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输液潜在危害多
一感冒就输液危害大
一感冒就输液危害大对感冒发热病人来说,“多喝水、少吃药”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
但在我国许多医院、许多情况下,却被升格为输液,有时还要连续输上几天。
有时,甚至只要是感冒,不发热也要输。
既然输液,不管有没有夹杂细菌感染,在葡萄糖水或盐水中加入抗生素,就是常有的事。
其实,给感冒患者输液至少有下列四大危害。
首先,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加大了血液循环的流量,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也增高了血压,对于有心肺疾患、高血压的老人来说,尤其在滴速过快的情况下,甚至有引起心力衰竭、脑溢血的可能。
其次,对于并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的人,一下子输入大量葡萄糖,有导致“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的危险。
再次,感冒通常是在急诊留察室或临时病房内输液的。
此类场所为便于观察病情,多数时候是许多病人共用的“大通间”。
患者为了输液,每天在其中过十来个小时,事实上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夹杂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的几率,徒然使病情加重。
最后,即使需要使用抗生素,将之溶入1000多毫升的液体中静脉滴入,8—10小时滴完,药物的浓度并不均衡,抗菌效果也未必强于口服、肌注或分次静脉推注。
其实,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就是自己会好,理论上可以不用治疗。
吃药,主要是缓解鼻塞、流涕、头痛、发热等症状。
如果夹杂细菌感染,引起高热不退,出现脓痰、血中白细胞及中性白细胞百分比增高,或许可以加用抗菌药物。
花钱买罪受,又何苦呢?经常输液对人体有什么危害?今天看了一篇新闻《医院输液室常常人满为患》,内容是这样的:昨天,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去年8月至今,全国有50%以上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初步统计基本药物价格大约下降了30%。
他还透露,去年一年中国输液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过度用药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不合理医嘱
五、其他不合理医嘱
这其中主要包括医嘱下达不规范、 处方录入错误等人为不合理医嘱。 例如在一条医嘱中将氯化钠注射液 100ml1瓶录为2瓶;将用量为150ml的溶 媒,规格录为100ml;将甘露醇注射液 250ml,用量125ml,数量录为0.5瓶; 将用量应为2支的注射剂数量录为1支 或者将用量应为1支的注射剂数量录为 2支;将单瓶备注为一批;在一条遗嘱上 药品种类超过五种(除全静脉营养大 袋);一条遗嘱上出现两瓶液体或没 有液体等等。
三、用量过大
剂量是某一药物通过确定的给药途径进 入给药对象(人与动物)体内,产生药理作 用、产生疗效的给药量。 出现疗效的最小剂量为最小有效量,出 现疗效的最大量为极量,对大多数人最适 宜的治疗剂量为常用剂量,在最小有效量 与极量之间是剂量的安全有效范围。超过 极量即为超剂量,则进入最小中毒量的范 围,使机体的代谢在过量药物作用下出现 毒副反应。
单 位:静配中心 主讲人:刘宏坤
不合理医嘱进行分类
• 溶媒选择不当 • 配伍禁忌 • 剂量过大 • 浓度过高 • 其他
一、溶媒选择不当
静脉输液治疗是临床救治患者治疗疾病 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应用中,大多数药物都 需要先用溶媒将其溶解稀释后加入输液中, 才能经静脉滴注输入患者体内。如果溶媒 选择不当,则会使药物与溶媒混合后发生变 化,出现变色、浑浊、药效下降等不良后果。 因此要根据药物的性质以及患者的具体情 况选择合适的溶媒。
四、浓度过高
药物浓度过高是指,药物配伍时所用溶 媒的量少于说明书规定的量,以致药物浓 度过高,而有可能对患者存在潜在危险的 一种不合理医嘱现象。
浓度过高医嘱举例
1.艾迪100ml+氯化钠100ml 说明书规定艾迪注射液一次50~100ml, 应以0.9%氯化钠或5~10%葡萄糖注射液 400~ 450ml稀释后使用。 2.1.0g氯化钾注+氯化钠250ml 钾浓度太高对心脏活动影响较大,也会 对静脉产生很明显的刺激作用,推荐每 250ml输液中氯化钾不得超过0.75g。 3.葡萄糖500ml+门冬氨酸钾镁20ml+氯化钾 1.5g 因每10ml门冬氨酸钾镁中含钾114mg, 因此氯化钾与门冬氨酸钾镁配伍时应注意 用量。
医院关于我院门诊输液管控的重要通知
医院关于我院门诊输液管控的重要通知各位病友:
为加强合理用药,确保医疗安全,我院将于12月起停止门诊输液,具体安排如下:
12月1日起停止门诊所有抗生素的输液,12月7日起停止门诊所有输液。
确需输液的门诊患者须按以下流程执行输液医嘱:
1、由门诊医生填写《门诊输液转诊单》。
2、患者持《门诊输液转诊单》到急诊室(2号楼1楼),急诊医生在接到门诊输液转诊申请时,审核处方并填写《门急诊输液联系单》后给予开具相应医嘱。
3、患者持《门急诊输液联系单》直接在急诊室付费及配药。
4、在本院输液的患者请到注射室(1号楼1楼)出示《门急诊输液联系单》执行输液。
门诊转诊输液患者输液天数原则上不超过3天,急诊输液患者仅限1天。
门诊确需输液的五种情形包括:1、患者有吞咽功能障碍;2、患者有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3、患者出现病情危重且发展迅速的;4、需要对症治疗的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5、本院配备药物只有静脉给药途径的。
静脉输液是风险相对最高的一种给药途径。
输液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危害:1、降低人体免疫力;2、损伤人体肝肾等器官;3、增加交叉感
染的风险4、;除了可能发生危及生命的药物过敏反应之外,常见的输液反应有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肉芽肿、静脉炎、空气栓塞、液体外渗、神经损伤等;5、过度输注抗菌药物会导致人体内有益菌群失衡,耐药菌乘虚而入,甚至出现多重耐药的"超级细菌"。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给药原则,也是我国卫计委所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
感谢各位病友的理解和配合,让我们共同为人类的健康而努力!。
打点滴的危害
打点滴的危害一、打点滴会使你的血液中不溶性微粒增多不溶性微粒是50微米以下的微粒,肉眼看不见,这种微粒可从药液本身产生,也可能由输液用器具,或药液生产时产生,在你输液时进入你的血液中。
有些医生很容易忽视不溶性微粒对患者的潜在性危害。
“打点滴”使药液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由于人体的毛细血管直径一般为4-7微米,那么经常或大量的药物输液进入血管,不溶性微粒就会大量地蓄积在微血管丰富的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内,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微血管的血栓梗塞、肺内肉芽肿、肺纤维化、肺静脉压、肺动脉压增高,以及局部组织水肿、炎症、坏死,甚至引起癌症等。
二、打点滴能降低人身的免疫力,使身体产生抗药性我们人体自身的免逸系统对周围环境的病菌和病毒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
如果一生病,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去打点滴,长此以往不仅会增强人体的耐药性,还可能干扰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
输液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胃肠道,省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环节。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同时,还容易患上输液依赖证,就是有些人得了一些感冒等小的疾病时吃药治疗很难见效,经常采用输液的方式治疗,导致身体产生抗药性,以后再患同样的疾病如果不打点滴就很难好起来。
三、打点滴会导致自身菌群失调,增加身体感染疾病的机会。
人体的体表及体内有很多细菌,如我们胃肠内就有一些有益的细菌来帮助我们消化,正常情况下保持菌群间的平衡,就不会引发疾病。
过度输液会导致人体固有的细菌菌群失调,增加细菌的耐药性,“超级细菌”的出现已经对我们发出了警告,这种细菌能力超强,一般的药物对其没有任何的杀伤作用,为今后对疾病治疗带来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
四、打点滴也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
如果是口服,药物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体吸收,但是打点滴时这些杂质却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输液不合理使用问题
输液不合理使用问题
输液不合理使用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况:
1. 过度输液:过多或不必要的输液可能会增加患者的液体负荷,导致水肿、心脏负担加重等问题。
2. 抗生素滥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使治疗效果下降,并增加感染治疗的难度。
3. 药物配伍不当:某些药物在输液时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4. 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不适当的输液速度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5. 忽视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性存在差异,未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输液方案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6. 不必要的输液:对于一些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或其他治疗方式有效治疗的疾病,过度依赖输液可能会增加患者的风险和医疗成本。
当前我国过度医疗的乱象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过度医疗的乱象及其原因分析
徐占春 何秋兰
[摘 要] 为探明过度医疗发生的原因, 给下一步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首先通过与适度医疗、 防御 性医疗进行比较, 明确了过度医疗的概念, 然后结合当前我国过度医疗的乱象分析其产生原因。 结果表明国家制度设计缺陷以及医患双方的动机促成了过度医疗发生, 其中作为过度医疗主体 的医方的利益驱动是主要原因。 [关键词] 过度医疗 乱象 原因 [中图分类号] F2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GDB-10146(2016)05-0079-06
80
使用射线、 辐射类仪器导致患者身体癌变。 与过度检查相比, 过度治疗是更为严重的过度医疗行为。 药物滥用是过度治疗的主要表现之 一。 上文提到的颈椎病患者申女士就因为有医疗保险被医生开了600多元的消炎药。 据卫生部门统 计, 我国使用抗菌药物的人数占所有住院患者的68.9%,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人数占所有患者的 37.0%; 每百位患者每日消耗的抗菌药物是80.1人份, 相当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数据的一倍多。 我国已是当今世界上名副其实的 “输液大国” 。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指出: 2009年我国人均输 液8瓶, 远远高于国际上的2.5~3.3瓶。 每到感冒多发季节, 到医疗门诊输液成了我国感冒患者常 态治疗模式。 但是, 输入病人体内的往往都是大剂量的抗生素与纯盐水或者纯糖水的混合物。 而 且在输液过程中, 医护人员的穿刺、 滴速操作, 输液器、 注射器的质量, 还有诸多潜在的药品不良 反应和配伍禁忌, 都存在酿成严重后果的风险。 癌症治疗是过度用药的一个重点领域。 癌症病人 家属为了给病人续命往往会不计代价, 有些医生抓住这种机会, 完全不顾治疗效果和由此产生的 副作用, 拼命使用最贵的 “发财” 药, 结果不但催生了高昂的医疗费用, 还破坏了病人免疫力, 造 成患方人财两失。 面对一名70多岁年老体弱的癌症病人, 医生在明确了解化疗、 放疗致命副作用的 情况下, 仍然建议化、 放疗。 结果老人免疫力急剧下降, 肺癌出现了脑转移, 在痛苦当前学界对过度医疗概念尚无统一权威定义。 自上个世纪中叶至今, 国内外诸多学者都试图 从各自学科的视角去界定过度医疗。 文森特·帕里罗早在1963年的时候就提出, 过度医疗是由医 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医疗保险、 商业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险制度导致的, 既不利于医疗事业的健康发 展产生, 也不利于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 雷振之指出, 过度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诊断、 治疗措施超 越疾病本身的需要, 造成医疗资源和费用的浪费, 甚至对病人的健康有害。 杜治政认为过度医疗 是超过疾病实际需要的诊疗行为或过程, 其中部分过度医疗不但不利于疾病治愈, 还会妨碍疾病 治疗。周士逵等人把过度医疗定义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治过程中以获取非法经济利益 为目的, 背离法律规定及医疗准则, 故意实施的脱离病人病情实际需要的, 侵害病人人身及财产 权的诊疗行为。 雷鹏等人给过度医疗一个经济学概括: 在基本诊疗服务过程中, 医患双方或者其 中一方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对实现途径、 成本、 收益进行假设和预期, 实际选择医疗产品和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来源,及其危害,制定预防措施。
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
结果输液微粒形成的来源包括配制前的原料,容器及输液用具,配制中的橡胶塞,玻璃安瓿微粒,环境空气,以及人为因素可能产生微粒。
了解其危害,做好预防措施。
结论减少临床输液微粒的产生应从各个环节开始,必须加强对各方面的严格监控和管理。
标签:静脉微粒污染;来源;危害;预防措施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静脉输入的药液中存在直径为1~15 μm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大的直径可达50~300 μm,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过程。
本文现就输液配制前,配制中微粒的来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做以下叙述。
1配制前微粒来源为原材料,容器及输液用具1.1原料如果水溶性的或大分子的颗粒杂质存在于输液的原材料中,则成品会出现小白点、乳光、发混等现象。
活性炭杂质的含量多,对药液的澄明度和稳定性都有影响。
1.2容器及输液用具1.2.1PVC输液袋PVC输液袋的成分主要为聚氯乙烯和某些增塑剂,聚氯乙烯的耐热性和透明性均较差,因此很容易出现白块和小白点,在强烈振荡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轻度乳光,增加输液微粒。
故对PVC输液袋的产品质量要严格把关。
1.2.2注射器、输液器不洁净普遍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同样存在潜在污染问题。
每个厂家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灭菌方法都不一样,有的外包装简陋,可能因装卸运输时过度挤压而引起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破损漏气,从而导致细菌热原污染,有的在生产过程中带有未塑化的离子微粒异物或是混入尘埃、纤维等杂质,导致静脉微粒污染。
2输液配制中微粒来源2.1橡胶塞橡胶塞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为天然橡胶,此外还有大量附加剂。
注射剂接触到橡胶塞后,可导致药液变混、出现异物。
随着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的广泛应用,输液微粒污染的概率也随着增高。
因这些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制剂多采用橡胶塞的玻璃瓶装,配液过程中,会反复穿刺橡胶塞,从而切割下橡胶皮屑。
2020年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年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近年来,随着各种输液导管在临床应用中的普及,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CRT)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CRT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一种特殊类型,与置入的导管密切相关。
在处理CRT时,需要考虑导管的临床使用,因此需要专门的处理方法。
不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可能会增加医务人员、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导致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并阻碍导管的合理使用。
为此,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制定了本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
本共识涉及的输液导管包括中心静脉通路装置(CVAD)和外周静脉通路装置(PVC)。
CVAD是指导管末端位于腔静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的输液装置,包括中心静脉导管(CVC)、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输液港(implantablevenousaccessport)。
外周静脉通路装置包括长度8~10cm的长外周导管和长度20~30cm的中等长度导管。
导管长度<6cm的外周静脉短导管不在本共识讨论范围。
2CRT分类CRT根据是否存在症状分为无症状CRT和有症状CRT。
无症状CRT是指在导管拔除后发现的静脉内血栓形成,没有任何症状。
有症状CRT是指在导管在体内时发生的静脉内血栓形成,具有一定的症状,如肿胀、疼痛、发热等。
3CRT危险因素CRT的危险因素包括导管类型、导管留置时间、导管位置、导管通路、病人年龄、病人基础疾病、病人卧床时间和病人血液高凝状态等。
导管类型和位置是CRT的重要危险因素,CVC和PICC的CRT发生率比PVC高。
导管留置时间越长,CRT的发生率越高。
导管通路也是CRT的危险因素之一,深静脉通路的CRT发生率比浅静脉通路高。
4CRT预防CRT的预防包括导管选择、导管留置时间控制、导管位置选择、导管通路选择、病人高危因素评估和抗凝治疗等。
对于高危患者,应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选择低风险导管、控制导管留置时间、选择合适的导管位置和通路、评估病人高危因素和给予抗凝治疗等。
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之忧
医药经济报/2009年/6月/4日/第B05版药事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之忧煤炭总医院吕强崔嵘陶维良青岛阜外心血管医院张琳北京医院袁华文吕强崔嵘陶维良(煤炭总医院)张琳(青岛阜外心血管医院)袁华(北京医院)注射剂是药品应用的特殊形式,已有百年历史,但同时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来人们对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正进行深入的研究。
所谓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是指药物在生产或应用中经过各种途径污染的微小颗粒杂质,其粒径在1~50μm之间,肉眼不可见、易动性的非代谢性的有害粒子(以下简称“微粒”)。
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人体解剖结果证明,微粒会产生一时难以发现的、潜在的严重危害。
本文作者对如何有效清除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进行了全面的药学研究。
微粒危害极大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众多学者报告了微粒带来的危害;到了60年代末,有关微粒危害的报道急剧增多,所研究的范围日趋广泛而深入;70年代,微粒造成临床危害的观点已为医药界普遍接受。
学者们研究了微粒的去除方法,制定了限度标准,并正式载入国家药典。
炎症反应输液可引起静脉炎、肺动脉炎。
Brown等人在临床中发现,输液可引起静脉炎,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药液的渗透压过高,药物本身可直接刺激组织而产生炎症反应,但最主要的是输液中微粒过多。
粒子异物可引起血栓形成,造成局部堵塞及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产生水肿和炎症。
肉芽肿肉芽肿是机体的一种增生反应,可直接干扰肺、脾、脑、心、肝、肾等脏器的机能,甚至危及生命。
1955年Bruning报道,在210例患肺血管肉芽肿的小儿尸检中发现19例是由纤维所造成的。
这些病例的共同点是,他们生前都曾大量用过静脉输液。
Bruning认为,纤维是由输液所引入,随血流进入肺毛细血管,引起巨噬细胞增殖而造成肉芽肿。
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直径5.0μm左右,人们曾认为只有大于5.0μm的微粒才可能阻塞毛细血管。
而今已有定论:微粒的危害及其致害程度不仅与微粒的数目有关,而且与微粒的理化性质和空间构型有关。
脑卒中
脑卒中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又叫脑血管意外。
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由向大脑输送血液的血管疾病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
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CVA)会对大脑组织造成突发性损坏,通常发生在向大脑输送氧气和其它营养物的血管爆裂之时,或发生在血管被血凝块或其它颗粒物质阻塞之时。
如果神经细胞缺乏足够的氧气供给,几分钟内就会死亡。
接着,受这些神经细胞控制的身体机能也会随之失去作用。
由于死亡的大脑细胞无法替换,因此脑卒中造成的后果通常是永久的。
患有大血管急性缺血性发作的患者,每小时损失1亿2千万神经细胞、8300亿神经键、和714千米有髓纤维。
每分钟有190万神经细胞、140亿神经键、12千米有髓纤维受损。
与因大脑老化而产生的神经细胞的正常死亡速率相比,缺血性大脑如果不接受治疗,则每小时老化3.6年。
脑卒中有几种类型?将脑卒中分成两类: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
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
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
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后者称为脑栓塞。
出血性脑卒中分为两种亚型:颅内出血(ICH)和蛛网膜下出血(SAH)。
出血量决定了脑卒中的严重程度。
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大大高于缺血性脑卒中。
预后脑卒中后的预后各不相同,但研究显示:大约30%幸存者不能达到完全恢复,尽管日常活动不需要帮助。
另外20%的幸存者至少有一项活动需要接受帮助,多数(60%)需要接受医疗机构的帮助。
关注输液风险,保障用药安全简析
4.溶剂的选择 5.不同溶剂的pH值不同, 对药物的稳定性有不同影响, 6. 注射剂中常常加有各种附加剂, 如缓冲剂, 助溶剂
、抗氧剂等 7.溶剂或分散介质为注射用油、非水溶剂 8.选择溶剂要根据药品说明书推荐使用
关注输液风险, 保障用药安全
5 盐析 一般是指溶液中加入无机盐类而使某种物质溶解度降低而析 出的过程。容易发生盐析作用的注射剂: 过饱和溶液胶体溶液 以注射用油为溶剂的溶液
是“好得快” ,要求打点滴, 如果医生不同意还会发脾气;
关注输液风险, 保障用药安全
输液的危害
□危害一 发热反应 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等原因, 都会导致病人发热, 寒战, 严重者高热达40-41℃
□危害二 肺水肿 输液速度过快, 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 使循环血容 量 急剧增加, 心脏负担过重引起水肿, 严重者有生命危险 。有心力衰竭或心脏病史患者, 快速、大量输液或加重 心力 衰竭, 重者或诱发肺水肿。
关注输液风险, 保障用药安全
2.避光输液 某些药物对光敏感, 见光易分解、氧化, 降低疗效, 增 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这就需要采用避光措施。 (左氧氟沙星、尼莫地平、泮托拉唑钠、部分肿瘤用药 等)
关注输液风险, 保障用药安全
3.静滴速度 不同药物对静滴速度有不同要求 一般要求在患者耐受的前提下输液速度要适度,但对于特 殊的药品和特殊患者如心血管疾病和老年患者,输液速度 必须放慢。
关注输液风险, 保障用药安全
2 过敏性试验问题
注射剂是否需要做过敏性试验,也与药品本身质量与制备工艺 有密切关系,注射药标准低、药品纯度低、杂质多和制备工艺 落后,就易发生药物过敏反应。(欧美: 基本不要求;我国: 基本没有管) 部分药品生产企业对药品质量缺乏信心,或为了推卸 责任, 对只要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就不需做过敏试验的药品,在说明书 上也写上要做“过敏性试验”,所以同一药品、 同一剂型的 药品说明书上有的企业规定可以不做过敏试验,有的企业则规 定要做过敏试验。
护士用药与安全管理
药物配制过程中 不安全因素
无菌观念淡薄 配制时间过早
配制药物的剂量不准确 粉针剂溶解不当
未把好药物的配伍禁忌关
临床用药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给药途径不正确
用药 过程 中不 安全 因素
用药时间不合理 给药方法不准确 给药速度不合理
护士对药品作用与副反应缺乏全面了解
护士巡视观察不到位
临床用药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临床新药首次使用流程
主班接到新药医嘱转抄到相应治疗单并注明“新药”,并 通知治疗班向药房索取新药说明书。 首位执行护士仔细阅读说明书,对说明书中主要不良反应、 配伍禁忌用红笔划出,以起到醒目、提示作用(注意:不 同厂家的药品说明书有差异)。 首位执行护士根据药物说明书核实医嘱是否正确,如有异 议及时与医生联系。 首位执行护士负责使用新药,新药续接瓶时要观察茂菲氏 滴管两种液体混合后有无变色、混浊,输液过程中主动询 问患者用药反应情况。
需要做皮试的药物
8、鱼肝油酸钠注射剂;
9、门冬酰胺酶; 10、其他说明书或药典要求做皮试的药物如: 链霉素 、普鲁
卡因 、 头孢菌素类药物、绒促性素、降钙素、维生素B1、造 影剂等。
需要做皮试的药物
11、头孢类抗菌药物 :头孢菌素注射前是否需要皮试,目前尚无
一致意见,可根据实际情况,包括病人体质(是否为过敏体质,有无 β -内酰胺类药物过敏史,以及家属过敏史等)、产品具体要求(说 明书上是否要求皮试)以及有无统一规定来决定。如需进行皮试,可 采用所应用的头孢菌素稀释液(浓度300ug/ml,以生理盐水制备)进 行皮试。不要以青霉素皮试液或其它头孢菌素稀释液代替。
需要做皮试的药物
1、 青霉素类如:青霉素钠注射剂,青霉素钾注射剂,青霉素v 钾片剂,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剂,苄星青霉素注射剂,苯唑西 林钠注射剂,氯唑西林钠注射剂、胶囊、颗粒,氨苄西林钠注 射剂、胶囊,阿莫西林片剂、胶囊、注射剂,青霉胺片片剂, 羧苄西林钠注射剂,哌拉西林钠注射剂,磺苄西林钠注射剂。
关于规范村卫生室静脉输液的通知
甘肃省卫生厅文件甘卫农卫发〔2012〕16号关于规范村卫生室静脉输液的通知各市、州卫生局:近年来,村卫生室静脉输液业务开展十分广泛,且呈大幅上升势头。
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小病大治”、大病久治”,既增加了农民的负担,造成医疗资源浪费,也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潜在危害。
部分村卫生室为了增加收入过度输液,滥用激素、抗生素,成为基层医疗机构过度用药、过度医疗的推手。
大部分村卫生室硬件条件薄弱,没有独立、清洁的治疗室和输液观察室,缺少必要的抢救药品和器械,一旦出现输液反应,难以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置。
村医业务素质普遍偏低,对输液知识、输液技术掌握不够,难以保证输液治疗的安全,由此引发的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时有发生。
为了进一步规范村卫生室静脉输液管理,降低输液安全隐患,保证患者就医安全、有效,治理过度医疗,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依据《执业医师法》、《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甘肃省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经省卫生厅研究决定,对村卫生室静脉输液管理作出如下规定,请遵照执行。
一、村卫生室未经审批不得输液自本文发布之日起,全省范围内政府举办的村卫生室未经审批不得开展静脉输液业务。
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村卫生室确需开展静脉输液的,应向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开展静脉输液服务申请,由县、市两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逐级审批、备案后方可取得静脉输液资格。
患者在村卫生室就诊过程中因病情需要必须输液的,未取得输液资格的村卫生室应及时将其转往乡镇卫生院诊治;情况紧急不能转诊的,应当先行抢救并及时向有抢救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求助。
村卫生室静脉输液要纳入村卫生室医疗质量管理和考核。
乡镇卫生院每月需对辖区范围内的村卫生室进行检查,对违反规定为患者提供静脉输液服务的村卫生室应及时汇总,并将情况报送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确认违规的,应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暂停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村卫生室应取消其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由原发证部门吊销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不合理医嘱分析
4.依达拉奉+葡萄糖或葡萄糖氯化钠 依达拉奉与含糖分的溶液配伍易 使之浓度下降导致药效下降 ,因此应 选用生理盐水作为其溶媒。 5.甘露醇+地塞米松 甘露醇为过饱和溶液,加入新的溶质 和溶液,将可能改变甘露醇的溶解度, 使之结晶析出,因此甘露醇应单独使 用。
6.10%葡萄糖+更昔洛韦 更昔洛韦注射液与10%葡萄糖配伍,易变
溶媒不当医嘱举例
1. 5%葡萄糖注射液+呋塞米注射 呋塞米为一弱酸强碱盐PH为8.5-10,在葡 萄糖的酸性环境下生成呋喃苯胺酸盐沉淀, 危及生命。因此,呋塞米最好选用生理盐 水作为其溶媒。 2.葡萄糖氯化钠或葡萄糖注射液+泮托拉唑钠 泮托拉唑钠有亚磺酰基苯并咪唑的化学结构, 其稳定性易受光线、重金属离子、氧化性 和还原性成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尤其在葡萄糖注射液及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PH为3.5-5.5)等的酸性环境中,泮托拉唑 钠的化学结构可发生破坏性变化,出现变色 和聚合现象。因而泮托拉唑钠在偏酸性的稀 释剂中不稳定,最好选用生理盐水作为溶媒。 3.多烯磷脂酰胆碱+氯化钠或葡萄糖氯化钠 多烯磷脂酰胆碱加入含电解质的溶液稀 释易析出结晶,因此需选用葡萄糖注射液 作为伍时所用溶 媒的量少于说明书规定的量,以致药物浓 度过高,而有可能对患者存在潜在危险的 一种不合理医嘱现象。
浓度过高医嘱举例
1.艾迪100ml+氯化钠100ml 说明书规定艾迪注射液一次50~100ml, 应以0.9%氯化钠或5~10%葡萄糖注射液 400~ 450ml稀释后使用。 2.1.0g氯化钾注+氯化钠250ml 钾浓度太高对心脏活动影响较大,也会 对静脉产生很明显的刺激作用,推荐每 250ml输液中氯化钾不得超过0.75g。 3.葡萄糖500ml+门冬氨酸钾镁20ml+氯化钾 1.5g 因每10ml门冬氨酸钾镁中含钾114mg, 因此氯化钾与门冬氨酸钾镁配伍时应注意 用量。
医疗知识科普与普及
社交互动
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与亲朋好 友保持联系,增加人际支持和 情感交流。
总结词
良好的作息与心理调适有助于 维护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
放松身心
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 式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焦虑 。
乐观心态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学会调 整情绪和应对挫折,增强心理 韧性。
04
CATALOGUE
医疗科技发展
症状与体征
疾病发生后,患者会出现 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发 热、疼痛、肿胀等。
医学常识与误区
抗生素滥用
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 有效药物,但滥用抗生素 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和 人体正常菌群的失调。
输液治疗
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 式,但过度输液可能导致 心肺负担加重、药物过敏 反应等不良后果。
保健品使用
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旨在为公民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障,包括基本医 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
医保政策调整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国家不断调整和完善医保政策, 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医保报销比例
医保报销比例是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医保政策而定的,参保人员可 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当地的报销比例。
遗传疾病治疗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可 以用于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如
囊性纤维化、血友病等。
人类进化
基因编辑技术理论上可以用于修改 人类的基因,从而改变人类的某些 性状,如身高、智力等。
伦理与法律问题
基因编辑技术涉及到伦理和法律问 题,如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合法性 、潜在的基因歧视等。
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疗
肌肉系统
肌肉是人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来 源,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身体 的各种动作。
静脉输液溶媒的选择
持原 方案;
* 病人一周后出院。
CHENLI
33
血药浓度超过安全范围可 引起毒性反应的药物
氨茶碱、林可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苯巴比妥、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这些药物治 疗安全范围窄,药动学的个体差异大,引起的毒 性反应对个体有很大伤害,甚至引起死亡,是治 疗药物监测的主要对象。
25
输液速度
• 分类
• 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滴速的 药物
CHENLI
26
临床应用时注意滴速的药物
• 肠外营养药物 • 血药浓度超过安全范围可引起毒性
反应的药物 • 易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的药物 • 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物 • 其他
CHENLI
27
肠外营养药物
氨基酸类药物,若滴速过快,高渗作用可造成人 体细胞内脱水,使细胞间液减少,增加细胞外液 容量,从而血容量急剧增加,破坏红细胞,增加 循环系统负担,造成头晕、呕吐、低血压、心动 过速或过缓等现象。对老年、心肺功能差的病人 尤应注意。特别是一些肾病患者,更应控制滴速, 肾用氨基酸滴速应控制15滴•min-1。
有给药快疗效快的优势但危险也较大正确的注射治疗挽救病人的生命造成给药差错me甚至危及生命配制后药液稳定性输液器材的选择浓度速度外观溶媒选择输液速度注射剂中辅料或附加剂对治疗的影响输液器材的选择常用抗菌药物溶媒的选择和稳定性品名ph范围备注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复方乳酸钠葡萄糖注射液灭菌注射用水3255355545704575607536655070含ca常用溶媒的ph值中国药典
CHENLI
14
例 4:刺五加注射液
• 刺五加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为异嗪皮 啶,属香豆素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度输液潜在危害多“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这是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发布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之一。
据卫计委统计,2010年中国平均每人输液8瓶,门诊输液率高达60%-70%,远远超出国际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
专家表示,过度输液对身体存在多方面潜在危害,是否需要输液应听从医生建议。
◎输液中的颗粒会影响儿童发育“现在输液量明显增加,特别是老人和小孩。
”山东省交通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王言森表示,“有时即使并不需要,陪同的家人也会强烈要求。
”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邢莉对此也深有同感:“儿科这种情况最为严重,差不多50%的门诊病人都在输液。
成人要稍微好些,门诊上输液的能有1/3左右。
”“特别是一些家长只要孩子一发烧就要求输液,把抗生素当退烧药使用。
”王言森说,医生往往因为家长的强烈要求被迫开出输液,因为不建议输液还经常产生医疗纠纷。
“尤其是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体温调节点尚不稳定,发烧时特别容易上来就是39℃,家长就容易着急。
”邢莉说。
邢莉介绍,每个病都有个病程,对于感冒来说就是5-7天,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效果基本相同。
对于部分发烧的感冒患者,由于输液时使用了激素药物,很快就不再发烧,“患者误以为痊愈了,其实感冒还没好。
”专家表示,只有当持续高烧38℃以上,同时经过血液化验存在血象异常的情况下,才应该考虑输液,“其实感冒大部分都是因为病毒感染引起的,口服一些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效果就挺好,完全没必要输液。
”“输入的液体中有颗粒成分,根据不同药品生产厂家的工艺不同,颗粒大小也不一样。
这些颗粒进入血管会产生刺激作用,对于儿童来说,一时半会儿可能难以察觉,以后就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会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影响。
”邢莉说道。
济南市中心医院药学部主任俞淑文提醒大家,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基础病也不一样,是否输液没有一个精确的标准,“像小孩和青壮年人群,只要采用合理的物理降温,即使发烧到38℃也没有太大问题。
但是对于老年人就不一样了,容易导致脱水,甚至损害肝脏功能等情况。
”◎过度输液会加重肝肾负担“能口服药物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输液,这是正确用药的一个基本原则。
”俞淑文说,在现实生活中,受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例如输液治疗效果快、可以补充营养等,很多人将输液列为治疗的第一选择,“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
”“一般情况下,只有手术患者以及在患者不能进食、病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才需要输液治疗,可以使危重症患者及时转危为安,对于身体基础素质比较好的人,小疾病类的完全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治疗,不必进行输液。
”王言森说道。
俞淑文提醒道,不必要的输液会给身体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例如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患者寒颤、发热、心慌,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长期注射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易引起静脉炎等病症。
”专家表示,输入的药液进入人体后,大部分都要经过肝脏代谢,最终由肾脏排出体外,过度输液会加重肝肾的负担。
王言森进一步表示,“特别是一些中药制剂成分复杂,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对肝脏、血液系统会导致严重损害。
”过度输液还会带来抗生素等药物的滥用,“像国外一般不会输液,即使输液也会严格控制抗生素药物的使用。
最近几年我们国家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成效还是比较显著的。
只要不是细菌类感染,就不会使用抗生素药物。
”王言森说。
俞淑文也表示:“抗生素药物的过度使用还使一些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影响整个社会环境。
”据介绍,在自然状态下,人体对周围环境的病菌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
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赖输液,不仅会增强人体的耐药性,还可能干扰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此外,由于输液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同时花费也比口服药物和肌肉注射昂贵,无形中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与其“冲血管”不如加强保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更多的是因为一些慢性病来医院输液,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王言森表示,“这些慢性病会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动脉硬化,一些老人就觉得应该通过输液疏通血管,一年常常专门为此输液两次。
”对此,王言森表示,输液对血管的疏通确实有一定的作用,可以软化血管、溶解血栓等,但是仅能产生短暂的效果,更多的还是需要长期口服药物治疗。
“而且只有在病情急速加重时,才应该在医生的判断下输液。
一般来说,口服药物还是第一选择。
”“输液时液体中的颗粒也容易粘附在血管上,产生病灶,病情反倒会加重。
”邢莉对此种做法也表示反对,“此外,由于慢性疾病的患者都是中老年人,心脏功能都有所减退,过度输液还容易产生心肌缺血,甚至导致心脏衰竭等风险,因此应该严格遵守医嘱。
”邢莉说道:“每年的秋冬季节,心脑血管病人就会增加很多,我们医院的床位经常住满。
”因此提醒市民,冬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与其“冲血管”,还不如加强日常生活保健,平时注意防寒保暖,饮食宜清淡,少食多餐,摄入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坚持锻炼,避免疲劳、紧张、情绪激动。
此外,由于腹泻前来门诊输液的患者也比较多,邢莉表示:“成年人一般就是患急性肠胃炎,都是因为吃坏了东西,或者暴饮暴食引起的,肠道容易绞痛不止,一般人受不了,需要输液治疗。
不过这类疾病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而对于婴幼儿来说,夏季多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等,如果出现便血,对身体的损伤则尤为严重,甚至可能引起败血症等;秋冬季节则多是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
“不同的腹泻类型需要使用不同的药品,对症下药。
”邢莉表示,“对于腹泻,总体而言,输液是为了防止脱水或者电解质紊乱,如果有这两种症状,则要输液,没有此类症状则不必输液。
”不安全注射每年致死39万中国人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9-7来自卫生部的调查数据显示,最常见的被滥用抗生素是用于输液的青霉素。
中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远远高于国际上2.5瓶-3.3瓶的水平,我国俨然已成“吊瓶大国”。
一项来自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其中,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保守估计,每年我国最少有10万人在输液后丧命。
◎遏制过度输液现象一般来说,有口服、打针、输液等至少三种方式治疗感冒发烧,在几种给药方式中,“打点滴最危险”。
无论是输液前未做无菌化处理、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还是输液时溶液稀浓、输液快慢不当,都可能给人体带来危害。
轻则出现不良反应,重则危及生命。
要扭转过度输液,最关键的是将有关医疗原则落实成制度。
在基层医疗机构,减少输液的比率,甚至不允许这种用药方式,都是可以考虑的管理办法。
在一些发达国家,为什么感冒的病人不输液,只是选择吃点镇痛解热药和维生素C?因为他们的卫生部门出台有相关的医疗标准,医生们必须严格去执行统一的标准。
在香港,感冒的病人到公立的医疗机构就诊,基本是不允许进行输液治疗的。
如果任由输液泛滥下去,将会埋下很多的医疗隐患,“超级细菌”的出现已经发出了警告。
因此应尽快遏制过度输液这种怪现象。
◎普通感冒不用挂吊瓶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患上了普通感冒,却非要让医生给他(她)输液不可,似乎以为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意义的治疗。
中华医学会江苏呼吸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史锁芳提醒,普通感冒滥用输液治疗无疑是用大炮打蚊子,没有必要。
专家介绍,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两种,普通感冒70%—80%由各种病毒如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
而流行性感冒则表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鼻腔、咽或者咽喉部急性炎症引发。
在病毒感染后,体质较弱的人有时会继发细菌感染,症状有咽炎、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
其实普通感冒即鼻塞、流鼻涕和打喷嚏,一般是不需要静脉输液的。
对付普通的病毒性感冒发烧,最好的办法是多休息、大量喝水、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口服解热镇痛药物,不抽烟,缓解感冒症状。
若病人出现了咽炎、喉炎、气管炎等症状,且合并全身发热、血压升高时,建议给予适量口服抗菌药治疗,必要时医生可视情况为患者静脉输液。
发烧也许会让人不自觉地紧张,专家解释道,感染性发热由各种病毒、支原体和细菌引发,由于病原体代谢产物和毒素作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统,释放出热源导致人体发热。
换句话说,发热也是机体对感染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卫反应。
感冒后中度发热的病人,若其身体状况尚可,可以口服一点退热药,不用特意为此吊瓶。
◎过度输液危害大专家提醒,输液不是“万能药”,不可能“液到病除”。
相反,过度输液还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后果。
一、降低人体免疫力。
在自然状态下,人体对周围环境的病菌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
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赖输液,不仅会增强病菌的耐药性,还可能干扰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二、损伤人体肝肾等器官。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输入的药液进入人体后,大部分都要经过肝脏代谢,最终由肾脏排出体外,这会加重肝肾的负担。
长期输液,就可能对肝肾等器官的功能造成损伤。
如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除可能引起肾功能障碍外,还会对听力造成损害。
三、存在较大风险。
既使输液前做了无菌化处理,溶液的浓度合理,速度得当,输液也依然存在难以预知的风险。
如身体虚弱者、心脏功能欠佳者,都对身体“容量”的变化十分敏感,即使只输入普通生理盐水,也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专家提醒,静脉输液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在所有药物剂型中“高居榜首”,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
四、导致人体菌群失调。
人体的体表及体内寄存着许多细菌,正常情况下保持菌群间的平衡,就不会引发疾病。
过度输液会导致人体固有的细菌菌群失调,增加细菌的耐药性,为今后的治疗带来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
五、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
当体内输入致热、致敏物质,如游离的菌体蛋白或其他代谢产物时,这些物质的输入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如发热、红疹、瘙痒、肿胀等过敏性反应,严重者还可能休克甚至死亡。
此外,长期注射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易引起静脉炎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