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评课稿

合集下载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评课稿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评课稿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评课稿一、引言本评课稿是针对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中的《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这一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评析和讲解。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背景、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材内容解析1.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光绪帝下令变法,推行洋务运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学生在学习戊戌变法时,应重点了解以下内容:•变法的背景:清朝国力衰退、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等原因。

•变法的目标:推行洋务运动、改革政府机构、提升军事实力、兴办教育、推行新法等。

•变法的结果:变法失败、保守势力反弹、义和团运动的爆发等。

2.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指1899年至1901年,中国北方地区发生的一次反外国侵略的民间抗议运动。

学生在学习义和团运动时,应重点了解以下内容:•运动的背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农民不满、宗教信仰等原因。

•运动的目标:反对外国侵略、保护国家利益、维护民族尊严等。

•运动的结果:义和团被击败、列强继续侵略、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1.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民族自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的认识。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评价戊戌变法的成败和影响。

•分析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具体内容和细节掌握不准确。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需要提高。

五、教学方法与过程1.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主动探索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并进行讨论和归纳总结。

•讨论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戊戌变法的成败和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并展开讨论。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评课稿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评课稿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本文档是对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课程的评课稿。

该课程是高中历史选修课程中的一部分,涵盖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戊戌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改革尝试与失败,并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演变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设计评价1.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本课程通过研究戊戌变法,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与导致变法发生的原因;•掌握戊戌变法期间的主要事件和改革措施;•分析戊戌变法的局限性与失败原因;•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与意义。

这些教学目标既符合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的组织性和连贯性本课程将戊戌变法的学习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通过讲述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内外压力,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改革派人物的思想影响,帮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其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

(2)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与实施通过讲述戊戌变法期间的主要措施,如“公车上书”、创办新报刊、改革京官制度等,帮助学生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

同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变法期间的社会变革。

(3)戊戌变法的局限性与失败原因通过讲述戊戌变法的局限性,如变法措施受到反对势力的限制、清朝官僚体制的难以彻底改变等,帮助学生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同时,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探讨变法失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戊戌变法的影响与意义通过讲述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如为中国的后续革命提供经验教训、推动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变法的意义。

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对变法意义的理解与分析。

3.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设计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改革措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评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评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评课稿一、引言本次评课稿主要针对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中的《戊戌变法》一课进行评价和分析。

该课是八年级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晚清时期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通过本次评课稿的撰写,旨在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1.教材编写基本情况:本课作为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部分,是晚清时期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涵盖了戊戌变法的起因和大致内容,使学生对晚清时期的历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知道变法的目的和内容,了解变法的失败原因,明白晚清时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状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熟悉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内容,理解变法的目的和失败原因。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考,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并对晚清时期的历史进行整体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戊戌变法的起因、目的和内容,掌握变法的失败原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 教学内容与方法知识点1:戊戌变法的起因•内容:戊戌变法的起因、光绪皇帝的改革意图。

•教学方法:讲解光绪皇帝的改革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晚清时期社会的矛盾和动荡。

知识点2:戊戌变法的目的和内容•内容:戊戌变法的主要目的,变法中采取的措施和政策。

•教学方法:通过讲述戊戌变法的目的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变法的具体措施和立意。

知识点3: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内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原因,让学生了解变法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3. 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通过提问和讲解,引导学生回顾晚清时期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步骤2:讲解戊戌变法的起因通过讲解光绪皇帝的改革意图,分析晚清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压力,引导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起因。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政治思想传统,同时又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
好的思想启蒙作用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
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
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2.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
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 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
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
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了在尊重教材尊重学生的
基础上构建新型历史教学结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重
难点突出。教学条理分明,贯穿全课,突出人物形象,
同时又使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功绩更 课例研究综
加清晰。尊重历史,求真求善,合理组织使用课程资源, 述
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 教学策略选
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 择与设计
演示和示范。
一、影视片段导入新课
甲午战争后,国人积极寻求救亡图存之路,一时间
“知与不知,莫不争言变法。”
二、进入新课
(一)维新派
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时间:1895 年
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等
将多媒体服务于教学实际,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
兴趣,整节课师生倾心投入。贯彻新课改理念,以学生
为主体,重视师生互动,与学生在课堂中共同体产生了
情感上的共鸣。教学效果好!
4、戊戌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 泛而持久的影响。它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 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 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 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是资产阶

戊戌变法 自评稿

戊戌变法  自评稿

戊戌变法自评稿
宿艳
根据初三学生的特点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从本节课的教学来看:
1、本节课按预设的目标来看,完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2、本节课分四步:
(1)自主学习,教师预设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本课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教师预设问题,学生合作完成。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在一定的时间,根据教
师预先布置的内容,快速阅读、归纳,把自己最感兴趣
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由组长代表进行总结,这样
不仅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而且还能把每段的重点
知识加以巩固,通过教师的讲解点拨,把本节课的重难
点个个突破。

(3)理清线索,学生把重点知识解决后,教师进行知识的串联,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为后来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
础。

(4)巩固练习,在学习新知后,进一步巩固训练,已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不足:(1)本节课设计了课件由于电脑出现了问题,课件没用上,没有达到课前预设的效果。

(2)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时间有限,没有巩固练习的时间,如果时间安排得当,补充一些练习题,效果会更好些。

在讲解过程中,感到语言应再精练些。

下一步计划: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为中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老师公开课评述 历史教研组

老师公开课评述 历史教研组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历史教研组评课2017年3月8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沈莉老师代表历史教研组上了一节公开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文综组教师参与听课,以下是历史组教师评课蔡绍忠:沈莉老师这节课讲得好,形象生动,学生的反响好,课堂组织有序,既有讲,又有练,当堂解决教学重难点,知识容量大,优点很多;我认为本课的主要问题有:新课和复习课的把握不到位,这节到底是复习课还是新课呢?如果是复习课重点应该分析考点、考情、题型,应该查漏补缺,所以总体的方向跑偏,没有把握好,如果在这上面注意下,本课效果会更好。

魏陈琪:这节课听得非常投入,都忘记拍照,沈老师的语言精练,课堂节奏好,教学与现实结合,思想性、知识性、逻辑性、趣味性都到位,体现了一位老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这就是我们历史课堂价值,值得我好好学习。

朱月圆:沈老师这节公开课让我受益匪浅,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形象易懂,例如授课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咸丰与恭亲王、康梁的故事、康与光绪帝变法,形象生动,紧扣课题。

课堂的总体节奏控制很好,适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对此感兴趣。

沈莉:自己感觉对待足校的学生授课不能像普通学校授课,那样是行不通的,这节课本来是两个课时,我选择了一些生动有趣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同学的积极参与来提高课堂效率;我注意本课重难点的分布,一定让学生活动起来,动手、动脑、动眼、动嘴,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我还注意对知识的重新整合,突出重点,把次要的知识尽可能略讲,总体来看,达到了自己的课堂设计目标。

杨军:沈老师这节公开课预计目标都达到,效果很好,我本身也是选择了一些结合我校学生适合的教学方式,例如刚来这个学校的时候接手的九年级(即现在高三这届学生),当时我就和他们聊,什么问题都聊,包括足球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时候就讲历史知识,学生的成绩却是出乎意料的好,所以要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最重要。

沈老师的基本功扎实,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调控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对重难点的把控能力都属一流水平,学生和听课老师都是在享受中很快就进行完本课,我们老师也从沈老师的课中受益匪浅。

戊戌变法评课

戊戌变法评课

戊戌变法评课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

该变法发生于清朝光绪年间的戊戌年,旨在实现对清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改革,以挽救濒临崩溃的封建专制体制。

这次变法的进行和结果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得戊戌变法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戊戌变法起源于当时清朝面临的巨大危机。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使得中华民族面临丧失独立的危险。

同时,清政府内部也存在腐败、闭塞、反动等问题,无法有效应对国内外形势。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内部一些改革派人士提出了变法的主张,以寻求国家自救的出路。

戊戌变法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改革、军事改革、经济改革和文化改革。

在政治改革方面,变法派试图建立起一套现代化的行政体系,以提高政府效能。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措施是成立内阁制度,这是一种西式的政府组织形式,旨在集中权力、加强决策能力。

军事改革方面,变法派试图推进洋务运动,引入西方军事技术和战术,以增强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经济改革方面,变法派试图推动工业化进程,鼓励商业、工业的发展,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文化改革方面,变法派试图倡导科学、民主、进步的思想,推行新式教育,促进知识分子的崛起。

然而,戊戌变法的实际进展并不顺利。

首先,清朝内部存在强大的保守势力,这些势力对于新的变革抱有抵触态度,对变法派进行了激烈的反对。

其次,外国列强也对戊戌变法充满敌意,并通过各种方式干涉中国的内政。

最重要的是,变法派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错误,导致变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对中国的影响仍然是深远的。

首先,戊戌变法为中国封建专制体制的改革开辟了道路。

它引入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制度和观念,为中国日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激发了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参政意识,为中国晚清的政治变革提供了动力。

此外,戊戌变法也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后续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初中历史评课稿范文(共7篇)

初中历史评课稿范文(共7篇)

篇一:初中历史说课稿:《戊戌变法》说课稿范文初中历史说课稿:《戊戌变法》各位评委专家:我说课的题目是:“戊戌变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要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教材、方法、过程三个大的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把握。

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

“戊戌变法”是新编教材上册)第二章的第七节,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地位非常重要。

一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继续: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饱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希望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来寻求救亡图存之路。

但最终,由于维新思想的宣传和变法的措施触及到顽固派利益,变法运动遭到扼杀。

这样的结果,又进一步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反思,为之后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作了铺垫。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人开始跳出了“中体西用”的迷局,越过学习“器物”的层面,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又一个重要步骤;同时,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考虑到本课的内容比较多,有变法的背景,兴起,高潮(百日维新),结果,评价等,本课教学准备用两个课时。

第1课时主要解决变法的背景、兴起;第2课时,继续完成变法的高潮、结果以及评价。

为了教学内容、过程的连贯性、延续性,应安排连堂课。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地方,一是康、梁的维新思想。

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

它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它的产生发展也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

另外,变法的内容也是重点。

学生通过对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变法的本质,也可以在比较中发现维新思想与变法内容的差异。

从而体会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以及社会改革的不易。

2024戊戌变法说课稿范文

2024戊戌变法说课稿范文

2024戊戌变法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2024戊戌变法》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属于现代史部分。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清朝晚期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并掌握了一些现代化思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发展的重要环节,而且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在学习戊戌变法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性,引发对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难点是: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复杂性,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讲授法,研究式教学法;学法是:主动参与法,批判性思维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包括历史资料、照片、视频等,以直观呈现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中国近代史中的戊戌变法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引导他们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重要性。

同时,我通过展示一些历史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在戊戌变法前的社会状况和现代化的需求。

环节二、探究新知,突破难点。

1、戊戌变法的背景: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清朝晚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满情绪,以及新兴知识分子对现代化思潮的追求。

2、戊戌变法的内容:以课文为基础,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新政、建设现代化军队等。

大象版选修1《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关于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历史对话》评课稿

大象版选修1《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关于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历史对话》评课稿

大象版选修1《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关于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历史对话》评课稿一、引言《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关于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历史对话》课程是大象版选修1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通过对中日两国在近代化道路上的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进行详细比较,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两国的历史发展和政治改革,并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空间。

本文将对该课程进行评课,从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和评述。

二、课程内容1.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背景介绍课程首先对中日两国在19世纪末期的历史背景进行详细介绍,包括两国面临的内外压力、经济状况、社会动荡等因素。

通过对比两国背景,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两国历史走向的影响。

2.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比较课程重点对比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包括改革目标、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教育改革等方面。

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两国改革的相似之处和差异性,进一步认识到两国在近代化道路上所面临的共同和独特的挑战。

3.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影响比较课程进一步比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比两国改革的成果和问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两国改革的长期影响,为对两国近代发展的理解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课程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积极参与,自己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并通过讨论与老师和同学进行知识交流。

2. 群体合作学习课程鼓励学生进行群体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究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问题导向学习课程强调问题导向学习,即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每个知识点都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学生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

《戊戌变法》说课稿正式版

《戊戌变法》说课稿正式版

《戊戌变法》说课稿正式版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呈现一节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课。

在此之前,我想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和影响,认识到变法对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戊戌变法的背景: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了解变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戊戌变法的内容:介绍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3、戊戌变法的影响:通过分析变法对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变法的重要性。

4、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变法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的课件,呈现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

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变法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历史必然性和影响。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变法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4、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专注度等方面。

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4、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上就是本次“《戊戌变法》说课稿正式版”的内容。

希望这节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共同探讨历史问题,共同进步。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原因、过程、结果等基本知识。

2、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评价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课文、利用图片概括维新派的活动,了解各板块的基本内容2、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逐步加深对课文知识点前因后果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形成立体知识框架。

3、通过讨论、辩论的方式,升华学生对资产阶级维新派展开的活动的情感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也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2、谭嗣同为变法捐躯的应用大无畏精神值得我们肯定。

【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二、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1、创设情境:假设我们都是19世纪末的爱国知识分子,如何看待时局?如何拯救社会?2、结合当时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公车上书1、看图问题导入:①P34《康有为》、《梁启超》这两幅图中的人物,他们因什么事件掀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②公车上书的原因?2、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概括公车上书的过程及结果。

4、归纳康梁在公车上书失败后进行的活动。

三、百日维新1、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给光绪皇帝,然而却受到了顽固派的阻挠。

阅读小字部分,了解康有为进行维新变法所面对的阻力。

2、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后,光绪怎么做?他为什么要支持变法?从中理解政府大权掌握在地主阶级顽固派手中。

3、变法内容: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④军事4、根据变法内容分析:变法有利于那个阶级?得到了哪些人的拥护?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5、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变法持续了103天最后失败了。

教学案例:“戊戌变法”教学评价

教学案例:“戊戌变法”教学评价

教学案例:“戊戌变法”教学评价案例背景:历史教育在本质上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人的智慧、情感与人格的不断发展、完善与升华。

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认识历史,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

在“戊戌变法”教学中,就谭嗣同大义殉难一事,应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依托点和生发点。

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变法最终演变成一场流血事件,谭嗣同等人为变法献出了生命。

对此,你认为谭嗣同死的有没有价值?过程描述:在讨论中,有不少学生对谭嗣同能走而不走,最后惨遭杀害,感到很不理解,并认为此举很不值得;甚至也有学生认为,“谭嗣同等着送死,真的很笨!”对此,我感到很惊喜,因为终于听到了学生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学习历史,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要敢于质疑,敢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不管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它们都正反映出学生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认识。

于是,我抓住时机,反问学生。

师:‚为什么认为谭嗣同真的很笨呢?难道谭嗣同真的很笨吗?把你们理由说出来听听好吗?‛生1: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

谭嗣同是个人才,他这么一死,真是太可惜!但是他的死难道就没有一点价值吗?‛此时,我给学生补充了谭嗣同的一首名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然后设置了一个基于本诗情境的问题:‚你如何看待谭嗣同的‘去留’问题?如果你是谭嗣同,当时你会怎么做?‛生2:谭嗣同的精神可嘉,但是做法是愚蠢的。

生3:‚对!‛班上马上有同学附和,表示赞同。

师:‚好。

接着说说,你为什么认为他的精神可嘉?‛生2:‚因为我觉得谭嗣同做得很对。

他在紧急关头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想着国家的改革与复兴,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人都有一死,大丈夫就是死,也要死得壮烈,如果我是他,我也会那么做!‛生4:‚老师,我来说,……‛案例点评:现代课堂的本质是构建“生命课堂”,历史“生命课堂”的构建应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

戊戌变法评课

戊戌变法评课

戊戌变法评课教学内容和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事件,属于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第七节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等。

教师通过讲解、问答和演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同时,教师还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包括PPT、图片、视频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听讲、思考和回答问题。

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教师布置了相关的作业和思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

教师教学态度和能力:本节课教师教学态度认真,能够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和需求,注重师生互动和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同时,教师还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课堂氛围和纪律:本节课课堂氛围积极向上,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能够有效地管理课堂秩序,关注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课程特色和创新点:本节课的特色和创新点在于将历史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师通过引入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果,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改革开放取得了成功而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达到让学生明白以史为鉴的目的,更贴切生活,更便于理解。

此外,本节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激发奋发读书、振兴中华的激昂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体上看,本次课程评价结果为优秀。

本节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教师教学态度和能力以及课堂氛围和纪律等方面表现出色。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6、戊戌变法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学生学习戊戌变法并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为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自尊心强,渴求知识,但思想单纯,缺少自控能力,对感性事物感兴趣,理性思维有待加强。

历史知识积累的少,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说教学方法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课堂教学除了教师的教,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所以,本课采用讲述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探究等。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的图片提出问题,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你会想到该如何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学生通过回忆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形式,让他们积极的为挽救民族危亡献计献策。

反思:让学生化身为19世纪末的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当时的社会现状。

通过这个活动既帮助学生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与反思一、课题内容: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二、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课分为两目内容:第一目:维新变法的背景,变法开始的序幕——公车上书以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第二目: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及其失败,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戊戌变法兴起背景,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的内容、意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2.能力方面:利用视频片段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会从电视剧等中提取正确的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和竞争意识、通过对具体历史事实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培养他们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戊戌变法的评价五、教学资源:教学课件(PPt)、影片剪辑资料、文字材料、背景音(MP3)。

六、教学过程:七、教学反思:本节内容知识繁多而庞杂,教师在授课中须对知识进行整合,同时还要理清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紧凑而严密的知识结构。

戊戌变法是中国人抗争与探索这条主线的重要一环,对兴起背景的认识与运动意义的评价,需要放在这一大环境下思考分析,要注意本节知识对前后章节的联系。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戊戌变法的评课稿

戊戌变法的评课稿

戊戌变法的评课稿篇一:《戊戌变法》说课稿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说课稿一、说教材八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戊戌变法》,主要介绍近代中国戊戌变法从准备、变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

教材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

本课与教材上一课《洋务运动》,下一课《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本课就是这条主线上重要环节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内容及初中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能力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此前康梁虽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

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

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

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说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新教学法理念,对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分组活动、创设情景、设疑辩论及创编歌谣等教学方法,同时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教学。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
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
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
(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
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

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
神?(学生回
教师归
的爱国主义
7.教师
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请同学们思考:
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归纳: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中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评《戊戌变法》

评《戊戌变法》

梦之失败,痛之深切------------评《戊戌变法》酷暑终于过去,秋天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带着秋风、秋雨、秋色,天空难么的蓝、那么的高,让人豁然、爽朗,静静的坐在电脑旁,细细的品味六位老师的精品课堂,每一位老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杨宁东老师的《戊戌变法》,各环节的设计无不彰显杨老师的用心、智慧,受益匪浅。

一、情景导入,激发好奇心课前杨老师播放甲午中日战争的视频,并出示谭嗣同的诗句,杨老师慷慨激昂的导入 120年前的这张战争让我们心痛,在那段屈辱的历史中,太多太多的中国人流下悲痛的泪水,正像谭嗣同曾经在诗句中写道“四万万人同一哭,天涯何处是神州”但是泪水换不回赔出的巨款,也换不回割出的土地,更挽救不了灾难的中国,我们该怎么办?通过这样的过渡语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入本课的教学主题,尤其通过谭嗣同的诗句理解当时人们的心情,这样使学生更快的进入课堂。

二、环节明确、细节深入本节课分为三个环节:戊戌变法之拉开序幕、戊戌变法之推向高潮、戊戌变法之变法失败。

杨老师在本课中对于细节的讲解,知识的拓展很到位,“公车上书”中同学们都知道它是拉开变法的序幕,但公车什么意思?,杨老师及时做了补充。

在学习新课过程中,杨老师先让学生对照学案看课本自主学习后交流,然后针对重点、难点问题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有效地发挥了学习小组的作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结课时,带领学生齐读诗歌《日落紫禁城》激发学生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使情感得到升华。

通过这些措施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以史为鉴,史为今用戊戌变法之变法失败。

这一篇章的学习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达到以史为鉴,史为今用的目的。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我感觉评测练习的设计可以再优化一下,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增加一两道稍难一点的题目,引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效果应该更好。

总之,杨老师这节课无论是开篇、教学过程的设计、重难点问题的突破,还是思想感情的升华、学习目标的达成,都称得上是一堂值得观摩学习的好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的评课稿篇一:《戊戌变法》说课稿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说课稿一、说教材八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戊戌变法》,主要介绍近代中国戊戌变法从准备、变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

教材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

本课与教材上一课《洋务运动》,下一课《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本课就是这条主线上重要环节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内容及初中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能力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此前康梁虽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

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

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

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说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新教学法理念,对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分组活动、创设情景、设疑辩论及创编歌谣等教学方法,同时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教学。

八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详细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教学手段上:采用图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四、说学法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了解变法前中国社会形势和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促进新思想观念的产生,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巧妙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索、组际辩论、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说教学构思(一)导入新课(两个步骤)1.由于学生们总有着崇敬英雄人物的思想。

所以我就导入框中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通过这样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燃起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望。

2.用提出问题的方法检查小组课前探究的成果:结合所学,说说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前社会形势。

通过问题回答让学生认识到在这种形势下,发生一场以救国图存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是必然的。

(二)讲授新课让学生通读教材,说出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戊戌变法的序幕、高潮、失败。

将这些内容投影出来,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方式。

对于序幕“公车上书”一目,教材所占篇幅很少,我利用“公车上书”的录像片断和插图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

为使讨论能深入进行,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老师则从多方位加以引导。

如让学生从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从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从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原因的历史叙述,对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解释。

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

我通过对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等活动的叙述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公车上书影响的理解。

这种“自主学习法”符合启发式原则,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也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机统一。

对于高潮“百日维新”一目。

我通过和学生共同阅读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对立观点及观看大清新政开始的录像片断,来开始这一目内容。

关于变法法令内容,可制作一个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使学生了解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对立观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

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对这一内容,我采取“千古公论,自有后人评”让学生结合对以上内容的理解加以概括总结,得出结论。

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于变法的失败,我让学生思考分析:戊戌变法为什么那么快归于失败?有人说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杀掉荣禄,戊戌变法就能取得成功。

你认为有可能吗?为什么?谭嗣同留下的千古诗篇:变法期间:《有感一章》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临变之时: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从嗣同始!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时候: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思想认识任何政治运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都是不行的。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但这次变法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

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

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三)课堂小结1.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指导学生用抓住本课关键词的方法,来创编历史歌谣,或者直接用歌谣进行小结。

2.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为本课进行板书设计,可以选取最佳的用展示仪展示,突出本课的基本线索。

3.让学生结合本课所学,概述全文。

(四)课外延伸1.课下讨论:你认为政变发生时,谭嗣同走与不走,何者为宜?2.课后搜集有关资料,写一篇康有为小传。

篇二:初中戊戌变法说课稿《戊戌变法》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戊戌变法》,我将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一部分,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前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重点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确定依据: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需要在了解变法的主要内容这一基础上掌握。

再者学生只有了解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才能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确定依据:戊戌变法作为地场救亡图存运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

课本对此问题未作阐述,学生只能通过戊戌变法的内容来探讨戊戌变法的意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返顾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教法学法1.教法针对课文内容多、理论性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直接讲授法,辅之以问题教学法法,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和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围绕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若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辩论等,激发学生合作交流,增强团队意识。

在教学手段上,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采用图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2.学法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了解变法前中国社会形势和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促进新思想观念的产生,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巧妙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索、组际辩论、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的图片,提出问题:“《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你会想到该如何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形势、为挽救民族危亡“献计献策”,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