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研究

合集下载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研究和探讨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心理学分支,强调个体的优势和积极资源,以提升其主观幸福感和逆境应对能力。

因此,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和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6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背景、目的及结构。

接着,在"积极心理学简介"部分对积极心理学进行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介绍。

然后,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部分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学校和家庭对其重视程度以及存在的挑战和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部分详细论述了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和方法。

接下来,在"应用研究成果评估与案例分析"部分将对具体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并针对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给出效果评估与反馈建议。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优势,并提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和探讨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提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介绍积极情绪培养与调节技巧、自我认知与自尊提升策略以及社交技能培养和团队合作训练方法等具体措施,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处理日常压力、提升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并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本文致力于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践案例分析对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反馈建议,为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探究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探究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强调人类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致力于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提升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目标不再仅限于传授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

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对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小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大、家庭环境复杂等问题,导致其积极心理品质出现缺失或不足。

因此,探究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有效的培养策略,对于提升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心理品质对于其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当今社会,小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学习、生活和社交压力,由此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也时有发生。

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积极面对挑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发挥个人潜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研究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可以帮助学校和家长更好地关注和引导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

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也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减少不良行为和社会问题的发生,培养出更多积极向上的未来公民。

探究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2. 正文2.1 积极心理学基础知识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积极心理特质和正向心理功能的学科。

它强调个体的优点、优势和积极品质,关注于个体的幸福、成就和正念。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发展不仅仅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积极因素的促进。

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下,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被视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在小学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小学生认识和培养自 己的积极品质,提高自信心和幸福感
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及现状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课程对于 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性和 科学性,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够丰富等
研究目的与意义
设立控制组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尝试设置控制组,通过对 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表现,更好地评估积极心理 学理念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加强实践应用
本研究结果不仅适用于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与实 施,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有助 于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05பைடு நூலகம்
结论
主要研究结论
01
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考察,发现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小学 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
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
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 相关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
对小学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课 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 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需求和反馈。
案例分析
数据分析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分析 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具体应 用及效果。
共赢等,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需要改进之处
样本规模较小
由于研究时间和资源有限,本研 究仅纳入了100名小学生作为样 本,样本规模相对较小,可能影 响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稳定性。
缺乏控制组
由于伦理和实际操作限制,本研 究未设置控制组,无法完全排除 其他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测量工具局限
1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摘要:积极的心理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社会各界的注视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发生新的变化。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内心的复杂情绪,按照小学生现阶段的身心特点来设计趣味性的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积极的心态。

本文结合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积极心理学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和应用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心理健康;小学教育;应用途径引言: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学生在进行日常学习时不仅要加强基础学科的学习,也要具备综合的能力和素养。

社会压力较大,发展速度较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总会面临着许多压力。

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压力,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和状态,教师就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学中设计个性化的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自己的心理疏解方式。

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之后就能够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对自己的境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及时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一、结合学生生活,进行知识传授在以往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只是按照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对一些心理学的概念没有自己的深刻的理解。

这时,教师就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将心理健康课堂中学习到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教师的教学才能够在学生的身上真正发挥作用。

针对学生目前学习的情况,教师在课前应该加强教学设计,按照学生发展的特点和目前身心所处的阶段来设计趣味性的课堂,引导学生积极的了解心理学知识。

对于一些较为难以理解和复杂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来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与心理学相关的知识。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学生能够对情感有更加敏感的认识,在掌握其他学科的学习时也会变得更加的灵活。

浅谈积极心理学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研究

浅谈积极心理学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研究

浅谈积极心理学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研究作者:徐颖来源:《中国教育探索学刊》2013年第01期【摘要】当今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因而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学业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面对这双重压力,学校也不得不将提高学生成绩和学校升学率放在首位。

然而,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的努力,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来说,都只是外因,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能否提高才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内因,而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如何,关键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

本文讨论的就是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为“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和利用积极心理学对学困生学习的辅导作用。

【关键词】学困生积极心理学心理辅导1. 影响学困生学习的因素1.1 学生自身性格原因导致的学习信心不足。

有些学生的性格天生过谦,在生活中往往只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短处,并且习惯于将二者进行不公平的比较,导致自卑心理不断升级,以至于对做什么事情都缺乏足够的自信,在学习中更是将一点点的困难无限放大,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信心的增加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1.2 学生所处学习环境导致学困生的心理紧张、压抑,影响学生的学习。

有些学生心理敏感、情绪化严重,心理状态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校园内相对紧张的学习氛围也容易使这部分学生感到心理极度紧张和压抑,从而无法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1.3 学生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引起的孤独感影响学生的学习。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正常进行社会活动的基础,是社会存在感产生的必要环境因素,学生对周围人际关系处理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此学生在本班级这一小的社会环境里的社会存在感,社会存在感的缺失,在学生的心理上的反应就是孤立、孤独,长期的发展演变的后果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这类性格的学生不愿意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学生接触,遇到困难更是闷在心理自己承受,在学习上也是如此,长此以往,学习困难的不断积压,逐渐使学生丧失了原有的学习兴趣。

2. 积极心理学的辅导功能2.1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应用摘要: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越发深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难度逐渐提高,学生对学习产生很大排斥心理。

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将积极心理学合理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以此为学生提供多元化课堂教学,促使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心理意识,保持平稳学习心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因此,本文根据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应用予以分析。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策略前言:积极心理学表示心理学不仅只关注心理上的疾病和痛苦,而更应该关注人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以及其自身潜力。

而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心理变化,通过采取合理的方式加强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此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从而促进学生未来成长。

一、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概述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对那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而且应该通过一些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在学生心理问题产生更严重的后果之前,发展学生心理的问题,挖掘学生健康、快乐、努力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避免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的影响。

积极心态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积极心理要从实践中去改变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充实自己好而提高自己,让学生可以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有幸福的感觉,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不愉快,积极心理学还要求学生要有健康的心态,让学生可以在积极心理学生的指导下快乐生活,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态,在此基础上,重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心态的重要时期,因此,需要教师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主动渗透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的品质,让学生可以自信和乐观,同时也让学生具有热情和诚实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与其他学生相处融洽,使得学生的个人生活更加美好。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5篇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5篇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5篇第一篇:《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本学期,我校的心理工作继续在课题的引领下扎实开展,围绕课题,要做了以下工作:一、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运用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待工作、对待学生的重要性,为了让教师更好地使用积极教育的方法,向全体教师推荐由陈虹博士主编的《给老师的101条积极心理学建议:积极语言HAPPY》,每周导读,要求精读,鼓励教师们模仿撰写教育教学案例。

不少教师从细细的品味中体验到了积极教育的艺术性,并很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

另外,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两名教师参加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和考证。

通过让教师系统接受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使教师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1.继续开设每周一次的积极心理课和快乐沙盘社团,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学生的自我认识、学习、生活、人际、情绪等方面对他们进行辅导,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友善、乐观、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

本学期期初,在校长室和教导处的指导下,拟定了学校积极心理课程的大纲,将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展开教学。

2.积极开展开展“积极心理学下心理健康课程观摩周”活动。

本学期举办心理健康课程观摩周活动,共有10位老师参加本次活动,10位老师分别从智慧与知识;勇气;爱与人性等方面向学生传达积极的心理品质。

三.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每学期对家长进行积极心理大讲堂。

2015年9月27日,心理教师徐华为家长做了“幸福憧憬,自信起航”为主题的心理专题讲座,从专业角度简要分析了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并希望家校共同关注孩子健康心灵的培育,从而让孩子快乐学习,自信起航;11月27日,李校长给全体家长讲了“好父母的十大标准”;11月23日,班主任为家长做了“家长如何指导孩子自学”为主题的讲座。

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教学与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教学与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本 期望效应”发生的大 最 大的 困惑 。 实践 证 明 , 统的 心 理学 对心 和 创造 力 。针 对以 上 目的 , 文 旨在 探讨 在 性循环 的产生就是促 使 “ 传 教 教 理 问题的 修补是 不可 能为 人类 谋取 幸福和 快 中小学教学 与心理辅导 方面 , 师应如何 自觉 环境 。 因此 , 师在教 学过程 中应尽 量做 到 : 乐的, 同样 , 消极心理 学取 向的研 究模式 也不 而 , 0世纪末积极 心理学 的诞生 , 人以全新 2 给
摘 要: 积极 心理学是 当代心理 学界 兴起 的一 个新 的研 究领域 , 受到越来越 多的人 的关 注。本文介 绍 了积极 心理 学的 内涵 , 并在此基 础 上探讨 积极 心理 学在 中小学教 学和 心理辅 导 两个 领域 中的应 用。 关键 词 : 积极 心理 学 教学 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 ; 4 8 G 4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6 3 9 9 ( 0 8 0 () 0 3 — 2 l 7 - 7 5 2 0 ) 4 c一 2 7 0
注, 主张 心理学研究 的重点要 从人类实际 的潜

种 积极 的方式 来对 人的 心理现 挖 掘 自身的潜 力
个年级各选 三个班 , 对这些班 的学生作 了一番 “ 煞有 介事”的 预测未来 发展测 验 , 然后 将 2 0
12 1“ . . 德西 效 应 ”的 简介 心理 学家德西 在 l 7 年做 了一项专 门的 91 实验 。 他让 大学 生做 被 试 , 在实验 室 里解 有
积 极 的 心 理 状 态 下 学 习 和 生 活 , 达 到 学 习 更 以
期望 的作用 , 是又称为 “ 于 期望效 应” 。
地面 对现 实 与将 来 , 建立 积极 的 社会 、家庭 现 名单上的 学生 的确个 个表现 出色 , 们学 习 所 有 的被试都 无奖励 ; 他 第二 阶段 , 被试分 为 将 和学 校等 系统 , 而使 人 的潜 力得 到 充分 发 进步很 快 , 知欲强 , 从 求 充满 自信 , 习成 绩和智 两 组 , 学 实验组的被试 完成一 个难题可 得到 l 美 而 挥 。 力水 平都大 大超过 其他学 生 , 然而这些 学生只 元 的报 酬 , 控制组 的被 试跟 第一阶 段相 同 , 第三 阶段 , 休息时 间, 为 被试可以在原 积 极心 理学 的理 念给 学校 在 培养 学生 积 是 心理学 家 从总名 单 中随机 抽取 出来 的 。这 无报 酬 ; 极心理 的过 程中以重要 的启示 , 让学生能 够在 就 是著名 的 “ 罗森塔 尔效 应 ” 由于 它反 映 了 地 自由活动 , , 并把他 们是否继续去 解题 作为喜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升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路径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升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路径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升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路径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它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他们的积极态度、健康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以推动他们的身心持久发展,从而打下他们享受美好生活和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石。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恰如其分地满足了指导原则的需求,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正面心理素养和推动他们的个性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言:积极心理学的主旨在于激发个体的潜力并培养其道德品质,这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心理学领域。

积极心理学的教育观念主张人们将注意力从治疗心理问题转移到提升优良品格上,原本分散的积极心理元素得以有效融合,指导并激励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各种心理问题,持续提升人的实力和奋斗精神,使得个体的积极特性被持续唤醒,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积极心理学的运用和整合将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稳固的根基。

一.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价值(一)调整教育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过程中积极心理学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它能够切实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提升教育整体效能。

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内在潜能与积极心理品质挖掘和培养,充分挖掘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寻找到新的目标和新的方向。

(二)倡导积极进取积极心理学的运用能够有效强化心理辅导在学生教育之中的作用,教师将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有效拓展了心理辅导的方法和策略,使得学生们呈现出积极进取的姿态,这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个体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引入积极心理学过程中将不断转向升级,形成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式。

(三)落实积极防范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事后教育为主,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遭遇心理疾病后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 介 : 赖运成 (9 2一) 男, 18 , 江西赣 州人 , 士研 究生 , 究方向为心理健康与 学校 心理健康教 育。 博 研
近十年来 ,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积极 心理
应兼顾积极心理品质 的培养与心理 问题 的化解 , 着重 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 品质 , 以学生的终身幸福为教育 目 。心理健康教育应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 标 例如 :
二、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待学生 , 树立起积极的角色榜样 。积极心态的培养和 保持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 为人处事 时多往积极的方面 想; 进行积极的 自我暗示 ; 心存感激 , 怀有一颗感恩 的 心; 完全接受 自己拥有 的一切 ; 信 , 自 不小看 自己; 多看 励志或愉悦的图书或影视 , 多听轻松愉快或鼓舞人心
的人 交பைடு நூலகம் 。
学生的智能特点 , 知识的传授要与其学习风格相匹配 ,
同样的知识 内容可 以用不 同的方式呈 现, 更可 以通过
青少年心理健康 的提高 , 能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 提高 , 而创造性人才 的培养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 人格双重培养 。 -因此 , 【 5 6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 的心理健
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勇气 、 克制、 、 爱 希望等美德和力量 的作用与培养 。需要说 明的是 , 中小学阶段是人格形 成的重要时期 , 积极人 格的塑造对 学生的终身发展和 终身幸福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 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 育应特别重视积极人格 的培养。为此 , 心理健康教育 要重点培养学生积极 的思维方式 , 塑造 学生积极的行 为方式 , 鼓励学生采用积极的语言方式 , 激励学生形成
师应该用积极的心态为人处事 , 用积极发展 的眼光看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方案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方案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信息量激增,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由于认知水平、个性发展和自我调控能力的限制,对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自身身心发展变化等缺乏正确的认识,易产生心理困惑,形成某种心理问题;因此,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协助他们处理好个人发展和学校适应中的种种困惑,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小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不仅是教育本质的体现,而且正在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近有这样一个报道:常熟某校两位初中男学生因学习压力大,相约喝下剧毒农药百草枯,选择结束生命的方式逃避压力,结果现在还在医院中抢救,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面对仅有的学习压力,就选择放弃生命,这就说明现在的孩子感情是比较脆弱的;他们在获得小小成功时往往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在遇到一点点失败时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有的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实施“幸福”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应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抑制能力、克服危机的能力、能重建心理平衡的能力;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培养勇敢和坚韧的精神,调整自身需要的能力、抗诱惑的能力,防止出现胆怯、冲动等不良意志,让学生具有活泼、乐观、开朗的性格,从小有理想、有抱负,防止自卑、抑郁、孤独的不良个性品质,使学生时时充满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二、小学生心理现状分析及心理问题成因一根据观察、座谈及问卷等多方面多方位的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乐观:一方面,他们冷漠、孤僻、自傲、缺乏同情心,一方面他们又自卑、自恋、害怕挫折、缺少毅力;当前小学生心理现状:1、厌学情绪普遍化;学校理应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但不少小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每逢节假日结束进来上学,校园里总有几个学生是被父母拉进学校,赶进学校的;孩子则在那里赖在地上,哭天喊地不想上学;父母则是满脸无奈,不知道孩子问题处在哪里;老师和家长面对孩子的厌学,束手无策,只能强拉进教室作罢,但是孩子人在教室心在外,哪里有心思读书呢;一些学生坐到书桌前准备学习时,会感到厌烦;有的学生会在对学习厌烦时,找“头痛”或“肚子痛”等借口,拖拉作业等等;另外学生对学校的环境不适应,主要体现在由于不喜欢某老师而讨厌其执教学科,于是逃课,赖作业成了常态;另外有学生成绩不好,总感到老师讨厌自己,导致学习成绩愈加差,恶性循环;据调查,小学生一提起学习即心烦意乱的厌学情绪,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2、自卑心理作怪多;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很多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面对一些思维慢,成绩不够优异的学生十分冷漠;使得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特别是差生,自卑感特别重;在他们的心理,失败的阴影笼罩着;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灿烂的笑容;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有些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甚至经常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3、人际交往弱化;现在的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家中的“小太阳”、父母的“心肝宝贝”使不少小学生,其表现出来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虚荣心强等不良现象;家庭的溺爱,社会的包容,使得孩子娇蛮任性,难以相处,一些孩子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都要顺自己的心才满意,从来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自私、冷漠,逐渐他们的人际交往就会出现了问题;人际交往的弱化,让很多孩子找不到朋友,缺少友谊的关爱,于是孤独成了这一代孩子十分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孤独是心理上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分小学生情感的封闭性,导致了其交往的自卑、怯弱、排斥等,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亲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很多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孤独心理障碍无年龄的显着差异;二影响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位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现状:1、个人生理的因素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基因组合排序,对下一代的影响是很难改变的;比如学生父母的身体状况、性格特征、气质类型、对下一代有一定的遗传;另外,小学生身体发育状况的不同程度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比如脸部长胎痣,个子太矮等等,在某种特定场合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嘲笑,这就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造成心理障碍;同时,小学生也可能由于自身疾病等方面的因素,造成不能参加正常的一些集体活动,从而极易产生孤独心理,影响同学的和睦及今后的人际关系;2、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是直接导致小学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新型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学校往往用单一的学习成绩高低来评价学生;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新课程改革理念与践行严重脱离,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考试指挥棒依然左右着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试教育”变成了“理直气壮抓质量”,教师劳累,学生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另外,小学生的主要时间在学校,学校的环境和教师采取的教育态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以模仿和借鉴的榜样;教师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否认,现行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健康向上的教师有之,消极低沉的教师也不乏其人;教师的思想境界、执教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一些教师方法简单、粗暴、挖苦、嘲讽,甚至变相体罚,对小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和伤害,部分学生产生冷漠、厌学、孤独、敌对等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从心理学角度看,世上本无差生,如果属于“差生”的话,那根源不在孩子本身,而在“教的人”——老师; “我们的教育总是把目标定在天上”,导致我们的学生实践能力弱,自主能力弱,人际沟通弱,休闲娱乐弱;由于一些教师头脑中没有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学生不注意观察,师生容易产生沟通障碍,不自觉地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因此学校教育也是影响小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3、家庭因素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说明了父母对孩子的重要影响;孩子背后是父母,是家庭,是关乎孩子成长的环境;作为父母,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需要履行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他们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孩子听话、有出息;但是事实上,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施爱”的技巧,孩子们无法体会“被爱”的温暖;另一方面,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家长为了面子,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逼迫孩子放弃休息时间,周末参与各种兴趣小组,为其请家教,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套,做完课内做课外;一边是新华书店教辅用书脱销,一边是学生愁眉苦脸吃不了;家长在生活上百般呵护,在学业上高度关注,大有“子女成绩好,大人品位高”之境界;而小学生则处于被教育、被保护的地位,他们的要求很容易被忽视,父母的溺爱常常被他们看成枷锁;加之现在的家庭,几乎是三代组合,长辈无微不至地“孝敬”晚辈,“隔代亲”现象比比皆是;家长的溺爱、高期盼,这一矛盾体,滋生了孩子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少数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另外有些父母认为“一好遮百丑”,孩子只要成绩好,其他都是次要的;一些父母能与邻居团结友善,对孩子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健康的种子,对今后的成长、发展十分有利;反之,父母不务正业,经常搓麻将、打架,恶习很多,谈起领导骂领导,提及邻居怨邻居,在孩子前面逞威风,心情不好则经常打骂体罚孩子,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心理造成巨大的障碍;有的家长娇惯、溺爱、放任,把孩子当成家庭中的“皇帝”,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坏习惯;现在社会发展变化快,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父母的纠结让孩子很受伤,从而导致很多离婚家庭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足见家庭因素是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另一个诱因;4、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区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社会上每到高考中考,到处充斥着的是“状元”的信息,邻里之间经常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绩;社区建立了大人的健身场地,缺乏孩子们的“健心”场所,孩子在社会这个大圈子里无所适从,黑网吧、游戏城、老虎机等等到处林立;社会大教育观尚未在社区有效树立,是导致小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另一个原因;三、概念的界定以及理论支撑概念: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在我们的这个课题中,它要求我们的心理教师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它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当然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让教师了解这一理论,教会教师和学生能超越自身的不快乐、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本课题着重于小学生成长中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教育部2002年9月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心理,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2.为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强调从正面界定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帮助小学生应对和消除心理问题,用小学生内部的积极潜力唤醒人内在的积极需求;从而教会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不仅应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倡导教师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读学生的心理现象,以此来激发每个学生身上固有的某些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以活动为载体,给孩子们带来自信、智慧和特长,把欣赏的阳光洒向每一个稚嫩的心灵,把希望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田,启迪和激发雪深身上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走向自己的幸福彼岸;3.建设一支幸福的教师队伍;按照“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以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以探索实践为重点,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积极健康的活动为抓手”,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幸福的校园,让教师在学生心头播下“幸福”的种子,提高认识幸福、感受幸福等能力,倡导积极心理品质理念引领下的“幸福校园、幸福老师、幸福学生”的教育理念,扎实开展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培训师资,指导教研,督促实施,尽快拥有一支过硬的心理教师队伍,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形成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研组——骨干心理教师——班主任——全体教师——家长社区委员会这一心育系统,负责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主导、推动和实施;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倡导学生做幸福的人,首先要教师具有职业幸福感;因此,利用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开展多样化的心理活动,让教师教育的过程变成享受,幸福的教育需要幸福的教师,才能有幸福的教学,幸福的学生;所以,对教师进行积极心理学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事业幸福感,是课题研究计划的前期工作;4.符合当代小学生心理发育和人格品质发展的需要;由于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矫正、治疗,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学校可以利用晨会、班队课、心理课、活动课等各个时间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活动探究,教会学生调整心态,为自己制定一个积极向上的大目标:做一个幸福的人;这个目标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引领孩子走向幸福人生;伴随着大目标的确定,一系列小目标就诞生了:学会珍爱生命,学会帮助别人,学会宽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学会与人沟通等等,总之,许许多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小目标摆在了学生面前,使得学生有了方向感,克服消极情绪,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仅有积极的心态和积极的目标还不够,还要引领学生积极地行动;积极心理学也叫正向心理学,主要思想就是让人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他人,用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态度对待人生,因此,榜样教学必不可少;例如可以开展讲故事比赛等,感受海伦凯勒、张海迪等了不起的人物,学会有尊严地活着,有了好榜样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开展多种团体心理活动,和身边的同学分享阳光心态,共同感受快乐、悲伤,对父母学会感恩,对每一个关心自己的人真诚道谢等等;把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和重点来抓,让学生积极感受和提升自身的心理品质,从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从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勤学苦练、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上进心,就显得尤为重要;5.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各科课程标准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三者统一起来,提倡学生要“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的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本课题旨在用一种整体的观念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并将其视为课题的根本目标;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开展本课题研究,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贯穿“幸福教育”理念,让幸福和教育相连,让校园成为师生幸福的领地;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也是一种心理能力,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师生理解幸福、感受幸福、懂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培养师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情感,把提升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把手来抓;6.多种途径,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1继续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开展系列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其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幸福是主观感受,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从学科教学中体验幸福快乐,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心理品质,开拓性地推行幸福教育理念推行下的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模式;2开展班级团体辅导,利用班会、晨会等时间,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开展预防和发展性为主的班级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大我中完成小我,在完成小我中促进大我,体现学校心育的教育性、发展性、实效性和预防性;3借助多种方式宣传心理健康重要性;利用开心信箱、合力报、班级墙报等多种宣传方式,倡导“文明、勤学、活泼、”的校风,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体格,养成卫生的好习惯,养成科学的头脑,养成纪律的行动,养成公民的道德,养成自治能力,养成生活的技能,养成耐劳的习惯,养成互助的精神,养成快乐的情感等等;4对学生的心理障碍应及时予以疏导;学校积极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精心布置,定期开放,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辅导,开发学生潜能,使得学生喜欢温馨如家的“开心小屋”,愿意倾诉,愿意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助;提升幸福感的同时注重青少年学生成长中养成快乐的情感,培养健全的人格,家长作用和社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讲座,社区可开展各类心理援助活动,教给家长一些基本的心理方法和技巧,更好的指导自己的孩子,教育子女,亲子运动会,主题班队会,参与学校开放日等等,在互动中使得师生、家长进入到预设的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共同体验、享受积极参与的快乐;5搞好实验研究阶段分析、总结;“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及时了解外界先进作法,抓实过程记载,注重提炼升华,使终极研究成果更客观、真实、准确;开展心理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既缺乏较成熟的理论模式的指导,又缺乏较完善的具体操作方法的借鉴,特别是缺乏针对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理论模式及方法;所以,就小学生成长中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进行探索研究,既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又是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研究;以上依据,证明了“小学生成长中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这一课题有其存在和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系统而科学的心理教育研究,探索出学科教学和心理教育相结合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一套适合小学各学科教学特点的心理教育操作方法和管理模式;在理论上,探讨出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及其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在素质教育理论的推动下,在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的基础上,获得思想的成熟和人格的完美;在目标上,基础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基本目标是提升幸福感,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极目标是开发学生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完善,为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2.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要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向上的幸福观;“育才”,成才先成人,育才先育人;就这个意义上来讲,学校进行学生心理教育的探索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完善教育者包括领导、教师、家长的认知结构,进而探索改变或重塑小学生认知与行为的心理教育模式和操作方法,让学生产生积极的理性行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和学业水平更上一个新水平,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建立一个有特色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教育的研究模式,从而丰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五、本课题的理论假设1.小学学科教学:指国家教育部规定开设的所有学科;2.渗透:充分挖掘可教育因素,因势利导,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结合新课改,将积极心理学教育渗透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形成外部渗透,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做到科学设立教学目标,挖掘教材心育因素,形成一套有效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积极健康的与学生真诚交流的个性品质,内部渗透幸福观教育;3、“积极心理教育”:指主要运用积极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理论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训练,有目的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的过程;六、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理论价值1.宏观意义: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让更多的小学生在成长中形成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了解社会,用更多的知识促进他们学习,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之将来有能力参加社会的各种竞争和建设;2.微观意义:1优化学生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提升学生的幸福感;2学生心理指导,着重预防和疏导学生不良心理,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开展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指导,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学生应试心理指导,学生情绪调整及其引导,学生人际交往辅导,学生人格品质培养;3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调整心态,克服学习中的困惑、烦恼,对自己的不良学习心理障碍进行疏导,正确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调整学生情绪,进行正确引导,辅导学生正确进行人际交往,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人格达到统一,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心态塑造积极的人生;3.理论意义:通过研究,探索出小学生成长中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一套适合小学学科教学特点的心理教育操作方法和管理模式;七、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1.参与性原则: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心理教育的效果是以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为转移的;所以,必须把学生推到整个积极心理研究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去,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教师是主要的教育者,所有教师的参与协作是心理教育成败的关键;2.发展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以多种手段、方法,分层次、分类型、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予以教育、训练,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相应的发展;3.整体性原则: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学生积极心理教育要形成领导、班主任、老师、各学科、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局面,发挥学校整体的教育功能;。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摘要:在教育事业中,除了要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从传统“问题导向”的心理问题预防与治疗到“发展导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转变。

文章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旨趣和教育路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注重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潜能的发挥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引言随着学生心理问题的频繁出现,学校、家庭和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从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来看,相较于其他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加之学校忽视,许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目前仍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近几十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认知科学相关议题的关注度一直呈上升趋势,而具身认知理论为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出了新的方向。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的身体参与,认为认知与身体体验密切相关。

它打破了传统以“二元论”为基础的认知理论,为学校传统学科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为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拓宽了视野。

1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旨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伴随着人们对心理疾病的了解而产生的,教师和家长的关注点常常聚焦在产生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身上,因此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在于预防心理疾病、治疗心理问题。

然而,“问题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心理健康教育只见“问题”不见“发展中的人”,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实施路径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消极心理学模式下的教育范式过度关注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直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枯竭化与路径的狭隘化。

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比心理治疗更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初中家校共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基于积极心理学PERMA理论

初中家校共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基于积极心理学PERMA理论

初中家校共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基于积极心理学PERMA理论摘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关系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近年,在中小学学生中心理危机事件频发,且呈低龄化趋势,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难以巨大的伤害和严重影响。

有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诸多原因中,亲子冲突和缺乏关爱是主要诱因,占比达40.1%。

这表明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急需来自学校的专业指导。

以积极心理学PERMA理论为框架,在家校共育中通过积极情绪、投入、积极关系、寻找意义、获得胜任力增强成就感,从家庭心育讲座、家校心理活动、个体心理辅导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科学、深入、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积极心理学;PERMA在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积极心理学发现,儿童成长在积极的学校环境和家庭氛围中,内心充满能量,学习更有胜任力,心理韧性更强,在生活和学习中,能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当前,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中,科学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是每一位家长的急迫需求,家校共育成为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近年,在中小学学生中心理危机事件频发,且呈低龄化趋势,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难以巨大的伤害和严重影响。

有调查显示,诱发中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各种因素中,有四成源自亲子冲突和缺乏关爱。

这表明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急需来自学校的专业指导。

学校可以利用专业师资团队优势,从家校心育活动、家庭心育讲座、个体心理辅导等方面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家校共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二、PERMA理论应用于初中家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意义(一)PERMA模型的理论框架塞利格曼通过对幸福的研究,提出了在心理学界得到广泛认可的PERMA幸福要素理论的模型——PERMA。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小学心理健康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极为重要,当前大部分小学都意识到积极心理学对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引导的重要性。

伴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方面也在积极进行各种创新和提升。

论文通过对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及改进措施进行详细论述,以期能够为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一、概述积极心理学最早是由马丁·塞利格曼正式提出,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

”在其观点下,积极心理学能够充分发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同时能够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近几年来不少学校都开始注重应用积极心理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进行引导,促使学生能够拥有积极情绪体验,避免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出现抑郁等心理现象。

积极情绪体验是包含快乐、愉悦、满意、自我实现在内的一系列正面情绪,能够有效消除各类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对学生的成长发育和身心健康都具有重要的帮助。

在当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是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具有诸多的优势和益处。

首先,积极心理学理论更能适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也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之一。

伴随着新课标的逐渐落实,当前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具体表现。

而积极心理学在应用过程中,也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这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具有较高的契合度。

其次,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能够维持良好的教学氛围,并及时察觉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1]。

积极心理学在应用过程中具有较为突出的正面引导作用,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正确排解自身的不良情绪,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摘要:现如今,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且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

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探讨了开展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措施,包括重视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家长加强沟通协作;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利用班会课观看心理健康电影以及教师加强培训。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心理健康引言: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还关系到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进程,因此在小学推广积极心理学,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对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相关研究,希望本文可以给各位教育同仁一些浅见和思考。

一、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从现实来看,由于小学生年龄尚未成年,心理调节能力较差,面对挫折和困难缺乏正确的认知,教师有义务教会学生调节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学习当中和成长当中的磨难;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压力的加大,因心理问题酿成的惨剧越来越多,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学会正确看待心理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避免悲剧的发生。

最后,积极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比如复旦大学投毒案,大连理工研究生自杀等时间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典型,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措施(一)校领导方面重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在小学当中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起来。

无论是校领导还是学校教师,都应该把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具体来说,校领导方面要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进行严格的把控,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专业的评估。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摘要: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学的地位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始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学的成效,积极心理学理念就是其中之一。

从营造向上的教学环境、形成多元的教学模式、使用正面的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心理疏导、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等方面,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措施。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健康;策略研究引言:对于小学生群体来说,做好心理健康教学能够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都有着显著的正面作用。

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小学生开始接触网络上复杂的文化,更容易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

再加上当前我国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如果没有正确排解这些压力,那么也容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

一、营造向上的教学环境小学心理健康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学生可以在课堂环境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这也要求教师真正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同时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的时候,也要避免直接命令学生,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当代小学生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并且在平时也没有遇到较多的挫折与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直接命令学生,往往就会造成较为显著的负面效果,挫伤学生参与学科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降低他们对学科的兴趣水平。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将教学内容以一种趣味性较强的方式展示出来,降低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的难度。

特别是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感知效果也比较好。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能够灵活使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学内容,那么就可以降低教学难度,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于学科教学的兴趣。

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环境发生变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被人越来越受人所关注,而心理健康教育由于针对性较强,而不能将该教育应用到所有小学生身上,使很多小学生很难得到心理干预,无法得到心理教育。

而如果引入积极心理学之后,便能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还能疏导小学生心理。

由于积极心理学还处于不断探索之中,因此,就必须加强研究工作,那么便能解决当前心理教育因过于局限而引起的教学问题,以提高小学生心理教育效率与质量,促进校学生身心健康良好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生;健康教育引言: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的心理学概念,顾名思义,积极心理学就是用积极的心理指导方法,来引导人们用更积极心态来面对生活,解决人们工作与学习上的一些问题,增强人们的心理满足感,重塑人们的性格,激发人们的身体健康,改善心理境遇,调整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尽管,积极心理学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积极心理学所起到的作用已然受到人们所关注,而在未来积极心理学将会得到进一步推广,特别就是当前学术界对积极心理学研究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则更是如此。

一、积极心理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1.增加患者积极体验,培养正确的情感观目前,很多教师并不是很重视与学生展开心理交流,更多的就是灌输知识。

因此,这种教育手段长期实施,就会导致很多学生心理得不到重视,同时更得不到关爱[2]。

由此,就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出现,这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会带来比较大影响。

如果幼儿长时间都得不到关爱,那么就会导致心理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之中,无法得到排遣,又因为学习压力大,导致很多小学生陷入到负面心理状态当中,影响了小学生心理,而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干预,则能减少及防止小学生出现抑郁情绪,增强其的心理抗压能力,消除其情绪垃圾,远离负面情绪[1]。

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心理干预,重视学生学习与创新意识,使他们能更好的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更好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研究一、立论依据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

它是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

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

1998年,塞利格曼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宣称:“当代心理学正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的时期,心理学家有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使命,就是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令家庭幸福美满,使雇员心情舒畅,让公众称心如意。

” 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和良好的发展(详见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导论》)。

(二)研究运用积极心理理论于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意义
1、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心理辅导价值取向。

学校学习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克服青少年学生学习心理或学习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模式。

积极心理学认为,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一个健康、幸福的人。

同样,消除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人就能自然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

因为人的生命系统不是由问题构成的,它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它既有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强调用积极的方式来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也是为人提供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一个人积极心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一个处理和消解心理问题的过程。

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探寻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教义。

因此,本课题研究,就是要探索改变我们过去学习心理辅导偏向问题消极方面的价值取向,用全新的视角和辨证的思维方法,把学习心理辅导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开发学生固有的积极向上的潜能上来,用爱心挖掘并发扬光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而克服自身的缺点和弱点,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

2、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这充分体现了积极心理学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

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研究,正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在学习心理辅导过程中,探索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利用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上进,释放自己发展的潜能。

从而增进学生的积极力量,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幸福健康、全面发展而又富有个性的人。

3、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开辟学习心理辅导的新天地。

纵观目前中小学学习心理辅导实际现状,效果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学校的学习心理辅导仅仅停留在补救性的对个别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且方法粗糙,效果甚微。

导致学校学习心理辅导的时空越来越萎缩。

鉴于此现状,开展本课题研究,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努力开辟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实践的新天地,变补救性学习心理辅导为发展性学习心理辅导。

在发展性学习心理教育辅导中,主要以全体学生为教育辅导对象,以预防性教育为主,以补救性教育为辅。

预防性学习心理教育是在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发生之前,设法完成相应阶段的发展任务,以预防学习心理问题的产生;补救性学习心理辅导是在学生问题发生之后,教育工作者采取相应措施和对策,以解决学习心理问题的教育活动。

预防性教育无论从人力、财力的投入还是从心理干预的成效来看,都优于补救性心理教育。

更主要的,发展性学习心理辅导可帮助青少年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和自信乐观精神,减少他们的心理创伤,有利于他们健康愉快地成长。

此外,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还可以锻炼、培养一批既懂得现代心理教育理论,又善于实践的中小学心理骨干教师队伍,对振兴普陀心理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二、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拟集中研究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基于积极心理理论的学习适应性辅导的研究 (金永明负责)
主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适应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的变化、掌握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等。

(二)基于积极心理理论的智力潜能开发的研究(叶斓斓负责)
主要研究如何开发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智力潜能,让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和谐发展。

(三)基于积极心理理论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研究(吴震负责)
主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毅力、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四)基于积极心理理论的应试心理辅导的研究 (李纪华负责)
主要研究如何进行考前、考中、考后的学生心理辅导等,使学生坦然地面对各种考试。

(五)基于积极心理理论的学生自主学习辅导的研究(陆婷负责) 主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合理而科学的利用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等,以发挥其最大效能。

(六)基于积极心理理论的中小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的研究(周春芳负责) 主要研究针对目前中小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辅导措施,帮助他们缓解或消除心理问题,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生活。

(七)基于积极心理理论的家庭学习心理辅导研究。

(万红艳负责)
主要研究家庭教育现状,挖掘家庭教育的“闪光点”和存在问题,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掌握正确的育儿策略和方法,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研究的目标
(一)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用全新的视角和辨证的思维方法,矫正过去学习心理辅导偏向问题消极方面的价值取向,变被动的补救性学习心理辅导为积极的预防性的发展性的学习心理辅导,把学习心理辅导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潜能上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通过两年的努力,初步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小学实际的符合积极心理学原理的学习心理辅导的策略和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法。

运用积极成果和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于学习心理辅导实践的经验等相关信息,为本课题学习研究所用。

(二)行动研究法。

紧密结合中小学心理辅导实际,在学校开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心理辅导实践研究,并不断总结反思实践经验和体会。

(三)案例研究法。

开展班级或学生个体的积极心理辅导模式的个案研究,以点带面,推动学习心理辅导活动向纵深发展。

五、研究的成果
调查报告、课题报告、案例分析、活动设计、研究论文等。

六、研究的阶段
第1阶段(2008年1月至5月):课题方案制定。

收集资料,学习研讨,制定具体课题研究方案。

第2阶段(2008年6月至2009年8月):课题方案实施。

按照课题方案要求,全面组织实施。

并出阶段研究成果。

第3阶段(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课题研究总结。

认真总结近两年的课题研究实践经验和成果,组织展示活动,出课题研究成果集。

参考文献(略)
参加本课题的分课题研究的有:金永明、陆婷、叶斓斓、李纪华、周春芳、万红艳、吴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