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禅意”

古诗中的“禅意”
古诗中的“禅意”

古诗中的“禅意”

古诗中的“禅意”

古诗是传统文化载体之一。虽然是世俗文化,但是,意境的表现上却往往能超出一般人的境界,达到更高层次,表现出过去出世修炼人才能达到的意境:禅意。

古诗名篇《江雪》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江雪》就是在这个期间写下的。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虽然革新失败,身受牵连,柳宗元并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反而信念更加坚定不移,好象众人都已离经叛道,众叛亲离,唯有自己能独守道义。有长期打坐实修经验的人,从这首诗能也看到打坐入静后的一种:有我无念,一尘不染,不为外景所动的状态。

柳宗元其实是个修道人,李白也是修道的人,他的《独坐敬亭山》也表现出了与柳宗元《江雪》相似的“禅意”: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大意:有志向的人都各奔前程了,看淡名利的归隐独自享清福去了,唯有我能守贫安道啊。

这两首诗不同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表达了一种不为外景所动的“无我”的修为,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还在强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内境不纯心有所牵挂,还没达到柳宗元的“无我”状态。

唐诗是古诗文化的巅峰时期,达到了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其实,不是诗文的所谓文化艺术难以逾越,而是修道人的清净内景是一个普通人不通过修炼,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的。这也是唐诗之所以难以逾越的根本原因吧。

禅,何以有如此的魅力?

因为。禅的精髓是智慧,禅的实质是智慧——东方文化特有的大智慧。

禅的智慧,就是宇宙的真谛,就是自然规律,就是人的内在生命的本源,就是对社会事物本质的感悟与把握。禅,可以滋润我们的慧根,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与机趣。

禅。之所以被称为东方大智慧,关键是它的思维方式。禅之思维,是超越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直觉思维,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灵感思维、顿悟思维。它直探心源。契入事物的内核,把握本质,与自然发展之客观规律统一律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体会过直觉的神奇与灵感的美妙,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受——这,就是禅力图赋予我们的、并使之经常化、实用化的智慧。禅之思维并不神秘,每一个人,都能将这种直觉显发出来。因此,禅,不是赠给我们一支美丽的花朵,而是为我们播下智慧的种子,只要我们愿意,它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禅意人生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当一个人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最终把名和利都看淡,知道一切都不重要。最后随遇而安,落花如流水一般,服从自然法规,莫强求。戒贪心,戒妄心,心境如明,这就是禅意吧!

禅意,汉语词汇、佛教术语。犹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

【词语】:禅意

【拼音】:chán yì

【解释】:指禅心,清静寂定的心境。

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明何景明《吹笙》诗:“幽心与禅意,凄切转关情。”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形容师徒之间的默契、心灵相通。

“拈花一笑”是禅宗的一个故事。说是有一天,教主释迦牟尼上大课,众多弟子眼巴巴地望着他,他却一句话也不说。伸手从讲台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转来转去,好像在暗示着什么。弟子们谁也不懂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这就是“释迦拈花”。

释迦有个大弟子,叫迦叶。佛经记载,看见释迦拈花,迦叶“破颜微笑”。宗教堂会,戒律极严。可就在这鸦雀无声中,迦叶尊者竟然“噗嗤”一笑,尽管不是开怀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规的。这就是“迦叶微笑”。

这师徒两人神神怪怪的行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

紧接着,释迦牟尼讲话了:“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意思是说:徒儿们听好了,我有绝妙高招,可以直接悟道,刚才已经传授给迦叶同学了啦。你们要学,就问他去吧!

1基本信息

佛陀拈花微笑是2500多年的秘密,当时在场者只有迦叶尊者微笑会意,这是禅宗的开始。笔者不敢妄猜圣意,但可以从禅宗的不立文字,以心印心,教外别传中受到启发。莲花是佛教的代表,它具有花果同时的独特成长特性,代表了宇宙演化的实相;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代表清净心的佛性,清净心处理事物条理分明,人人皆有佛性,菩萨入世渡众生,出淤泥而不染;莲藕似空非空,代表了世界的本性。

2典故大意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以观察智,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

长存,是一种“传法”、“涅槃”过程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需要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显现出法喜,这种传法,佛祖把衣钵境界,被禅宗推崇。

3典故出处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尔时大梵天王①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②于金婆罗华③,各各顶礼佛足④,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⑤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⑥,涅槃⑦妙心⑧,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

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⑨,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4名词注解

① 大梵天王:佛教语,印度神话中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因为他善恶不分,所以既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也是魔鬼、灾难的制造者。他高兴的时候,世间安稳,万物兴盛;他愤怒的时候,世间不安,灾难欉生,众生苦恼,连草木也不能幸免。

② 世尊:佛陀的尊称,指佛祖释迦牟尼,简称为佛,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因为他是出生于释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③ 金婆罗华:金色的婆罗花,(一说紫色的金莲花),“华”为“花”的通假字。

④ 顶礼佛足:礼拜佛陀的弟子(情如手足),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礼法。

⑤ 迦叶:摩诃迦叶尊者,佛祖的大弟子,后成为印度禅宗初祖,至第二十八代达摩时传入中国,中国奉达摩为禅宗始祖。

⑥ 正法眼藏:佛教语。正法是指全体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

⑦ 涅槃: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⑧ 妙心:奥妙的心法。心法:佛教语,指经书典籍以外传授的佛法。

⑨ 实相无相:

相:事物的外形和状态。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无实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体现于具体的万物,然而它本身却是没有形象、没有聚散生灭、超越于一切万有之上的,难以用文字来表达。实相:佛教语,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

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有相:佛教语,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因为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如同“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做简要赏析。

(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

(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4分)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意境。先介绍一下概括诗歌意境的方法,我们在思考如何概括意境的特点的时候,可以按以下步骤做:

首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

其次,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

第三,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歌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感受。

第四,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例如幽深僻远、清幽明净、幽静平和;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孤寂冷(凄)清、萧瑟凄凉、凄苦悲凉;恬静优美、恬淡闲适、瑰丽清新、安谧美好、清新自然、迷离渺远等。

再来看这首诗,“莓苔”给人幽静的感觉,“白云”“春草”“静

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气氛,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没有受丝毫打扰。抓住这些内容就把握住了解答这道题的关键。

(2)此题考查的是炼字。炼字题一般考查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特殊词的使用,重点是动词和形容词。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把它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要分三步: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点出该字使用的效果,即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点出表现手法)。此题中,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雨刚刚下完,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景色,轻松自然地托显了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了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字简洁,即随山转折,山道纡绕,峰回路转,诗人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诗歌赏析】

古诗描写雨的古诗句精选推荐

古诗描写雨的古诗句精选推荐 本文是关于古诗描写雨的古诗句精选推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古诗写雨的诗句篇1:长安夜雨 朝代:唐代 作者:薛逢 原文: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古诗写雨的诗句篇2:水槛遣心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二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古诗写雨的诗句篇3:微雨夜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古诗写雨的诗句篇4:好事近·梦中作 朝代:宋代 作者:秦观 原文: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古诗写雨的诗句篇5:咏雨 朝代:唐代 作者:李世民 原文: 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古诗写雨的诗句篇6:喜雨亭记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讲解学习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从考察角度看,常见如下几种: 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

“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 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 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⑥以动衬动: 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⑦动静互衬:

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写雨的古诗名句

写雨的古诗名句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纳兰性德《赤枣子·风淅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有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写怀》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叶清臣《贺圣朝·留别》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曾几《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陈文述《夏日杂诗》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赵秉文《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晏几道《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描写雨的古诗

描写雨的古诗描写雨的古诗 1、《绝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初春小雨》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听雨》 宋·方岳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7、《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8、《春日游湖上》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9、《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0、《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1、《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墉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2、《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3、《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4、《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从考察角度看,常见如下几种: 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

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 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 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 如唐?李硕《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⑥以动衬动: 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 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

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⑦动静互衬: 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_______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描写雨的优美句子及诗词

描写雨的优美句子 窗外下着蒙蒙细雨,滴滴的小雨点,好像伴奏着一支小舞曲,我不禁被窗外的世界所诱惑。 天际边滚来了团团乌云,一瞬间倾盆大雨,从天而降。 夏天,雨点哗啦啦。天上的雨点像筛豆子似的往下直掉,打碎了如镜的湖面,吓跑了原本想 跳上水面看看雨景的小鱼儿。 像雾似的雨,像雨似的雾,丝丝缕缕缠绵不断。 你听!雨掉在屋面上“嘀塔嘀嗒”,就像奏着打击乐。雨下到水塘里“丁丁丁”地唱起来, 水面上还溅起一朵朵小水花,又似水花姑娘在轻盈地舞蹈…… 一会儿,粗大的雨点儿落下来了,打在玻璃窗上叭叭直响。雨越下越大。我透过玻璃窗向 外望去,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 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地上的水越来越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 因为很多的缘故,我很喜爱下雨的天气。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感到下雨天才是庄户人家的 “公休日”。还是在少年的时候,辍学在家,生产队里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小劳力使用了。每天无休止的出工、下地。那时,就是盼着下雨天,雨天里,四周灰蒙蒙的。小伙伴们钻在一起,尽情的释放自己的顽皮天性。直到大人喊吃饭了,才悻悻的离开。年龄长了, 农活更繁忙了。也更加巴望老天下雨了。喜欢那屋檐上有节奏的滴水声,尤其连阴天最惬意 了。独自在屋里躺在床上,静心的翻看那几本不知看了多少遍的长篇小说。总是随着雨声 走进了那书中的人物,走进了那生动描写的场景。或睡上一个“闷头觉”,抖落掉浑身的疲劳。 关于描写雨的优美诗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一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一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一杜甫《春夜喜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一一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一文天祥《过零丁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一(王维:《山居秋瞑》)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一一(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一、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二、示例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

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

关于描写雨的诗句

关于描写雨的诗句 1.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韩愈《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曾几《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4.苏轼《有美堂暴雨》:“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5.秦观《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6.“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唐?僧志南《绝句》) 7.“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杜枚《秋思》) 8.“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唐?戴叔伦《宿灵岩寺》) 9.“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刘长卿《别严士元》) 10.“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 11.“涧底松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唐?杜荀鹤《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 12.“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唐?张谓《郡南亭子宴》) 1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

州西涧》。 小时候,住在瓦屋下,每当下雨,便能听到淅淅沥沥、凄凄然然的雨声。长大了,住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中,听不到雨声凄然,似乎生活缺了不少的灵气,缺了能让人感动的至柔至弱的东西,心在慢慢地沙化。 于是就怀念起那瓦屋雨声。 雨是柔弱的,是世界上最轻灵的东西,敲不响那厚重的钢筋水泥的楼房。而瓦屋则不同,雨滴在上面,叮叮当当的,立即发出悦耳的声音。身在小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雨势急骤,声音就慷慨激越,如百马齐鸣,如万马奔腾。雨势减缓,声音也弱下去,轻柔地沁入你的心,像暖春时节耳边的轻风,瓦片似乎是专为雨设置的,它们尽职地演奏着,听雨人心中便漫出不尽的情意。 人们喜欢当心中充满怀念与感喟时,一个人静静地坐下听雨。垂老的志士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抱负;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相思的情人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索怀;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思。 雨成了人们修饰感情、寄托心愿的使者。 闲暇之中,有幸回到了自己曾经听雨的地方。恰逢那天下小雨,又听到这熟悉而又陌生的雨声。迷蒙之中,雨声里透出一种古怪的情调,是久未沟通的那种。它拒我于千里之外,向我表明

动静结合的诗句150句

动静结合的诗句(一) 1、乍然而起的水鸟,或是偶然跃水而跳的鱼,会将山和寨子照映在水中的倩影搅得颤颤如醉。 2、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 3、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4、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5、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波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6、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7、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8、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9、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0、万赖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11、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的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12、太阳花的花籽是由几片小叶子而围成的。花籽像芝麻般的大,小花籽熟了后,散落在大地爷爷的怀抱中,经过阳光和雨露的滋润,第二年就能生长并开放出更加漂亮的太阳花了。 1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4、雨前初见花问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5、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一样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6、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浅谈古诗鉴赏中“衬托”与“烘托”表现手法

浅谈古诗鉴赏中“衬托”与“烘托”表现手法 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概念艰涩难懂并且有交叉现象使得表现手法成为很多同学高考语文复习的难点。基于此,掌握一些重要的鉴赏术语很有必要。衬托、烘托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两种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弄不清它们之间的异同。本文试从比较的角度对这两种艺术表现手法作一分析。 衬托又叫映衬,是为使所表现的主体事物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而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表现手法。衬托的运用在古诗词乃至古诗文中都很常见,关于其作用,清代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批语中说道:“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喻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其更勇。读此可悟文章相衬之法。”衬托的具体形式相当广泛,包括动静相衬、虚实、大小、明暗、抑扬、哀乐、有声无声相衬等。按照主体事物与陪衬事物间的关系可把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的衬体作背景来突出主体。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多么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乐哀相衬中的以乐景衬乐情和以哀景衬哀情都属于正衬。 反衬是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反的衬体作背景来突出主体。比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虽然写的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但却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使整首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动静、虚实、大小、明暗、抑扬、哀乐相衬中的乐景衬哀情和哀景衬乐情都属于反衬。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借用于文学艺术创作,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更加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清代刘熙载《艺概》有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烘托多是作者用来有意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魅力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了解衬托与烘托的基本内涵之后,我们就两者的异同来进行比较。衬托和烘

描写雨的诗150首_诗词

描写雨的诗150首_诗词 3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32、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3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34、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35、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 36、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37、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38、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 39、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 40、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白居易《南湖早春》 41、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42、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4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有约》 44、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45、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46、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晏殊《玉楼春春恨》

47、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西门》 48、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49、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写怀》 50、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5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52、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53、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54、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雨过山村》 55、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6、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秦观《好事近梦中作》 57、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陈文述《夏日杂诗》 58、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赵秉文《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59、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60、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诗词表现手法之动静结合

诗词表现手法之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典型示例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手法分类 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

和雨有关的诗词名句

和雨有关的诗词名句 导读:古诗词中有关雨的句子非常多,比如“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雨有关的诗词名句,供大家欣赏参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花间酒气春风暖,竹里棋声夜雨寒。(唐·许浑《村舍》) 梦破江亭山驿外,诗成灯影雨声中。(宋·陆游《怀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唐·郑谷《海棠》)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唐·刘禹锡《折枝词》)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宋·谢枋得《武夷山中》)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唐·李商隐《中元作》)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唐·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唐·李商隐《无题》) 衡茅终日人声绝,卧听芭蕉报雨来。(宋·陆游《斋中闻急雨》)压车麦穗黄云重,食叶蚕声白雨来。(宋·陆游《四月一日作》)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宋·范成大《横塘》) 三杯桃李春风酒,一榻菰蒲夜雨船。(元·倪瓒《怀归》) 白发余春能几醉,绿阴细雨不多寒。(宋·林景熙《春暮》) 为报道人归去也,杏花烟雨在江南。(元·虞集《腊日偶题》)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

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 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解析】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公子家聂夷中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注释] ①公子:封建贵族家的子弟。②西园指公子家的花园。③青楼:泛指华美的楼房。在此指花园中的道路。④恶草:杂草。 [翻译]公子家的花种满了整个花,花开了,遮住了花园的路。一棵禾苗在花儿旁边生长出来。公子以为禾苗是恶草,便顺手将禾苗拔掉了。 【析】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锦衣玉食、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的形象。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3、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比如虞世南的《蝉》中赋予“蝉”特定的象征意义,借助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

有关于雨的诗句

1、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____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____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____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4、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咸阳城西楼晚眺/ 西门》 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王维《山居秋暝》 6、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____志南《绝句》 7、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8、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初春小雨/ 早春》 9、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0、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____惠洪《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 1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____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____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1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1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杜甫《春夜喜雨》 1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____杜牧《江南春》 16、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____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17、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____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18、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19、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____纳兰性德《赤枣子·风淅淅》 20、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____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21、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____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2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____韦应物《滁州西涧》 2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杜牧《清明》 24、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____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25、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2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____杜甫《春夜喜雨》 27、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____蒋捷《虞美人·听雨》 28、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____岳飞《满江红·写怀》 29、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____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0、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____叶清臣《贺圣朝·留别》 31、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____范成大《喜晴》

古诗中的动静结合

古诗中的动静结合 湄江中学:甘员绳教学目标:能了解和赏析动静结合的手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教学理念:古诗中写景最常见也最能使人身临其境的手法是动静结合,通过这一手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寻找古诗中 的意境并能够运用到自己以后作品中 教学内容: 1.点提取:动静结合手法的讲解 2.点含义:“动静结合”手法是一种写景方式,往往在一种意境里描 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 3.关键词:动态、静态、意境、和谐统一 教学材料: 1.典型材料:王维《山居秋暝》 2.延伸及检测材料:辛弃疾《西江月》 教学过程: 1.点导入 同学们,相信通过我们上一节课的讲解,大家对这首诗都已不再陌生,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背诵一下这首写景名篇(老师与学生齐背《山居秋暝》) 我们知道这首诗历来以它所描之景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那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么它究竟在写景上有什么高明之处得以流传至今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中写景的动静结合

手法 2.点揭示: “动静结合”手法是一种写景方式,往往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 3.点强化: 小组作业:(1)诗中前三联均是写景,比较一下每一联写的景有什么区别(首联均为静景,颔联动静结合,颈联均为动景)(2)对比前三联,小组讨论颔联中动静结合的具体体现及妙处。 这篇作品中作者写景的妙处在于动景与静景交相出现,使诗中之景于幽静之中带有了灵气,更加活泼生动了起来。首联之静,静得幽谧;颈联之动,动得灵丽。但真正将这动静串联起来,使之成为完整的一幅画,颔联则功不可没。仔细品味“照”、“流”二字。从上下文来看,“照”字承首联之静景,为静之描写收尾;而“流”字启颈联之动景,为动之出现开路。回到颔联本身,“照”字把月光之轻柔洒进了我们的眼睛,“流”字则让泉水之灵丽跳进了我们的耳朵,在视觉和听觉上让我们真切体会到此时此景之“妙”。这样一来,静景与动景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层次而不显杂乱,使诗歌意境的营造层层深入,也为其尾联抒情奠定了基础。 4.点延伸及能力测试:(比较阅读)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描写雨的诗词名句大全

描写雨的诗词名句大全 导读:中国古诗词是具有高度审美性的一种文学形式,其内容、形式、音韵三方面的特色融合成独特的魅力。小编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雨的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描写雨的诗词名句1 1)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____孟浩然《春晓》 2)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____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3)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____虞集《听雨》 4)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____朱淑真《清平乐·夏日游湖》 5)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____蒋捷《声声慢·秋声》 6) 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____葛立方《卜算子·席间再作》 7)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____王维《酌酒与裴迪》 8)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____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9)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____元好问《骤雨打新荷》 10)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____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 1、潇湘一夜雨,滴碎客中心。——憨山德清《咏竹五首》 2、雨停荷芰逗浓香,岸边蝉噪垂杨。——阎选《临江仙·雨停

荷芰逗浓香》 3、断肠落日千山暮。——袁去华《剑器近·夜来雨》 4、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史达祖《八归·秋江带雨》 5、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王夫之《清平乐·咏雨》 6、楚天云雨却相和,又入阳台梦。——李存勖《阳台梦·薄罗衫子金泥凤》 7、雨馀时候夕阳红。——侯蒙《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 8、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元好问《骤雨打新荷》 9、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柳永《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10、半怯春寒,半便晴色,养得胭脂透。——张鎡?《念奴娇·宜雨亭咏千叶海棠》 11、而今无复旧词坛。——薛时雨《临江仙·大风雨过马当山》 12、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曹丕《燕歌行》 13、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李世民《咏雨》 14、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欧阳修《生查子·含羞整翠鬟》 15、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古诗中的动静结合

古诗中的动静结合 湄江中学:甘员绳 教学目标:能了解和赏析动静结合的手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教学理念:古诗中写景最常见也最能使人身临其境的手法是动静结合,通过这一手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寻找古诗中的意 境并能够运用到自己以后作品中 教学内容: 1.点提取:动静结合手法的讲解 2.点含义:“动静结合”手法是一种写景方式,往往在一种意境里描写 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 3.关键词:动态、静态、意境、和谐统一 教学材料: 1.典型材料:王维《山居秋暝》 2.延伸及检测材料:辛弃疾《西江月》 教学过程: 1.点导入 同学们,相信通过我们上一节课的讲解,大家对这首诗都已不再陌生,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背诵一下这首写景名篇(老师与学生齐背《山居秋暝》) 我们知道这首诗历来以它所描之景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那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么它究竟在写景上有什么高明之处得以流传至今?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中写景的动静结合

手法 2.点揭示: “动静结合”手法是一种写景方式,往往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 3.点强化: 小组作业:(1)诗中前三联均是写景,比较一下每一联写的景有什么区别?(首联均为静景,颔联动静结合,颈联均为动景)(2)对比前三联,小组讨论颔联中动静结合的具体体现及妙处。 这篇作品中作者写景的妙处在于动景与静景交相出现,使诗中之景于幽静之中带有了灵气,更加活泼生动了起来。首联之静,静得幽谧;颈联之动,动得灵丽。但真正将这动静串联起来,使之成为完整的一幅画,颔联则功不可没。仔细品味“照”、“流”二字。从上下文来看,“照”字承首联之静景,为静之描写收尾;而“流”字启颈联之动景,为动之出现开路。回到颔联本身,“照”字把月光之轻柔洒进了我们的眼睛,“流”字则让泉水之灵丽跳进了我们的耳朵,在视觉和听觉上让我们真切体会到此时此景之“妙”。这样一来,静景与动景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层次而不显杂乱,使诗歌意境的营造层层深入,也为其尾联抒情奠定了基础。 4.点延伸及能力测试:(比较阅读)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2010高考古诗衬托手法复习指津

2010 高考古诗衬托手法复习指津 知识梳理 1.衬托又叫映衬,为使所表现的主体事物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而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衬体)作为陪衬的表现手法。按主体事物与衬体事物间的关系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是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的衬体作背景来突出主体。以乐景衬乐情和以哀景衬哀情都属于正衬,以哀景衬哀情在古诗中较为常见,如“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诗人借秋夜将晓时星光寥落、归雁避寒、笛声哀婉和人倚危楼的凄清景象抒发了孤寂怅惘情怀。反衬是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反的衬体作背景来突出主体,以乐景衬哀情和以哀景衬乐情都属于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在古诗中较为常见,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诗人因“感时”、“恨别”见了鲜花鸟儿之美景却反而落泪惊心。 2.虚实衬托是虚景和实景相辅相成互为渲染烘托。一类是以虚衬实,也叫“对写法” ,是指在思乡诗中诗人以描写家人思念自己的情形来抒发深挚思亲怀人之情。如李商隐《夜雨寄北》首句点明当前滞留巴山思家盼归的苦况,次句实写秋雨连绵之夜池塘涨满了水的情景,最后两句虚写未来同妻子团聚剪烛夜话“巴山夜雨”的幸福憧憬。以虚衬实,虚实相生,形成了时空回环往复的意境美,把深沉思乡之情抒发得更为深婉含蓄。一类是以实衬虚,也叫侧面描写,是用与所表现的事物有关的人、事、物、景的描述来从侧面突出其特征的写法,如《蜀道难》借写“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烘托、突出蜀道山势之高危险峻。 3.以动衬静是以动态景物(包括声音)描写来衬托出静态景物特征的写法,其中以声衬静能营造出“有闻无声”的清幽静谧意境。“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钱钟书《管锥篇》)。如王维《鸟鸣涧》以桂花飘落、明月高升、鸟鸣深涧之动景衬静,营造出春山月夜幽美静谧的氛围。 4.抑扬是以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态度的反衬来突出主题的表现手法,“抑”是贬抑、否定,“扬”是赞扬、肯定。按抑扬目的不同可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欲抑先扬是指为贬抑、否定某人、事、物、景,先以尽力赞美、肯定它作为铺垫的表现手法。如李商隐《贾生》前三句以“求”、“访”和“虚前席”等行为极力渲染称颂孝文帝求贤若渴的美德,最后一句点明“求贤”的真正目的是“问鬼神”,而不是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先扬后抑,欲抑先扬,辛辣地讽刺了不顾民生的昏聩统治者,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欲扬先抑是为赞扬、肯定某人、事、物、景,先以尽力贬抑、否定它作为铺垫的表现方法。 5.衬托与烘托主要有两点区别:(1)用作烘托的次要事物与主要事物是相关的,而用作衬托的次要事物与主要事物是相似或相反的;(2)用作衬托的事物可以不写,写了可增强表达效果;而用作烘托的事物与主要事物是一个整体,是非写不可的。 6.有些诗常运用明暗、动静、虚实、哀乐等多组衬托写景抒情,如陈与义《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以明亮纵横的星斗反衬夜色黑暗(以明衬暗),以稻田深处的虫鸣反衬环境寂静(以声衬静),这两组反衬有力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达了飘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题指导 【例题】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上刘攽 (2005年高考全国卷川)雨后池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