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集第23课《愚公移山》
语文八年级上鄂教版0《愚公移山》课件
![语文八年级上鄂教版0《愚公移山》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c93ab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7.png)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位置: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将要)九十,面山而居。 惩(苦于)山北之塞(阻塞),出入之迂 (曲折,绕远)也。
北山脚下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 90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苦于北边的 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 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 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 山的决心和行动使山神都畏惧了,不得 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 神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愚 公的无能,相反却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 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 来被人称赞,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 万险、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
所无心面走望想 凭面任任听
以路中对走望起 着对凭凭起
后难祈着脚头来 是着那那来
来啊愿满下上不 一王脚扁是
人开
堂一天是 身屋板担奇
为路
儿马外奇 肝与把把闻
你更
孙平天闻 胆太木脊讲
感难
喔川
谈
行屐背起
叹
了
起
磨压来
却
来
穿弯是
了
不
笑
是
谈
笑
谈
愚公移山
《列子》
1
列子,名寇,又名 御寇,战国前期郑 国人,道家代表人 物之一,其学本于 黄帝、老子,主张 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 这部书中保存不少 古代寓言故事和神 话传说。
理解对照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
对照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八上《23愚公移山》word教案 (3).doc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八上《23愚公移山》word教案 (3).doc](https://img.taocdn.com/s3/m/f08274092f60ddccda38a0f8.png)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一、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二、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设想;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第一教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理解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
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
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比较人物性格。
第二教时;拓展阅读与实践。
在深化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推成出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一、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二、导入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四、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1、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a、“方”七百里(方圆,指面积。
这里周围的意思。
)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c 、“阳”(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d 、“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e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f、“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g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h、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i、汝心之“固”(固执、顽固)j、“虽”我之死(即使)k 、“何”苦而不平(愁)2、词性活用、一词多意、通假字a、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3A愚公移山 (共59张PPT)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3A愚公移山 (共5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50faf3c89eb172dec63b724.png)
毕,尽。
的南部。
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
许。
汉水南岸
纷纷表示赞成。杂 然,纷纷的。许, 赞同。
译文: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 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这两座大 山横亘面前而阻塞交通,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于是愚公便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 竭尽全力铲平险阻,使它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长叹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通事理的程度。彻,通。
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
即使我死了。虽,即使。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
穷尽
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愁
河曲智叟亡以应。
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译文:
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 固到了不通事理的程度,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 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 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
纵横七百里。方,指面积。
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形容极高。仞, 古时八尺或七 尺叫作一仞。
指黄河北岸。山的北面或 水的南面称为阴,山的南 面或水的北面称为阳。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纵横七百里,高 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故事情节。
第一段: 故事背景,介绍两座山。 第二段: 开端和发展,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
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段: 高潮,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 第四段: 结尾,神仙帮忙移走了两座山。
(新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ppt课件
![(新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11daf94a0116c175f0e48e5.png)
同“慧”,聪明 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 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
顽固
通,改变
把
怎么样
长叹
思想
竟
比得上
即使
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
放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
存 在
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 无穷匮 穷
•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 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9.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目的用意不同。 智叟是讥笑与责难愚公,是有意挖苦用轻视。 其妻的“献疑”是关心,并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问题,导 致移山行动的开展。
10.从愚公的答话与驳斥中,我们能看出什么问题?
愚公移山决心之大,大智若愚,为后人谋求福利的 奉献精神。
敲凿 挖 土 用箕畚
率 领
……的
成年 男子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
寡妇
蹦蹦跳跳
去
他们
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冬夏
换牙 交 换 反,通“返”往 返。焉,语气助 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拐弯
表 修 饰
制 止
他,代 指愚公
放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
背 作用: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 景
第二段:
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
并排除疑难,付诸行动
开 端 发展 高 潮
第三段: 对话 本段通过__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 鄂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 鄂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cd59a8527284b73f34250f0.png)
返回
点击此框20061111090736SGUKT.swf歌曲链接《愚公移山》
所无了面走望谈想凭面任任起听
以路却对走望起起着对凭凭来起
后难了着脚头来来是着那那是来
来啊心满下上不不一王脚扁笑是
人开中堂一天是是身屋板担谈奇
为路祈儿马外笑奇肝与把把讲闻
你更愿孙平天谈闻胆太木脊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指山上的草木。
8.汝心之固
固执,顽固。
9.虽我之死
即使。
10.何苦而不平
愁。
11.投诸渤海之尾 之于。
重要句子
倒装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你太不聪明了!
何苦而不平?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
甚矣,汝之不惠。 愁什么挖不平呢?
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省略句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名词作动词:用箕畚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
渤
刚刚换牙
通“返”往
返
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通“慧” 聪明
草木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你
开通,开化
寡
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妇弱子。虽我之死,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既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 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 ,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 面: 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新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ppt课件
![(新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14f8561f01dc281e53af0c2.png)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语文课件
4.妻子的“献疑”体现了她的什么心理与用意?
关心丈夫年迈体弱。这是她真实的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 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且焉置土石?”
5.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 看出来?
之
样”。
语文课件
于 是
率 领
……的
成年 男子
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敲凿 挖 土 用箕畚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
寡妇
蹦蹦跳跳 去 他们
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换牙
冬夏 交
寒暑易换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 返。焉,语气助
词。
语文课件
拐弯
表 修 饰
制 他,代 止 指愚公
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 燃智能,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 的太阳!
语文课件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让新时代愚公精神 永驻我们心中!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愚公村生活剪影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愚 公 移 山 雕 塑
语文课件
古人愚公能移山, 气壮山河美名传。 少年皆做新愚公, 宏伟大业早实现。
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6.第⑧句和第⑩句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写劳力之少,工具之简陋,工作之艰苦,路途之遥。 侧面表现移山之难。
7.为什么单单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
侧面表现愚公移山的行为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3课《愚公移山》.docx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3课《愚公移山》.docx](https://img.taocdn.com/s3/m/2edd0beb0b4c2e3f562763a5.png)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3课《愚公移山》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3课《愚公移山》23愚公移山【教学构想】《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能够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 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
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髡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来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这一步无疑是个好的起点。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3课《愚公移山》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3课《愚公移山》](https://img.taocdn.com/s3/m/1d61523a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5.png)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3课《愚公移山》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本课程中,我们将介绍《愚公移山》这个著名的寓言故事。
它能够充分表现出人民群众坚韧不拔、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寓意深刻,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材。
2. 教学目标•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分析《愚公移山》所要表达的意义;•运用故事精神,激发学生的拼搏进取精神。
3.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内容:•《愚公移山》故事情节;•《愚公移山》所表达的意义;•如何运用故事精神,鼓舞学生进取的精神。
4. 学情分析学生较好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能较好地理解故事背景、情节及寓意,师生互动比较紧密。
二、教学设计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背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现故事中的行动逻辑和道理。
2. 讲解故事情节讲解《愚公移山》的情节,包括愚公家庭的状况、老年愚公的坚定信念,以及他与儿子以及乡亲们一起干的艰苦劳动。
3. 分析寓意教师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提出寓意,并加以解释。
4. 活动引导通过学生展示故事情节,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愚公的精神来鼓舞自己,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5. 课堂综合通过收集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收集他们的观点,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三、教学安排1.导入环节:5分钟;2.讲解故事情节:15分钟;3.分析寓意:15分钟;4.活动引导:15分钟;5.课堂综合:10分钟。
四、教学效果评估教学结束后,老师应该通过以下方式来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回顾故事情节,学生逐一复述;•学生讲解哪些寓意在故事中被得到了印证,并分析其含义;•让学生就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拼搏精神给出1-2个实例,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反思通过对本课程的讲解,引进了一则深度人文故事。
虽然在理论上,本课的教学应用非常简单,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需要引导学生细心思考,提问式教学是必要的。
【最新整理版】鄂教版语文八上第23课《愚公移山》ppt课件2.ppt
![【最新整理版】鄂教版语文八上第23课《愚公移山》ppt课件2.ppt](https://img.taocdn.com/s3/m/1744683102768e9951e7388e.png)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 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 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 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 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
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作家作品的介绍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 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 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4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 北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 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3.归纳总结寓意: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 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 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 懈地奋斗。
总结升华
14.愚公的精神是什么?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一种面对困难、乐观进取、 坚忍不拔,用顽强意志战胜困难的精神。不管 科技如何发达,效率如何重要,人类永远要面 对各种艰难险阻,永远需要必胜的信心和顽强 的意志。
穷匮( kuì ) 一厝( cuò ) 陇断( lǒng )箕畚( jī ) běn )
汝( rǔ
) 曾不若( céng )
诸( zhū ) 亡以应( wú )
惩( chéng )
塞( sè )
雍( yōng )
读出以下句子的节奏
八年级上册语文23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23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00a283b4daa58da0114ad5.png)
23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
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考答案:大部分家人: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的行为,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邻人之孀妻弱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天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为及其精神感动)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
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和同学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参考答案:1.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铲除,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
聪明如我,决不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担心挖不平呢?愚公的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4.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参考答案:1.将近况且2.制止仅仅,只3.愁苦。
语文八年级上鄂教版0《愚公移山》课件(2)
![语文八年级上鄂教版0《愚公移山》课件(2)](https://img.taocdn.com/s3/m/dc08c78e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4.png)
《列子》
作者作品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
上页 返回 下页
阅读第一、二自然段
上页 返回 下页
翻译句子
1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苦于山北(交通)阻塞、 出入绕远。
2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 平不了,还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 山怎么样呢?
上页 返回 下页
探究思考
1. 文章写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有什么 作用?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 仞。
孙子;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但是这山
不会再增高了,哪愁挖不平呢?”河曲智
叟没有话可回答了。
上页 返回 下页
山神听到了这件事,畏惧愚公会不 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禀报这件事。天 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 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这两座山,一座 放到朔方的东面,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就没 有山岭阻隔了。
其妻献疑曰 献:提出,不反对 以君之力
君:是尊称
河曲智叟笑 而止之曰 而笑:讥笑
以残年余力 残年:极端鄙视
曾不能损 损:减少山之土 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
曾不能毁 山之一毛
“毁”“一毛”: 拔根汗毛的力量 也没有
其如土石何 “其”字加强 了反问语气
妻子的态度:关心 智叟的态度:轻视嘲讽
8.智叟与愚公谁智谁愚呢?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A ) A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 )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八上《愚公移山》PPT课件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八上《愚公移山》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229573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b7.png)
• 9、骄傲自大、不可一世者往往遭人轻视; • 10、智者超然物外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深入理解文章内 容,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2析、人学物会形利象用。文中关键词句分 3理、。体会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
自学指导(一)
看图复述课文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复述 清楚。
自学指导(二)
1、作者运用哪几种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形象?从文 中找出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并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 两个人物的。 2、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谦受益,满招损。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 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 老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 明。 —— 屈原
• 1、正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 2、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 3谦虚使人进步, • 4、人应有一技之长, • 5、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 6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 • 7艺无止境 •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刻苦
•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 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 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 而不平?”
•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 同慧,聪明。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语文八年级上鄂教版0《愚公移山》课件(1)
![语文八年级上鄂教版0《愚公移山》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046a5c07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2d.png)
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阻力: A、山高路远 B、年老力衰
C、妻子怀疑 D、智叟禁止
动力: 杂然相许
跳往助之
结果: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面对这样大的困难,愚公是怎样做的?结果 怎样?
2、用原文回答:愚公坚决主张移山,山最终能 够移走,他的理由又是什么?
3、在移山过程中,有谁持反对意见?他的理由 是什么?
4、用原文回答:表现愚公移山艰巨而路途遥远 的句子是哪一句?
5、愚公移山时要克服哪些困难?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用原文回答:愚公移山的原因什么?目标是 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 从哪里看出来?
介词, 凭借
常为与““连不…”…连都用…,…可”译削减
这类
其妻献疑曰:“ 以君 之力,曾不能 损魁父
之
土堆
固定句式, 把……怎么样
况且
疑问代词作 安置,
宾语,前置。 哪里
放置
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 焉
(大家)纷纭 兼词,之+于 边上
置土
石?”杂曰:“投诸渤海 之 尾,隐土 之 北。”
于是
扛
成年男子 敲,凿 挖 土
1、给下列蓝色的字注音。 rèn chéng sè yū rǔ kuí fǔ zhū
万仞 惩 塞 迂 汝 魁 父 诸
hè
jī běn shuāng chèn sǒu céng
荷担 箕 畚 孀妻 始龀 智叟 曾不若
kuì w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集第23课《愚公移山》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集第23课《愚公移山》
23愚公移山【教学构想】《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能够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
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来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这一步无疑是个好的起点。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
教师点评。
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
复述课文。
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
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
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句,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
)学情预想:在小组活动中,预计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小结以下几点需积累的'文言知识:①通假字(“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不同音了。
):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②一词多义:且:A.将近B,况且;易:A.更替B.以……为易;固:A.本来B.顽固;献:A.提出B.奉献;曾:A.(zēng)甚至B.(c6ng)竟然;荷:A.(hé)荷花B.(hè)肩负;惩:A.(chěng)苦于B.(chéng)惩罚。
③非常规的句式:a.甚矣,汝之不惠。
b.遂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归纳方法:抓住主要词语,依托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来通晓文意。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了怎样翻译好文言文,下面请看大屏幕(出示“文言文翻译歌诀”):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古今同义,保留不译。
古今异义,辨析仔细。
以今换古,要合原义。
句中省略,括号补齐。
如遇倒装,调整语序。
个别虚词,无法翻译。
没有影响,不妨删去。
直译为主,辅以意译。
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记住住法,还要注意对、换、留、调、删、补六个字。
同时翻译时要注意解释文言实词含义、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词语,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诃,如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师一直探寻的一个问题,学生大多认为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与时代距离较远,学习热情不高此环节的设置是试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
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借于此,能自主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懂之,乐之,好之。
)学生小组复述之后,推荐优秀复述者在全班交流。
三、讨论问题,探究质疑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
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请同学们讨论探究。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
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作用?理解: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四、辩论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但求自圆其说。
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大家发言。
明确:愚公不顾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并非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
首先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后代子孙。
其次是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于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丽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于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
愚公精神并未过时。
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丽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观点。
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那是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
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现在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
(学生互动交流后启发,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生活。
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
让学生在情感认知上达到实质性的飞跃。
这一环节可激活课堂,使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形成活泼热烈的辩论局面,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拓展视野活跃了思维。
进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现实意义,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
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从课本走出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
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课时五、课本剧表演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加上鲜活的时代信息,改编的《愚公移山》课本剧,排练并表演。
(让学生把古老的故事,赋予现实生活的活水,亲身体验。
由于课文是文言文,与现代普通话有着距离,因而在表演前。
合作小组成员还要对原文进行语言上的改编,加大了合作力度,进而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
形象的表情及身体运动,这样进一步感知了文本的细致精彩,体会到了细节描写的重要。
学生经过内化语言、试排、演出等过程加强语文训练,再群体评议,深入巩固阅读成果。
需要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角度多方进行,更深入理解了课文,激发兴趣,培养合作竞争及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并与生活相勾连,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
这一环节的情感体验、表演与导入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首尾呼应,混然天成。
在理解课文、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将编成的课本剧表演,使课文人物再现在我们面前。
这对培养我们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这种语文实践活动自始至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实践和运用中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
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