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胸痹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胸闷、胸痛等。

以下是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的详细介绍。

一、中医临床路径1.接诊与初步评估:医生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病情史、症状等信息,进行初步评估。

2.查体与辨证分型:医生进行查体,包括测量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并观察面色、舌苔等反映机体状况的指标,辨证分型以确定病机。

3.辅助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血液检查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4.诊断:综合以上信息,确定准确的诊断。

5.治疗方案制定:根据病情和辨证分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6.治疗:根据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治疗或其它中医疗法。

7.疗效评估: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辅助检查结果等。

8.随访: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随访,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9.评估和总结:综合治疗效果和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和总结,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

二、诊疗方案1.药物治疗:(1)针对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具有疏肝理气、解郁开窍的作用。

(2)针对心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舒心安神片,具有舒心安神、解郁化痰的作用。

(3)针对气滞血瘀型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2.针灸治疗:(1)针灸穴位:可以选择足三里、曲池、中脘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缓解胸痹症状。

(2)针灸方法:可以选择温针、寒针等方法进行刺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中药治疗:(1)柴胡疏肝散:主要由柴胡、黄柏、赤芍、青皮等药物组成,具有疏肝理气、解郁开窍的作用。

(2)舒心安神片:主要由天麻、丹皮、茯苓等药物组成,具有舒心安神、解郁化痰的作用。

(3)血府逐瘀汤:主要由川芎、红花、郁金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4.注意事项:(1)避免饮食过度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胸痹症状。

(2)调整生活作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胸痹的不良影响。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中医临床路径是指在中医诊疗过程中,结合医案和医学经验,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以规范诊疗过程,提高诊疗质量和疗效。

胸痹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气喘等不适症状,严重时会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本篇文章将探讨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第一步,明确病史和症状病人来就诊时,首先需要对其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包括病史、家族病史、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综合了解。

通过仔细地观察和询问,帮助医生明确胸痹的发病过程,在此基础上确定初步的诊疗方向。

第二步,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是指依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找出病因、病位、病机等方面的异常,为后续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常见的胸痹分为气虚型、痰湿型、瘀阻型等几种类型。

而且不同类型的胸痹所采取的治疗方式也不同,因此,在确定中医辨证的同时,也要根据辨证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中医方剂和治疗方法。

第三步,制定治疗方案制定治疗方案是整个诊疗过程中的核心,要经过医生们的共同努力与讨论,确定出科学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治疗方案。

由于胸痹疾病患者的体质、年龄、季节、病情差异都很大,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一般而言,治疗方案会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临床营养、心理疏导等方面,以综合提高治疗效果。

第四步,实施治疗和护理治疗和护理是诊疗过程中最重要的切入点,患者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执行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一方面,药物及穴位的应用必须是规范合理的,以达到治疗效果。

另一方面,患者需要在治疗过程中,注意饮食、注意心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第五步,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评估疗效是整个诊疗过程中最后的一步,通过定期随访和回访,了解患者的症状、身体状况和生活状态等情况,帮助医生评估疗效,进而调整治疗方案,以优化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过程中的应用,对于加强中医诊疗规范化、质量化、效果化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胸痹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胸部不适或疼痛症状,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导致心源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后果。

中医认为,胸痹病因复杂,主要与心气失调,气阴亏虚等多种因素有关。

因此,采用中医临床路径进行胸痹护理,可以在治疗上更加针对性和综合化,增加治疗成功率和治愈效果。

中医临床路径是一种方法,它将中医诊疗模式融入到护理过程中,通过搜集病史,检查病人生理状况,结合中医诊断方法,设计并采用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方案,辅以中医药食疗和按摩等物理疗法,以及心理干预等方法,使患者得到全面、个体化的治疗。

针对胸痹护理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收集病史。

在诊断病人的病情时,首先需要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和病史,以此为基础,再根据病人的相应症状进行分析。

第二步,进行中医体检。

通过中医体检,可以了解病人的脉象、舌象等生理指标,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气血状态,查找病因病机。

第三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针对病人的个体差异性,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确定病因,治疗时结合药材选用,药物的配伍、制法等特点,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第四步,注重心理干预。

胸痹患者常常因为身体的不适,导致心理状况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通过心理干预和心灵疏导,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有助于治疗疾病。

第五步,辅助治疗。

中医药食疗和按摩等物理疗法,能够增强治疗效果,改善气血循环,加速恢复。

在中医临床路径的基础上,胸痹护理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中药治疗:对于胸痹患者,可采用益气养心汤和桂枝茯苓丸等方剂进行治疗,以调理心气微弱和气阴不足的情况。

2.针刺疗法:影响心脏的穴位有很多,包括心包经的头、手厥阴心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等。

通过针刺可以增强体内气血活动,促进心脏血液循环。

3.经验治疗:中医经验治疗是指根据临床经验,通过配方和方剂的调配,治疗病人。

比如可采用黑枸杞粥、三七粉等,具体根据病人体质和病情而定。

总之,中医临床路径是中医诊疗模式的改良和创新,是对传统中医模式与现代医疗服务方法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更加全面的医疗服务模式。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冠心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胸痹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次要症状: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辅助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心内科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冠心病诊治指南2012》。

(1)急性起病(2)根据典型心绞痛发作特点和体征,含用硝酸甘油后缓解。

(3)结合年龄和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

(4)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可见一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压低、T波平坦或倒置。

发作后数分钟内逐渐恢复。

(5)心电图无改变的可考虑心电图负荷试验,或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

(6)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MRI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二)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分为四级。

Ⅰ级: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费力、速度快、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Ⅱ级: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在饭后、情绪激动时受限制更明显;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以一般速度在一般条件下平地步行1公里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Ⅳ级: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也可发作。

(三)证候诊断1.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胜,休息时减轻,气短乏力,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最新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pdf

最新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pdf

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 2012年)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一10编码:工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II 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1、临床表现:(1)症状: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胸痹(英文名为:Chest discomfort)是指胸部出现不适或疼痛的一种症状,可以是持续性的或间歇性的。

在中医中,胸痹属于心病范畴,是由于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而导致的症状。

中医诊疗胸痹常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病因病机进行针灸、中药调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针灸疗法1. 范围针刺疗法:可经过定位、取穴、插刺和保留针四个步骤进行。

常用的穴位包括:心俞穴(督脉,位于心俞点),内关穴(手太阴肺经,位于腕关节内侧),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位于胫骨前外侧,当膝眼直下四横指的处)等。

2. 灸法:适用于气虚血瘀、寒痹之胸痹患者。

常用的灸穴有:井穴(位于拇指的食指关节后凹陷处)、关元穴(气海穴,位于脐中央凹陷处)、气海穴(天枢穴,位于肚脐中央两横指)。

灸时可以选用艾炷、艾灸或小艾炷等。

二、中药疗法1. 草药方剂:中医药配方中有许多适用于治疗胸痹的方剂。

常用的有:闯荡汤、川芎茶煎、活络久脉丸等。

这些方剂多能疏通心脉、活血化瘀、舒畅胸脘,以达到缓解胸痹症状的目的。

2. 中药调理: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当归、三七、红花、桃仁、郁金、延胡索等。

这些药物多具有活血化瘀、温通心脉、舒畅气机的功效,有助于改善胸痹的症状。

三、饮食调理1. 忌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酒精、咖啡等。

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加重气滞血瘀,导致胸痹症状加重。

2.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身体组织的重要构成成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可以促进身体的修复和恢复。

3.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新鲜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有助于调理心脉、改善胸痹症状。

四、生活习惯调理1. 保持充足睡眠:睡眠充足有助于人体恢复,减轻心理压力,改善胸痹症状。

2. 调整情绪:情绪不稳定会导致气机不畅,加重胸痹症状。

保持愉快心情,减轻精神压力,有利于胸痹的康复。

3. 适度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活血化瘀,减轻胸痹症状。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胸痹简介胸痹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气短等不适感觉。

中医认为胸痹病因主要是气机郁滞,内蕴痰火,外感风寒等引起胸腔内阻滞不通。

胸痹病症较为复杂,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

中医诊断与辨证中医诊断胸痹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分型。

常见的胸痹分型有气滞型、痰火型、肝郁型、心气虚型等。

不同的辨证分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气滞型胸痹气滞型胸痹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伴有腹胀、嗳气等症状。

治疗时可以选用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的中药方剂,如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以化痰平喘为主。

痰火型胸痹痰火型胸痹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伴有口苦、痰黄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的中药方剂,如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以行气活血为主。

肝郁型胸痹肝郁型胸痹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伴有嗳气、情绪烦躁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疏肝解郁、理气行血的中药方剂,如柴胡疏肝汤,加减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

心气虚型胸痹心气虚型胸痹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伴有气短、心悸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益气固脱、养心安神的中药方剂,如养心气汤,加减治疗以补气养血为主。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胸痹可以采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中药外治法等多种方法。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胸痹的基本方法。

中药方剂可以根据辨证分型选用,也可以根据具体症状选取相应的中药进行配伍。

常见的药物有活血化瘀药、行气通络药、清热化痰药等。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胸痹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采用穴位刺激、针刺调节气血等方法,促进气机畅通,舒缓胸痹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心俞穴等。

中药外治法中药外治法是利用中药药性对皮肤进行刺激或涂敷,以达到治疗胸痹的目的。

常用的外治方法有艾灸、贴敷等,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来缓解胸痹症状。

饮食调理中医治疗胸痹除了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外,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蔬菜水果等。

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理气和胃的食物,如红糖、山楂等。

胸痹中医药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药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药诊疗方案胸痹,是中医学领域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患者胸闷、心悸、疼痛等症状。

中医药在胸痹的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疗效。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药诊疗方案,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治疗胸痹。

一、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胸痹主要依据患者的脉象、舌苔、症状等综合情况。

脉象:可见脉弦数,或短弦,有力沉,有所其病,若为紧弦则为实证,若为细弱则为虚证。

舌苔:舌质淡红或发绛,苔薄腻白,脉络明显,为实证;若舌质淡白或淡红,苔薄白,脉涩有力,为虚证。

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疼痛、气短等。

二、中医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有川芎、郁金、陈皮等,可根据患者的症状配伍使用。

如川芎活血化瘀,用于胸痹胸闷、疼痛明显者;郁金导滞化痰,适用于病情中有痰者。

中药煎服或入丸药颗粒,每日两次。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胸痹常用的方法之一,可选穴包括心包经穴位如心俞、心郄、心舌等,具有疏通气血、舒筋活络的作用。

3. 推拿按摩:通过脏腑反射区的推拿按摩,促进气血的运行,缓解胸痹症状。

常用手法包括揉、捏、按摩等。

4.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能温经散寒、活血化淤,常用于症状较重者。

可选择足三里、关元等穴位进行灸治。

5. 饮食调理:胸痹患者应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薏苡仁粥、山药薏仁粥等。

三、预防与注意事项1. 预防控制情绪波动,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激动。

2.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脉诊,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 坚持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胸痹的诊疗中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经验,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结合健康生活方式,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希望以上内容对胸痹的患者有所帮助,祝愿大家早日康复!。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胸痹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下面将从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胸痹的病因病机主要由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气血失常或痰瘀阻滞等引起。

根据具体病机,确定治疗方案,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调理气血、活络化瘀、祛痰化瘀、安抚心神等。

在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中医临床路径可以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脉象、舌象等综合判断是否为胸痹。

注意辨别胸痹与其他心脏病、外感病等的鉴别诊断,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案上,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选用活血化瘀、祛痰化瘀、安抚心神的中药,如丹参、莪术、青蒿、半夏等。

辅助治疗包括针灸、艾灸、推拿按摩、气功等,以促进气血运行,调理心脏功能。

还应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从心理上调整,减轻焦虑和压力。

在护理措施方面,中医临床路径可以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针灸养阳、推拿疏通经络、心理疏导等方法进行护理。

需要注意的是,胸痹患者在饮食上应避免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适当控制饮食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合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胸痹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临床路径在个体化治疗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

本病相当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西医病名: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

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二.中西医诊断(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及要点: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①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②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④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有缺血改变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2.鉴别诊断①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以膻中或左胸部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伴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不等。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 2012年)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一10编码:工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II 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1、临床表现:(1)症状: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胸痹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胸痹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摘要:胸痹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心悸等症状。

中医认为胸痹是由气滞血瘀、痰湿内阻、心脾两虚等原因引起的。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探讨胸痹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饮食调养和情志调理等方面。

一、中医理论分析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胸痹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气滞血瘀: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导致胸部脉络不通,发为胸痹。

(2)痰湿内阻: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运化失常,痰湿内生,阻遏心脉,发为胸痹。

(3)心脾两虚:久病体虚,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脉失养,发为胸痹。

2. 证候分类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胸痹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1)气滞血瘀型:胸部闷痛,刺痛,痛处固定,伴有心悸、胸闷、气短、舌质紫暗、脉涩。

(2)痰湿内阻型:胸部闷痛,伴有咳嗽、痰多、恶心、呕吐、苔白腻、脉滑。

(3)心脾两虚型:胸部闷痛,伴有心悸、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

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气滞血瘀型: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方剂可选用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等。

(2)痰湿内阻型:采用健脾利湿、化痰通络的方法,方剂可选用二陈汤、温胆汤等。

(3)心脾两虚型:采用健脾益气、养血安神的方法,方剂可选用归脾汤、养心汤等。

2. 针灸治疗(1)气滞血瘀型:选取膻中、期门、心俞、内关、足三里等穴位,采用针刺、灸法等方法。

(2)痰湿内阻型:选取中脘、丰隆、肺俞、心俞、足三里等穴位,采用针刺、灸法等方法。

(3)心脾两虚型:选取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穴位,采用针刺、灸法等方法。

3. 推拿治疗(1)气滞血瘀型:采用按摩、揉捏、按揉等方法,重点在胸部、肩部、背部等部位。

(2)痰湿内阻型:采用揉捏、拍打、抖动等方法,重点在胸部、肩部、背部等部位。

(3)心脾两虚型:采用轻柔的按摩、揉捏、按揉等方法,重点在胸部、肩部、背部等部位。

4. 饮食调养(1)气滞血瘀型:宜食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食物,如山楂、茄子、玫瑰花等。

胸痹的辨证及治疗方案

胸痹的辨证及治疗方案

一、概述胸痹,中医学中指以胸部闷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等。

胸痹的病因病机复杂,涉及心、肺、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其发病多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就胸痹的辨证及治疗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辨证1. 辨病位(1)心脉痹阻:以胸部闷痛为主,伴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

(2)痰瘀互结:以胸闷、胸痛为主,伴有痰多、头晕、肢体沉重等症状。

(3)气滞血瘀:以胸部闷痛为主,伴有胸胁胀满、情绪抑郁、脉弦涩等症状。

(4)气阴两虚:以胸部闷痛为主,伴有心悸、气短、乏力、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2. 辨病因(1)情志不畅: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瘀阻。

(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司,内生痰湿,痰湿阻络。

(3)劳逸失度:劳逸失度,耗伤气血,导致心脉瘀阻。

(4)年老体衰:年老体衰,肾气亏虚,不能濡养心脉,导致心脉瘀阻。

3. 辨证候(1)实证:以胸闷、胸痛为主,伴有痰多、头晕、肢体沉重等症状。

(2)虚证:以胸部闷痛为主,伴有心悸、气短、乏力、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三、治疗方案1. 治则(1)疏肝解郁,活血化瘀:适用于情志不畅导致的胸痹。

(2)健脾利湿,化痰通络:适用于饮食不节导致的胸痹。

(3)益气养阴,活血通络:适用于气阴两虚导致的胸痹。

(4)补肾养心,活血通络:适用于年老体衰导致的胸痹。

2. 方药(1)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川芎、丹参、桃仁、红花。

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2)健脾利湿,化痰通络方:二陈汤加减。

组成: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健脾利湿,化痰通络。

(3)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生脉散加减。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丹参、川芎。

功效: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4)补肾养心,活血通络方:地黄丸加减。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丹参、川芎。

功效:补肾养心,活血通络。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是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和胸痛等症状,中医学认为是由于心气郁结、瘀血阻滞所致。

中医有多种诊疗方案可以有效缓解胸痹的症状,下面将重点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案。

1.胸痹分型:根据临床症状将胸痹分为气滞型、痰湿型、血瘀型和心火燥盛型等。

不同分型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气滞型:主要症状为胸闷、胸痛,伴有胸胁胀满感。

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推行气机,常用药物有柴胡、香附、枳壳等。

-痰湿型:主要症状为胸闷胸痛,伴有脘腹胀满感,舌苔厚腻。

治疗原则为祛痰化湿,常用药物有半夏、茯苓、白术等。

-血瘀型:主要症状为胸痛,胸闷,伴有刺痛感,舌质暗蓝或有瘀点。

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常用药物有川芎、桃仁、赤芍等。

-心火燥盛型:主要症状为胸闷、心悸、多梦,舌质红绛或有瘀点,舌苔少。

治疗原则为清热泻火,常用药物有生地黄、麦冬、玄参等。

2.饮食调理:对于胸痹患者,平时应该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姜蒜等。

饮食宜清淡为主,建议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纤维含量高的食物,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气和瘀血。

3.调节情绪:情绪波动是导致胸痹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保持心境平稳非常重要。

参加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如散步、瑜伽、听音乐等,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改善胸痹症状。

4.中药治疗: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以及舒缓症状等方面来缓解胸痹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丹参鞣酸钠注射液、桃红四物汤、理中丸等。

综上所述,胸痹是一种多种病因所致的病症,中医的治疗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症进行辨证论治,采取针灸、中药、饮食调理、情绪调节等综合治疗手段,以缓解胸痹的症状,调理身体。

但在进行治疗时,应该尊重中医专业医生的建议,并遵循医嘱。

同时,也建议患者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胸痹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范畴,它包括了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中医临床路径是指在中医治疗中,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制定一个规范的治疗方案,以指导临床工作的方法。

下面将介绍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一、病因辨证在中医临床路径中,首先要对胸痹的病因进行辨证。

中医认为,胸痹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

根据中医理论,胸痹可分为虚胸痹和实胸痹两类。

虚胸痹多由于气虚、血虚引起,而实胸痹则多为痰湿、瘀血、气滞等引起。

通过对病因的辨证,可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如补气活血、化痰祛湿等。

二、病理辨证在中医临床路径中,对胸痹的病理进行辨证十分重要。

根据病程的不同,可以将胸痹分为急性期、稳定期和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剧烈胸痛、呼吸困难等;稳定期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胸痛;恢复期主要表现为症状缓解、恢复期功能改善。

通过对病理的辨证,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急性期可采用活血化瘀、消炎镇痛等方法治疗,而恢复期可采用温补养肝、理气化痰等方法治疗。

三、辩证分型在中医临床路径中,对胸痹的辩证分型是十分重要的。

中医认为,胸痹的辩证分型主要有气滞型、气虚型、血瘀型、痰湿型等。

通过对辩证分型的判断,可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气滞型可采用理气活血、化痰祛湿等方法治疗,而气虚型可采用补气养血、益气固脱等方法治疗。

四、治疗方案制定在中医临床路径中,对胸痹的治疗方案制定是很关键的。

根据辨证分型的结果,可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包括了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按摩治疗等多种方法。

治疗方案制定的目的是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是很重要的。

通过对胸痹的病因辨证、病理辨证和辩证分型,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这些信息能对您有所帮助!。

胸痹心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胸痹心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胸痹心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入院标准:1.生命征平稳,病情稳定,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需要住院康复治疗。

2.无严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或以上并发症已得到较好的控制。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住院患者。

一、胸痹心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 2019版:A04.01.0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ICD-10编码:I20.806),且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中的胸痹病诊断标准。

具体如下: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②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④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必要时行冠脉CTA、冠脉造影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年《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①病史: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

疼痛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胸憋闷感,呈阵发性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症状。

存在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2012年)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一10编码:工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II 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科学》第六版教材)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科学》第六版)1、临床表现:(1)症状: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痛阈较低有关。

④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有在3~5分钟逐渐消失,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缓解。

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使之缓解。

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多次发作。

(2)体征: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

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

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可有逆分裂或出现交替脉。

(3)实验室及其它检查①心脏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或见心影增大,肺充血等。

②心电图:A静息时心电图:约半数患者在正常围,也可能有阵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或T波异常,有时出现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或室性,房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B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移位,T波倒置等;C心电图负符试验;D心电图连续监测;③放射性核素检查;④冠状动脉造影;⑤超声心动图;⑥冠状动脉超声显像;⑦血管镜。

2.证候诊断(1)心血瘀阻: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或结、代、促。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暖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 寒凝心脉: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多因气候与骤冷或聚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胸沉紧或促。

三、治疗案的选择参照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及中医药学会《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一2008)。

l.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且心绞痛分级为ⅡI级或Ⅳ级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Ⅲ级或Ⅳ级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血压、脉搏、心率;(4)心电图;(5)胸部X线片;(6)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凝血功能检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甲状腺功能、B型尿钠肽(BNP)、超敏CRP、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冠脉CTA、经颅多普勒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静息心肌核素显像+负荷心肌核素显像、腹部超声等。

八、治疗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心血瘀阻: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地黄、川芎、赤芍、川牛膝、柴、枳壳、炙甘药加减:气滞血瘀者加沉香,檀香,寒凝血瘀加细辛、桂枝、阳虚血瘀者加人参,附子(先煎1小时),气虚血瘀加人参,黄芪;瘀血闭阻重证,胸痛剧烈,可加乳香,没药,郁金,降香,丹参等,加强活血理气之功。

中成药: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

2、气滞心胸: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药:柴疏肝散加味。

皮、柴、川芎、香附、枳壳、白芍、炙甘草药加减:加木香、沉香、降香,延索,砂仁,厚朴等芳香理气及破气之品,但只可暂用,不可久施,以免耗散正气,兼阴虚可加佛手、香橼、金铃子等。

中成药:银杏叶分散片、舒血宁注射液等。

3:寒凝心脉: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药:当归四逆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

当归、桂枝、白芍、细辛、炙甘草、小通草、大枣、枳实、薤白、瓜蒌。

加减:重证可加乌头(另包先煎1小时)、附子(另包先煎1小时)、干,蜀椒等。

中成药: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

(二).耳穴压豆1.常用穴:所选主穴为心、肾上腺、小肠、皮质下;配穴为肺、交感、肝、分泌、神门。

2.法:将胶布剪成7x7mm的小块,将生不留行子贴在胶布中央备用。

然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将贴有不留行子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

贴压后用手指按压穴位半分钟,嘱患者每天自行按5次,每次10分钟,局部微热微痛为宜。

每次贴一只耳朵,下次轮换对侧,症状较重者可双耳(三)辨证施护:1.一般护理(1)重症宜卧床休息,轻症休息。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急剧动作和用力过大,胸痹重者平卧休息。

(3)观察胸痹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以及血压的变化。

(4)出现胸痛剧烈、呕吐、出汗、血压波动时,应及时处理。

2.给药护理(1)煎药汤剂适宜温服,并注意观察药后效果与反应。

(2)胸痹伴发呕吐患者中药适宜冷服,或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3.饮食护理饮食适宜清淡,忌食辛辣、肥腻、生冷、烟酒等。

4.情志护理(1)关心体贴患者,保持心情舒畅。

(2)减少导致情绪激动的刺激因素,帮助掌握自我调控能力。

(3)胸痹重,易烦躁、焦虑者,需要向其介绍有关疾病的健康知识,帮助树立信心。

九、出院标准1.病情稳定,心痛、胸闷、气短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心绞痛分级属于I级或II级者。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冠心病治疗及二级预防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急性脑血管疾病、分泌疾病、肿瘤等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出现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等重心血管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患者及其家属在路径实施过程中发生异议,导致该路径无常实施,退出本路径。

十一、疗效评价(1997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及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一)心绞痛疗效标准:1、显效: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分级降低两级。

原为轻、中、较重者,心绞痛基本消失,不用硝酸甘油。

2、有效: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分级降低一级,硝酸甘油用一半,原为轻度者,心绞痛基本消失,不用硝酸甘油,3、无效:症状和硝酸甘油用量无改变,或虽有减少,但未达到有效程度者。

(二)心电图疗产标准:1、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2、有效:ST段的减低,治疗后回升0.05mv,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25%以上者,或房或室,传导阻滞改善者。

3、无效:心电图基本上与治疗前相同。

(三)症状疗效标准:1、显效:原有症状完全消失2、有效:原有症状明显减轻3、无效:原有症状无明显好转(四)总疗效评定:1、显效:3项均为显效或两项显效1项有效2、有效:1项显效,其它两项有效或有效无效各1项,或2项显效1项无效,或3项均有效3、无效:未达到显效和有效标准。

本院2012年胸痹患者共89人,进入临床路径者36例。

对进入路径患者进行评估如下:1.显效:24人。

2有效:8人。

3无效:4人。

十二、治疗难点及解决(一)治疗难点:1、冠心病人虚实相兼,病机复杂,症状繁多,虚实寒热诸多矛盾融于一体,造成心绞痛反复发作,部分不稳定心绞痛病人易发生心血管事件。

长期的心脏缺血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肌病变,心脏扩、心律失常等。

2、难治冠心病冠脉常为多支病变,冠状动脉硬化钙化管腔狭窄较重,侧枝循环形成慢。

多合并糖尿病,往往有弥漫性小血管病变不适合冠脉介入治疗。

病程长,心绞痛多反复发作。

3、中药多为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类,成分复杂,一些有效成分尚不十分清楚。

受提取技术限制中药制剂有效成分含量低,因此制约了中医药疗效的发展和提高。

核心问题是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防治冠心病的能力,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心绞痛反复发作,降低心脏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

(二)解决思路和措施1、防治冠心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治本法应是从补气切入,调整脏腑阴阳气血失衡,调整机体代紊乱,增强整体免疫机能,稳定和改善心脏脉管的环境,治本防变,从而提高对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提高对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的防治能力。

2、随着中医、中西医结合对冠心病研究深入发展,近十几年来冠心病病机已凸显气虚、血瘀、热毒三大病机及其之间的有机联系,益气化瘀解毒治法已经显现出较好的疗效,又与西医有比较明确的科学结合点。

因而,冠心病的前瞻性研究应放在益气扶正、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及三种治法联合应用。

3、辨证施治与单味中药重点突破相结合。

辨证施治是治疗冠心病的基本法,从单味中药已知晓的有效成份,针对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的某一难点进行深入探索,有望在疗效上有新的突破,水蛭冰片等就是具有很好开发应用前景的单味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