,描绘一幅“脑中图”,以及勤于实践“走四方”等四个方面来培养中学生地理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地理眼”,就是要培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探寻和感知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将地理理论与地理实际相联系,在生活中能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发现世界、了解世界,进而为探询、改造世界作好准备。一方面,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观察和思考自己生活环境中有哪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在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归纳上升为一定规律的基础上,能找寻出相关的地理理论知识的支持;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能带着课堂学习中较为抽象的地理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找寻出相关的典型例子,进而能够深刻理解这些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树立一种“人地观”,就是不仅要学生掌握有关环境中的地理知识,而且还应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关系理论来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正确观念。地理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地从“人地相关性”的角度关切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解、评价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密切关系,进而树立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危机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等等。
培养学生描绘一幅“脑中图”,就是要培养学生习惯于运用地图等地理语言工具,从读图、用图、画图到进行无图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及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勤于实践“走四方”,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相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印证、学习、探索和发展创新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地理学习习惯的方法
1.帮助学生处理好“理→地”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一双“地理眼”
培养学生处理“理→地”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处理好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如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规律以及形成这些规律的原因)说明或解释地理事物或现象(如地名、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状况)的过程。经过一个阶段的地理教学,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本理论以后,教师应多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对一些地理事物或地理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其目的是进一步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它是巩固原有知识,同时又是不断地把知识扩大,加强应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处理“理→地”的能力,有利于其举一反三,迁移能力的形成。教师讲课时应努力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乡土,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发展联系的眼光看世界,让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地理环境的存在,发现各种司空见惯的地理现象和事物背后的地理原理,培养学生具有一双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眼”。
具体措施是,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现实生活中能感受和摄取地理知识的方面和途径。课内结合内容讲授方法,课外让学生自己多方面体会、消化,丰富地理感性材料,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具有一双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眼”,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地理环境交往时,对周围地理环境的感受能力及行为选择能力。例如,首先,教师应该给学生构建“地理知识树”,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所涉及的领域或方面,尤其应结合本班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环境地域特点(如北方与南方,城市与农村等)。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介绍自己课外一般都是从哪些渠道获取地理知识的,有哪些自己比较喜欢的书刊及栏目,有哪些自己比较向往的地方等等。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出较为广泛阅读的地理书籍、报纸或杂志与地理知识相关的栏目,推荐电视节目中地理性较强的一些专题,如“人与自然”、“看世界”、“正大综艺”、“环球45分钟”、“中国旅游”等等。也可以写一些网址,介绍给有条件上网的同学,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络查找相关的地理知识等。
另一方面,教师结合地理课堂教学要求在讲课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乡土,多举实例,进行示范,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强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例如,当讲到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时,让学生注意观察和回忆北京这几天以及不同季节的同一时刻太阳的仰角及其变化,再引出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当讲到天气及气候时,让学生每天坚持注意收听、收看和记录北京的天气预报,比较同一季节不同年份的资料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天气与气候的异同。当讲到火山、地震和地热等的分布时,教师应把教材中世界上一些代表性的火山、地震及地热与这两年新闻报道中有关火山、地震等爆发及其分布的资料给学生,让他们标记在世界地图上并和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相联系、比较,分析其规律,解释其成因,让学生懂得偶然中的必然性等道理。
2.分析评价各地人们因地制宜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树立一种“人地观”
首先,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又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掌握环境的变化规律,揭示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调节人地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过程,协调人类自身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地理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当前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如地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热带原始森林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淡水资源短缺,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等等,这些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地理学科特点,通过对这些问题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在谈“地”的时候,始终结合“人”的因素,在教学中既要批判极力夸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作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也要批判片面强调人类意志与社会因素对环境控制作用的“唯意志论”,树立正确的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关系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其次,教师从辩证唯物主义人地观的角度,通过分析一些典型案例教给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例如,对南方低洼易涝的珠江三角洲或太湖流域地区的基塘生产的分析评价。一般先讲清楚观察的目的、内容、顺序、方法,再从时间、地点、原因、人地关系等方面分析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存在于这些地区的独特性和价值等。
最后,有计划地经常训练学生对实际地区人们因地制宜的生产、生活进行分析评价练习,逐步树立学生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人地观。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