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三课时)
赤壁赋教案(三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赤壁赋》的“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欣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认识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欣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理解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积极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欣赏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托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解决办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深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介绍黄州赤壁的背景,引入课文《赤壁赋》。
二、作者背景及解题:介绍XXX的家庭背景和仕途经历,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XXX元丰二年,XXX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实际上,谏官XXX、XXX、XXX三人断章取义,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是御使府,详见下文。
XXX后来经XXX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XXX人生的重要转折。
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XXX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XXX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关于“赋”,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XXX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思考1:文章为什么以酒后“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1)①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②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来反衬作者内心世界的舒适宁静。这时的喝酒已不是为了借酒消愁,而是因精神达到了“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愉悦。
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都是不变的,就如河流不断奔腾,最终却没有流走;月亮有圆缺变化,最终却还是那个月亮。人个体的生命相对于山川日月是短暂的,但比蜉蝣、蝼蚁、蟪蛄要长久。更何况人类代代相承,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也是延绵不断,所以,万物与我都是无尽的,又羡慕什么呢?
②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天地万物如果有主人,一毫莫取;但天地万物是没有主人的,且无穷无尽,我们可以共同享受。
水
月
人
变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明确苏子从两个角度来劝说客:
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即使一瞬间的工夫也不曾停止,就像永远奔流的河水,就如随时圆缺的月亮。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一样,事物永是变化。万物在变,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不同,有什么值得悲伤?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2)作用:作者极写游赏之乐,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思考2: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种抗议。
思考3:夜游赤壁过程中,主客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情感线索:举酒属客扣舷而歌(乐)→客吹洞箫苏子愀然(转悲)→苏子答客风月共适(转喜)→枕籍舟中东方既白(喜)。
《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1《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赤壁赋》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运用文学知识分析文学作品,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体验文学的美感和趣味。
3. 帮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写出感人至深的散文或诗歌。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赤壁赋》为中心,围绕历史背景、作者简介、诗句鉴赏、主题思考、写作等方面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呈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2. 诵读《赤壁赋》教师可以分段分句进行诵读,同时注重语音语调、情感感染、形象塑造等方面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
3. 作者简介和作品解读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思想、作品创作背景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赤壁赋》的内在含义,激发他们对苏轼的赞赏和敬意。
4. 诗句鉴赏教师可以以《赤壁赋》中的诗句为突破口,教授学生文学鉴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清高、豁达和才情。
5. 人物塑造的分析教师可以通过《赤壁赋》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情感表达和思想倾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作家心境。
6. 主题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赤壁赋》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7. 作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诗句或文段,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者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教学,包括诵读、讲解、讨论、分析、思考和写作等多种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同时提高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总结通过对《赤壁赋》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认识这一文学名篇,深入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经过对《赤壁赋》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意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教学,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赤壁赋》第3课时学案
《赤壁赋》第3课时学案《赤壁赋》第3课时学案第3课时学习目标:1、欣赏苏子与客泛舟赤壁的美景。
2、品读苏轼复杂而多变的情感及其深邃的哲思与感悟。
(重点、难点)3、感受苏轼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乐观旷达的精神情怀。
4、学习本文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写作手法。
【资料链接】(请认真阅读下面资料,这将有利于你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苏轼坎坷的人生。
(知人论世)1069因苏轼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有人则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受尽了诟辱折磨,几近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元丰三年(1080),侥幸获释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为了帮补生计,便带领家人在门口东面的髙垄之地开垦荒地进行耕作,“东坡居士”的别号便由此而来。
在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苏轼两次漫游黄州赤壁,写下了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病逝,哲宗继位,苏轼被召回朝,但随后又遭贬到惠州(今广州)、儋州(今海南岛),最后病死常州。
苏轼在宦海沉浮的坎坷人生中,留下了累累的'诗文。
2、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部分佳作,让我们一起感受他精神与情怀。
(文如其人)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教学设计1:赤壁赋(第3课时)
第15课《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赤壁赋》是一篇哲理性很强并蕴涵了作者深沉的情感的散文。
由以前的自读课文升格为讲读课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且,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选入教材,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2.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梳理读本上的《后赤壁赋》并理清思路二、写作背景学生介绍: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
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比较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使学生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1.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见景生情,壮怀激烈。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少年英雄。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世伟业。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自叹自怨,无奈虚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沧海一粟,人生虚无。
看苏轼思想,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三咏赤壁”的第一篇,词中包含着苏轼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案导学案完全版
⑸思路的进一步扩展,由古及今,由课本到课外,写一个人物形象,比如母亲、教师、医生等等。
⑹老师示范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不是吟咏母亲的恩情的诗句吗?孟母三迁,赵太后送子作人质,这不是母亲为子女的前途而考虑深远的体现吗?
⑺学生仿写,自荐美文,或小组推荐,全班共享。老师略作点评。
⑴文章原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老师解说本句式之妙处:
作者由目之所见──当前江月之景,联想到曹操的诗句,所以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而且由身之所在──曹操赋诗的长江赤壁,进一步联想到赤壁之战,所以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目之所见、身之所在是作者所设背景,由景而生的两个联想把曹操的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与写景融合起来,从而使自然之景饱含文化底蕴。
语言样式:“□□□□□□①”,此非□□□②之诗乎?□□□□□□□□□③,此非□□□④之□□□□□□⑤者乎?
⑵例句:“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此非王子安之诗乎?饮贪泉而不贪,处逆境而乐观,此非子安之豁达之情怀者乎?
⑶例句:“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非浪漫诗仙李太白之诗乎?面对挫折,笑对痛苦,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此非太白千古飘逸之浪漫情怀者乎?
(注:句子引用李白之诗,表达他面对挫折的态度。此文段适用于写“挫折”类话题作文。)
⑷学生仿写,自荐美文,或小组推荐,全班共享。
(注:①处引用诗句,②④处填入该诗句之作者名,③⑤处填入与作者相关的景与事。语句应表现出这个人物形象的某种品性或风格或表达某种哲理)
(注:句子引用王勃之诗,表达他的乐观豁达的情怀。此文段适用于写“豁达”“乐观”“知足常乐”类话题作文)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一位旷世奇才的心灵之旅——《赤壁赋》第三课时苏轼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赤壁赋》是高中课程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仅描绘自然风物,而且在景物的描述中体现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通过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符合学生思索的逻辑,让教师的指导能点石成金。
2.教学背景分析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接受程度制定课堂内容设计,一、二课时以整体阅读和鉴赏为主,从感性上感受本文的艺术之美,第三课时则以研读评价为主,从理性上体悟作者的思想之美。
三课时的整体思路是由诵读—研读;整体感知—深层评价;感性—理性的学习不断升华的过程。
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是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发现疑难,再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中解决疑难,师生之间的互问,生生之间的互答,互疑、互补中不断的完善的。
所以一、二课时的阅读,以学生积累语言和文学常识为主,以学生感性的理解文本为主,在他们原滋味的感知和解读中发现他们存在的难点,再到第三课去深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后,有过自主思考后再进行深入探讨,这样可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也提高学生发言的思想质量。
不要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负担,而是学习每一篇文言文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
通过学习《赤壁赋》对苏轼有了一个新高度的认识,让一个作家的灵魂经过千年,透过文字注入新生代的血液里。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反复诵读,品味文中优美语句,背诵积累。
有关《赤壁赋》教案3篇
《赤壁赋》教案有关《赤壁赋》教案3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教案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赋》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题解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
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
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赤壁赋(三)》教学设计
《赤壁赋(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赤壁赋》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
2.赏析文章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豁达心境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哲学思想体会和景物描写赏析。
2.难点:理解苏轼的人生哲学。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赤壁的风景视频或音乐,营造氛围。
2.哲学思想体会
(1)分析文中的哲学思考,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等。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景物描写赏析
(1)讲解文章的景物描写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2)欣赏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意境之美。
4.情感表达分析
(1)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体会其豁达心境。
(2)引导学生学习面对挫折时的积极态度。
5.课堂讨论
(1)你如何理解苏轼在《赤壁赋》中的人生哲学?
(2)景物描写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6.课堂小结
总结《赤壁赋》的哲学思想和景物描写,强调豁达心境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
(1)写一篇关于人生感悟的短文。
(2)欣赏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文学作品,分析其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案
【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
2、结合文本,理解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及其对人生的看法,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
难点:理解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及其对人生的看法,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导入:师:苏轼泛舟,夜游赤壁,面对那里优美的景色,苏轼感到心情舒畅,但是箫声和歌声引发了他心中的悲意。
那悲什么呢?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有英雄不在之悲,人生苦短之悲,有壮志难酬之悲。
事实上,这里的“客”就是作者自己,只不过是他消极的一面而已。
在这里面,我们看,如果他一直这样意志消沉下去,这样悲伤郁闷下去,那还是不是苏轼?(不是)苏轼的长人之处就是他总是旷达的。
那么他怎么样来排遣掉心中的这份郁闷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四段语文快餐:CA.壬(rãn)戌窈窕(tiǎo)桂棹(zhào)冯(fãnɡ)虚御风(píng)B.嫠(lí)妇愀(qiǎo)然舳(yóu)舻(zhú)山川相缪(liáo)C.酾(shāi)酒横槊(shuò)江渚(zhǔ)正襟(jīn)危坐D.匏(páo)樽枕藉(jí)(jiâ) 蜉(fú)蝣一叶扁(piān)舟第四自然段字词此,指水连词,表转折,却指圆缺指月亮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连词,表转折,却句首副词,表推测,假若副词,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
简直,竟然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眨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句式:判断句)而又何羡乎?(句式:宾语前置)且夫天地之间,物假如结构助词,的连词,表顺承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代词大自然指享受遇之而成色。
湖南省双峰县高中语文3.9《赤壁赋》(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②比喻: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蜉蝣(天地)粟(沧海)哀(吾生)羡(长江)
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
补充: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赤壁赋》
课题
《赤壁赋》
课时
5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三段。
2.掌握基础字词等文言知识。
3.理解本段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注
一、自主学习
第三课时
背诵文章第一二段导入:
(小组推荐或自荐的方式,落实到个人。关键字的写法落实到位。)
二、质疑提问
学习文章第三段:自学完成
1.解释。
(1)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使……正,整理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形作动方位名词作动词方位名词作动词)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
(5)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
3.特殊句式
(1)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
三、问题研究
感受鉴赏第三段: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什么?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提示: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2.为何而悲?
①英雄业绩今安短暂。
3总结文段内容:
情怀阐发借助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赤壁赋》第三课时(三)复习式导入3'(一)学生背诵第二三两段。
1.老师引课师:苏轼泛舟,夜游赤壁,面对那里优美的景色,苏轼感到心情舒畅,但是箫声和歌声引发了他心中的悲意。
那悲什么呢?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有英雄不在之悲,人生苦短之悲,有壮志难酬之悲。
事实上,这里的“客”就是作者自己,只不过是他消极的一面而已。
在这里面,我们看,如果他一直这样意志消沉下去,这样悲伤郁闷下去,那还是不是苏轼?(不是)苏轼的长人之处就是他总是旷达的。
那么他怎么样来排遣掉心中的这份郁闷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四段。
3.研读第四段(四)齐声朗读第四段(五)学生参照课文注解,利用工具书等自己尝试翻译句子,尽可能直译,当直译不通时,可适当意译。
必要时动笔写下来。
(六)用接龙的方式让学生起来翻译句子,老师做更正,补充或强调。
夫水与月乎,夫:指示代词,那;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
往:流逝。
彼:那个,指代月亮。
卒:副词,终究。
盖:假若。
将,语气助词,不译。
自:从。
者:……的方面。
则:那么。
曾:简直。
何羡,即羡何,羡慕什么。
且:况且。
夫:发语词。
苟:如果。
吾之所有,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虽:即使。
惟:只有。
是,这。
(七)师:这一段文字我们已经把它疏通了一遍字词,对它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那么当客因为种种原因感到忧伤时,他是怎么来解说的,苏轼要来排遣掉这份郁闷,他选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哪一种?(议论)讲道理,通过讲道理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讲的是什么样的道理呢?接下去你们自由朗读或者阅读,思考:1.这一段中写了哪些事物?2.苏轼说了什么道理?试着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
(自己如果解决不了,也可以和同桌或身边的人交流。
)明确:这一段中写到的事物、阐述的道理如下:变不变水逝者如斯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人(我)时刻在变无尽结论:水、月、人都是既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的。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设想《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必修②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应该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本文句式骈散夹杂,参差错落之中见整齐之美、声韵之美,适于美读。
全赋4段,537字,背诵有一定的难度,死记硬背之后往往容易忘记,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背诵指导。
在抓重点的基础上,化整为零,将较长的文章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进行记忆,将内容一点点“吃”下。
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难点:研讨苏轼的人生感悟,感受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媒体准备:背景音乐、ppt。
课件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学生课前预习1、阅读《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字词句。
(二)情景设置:配乐,展示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学生朗读课文。
(说明: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三)字词句积累复习板块课前将学生分成组,布置复习任务,要求学生将本课中的文言实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找出来,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解读分析作者在本文中的情感和思想,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对人
生意义的讨论,揣摩体味作者先苦闷失意终又旷达超脱的复杂情感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并体会其效果
3、能知人论世,探究苏轼往往能自宽自解的原因,走进苏轼特别
的精神世界并受到积极影响
4、激发学生研究苏轼的兴趣,通过指导使学生能有序、有方法的
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从中汲取丰富营养
二、教学重难点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探析独特思想与精神,激发引导学生对苏轼其人其作进行有效的研究
三、教学方法
问答引导、诵读、合作探究、延伸阅读等
四、教学过程
(一)本文中作者的情感与思想的感受与分析
1、浏览课文说说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
找出关键词。
2、速读第一段说说作者乐从何来
3、阅读第三段中“客”的回答,并依据回答内容概括解答“客”
因何而悲
4、本来是欢乐的游览,怎么会突然想到这些呢?阅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是什么引发和触动了客的悲情
5、背景补充及《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拓展
6、赋体传统手法“主客问答形式”穿插讲解体会
7、苏东坡能突围吗?阅读第四段,说说他是怎样劝客(自己)转悲为喜的
(二)苏轼精神世界的探看与分析
1、《定风波》《水调歌头》补拓
2、读苏轼的词文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似乎总能自宽自解,这是为什么呢?
3、苏轼与庄子、苏轼与屈原思想比较分析
4、苏轼思想精神的现实意义交流
(三)苏轼其人其作的微观研究
1、兴趣激发(方方、林语堂等)
2、任务分配(必选与自设)
3、方法指导
4、范例展示
5、作品推荐。
赤壁赋---第三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赋---第三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王易哲今天,咱们继续来学习赤壁赋,前两节的学习中我们解决了这篇文章的文言知识,并对艺术结构作了梳理,.今天,咱们来探讨一下苏轼的思想.现代女作家方方曾经说过:我要是生活在苏轼那个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嫁他!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领土完整略到苏轼的人格魅力!现在,苏轼已经逝支千年之久了,我们要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也只能通过他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思想了!从前两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作者是采用主客对话这一赋的传统形式来行文的,其实这只是行文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思想深处主我和客我的一种矛盾斗争,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作者的感受情发展历程,请同学们回忆录一下是一个什么样的历程?生:乐---悲---悟---喜是这样.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与各个情绪相对应的文字来.......经过这几位同学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对苏轼感受情历程式的探险索,现在咱们分别来分析一下.关于乐咱们重点来看这段歌词,它从形式上和选取的物象上我们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它取自于离骚谁能说出这些物象具体指什么?生:桂`兰都是香草名,在这里应是作才自指.生:美人指儒生心目中的圣君或是美好的理想追求.在这里应当是指作者心目中的圣君.对,完全正确!作者有着卓越的才能,这一点决不是夜郎自大,而是客观事实,但却得不到重用.可是作者没有埋头,而是在遥远的贬谪地仍然想着国君!这一点需要给同学们点明的是:在古代的儒生们心里,国君主就是国家,心存国君主就是心系国家,实际上这是作者热切地想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的外化!这,就是苏轼一生都不曾抛却的思想:---儒家的治世精神苏轼是可敬的,我们应该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苏轼.因为在他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人生轨迹中,他从来都有末曾忘记过安社稷济苍生的人生理想,这体现在他以后渐行渐远的贬谪路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行为中!但苏轼毕竟不是超越人生三界的至人,他所承受的压力太大,他所受到的打击太多,他的人生也太不如意,所以有时他难免会生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下面咱们来看他的第三种情绪---悲找同学读,配乐......这段文字中作者提到了曹操,同学们想一下作者提起这个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对,说明曹操也不过是时光中的一个匆匆过客!曹操这样叱咤风云的人物尚且还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想到自己如此卑微如此渺小,怎能会不悲从中来,哀叹郗嘘呢?再看那苍茫无尽的宇宙,奔腾不息的江水,永不增减的明月,作者想到自己生命的短暂,自然有种人生虚无悲观绝望的感觉!每当此时,道家的消极避寻仙访道思想总会涌上心头抱明月而长终,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道家的消极避世思想消极避世寻仙访道是代儒生在求仕无望的情况下经常采用的一种处世方略.但苏轼知道,这是无济于事的,心病还要心药医,要解脱自我还需要求助自身!现在,咱们看他的第三种情绪:悟要说前三段还都是感受情的流露的话,那么这一段则转入了理性的顿悟.同学们看,这一段中作者从两个层面来解释宇宙和人生.对于宇宙,作者是从变和不变这两面三刀个角度来诠释的:盖自其变者而观之......皆无尽也.请同学们思考这两个角度,该如何理解......对,作者认为变是绝对的,而不变则是相对的.变,宇宙万物都在变:江水奔腾不息,今日之江水与明日之江水完全不一样.苏格拉底不也曾说过:我的两只脚步不可能同时踏进一条河里吗?再看那明月,也是在从亏到盈,从盈到亏地不断变化的.所以,变是绝对的,世间万物都有在瞬息不停的运动变化着.而从不变的角度讲,我们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其生命是短暂的,但这个个体原的夫机时参与了整流器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整个人类是与宇宙万物一样永恒存在的.佛家的这种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精神深深地影子响着苏轼!他认为,既是整个人类是永恒存在的就没有必要羡慕宇宙的浩渺,哀叹人生的短暂,而应该注重精神的提高,应该重精神轻物质,这就转到对物质的需求上来:世间万物,各有其主,非我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种观点,豁达大度光明磊落!而对造化的恩赐:山间的清风,江上的明月,作者则取"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态度!实际上作者的精神已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极度和谐的境界!这种超脱,这种旷达,得益于他对佛教禅宗的感悟:佛家的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精神如果心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那么世间的悲苦心灵的羁绊对作者还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作者的心中留下的唯有宁淡然旷达和乐观了!这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第四种境界:喜同学们应注意的是,这一段中有杯盘狼籍这个词,什么样的人才能吃得杯盘狼籍呢?对,只有心情坦然无所牵挂的人才能安之若素狼吞虎咽!所以,桌面上的杯盘狼籍更反衬出作者心中的宁静自然!好,同学们,到这里我们对苏轼的思想感情已经分析完了,也许在我们惊叹苏轼才华横溢之外,对他的思想和人格有了更深的体悟吧!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鲍国安朗读的<<赤壁赋>>,与千年之前的苏轼再一次地进行心灵的沟通!。
最新赤壁赋教案一等奖赤壁赋教案共三课时汇总(3篇)
最新赤壁赋教案一等奖赤壁赋教案共三课时汇总(3篇)赤壁赋教案一等奖赤壁赋教案共三课时篇一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熟读并背诵课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二课时一、导入:前面我们学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他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
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
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在我们课本的封面。
所以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
我们今天又来学习他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赤壁赋》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著名的诗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
著有《东坡乐府》。
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
赤壁赋教案(三课时)
《赤壁赋》全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解决办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那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作者背景及解题(学生课前搜集,教师做补充)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旷世奇才的心灵之旅——《赤壁赋》第三课时苏轼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赤壁赋》是高中课程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仅描绘自然风物,而且在景物的描述中体现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通过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符合学生思索的逻辑,让教师的指导能点石成金。
2.教学背景分析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接受程度制定课堂内容设计,一、二课时以整体阅读和鉴赏为主,从感性上感受本文的艺术之美,第三课时则以研读评价为主,从理性上体悟作者的思想之美。
三课时的整体思路是由诵读—研读;整体感知—深层评价;感性—理性的学习不断升华的过程。
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是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发现疑难,再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中解决疑难,师生之间的互问,生生之间的互答,互疑、互补中不断的完善的。
所以一、二课时的阅读,以学生积累语言和文学常识为主,以学生感性的理解文本为主,在他们原滋味的感知和解读中发现他们存在的难点,再到第三课去深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后,有过自主思考后再进行深入探讨,这样可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也提高学生发言的思想质量。
不要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负担,而是学习每一篇文言文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
通过学习《赤壁赋》对苏轼有了一个新高度的认识,让一个作家的灵魂经过千年,透过文字注入新生代的血液里。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反复诵读,品味文中优美语句,背诵积累。
②通过自读旁批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养成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③师生探讨中了解“主客问答”赋体的传统手法,掌握文中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①引导理解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体悟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感受自然美,体悟真性情。
②培养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师生探讨,生生互答中走进作者的内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深处逆境乐观旷达的情怀,汲取其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分析作者心情由乐—悲—喜的心路历程。
2.体悟作者人生观中辩证、达观的积极意义,感受身处逆境旷达乐观的情怀。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一.教学导入●情境导入:奇才苏轼,我们看到苏轼辉煌的成就,如夜空璀璨的明星照耀千古—苏轼一生仕宦沉浮,漂泊颠沛,是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处在命运低谷时却能站在的人生的巅峰。
●背景引入:黄州之意—苏轼艰难而不平凡的岁月—乌台诗案让苏轼蒙冤入狱,身陷囹圄,他以一个流放者的身份来到荒凉的黄州,从此一代名人,一位享誉一时的大文豪,一个曾豪情满志,经世济民的苏轼,将与麋鹿和鱼虾为友,与山野渔樵为伍,黄州让苏轼尝尽了人生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
但这个苦难之所却让也成了他的“洞天福地”,著名的“赤壁三咏”就在这里产生。
苏轼用《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
乘此来到赤壁下,他又看穿什么?悟透什么?今天就让我们敲开千年文字,穿越时空,与这位旷世奇才赴一趟心灵之旅。
二.研读思考1.速读回顾,抓住提示性关键词,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提示内容范围)板书:乐—悲—喜2.研读思考,作者感情变化的缘由。
方式: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深入解读,要点和难点①作者因何而乐?结合文本具体赏析▼乐:江山风月良辰美景赏心悦事(信可乐也)道景—澄澈、幽静、开阔的意境—宁静、舒畅、惬意、逍遥提示:注意赏析时抓住关键字词:清.风徐.来、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遗世、羽化.....(知人论世、几经重辟、惨遭迫害,如今的自由是人身、精神自由)读书陶性情、山泉洗浮躁小结:大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徜徉于山水之间可以抚慰人的心灵,古人在这一点上比我们的体悟深刻的多。
环保不仅是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更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②承上启下句“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这歌声是欢快还是忧郁?提示:注意前后语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应和之箫声亦是符合歌声的)③沉浸在这大自然的美好中快乐因何骤变为悲呢?是什么让他不能释怀?▼悲:歌中箫中怀古伤今儒(壮志难酬的失意)(郁闷低沉的幽怨)(世事无常、生命短暂)物喜己悲的小悲伤千古同悲的大悲提示:意象:桂、兰、美人、箫;(引用屈原诗句的目的)ppt材料链接“箫”中国民族乐器,音色悠远、苍凉,声调多哀婉。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手法:比喻、夸张、先扬后抑、对比【材料链接】①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与李公择》②“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自去安置所”提示:怀古伤今:写曹操的目的铺陈功绩先扬后抑,曹操盛极一时的一世枭雄,都难长久,最终也将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对比何况我们这等渔人樵夫。
命运不济,仕途坎坷之人也将会被滚滚历史车轮碾碎。
英雄落幕,吾辈不济而悲;如果到此是苏轼的以物喜,以己悲的小悲,那么在无穷的宇宙面前,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人生是何等渺小、短暂;人活着有什么意义?理想与现实冲突而悲。
小结:儒家的入仕失意和道家的出世超脱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④作者如何从这种悲中走出?提示:以水月为喻阐述道理矛盾关系:变不变(提示针对上文一层)矛盾关系:取不取(理想与现实)苏轼不取的是什么?释▼喜:旷达超脱随缘自适小结:三种复杂的思想、两种矛盾的人生取向最后在苏轼的智慧下融合唯一,升华了苏轼的思想,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
苏轼的人生观: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面对人生的不幸,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扔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中国文学史》今天的学习内容到这里记住苏轼的人生真谛,会让我们今后的风雨人生中多一份从容。
4.深耕阅读·名家解读余秋雨《苏东波突围》片段“成熟的含义”,深层理解苏轼的思想价值。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他,真正地成熟了。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寄语:语文的学习,用心感悟字里行间看到的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另一种人生。
古人已逝,江月犹在,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让我们带着苏轼给的这碗心灵鸡汤远行。
三.作业(一)拓展阅读比较赏析题阅读苏轼《后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比较赏析两篇赋中景色描写有什么不同。
(见课后第三题)要求:结合文本比较分析四.板书设计乐——悲——喜江山风月情入世失意苦超脱豁达理出世羽化乐短暂渺小悲随缘自适真5.流程图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知识与技能评价等级(ABCD)过程与方法评价等级(ABCD)情感与态度评价等级(ABCD)通过提问反馈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通释文意的能力。
通过课堂问答反馈自主阅读后的理解水平初步阅读能从景色描写中读出作者的乐趣通过问答反馈落实实词、虚词及重点句式通过合作探究,意见交流的方式反馈深入思考的能力合作探究后理解作者由悲到喜的原因理解苏轼旷达的人生观默写的方式反馈理解背诵的效果课堂表达反馈语言鉴赏水平面对苦难应有什么样的态度A:课下基本能达到或部分完成B:课下能自主完成学习,课上的回答较好C:课下完成很好并有个人特色,主动回答问题D:基础落实完成,并有很强的鉴赏能力,有自己个性的想法。
7.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用自己的“裸备”回溯学生的“裸学”,尊重学生的逻辑思维,祛除华丽的外衣让思想在碰撞中走向成熟。
对于这篇苏轼的经典散文《赤壁赋》的解读方案众多,角度众多。
教过了很多遍,每次有不同的设计,但更多的是教师自己在查阅和参考众多资料后形成的完美设计方案。
所以在教师的布景中学生的精彩成分不多,他们的思考和鉴赏都是在引领下完成,终究是碎片式,华而不实。
于是我抛开一切教辅,开始“裸备”进入文本重新寻找,在不同的角落里留下自己的疑问,再到课堂上去聆听学生自主的“裸学”后产生的疑问,彼此碰撞后,找一个恰当的时间一块共同探讨,在师生互答中,生生互动中彼此激发,彼此互补,教学相长,这就是本堂课的设计呈现。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正是我这对这次教学的设计理论依据。
真正的教学是适当的引导,恰当的点播,好的语文课堂是要用四两拨千斤的劲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但是理论与实践之间会因多种原因而产生差距。
客观上的应试教育,学校的阶段性的考试,备课组中的进度统一等因素会让我们在课时安排上显得不能游刃有余,主观上学生长时间因为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成长,导致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也流于模式化的思维,缺少创造性的理解。
同时学生大多数重理轻文的概念强,在语文自主学习的时间几乎没有,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踏实的走进文本的时间就是课堂。
所以我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课堂设计最大的要求就是实效性、高效性。
于是对这篇篇幅较长,又要求全文背诵的《赤壁赋》,我的三节课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会为主,从诵读到梳理再到探究,采用自主学习和探究合作的方式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蕴含在文字里的感情,最后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通过默写检查,理解背诵后最明显的就是错字减少了。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形式优美,思想价值很高的素材,一篇《赤壁赋》可挖掘的东西很多,不是三两个课时能完全解读好的,学生的吸收也不一样,所以这么短的时间里,教师想让学生有怎样的几个深刻的记忆点留存,是我对这篇文章的处理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鉴赏形式到探究思想,由前两课时的文字和文化的常识积淀到第三课时的思想价值的体悟,每节课都有一点点收获。
从字句的理解到鉴赏景情理的完美融合,最后能体悟到苏轼“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懂得思考苦难、坎坷给生命带来的价值;思考当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时,我该以何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