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fbaa97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51.png)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2篇)《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
文章开门见山的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自然景观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实。
另外在处理教材时要尤应注意,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要注意把以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本文的学习当中来。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已经初步掌握了抓重点词语、句子品读感悟的方法。
(三)环境分析这堂课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因此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策略更得当,教学方法更多样。
我充分发挥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继续学习12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二)进一步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画出表示游览线路的词语,并且根据这些词语画出游览线路图。
2、让学生到前面来讲述线路图。
3、快速浏览课文,你喜欢哪处景物,找出有关语句和重点词语,谈感受。
4、书中的四处景物,学生先提到哪一处景物,教师就指导学生理解哪一处景物。
如学生提到路上的见闻,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1)理解“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这句话。
(2)理解“一路迎着溪流。
”这句话。
如学生提到孔隙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1)根据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共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9372b0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0.png)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分析: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训练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为了避免第二课时容量过大,路上、外洞我放在第一课时学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双龙洞孔隙、内洞的特点,感受溶洞奇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内洞景象。
3、学习作者记叙、表达的方法,渗透游记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抓住重点词句品味;2、有感情朗读;3、展开想象,读写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隙的特点。
学习者分析:因为本班学生年龄小,阅历有限,家境不富裕,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外出旅游的阅历,因此,我在充分阅读的文本的基础上,出示有关双龙溶洞的图片,增加直观感受,并有效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写话、复述课文。
丰富的课件制作,充分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外洞特点:1、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欣赏了沿途和外洞的景色,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过程?(板书:沿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2、泉水是作者的向导,谁能说说它的流经路线?(画泉水)迎着泉水,作者来到外洞。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ce6edd31126edb6e1a10b0.png)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一)(二)交流预习,理清游览路线1.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初步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双龙洞,细细欣赏它的神奇美丽。
板书课题,齐读。
2.交流课前学生画出的游览示意图,形成共同认识:小结:按照游览的顺序安排材料,文章线索非常清楚。
3.对照游览图浏览课文,思考哪几处景点写得详细,哪几处写得简略?为什么?小结:因为孔隙是双龙洞有别于其它景点的独特之处,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作者浓墨重彩写得最详细,内洞较深,游人对里面的情况不熟悉,作为第二重点作者写得比较详细;路上、洞口和外洞,一般人都能注意到,作者写得就比较简略。
这样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突出了重点,做到了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路上(金华—罗店——洞口)→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精读第5自然段,感悟“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1.快速浏览第五自然段,思考孔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窄、矮、险)2.孔隙的窄、矮、险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于作者对它具体而形象的描写。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介绍孔隙特点的呢?出示自学提示: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做批注,结合关键词读出自己的体会。
3.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汇报。
(1)围绕以下五个要点,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的特点。
孔隙位置:石壁下方船小:一只小船,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行船方式:“进、拉、拉”乘船动作:独个儿仰卧,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
乘船感觉:感觉到……挤压,又感觉……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2)指名5位同学分别读与5个要点有关的句子,其他学生在书上标出5个层次。
小结:作者分5个层次,从五个角度,层次分明地把孔隙窄、矮、险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形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ee2072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f.png)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一、教学目标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育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第一课时一:预习探究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字。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二:合作交流1、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2、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4、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5、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品读体验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
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8f3d85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fc.png)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是针对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进行的。
学生已经学习过《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名著,对于神话传说也有一定的了解。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浙江金华的传说故事,并通过课文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间传说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语言目标1.学会掌握生猛、水里喝水、神秘、尖叫、咒语等词语的含义。
2.学会读懂并感受课文内容,理解一些初步抽象意义。
3.学会出售金鱼的广告宣传词和对金鱼的描述。
4.熟练掌握“黏连式”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思想品德目标1.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爱传统、重文化、知祖先、懂故事的良好品质。
2.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保护自然、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有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4.让学生学会爱国主义精神,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先阅读课文,并围绕课文中的生猛、水里喝水、神秘、尖叫、咒语等词汇进行理解。
•学生自学把握课文大意,提前准备上课使用“黏连式”阅读方法来加强理解。
2. 读一读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朗读、对课文进行简单讲解,感受故事情节的详细展开。
3. 重点解析与讲解•通过学生朗读进行教学,采用“读一段、解释一段、总结一段”的方式,深入学生心中,让学生能够顺畅理解课文。
•特别重点讲授的阅读方法是“黏连式”,通过示范演示及时指正和记录学生的阅读方式,不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4. 导读式练习•发放题目: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双龙洞的由来是什么?2.生猛的意思是什么?3.这个女孩到底去了哪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提高口头表述能力。
5. 金鱼宣传比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竞赛的方式进行宣传比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a5ca5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2.png)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1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
(记载)3.本文是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4)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l)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 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精选11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957962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2.png)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
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学情分析:本课时一篇游记,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比较熟悉,游览的顺序明线清楚,暗线溪水,需要指导学生慢慢体会。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的方法很有必要。
教法与学法:读画结合,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学习本文。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课件出示“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及图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知的事物入手,易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及时认读词语欣赏画面,易于强化认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29099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ac.png)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请关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栏目。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一】一、教学目标(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
《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
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
“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
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
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
(“曲”读qū,不要读成qǔ)呈:显出,露出。
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
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
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
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
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
(“隙”读xì,不要读成xī)昏暗:光线不足;暗。
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
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
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
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40cb8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9c.png)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 记金华的双龙洞》,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比喻。
2. 运用古诗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 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双龙洞的景色和特点。
2. 提问:你们对双龙洞有什么了解?你们喜欢双龙洞吗?为什么?二、学习古诗(15分钟)1. 教师出示古诗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标题和作者,让学生猜测古诗的内容和主题。
2. 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跟读。
3. 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4. 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意义和感受,并向全班汇报。
三、分析古诗(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比喻等。
2. 学生分组合作,找出古诗中的意象和比喻,并解释其含义。
3. 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四、创作古诗(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主题或情境,让学生自由创作古诗。
2.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创作一首古诗。
3. 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创作的古诗。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以下问题:你对古诗的理解有了哪些提高?你觉得自己在创作古诗方面有哪些进步?。
《记金华的双龙洞》全国优秀教学设计4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全国优秀教学设计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ac9a611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8c.png)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篇6【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2、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都去过或听说过什么著名的风景区吗?哪儿怎么样?请用一、二句话跟大家做个介绍。
2、同学们只知道这儿很美,可是老师如果要求把它的美写出来时,往往不知怎么写。
怎么解决这一难题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这是现代著名的作者叶圣陶爷爷的。
我们认真学习课文,欣赏双龙洞的美丽景象,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好吗?二、快速默写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为几段?2、全班讨论,确定段落的分法。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游览了几个景点?请一学生上台画一画游览示意图。
三、学习课文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⑴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放映经过选择的录像,看看山景)⑵反馈问题时引导学生分步进行:①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
②再说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③最后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
生边回答师边板书:景物──映山红油桐砂土新绿特点──多色白色粉红色或浓或绿感受──一片明艳阳天⑶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这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⑴作者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听听山中的溪流的声音。
放映录象,学生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了不时变化的溪声。
⑵讨论:溪水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⑶生自由汇报。
3、课题是《记金华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写沿途的景色?学生讨论后自由汇报:生:沿途景色已如些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得一游。
生: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沿途所见抒发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过渡: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已经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4、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说说作者看到的景象和感受?引导学生抓住如下要点:山: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通用10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4d5d17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03.png)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浙江、森郁、杜鹃、合适、臀部、昏暗、稍微、额角、盘曲而上、映山红、明艳、气势、石笋。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景方法。
4.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生字词读写。
2.以第五段为例,学习用移步换景,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写,那么,怎样才能用精炼的笔墨,描写出美妙的景物呢?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多出去走走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课件)“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能工巧匠的神奇艺术,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那么,怎样用我们手中的笔,将这些神奇美丽的景物记录下来,就让我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的笔触一起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同学们,齐读课题。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本文是一篇游记。
(板书:游记)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师:同学们,让我们捧起书来,打开课本,放声读课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1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1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27ae73accbff121dd3683ff.png)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一【教材分析】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本课按两条线索来写。
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
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
所以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学生自主探究其他景点的特点,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各处景点的特点。
3.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析、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记”文体的特点。
教学环节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双龙洞图片。
2.点明体裁特点。
(板书:游记)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解“蜿蜒”,了解双龙洞得名的由来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2.读准“蜿蜒”,结合旧知理解词义,联系文中含“蜿蜒”一词的句子,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最新8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最新8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83816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1b.png)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最新8篇)篇一:《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会用“稍微”、“时而”造句。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情感,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谈话引入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知道些什麽?你还想知道些什麽?2、老师引入:既然同学们想知道那麽多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今天咱们也和叶老先生一起去游览双龙洞,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你们想去吗?二、指名分读课文,找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语句,讨论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一段:(1自然段)第二段:(2~3自然段)第三段:(4自然段)第四段:(5自然段)第五段:(6~7自然段)第六段:(8自然段)三、再读课文,扫清生字新词障碍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听写生字新词二、指名说说本课叙述顺序三、学习第三段1、当叶老来到双龙洞口,他都看到了什麽?有什麽感觉?指名读课文。
2、集体讨论: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感觉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很宽。
外洞:高、大、像大会堂,可容800~1000人,不觉拥挤。
3、自由读文,作者采用什麽句式来写的?(比喻)4、归纳段意。
四、学习第四、五段1、合作小组自学,提纲:读课文,标出孔隙、内洞的特点。
想:是怎样写具体的?用了什麽方法?2、集体讨论:孔隙:窄,只能容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矮:小船进出靠人工拉,人仰卧在船内。
险: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头稍微抬起一点儿,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昏暗、八九米长。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五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0e9702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a6.png)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五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一一.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内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孔隙内洞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
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
那,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
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770007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b8.png)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
2、了解按游览路线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的奇异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资料、丰富课外知识,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孔隙”和“内洞”是全文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读中感悟,了解到“孔隙”和“内洞”景观特点。
【教学用具、学具准备】石钟乳、石笋图片数张,维美光盘。
【板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金华──罗甸──山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简介作者叶圣陶。
3、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4、逐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5、练习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学生读课题)。
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了。
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哪些景物?二、学习课文1、学习二、三段:⑴默读,画出沿途景物。
⑵看到文中景物描写,你想说什么?⑶有感情读2、3段。
2、学习第五段:⑴过渡语:山上景色美,双龙洞呢?读课文,看我们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板书(洞口、外洞、孔隙、内洞)⑵很多同学对“孔隙”和“内洞”感兴趣,那我们就先学习这两处,看孔隙。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9ae591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b.png)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一目的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具学具自制幻灯片多媒体鹏博士软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导读。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3、同桌轮流读课文,边读边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指名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游览路上景色的?2、自由朗读2、3自然段,想想路上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路上景色的`特点。
幻灯片显示讨论题。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就是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明艳指颜色明亮鲜艳。
(4)时而指有时候。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就是指溪有时候宽,有时侯窄,有时候慢,有时侯快。
四、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
1、个人自由朗读。
2、同桌互读,指正错误。
3、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开始自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
三、讨论外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外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内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如果把这些石钟乳和石笋比作什么呢?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这叫做双龙洞吗?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部分是讲作者由外洞进入内洞的?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3、作者进入外洞的感受是什么?六、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4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00c7d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7.png)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4篇)作为一名教学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带来的4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小编给您的好友哦。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认知:1.通过自学,能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运用与结合课文等方法理解有关词语;2.了解叶圣陶的生平概况以及游记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和有关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识。
技能、方法:1.训练并初步掌握解词的几种基本方法,如查工具书、用近义词、借助图片、实物、结合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等。
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三要六不”,即读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姿势要端正,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换读、不唱读、不读破格句。
注意手握书本的姿势与站立的姿势。
3.训练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和交流,理解游览的顺序、景点以及文章的主次。
情意: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祖国山水的自然和神奇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画示意图),同时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图片和资料。
2.教师方面:①准备一幅叶老的人物像片以及他的有关作品集;②准备一盆杜鹃花;③有关溶洞的图片资料;④有关文字投影片。
第一张:①浙江合适稍微呈现②罗甸森郁聚集昏暗额角③系着绳子好奇的心情第二张:①突兀森郁合适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②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③杜鹃花映山红第三张: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变化无穷千姿百态形态万千形象各异奇形怪状变幻莫测……第四张:朗读课文“三要六不”(略)第五张:关于石钟乳、石笋的小知识介绍(略)三、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练习审题:1.同学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点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
2.正值阳春三月,正是旅游的好时机,50年前的今天,即4月14日叶圣陶老先生曾游览过一个地方——逐步板书:双龙洞(景点)金华(地方)记(可换“游”字,它是游记性文章的一般命题方法,如游苏州乐园、游常州恐龙乐园等)(二)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说说通过自学了解了些什么,掌握了些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
《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
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8.记金华的双龙洞)(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
“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
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
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
(“曲”读qū,不要读成qǔ)呈:显出,露出。
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
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
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
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
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
(“隙”读xì,不要读成xī)昏暗:光线不足;暗。
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
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
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
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
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
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
端,项目。
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
异,不同。
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
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
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
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
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
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
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
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
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
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
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
“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
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
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
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
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
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
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
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
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板书险)(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5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
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板书:内洞)(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
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
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板书:奇)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
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板书:深黑的石洞里)(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
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