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精品教案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赤壁赋》课堂实录及反思

《赤壁赋》课堂实录及反思

04
课后反思
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授《赤壁赋》时,我采用了讲解、小组讨论和个人朗诵等多种方法。经过 反思,我认为讲解部分过于主导,小组讨论和个人朗诵环节可以更加深入。
技术运用
在课堂中,我使用了PPT来辅助教学,但发现有些内容过于繁杂,导致学生注意 力分散。未来应更加精炼内容,并考虑其他教学工具。
互动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 主题、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鼓励学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
跨学科融合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 、艺术等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
识视野,培养其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实践 等活动,将课堂所学与实践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教学
《赤壁赋》课堂实录 及反思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课堂导入 • 课堂实施 • 课堂总结 • 课后反思 • 教学建议与展望
01
课堂导入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在《赤壁赋》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首先介绍了苏轼的 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即苏轼 被贬官至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
情感铺垫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的壮观场景,以及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影像,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 境,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互动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预习时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02
课堂实施
课文讲解
01 讲解背景
介绍《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包括苏轼的生平、 文学成就以及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
教材与实际结合

【教育资料】《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李文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李文学习专用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李文《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这是一篇很经典的赋,既有赋的特点,又有苏轼的特色,教参上是安排了三课时,我因为听课也用了三课时,因为这是第三册的最后一课。

我讲公开课时只讲了这课的第三课时,怕大家对我的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就简单的把上两个课时的思路写了一下,希望各位老师能毫不留情的对我的授课过程和内容进行批判!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四)、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八)、老师点出重点词语和句子1、望既望属白露所如所知冯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九)出示第一章.1.与学生一起学习.2.让学生体会作者提它的用意.(十),找个别学生翻译第一段.(十一)布置作业1,背颂第一段,预习二三段.2,让学生翻译第一段,交作业.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二)让学生读第二段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美人和袅袅缕嫠妇舞泣(使动用法)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三)让学生翻译第二段,教师纠正错误(四)找学生读第四段(五)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六)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愀然正襟危坐固匏樽属须臾活用:1,乌雀南飞(南)2.西望夏口(西)3,东望武昌(东)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 4,顺流而东也.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6,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句子:1,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以于引导的被动句) 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七)让学生翻译第三段(八)教师点评,指出翻译中的不足.(八)布置作业1,背诵三四两段2,翻译这两段3,预习最后两段第三课时播放赤壁赋的FLASH朗诵让同学们和听课老师和评委们入场.授课地点:一中多媒体教室学生:高二18班全体学生听众:全校教师上课铃响起,班长喊起立,教师回礼,开始上课.教学过程:师:上一节结束时,老师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完成二段和三段的背诵,由于时间关系,现在请大家一起背诵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生:大声的背诵.师: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里,老师知道大家已经很熟练的背了下来,第三段我也希望同学们背的能和这一段一样熟练.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一起读本课时的学习目标.生: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师:好了.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这一节的主要学习任务了,那么我处带着这三个目标再一次的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的情怀,一起听课文朗诵.(FLASH演示)师:好了.我们刚才又一次的感受了作者游赤壁时的情怀,现在我们首先来学习课文四五段,看作者写了什么样的内容.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对照着课下的注释来疏通文章的大意,一会儿我找两个同学试着翻译一下这两段.师:时间到.我们先看大屏幕,我找一个同学解释这些重点词语.生:1,盈虚:盈,满;虚,缺.2,消长:消减和增长.3,盖:表示假设语气.4,无尽藏:出于佛家语无尽藏海,意思是像海之能包罗万物.在本文中,可翻译成无尽的宝藏.5,适:享有.6,肴核:菜肴和果品.7,狼籍:凌乱.也作狼藉.8,枕藉:互相枕着垫着.师:**同学回答的很好,就是中间看了两次书,说名还没有记到脑子里,课下再多看几遍.我这里重点强调一下藏字和枕藉这两个词语.前者在课文中的意思翻译成宝藏就行了;枕藉中藉字应读jie4,还有一个词慰藉,也读这个音,大家一定要记住.师:好了.关于这两段的字词就说到这里,我现在分别找两个同学分别翻译这两个自然段,由于两段放在一起长,我们找两个同学,一个从四段开头翻译到四段三行末而又何羡乎?另一个同学从且夫天地之间到五段末.生: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的流去,时断时缺的月亮像那样的不断的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没有尽头,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师:这个同学翻译的很正确,很好!请坐!老师强调一个地方,一是盖字,刚才在重点词语里说过的,用在这个句子的开头,表示假设语气,整个句子是说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 生:再说,天地直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下两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不会翻译了.师:耳朵听到了才能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好,你继续翻译.生: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共同享受.客人听后笑了,洗净杯子.重新喝酒.菜肴果品已经吃完了,杯盘杂乱的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不知不觉的东方已经亮了.师:这个同学翻译的也很不错,只是其中有一处不知道该如何翻译它,其中一处漏了几个词.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老师替他翻译了.另一处是相与枕藉乎舟中这句中乎舟中给漏了.同学们一起说,应该怎么翻译?生:在舟中.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对!除了这两处外,这个同学很好的把握了这一段的内容.希望这个同学在以后会做得更出色! 师:刚才我们疏通了四五两段的文意,下面我们把全文中每一段的段意归结一下,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去组织自己将要表述的语言.生:第一段主要是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月夜游赤壁的情景.师:非常好!时间,人物,事件归结得很全面.出示幻灯片内容:1,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师:同学们能说出文章中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生: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生: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师: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原句找出了作者给我们刻画出的诗情画意的境界.那么第二段又有什么变化呢?主要写了什么?生:写有客吹箫,箫声悲凉.师:这个同学归结的很简练.老师很喜欢你能这样表述.上文我们一起和作者在诗情画意的境界中游览了一番,作者和客有什么感受呢?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生:饮酒乐甚.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对,饮酒乐甚,感情是乐.怎么就发生了转变呢?生:因为一个客吹箫.师:怎么一个客吹箫就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呢?生:因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生:还有两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师:对!箫声起,悲意生,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大屏幕显示:2,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师:同学们再看看第三段又写了什么内容呢?生:写客人解释箫声悲凉的原因,感慨人生短促.师: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呢?生:主客一问一答的形式.师:文中提到了哪个历史人物呢?生:曹操.师:文中提到了三国时的英雄曹操,目的在于告诉我们什么?生:说他是一个英雄.生:不对.重点落在了而今安在哉?师:这句话是说什么的?生:英雄豪杰,也和万物一样,不过是过眼烟云.师:在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词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字?生: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生:还有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本段就是同过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英雄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大屏幕显示:3,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又提到了水和月.师:提水和月是为了说什么?生:谈到了变和不变.师:说得好!这是写景,书抒情,还是说理?生:说理.师:还提到了哪一个方面呢?生:取何不取师:对.这也是说理吧?生:是的.生:文张还提到了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针对什么而谈的呢? 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师:本段还提到了逝者如斯,历史上谁也说过这样的话? 生:孔子.出自: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师:大屏幕显示:4,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师:最后再来看第五段的大意,谁能说一下?生:客人喜而笑,洗盏更酌.师:归结的好!能用原文回答,而且也很简洁.同学们看大屏幕:5,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师: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师: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本文每段的大意.现在握0解决学习目标中的第二个问题,本文的情感是怎么变化的.生:先是乐,由第二段开头的饮酒乐甚可以看出来.生:然后客有吹洞箫者,转而为悲.生:最后又转悲为喜,由客喜而笑.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我们在总结各段的大意时已经明白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老师怎么总结的.情感线索:乐: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悲: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喜: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师:现在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感情线索,现在再回头看课文,看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哪些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先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谈起吧.生:开头一段写了游赤壁时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写景.生:第四段写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是说理.生:全文有从乐到悲再到喜的感情变幻.是抒情.师:说得好!同学们教好的把握了全文内容.我们把这几个同学的说法合在一起,就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师:再想.本文的题目是什么?生:赤壁赋.师:那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什么?生:赋.师:赋有什么特点?生: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文,体物写志”,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抒写情志。

高二语文赤壁赋教学实录第三课时

高二语文赤壁赋教学实录第三课时

高二语文赤壁赋教学实录第三课时第三课时师:现在进行朗读测评。

请生1朗读《赤壁赋》前两节。

(因为要打分,学生1比较有感情的朗读。

)师:亮出你们的分数。

(全体学生高举右手,满分为五分,伸出三根手指的人较多,评四分的较少。

生1给自己评一分。

)师:放下。

生1,你怎么只给自己一分?生1:我本来我是可以读得更好,但开始没进入状态,还读错一个“顷”。

读到萧声时才有感觉。

师:你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这是好事情。

最终评分:三点五分。

(教师将分数写在记分册上。

)可以想象,当无尽的忧伤随着萧声传入苏轼的耳膜又扩散到辽阔的江面上,那是怎样一种宏壮扩大又无限悠远的忧伤啊。

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后三节,理解客人为何而悲,主人何以解悲。

先请大家听我的朗读,同时思考,这段的层次是怎样来划分的?(师读)生2:分两层,第一层到“而今安在哉”。

师:有不同看法吗?生3:这段是一问一答,第一层应该在“何为其然也”。

(多数学生点头示意有道理)师:还有其他想法吗?(见没有)我要说两个同学说的都有道理,生3是在大层次上切分的,生2是从小层次来切分的?是不是听得有点迷惑了?换句话说,生4划分的层次没有错,但是第二层是不是还有些长?还需要作进一步切分。

这就需要我们再分小层。

只有学会从不同层面由大到小来理清文段的结构层次,才有真正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

师:客人的回答内容分这两层,大家同意么?生:同意。

师:“同意”也得说说理由。

你说——生4:前面说的主要是古代的事,举了曹操的例子。

后面回到眼前,写“吾与子”了。

生5:“况”是个连词,表示另有一层。

以前你说《陈情表》的时候,就说了“况”“且”“但”三个连词,表示三层的。

师:很好,不愧是我的学生。

(学生笑)分析文章结构,不仅可以从内容、叙述对象上来考虑,还可以着眼于能体现层次关系的关联词等“语文形式”。

再这里,我还想就这种形式说说我的看法。

请大家看客人回答的内容。

第一层是三个文句,在形式上基本一致,可以合并为一层了。

(完整word版)《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完整word版)《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

(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尤其“不敢默视”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王安石罢相后,几个监察御史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生1(脱口而出):为什么会叫“乌台诗案"?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

今天我们要学的前《赤壁赋》正记录了苏轼从失意矛盾中超脱的心路历程。

师:现在同学们一起来看课文标题“赤壁赋”,同学们对“赋”了解多少?生2:刚学的《诗经》“六义”有赋、比、兴。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是铺陈排比。

师:说得非常好.“赋”原先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到汉朝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赤壁赋”的“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汉有大赋,铺陈扬厉;六朝骈赋,铺陈对仗;唐朝律赋,铺陈对仗,平仄用韵.至此“赋”被层层束缚,已无法写了。

于是宋朝文人对“赋”进行改革,产生了文赋,突破声律对仗,自由挥洒,杂入大量散句,故称文赋。

但文赋仍保留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

客多是虚拟的,用于流露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主则用于表现作者的主导思想,他们共同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矛盾困惑。

[第一环节,师简介写作背景、文体知识导入新课]师:标题“赤壁赋”其实可以理解为“赋赤壁”,用“赋"的形式写赤壁。

假设我们同学游览了赤壁,让你们来写赤壁,你们觉得可以写哪些内容?生(杂然答道):自然风景、历史人物┅┅师:那么,《赤壁赋》有没有写自然风物和历史人文?如果有,请找出相关段落。

《赤壁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课堂实录赤壁赋课堂实录通过对课文内容深刻细致的分析,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旷达情怀。

老师: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快乐颜”;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有着如何样的思想态度。

(课件:课题《赤壁赋》)第一,让我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一是诵读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一是体验作者情感,明白得作者的人一辈子感悟。

下面,我们听录音,听录音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校正自己的读音。

一是整体感知全文的情感变化,并依据情感变化划分全文的段落(课件)。

专门提示,快速把握全文的情感变化,能够从查找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的词语入手。

(课件:录音播放)老师:哪些同学找到了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学生1:第二段第一行的“因此饮酒乐甚”,其中的“乐”字。

学生2:第三段最后的“托遗响于悲风”,其中的“悲”字。

学生3:第三段第一行的“苏子愀然”的“愀”字,表示容色改变,也是情绪变化的标志。

学生4:最好一段的“客喜而笑”的“喜”“笑”,表示快乐。

老师:同学们找的都专门正确,把这几个同学的答案综合起来确实是全文的情感变化的过程,同时,文章的段落划分也就比较清晰明了了(课件)。

全文的感情变化确实是“乐——悲——乐”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读一遍,摸索第一自然段都写了哪些内容?或者说乐在何处?(课件,学生读完)学生1:有时刻和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学生2:有漂亮的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学生3:还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如此专门精妙的感受。

《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1《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赤壁赋》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运用文学知识分析文学作品,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体验文学的美感和趣味。

3. 帮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写出感人至深的散文或诗歌。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赤壁赋》为中心,围绕历史背景、作者简介、诗句鉴赏、主题思考、写作等方面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呈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2. 诵读《赤壁赋》教师可以分段分句进行诵读,同时注重语音语调、情感感染、形象塑造等方面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

3. 作者简介和作品解读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思想、作品创作背景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赤壁赋》的内在含义,激发他们对苏轼的赞赏和敬意。

4. 诗句鉴赏教师可以以《赤壁赋》中的诗句为突破口,教授学生文学鉴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清高、豁达和才情。

5. 人物塑造的分析教师可以通过《赤壁赋》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情感表达和思想倾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作家心境。

6. 主题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赤壁赋》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7. 作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诗句或文段,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者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教学,包括诵读、讲解、讨论、分析、思考和写作等多种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同时提高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总结通过对《赤壁赋》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认识这一文学名篇,深入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经过对《赤壁赋》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意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教学,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3)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3)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3)生:开头一段写了游赤壁时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写景.生:第四段写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是说理.生:全文有从乐到悲再到喜的感情变幻.是抒情.师:说得好!同学们教好的把握了全文内容.我们把这几个同学的说法合在一起,就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师:再想.本文的题目是什么?生:赤壁赋.师:那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什么?生:赋.师:赋有什么特点?生: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文,体物写志”,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事物,抒写情志。

师:对!它应是属于韵文的范畴.拿我们拿第一段为例,找一下第一段的韵脚.生:间,天,然,仙.师:很正确!前面几句有韵脚吗?生:没有.师:是的.课下大家可以把四五段的韵脚也找出来,你会发现,它们押韵是很自由的,中间还可以换韵的,很自由.这就是苏轼此篇赋的另一个特点:以文为赋: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师:我们再一起回忆一下本课我们讲的三个问题: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师:谁还有不理解的?生:没有了.师:那就打开我们的课堂练习,做前面的九个小题.做时看清题干,看有的题是不是有答案,没有的话该怎么去设计答案?看有些题干"问"的严密吗,如果不严密,又该怎么"问"?剩下了五分钟的时间,学生做题,老师巡视.下课铃声起,下课!。

《赤壁赋》第3课时学案

《赤壁赋》第3课时学案

《赤壁赋》第3课时学案《赤壁赋》第3课时学案第3课时学习目标:1、欣赏苏子与客泛舟赤壁的美景。

2、品读苏轼复杂而多变的情感及其深邃的哲思与感悟。

(重点、难点)3、感受苏轼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乐观旷达的精神情怀。

4、学习本文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写作手法。

【资料链接】(请认真阅读下面资料,这将有利于你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苏轼坎坷的人生。

(知人论世)1069因苏轼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有人则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受尽了诟辱折磨,几近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元丰三年(1080),侥幸获释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为了帮补生计,便带领家人在门口东面的髙垄之地开垦荒地进行耕作,“东坡居士”的别号便由此而来。

在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苏轼两次漫游黄州赤壁,写下了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病逝,哲宗继位,苏轼被召回朝,但随后又遭贬到惠州(今广州)、儋州(今海南岛),最后病死常州。

苏轼在宦海沉浮的坎坷人生中,留下了累累的'诗文。

2、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部分佳作,让我们一起感受他精神与情怀。

(文如其人)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赤壁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课堂实录
对话一:
生:苏轼没有悲观失望,而是积极进取,从“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各一方”这一句就可以看出来。
师:“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各一方”是当时社会流行的歌词吗?
生:“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各一方”是苏轼“饮酒乐甚”之后即兴所作的歌词。
师:“美人”指美丽的人吗?
生:古人常用“美人”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在这里“美人”比君,表现了他积极入世、对现实不绝望的情怀。
三、创设情境,各抒己见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我引导同学们走近苏轼、走进《赤壁赋》,去体会、感悟苏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师:苏轼在遭遇人生挫折的时候是怎样处理的?请找出文中有关语句来分。
(这个问题提出后,首先让每个同学独立思考五六分钟,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以一个平等对话者的姿态融入其中,参与讨论。)
生:“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苏轼在黄州就曾为救弃儿解相助。
……
师:请大家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象苏轼一样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作者还有谁?他们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
生:屈原身系楚国却遭嫉被疏,最后自投罗,以身殉国。
生: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被赐金放还,“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狂歌痛饮。
生:苏轼没有因仕途的失意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三国时代英雄辈出,苏轼何以独写曹操、周瑜?
生:是因为他渴望自己如曹操、周瑜那样建功立业、施展抱负。虽然当时无遇害,远贬异地,但他并未放弃忠君用世的理想。
生:苏轼虽然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一句看,苏轼当时情绪有点消沉颓废。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及其写赤壁赋的时代背景,“乌台诗案”。

2.理清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和思想内容,叙事,抒情,说理三者关系。

3.读懂苏轼的人生价值观,人生逆境时旷达乐观的胸襟情怀。

4.有节奏地朗读全文、背诵和默写赤壁赋。

【教学重点】苏轼的人生思想观,赋文的语言魅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课我们学过韩愈散文的代表作《师说》,韩愈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请问同学们,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的文章,谁的文章成就最高呢?答案是苏轼。

或者问,你们读过他们的古文吗?你们最喜欢“唐宋八大家”里的哪一位?南宋学者李耆卿的《文章精义》,说过“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以前,我们学过苏轼的一些诗文,《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雨后其一》《望湖楼醉书其一》《水调歌头》《江城子二首》《卜算子》《定风波》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5赤壁赋(2)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5赤壁赋(2)

赏景品情悟人生---《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主客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情趣与理趣。

3.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文中主客情感变化的过程。

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情趣与理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

公元1079年,湖北的黄州迎来了一位满心伤痛的诗人,大家猜一猜这位诗人是谁?对,他就是苏轼。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苏轼的《赤壁赋》,体会一下当年苏轼泛舟赤壁时的心情。

二、情感思路朗诵课文,从中在勾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明确:第二段第一行的“于是饮酒乐甚”,其中的“乐”字。

第三段第一行的“苏子愀然”的“愀”字,表示容色改变,也是情绪变化的标志。

第三段最后的“托遗响于悲风”,其中的“悲”字。

最后一段的“客喜而笑”的“喜”“笑”,表示高兴。

本文情感思路:乐--悲--乐。

作者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为什么乐?为什么喜?又为什么转悲为喜了呢?需小组讨论作答。

三、赏“乐”之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指出我们人生当中有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赤壁泛舟,四美俱全。

请找出这四美的句子。

明确:良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乐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赏心: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之下的这幅月色之图,非常的美丽,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这番美景描绘出来。

明确:月夜泛舟赤壁,一袭月光泻在这万顷碧水之上,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来,波光粼粼。

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开阔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胧,如梦似幻,真可谓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真是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这是一篇很经典的赋,既有赋的特点,又有苏轼的特色,教参上是安排了三课时,我因为听课也用了三课时,因为这是第三册的最后一课。

我讲公开课时只讲了这课的第三课时,怕大家对我的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就简单的把上两个课时的思路写了一下,希望各位老师能毫不留情的对我的授课过程和内容进行批判!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1、望既望属白露所如所知冯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1.与学生一起学习.2.让学生体会作者提它的用意.(十一)布置作业1,背颂第一段,预习二三段.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二)让学生读第二段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舞泣(使动用法)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四)找学生读第四段(五)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六)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活用:1,乌雀南飞(南)2.西望夏口(西)3,东望武昌(东)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4,顺流而东也.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句子:1,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以"于"引导的"被动句") 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八)布置作业1,背诵三四两段3,预习最后两段第三课时授课地点:一中多媒体教室学生:高二18班全体学生听众:全校教师上课铃响起,班长喊起立,教师回礼,开始上课.教学过程:师:上一节结束时,老师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完成二段和三段的背诵,由于时间关系,现在请大家一起背诵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生:大声的背诵.师: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里,老师知道大家已经很熟练的背了下来,第三段我也希望同学们背的能和这一段一样熟练.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一起读本课时的"学习目标".生: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师:好了.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这一节的主要学习任务了,那么我处带着这三个目标再一次的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的情怀,一起听课文朗诵.(FLASH演示)师:时间到.我们先看大屏幕,我找一个同学解释这些重点词语.生:1,盈虚:盈,满;虚,缺.2,消长:消减和增长.3,盖:表示假设语气.5,适:享有.6,肴核:菜肴和果品.7,狼籍:凌乱.也作狼藉.8,枕藉:互相枕着垫着.生: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的流去,时断时缺的月亮像那样的不断的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没有尽头,又何必羡慕它们呢!生:再说,天地直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下两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生: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共同享受. 客人听后笑了,洗净杯子.重新喝酒.菜肴果品已经吃完了,杯盘杂乱的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不知不觉的东方已经亮了.生:在舟中.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对!除了这两处外,这个同学很好的把握了这一段的内容.希望这个同学在以后会做得更出色!师:刚才我们疏通了四五两段的文意,下面我们把全文中每一段的段意归结一下,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去组织自己将要表述的语言.生:第一段主要是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月夜游赤壁的情景.师:非常好!时间,人物,事件归结得很全面.出示幻灯片内容:1,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师:同学们能说出文章中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生: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生: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师: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原句找出了作者给我们刻画出的"诗情画意"的境界.那么第二段又有什么变化呢?主要写了什么?生:写有客吹箫,箫声悲凉.师:这个同学归结的很简练.老师很喜欢你能这样表述.上文我们一起和作者在诗情画意的境界中游览了一番,作者和客有什么感受呢?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生:饮酒乐甚.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对,"饮酒乐甚",感情是"乐".怎么就发生了转变呢?生:因为一个客吹箫.师:怎么一个客吹箫就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呢?生:因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师:对!箫声起,悲意生,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大屏幕显示:2,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师:同学们再看看第三段又写了什么内容呢?生:写客人解释箫声悲凉的原因,感慨人生短促.师: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呢?生:主客一问一答的形式.师:文中提到了哪个历史人物呢?生:曹操.师:文中提到了三国时的英雄曹操,目的在于告诉我们什么?生:说他是一个英雄.生:不对.重点落在了"而今安在哉"?师:这句话是说什么的?生:英雄豪杰,也和万物一样,不过是过眼烟云.生:<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本段就是同过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英雄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大屏幕显示:3,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又提到了"水和月".师:提水和月是为了说什么?生:谈到了"变和不变".师:说得好!这是写景,书抒情,还是说理?生:说理.师:还提到了哪一个方面呢?生:取何不取师:对.这也是说理吧?生:是的..生:文张还提到了"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针对什么而谈的呢?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师:本段还提到了"逝者如斯",历史上谁也说过这样的话?生:孔子.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师:大屏幕显示:4,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师:最后再来看第五段的大意,谁能说一下?生:客人喜而笑,洗盏更酌.师:归结的好!能用原文回答,而且也很简洁.同学们看大屏幕:5,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师: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师: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本文每段的大意.现在握0解决学习目标中的第二个问题,本文的情感是怎么变化的.生:先是"乐",由第二段开头的"饮酒乐甚"可以看出来.生:然后客有吹洞箫者,转而为悲.生:最后又转悲为"喜",由"客喜而笑".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我们在总结各段的大意时已经明白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老师怎么总结的.情感线索:乐: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悲: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喜: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师:现在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感情线索,现在再回头看课文,看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哪些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先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谈起吧.生:开头一段写了游赤壁时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写景.生:第四段写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是说理.生:全文有从乐到悲再到喜的感情变幻.是抒情.师:说得好!同学们教好的把握了全文内容.我们把这几个同学的说法合在一起,就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师:再想.本文的题目是什么?生:赤壁赋.师:那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什么?生:赋.师:赋有什么特点?师:对!它应是属于韵文的范畴.拿我们拿第一段为例,找一下第一段的韵脚.生:间,天,然,仙.师:很正确!前面几句有韵脚吗?生:没有.师:是的.课下大家可以把四五段的韵脚也找出来,你会发现,它们押韵是很自由的,中间还可以换韵的,很自由.这就是苏轼此篇赋的另一个特点:以文为赋:师:我们再一起回忆一下本课我们讲的三个问题: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师:谁还有不理解的?生:没有了.师:那就打开我们的课堂练习,做前面的九个小题.做时看清题干,看有的题是不是有答案,没有的话该怎么去设计答案?看有些题干"问"的严密吗,如果不严密,又该怎么"问"?剩下了五分钟的时间,学生做题,老师巡视.下课铃声起,下课!。

《赤壁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课堂实录

【教学背景】
新语文课程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之际写的名篇佳作,语言精练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又凝聚着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思考。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苏轼豪放洒脱的的性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意识,从而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时,能够保持教为积极的心态。

【走入《赤壁赋》】
一、知人论世,有备而学
为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章内容,课前我首先布置同学通过自己翻阅手头参考书、上网等手段了解与《赤壁赋》相关的苏轼写作本文时的经历和背景,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写在投影片上,教师选择其中与本课教学目标关系紧密的在课堂上投影。

例如: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被贬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罪人”,
宋神宗规定他“不得擅去安置处”“不得签署公事”,应“思故而自新”,可以说他当时
几乎丧失了人生自由,但他没有消沉颓废,而是以乐观豁达的精神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并给后人留下了《赤壁赋》等名篇佳作。

二、整体感知,披文入情
《赤壁赋》是高中必修一的课文,同学们已经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给他们一节课的时间,借助注释,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教学辅导书》等,自主、合作解决阅读障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学生只有整体感知文本,熟悉文本内容,才能披文入情,理解文本的深邃内涵,为下一步的探究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是新课标的一个突出特点,但积累文言知识不同于积累现代汉语知识,一方面,汉语变迁造成了语言障碍,另一方面,古代社会生活习俗我们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依*背诵,让学生熟读大量的课文来打好基础,以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的。

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

再者,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设想《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必修②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应该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本文句式骈散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归纳:①生命平庸。

②人生短暂。

归纳:①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

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

②从“物各有主”来提出要顺其自然。

(说明: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不难,难点是归纳概括主客各自的观点。

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

)(2)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这是一篇很经典的赋,既有赋的特点,又有苏轼的特色,教参上是安排了三课时,我因为听课也用了三课时,因为这是第三册的最后一课。

我讲公开课时只讲了这课的第三课时,怕大家对我的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就简单的把上两个课时的思路写了一下,希望各位老师能毫不留情的对我的授课过程和内容进行批判!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四)、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八)、老师点出重点词语和句子1、望既望属白露所如所知冯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九)出示<诗经.陈风.月出>第一章.1.与学生一起学习.2.让学生体会作者提它的用意.(十),找个别学生翻译第一段.(十一)布置作业1,背颂第一段,预习二三段.2,让学生翻译第一段,交作业.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二)让学生读第二段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美人和袅袅缕嫠妇舞泣(使动用法)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三)让学生翻译第二段,教师纠正错误(四)找学生读第四段(五)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六)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愀然正襟危坐固匏樽属须臾活用:1,乌雀南飞(南)2.西望夏口(西)3,东望武昌(东)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4,顺流而东也.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6,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句子:1,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以\"于\"引导的\"被动句\")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七)让学生翻译第三段(八)教师点评,指出翻译中的不足.(八)布置作业1,背诵三四两段2,翻译这两段3,预习最后两段第三课时播放\"赤壁赋\"的FLASH朗诵让同学们和听课老师和评委们入场.授课地点:一中多媒体教室学生:高二18班全体学生听众:全校教师上课铃响起,班长喊起立,教师回礼,开始上课.教学过程:师:上一节结束时,老师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完成二段和三段的背诵,由于时间关系,现在请大家一起背诵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生:大声的背诵.师: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里,老师知道大家已经很熟练的背了下来,第三段我也希望同学们背的能和这一段一样熟练.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一起读本课时的\"学习目标\".生: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师:好了.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这一节的主要学习任务了,那么我处带着这三个目标再一次的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的情怀,一起听课文朗诵.(FLASH演示)师:好了.我们刚才又一次的感受了作者游赤壁时的情怀,现在我们首先来学习课文四五段,看作者写了什么样的内容.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对照着课下的注释来疏通文章的大意,一会儿我找两个同学试着翻译一下这两段.师:时间到.我们先看大屏幕,我找一个同学解释这些重点词语.生:1,盈虚:盈,满;虚,缺.2,消长:消减和增长.3,盖:表示假设语气.4,无尽藏:出于佛家语\"无尽藏海\",意思是\"像海之能包罗万物\".在本文中,可翻译成\"无尽的宝藏\".5,适:享有.6,肴核:菜肴和果品.7,狼籍:凌乱.也作狼藉.8,枕藉:互相枕着垫着.师:**同学回答的很好,就是中间看了两次书,说名还没有记到脑子里,课下再多看几遍.我这里重点强调一下\"藏\"字和\"枕藉\"这两个词语.前者在课文中的意思翻译成\"宝藏\"就行了;\"枕藉\"中\"藉\"字应读\"jie4\",还有一个词\"慰藉\",也读这个音,大家一定要记住.师:好了.关于这两段的字词就说到这里,我现在分别找两个同学分别翻译这两个自然段,由于两段放在一起长,我们找两个同学,一个从四段开头翻译到四段三行末\"而又何羡乎?\"另一个同学从\"且夫天地之间\"到五段末.生: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的流去,时断时缺的月亮像那样的不断的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没有尽头,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师:这个同学翻译的很正确,很好!请坐!老师强调一个地方,一是\"盖\"字,刚才在重点词语里说过的,用在这个句子的开头,表示\"假设语气\",整个句子是说\"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生:再说,天地直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下两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不会翻译了.师:耳朵听到了才能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 好,你继续翻译.生: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共同享受. 客人听后笑了,洗净杯子.重新喝酒.菜肴果品已经吃完了,杯盘杂乱的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不知不觉的东方已经亮了.师:这个同学翻译的也很不错,只是其中有一处不知道该如何翻译它,其中一处漏了几个词.\"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老师替他翻译了.另一处是\"相与枕藉乎舟中\"这句中\"乎舟中\"给漏了.同学们一起说,应该怎么翻译?生:在舟中.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对!除了这两处外,这个同学很好的把握了这一段的内容.希望这个同学在以后会做得更出色!师:刚才我们疏通了四五两段的文意,下面我们把全文中每一段的段意归结一下,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去组织自己将要表述的语言.生:第一段主要是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月夜游赤壁的情景.师:非常好!时间,人物,事件归结得很全面.出示幻灯片内容:1,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师:同学们能说出文章中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生: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生: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师: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原句找出了作者给我们刻画出的\"诗情画意\"的境界.那么第二段又有什么变化呢?主要写了什么?生:写有客吹箫,箫声悲凉.师:这个同学归结的很简练.老师很喜欢你能这样表述.上文我们一起和作者在诗情画意的境界中游览了一番,作者和客有什么感受呢?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生:饮酒乐甚.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对,\"饮酒乐甚\",感情是\"乐\".怎么就发生了转变呢?生:因为一个客吹箫.师:怎么一个客吹箫就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呢?生:因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生:还有两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师:对!箫声起,悲意生,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大屏幕显示:2,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师:同学们再看看第三段又写了什么内容呢?生:写客人解释箫声悲凉的原因,感慨人生短促.师: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呢?生:主客一问一答的形式.师:文中提到了哪个历史人物呢?生:曹操.师:文中提到了三国时的英雄曹操,目的在于告诉我们什么?生:说他是一个英雄.生:不对.重点落在了\"而今安在哉\"?师:这句话是说什么的?生:英雄豪杰,也和万物一样,不过是过眼烟云.师:在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词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字?生:<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生:还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本段就是同过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英雄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大屏幕显示:3,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又提到了\"水和月\".师:提水和月是为了说什么?生:谈到了\"变和不变\".师:说得好!这是写景,书抒情,还是说理?生:说理.师:还提到了哪一个方面呢?生:取何不取师:对.这也是说理吧?生:是的.生:文张还提到了\"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针对什么而谈的呢?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师:本段还提到了\"逝者如斯\",历史上谁也说过这样的话?生:孔子.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师:大屏幕显示:4,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师:最后再来看第五段的大意,谁能说一下?生:客人喜而笑,洗盏更酌.师:归结的好!能用原文回答,而且也很简洁.同学们看大屏幕:5,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师: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师: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本文每段的大意.现在握0解决学习目标中的第二个问题,本文的情感是怎么变化的.生:先是\"乐\",由第二段开头的\"饮酒乐甚\"可以看出来.生:然后客有吹洞箫者,转而为悲.生:最后又转悲为\"喜\",由\"客喜而笑\".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我们在总结各段的大意时已经明白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老师怎么总结的.情感线索:乐: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悲: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喜: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师:现在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感情线索,现在再回头看课文,看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哪些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先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谈起吧.生:开头一段写了游赤壁时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写景.生:第四段写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是说理.生:全文有从乐到悲再到喜的感情变幻.是抒情.师:说得好!同学们教好的把握了全文内容.我们把这几个同学的说法合在一起,就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师:再想.本文的题目是什么?生:赤壁赋.师:那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什么?生:赋.师:赋有什么特点?生: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文,体物写志”,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抒写情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