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与友人书》
与友人论学书及翻译
与友人论学书〔清〕顾炎武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於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已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呜呼!圣人之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逹.」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於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於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伯夷,伊尹之不同於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於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於技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於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於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於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於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於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译文】:近来,我南来北往,承蒙朋友认为我年长一点而来请教,这好像是向盲人问路一样。
与友人论学书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据近人考证,写于康熙六年,题中“友人”指张尔歧诸人。张尔歧,字稷若,山东济阳人,明遗民,对经学 很有研究。顺治十四年,顾炎武北游至济南,与他一见定交。以后两人时有书信往来。张尔歧读了此书后极有感 慨,随即写了答书。
作品鉴赏
作品鉴赏
顾炎武力倡“文须有益于天下”,立言之旨首先应当做到为时为事而作。这篇论学书的第一节,作者首发浩 叹,开门见山地说明此书是为批判百余年来的不正学风而作。宋明理学家特别是王阳明心学末流“以明心见性之 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夫子之言性与天道》,《日知录》卷七)在顾炎武看来,这股学风历时久,影 响大,危害深,所以对它深恶痛绝。他甚至指出,魏晋清谈,导致五胡乱华,今日清谈,招来明朝覆亡。正因为 如此,他的抨击异常来。
言心言性:这是指宋、明理学家所讨论的哲学范畴。
“命与仁”二句:《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性与天道”二句:《论语·公治长》:“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 得而闻也。’”子贡,孔子弟子端木赐。
“性命之理”二句:《易传》:《周易》中解释经的部分,包括《彖》、《象》、《系辞》、《文言》、 《序卦》、《说卦》、《杂卦》。《易传》中有讲性命的话,如《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 顺性命之理。”又如《乾卦》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尺速之别; 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是也。”
与人书顾炎武文言文翻译
与人书顾炎武文言文翻译1. 《与人书一》译文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①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②而难成;久处一方③,则习染④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⑤,无车马之资⑥,犹当⑦博学审问⑧,古人与稽⑨,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庶几⑩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11)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12),终无济于天下。
【字词注释】①选自《与友人书》,顾炎武。
②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
③方;地方。
④习染:沾染上某种习气。
习:沾染。
⑤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
⑥资:费用。
⑦犹当:还应当。
⑧审问:详细考究。
⑨古人与稽:与古人相合。
稽:合。
⑩庶(sh))几:差不多。
(11)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
(12)子羔、原宪之贤: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
子羔,即高柴,春秋卫人;原宪,字子思,春秋鲁人。
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诗文翻译】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能天天上进,就要天天后退。
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
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相合,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
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无济于社会。
2. 文言文翻译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译文>>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与人书(六)顾炎武生平文言文翻译
与人书(六)顾炎武生平文言文翻译
顾炎武
原文:
生平所见之友,以穷以老而遂于衰颓者,十居七八。
赤豹,君子也,久居江东,得无有陨获之叹乎?昔在泽州,得拙诗,深有所感,复书曰:“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
夫子“归与归与”,未尝一日忘天下也。
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注释]①选自《亭林文集》。
《与人书》是一组顾炎武与友人讨论治学方法、文学、历史等的学术短札。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
②赤豹:顾炎武的朋友史可程,字赤豹。
③陨获:文中指丧失志气。
④归与归与:回去吧回去吧。
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晚年时想回去讲学的感叹。
译文:
有生以来所认识了解的朋友,因为贫穷或以为衰老而渐渐丧失志气的人,十个人中就有八九个。
史可程是一位君子,长时间居住在江东,有没有丧失志气的感叹呢?过去在泽州的时候,得道我的一首诗,读后深有感出,于是给我回信说:“年纪大了就要休息了,能没有倦怠吗?”这句话说得不对。
孔子“回去吧回去吧”,没曾有一天忘记天下大事。
所以君子的学习,指导死了才会停下来。
古诗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翻译赏析
古诗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翻译赏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出自《与友人书》,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原文: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注释】(1)孤陋:片面、浅陋。
(2)觉:自觉。
(3)域:地方。
(4)资:盘缠。
(5)审:详细。
审问:详细考究。
(6)稽:探究,考察。
(7)庶几:差不多。
(8)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9)邑:地方,(10)丘:孔丘,即孔子。
(11)以:动词,和“如”“若”相同。
(12)勉:勤勉,努力。
[1](13)为学;做学问(14 )方:地方(15)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16)犹当:还应当(17)济:有利(18)丘:孔子。
翻译: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某些习气。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OrG的盘缠,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看到古人的探究考察,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出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赏析】顾炎武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博学强记,耿介绝俗,以著作《日知录》驰名于世。
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奔走南北,眼界大开,对人生的认识也更加殷实、深刻了。
针对当时知识分子崇尚“游谈无根”的理学情况,《与友人书》以“为学”为话题,发抒了独具个性的治学观。
顾炎武《与友人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顾炎武《与友人书》原文及翻译译文《顾炎武《与友人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顾炎武《与友人书》原文及翻译译文顾炎武《与友人书》原文及翻译顾炎武原文: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译文: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
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顾炎武《与友人书》2、顾炎武《廉耻》原文及翻译译文顾炎武《廉耻》原文及翻译顾炎武原文:吾观三代①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雕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②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与友人书翻译阅读答案
与友人书翻译阅读答案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与友人书翻译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参考!!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1)孤陋:片面、浅陋。
(2)觉:自觉。
(3)域:地方。
(4)资:盘缠。
(5)审:详细。
审问:详细考究。
(6)稽:探究,考察。
(7)庶几:差不多。
(8)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9)邑:地方,(10)丘:孔丘,即孔子。
(11)以:动词,和“如”“若”相同。
(12)勉:勤勉,努力。
(13)为学;做学问(14 )方:地方(15)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16)犹当:还应当(17)济:有利(18)丘:孔子。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某些习气。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看到古人的探究考察,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顾炎武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博学强记,耿介绝俗,以著作《日知录》驰名于世。
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奔走南北,眼界大开,对人生的认识也更加殷实、深刻了。
针对当时知识分子崇尚“游谈无根”的理学情况,《与友人书》以“为学”为话题,发抒了独具个性的治学观。
古诗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翻译赏析
古诗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翻译赏析“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出自《与友人书》,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原文: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OrG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注释】(1)孤陋:片面、浅陋。
(2)觉:自觉。
(3)域:地方。
(4)资:盘缠。
(5)审:详细。
审问:详细考究。
(6)稽:探究,考察。
(7)庶几:差不多。
(8)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9)邑:地方,(10)丘:孔丘,即孔子。
(11)以:动词,和“如”“若”相同。
(12)勉:勤勉,努力。
[1](13)为学;做学问(14 )方:地方(15)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16)犹当:还应当(17)济:有利(18)丘:孔子。
翻译: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某些习气。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看到古人的探究考察,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出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赏析】顾炎武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博学强记,耿介绝俗,以著作《日知录》驰名于世。
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奔走南北,眼界大开,对人生的认识也更加殷实、深刻了。
针对当时知识分子崇尚“游谈无根”的理学情况,《与友人书》以“为学”为话题,发抒了独具个性的治学观。
2013中考备考文言文阅读(答案):顾炎武《与友人书》两则
阅文段两则,回答问题[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⑥ [勉]勤勉,努力。
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2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1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2分)答案:8、B 9、A有时 B地方区域等 C交往 D门10、(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
(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11、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不同点各讲出一点即可得满分)。
《与友人论门人书》顾炎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与友人论门人书》顾炎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与友人论门人书》是由顾炎武编写的一篇散文,作品出自《亭林诗文集》。
作品原文与友人论门人书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
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
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
”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而况于今日乎?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
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之浅而又废之。
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
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
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
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
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
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
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
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
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
高明何以教之!作品译文拜接来信,内容殷勤恳切,怜念我年龄的衰老,而痛惜我的学业没有传人,这番心意十分深厚。
但是想要我仿效过去的某些先生的做法,招收门徒,树立名声,来显耀于人世,则鄙意是不愿这样干的。
比如西汉时代经师的传授经书,学生常常多至千余人,其中地位高的做到三公九卿,稍次的也可以做博士,使所授的学生扬名于世,能不称为光荣么?但是班固却评之曰:“这实在是人们走做官谋利的道路造成的结果。
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原文及翻译译文1、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原文及翻译译文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原文及翻译顾炎武原文: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
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
性与天道,子贡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
”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
”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以之博学。
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
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人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
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
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
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何?曰“博学多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书信鉴赏·友书·与友人论学书》注释与鉴赏
《书信鉴赏·友书·与友人论学书》注释与鉴赏《书信鉴赏·友书·与友人论学书》注释与鉴赏清·顾炎武比往来南北①,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②。
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③,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④。
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⑤。
性命之理,著之《易传》⑥,未尝数以语人。
其答问士也⑦,则曰:“行己有耻⑧。
”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⑨。
”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⑩,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⑪。
”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⑫。
”颜子之几乎圣也⑬,犹曰:“博我以文⑭。
”其告哀公也⑮,明善之功⑯,先之以博学。
自曾子而下⑰,笃实无若子夏⑱,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⑲,切问而近思⑳。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㉑。
”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
舍多学而识㉒,以求一贯之方㉓;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㉔。
我弗敢知也。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㉕。
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㉖,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㉗。
以伊尹之元圣㉘,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㉙。
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㉚,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㉛。
”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㉜,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
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㉝,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
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古诗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翻译赏析
古诗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翻译赏析“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出自《与友人书》,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原文: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注释】(1)孤陋:片面、浅陋。
(2)觉:自觉。
(3)域:地方。
(4)资:盘缠。
(5)审:详细。
审问:详细考究。
(6)稽:探究,考察。
(7)庶几:差不多。
(8)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9)邑:地方,(10)丘:孔丘,即孔子。
(11)以:动词,和“如”“若”相同。
(12)勉:勤勉,努力。
[1](13)为学;做学问(14 )方:地方(15)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16)犹当:还应当(17)济:有利(18)丘:孔子。
翻译: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某些习气。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看到古人的探究考察,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OrG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出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赏析】顾炎武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博学强记,耿介绝俗,以著作《日知录》驰名于世。
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奔走南北,眼界大开,对人生的认识也更加殷实、深刻了。
与友人论学书阅读答案_文言文与友人论学书翻译赏析_作者顾炎武
与友人论学书阅读答案_文言文与友人论学书翻译赏析_作者顾炎武文言文《与友人论学书》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原文】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
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1],往往言心言性[2],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
性命之理,着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
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
”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
”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
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
我弗敢知也。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
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
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
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
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
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古诗与友人书翻译赏析
古诗与友人书翻译赏析《与友人书》作者是清朝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原文: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注释】(1)孤陋:片面、浅陋。
(2)觉:自觉。
(3)域:地方。
(4)资:盘缠。
(5)审:详细。
审问:详细考究。
(6)稽:探究,考察。
(7)庶几:差不多。
(8)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9)邑:地方,(10)丘:孔丘,即孔子。
(11)以:动词,和“如”“若”相同。
(12)勉:勤勉,努力。
[1](13)为学;做学问(14 )方:地方(15)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16)犹当:还应当(17)济:有利(18)丘:孔子。
翻译: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某些习气。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看到古人的探究考察,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OrG/b/266htm,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出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赏析】顾炎武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博学强记,耿介绝俗,以著作《日知录》驰名于世。
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奔走南北,眼界大开,对人生的认识也更加殷实、深刻了。
针对当时知识分子崇尚“游谈无根”的理学情况,《与友人书》以“为学”为话题,发抒了独具个性的治学观。
顾炎武 与友人论学书(译文)
与友人论学书(译文)近来,我南来北往,承蒙朋友认为我年长一点而来请教,这好像是向盲人问路一样。
我个人感叹这一百多年以来做学问的人,往往只是主观随意的空谈心性,因而令人迷茫,无法理解。
命运与仁德,是圣人孔子都很少谈及的言论;人性与天命,是子贡从圣人那儿没有听到过的言论。
性命的原理,圣人只是在《易传》中作过阐述,却没有经常在别人面前讲述。
圣人在回答如何为人和做官的问题时,只是说:“用羞恶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圣人讲到做学问时,则说:“喜好古学而勉励求学”。
他在跟弟子谈论时,列举尧舜相传下来的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危微精一”学说。
(孔子)圣人面对一切不实行中正道统的人,只是说:“让你执掌天下,如果天下人民陷入了贫穷困苦,你身上的天禄也就尽了”。
呜呼!圣人做学问,多么简明易懂,而且可遵循来行动。
所以圣人说:“从普通的知识学起,才能明白最高深的道理,达到崇高的境界”。
颜渊可以说差不多是圣人了,他还长叹道:“用文献典籍丰富我”。
圣人曾经告诉鲁哀公:要了解善的道理,先要有丰富的知识。
自从曾参以后,笃实没有比得上子夏的,然而子夏在解说仁时,就说:“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按照自己的志向坚定不移地去做,恳切地去请教别人,多方面思考当前的问题”。
如今的君子却不是这样做的,集合一堂前来求学的宾客门人几十上百人,“好比那些花草树木一样,应该区别对待”,然而,如今的君子却(不加区分)一概都谈论思想和人的本性。
舍弃广泛地学习并且能够牢记的知识,只求寻求一个高深莫测的所谓贯穿一切的东西;抛开天下苍生的贫穷困顿的实际问题不谈,而整天讲危微精一的学说。
这必定是当今的这些君子的学问超过了圣人,而且他们的弟子也比子贡贤明,有能继承孔子而接续尧舜的十六字心传的人。
我还不敢随便谈论这些。
《孟子》一书,谈到心性问题,同样也是诚恳而慎重的。
甚至万章(孟子学生)、公孙丑(孟子学生)、陈代(孟子学生)、陈臻(孟子学生)、周霄(魏国人)、彭更(孟子学生)等所问的问题,以及孟子所回答的内容,常常在于告诉弟子出去做官与归隐山林、离去与留下、辞官与受禄、索取与给予等行事做人的道理。
与友人书文言文翻译
与友人书文言文翻译我国的文言文博大精深,历史长远,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下面给大家分享与友人书文言文的翻译,欢迎借鉴!与友人书(节选)清代:顾炎武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译文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
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赏析:顾炎武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博学强记,耿介绝俗,以著作《日知录》驰名于世。
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奔走南北,眼界大开,对人生的认识也更加殷实、深刻了。
针对当时知识分子崇尚“游谈无根”的理学情况,《与友人书》以“为学”为话题,发抒了独具个*的治学观。
文章的结构呈放*状。
作者从为学者与自我、现实的学友、书本(实际上仍是人——古代作者或书中古人)、历史的“学友”(文中提到了孔子,实际上是指对提升学者的学养有帮助的一切古人)的关系切入,精到地阐述了这四组关系中的心灵互动的重要*。
他要求为学者做到博学审问(广泛涉猎,详细考究)、稽(与别人心灵契合)、求其是非之所在(实际上指学会辨析,学会批判),使别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疆域。
与友人书(节选)原文及赏析(最新)
与友人书(节选)原文及赏析原文: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译文: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
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注释:(1)孤陋:片面、浅陋。
(2)觉:自觉。
(3)域:地方。
(4)资:盘缠。
(5)审:详细。
审问:详细考究。
(6)稽:探究,考察。
(7)庶几:差不多。
(8)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9)邑:地方,(10)丘:孔丘,即孔子。
(11)以:动词,和“如”“若”相同。
(12)勉:勤勉,努力。
(13)为学;做学问(14)方:地方(15)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16)犹当:还应当(17)济:有利(18)丘:孔子。
赏析:顾炎武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博学强记,耿介绝俗,以著作《日知录》驰名于世。
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奔走南北,眼界大开,对人生的认识也更加殷实、深刻了。
针对当时知识分子崇尚“游谈无根”的理学情况,《与友人书》以“为学”为话题,发抒了独具个性的治学观。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原文、赏析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出自清代顾炎武的《与友人书(节选)》
原文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创作背景: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炎武:《与友人书》: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②而难成;久处一方③,则习染④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⑤,无车马之资⑥,犹当⑦博学审问⑧,古人与稽⑨,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庶几⑩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11)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12),终无济(13)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14,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15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16乎?”
字词注释:1选自清代顾炎武《与友人书》②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
③方;地方。
指某地。
④染:沾染。
习染:染上某种的习气。
⑤域:地方穷僻之域:形容贫困偏僻的地方。
⑥资:盘缠、资费、费用。
无马车之资:不具备广结交友的条件⑦犹当:还应当。
并且应当。
⑧审问:详细考究。
审:详细。
犹当博学审问:进行广博的学习,详尽的考究⑨稽:探究,考察,相合。
古人与稽:与古人相合。
与稽:进行探讨⑩庶(shù)几:差不多。
11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
12子羔原宪:子羔,即高柴,春秋卫人;原宪,字子思,春秋鲁人。
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13济:帮助,有利,有好处, 14邑:地方15丘:孔子16勉:勤勉,努力。
原文翻译:人做学问如果不是一天天进步,那就是在一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不好的习气而自己还不知道。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路费(坐马车的费用),仍要广泛得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看到古人的观点,以便探求(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对着墙壁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勉励自己吗?
【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体会到:一个人如果不和别人交流,限于个人的小天地里,就会孤陋寡闻或学习效果不佳;反之,我们的思维会因在交流中受到启发而变得越发灵活,学习效果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
【三个方面谈“做学问”】
1.仔细并且刻苦钻研究书中的含义和其讲述的道理;
2.要与旁人交流;
3.要出门学习并且体验,开阔视野。
《伤仲永》: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
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10.《伤仲永》: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与友人书》: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顾炎武名言: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③不廉则无所
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④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顾炎武(1613~1682 年),江苏昆山人。
名绛,字忠清,字宁人,明亡后改名炎武,号亭林,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
他出身名门,少年时读书勤奋,十四岁考中秀才。
青年时时常议论朝纲,主张反清复明,失败后遍访名山大川,潜心治学。
少耿介绝俗,与归庄交好,其族为江东望族,嗣母王氏,养母王氏未婚而夫死,十六岁未婚守节,抚育他成人。
他相貌丑怪,瞳子中白而边黑,性情耿介,不谐于俗,唯与同里归庄(玄恭)为挚友,时有“归奇顾怪”之谓。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学者,平生不做无益之文,主张“文不苟作”,“须有益於天下”;治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重实地考察。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他的思想给后世学者很大启示。
他一生著述宏富,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树,所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图》、《金石文字记》、《音学五书》等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代表作《日知录》。
较为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观点。
凡是顾炎武外出游历,(都要)用许多马和骡子载书随行。
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来身边的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
他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时,没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忘记的,就立即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反复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