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_7
《记念刘和珍君》
反语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 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 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 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 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其中“文明人”“伟绩”“武功”都是明显的反 语;“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对三个女子的大无畏精 神的高度赞扬,同时也是对敌人杀人罪行的极大讽刺。 综观全句,其主要意思是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 “三· 一八”大屠杀的野蛮残暴,使历史上“中国军人 的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
鲁迅消息闭塞
20 多 个 虚 词
噩耗传来神速
卫队惨无人道
遇害出人意料
事实确凿无疑 凶残+无耻 惨象+流言
表 意 丰 富
3、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 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 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反动政府:残忍 无话可说? 白色恐怖 走狗文人:无耻 惨象 + 流言
问
题
探 究
3、鲁迅写作本文的目的仅仅
是纪念刘和珍君吗?请探究作 者写作本文的真实目的。
明确:
述 以 对反动势力 评纪 “念 三刘 一 和 对进步青年 八珍 ”为 惨切 案 入 对庸人 点 ,
愤怒控诉 严词痛斥
沉痛悼念 热情歌颂 真诚告诫
善意批评
1、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 真正的 直接面对, 革命者 不回避 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回顾八十年前的悲惨一幕 感受巨人鲁迅的悲愤情怀 继承先烈未竟的强国遗志 学习先烈英勇的斗争精神
纪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祖籍安徽合肥,1904年生,14岁丧 父,同孀母及两弟一妹生活于南昌.1923 年秋投考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始读预科,后 念英文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自治会 主席。“三一八”惨案中,动员、组织 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 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 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高中语文 小题狂刷07 记念刘和珍君(含解析)
7 记念刘和珍君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徘徊(huái)菲薄(fěi)洗涤(dí)毫不相干(gàn)B.踌躇(chóu)桀骜(jié) 尸骸(hé) 长歌当哭(dāng)C.黯然(àn)虐杀(nüè)立仆(pū) 殒身不恤(xù)D.攒射(zǎn)惩创(chuāng)浸渍(jìn)广有羽翼(yì)【答案】C【解析】A项,“干”应为gān;B项,“骸”应为hái,“当”应为dàng;D项,“攒”应为cu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愤懑坦露剑拔弩张凝重隽永B.绯红密方顶礼膜拜殒身不恤C.虔诚恶梦繁芜丛杂义愤填膺D.讫今嬉笑豁然开朗浅尝辄止【答案】A3.依次填入下面文句横线上的词语,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是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如是之从容。
A.竟至竟会竟会B.竟会竟至竟能C.竟能竟会竟至D.竟至竟能竟会【答案】B【解析】“竟至”指竟然至于,竟然达到,程度比“竟会"重.“竟能”指竟然能够,出乎意料,暗含赞赏.4.文中引用陶潜《挽歌》的目的是A.批评庸人,表在对庸人的不满。
B.给烈士亲属以安慰。
C.有青山埋忠魂之意,寄托了作者牢记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D.表达了作者反对徒手请愿,对无谓牺牲的遗憾。
【答案】C【解析】结合语境及作者的创作背景作答.5.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所指代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这”指代刘和珍她们互相救助的情况。
)B.然而,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庸人”指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他们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不敢正视现实,并特别容易“忘却”历史教训。
记念刘和珍君七个部分的小标题
记念刘和珍君7个小标题
第一段:痛斥走狗文人
第二段:唤醒麻木庸人
第三段:追溯生平事迹
第四段:概括惨遭杀害
第五段:详写遇难经过
第六段:劝解徒手请愿
第七段:激励奋然前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
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
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种种无理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
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
7、记念刘和珍君
讨论以下两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 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 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 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 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 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 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更何况是徒手。”
小结
• 文章有对烈士遇难的痛心叙 述,也有对反动政府及无耻 文人的无情揭露;有对烈士 精神的深情歌颂,也有对 “三· 一八”惨案事实的深 刻思考与总结;有对庸人忘 记历史的谴责,更有对真的 猛士的激励,对未来由衷的 期望。
2、结合小节大意划分层次,并说出大意
• 第一部分(1~2节):写写作缘由——纪念 刘和珍、唤醒民众。 • 第二部分(3~5节):写“记念”主体—— 刘和珍的事迹。 • 第三部分(6~7节):写这次请愿运动对于 将来的意义。
结合课文,谈谈你所认识的刘和珍
• 为了国家不惜牺牲生命的真正的中国青年 • 有责任、敢担当,不畏恶势力,勇于反抗 恶势力,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革命勇士 • 乐观温和的女子 • 有情有义的女子 • 爱国的热血青年
仿写句子:这样,我们看到了一位柔弱中带 着刚强的刘和珍。她像一朵花儿,始终温和 地微笑着;她像一颗树,始终坚定地站立着。
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题
• 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 第二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 第四节“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 第五节“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 第七节“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 刘和珍君”
了解历史
说说你所知道的“三· 一八”惨案?
事件当事人:请愿的群众、段祺瑞执政府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日本帝国主义 支持下的奉系军阀、国民军、日本帝国主 义纠集起来的八国联军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课文原文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课文原文记念刘和珍君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1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2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3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
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7记念刘和珍君
《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
杂文集 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准风月
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
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评 价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人民称为“民族 魂”。
背景解读
• 1926年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 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国民军违反《辛 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 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 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 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 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 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 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 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提示】 一、二 文章缘起 → 纪念逝者 牢记血债
三、四、五 “记念”的主体 → 交往始末 惨遭杀害
六、七 总结“三一八”惨案 → 经验教训 死难意义
• 2.作者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的切入点来纪 念“三一八”惨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了刘和珍,提到 了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
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就是请愿
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
奉献尊敬,颂扬她们的勇毅,告诫她们要注意斗争 的方式,激励她们“更奋然而前行”。
•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当局者”)、 几个“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对于他们,作 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
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
《7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作业设计方案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如“刘和珍”、“徒手请愿”、“段祺瑞执政府”等。
2. 理解文章中鲁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以及他对革命青年的赞扬和期望。
3.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理性思考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作业:学生自行阅读全文,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和短语,并尝试通过上下文理解其含义。
2. 写作作业:以“鲁迅眼中的刘和珍”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描述刘和珍的形象,并阐述鲁迅对她的评价。
3. 思考作业:学生思考文章中鲁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a. 鲁迅认为徒手请愿的意义是什么?b. 鲁迅对革命青年的期望是什么?c. 结合现实,你认为我们如何才能实现鲁迅所期望的革命青年形象?4. 讨论作业:以小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a. 你对鲁迅笔下的革命青年有何看法?b.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三、作业要求1. 阅读作业:请学生认真阅读全文,并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写作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字数不少于500字,要求语句通顺,逻辑清晰。
3. 思考作业: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量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不要直接引用原文。
4. 讨论作业:请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积极参与,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完成作业。
四、作业评价1.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批改学生的阅读作业,了解学生对文章中词汇和短语的理解程度。
2. 写作表达能力:根据学生的写作作业,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深度。
3. 思考深度:通过学生的思考作业,评价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深度和对现实问题的认识程度。
4. 小组合作能力:根据学生的讨论作业,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
2. 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
记念刘和珍君的七个小标题
记念刘和珍君的七个小标题一年前在这个日子,刘和珍君一起走入了幸福的婚姻殿堂,眼前的烟花盛开,牵手携入,赠送的礼物也多多,一年的时间可以说令他们无数的美好回忆,今天这一天,也让他们彼此更加无比的珍贵。
有一段话可以概括这一年来刘和珍君彼此之间的爱情,那就是“你和我结缘,一见初心,盛开一段永识之约”。
这一句话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从认识到相知,再到今天的相守、相知、相依,越来越深厚的爱情不断增强,就像一滴水滴石不穷,永不分离,直至永恒。
爱情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仪式感,爱的仪式不仅仅只是几天的婚礼,而是每一天的幸福中都有着刘和珍君深情的表达。
第一标题:恩爱互融恩爱是刘和珍君之间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他们一起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互相支持,仿佛站在一起就会更加坚强,就是这样的一份爱,温暖这一家,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漫漫长情。
第二标题:有爱的家刘和珍君不仅仅彼此有着爱,他们也将爱带到了自己的家庭,刘和珍君也就是这样温暖家园为爱灌溉,他们给爱情赋予了活力,让家里充满希望和期待,关心他们的家人有无得把握,朋友圈都是祝福,也让亲朋好友更加受用,让关系更加紧密,让每个人都有爱的家。
第三标题:健康陪伴一年的时间看似很短暂,但却值得一起度过,只要有彼此的关心、互相陪伴,此生不虚度。
在今年的日子里,刘和珍君一起出游、一起运动,放肆释放在大自然的空气里,有爱的陪伴,让健康成为最永恒的存在,这样健康的身心相伴,让爱情更加甜美。
第四标题:把梦想落实他们用爱实现梦想,他们一起追求未来,把梦想落实,一起努力并共同付出,才让自己的梦想有了最实在的脚步,为未来拓展无限可能,用爱去实现梦想,让爱情更加甜蜜。
第五标题:时刻留心刘和珍君从不忘记彼此,也从不忘记彼此的关心,他们每天都会花出一点时间,给彼此留心,倾听彼此的心声,每次聊天在分享着幸福,无论是心情低落,还是生活艰难,彼此都会有着慰藉,不久时刻相互留心,让爱情永远绚丽而温柔。
第六标题:珍惜时光珍惜是一种重要的情怀,心中有着感激,他们珍惜每一天相处的时光,在珍贵的时刻里,他们一起穿梭在爱的画卷,一年的时光总会很快的过去,他们每一份牵绊都夹带着无尽的感动,珍惜一切,爱情就会更加甜蜜。
第 7 课《记念刘和珍君》
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2)
齐读课文,自行提问思考:
1.作者笔触涉及哪几种人?对 他们的感情态度如何?
第一类:爱国青年,突出的代表是刘和珍,还提到 杨德群、张静淑 作者的感情是:沉痛悼念,表达敬意——颂扬其勇 毅,称她们的“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其瑞执政府(或称“当 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 闲人”“流言家”)。 作者控诉他们的暴行、痛斥他们无耻下劣。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或称“无恶 意的闲人”) 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Cuá n
惩创
pū mǒ
尸骸
抹杀
桀骜
ē
攒射
立仆
托体同山阿
2.梳理情感脉络的语句线索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4、“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5、“我还有要说的话”
6、“呜乎,我说不出话”
课文结构
一、说明写作的原因和目的:
整体把握之一: 本文的中心内容是 评述“三·一八”惨案 整体把握之二:
围绕这一中心,作者写了几类人?
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第一类:爱国青年,突出的代表是刘和珍,还提到 杨德群、张静淑 作者的感情是:沉痛悼念,表达敬意——颂扬其勇 毅,称她们的“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其瑞执政府(或称“当 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 闲人”“流言家”)。 作者控诉他们的暴行、痛斥他们无耻下劣。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或称“无恶 意的闲人”) 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2.品味语句 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 ,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 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 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鲁迅一向讲究用 语简练,但此处为何如此罗嗦 ?三次“ 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7《纪念刘和珍君》
我 她 苟活 为中国而死
从句子结构看: 避免歧义 先生从本人来看: 自谦之词 以谦恭的态度对烈士表达由衷的敬意
四节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 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 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 为怀疑。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 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 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 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 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 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 一个尽头!
纪念死难者应 采取的态度
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 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 表示对死 微薄 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
者的尊敬
灵前。
最后一句包含了几层意思?(我将深味
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 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 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 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 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 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 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 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 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 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 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①青年的血: 艰于呼吸视听。 ②文人学者:
悲哀,出离愤怒。
第一、二小节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
由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
蒲松龄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 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 此感彷惶。
鲁迅
七
律
运交华盖欲何 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 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干夫 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 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鲁迅1932年写的《七 律》(亦称《自嘲》)
不屑(xiè ):不值得。
隐约其辞:含糊、不清楚。
竦(sǒng)身
素不相识:平常,向来。
惴惴(zhuì ):忧愁,恐惧,担心。
挈(qiè )妇将雏:拉住。
累(lě)往 曲(qū)译
根据解释填写成语
①形容说话含含糊糊,躲躲闪闪。
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憎“坐化”的典故有 什么用意? 这个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秦桧以 “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 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捉拿道悦, 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 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当然,鲁 迅先生对道悦自行涅槃的做法是不赞成的, 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 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隐约其辞 仓皇失措
②形容因匆忙、紧张、害怕而不知所措。
③好东西落到了坏人的手里。比喻怀 才不遇。
明珠暗投
④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
情随事迁
⑤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努力挣扎 着勉强活下去。
延口残喘
《明史列传第二十九》记载说:“先是,成祖发北 平,姚广孝(燕王谋士)以孝孺为托,曰:‘城下 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 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 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勿自苦,予欲法 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 ‘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 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 弟?’成祖曰:‘此联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 ‘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 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桀 诸市。孝孺慨然就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数百 人。”
记念刘和珍君
(1、2节)
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
(3、4、5节)
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6、7节)
表达技巧: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总体思路 (1~2)记念的缘由
局部思路
悼念刘和珍君 控诉反动政府 痛斥走狗文人 唤醒麻木庸人 追述生平事迹 概写遇难经过 详写遇难经过
思路顺序
爱 逻辑顺序 恨 生前 时间顺序 遇害 否定 肯定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 《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 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师 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 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刘和珍(1904一1926),江西南昌人。出身贫民,好学上 进。就读的南昌女师校规森严,她与进步同学一起成立了 女师学生自治会,学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规,而带头 人之一的刘和珍,则受到了“记大过”处分。1921年,刘 和珍继续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公开宣战,在江西首倡女 子剪发,学校当局认为她“首倡剪发,有伤风化”,被勒 令退学。1923年秋,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被大家 推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 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于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 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 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 者。她受同学们的委托起草驱杨宣言。在教育总长章士钊 的唆使下,杨荫榆竟然率领军警闯进学校,雇佣女流氓打 手百余人殴伤学生,刘和珍组织学生奋力彻夜护校。
作用:两组对比 (1)微笑而被杀害,反衬政府的凶残,反动 文人的无耻。 (2)微笑而黯然泣下,说明她是一个有责任 感,能深思远虑的青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7《记念刘和珍君》原文赏析素材
原文赏析全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几难烈士悲痛的追悼,阐明写本文的起因。
第一小段写参加追悼会的人要求作者写点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
本段一开始就写明开追悼会的时间和地点。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出鲁迅的悲愤难遣的心情。
然后写和程君的谈话,很自然地引到写纪念文章的事。
这里的“正告”,是郑重地提醒的意思,表现了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是来自群众的强烈的要求。
第二小段指出写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起因—刘和珍君生前是个敢于追求真理、反抗黑暗的青年。
在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下,不但鲁迅等所编的进步刊物往往停刊,“有始无终”,而且这些进步刊物的读者也常常有被迫害的危险,所以“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和珍竟“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毅然”两字有力地表现了刘和珍是个敢于反抗黑暗、追求进步思想的青年,这是下文写到她勇敢地领导同学反对杨荫榆和向段执政府请麒的思想基础,也是鲁迅“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纪念她的重要原因。
他们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是同一营垒中的革命同志。
“生活艰难”主要指当时的黑暗现实。
这段两次用“只能如此而已”,曲折地表达了鲁迅悲愤万分的心情,是对于当时“屠伯们逍遥复逍避”的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是作者誓为改变当时黑暗现实而战斗的决心。
第三小段指出写本文的另一个重要起因——反动派在屠杀爱国青年后,竞又指使它的帮凶文人吹出“阴险的论调”,真是凶残卑劣极了!所以必须写出此文,作为祭品献给死者。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句话本身就说明鲁迅已愤怒到什么程度,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不是人世,而是狐鼠昼行的禽兽世界。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一句,是直接控诉反动派屠杀青年的血.腥罪行的,这样大量的鲜血,“洋溢在我的周围”,把我泡了起来,使我连呼吸、看、听都异常艰难,哪里述能说什么话?“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一句,长歌指放声悲歌,当,代替,哭,哀哭,哀痛。
这句的意思是说,用写文章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和追悼先烈,在先烈刚刚牺牲、作者内心剧痛时是不容易办到的,只有等过一段时间,悲痛的心情稍平息时,才能真正“痛定思痛”,再回想以前的悲痛。
刘和珍的挽联简单点的
1、记念刘和珍君全国学联的挽联
英魂不必含冤,试听举国悲歌,荣哀奚似
祸首休要得意,且看他时算帐,胜负何如
2、林语堂从刘和珍遇难前的英文作业本上译出的对联,可以看作是烈士的自挽联:
我相信人间永无乐日,学生时期,亦多纷扰
自风闻民贼整顿学风,我们此去,难享安宁
3、高一涵教授的挽联犹如投枪:
说什么法律,说什么共和,只看他卖国则生,爱国则死
谁配称民军,谁配称领袖,尽都是有害争后,有利争先
4、周作人写了三副挽联,挽全体死难者的挽联为:
赤化赤化,有些学者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
白死白死,所谓帝国主义与革命政府原是一样东西5、挽刘和珍、杨德群的挽联是: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落头6、杨德群烈士之父杨卓吾挽女的挽联:
已沾教育十余年,当知国事阽危,徒事捐躯难塞责但愿同胞四百兆,此后大家努力,今虽惨死亦无悲7、周芷江挽杨德群联为:
燕市悲歌,英雄自古忧家国
汩罗烟雨,江上而今哭女媭
8、长沙的启蒙老师有联挽杨德群:
二十年往事云遥,记曩日师生,恍见双鬟来问字
廿七省同声追悼,看当时首领,何堪万国共招魂
9、在惨案中受伤的北大学生赵绍西敬献挽联云:
一弹飞来,我则伤,君则亡,屡起屡蹶惊惨事
万死得脱,胆愈大,心愈决,再接再厉竟前功
10、大校长朱我晨挽毕业生李廉桢的挽联为:
请愿遭围屠,千载史书留污点
牺牲乏贷价,一堂师友吊英年
11、13十三岁的清明中学学生朱良钧,是遇难者中最年幼的。
其父母哭以联,极为哀痛:
痛极汝亲,枉费十三年入校读书,讵意到今反送死
冤哉吾子,同行数百辈为国请命,不知加罪是何名。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能力】1、联系社会背景把握文意,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概括整合能力;迁移应用能力。
【情感价值】树立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过程方法】动态阅读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总结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方法;——“动态阅读法”,就是要读而有记,读而有思,读而有疑,读而有悟,读而致用,让阅读成为知识的发酵剂,让书籍成为灵魂的营养液,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生命行走的能量,让人生变得更加轻灵、丰润、华美、高尚。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文中关键句子,从而把握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愤”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的写作主旨:哀悼死难者,控诉反动派,唤醒麻木的民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景导入1926年3月18日,北京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抗议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暴行。
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
造成了死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
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以我血荐轩辕”“与无声处听惊雷”的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二、研习文章(一)从第四部分切入,研习抓住关键句子、词语体会作者在惨案发生后内心的情感。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叙述这次惨案发生经过的章节。
———第四、五部分。
2、学生齐读第四节。
问: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句看出来?———关键词语:“居然、怀疑、不料、不信”等说明鲁迅对惨案发生的惊愕。
“无端”:士兵开枪射击。
———作者情感:惊愕、悲愤。
(二)揭露反动政府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
1、反动政府的暴行———分析虐杀的整个过程问:哪些细节描写突出了这是虐杀?———如“从背部入”、“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一个兵……”说明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乱枪射击,以杀人为乐、残无人道的屠杀。
纪念刘珍君课文原文
纪念刘珍君课文原文原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在友人的家里。
她持有的一张学程修课表是如此精心细致,让我对她产生了特别的敬意。
在那之前,我曾从一些零碎的材料中得知到刘和珍君,如她的生平和在学校的勤奋学习,然而这次亲眼见到她,我才真正感受到她的认真和执着。
我记得她那时穿着一件朴素的淡蓝色旗袍,剪了一头短发,显得干净利落。
她的眼神坚定而明亮,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
然而,我万万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勤奋好学、充满活力的青年,会在不久后的一场暴行中失去生命。
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愤怒,这样的暴行简直是对人性的践踏和侮辱。
刘和珍君的离世让我深深地感到痛惜和不舍,她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才华横溢、那么的有潜力。
但是,我们不能只沉浸在悲痛之中。
刘和珍君的离世应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残酷和不公,更加坚定我们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决心。
她的离世也应该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刘和珍君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她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她是我们永远的楷模和榜样,她的勤奋好学、她的才华横溢、她的坚定执着、她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我们要以她为榜样,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记念刘和珍君全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全篇课文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生平
2.探讨刘和珍君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3.分析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和影响
4.纪念刘和珍君,继承和发扬其精神
正文
刘和珍君,一位杰出的中国革命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而奋斗。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早年就加入了同盟会,后来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刘和珍君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他积极参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为民主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此后,他又参加了北伐战争,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领导了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他坚定的信仰,不屈不挠的斗志,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他的一生,是为中国革命事业而生,为中国革命事业而死的一生。
今天,我们纪念刘和珍君,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继续推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我们要学习他的坚定信仰,始终保持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我们要学习他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始终保持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我们要学习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始终保持对人民的忠诚。
第1页共1页。
7 记念刘和珍君
复习到此结束 考试请加油!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
蓟(jì)北
主角
屏(bǐng)息以待
• 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 中国 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 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 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我们叙述一件事情,要有起因、时间、地点、人物、 经过、还有结局。
• 作者由一个艺术家和狗的故事想到曾经有人把他的小狗寄 养在我家里。
• 小狗包弟很愉快的跟我们一家人相处了七年时间, • 后来因为在文革中,我为了保全自己跟家人,把这只非常
喜欢叫唤的小狗,送到了医院解剖了。 • 之后,我对这件事情忏悔不已。
•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 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 《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 《远东英汉大辞典》.其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梁启超(1873.02.23——1929.01.1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 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 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 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 代表人物。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 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 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作者为什么要先写艺术家和狗的故事?
①结构上:是为引出下文话题,起着铺垫、暗示下文包 弟悲惨命运的作用 。
②内容上: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悲伤 ;交待了故 事发生的背景-----文革时期;读到了小狗的忠诚和命运 的惨烈,人们的冷酷无情,以狗性衬托人性,对人性弱 点的审视和反省,深化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讲读鲁迅10.1010.231.弄清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学会从具体事实中体会事件的意义,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2.了解复杂记叙文立意、选材、结构的特点。
理解记叙文中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表达中心的意义。
三课时第一教时理解课文中心,理清文章思路一、导入课文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通过《一件小事》,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
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
二、结构把握1、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节中,①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目的: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方向)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部分(生前事迹,遇难经过)②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交代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君写一点东西即写作的缘起。
③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④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于将来的意义。
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个中心。
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2、下面看局部思路第一部分,(朗读)问:作者为何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这三个“必要”意思相同吗?第一部分:由爱到憎是按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再看第二部分,又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时间:相识——遇难。
第三部分呢?先否定了这次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
由否定到肯定。
逻辑顺序。
附板书设计:记念3、具体思路:我们知道,局部思路不仅包括各层次间的思路,也包括各个层次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思路。
请大家齐读第二节,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以及每个自然段中的思路。
学生明确后,引导背诵。
第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第二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两句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
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所以,这两节的整个思路就应该定位在: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再看第四节:这一节共有5层意思。
听到噩耗→颇为怀疑→见到尸骸→听到诬蔑→号召爆发齐读课文一、四两节。
三、小结:本节课学习重点是理清思路。
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叫理思路?明确:理清思路,是指在阅读中,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到达什么终点,都要清清楚楚。
理清思路的重点是文章的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怎样理清呢?明确:①把握主旨;②理清脉络;③弄清顺序;④列出纲目。
这样用本节课的方法就可以解决以后遇到的类似问题。
四、当堂默写课文第2节。
五、布置作业:1.思考下面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反复说“无话可说”?2.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感情脉络。
3.小作文《刘和珍小传》课文记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你可以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讨论)①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与众不同,追求真理;②在女师大风潮中,“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③女师大复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④平时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从这些记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青年: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
第二教时1.进一步理清课文感情脉络;2.理解“三·一八”事件及烈士死难的意义。
一、检查练习:1.注音:噩耗è羽翼yì屠戮lù浸渍zì菲薄fi2.释词:喋血屠戮长歌当哭赁屋寥落桀骜不驯深味欣然殒身不恤洋溢诧异广有羽翼3.小作文《刘和珍小传》二、分析第一部分讨论:1、开头时间交代意图何在?用“中华民国”纪元,引女师大全名并标出“国立”,不仅表明态度郑重,而且包含了强烈的讽刺之意和愤慨之情——以先烈的牺牲换来的“民国”已经“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政局不仅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愈演愈烈,演出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的丑剧。
当局不但照旧像历代统治者一样地杀人,而且杀到了“堂堂”大学的手无寸铁的女大学生头上,甚至公开把“执政府”门前变成了屠场。
可见,段祺瑞执政府已经凶残到何等地步。
“中华民国”早已不是人民的国家;所谓“民国政府”,那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民国的敌人,屠杀人民的刽子手。
……一个状语,就准确地交待了悼念的来由和背景,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为全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2、开追悼会时,为什么鲁迅先生“独在礼堂外徘徊”?(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徘徊”一词,表露了作者心情的哀痛、悲伤,再用一“独”字,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有力地衬托作者对死难青年悼念之情的深切、真切。
3、“正告”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字典里的意思是“严正地告诉”,规劝,语气比较庄重,一般用在事前。
文中应是“郑重地告诉”。
(注意和“警告、忠告”的区别);引出本文写作原因和目的。
4、“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死者的愿望由来已久。
5、“无话可说”的原因是什么?(从几方面说明原因)一是反动政府的暴行“使我艰于呼吸视听”不能有言语;一是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使我难以痛定,不能长歌当哭。
这样写既揭露了的敌人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作家的愤怒和悲痛。
6、为什么敢于直面与正视就是真的猛士,为什么说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和幸福者”?“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论睁了眼看》)。
可见正视是首要的条件,真的猛士必须敢于面对黑暗的现实,只有如此,才会激起变革社会的斗志,才会为推翻黑暗的现实而冲锋陷阵,视死如归;如果没有面对的勇气,他在敌人面前,轻则消极遁世,重则变节投降。
哀痛者——忧国忧民;幸福者——奋然前行,英勇斗争,并以此为幸福。
和庸人相比,他们多了一份哀痛,却也因此成了真正的幸福者。
7、三个“必要”各指什么?①针对烈士刘和珍;②针对魑魅魍魉的世间;③针对忘却的救主。
三、分析第二部分这是文章的纪念主体部分。
见姓名→见本人→听讲义→永别。
(思路)讨论第三节第1段:“在四十余……中国的青年”问:作者先肯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接着又否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这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我们已经知道,对同一事物或问题,考察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和结论。
那么,作者在这里前后两次选出的判断、角度相同吗?这里前后两次判断并不矛盾,肯定是从“师生关系”角度讲,否定是从“革命精神”角度讲,而“苟活到现在的我”是作者的自谦之词,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由衷的敬意和深沉的自责。
1、句子主干:[待到……时候],我(主语)才见(谓语)……泣下(宾语)。
充分说明其责任感。
2、第四节抒写了鲁迅先生听到噩耗时的惊愕与义愤。
在这部分里,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虚词,如居然、但、竟、然而、也、况且、更等。
为了体会虚词在语境中的作用。
采取朗读法。
朗读原文;删掉虚词朗读。
体会情感作用与文章一气呵成、回肠荡气的力量美。
“才……便……”说明时间之短,其哀莫可名状。
3、第四节第1段:“中国人”是指哪些人?结合介绍这一时期鲁迅的思想倾向,再引导学生联系第七节第1段中的“中国人”进行分析,“中国人”是泛指,既包括反对派和走狗文人,也包括一般国民。
第5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灭亡。
”(课后“练习”二.3)修辞:对偶、反问、反复★怎样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沉默”,就是“默无声息”。
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
两种“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爆发革命,摧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就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
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话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
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4、鲁迅先生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一样吗?不一样。
一是愤激之词,一是因为“惨象”和“流言”使他们害怕而不敢说,表明了他们的麻木与落后。
其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的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四、齐读第四节,背诵。
第三课时1.讲解重点段落的含义2.课后练习一、朗读第四节,检查背诵。
二、分析第五节1、为何详写刘和珍遇害场面?为何反复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都是为了突出敌人的凶残。
突出她的“始终微笑”,强调了“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流露了一种他脑海中永存刘和珍始终微笑的面容,不相信不愿意她死、却真的死掉了的极度伤痛之感。
由这种极度的悲愤,爆发出作者对反动派的抨击和揭露。
2、“当三个女子……这是……伟大呵!……抹杀了。
”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
伟大——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
“中国军人”的行动,实际上是“八国联军”的意志,“三·一八惨案”实质上是中外杀人者互相勾结的结果。
“妇婴”专指女子,即后面所讲的学生。
(“八国联军”指题注所讲的八个国家,不是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衬托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
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伟绩”“武功”是他们的自夸。
反语。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用形象的写法,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恬不知耻。
是的,日本帝国主义炮击国民党,反倒提出“抗议”、“最后通谍”,段祺瑞执政府残暴地屠杀了学生,反诬学生是“暴徒”……。
“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这一句的删节号表示中外反动派的历史的现实的罪行罄竹难书,中国人民对他们的仇恨刻骨铭心,永远不会忘记。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由学生读第6节第1段,并讨论鲁迅对徒手请愿的看法,回答时要紧扣课文。
教师明确归结:鲁迅不同意徒手请愿。
“时间永是流驶……不过是徒手的请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