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高效课堂共3课时教学设计
适用上课的教案《赤壁赋》
适用上课的教案《赤壁赋》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赤壁赋》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赤壁赋》的背景和历史地位。
教学内容:1. 介绍苏轼和《赤壁赋》的作者背景。
2. 简述《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赤壁赋》的题目和序言部分,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2. 提问学生对《赤壁赋》的了解和兴趣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
2.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赤壁赋》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分析《赤壁赋》的文言文表达和意义。
2. 解读《赤壁赋》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段阅读《赤壁赋》,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意义。
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三章:文化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赤壁赋》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赤壁赋》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古代的赤壁之战和相关文化背景。
2. 分析和解读《赤壁赋》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如忠诚、友谊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赤壁之战和中国古代文化背景。
2. 分析并解读《赤壁赋》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四章:创作与表现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赤壁赋》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创作和表现。
教学内容:1. 分析和解读《赤壁赋》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描写、抒情等。
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和表现《赤壁赋》中的场景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分析并解读《赤壁赋》中的艺术表现手法,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创作和表现,如绘画、表演等。
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赤壁赋》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教学内容:2. 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赤壁赋》教案教学教案
《赤壁赋》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赤壁赋》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欣赏《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3)能够背诵并默写《赤壁赋》中的经典段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赋》的主题和情感。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赤壁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通过创意写作,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3)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赤壁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
3. 《赤壁赋》的背诵和默写。
三、教学难点1. 《赤壁赋》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2. 对《赤壁赋》深层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3. 学生创意写作的指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赤壁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解析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
2. 互动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问解答。
3. 比较法:分析比较《赤壁赋》与其他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
4. 创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赤壁赋》的作者苏轼,以及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赤壁赋》的艺术特色,探讨其主题和情感。
4. 提问解答: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解决问题。
5.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与《赤壁赋》主题相关的短文。
6. 展示评价:小组展示创作成果,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7.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以及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欣赏。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有关《赤壁赋》教案3篇
《赤壁赋》教案有关《赤壁赋》教案3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教案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赋》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题解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
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
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赤壁赋》第三课时(三)复习式导入 3'(一)学生背诵第二三两段。
1.老师引课师:苏轼泛舟,夜游赤壁,面对那里优美的景色,苏轼感到心情舒畅,但是箫声和歌声引发了他心中的悲意。
那悲什么呢?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有英雄不在之悲,人生苦短之悲,有壮志难酬之悲。
事实上,这里的“客”就是作者自己,只不过是他消极的一面而已。
在这里面,我们看,如果他一直这样意志消沉下去,这样悲伤郁闷下去,那还是不是苏轼?(不是)苏轼的长人之处就是他总是旷达的。
那么他怎么样来排遣掉心中的这份郁闷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四段。
3.研读第四段(四)齐声朗读第四段(五)学生参照课文注解,利用工具书等自己尝试翻译句子,尽可能直译,当直译不通时,可适当意译。
必要时动笔写下来。
(六)用接龙的方式让学生起来翻译句子,老师做更正,补充或强调。
夫水与月乎,夫:指示代词,那;乎:句末语气词,表疑明确:提示从“而又何羡乎”一词入手,针对上文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阐发论述的。
问题4: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长江(长江)的无穷?明确: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亮有圆有缺。
而且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你以为你踏进的是同一条河,事实上,河里的水已经不是你第一次踏进去时的水了,也就是说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从不变的角度来看,虽然月有阴晴圆缺,但是千百年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世界上只有一个月亮。
虽然作为个体的人,生命史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所以物与我都是永恒的。
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
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史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案
【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
2、结合文本,理解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及其对人生的看法,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
难点:理解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及其对人生的看法,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导入:师:苏轼泛舟,夜游赤壁,面对那里优美的景色,苏轼感到心情舒畅,但是箫声和歌声引发了他心中的悲意。
那悲什么呢?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有英雄不在之悲,人生苦短之悲,有壮志难酬之悲。
事实上,这里的“客”就是作者自己,只不过是他消极的一面而已。
在这里面,我们看,如果他一直这样意志消沉下去,这样悲伤郁闷下去,那还是不是苏轼?(不是)苏轼的长人之处就是他总是旷达的。
那么他怎么样来排遣掉心中的这份郁闷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四段语文快餐:CA.壬(rãn)戌窈窕(tiǎo)桂棹(zhào)冯(fãnɡ)虚御风(píng)B.嫠(lí)妇愀(qiǎo)然舳(yóu)舻(zhú)山川相缪(liáo)C.酾(shāi)酒横槊(shuò)江渚(zhǔ)正襟(jīn)危坐D.匏(páo)樽枕藉(jí)(jiâ) 蜉(fú)蝣一叶扁(piān)舟第四自然段字词此,指水连词,表转折,却指圆缺指月亮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连词,表转折,却句首副词,表推测,假若副词,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
简直,竟然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眨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句式:判断句)而又何羡乎?(句式:宾语前置)且夫天地之间,物假如结构助词,的连词,表顺承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代词大自然指享受遇之而成色。
《赤壁赋》教案完美版
《赤壁赋》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分析并欣赏《赤壁赋》的文辞美、情感美和哲理美;(3)能够领会苏轼的思想情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赋》;(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乐观态度和豁达精神;(2)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赤壁赋》的文辞美、情感美和哲理美;(2)分析苏轼的思想情怀;(3)掌握文学鉴赏的一般方法。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表达的哲理;(2)如何分析《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2)阐述《赤壁赋》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理解文意;(2)让学生关注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做好笔记;(3)让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和层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赤壁赋》的文辞美、情感美和哲理美;(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发言。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乐观态度和豁达精神;(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人生的感悟;(3)教师引导,总结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赤壁赋》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赤壁赋》,加深对文意的理解;2. 分析《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苏轼人生观的感悟,写一篇作文。
《赤壁赋》高效课堂(共3课时)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解题,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2.正音,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
、3.讲解1、2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人,了解一段史实,学习一种文体,感受一种胸襟和气度。
这篇文章就是《赤壁赋》。
(板书题目)二、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简介(一)苏轼及“乌台诗案”师:《赤壁赋》作者是谁?(苏轼)那么同学们了解苏轼多少呢?(同学起来发言,老师总结整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为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
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设想《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必修②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应该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本文句式骈散夹杂,参差错落之中见整齐之美、声韵之美,适于美读。
全赋4段,537字,背诵有一定的难度,死记硬背之后往往容易忘记,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背诵指导。
在抓重点的基础上,化整为零,将较长的文章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进行记忆,将内容一点点“吃”下。
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难点:研讨苏轼的人生感悟,感受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媒体准备:背景音乐、ppt。
课件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学生课前预习1、阅读《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字词句。
(二)情景设置:配乐,展示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学生朗读课文。
(说明: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三)字词句积累复习板块课前将学生分成组,布置复习任务,要求学生将本课中的文言实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找出来,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
面面俱到,高效教学《赤壁赋》教案
面面俱到,高效教学《赤壁赋》教案教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规划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步骤和评估教学效果。
在现代教育中,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来制作教案,从而实现更加高效和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本文将介绍一种面面俱到,高效教学《赤壁赋》教案的制作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经典文学作品。
第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在制作《赤壁赋》教案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
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可观测性和可度量性,而且需要针对不同的教育阶段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来设定。
例如,在中学阶段,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学生能够理解《赤壁赋》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掌握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学生能够把握文学语言的特点,理解文章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意义。
3.学生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如写景、描写人物、揭示主题等。
教学重点主要包括《赤壁赋》的文学语言和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和意义、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等方面。
这些重点是后续设计教学内容和制作教案的基础。
第二步:确定教学步骤和课堂活动在制作《赤壁赋》教案时,我们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来确定教学步骤和课堂活动。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如讲授、讨论、合作学习、展示等。
例如,在本节课堂的设计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和课堂活动:1.课前导入: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方式,让学生了解《赤壁赋》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阅读比较:让学生分小组,选取不同的版本的《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并讨论不同版本的异同之处。
3.语言分析:通过课文解读和篇章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赤壁赋》的文学语言和艺术价值。
4.写作技巧分析:通过举例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如用典、对偶、比喻等。
5.总结评价:课后让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总结和评价,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和应用。
通过以上步骤和课堂活动,我们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赤壁赋》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加强对语言分析和写作技巧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能力。
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章表达的意义和价值。
2. 能够分析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能够理解文章刻画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4. 能够感受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的底蕴。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程教学重点将放在《赤壁赋》的文学价值和语言特点上,理解宋代史实和小说创作的区别,了解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背景以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起因和过程。
三、课程设计:1. 导入(5分钟):学生们通过PPT或电子屏幕上展示的图片与赤壁赋相关的图片,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进入课程主题。
2. 放映段视频材料(15分钟):通过电影或文艺作品对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文化传承等方面让学生表现出来。
3. 阅读赤壁赋(60分钟):由授课老师于语文教育网络等在线平台上或课本周边的相关网页或文献进行视频播放,引导学生逐段阅读和分析赤壁赋文本,并指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思想内涵。
重点分析慷慨激昂的语言和工笔实写的文体,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画面,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到赤壁之役的英勇壮举,金戈铁马的场景,情景再现激情四溢。
4. 学习活动(40分钟):学生借鉴作文,表述对文学作品的思维感悟,学生可自由发挥,写一个五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5. 课堂反思(5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分享本节课程的收获和成果,完成讨论,通过作文结合阅读赤壁赋感悟,对本节课程整体评估。
四、教学方式: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角色打开,将多媒体视频和书本课文进行有效结合,形成学习情境。
教师只是起到疏导和引导作用,在阅读与分析时,可以组织学生成小组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意义与价值。
五、教学资源:1. 呈现赤壁赋相关图片的PPT或电子屏幕。
2. 放映某部电影或文艺作品(如《赤壁之战》、《蜀山战纪》中的“赤诚”等)。
公开课《赤壁赋》教案
公开课《赤壁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2)能够概括并描述《赤壁赋》中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3)能够分析并评价《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赤壁赋》2. 教学重点:理解《赤壁赋》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教学难点:分析《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引发学生对《赤壁赋》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通过注释和词典辅助理解生僻词汇。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梳理《赤壁赋》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赤壁赋》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讨论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赤壁赋》相关内容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文学评论,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3. 课后作业模板:提供读后感写作的模板,帮助学生组织思路和表达观点。
六、教学策略1. 讲授与引导:教师通过讲解《赤壁赋》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以及文学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文本。
2. 互动与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
3. 创意活动:设计情景剧表演、书画创作等创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赤壁赋》的艺术魅力。
关于《赤壁赋》教案5篇
关于《赤壁赋》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赤壁赋》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赤壁赋》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3、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学习文言句式。
2、了解情感基调在主客问答之间的跌宕起伏。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
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
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
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
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
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注:①关于乌台诗案②此处“赤壁”)关于乌台诗案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元丰二年,(1079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d ǎ n ),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4 次上述弹劾苏轼。
最新赤壁赋教案一等奖赤壁赋教案共三课时汇总(3篇)
最新赤壁赋教案一等奖赤壁赋教案共三课时汇总(3篇)赤壁赋教案一等奖赤壁赋教案共三课时篇一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熟读并背诵课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二课时一、导入:前面我们学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他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
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
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在我们课本的封面。
所以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
我们今天又来学习他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赤壁赋》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著名的诗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
著有《东坡乐府》。
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
赤壁赋教案(三课时)
《赤壁赋》全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解决办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那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作者背景及解题(学生课前搜集,教师做补充)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赤壁赋》的历史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能够解读文中的意象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赤壁赋》,使学生领悟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赤壁赋》的文意,欣赏苏轼的文学才华,体验古典文学的魅力。
2. 教学难点:解读文中的意象和寓意,理解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赤壁赋》的内容,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赤壁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苏轼的生平为切入点,引出《赤壁赋》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赤壁赋》,感受语言的美,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文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共同探讨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的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进行同伴间的相互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学生反应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以便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两篇文章的风格和情感表达。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赤壁赋》第三课时苏轼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赤壁赋》是高中课程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仅描画自然风物,而且在景物的描述中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通过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确实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观赏水平,这也表达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存、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符合学生思索的逻辑,让教师的指导能点石成金。
2.教学背景分析依照学习目标和学生同意程度制定课堂内容设计,一、二课时以整体阅读和鉴赏为主,从感性上感受本文的艺术之美,第三课时则以研读评判为主,从理性上体悟作者的思想之美。
三课时的整体思路是由诵读—研读;整体感知—深层评判;感性—理性的学习不断升华的过程。
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是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发觉疑难,再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中解决疑难,师生之间的互问,生生之间的互答,互疑、互补中不断的完善的。
因此一、二课时的阅读,以学生积存语言和文学常识为主,以学生感性的明白得文本为主,在他们原味道的感知和解读中发觉他们存在的难点,再到第三课去深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明白得文本的字面意思后,有过自主摸索后再进行深入探讨,如此可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也提高学生发言的思想质量。
不要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负担,而是学习每一篇文言文都有不同的发觉和收成。
通过学习《赤壁赋》对苏轼有了一个新高度的认识,让一个作家的灵魂通过千年,透过文字注入新生代的血液里。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反复诵读,品味文中优美语句,背诵积存。
《赤壁赋》教学案3.docx
《赤壁赋》教学案3高中XX级语文教学案编制人赵甜甜审核人张长亮授课日期XX年11月编号教师学生班级课型新授课题《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重点难点1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每日一题:1.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组是A.企望妥帖怨天忧人一夫当关B.闲暇沉缅汗流決背战战兢兢C.执著拣拾按部就班势不两立D.焦燥勾勒无计可施入不付出二检查背诵课文第一段第二段背诵并默写给下列字注音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少焉徘徊于斗牛之间冯虚御风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溯流光幽壑婺妇苏子愀然山川相缪船胪千里酹酒临江横槊赋诗江渚一叶之扁舟举匏樽而相属寄蜉螞于天地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三研读课文第三段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语言障碍小组讨论。
⑴宾语前置状语后置⑵被动句判断句一⑶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⑷意动用法------------------------------------------2、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言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3、“客”是如何抒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4快速背诵本段内容5默写填空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 , ------------- ,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0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四课堂练习:根据下面的一则短消息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
不超过15个字。
本报讯针对烟花爆竹市场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混乱无序和少数生产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我市将加大查禁和打击力度,以尽快规范烟花爆竹市场秩序。
赤壁赋教案(3-4课时)
(学生回答)那么作者是怎么来描述“箫声”的?(学生
思考回答)作者用了四个比喻、两处夸张来渲染箫声的悲
凉,正是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触动了作者受挫
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在这种情况下触景伤怀,浮想联翩,
悲从中来。
11 分钟
(3)赏析第三段
探讨客为什么而悲
师: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
迁说:屈原的《离骚》,“犹离忧也”。什么意思呢?是
屈原遭遇忧愁的时候所作的。在苏轼看到这个美景,心情
比较舒畅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有屈原味道的歌。
大家注意歌词的最后一句“望美人兮天一方”这里的美人
是什么意思?(生答圣君贤臣或美好理想)你们注意到了
没有,在屈原的作品里常常有一种比喻,用鲜花香草来比
何况,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短语后置。渔樵,作动词,
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用法,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
困于周郎,于,表被动。方,当。破,攻破。下,攻下,
占领,名作动。东,东下,向东行,名作动。赞颂曹操的
功业并不是主要的,“而今安在哉?”一句才是重点。就
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而我们呢?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
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学生起来翻译,老师补充:况,
起舞,泣,使……悲泣,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嫠妇,就
是寡妇。这里的“不绝如缕”是什么意思?像细丝一样绵
延不断。但是我们的现代汉语中也有这个成语,这个成语
最初就是出现在这片文章中。那么现在“不绝如缕”是什
么意思?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提醒学生
记忆)。你们有没有听到过箫声?你觉得箫声是怎样的?
喻……(引导学生说出内容)高洁的品质或圣主明君,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 过程和方法(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 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3.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解题,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2. 正音,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
、3. 讲解1、2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人,了解一段史实,学习一种文体,感受一种胸襟和气度。
这篇文章就是《赤壁赋》。
(板书题目)二、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简介(一)苏轼及“乌台诗案” n师:《赤壁赋》作者是谁?(苏轼)那么同学们了解苏轼多少呢?(同学起来发言,老师总结整理)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为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
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一一“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
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
《赤壁赋》就是他在游了赤壁(事实上不是三国中的赤壁,而是赤鼻矶)以后写下的,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二)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因而文章特别适合吟诵。
三、朗读,正音(一)欣赏《赤壁赋》录音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读音、断句和语气);(二)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四、解析课文(一)老师串讲第一段,在情景设置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强调重点字词的解释,适时请同学起来翻译或回答问题。
(二)学生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赤壁之景到底怎么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明确: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3•“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明确:“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
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五、老师总结师:第一段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并抒发了作者对此景象的感受。
可以看出,苏轼在刚刚开始游玩的时候的情感基调是一一乐。
好请同学们根据我黑板上的一点点提示,试着背诵第一段。
六、作业查字典,解释第一段中所有“之”的用法和意义,并写在作业本子上面。
PS:板书设计赤壁赋苏轼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色1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活动1举酒属客诵歌景色2I东山之上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活动I纵凌£感受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第二课时五、复习式导入学生背诵第一段。
师:苏子秋夜荡舟,此引入第二段的学习)风月无边,他感到很快乐,快乐了就要喝酒,喝酒喝得高兴了就开始唱歌。
(借六、赏析第二段师讲: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于是”是不是今天我们说的“于是”呢?(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明确)不是,于,在;是,这,解释为“在这时候” 。
在这个时候,喝酒喝得很高兴,扣舷而歌之,你看他是怎么唱的?敲打着船舷而唱。
那么唱什么呢?请大家把歌词内容大声齐读出来(学生读):“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棹是什么意思?(生答船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怎么解释?课文注释有,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溯,是逆水而上,我们现在不是有“回溯”一词么?渺渺兮,悠远的样子,兮,……的样子。
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个望是什么意思?(生答眺望)那么在第一句话中,七月既望,那里的望又是什么意思呢?(生答农历每月十五)师讲:大家看这个歌词有谁的风格?生答:屈原的风格,像屈原的《离骚》。
师讲:你们有没有读过《离骚》?(学生回答没有)司马迁说:屈原的《离骚》,“犹离忧也” 。
什么意思呢?是屈原遭遇忧愁的时候所作的。
在苏轼看到这个美景,心情比较舒畅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有屈原味道的歌。
大家注意歌词的最后一句“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里的美人是什么意思?(生答圣君贤臣或美好理想)你们注意到了没有,在屈原的作品里常常有一种比喻,用鲜花香草来比喻…… (引导学生说出内容)高洁的品质或圣主明君,然而这里苏轼也想到了这个,难道说苏轼的心中也有隐忧微愁吗?他也不如意吗?这就让我们想到上节课讲到过的一个内容,苏轼被贬黄州,政治上很不如意,所以他心中很郁闷。
师讲:由于苏轼心中有这样的悲情,所以才能唱出这样的歌,听出这样的声。
什么样的声?(生答箫声)什么样的箫声?(见原文描述)好我们来看这几句,客有吹洞箫者,者,……的人。
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
(补充前面的“万顷之茫然” )倚歌而和之,听到我唱歌了,那客人就按着曲调伴奏,倚,随、伴、循着;和,附和;之,音节助词,不译。
后面三句话我请同学们来翻译一下。
其,代词,那,这里指代箫;然,……的样子;袅袅,婉转悠长;舞,使……起舞,泣,使……悲泣,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嫠妇,就是寡妇。
这里的“不绝如缕”是什么意思?像细丝一样绵延不断。
但是我们的现代汉语中也有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最初就是出现在这片文章中。
那么现在“不绝如缕” 是什么意思?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提醒学生记忆)。
你们有没有听到过箫声?你觉得箫声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那么作者是怎么来描述“箫声”的?(学生思考回答)作者用了四个比喻、两处夸张来渲染箫声的悲凉,正是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触动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在这种情况下触景伤怀,浮想联翩,悲从中来。
师:那么这第二段在文章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生: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情感上由乐转悲。
七、赏析第三段(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完成下面几个任务:1. 把课文下面对于重点词汇的注释写到课文中去,自己尝试翻译,不会解释的字词标注出来。
2. 找出这一段中,客的悲哀有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来写?3. 在自读,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前后桌或同桌讨论前面两个问题。
(二)探讨客为什么而悲。
师: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危在这里就是正的意思,解释为“端正地”。
现在汉语中有一个词叫“危言危行”就是端正的言行。
而问客曰,而,连词,表顺接。
何为其然也,正确的顺序应该是为何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为何,就是为什么,其,代词,带箫声,然,这样。
这里借主人之问,引出悲之所在,那么“悲”在哪里呢?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学生先说说为什么,怎么翻译这句话,然后老师补充,固,本来,今,现在,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他说曹操是一世豪杰,那么文章中怎么描写曹操?我们一起来把描写曹操的句子读一下。
(请同学起来翻译)西(向西)、东(向东)、“缪”通“缭”,连结。
乎(形容词词尾)、困于周郎,于,表被动。
方,当。
破,攻破。
下,攻下,占领,名作动。
东,东下,向东行,名作动。
赞颂曹操的功业并不是主要的,“而今安在哉?” 一句才是重点。
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而我们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学生起来翻译,老师补充:况,何况,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用法,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尊”通“樽”,酒杯。
“属”通“嘱”,劝酒。
你看我们是怎么样的?在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对比。
是什么与什么对比?古人和今人对比,看出“英雄不在之悲”)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同学先翻译,然后强调纠正。
)――渺,以……为渺小,意动。
哀,哀叹,或为……哀叹,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这里是什么与什么对比?“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也就是短暂与永恒的对比,说明人的渺小,这就是人生苦短之悲)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偕同神仙来一起遨游,同明月一道长久存在,这是他的一个愿望,后面又说,知道不能轻易实现,只好把这种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箫声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那么这里又是什么与什么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看出壮志难酬之悲。
(三)课堂总结师:正是这些让他感到可悲可叹,好,让我们再来自由朗读一下2、3两段,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
要读出苏轼散文的舒卷自如,恣肆雄健的气势。
(如果同学们有特别难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Ps:板书设计赤壁赋苏轼「古今对比----- ►英雄不在之悲乐_k歌 --------- 箫声悲Y 短暂与永恒对比---------------------- ►人生短暂之悲< 理想与现实对比--------- ►壮志难酬之悲第三课时一、复习式导入3'(一)学生背诵第二三两段。
(四)老师引课师:苏轼泛舟,夜游赤壁,面对那里优美的景色,苏轼感到心情舒畅,但是箫声和歌声引发了他心中的悲意。
那悲什么呢?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有英雄不在之悲,人生苦短之悲,有壮志难酬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