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这句话的意思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这句话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1bc7e6a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9.png)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是孔子提出的一句关于仁义礼智信五德之一的名言。
这句话传达了仁者对人的爱心和有礼者对人的尊重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仁、礼、义、智、信被视为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基石,而“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恰恰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人际关系的基本礼仪和道德规范的最好诠释。
一、仁者爱人:仁者指的是心地善良、宽厚大度的人。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仁的理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明了仁者的爱心来源于对他人的体恤和尊重。
而这种爱心不仅仅表现在对亲人的爱,更体现在对所有人的宽容和关怀之中。
1. 体恤他人:仁者有着深厚的同情心和体恤之心,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困境。
仁者会尽可能地帮助他人,给予他们温暖和关爱。
2. 公平待人:仁者对待他人不分贵贱,不论是否熟悉,都能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
而不会因为地位高低而给予偏袒或歧视。
对待他人时,能够谦逊、宽容,不轻易给予过多的批评和责备。
3. 善待他人:仁者对待他人时,会尽量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愿望,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
在与人交往中,能够表现出细心周到、善解人意的态度。
二、有礼者敬人:有礼者是指言谈举止得体、尊重和维护他人尊严的人。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和待人接物的标准,而有礼是对人的一种基本尊重和礼貌表现。
1. 尊重他人:有礼者尊重他人的身心和尊严,不对他人进行侮辱和伤害,不会在言语行为上冒犯他人的底线,能够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
2. 善待他人:有礼者在与人相处时,能够用温文尔雅的言语和礼貌的态度来待人,不因言谈得体而轻视别人或者粗鲁对待他人。
在生活中,有礼者会对他人表现出善意、体贴和关怀。
3. 照顾他人:有礼者在与他人交往时,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不会在言辞行为上伤害到他人的利益,能够以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尽量避免冲突和矛盾的发生。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传统的礼仪和道德规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这句话所传达出的人际关系理念和行为准则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孔子的“仁者爱人”
![论孔子的“仁者爱人”](https://img.taocdn.com/s3/m/5fe3ea66f78a6529647d5380.png)
论孔子“仁者爱人”儒家伦理思想核心的“仁,“仁”就是仁者爱人,即仁爱。
他主张“出门如见大宾”,讲待人要恭敬;“使民如承大祭”,讲役使人民要谨慎,都有“爱人”的意义。
孔子一生都以实现“仁”为己任,以实现“仁”为自己的最高理想。
许慎在《说文·人部》中训为“仁,亲也,从人从二”。
即二人之间的亲爱之情、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就是仁,仁字本身的基本含义就是相亲相爱。
孔子第一次对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加以系统阐述,以“仁爱”来表述他的基本思想。
孔子要求人要充满爱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率先在道德领域内自觉地确立了人伦情感为主导的精神,代表了儒家伦理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则,颜渊》);而在孔:“道千乘之国,有?仁爱之心(《论善者好之),孔子德。
二、仁爱的根本——孝悌孔子一贯主张“爱人”应从“孝第”开始,然后再由近及远,把对亲人的爱推广到社会上。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在《论语》中,子有是这样阐释孔子“孝第”思想的,他说:“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篇》)不难看出,孔子的仁爱思想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
“爱人”应以“孝悌为本”,只有以孝为先,以爱齐家,方能爱他人、爱国家。
“孝第为本”,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
它不仅是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还具有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的作用。
在“孝第”中间,孔子更为重视的是孝道。
他认为,一个人要尽孝道,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以礼相待。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二是关心牵挂。
“父母之年,仅供个人学习参考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三是恭敬真诚。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论语》选读之《克己复礼》
![《论语》选读之《克己复礼》](https://img.taocdn.com/s3/m/5643a72c5f0e7cd18425368b.png)
总之,一句话:礼崩乐坏
探究三: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如何做呢?
正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 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 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 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 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 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也。君 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探究四: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 灭人欲”,这样理解您认为正确吗?
宋儒们解释为“灭人欲”,这其实是曲解了孔子的 说法。孔子是主张心性自由的,他承认“食色性 也”,宣扬“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就充分显示出孔子在对待人欲问题上的观点。“克 己”其实是约束自己的意思,也可以广泛地理解为 自我的净化与修养。总之,约束、培养、调整自我 以使言行符合“礼”,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并 不是要“存天理,灭人欲”,相反是要追求“人欲” 与“天理”、人与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平衡协调与和 谐统一。
悲。”(4.21)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7)
为何要推行“仁”和“礼”: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 公!”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 可忍也?”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
?克己复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居处恭执事敬?刚毅木讷?仁者不忧探究又说为仁由己前后是否矛盾
《论语》选读之
克己复礼
何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 斯语矣。”
国学经典导论01-05仁者爱人:正己与克己
![国学经典导论01-05仁者爱人:正己与克己](https://img.taocdn.com/s3/m/7e3f6ea6a1c7aa00b52acbac.png)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二、克己复礼为仁 ——社会各阶层应当“克己”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 想的纲要,涉及到了礼、仁,而以 “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 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 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 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 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 一书的始终。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二)“治国以礼”既要注重形式, 又要注重精神实质
孔子认为玉帛、钟鼓是礼乐所不可 少的,但只是限于形式上是不够的, 要注重礼的精神。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 “恭”、“敬”、“让”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援 仁入礼,以仁充礼,为孔子构建学说 体系的最关键环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 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 之吝,谓之有司。”
这些是对君子从政的一种带有理想 色彩的要求,是以“中和”为原则, 融道德与政治为一体,混修己与治人 为一团,是其后儒家修齐治平的先导, 对中国士人政治思维影响深远而巨大。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三) 和而不同
“和同之辨”是当时思想家们思考和 争论的一个话题。孔子主要是就如何在 处理社会关系来展开这一论题的,“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把“和而不同”已发展为一种普遍原则, 其实质便是追求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孔子在社会政治思想中也贯彻“和 而不同”的原则。在政治上,孔子的 主导思想是“为政以德”,但又主张 恩威并施,德刑兼备,宽猛相济,认 为这样才能实现政治上的“和”。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赏析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d18f236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d1.png)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赏析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赏析如下:“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来源于《论语》的第十二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孔子关于仁的主要解释,孔子用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篇文章里关于任的论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克己,第二方面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既定的规矩。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翻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
孔子的思想2
![孔子的思想2](https://img.taocdn.com/s3/m/e5533588cc22bcd126ff0cc5.png)
孔子的思想核心1.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
如果我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这里不能全面的讨沦儒家的伦理问题,它无疑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容“爱人”思想无论如何是我们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挥的。
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
”《论语。
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认为,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常有误。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https://img.taocdn.com/s3/m/3b067a2e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f.png)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与“礼”,“仁”是“礼”的基础,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
其学说主要有:“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为仁”、中庸”观等。
孔子有弟子三千,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曾带弟子周游列国,并在晚年修订了六经,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孔子在“仁”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内在的道德学说,并已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
孔子的礼学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文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适用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政府,而有序、制度的社会是建设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文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髓。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孔子认为在大同的世界里,全世界的人不仅爱自己的家庭,也爱自己的父母和孩子。
而是彼此相爱,爱这世界上所有的人。
孩子可以得到温暖和照顾,孤独的人和残疾人有所依靠,男人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一个满意的家。
诈不盛,盗不乱,路不拾遗,户不夜天,人皆言修,选贤任能。
这是尧舜时代
理想化的、传奇化的原始社会场景,也是孔子向往的最高理想社会。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a812eeb89eb172ded63b7dd.png)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一.仁 仁者爱人1.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zh ì。
子曰:“知人。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
孔子说:“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4.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zh ì?”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5.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想让。
”7.子曰:“唯仁者能好h ào 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8.子曰:“巧言令色,鲜xi ǎn 矣仁!”孔子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二.德 君之怀德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子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11.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12.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1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不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14.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克己复礼为仁感悟和理解
![克己复礼为仁感悟和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a4c3a416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a.png)
克己复礼为仁感悟和理解一、什么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我约束和恢复传统礼仪,使自己更加谦虚、有修养的一种行为。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实践仁道的具体表现之一。
克己指的是控制自我欲望和情绪,不随意发泄和冲动行事。
同时,它也包含了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和改正的意义。
复礼则是指恢复传统的尊重他人、尊重祖先和尊重社会规范的礼仪。
二、为仁感悟1. 克己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中“修身”就包括了克己复礼的内涵。
只有通过克制自我欲望和情绪,才能使个人得到内心的平衡和安定。
只有内心平衡的个人才能够正确对待家庭、社会以及国家大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诱惑和挑战,如消费欲望、情绪失控等。
如果我们能够克己复礼,就能够在面对这些诱惑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不会被外界因素左右。
这样的内心修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履行家庭责任、参与社会活动以及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2. 克己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实践仁道的基础。
而克己复礼正是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诚信、守约、尊重他人等价值观常常被忽视或者被破坏。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从自身做起,通过克己复礼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那么整个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稳定。
3. 克己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克己复礼,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需要懂得尊重和倾听。
只有当我们克制自我,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通过复礼,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行为习惯。
最后,克己复礼也能够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和回报他人的善意。
三、如何克己复礼1. 自我约束自我约束是克己复礼的重要一环。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被外界因素左右,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和情绪。
在面对消费欲望时,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规划与控制消费来克制自己。
《论语》“仁者爱人”说和当代启示
![《论语》“仁者爱人”说和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b01f48867ec102de3bd891e.png)
《论语》“仁者爱人”说及其当代启示功文孔子的儒学思想以“仁”为核心。
“仁,亲也,从人二。
”(《说文·人部》)从字义上说,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最高道德规。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谈及仁,据知名学者伯峻先生统计,《论语》书中“仁”字出现了109次[1]P228,远远高于其他道德畴,可见《论语》一书仁学思想容包含甚广。
仁“含义广泛又灵活多变,致使两千年来从无达诂,也给后人见仁见智的理解提供了多种可能。
”[2]P394《论语》在对“仁”进行阐释的同时,也奠定了其“仁”学思想的核心容——“仁者爱人”说。
《论语》“仁者爱人”说是一个以“三段论”为存在方式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修己论”、“仁本论”及“博爱论”三个方面的容,且这三个方面的容是有机统一的。
总结《论语》“仁者爱人”说,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论语》“仁者爱人”说的“修己论”。
这是孔子所强调的个人在修养,也是“仁者”能在真正意义上“爱人”的必要条件。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人格都不完善,又谈何关爱他人?故孔子非常关注人格修养。
“修己”就是律己,就是追求人格的不断完善。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以下凡引用《论语》,只写篇名)显然,成就仁完全在于自身,不必仰仗他人。
也即若达到仁者的境界,必须通过个体在的不断努力,才能完成个体人格的完善,这样才能达到修己的目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
这是孔子“修己论”的核心容。
《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
”伯潜认为此“言仁为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也。
”[3]p521《孟子·尽心下》也说:“仁也者,人也。
”这个“人”,“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而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社会人。
这样的人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靠修养才造就出来的。
”[4]P11靠后天修养(修己)造就仁人,此即“为仁由己”的修养方法。
《论语》中多次论及这种修己之方。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https://img.taocdn.com/s3/m/cf676b6e1ed9ad51f01df25f.png)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 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 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 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 发生 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 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 恶那祸乱, 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 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 足人们的要求, 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 得满足,物资决不 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 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 长。这就是礼 的起源。
理学家把理欲分割、对立起来,把 人民“饥寒愁怨,饮食男女,常情隐曲” 等正当的生活欲望,都看作人欲,是万恶 之源,而加以轻视和禁绝,以此来作为复 归天理的前提,这种所谓理,完全是理学 家制造的杀人工具。戴震说:“其所谓理 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 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这是对封建礼 教吃人本质的深刻揭露。
1、从社会作用角度讲礼。 认为礼的作用在于调节 社会财富分配的矛盾, 既能“养人之欲”,又 能维持等级差别。
★★★★★
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 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 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 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 共妻。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 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 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
礼:用以区别尊卑 贵贱的社会制度以及与之 相应的礼节仪式。 狭义上指周礼,周 初确定的一整套典章制度, 规矩仪节,是必须共同遵 守的行为规范和公共道德。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 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 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 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 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 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 得到治理。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https://img.taocdn.com/s3/m/33810c96e009581b6ad9eb46.png)
论语中提及“礼”的次数非常多,但对于礼的含义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一方面是因为“礼”高明博大,非一般的言语可以描述尽;另一方面,仅凭单纯的认识或思辨所能达致。
若从礼的意义去探究,可以从以下几点去考虑:
其一,礼者,是重于履行的。礼的精神,就是言而履之。不能空谈,而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只说不做,不能算是礼。“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在《礼记·仲尼燕居》中的这句话更是强有力地论证。
而在《论语·雍也》中,孔子第一次对“仁”加以确切定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同时,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分别用五种品德来说明“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只有能达到这五种综合性指标,才能称之为“仁人”。
其二,“仁”的境界是人的自我修养和人格完成之境。
在《论语》中“仁”出现超过百次,存在的解释也很多,或者说“仁者先难而后获”,或者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或者说“爱人”就是“仁”。
关于仁学的内涵,我有以下几方面的解:
其一,“仁”是人与人之间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并彼此相爱。
这种普遍性地爱他人的观念,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也是“仁”的精神的最重要特征。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人有爱和尊重的需求。在《论语·颜渊》中就有论及此:“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孔子的儒家理想是以个体道德实现为人生和社会的终极价值,在这方面孔子在论语当中的论述非常多。诸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等等。他认为仁者是天生有道德的人,道德能给人生带来最大的乐趣;智者知道仁的好处,也能行仁,把道德当作生活的规范。“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更是从反面论述了“仁”,他认为花言巧语,爱看人眼色见风使舵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论语《仁者爱人-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仁者爱人-论语》原文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450b807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6d.png)
论语《仁者爱人-论语》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仁者爱人-论语》原文及解读【导语】:[一三]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三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四一] 子曰:里仁为美。
克己复礼为仁原文翻译
![克己复礼为仁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49de5c4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9.png)
克己复礼为仁原文翻译
克己复礼为仁原文翻译:颜渊请教如何行仁(仁,人生正途),孔子说:"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
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归复到礼的要求上。
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
"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
2023年最新的《克己复礼》释义14篇
![2023年最新的《克己复礼》释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016ebc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0.png)
2023年最新的《克己复礼》释义14篇老桂读古文桂久利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为西周之礼。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
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
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
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论语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克者胜也,克己就是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而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
礼字即是理字,礼乃固理之不可易者,复礼就是要恢复到合理化。
仁者爱人的全诗
![仁者爱人的全诗](https://img.taocdn.com/s3/m/c49cc1c0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6.png)
仁者爱人的全诗摘要:一、仁者爱人的全诗背景二、仁者爱人的全诗内容概述三、仁者爱人的全诗主题思想四、仁者爱人的全诗艺术特色五、仁者爱人的全诗影响及意义正文:【仁者爱人的全诗背景】仁者爱人的全诗,即《论语·颜渊》篇中的“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对话是孔子与其弟子颜渊关于“仁”的讨论。
【仁者爱人的全诗内容概述】在这段对话中,颜渊请教孔子仁的含义,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
”意味着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
接着孔子进一步阐述,实行仁德完全取决于自己,而非他人。
最后,颜渊表示自己虽然不聪敏,但愿意实践孔子所说的道理。
【仁者爱人的全诗主题思想】全诗以“仁者爱人”为主题,阐述了仁的内涵和实现方法。
孔子认为,仁者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
实行仁德完全取决于自己,要有自觉性。
仁者还要关爱他人,以礼待人。
【仁者爱人的全诗艺术特色】这段对话简练明快,观点鲜明。
孔子用“克己复礼”四个字精炼地概括了仁的本质,突出了人的主体性。
同时,以问答的形式展开论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
【仁者爱人的全诗影响及意义】仁者爱人的全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对后世儒家学者关于仁的研究产生了指导作用,而且对普通民众的道德修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克己复礼【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克己复礼【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0f46527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7e.png)
克己复礼【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克己复礼这个成语我们现在用的很少了,在新文化运动的时候用的比较多,它的意思是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成语的具体的用法吧。
【注音】kè jǐ fù lǐ【出处】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解释】克:克制。
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约束自己【结构】联合式【近义词】复礼克己【同韵词】深恶痛诋、扫地尽矣、揭竿四起、事不关己、一食三起、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持橐簪笔、一竹竿打到底、有求必给、痿不忘起、......【年代】古代【英语】to deny self and observe the proprieties【语文同步】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
黄仁宇《孔孟》高中五册·课文·4【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认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实行的方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弟子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克己复礼。
【示例】小官公谨忠信,克己复礼,奉公守法,正直无私。
明·无名氏《紫泥宣》第一折【其它使用】◎ 克己复礼"就成为他们搞反革命复辟活动的一面旗帜,"正名"就成为他们镇压革命派的一条大棒。
◎ 老工人用自己在旧社会的亲身遭遇,新工人用自己的血泪家史,狠批林彪“克己复礼”◎ 然而此时广告生意已是欲罢不能,为避免自己的公司触礁遇浪翻船破产,王先生不得不"忍"字当头,"克己复礼",尽最大的努力去适应与各种人打交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二,“仁”的境界是人的自我修养和人格完成之境。
三、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孔子的教育思想让教学活动更见成效。他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创造了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关乎整个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尊重学生,与学生民主平等的交流探讨,能够创建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学习氛围。
孔子的民本思想和和谐思想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又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之衍,《孔子的“仁”》【N】,牛城晚报,2012-3-10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韩愈)。
中年时期,孔子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开始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2、礼--克己复礼
论语中提及“礼”的次数非常多,但对于礼的含义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一方面是因为“礼”高明博大,非一般的言语可以描述尽;另一方面,仅凭单纯的认识或思辨所能达致。
若从礼的意义去探究,可以从以下几点去考虑:
其一,礼者,是重于履行的。礼的精神,就是言而履之。不能空谈,而要 踏踏实实的去做。只说不做,不能算是礼。“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在《礼记·仲尼燕居》中的这句话更是强有力地论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二、孔子之思想
1、仁--仁者爱人
“仁”,原本是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这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就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1】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研究
摘要:“仁”、“礼”是孔子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孔子之“仁”即仁者爱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孔子之“礼”即克己复礼,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而孔子的一生也在为着实现这两个目标而奋斗。他把“仁”
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是“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的儒家理想是以个体道德实现为人生和社会的终极价值,在这方面孔子在论语当中的论述非常多。诸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等等。他认为仁者是天生有道德的人,道德能给人生带来最大的乐趣;智者知道仁的好处,也能行仁,把道德当作生活的规范。“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更是从反面论述了“仁”,他认为花言巧语,爱看人眼色见风使舵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在《论语》中“仁”出现超过百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存在的解释也很多,或者说“仁者先难而后获”,或者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或者说“爱人”就是“仁”。
关于仁学的内涵,我有以下几方面的理解:
其一,“仁”是人与人之间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并彼此相爱。
这种普遍性地爱他人的观念,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也是“仁”的精神的最重要特征。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人有爱和尊重的需求。在《论语·颜渊》中就有论及此:“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后,不再求仕,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育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用、举一反三、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编《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其二,“礼者,理也”。礼是一种行为规范,但只有合乎情理的行为规范才是礼。“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这里的“礼”即是指不合乎人情事理的行为。再如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由此可见,孔子认为这是不近人情、不合“礼”的。
关键词:孔子、仁、礼
一、孔子之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早年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世家》少时家境衰落,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与管理牛羊的“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