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精品教案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课堂实录及反思
04
课后反思
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授《赤壁赋》时,我采用了讲解、小组讨论和个人朗诵等多种方法。经过 反思,我认为讲解部分过于主导,小组讨论和个人朗诵环节可以更加深入。
技术运用
在课堂中,我使用了PPT来辅助教学,但发现有些内容过于繁杂,导致学生注意 力分散。未来应更加精炼内容,并考虑其他教学工具。
互动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 主题、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鼓励学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
跨学科融合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 、艺术等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
识视野,培养其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实践 等活动,将课堂所学与实践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教学
《赤壁赋》课堂实录 及反思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课堂导入 • 课堂实施 • 课堂总结 • 课后反思 • 教学建议与展望
01
课堂导入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在《赤壁赋》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首先介绍了苏轼的 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即苏轼 被贬官至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
情感铺垫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的壮观场景,以及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影像,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 境,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互动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预习时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02
课堂实施
课文讲解
01 讲解背景
介绍《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包括苏轼的生平、 文学成就以及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
教材与实际结合
【教育资料】《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李文学习专用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李文《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这是一篇很经典的赋,既有赋的特点,又有苏轼的特色,教参上是安排了三课时,我因为听课也用了三课时,因为这是第三册的最后一课。
我讲公开课时只讲了这课的第三课时,怕大家对我的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就简单的把上两个课时的思路写了一下,希望各位老师能毫不留情的对我的授课过程和内容进行批判!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四)、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八)、老师点出重点词语和句子1、望既望属白露所如所知冯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九)出示第一章.1.与学生一起学习.2.让学生体会作者提它的用意.(十),找个别学生翻译第一段.(十一)布置作业1,背颂第一段,预习二三段.2,让学生翻译第一段,交作业.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二)让学生读第二段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美人和袅袅缕嫠妇舞泣(使动用法)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三)让学生翻译第二段,教师纠正错误(四)找学生读第四段(五)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六)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愀然正襟危坐固匏樽属须臾活用:1,乌雀南飞(南)2.西望夏口(西)3,东望武昌(东)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 4,顺流而东也.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6,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句子:1,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以于引导的被动句) 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七)让学生翻译第三段(八)教师点评,指出翻译中的不足.(八)布置作业1,背诵三四两段2,翻译这两段3,预习最后两段第三课时播放赤壁赋的FLASH朗诵让同学们和听课老师和评委们入场.授课地点:一中多媒体教室学生:高二18班全体学生听众:全校教师上课铃响起,班长喊起立,教师回礼,开始上课.教学过程:师:上一节结束时,老师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完成二段和三段的背诵,由于时间关系,现在请大家一起背诵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生:大声的背诵.师: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里,老师知道大家已经很熟练的背了下来,第三段我也希望同学们背的能和这一段一样熟练.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一起读本课时的学习目标.生: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师:好了.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这一节的主要学习任务了,那么我处带着这三个目标再一次的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的情怀,一起听课文朗诵.(FLASH演示)师:好了.我们刚才又一次的感受了作者游赤壁时的情怀,现在我们首先来学习课文四五段,看作者写了什么样的内容.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对照着课下的注释来疏通文章的大意,一会儿我找两个同学试着翻译一下这两段.师:时间到.我们先看大屏幕,我找一个同学解释这些重点词语.生:1,盈虚:盈,满;虚,缺.2,消长:消减和增长.3,盖:表示假设语气.4,无尽藏:出于佛家语无尽藏海,意思是像海之能包罗万物.在本文中,可翻译成无尽的宝藏.5,适:享有.6,肴核:菜肴和果品.7,狼籍:凌乱.也作狼藉.8,枕藉:互相枕着垫着.师:**同学回答的很好,就是中间看了两次书,说名还没有记到脑子里,课下再多看几遍.我这里重点强调一下藏字和枕藉这两个词语.前者在课文中的意思翻译成宝藏就行了;枕藉中藉字应读jie4,还有一个词慰藉,也读这个音,大家一定要记住.师:好了.关于这两段的字词就说到这里,我现在分别找两个同学分别翻译这两个自然段,由于两段放在一起长,我们找两个同学,一个从四段开头翻译到四段三行末而又何羡乎?另一个同学从且夫天地之间到五段末.生: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的流去,时断时缺的月亮像那样的不断的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没有尽头,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师:这个同学翻译的很正确,很好!请坐!老师强调一个地方,一是盖字,刚才在重点词语里说过的,用在这个句子的开头,表示假设语气,整个句子是说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 生:再说,天地直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下两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不会翻译了.师:耳朵听到了才能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好,你继续翻译.生: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共同享受.客人听后笑了,洗净杯子.重新喝酒.菜肴果品已经吃完了,杯盘杂乱的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不知不觉的东方已经亮了.师:这个同学翻译的也很不错,只是其中有一处不知道该如何翻译它,其中一处漏了几个词.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老师替他翻译了.另一处是相与枕藉乎舟中这句中乎舟中给漏了.同学们一起说,应该怎么翻译?生:在舟中.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对!除了这两处外,这个同学很好的把握了这一段的内容.希望这个同学在以后会做得更出色! 师:刚才我们疏通了四五两段的文意,下面我们把全文中每一段的段意归结一下,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去组织自己将要表述的语言.生:第一段主要是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月夜游赤壁的情景.师:非常好!时间,人物,事件归结得很全面.出示幻灯片内容:1,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师:同学们能说出文章中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生: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生: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师: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原句找出了作者给我们刻画出的诗情画意的境界.那么第二段又有什么变化呢?主要写了什么?生:写有客吹箫,箫声悲凉.师:这个同学归结的很简练.老师很喜欢你能这样表述.上文我们一起和作者在诗情画意的境界中游览了一番,作者和客有什么感受呢?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生:饮酒乐甚.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对,饮酒乐甚,感情是乐.怎么就发生了转变呢?生:因为一个客吹箫.师:怎么一个客吹箫就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呢?生:因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生:还有两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师:对!箫声起,悲意生,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大屏幕显示:2,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师:同学们再看看第三段又写了什么内容呢?生:写客人解释箫声悲凉的原因,感慨人生短促.师: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呢?生:主客一问一答的形式.师:文中提到了哪个历史人物呢?生:曹操.师:文中提到了三国时的英雄曹操,目的在于告诉我们什么?生:说他是一个英雄.生:不对.重点落在了而今安在哉?师:这句话是说什么的?生:英雄豪杰,也和万物一样,不过是过眼烟云.师:在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词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字?生: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生:还有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本段就是同过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英雄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大屏幕显示:3,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又提到了水和月.师:提水和月是为了说什么?生:谈到了变和不变.师:说得好!这是写景,书抒情,还是说理?生:说理.师:还提到了哪一个方面呢?生:取何不取师:对.这也是说理吧?生:是的.生:文张还提到了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针对什么而谈的呢? 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师:本段还提到了逝者如斯,历史上谁也说过这样的话? 生:孔子.出自: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师:大屏幕显示:4,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师:最后再来看第五段的大意,谁能说一下?生:客人喜而笑,洗盏更酌.师:归结的好!能用原文回答,而且也很简洁.同学们看大屏幕:5,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师: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师: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本文每段的大意.现在握0解决学习目标中的第二个问题,本文的情感是怎么变化的.生:先是乐,由第二段开头的饮酒乐甚可以看出来.生:然后客有吹洞箫者,转而为悲.生:最后又转悲为喜,由客喜而笑.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我们在总结各段的大意时已经明白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老师怎么总结的.情感线索:乐: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悲: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喜: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师:现在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感情线索,现在再回头看课文,看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哪些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先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谈起吧.生:开头一段写了游赤壁时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写景.生:第四段写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是说理.生:全文有从乐到悲再到喜的感情变幻.是抒情.师:说得好!同学们教好的把握了全文内容.我们把这几个同学的说法合在一起,就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师:再想.本文的题目是什么?生:赤壁赋.师:那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什么?生:赋.师:赋有什么特点?生: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文,体物写志”,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抒写情志。
高二语文赤壁赋教学实录第三课时
高二语文赤壁赋教学实录第三课时第三课时师:现在进行朗读测评。
请生1朗读《赤壁赋》前两节。
(因为要打分,学生1比较有感情的朗读。
)师:亮出你们的分数。
(全体学生高举右手,满分为五分,伸出三根手指的人较多,评四分的较少。
生1给自己评一分。
)师:放下。
生1,你怎么只给自己一分?生1:我本来我是可以读得更好,但开始没进入状态,还读错一个“顷”。
读到萧声时才有感觉。
师:你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这是好事情。
最终评分:三点五分。
(教师将分数写在记分册上。
)可以想象,当无尽的忧伤随着萧声传入苏轼的耳膜又扩散到辽阔的江面上,那是怎样一种宏壮扩大又无限悠远的忧伤啊。
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后三节,理解客人为何而悲,主人何以解悲。
先请大家听我的朗读,同时思考,这段的层次是怎样来划分的?(师读)生2:分两层,第一层到“而今安在哉”。
师:有不同看法吗?生3:这段是一问一答,第一层应该在“何为其然也”。
(多数学生点头示意有道理)师:还有其他想法吗?(见没有)我要说两个同学说的都有道理,生3是在大层次上切分的,生2是从小层次来切分的?是不是听得有点迷惑了?换句话说,生4划分的层次没有错,但是第二层是不是还有些长?还需要作进一步切分。
这就需要我们再分小层。
只有学会从不同层面由大到小来理清文段的结构层次,才有真正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
师:客人的回答内容分这两层,大家同意么?生:同意。
师:“同意”也得说说理由。
你说——生4:前面说的主要是古代的事,举了曹操的例子。
后面回到眼前,写“吾与子”了。
生5:“况”是个连词,表示另有一层。
以前你说《陈情表》的时候,就说了“况”“且”“但”三个连词,表示三层的。
师:很好,不愧是我的学生。
(学生笑)分析文章结构,不仅可以从内容、叙述对象上来考虑,还可以着眼于能体现层次关系的关联词等“语文形式”。
再这里,我还想就这种形式说说我的看法。
请大家看客人回答的内容。
第一层是三个文句,在形式上基本一致,可以合并为一层了。
(完整word版)《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
(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尤其“不敢默视”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王安石罢相后,几个监察御史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生1(脱口而出):为什么会叫“乌台诗案"?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
今天我们要学的前《赤壁赋》正记录了苏轼从失意矛盾中超脱的心路历程。
师:现在同学们一起来看课文标题“赤壁赋”,同学们对“赋”了解多少?生2:刚学的《诗经》“六义”有赋、比、兴。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是铺陈排比。
师:说得非常好.“赋”原先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到汉朝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赤壁赋”的“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汉有大赋,铺陈扬厉;六朝骈赋,铺陈对仗;唐朝律赋,铺陈对仗,平仄用韵.至此“赋”被层层束缚,已无法写了。
于是宋朝文人对“赋”进行改革,产生了文赋,突破声律对仗,自由挥洒,杂入大量散句,故称文赋。
但文赋仍保留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
客多是虚拟的,用于流露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主则用于表现作者的主导思想,他们共同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矛盾困惑。
[第一环节,师简介写作背景、文体知识导入新课]师:标题“赤壁赋”其实可以理解为“赋赤壁”,用“赋"的形式写赤壁。
假设我们同学游览了赤壁,让你们来写赤壁,你们觉得可以写哪些内容?生(杂然答道):自然风景、历史人物┅┅师:那么,《赤壁赋》有没有写自然风物和历史人文?如果有,请找出相关段落。
《赤壁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课堂实录赤壁赋课堂实录通过对课文内容深刻细致的分析,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旷达情怀。
老师: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快乐颜”;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有着如何样的思想态度。
(课件:课题《赤壁赋》)第一,让我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一是诵读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一是体验作者情感,明白得作者的人一辈子感悟。
下面,我们听录音,听录音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校正自己的读音。
一是整体感知全文的情感变化,并依据情感变化划分全文的段落(课件)。
专门提示,快速把握全文的情感变化,能够从查找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的词语入手。
(课件:录音播放)老师:哪些同学找到了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学生1:第二段第一行的“因此饮酒乐甚”,其中的“乐”字。
学生2:第三段最后的“托遗响于悲风”,其中的“悲”字。
学生3:第三段第一行的“苏子愀然”的“愀”字,表示容色改变,也是情绪变化的标志。
学生4:最好一段的“客喜而笑”的“喜”“笑”,表示快乐。
老师:同学们找的都专门正确,把这几个同学的答案综合起来确实是全文的情感变化的过程,同时,文章的段落划分也就比较清晰明了了(课件)。
全文的感情变化确实是“乐——悲——乐”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读一遍,摸索第一自然段都写了哪些内容?或者说乐在何处?(课件,学生读完)学生1:有时刻和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学生2:有漂亮的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学生3:还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如此专门精妙的感受。
《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1《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赤壁赋》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运用文学知识分析文学作品,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体验文学的美感和趣味。
3. 帮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写出感人至深的散文或诗歌。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赤壁赋》为中心,围绕历史背景、作者简介、诗句鉴赏、主题思考、写作等方面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呈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2. 诵读《赤壁赋》教师可以分段分句进行诵读,同时注重语音语调、情感感染、形象塑造等方面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
3. 作者简介和作品解读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思想、作品创作背景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赤壁赋》的内在含义,激发他们对苏轼的赞赏和敬意。
4. 诗句鉴赏教师可以以《赤壁赋》中的诗句为突破口,教授学生文学鉴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清高、豁达和才情。
5. 人物塑造的分析教师可以通过《赤壁赋》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情感表达和思想倾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作家心境。
6. 主题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赤壁赋》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7. 作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诗句或文段,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者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教学,包括诵读、讲解、讨论、分析、思考和写作等多种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同时提高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总结通过对《赤壁赋》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认识这一文学名篇,深入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经过对《赤壁赋》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意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教学,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3)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3)生:开头一段写了游赤壁时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写景.生:第四段写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是说理.生:全文有从乐到悲再到喜的感情变幻.是抒情.师:说得好!同学们教好的把握了全文内容.我们把这几个同学的说法合在一起,就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师:再想.本文的题目是什么?生:赤壁赋.师:那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什么?生:赋.师:赋有什么特点?生: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文,体物写志”,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事物,抒写情志。
师:对!它应是属于韵文的范畴.拿我们拿第一段为例,找一下第一段的韵脚.生:间,天,然,仙.师:很正确!前面几句有韵脚吗?生:没有.师:是的.课下大家可以把四五段的韵脚也找出来,你会发现,它们押韵是很自由的,中间还可以换韵的,很自由.这就是苏轼此篇赋的另一个特点:以文为赋: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师:我们再一起回忆一下本课我们讲的三个问题: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师:谁还有不理解的?生:没有了.师:那就打开我们的课堂练习,做前面的九个小题.做时看清题干,看有的题是不是有答案,没有的话该怎么去设计答案?看有些题干"问"的严密吗,如果不严密,又该怎么"问"?剩下了五分钟的时间,学生做题,老师巡视.下课铃声起,下课!。
《赤壁赋》第3课时学案
《赤壁赋》第3课时学案《赤壁赋》第3课时学案第3课时学习目标:1、欣赏苏子与客泛舟赤壁的美景。
2、品读苏轼复杂而多变的情感及其深邃的哲思与感悟。
(重点、难点)3、感受苏轼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乐观旷达的精神情怀。
4、学习本文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写作手法。
【资料链接】(请认真阅读下面资料,这将有利于你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苏轼坎坷的人生。
(知人论世)1069因苏轼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有人则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受尽了诟辱折磨,几近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元丰三年(1080),侥幸获释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为了帮补生计,便带领家人在门口东面的髙垄之地开垦荒地进行耕作,“东坡居士”的别号便由此而来。
在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苏轼两次漫游黄州赤壁,写下了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病逝,哲宗继位,苏轼被召回朝,但随后又遭贬到惠州(今广州)、儋州(今海南岛),最后病死常州。
苏轼在宦海沉浮的坎坷人生中,留下了累累的'诗文。
2、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部分佳作,让我们一起感受他精神与情怀。
(文如其人)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赤壁赋》课堂实录
生:苏轼没有悲观失望,而是积极进取,从“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各一方”这一句就可以看出来。
师:“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各一方”是当时社会流行的歌词吗?
生:“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各一方”是苏轼“饮酒乐甚”之后即兴所作的歌词。
师:“美人”指美丽的人吗?
生:古人常用“美人”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在这里“美人”比君,表现了他积极入世、对现实不绝望的情怀。
三、创设情境,各抒己见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我引导同学们走近苏轼、走进《赤壁赋》,去体会、感悟苏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师:苏轼在遭遇人生挫折的时候是怎样处理的?请找出文中有关语句来分。
(这个问题提出后,首先让每个同学独立思考五六分钟,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以一个平等对话者的姿态融入其中,参与讨论。)
生:“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苏轼在黄州就曾为救弃儿解相助。
……
师:请大家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象苏轼一样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作者还有谁?他们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
生:屈原身系楚国却遭嫉被疏,最后自投罗,以身殉国。
生: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被赐金放还,“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狂歌痛饮。
生:苏轼没有因仕途的失意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三国时代英雄辈出,苏轼何以独写曹操、周瑜?
生:是因为他渴望自己如曹操、周瑜那样建功立业、施展抱负。虽然当时无遇害,远贬异地,但他并未放弃忠君用世的理想。
生:苏轼虽然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一句看,苏轼当时情绪有点消沉颓废。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及其写赤壁赋的时代背景,“乌台诗案”。
2.理清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和思想内容,叙事,抒情,说理三者关系。
3.读懂苏轼的人生价值观,人生逆境时旷达乐观的胸襟情怀。
4.有节奏地朗读全文、背诵和默写赤壁赋。
【教学重点】苏轼的人生思想观,赋文的语言魅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课我们学过韩愈散文的代表作《师说》,韩愈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请问同学们,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的文章,谁的文章成就最高呢?答案是苏轼。
或者问,你们读过他们的古文吗?你们最喜欢“唐宋八大家”里的哪一位?南宋学者李耆卿的《文章精义》,说过“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以前,我们学过苏轼的一些诗文,《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雨后其一》《望湖楼醉书其一》《水调歌头》《江城子二首》《卜算子》《定风波》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5赤壁赋(2)
赏景品情悟人生---《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主客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情趣与理趣。
3.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文中主客情感变化的过程。
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情趣与理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
公元1079年,湖北的黄州迎来了一位满心伤痛的诗人,大家猜一猜这位诗人是谁?对,他就是苏轼。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苏轼的《赤壁赋》,体会一下当年苏轼泛舟赤壁时的心情。
二、情感思路朗诵课文,从中在勾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明确:第二段第一行的“于是饮酒乐甚”,其中的“乐”字。
第三段第一行的“苏子愀然”的“愀”字,表示容色改变,也是情绪变化的标志。
第三段最后的“托遗响于悲风”,其中的“悲”字。
最后一段的“客喜而笑”的“喜”“笑”,表示高兴。
本文情感思路:乐--悲--乐。
作者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为什么乐?为什么喜?又为什么转悲为喜了呢?需小组讨论作答。
三、赏“乐”之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指出我们人生当中有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赤壁泛舟,四美俱全。
请找出这四美的句子。
明确:良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乐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赏心: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之下的这幅月色之图,非常的美丽,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这番美景描绘出来。
明确:月夜泛舟赤壁,一袭月光泻在这万顷碧水之上,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来,波光粼粼。
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开阔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胧,如梦似幻,真可谓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真是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这是一篇很经典的赋,既有赋的特点,又有苏轼的特色,教参上是安排了三课时,我因为听课也用了三课时,因为这是第三册的最后一课。
我讲公开课时只讲了这课的第三课时,怕大家对我的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就简单的把上两个课时的思路写了一下,希望各位老师能毫不留情的对我的授课过程和内容进行批判!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1、望既望属白露所如所知冯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1.与学生一起学习.2.让学生体会作者提它的用意.(十一)布置作业1,背颂第一段,预习二三段.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二)让学生读第二段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舞泣(使动用法)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四)找学生读第四段(五)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六)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活用:1,乌雀南飞(南)2.西望夏口(西)3,东望武昌(东)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4,顺流而东也.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句子:1,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以"于"引导的"被动句") 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八)布置作业1,背诵三四两段3,预习最后两段第三课时授课地点:一中多媒体教室学生:高二18班全体学生听众:全校教师上课铃响起,班长喊起立,教师回礼,开始上课.教学过程:师:上一节结束时,老师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完成二段和三段的背诵,由于时间关系,现在请大家一起背诵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生:大声的背诵.师: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里,老师知道大家已经很熟练的背了下来,第三段我也希望同学们背的能和这一段一样熟练.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一起读本课时的"学习目标".生: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师:好了.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这一节的主要学习任务了,那么我处带着这三个目标再一次的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的情怀,一起听课文朗诵.(FLASH演示)师:时间到.我们先看大屏幕,我找一个同学解释这些重点词语.生:1,盈虚:盈,满;虚,缺.2,消长:消减和增长.3,盖:表示假设语气.5,适:享有.6,肴核:菜肴和果品.7,狼籍:凌乱.也作狼藉.8,枕藉:互相枕着垫着.生: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的流去,时断时缺的月亮像那样的不断的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没有尽头,又何必羡慕它们呢!生:再说,天地直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下两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生: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共同享受. 客人听后笑了,洗净杯子.重新喝酒.菜肴果品已经吃完了,杯盘杂乱的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不知不觉的东方已经亮了.生:在舟中.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对!除了这两处外,这个同学很好的把握了这一段的内容.希望这个同学在以后会做得更出色!师:刚才我们疏通了四五两段的文意,下面我们把全文中每一段的段意归结一下,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去组织自己将要表述的语言.生:第一段主要是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月夜游赤壁的情景.师:非常好!时间,人物,事件归结得很全面.出示幻灯片内容:1,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师:同学们能说出文章中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生: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生: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师: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原句找出了作者给我们刻画出的"诗情画意"的境界.那么第二段又有什么变化呢?主要写了什么?生:写有客吹箫,箫声悲凉.师:这个同学归结的很简练.老师很喜欢你能这样表述.上文我们一起和作者在诗情画意的境界中游览了一番,作者和客有什么感受呢?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生:饮酒乐甚.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对,"饮酒乐甚",感情是"乐".怎么就发生了转变呢?生:因为一个客吹箫.师:怎么一个客吹箫就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呢?生:因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师:对!箫声起,悲意生,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大屏幕显示:2,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师:同学们再看看第三段又写了什么内容呢?生:写客人解释箫声悲凉的原因,感慨人生短促.师: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呢?生:主客一问一答的形式.师:文中提到了哪个历史人物呢?生:曹操.师:文中提到了三国时的英雄曹操,目的在于告诉我们什么?生:说他是一个英雄.生:不对.重点落在了"而今安在哉"?师:这句话是说什么的?生:英雄豪杰,也和万物一样,不过是过眼烟云.生:<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本段就是同过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英雄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大屏幕显示:3,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又提到了"水和月".师:提水和月是为了说什么?生:谈到了"变和不变".师:说得好!这是写景,书抒情,还是说理?生:说理.师:还提到了哪一个方面呢?生:取何不取师:对.这也是说理吧?生:是的..生:文张还提到了"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针对什么而谈的呢?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师:本段还提到了"逝者如斯",历史上谁也说过这样的话?生:孔子.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师:大屏幕显示:4,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师:最后再来看第五段的大意,谁能说一下?生:客人喜而笑,洗盏更酌.师:归结的好!能用原文回答,而且也很简洁.同学们看大屏幕:5,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师: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师: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本文每段的大意.现在握0解决学习目标中的第二个问题,本文的情感是怎么变化的.生:先是"乐",由第二段开头的"饮酒乐甚"可以看出来.生:然后客有吹洞箫者,转而为悲.生:最后又转悲为"喜",由"客喜而笑".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我们在总结各段的大意时已经明白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老师怎么总结的.情感线索:乐: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悲: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喜: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师:现在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感情线索,现在再回头看课文,看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哪些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先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谈起吧.生:开头一段写了游赤壁时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写景.生:第四段写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是说理.生:全文有从乐到悲再到喜的感情变幻.是抒情.师:说得好!同学们教好的把握了全文内容.我们把这几个同学的说法合在一起,就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师:再想.本文的题目是什么?生:赤壁赋.师:那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什么?生:赋.师:赋有什么特点?师:对!它应是属于韵文的范畴.拿我们拿第一段为例,找一下第一段的韵脚.生:间,天,然,仙.师:很正确!前面几句有韵脚吗?生:没有.师:是的.课下大家可以把四五段的韵脚也找出来,你会发现,它们押韵是很自由的,中间还可以换韵的,很自由.这就是苏轼此篇赋的另一个特点:以文为赋:师:我们再一起回忆一下本课我们讲的三个问题: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师:谁还有不理解的?生:没有了.师:那就打开我们的课堂练习,做前面的九个小题.做时看清题干,看有的题是不是有答案,没有的话该怎么去设计答案?看有些题干"问"的严密吗,如果不严密,又该怎么"问"?剩下了五分钟的时间,学生做题,老师巡视.下课铃声起,下课!。
《赤壁赋》课堂实录
【教学背景】
新语文课程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之际写的名篇佳作,语言精练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又凝聚着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思考。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苏轼豪放洒脱的的性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意识,从而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时,能够保持教为积极的心态。
【走入《赤壁赋》】
一、知人论世,有备而学
为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章内容,课前我首先布置同学通过自己翻阅手头参考书、上网等手段了解与《赤壁赋》相关的苏轼写作本文时的经历和背景,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写在投影片上,教师选择其中与本课教学目标关系紧密的在课堂上投影。
例如: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被贬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罪人”,
宋神宗规定他“不得擅去安置处”“不得签署公事”,应“思故而自新”,可以说他当时
几乎丧失了人生自由,但他没有消沉颓废,而是以乐观豁达的精神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并给后人留下了《赤壁赋》等名篇佳作。
二、整体感知,披文入情
《赤壁赋》是高中必修一的课文,同学们已经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给他们一节课的时间,借助注释,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教学辅导书》等,自主、合作解决阅读障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学生只有整体感知文本,熟悉文本内容,才能披文入情,理解文本的深邃内涵,为下一步的探究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是新课标的一个突出特点,但积累文言知识不同于积累现代汉语知识,一方面,汉语变迁造成了语言障碍,另一方面,古代社会生活习俗我们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依*背诵,让学生熟读大量的课文来打好基础,以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的。
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
再者,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设想《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必修②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应该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本文句式骈散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归纳:①生命平庸。
②人生短暂。
归纳:①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
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
②从“物各有主”来提出要顺其自然。
(说明: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不难,难点是归纳概括主客各自的观点。
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
)(2)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这是一篇很经典的赋,既有赋的特点,又有苏轼的特色,教参上是安排了三课时,我因为听课也用了三课时,因为这是第三册的最后一课。
我讲公开课时只讲了这课的第三课时,怕大家对我的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就简单的把上两个课时的思路写了一下,希望各位老师能毫不留情的对我的授课过程和内容进行批判!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四)、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八)、老师点出重点词语和句子1、望既望属白露所如所知冯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九)出示<诗经.陈风.月出>第一章.1.与学生一起学习.2.让学生体会作者提它的用意.(十),找个别学生翻译第一段.(十一)布置作业1,背颂第一段,预习二三段.2,让学生翻译第一段,交作业.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二)让学生读第二段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美人和袅袅缕嫠妇舞泣(使动用法)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三)让学生翻译第二段,教师纠正错误(四)找学生读第四段(五)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六)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愀然正襟危坐固匏樽属须臾活用:1,乌雀南飞(南)2.西望夏口(西)3,东望武昌(东)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4,顺流而东也.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6,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句子:1,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以\"于\"引导的\"被动句\")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七)让学生翻译第三段(八)教师点评,指出翻译中的不足.(八)布置作业1,背诵三四两段2,翻译这两段3,预习最后两段第三课时播放\"赤壁赋\"的FLASH朗诵让同学们和听课老师和评委们入场.授课地点:一中多媒体教室学生:高二18班全体学生听众:全校教师上课铃响起,班长喊起立,教师回礼,开始上课.教学过程:师:上一节结束时,老师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完成二段和三段的背诵,由于时间关系,现在请大家一起背诵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生:大声的背诵.师: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里,老师知道大家已经很熟练的背了下来,第三段我也希望同学们背的能和这一段一样熟练.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一起读本课时的\"学习目标\".生: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师:好了.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这一节的主要学习任务了,那么我处带着这三个目标再一次的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的情怀,一起听课文朗诵.(FLASH演示)师:好了.我们刚才又一次的感受了作者游赤壁时的情怀,现在我们首先来学习课文四五段,看作者写了什么样的内容.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对照着课下的注释来疏通文章的大意,一会儿我找两个同学试着翻译一下这两段.师:时间到.我们先看大屏幕,我找一个同学解释这些重点词语.生:1,盈虚:盈,满;虚,缺.2,消长:消减和增长.3,盖:表示假设语气.4,无尽藏:出于佛家语\"无尽藏海\",意思是\"像海之能包罗万物\".在本文中,可翻译成\"无尽的宝藏\".5,适:享有.6,肴核:菜肴和果品.7,狼籍:凌乱.也作狼藉.8,枕藉:互相枕着垫着.师:**同学回答的很好,就是中间看了两次书,说名还没有记到脑子里,课下再多看几遍.我这里重点强调一下\"藏\"字和\"枕藉\"这两个词语.前者在课文中的意思翻译成\"宝藏\"就行了;\"枕藉\"中\"藉\"字应读\"jie4\",还有一个词\"慰藉\",也读这个音,大家一定要记住.师:好了.关于这两段的字词就说到这里,我现在分别找两个同学分别翻译这两个自然段,由于两段放在一起长,我们找两个同学,一个从四段开头翻译到四段三行末\"而又何羡乎?\"另一个同学从\"且夫天地之间\"到五段末.生: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的流去,时断时缺的月亮像那样的不断的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没有尽头,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师:这个同学翻译的很正确,很好!请坐!老师强调一个地方,一是\"盖\"字,刚才在重点词语里说过的,用在这个句子的开头,表示\"假设语气\",整个句子是说\"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生:再说,天地直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下两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不会翻译了.师:耳朵听到了才能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 好,你继续翻译.生: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共同享受. 客人听后笑了,洗净杯子.重新喝酒.菜肴果品已经吃完了,杯盘杂乱的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不知不觉的东方已经亮了.师:这个同学翻译的也很不错,只是其中有一处不知道该如何翻译它,其中一处漏了几个词.\"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老师替他翻译了.另一处是\"相与枕藉乎舟中\"这句中\"乎舟中\"给漏了.同学们一起说,应该怎么翻译?生:在舟中.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对!除了这两处外,这个同学很好的把握了这一段的内容.希望这个同学在以后会做得更出色!师:刚才我们疏通了四五两段的文意,下面我们把全文中每一段的段意归结一下,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去组织自己将要表述的语言.生:第一段主要是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月夜游赤壁的情景.师:非常好!时间,人物,事件归结得很全面.出示幻灯片内容:1,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师:同学们能说出文章中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生: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生: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师: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原句找出了作者给我们刻画出的\"诗情画意\"的境界.那么第二段又有什么变化呢?主要写了什么?生:写有客吹箫,箫声悲凉.师:这个同学归结的很简练.老师很喜欢你能这样表述.上文我们一起和作者在诗情画意的境界中游览了一番,作者和客有什么感受呢?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生:饮酒乐甚.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对,\"饮酒乐甚\",感情是\"乐\".怎么就发生了转变呢?生:因为一个客吹箫.师:怎么一个客吹箫就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呢?生:因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生:还有两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师:对!箫声起,悲意生,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大屏幕显示:2,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师:同学们再看看第三段又写了什么内容呢?生:写客人解释箫声悲凉的原因,感慨人生短促.师: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呢?生:主客一问一答的形式.师:文中提到了哪个历史人物呢?生:曹操.师:文中提到了三国时的英雄曹操,目的在于告诉我们什么?生:说他是一个英雄.生:不对.重点落在了\"而今安在哉\"?师:这句话是说什么的?生:英雄豪杰,也和万物一样,不过是过眼烟云.师:在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词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字?生:<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生:还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本段就是同过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英雄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大屏幕显示:3,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又提到了\"水和月\".师:提水和月是为了说什么?生:谈到了\"变和不变\".师:说得好!这是写景,书抒情,还是说理?生:说理.师:还提到了哪一个方面呢?生:取何不取师:对.这也是说理吧?生:是的.生:文张还提到了\"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针对什么而谈的呢?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师:本段还提到了\"逝者如斯\",历史上谁也说过这样的话?生:孔子.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师:大屏幕显示:4,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师:最后再来看第五段的大意,谁能说一下?生:客人喜而笑,洗盏更酌.师:归结的好!能用原文回答,而且也很简洁.同学们看大屏幕:5,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师: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师: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本文每段的大意.现在握0解决学习目标中的第二个问题,本文的情感是怎么变化的.生:先是\"乐\",由第二段开头的\"饮酒乐甚\"可以看出来.生:然后客有吹洞箫者,转而为悲.生:最后又转悲为\"喜\",由\"客喜而笑\".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我们在总结各段的大意时已经明白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老师怎么总结的.情感线索:乐: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悲: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喜: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师:现在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感情线索,现在再回头看课文,看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哪些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先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谈起吧.生:开头一段写了游赤壁时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写景.生:第四段写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是说理.生:全文有从乐到悲再到喜的感情变幻.是抒情.师:说得好!同学们教好的把握了全文内容.我们把这几个同学的说法合在一起,就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师:再想.本文的题目是什么?生:赤壁赋.师:那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什么?生:赋.师:赋有什么特点?生: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文,体物写志”,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抒写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