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病人的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的疼痛及护理
疼痛的定义
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或者可以用组织损伤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
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
疼痛的含义
痛觉:一种意识现象,属于个人的主观知觉体验,会受到人的心理、性格、经验、情绪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患者表现为痛苦、焦虑。
痛反应:指机体对疼痛刺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如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出汗、骨骼肌收缩等。是机体的重要保护机能。
三个特征:
1. 疼痛是个体身心受到侵害的危险警告。
2. 疼痛是一种身心不舒适的感觉。
3. 疼痛常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
疼痛是个体在身、心两方面同时经历的感受
身体疼痛:身体某一部位感觉不舒适。如手指切割伤。
心理疼痛:精神方面的防御功能被破坏,个体的情绪完整性受到伤害。如失去亲人引起忧郁和伤心。
疼痛发生机制
疼痛由能使机体组织受损伤的伤害性刺激所引起,是一种对周围环境的保护性
适应方式。其形成机制包括周围神经机制和中枢神经机制两个方面。
疼痛的分类:程度、性质、原因、发生的急缓。
1.按程度分
微痛:似痛非痛,常与其他感觉复合出现,如痒、酸麻、沉重,不适感等。
轻痛:疼痛局限,轻微。
甚痛:疼痛较重,出现疼痛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
剧痛:疼痛较重,痛反应强烈
2.按性质分
刺痛:锐痛或快痛(浅表痛)位于体表或粘膜(角膜和牙髓最敏感)
定位明确,痛觉产生迅速,消失也快,无明显情绪反应。
灼痛:慢痛或钝痛(深部痛内脏、关节、韧带、骨膜痛定位不明确,产生也慢,难以忍受,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酸痛:感觉定位差,痛觉难以描述,较强的情绪反应。
3.按原因分
创伤性疼痛:因暴力导致骨关节损伤所产生的疼痛,属于急性疼痛。
病理性疼痛:因损伤、感染、结核等使机体的骨和关节发生某种病理性改变如骨关节的化脓性感染、结核、骨肿瘤、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等。
心因性疼痛:也称为精神源性疼痛,是由妄想和幻觉引起的。如截肢患者的患肢痛,在肢体被截除之后,患者总感觉肢体像未截除一样疼痛。
4.按急缓分
急性疼痛:发病急、疼痛持续时间不长,在短时间或经处理而消失的疼痛。如创伤、手术、急性炎症、心肌梗死等。
慢性疼痛:发病缓慢、疼痛持续一个月以上或超过正常治愈时间,或疼痛缓解后数月至数年又复发者称为慢性疼痛,如慢性腰腿痛、晚期癌症痛等。
5.按解剖部位分:头痛、肩痛、上肢痛、胸痛、腹痛、腰背痛、下肢痛、肛门、会阴痛等。
疼痛程度的评估法
1.文字(语言)描述评定法(VDS)
2.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3.数字评分法(NRS)
4.面部表情测量图(FES)
世界卫生组织疼痛分级(语言描述评分法)
疼痛的分级
0级:无痛
1级(轻度疼痛) :有疼痛感,不严重,可忍受,睡眠不受影响。
2级(中度疼痛) :疼痛明显,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用镇痛药。
3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受干扰,需要用镇痛药。
疼痛对生理的影响
1.胃肠道及泌尿系
统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反射性地抑制胃肠道的功能,平滑肌张力降
低,而括约肌张力增高,临床上患者表现为术后胃肠绞痛、腹胀、恶心、呕
吐等不良反应;膀胱平滑肌张力下降导致术后患者尿潴留,增加了泌尿系统感
染的发生率。
2.心血管系统
术后疼痛可使心电图出现T波及ST段的变化,尤以冠心病患者更应予以注
意。脉搏增快常见于浅表疼痛,深部疼痛则脉搏徐缓,高血压患者因疼痛而
使血压骤升,脉搏增快,反之,强烈的深部疼痛可使血压下降甚至发生休克。
3.呼吸系统
一般通气量无变化,疼痛强时呼吸快而浅。在胸腹部手术的患者,疼痛引起
的肌张力增加可造成患者总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这些改变又可能
引起患者术后发生肺不张,导致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在大手术或高危
患者,术后疼痛可能导致功能残气量的明显减少(仅为术前的25%~50%),早
期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可刺激每分钟通气量代偿性增加,但长时间的呼吸作
功增加可导致呼吸衰竭。由此可见,术后疼痛可延缓术后患者呼吸功能的恢
复,某些患者由于低通气状态而发生肺实变和肺炎等呼吸系统并发症。
4.内分泌系统
术后急性疼痛引起机体释放内源性物质包括:①自交感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
质释放儿茶酚胺;②从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和皮质醇;③下丘脑释放的抗利
尿激素;④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
素(GH)和高血糖素也增加。
5.中枢神经系统
术后急性疼痛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兴奋或抑制,长期慢性疼痛可致精神抑
郁。
6.免疫功能
疼痛的应激反应可使机体淋巴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和网状内皮系统处于
抑制状态。此外,麻醉恢复期患者体内的中性白细胞的趋化性减弱,从而
抑制了单核细胞的活性。这些因素使得术后患者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
术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肿瘤患者术后疼痛应激反应的结果
可使体内杀伤性T细胞功能减弱、数量减少。另一方面,应激引起的内源
性儿茶酚胺、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前列腺素的增加都可造成机体免疫机制的
改变,甚至导致残余的肿瘤细胞术后扩散。
7.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疼痛的应激反应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包括使血小板粘附功能增强,纤溶活性
降低,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这对临床上已有心、脑血管疾患或凝血
机制异常的患者极为不利,甚至可能引起术后致命的并发症如血栓形成所
致的心、脑血管意外。在行血管手术的患者,凝血机制的改变可能造成手
术部位血管床的血栓形成,从而影响手术效果。
8.对其他的影响
疼痛尚可使手术部位的肌张力增加,不利于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因而,
可能影响机体的恢复过程。同时疼痛刺激能使患者出现失眠、焦虑,甚至
产生一种无援的感觉,这种心理因素再加之上述疼痛的种种不利影响,无
疑延缓患者术后的康复过程。有些患者可能发生较为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常用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1)解热消炎镇痛药常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栓、布洛芬、双氯氛酸钠等。
(2)麻醉性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等。
(3)催眠镇静药地西泮、硝西泮、艾司唑仑等。
(4)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
(5)抗忧郁药丙咪嗪、阿米替林等。
2、神经阻滞
3、椎管内注药
4、痛点注射
5、针灸疗法
6、推拿疗法
7、物理疗法
8、经皮神经点刺激疗法
9、心理疗法
术后镇痛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手术伤害刺激后的一种反应,它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能
影响术后恢复,导致呼吸、泌尿及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因而越来越引起人
们的重视。
术后镇痛最常用的药物有
1.第一阶段轻度疼痛时,选用非阿片类镇痛药,代表药物是阿司匹林。可选用胃肠道反
应轻的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等。
2.第二阶段在轻、中度疼痛时,单用非阿片类镇痛药不能控制疼痛,应加用弱阿片类
药以提高镇痛效果,代表药物为可待因。
3.第三阶段选用强阿片类药,代表药物是吗啡。其选用应根据疼痛的强度(如中、重
度癌痛者)而不是根据癌症的预后或生命的时限。常用缓释或控释剂型。
4.辅助用药在癌痛治疗中,常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法,即加用一些辅助药以减少主药的
用量和副作用。辅助药有:(1)弱安定药,如地西泮和艾司唑仑等。(2)
强安定药,如氯丙嗪和氟哌啶醇等。(3)抗忧郁药,如阿米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