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大人的思想限制孩子
小学三年级家长怎么教育孩子
小学三年级家长怎么教育孩子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各方面都要求很严,对于小学的孩子更是如此。
那么小学三年级家长怎么教育孩子呢?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小学三年级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小学三年级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一、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从孩子懂事起,我就让她懂得谦让,要大方,要关心和帮助别人,做社会有用的人,还经常让她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孩子爱学习,就要给孩子创造条件,给她买喜爱看的课外读物,增强她阅读的兴趣,做完作业后,让她先自己检查一遍,我再帮她检查。
我还要求她上课认真听讲,多举手发言,不懂的大胆请教老师。
平时还要做好温习功课。
每次的测试,考得好进行表扬,考得差也不打骂,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错在哪儿,只有弄清错的原因,才能防止下次再错。
三、多鼓励、多引导,面对困难树立信心。
当她遇到困难,受到委屈时或情绪低调、不开心时,要给她温暖,让她向我诉说所受的委屈,同时告诉她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有挫折、有欢笑、也有痛苦,我们要自信,面对困难要想办法解决。
记得以前她不喜欢看课外书,我就告诉她,书上的这句话写得好,你把它记下来,下次写作文时可以用到的。
后来我又买了好多她喜欢看的书,还让她和别人换书看。
这些都是为了引导她看书的。
四、注重和孩子沟通,做孩子的朋友。
我经常问孩子,“你今天做了一些什么?”引导她把学校、班级的事告诉我们,高兴的事和烦恼的事,我们大家一起分享,有时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做孩子的参谋。
教育三年级孩子的建议⑴让孩子在玩耍中自发性得到成长。
孩子对于“玩耍”的重视在6-7岁尤其突出,情绪的表现变得比以前更复杂了,如哭的方式从5岁之前的号啕大哭,变成抽泣呜咽。
当家中的几个孩子确信自己被父母爱着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很好,小的孩子会喜欢大的孩子,大的孩子也会照顾小的孩子。
在与小朋友的玩耍中,孩子的自发性在不断地发展着。
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不要过分地加以强制,往往这种孩子会心情压抑,不能感受到来自于父母的爱,只是人格形成发展受阻。
让孩子都爱听你说读后感
让孩子都爱听你说读后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和孩子说话不是简单的你说我听,或者我要求你服从。
以前我总是觉得自己是大人,说啥孩子就得听啥,结果常常是搞得鸡飞狗跳,孩子不开心,我也一肚子气。
就像书里说的,我们得把孩子当成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小大人来看待。
这就好比你不能对着一朵小花大喊大叫,还指望它开得更漂亮,对待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呀。
书里还提到了好多特别实用的沟通技巧。
比如说,要用积极的语言去引导孩子。
以前我总是说“别跑,小心摔倒”,现在我知道可以说“慢慢走,这样就会很安全又很优雅哦”。
这小小的改变,孩子听了感觉就完全不一样。
就像给孩子的行为换了一个包装,原本孩子觉得被限制的事情,现在变得充满了趣味和吸引力。
而且,书中强调了倾听孩子的重要性。
我以前总是忙着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和道理,根本没耐心听孩子到底想说啥。
现在我会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听他讲那些在我看来可能是很幼稚的故事。
这时候我才发现,孩子的小世界可丰富了呢。
他跟我说他在幼儿园和小伙伴一起搭积木,怎么搭了一个超级大城堡,那小脸上洋溢的自豪,让我也跟着高兴起来。
这时候我就明白了,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我们告诉他怎么做,更需要我们分享他的喜怒哀乐。
还有一点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和孩子有分歧的时候该怎么办。
以前我总是强行让孩子按照我的想法来,现在我学会了和孩子一起商量。
比如说,孩子想看动画片不想睡觉,我不再直接说“不行,必须睡觉”,而是说“宝宝,我们商量一下,你看现在很晚了,你是想现在看5分钟动画片然后乖乖睡觉,还是现在就去睡觉,明天可以多看一会儿呢?”这样一来,孩子觉得自己有了选择的权利,就不会那么抗拒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知心朋友,在我育儿的道路上给我指点迷津。
它让我明白,和孩子好好说话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爱的表达。
我相信,只要按照书里说的去做,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亲密,家庭氛围也会更加和谐愉快。
这可真是一本宝藏书籍,我得把它推荐给身边那些也在为和孩子沟通发愁的爸爸妈妈们。
【家庭教育】如何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家庭教育】如何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七岁的小男孩儿文文自幼表现出对色彩的兴趣,由此拿着笔在家里到处乱画,大人制止的语言对他就像耳旁风,妈妈生气之下想使用“武力”,孩子却哭闹得更凶。
“明明是孩子做得不对,可管浅了孩子不听,管深了又怕阻碍孩子个性的自由发展。
”文文的妈妈无奈地说。
我们怎样才能尊重儿童个性发展的规律?我们能做些什么来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游戏是孩子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孩子们所做的是正确的。
成年人应该从正面鼓励他们。
”文雯的母亲认为她的教育思想比较先进,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文雯的母亲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困惑的境地:“我几乎服从了他,但他‘加强了’。
这个小家伙不仅不愿意听大人的话,而且有更多的坏习惯。
他喜欢找东西,把它们扔到家里的任何地方。
如果他在电视上看到任何有趣的事情,他必须被大人买走。
当他出去时,他喜欢躺在地上哭,让我抱着他。
”文雯的母亲一直对孩子“听话”,现在想知道她是否应该“尊重”孩子的思想和个性发展?其实,文文妈妈已经陷入了一个教育误区,“棍棒教育”、“严厉管教”确实早已是上个世纪的词汇。
尊重孩子,鼓励他们个性的自由发展应该是教育观念的主流。
不过,个性的发展需要一个方向,在这样一个大框架内可以让孩子去自我体验,自我成长。
因此,在孩子三个月大的时候,家长就应当在适当时候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某些行为让别人“生气”了。
如让孩子过分“自由发挥”,不仅可能影响他们的正常成长发育,更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个性。
在那之后,有很多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让孩子一起收拾残局。
当玩积木游戏时,仅仅几分钟后,积木就被踢得乱七八糟,成年人“顺从地”帮助孩子们建造积木。
一位刚满三岁的小女孩的母亲说:“有时我知道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但我忙于工作,这相当于放弃与孩子的沟通。
有时我无法掌握孩子的心理和需求。
我无法理解孩子的各种不合理行为,所以我不敢轻易表达愤怒。
”不少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加上本身科学的育儿经验不足,有时就会表现出对孩子的爱护过多,令孩子把大人的迁就理解为自己正在做“正确”的事情。
儿童观1
儿童观一、儿童观的概念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儿童的特点与能力、地位与权力、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二、儿童观的类型1.儿童是“小大人”(古代的儿童观)原始氏族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急切的希望儿童加入成人行列,他们认为儿童是“缩小”的大人,儿童和大人除了身高和体重不同,没什么区别。
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儿童被期待像成人一样去行动,使幼儿过快过早的发育。
2.儿童是“有罪的”(中世纪的儿童观)(5—15)世纪,即欧洲封建社会的年代,西欧逐步迈入中世纪,在这段时期教会变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强大精神支柱,僧侣阶级也获得了最高贵的地位,教会认为人生而有罪,自然而然便认为儿童也是具有原罪的。
因此,中世纪的儿童观是儿童生而有罪。
3.儿童是“花草树木”(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人权,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审视儿童。
提出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
要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法则,在恰当的时间学习特别的任务。
教育者的作用就像“园丁”。
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的一样,不要指望他们象小大人一样的举止,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
捷克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著名的“种子论”认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他们发展出来。
他还相信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
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4.儿童是“白板”(启蒙时代的儿童观)最有代表性的是洛克的“白板说”,他认为应当允许儿童有适合他们年龄的自由和自主,不要用不必要的约束去限制他们,不能阻碍他们孩子的特点,不能反对他们游戏和孩子要做的事情。
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的儿童观,首先强调应尊重儿童的特点,其思想基础乃在于他的性善论。
其次,以儿童为中心,使儿童成为教育中的主人,促进儿童主动发展。
初中家长会家长代表发言稿简短5篇
初中家长会家长代表发言稿简短5篇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作为家长,可以通过家长会,多与其他家长交流,借鉴更多的经验。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家长会家长代表发言稿简短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家长会家长代表发言稿1各位家长朋友、同学们:大家好!我非常感谢李老师给我们家长提供一个这样的交流机会。
下面我把我带孩子的点滴体会与家长朋友交流一下,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要学习,先立志。
定目标,找动力。
就孩子学习来说,也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动力。
而内因是起主导作用的。
这个内因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而学恐怕不少孩子认为是为家长而学,为老师而学,而没有想到是为自己而学。
如何把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这是激发孩子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打开这智慧之门的钥匙,就是定目标。
家长和孩子坐下来,分析自己孩子的资质和秉赋,寻找一个既适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又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
古人有一句名言:“法乎其上取其中,乎其中取其下”。
意思是说,如果你向高的目标努力,很可能取得的结果是中目标,如果你向中目标努力,那最终取得的结果可能是下目标。
也就是说,如果你向全国一流重点大学努力,很可能你只考取二流的重点大学。
有了高高在上的目标,接下来就要攻克攀登路上的障碍,从每一天做起,一步一个脚印。
具体到寻找适合自己的最好的学习方法,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提前做好预习、课后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女儿她爸爸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好习惯能在21天养成。
我们在两个孩子身上试验了,都取得了成功。
家长们不妨试试。
现在,我们的孩子大多在十三岁左右,心理学家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叫第二次断乳期。
《语文报》上有一篇文章叫《十三岁综合症》。
到底十三岁怎么啦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孩子因书本知识结构的提升、难度的加大而无所适从,显得紧张焦虑;另一方面,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突飞猛进,成了“小大人”,处处想充大,却又固执己见,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尊重。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十五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十五篇)《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得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台梭利讲到的有关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认知的提升!我想,这时,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因此,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动接受教育,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是孩子了!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学习对儿童进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将会游刃有余,还怕孩子调皮,会造成教育失败吗?我相信,教师的行为、教育方法及理念无疑会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学生,从而影响到一代人的一生。
儿童内心的真实景象,它与我们对儿童习以为常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是“童年的秘密”。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所学的内容要对孩子很有吸引力的。
作为教师要想把课上好,首先就要把课设计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知道的、感兴趣的!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
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
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观察,少去说、去批评!孩子不喜欢一个爱唠叨的教师。
最后是要给儿童特殊的作业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使他们聚精会神,精力集中。
儿童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
这样儿童就向正常化迈进。
即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及喜欢学习。
亲子中的辩论辩题
亲子中的辩论辩题正方,亲子关系中,父母应该严格要求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对孩子有严格的要求。
首先,严格要求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人们的性格是由他们的习惯决定的。
”如果父母不对孩子有严格的要求,孩子可能会养成懒惰、自私、任性的习惯,这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将会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严格要求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因为父母过于溺爱而变得自私、自大、不懂得尊重他人。
而对孩子进行适当的严格要求,可以让他们明白人生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需要付出努力和承担责任。
最后,严格要求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律能力。
只有在严格要求下,孩子才会学会自己做事、自己承担责任,这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反方,亲子关系中,父母不应该严格要求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对孩子有太严格的要求。
首先,过于严格的要求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压力和要求过高时,他们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抵触、不合作的态度。
这样一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和矛盾。
其次,过于严格的要求可能会扼杀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自由发展的机会,过于严格的要求会让他们失去这些机会,导致他们变得机械和缺乏创造力。
最后,过于严格的要求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童年时期受到的创伤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过于严格的要求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应该对孩子有适当的要求,既不能过于严格,也不能过于放任。
只有在适当的要求下,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父母思想封建与孩子观念不同作文
父母思想封建与孩子观念不同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题记:"老师教导我们,要循规蹈矩、遵纪守法,才是好孩子。
可是爸爸妈妈的想法和老师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家常常会发生争执。
我觉得,即使大人的想法是好的,但如果太过封建守旧,孩子们也难以接受。
"在我家里,常常会听到父母的这些古板想法:"女孩子就该老老实实的,成绩好就行了,不需要参加太多课外活动。
""男孩子将来当然要承担养家的重担,就该多上一些辅导班多学点东西。
""儿子将来要娶妻生子延续香火啊。
"诸如此类的话。
我就很不解,为什么他们的观念这么陈旧呢?难道在现代化的今天,男女地位还要分得那么清楚吗?我真心觉得性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将来能走多远。
当然,妈妈还总是说:"女孩子就是要贤惠温柔些,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我实在听不下去,于是忍不住反驳:"妈妈,现在都不是封建社会了,为什么你的想法还这么陈旧呀?"记得有一次,我决定参加学校的篮球队,结果遭到父母的坚决反对。
他们说:"女孩子干吗要参加那么粗暴的运动,搞得浑身是汗,影响形象。
而且万一受伤了怎么办?"我气呼呼地说:"那是你们的观念太陈旧了!运动怎么就不能让女孩子参加呢?我又不是玻璃做的。
"还有一次,爸爸非要我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说是为了将来好好考大学。
可我压根就没这个兴趣啊,我更想去上乐器班、美术班,好好培养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
结果爸爸直接拒绝了,理由是:"那些东西将来并不实用,浪费钱财。
"我觉得父母是把我们当作他们理想中的那种孩子在培养,而完全忽视了我们自己的兴趣和期望。
不过,有一次发生了一件趣事。
妈妈看到我在收拾房间时,居然鼓励我说:"真不错,将来你要是结了婚,一定会是一个贤惠的好妻子!"我当时可想骂人了,但转念一想,或许妈妈这种想法并非有所恶意,她只是受到了上一辈人的影响,思维太过于传统和保守了一些。
家长怎样和孩子沟通6篇
家长怎样和孩子沟通6篇家长怎样和孩子沟通 (1)一、多鼓励少责备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因此当小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应多给予鼓励和指导,并尽量让孩子知道自己不对的地方在哪里,不要用责备的办法使幼儿承认自己的错误,应该督促幼儿改正错误,多给予他一些鼓励,以期待他的下一次进步。
二、多尊重少强迫尊重是沟通成功的重要因素,大家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
我们大人欢用自己的方式与立场去强迫小孩与自己做相同的事情,而忽略了对方的想法。
要知道小孩子同样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我们仅用自己的方式去与幼儿沟通,而不考虑他们的想法,我想这样的沟通方式最后一定会导致失败。
尊重小孩的基础上再与小孩沟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例如大人往往不准小孩看电视,但是父母在强迫小孩子离开电视机以后自己却死守着电视台的各种节目,这样做幼儿会感觉到不公平,是极不正确的沟通方法。
三、多期望少比较"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是天下父母亲共同的期望,所以父母对小孩子期望过高也是影响沟通的重要因素。
虽然父母对小孩有所期望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大部分的父母很喜欢将自己的小孩与别人的小孩做比较,甚至于父母对子的期望多少参杂着自己自私的成份。
希望借子女的成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样会直接影响自己和子女的沟通。
更有的父母直接指出自己子不如别人的地方对孩子进行责骂。
这样做对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会使幼儿在以后的与人沟通中产生自卑心理。
如果换一种方式与幼儿交谈,让幼儿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就会使孩子思想上产生无限的动力,朝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事半功倍。
四、多建议少命令当与小孩进行沟通时,务必要多用建议的方式,尽可能提供几项不同的建议来供幼儿参考,并观察幼儿的生活习惯,从旁边协助和指导幼儿,诱导孩子去。
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小孩子也会骂人,但是如果你仔细聆听会发现小孩子所说的话全部都是自己曾经说过的话。
【议论文】请家长不要这样批评孩子_1500字
【议论文】请家长不要这样批评孩子_1500字尊敬的家长:作为家长,您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莫大的责任和影响力。
您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
在批评孩子时,有些家长可能会使用过于严厉或负面的语言,对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造成伤害。
我想向家长们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引起您的重视,并改善对孩子的批评方式。
家长应当意识到批评和责备是不同的。
责备是指因为孩子的错误或过失而斥责或惩罚他,而批评则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客观的观察和评价。
责备往往是在情绪的驱使下进行的,常常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和过激的行为,容易让孩子产生压力和恐惧。
相比之下,批评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面引导和建议,目的是让孩子接受批评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行改正和进步。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该冷静客观、善意和理性,避免过激和情绪化的言行。
家长应该注意批评的方式和场合。
批评应当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不要在公共场合或人多的地方当面批评孩子,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适当的批评可以在私下进行,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被尊重。
批评的方式也很重要,家长不要使用挖苦、嘲讽或侮辱性的语言来批评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自卑感,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
相反,家长可以使用鼓励和建议的方式进行批评,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支持,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家长也应该倾听孩子的心声。
有些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只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不愿倾听孩子的解释和理解,这样只会让孩子感到不被尊重和理解。
家长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积极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和感受。
也要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去改正过错,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只有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批评,才能让孩子接受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家长要善于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激励。
在批评孩子的家长还应该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建议,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
也要给孩子足够的鼓励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和关怀,激发孩子的成长动力。
保持平常心,让孩子远离特权意识
保持平常心,让孩子远离特权意识编者按:众所周知的童蒙读物《三字经》有言:“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其意思大概是做父亲的如果不去教育子女是有过错的,而教育不好则是老师的责任。
其实这段话的本意是说做父亲的不送孩子去接受教育是父亲的过错,教育不好则是老师的懒惰。
当前社会,很多的父母竭尽所能的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然而有些孩子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仍表现出不良品格。
尤其当“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这些词汇叠加到一起时,他们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的却是与“豪车”、“权贵”、“炫富”、“叫嚣”、“谩骂”、“打人”等事件密切相连的负面形象居多。
15岁少年李某开宝马打人事件尘埃落定,但是因其行为涉及的道德意识、法制理念、特权意识、家庭教育等问题,却没有因为事件的结束而结束,仍然引起大家的激烈讨论,引发社会各界的深思: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在为孩子们提供越来越好的教育条件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越来越多与青少年有关的让人痛心的事件发生,学校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家庭教育应该怎样做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拳头说话”反映特权意识作祟很多家长一方面希望自己孩子能够成才,一方面也希望孩子能够快乐成长。
在满怀着这些美好希望的同时,家长竭尽所能的给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同时孩子的物质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而家长在不断满足孩子欲望的同时,更使孩子产生一种优越感,并且会对这种优越感产生一种错误的理解,特别是父母社会地位越高,孩子的这种优越感就很可能会转化为特权意识,如果没有及时正确的引导,这种错误的意识就会内化为孩子正常的认识。
而孩子这种内心变化,家长却无法看见,只有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才会意识到事态的严重,而此时,问题已经发生。
因此,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避免孩子产生错误的优越感或特权意识。
在这一事件中,两个打人者,都还属于未成年人,但两个半大小子却表现出“用拳头说话”的行为,这让我们必须警惕。
15岁少年李某有着非常优秀的履历:4岁选入中国幼儿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弹得一手的好琴;8岁开始学习书法至今,写得一手的好字;10岁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多次参加国内外少儿冰球比赛。
为人父母,不能控制欲太强(文案)
为人父母,不能控制欲太强
《增广贤文》上说:“父母恩深终有别。
”
再重的恩情,在子女成家立业后,也总有分别的时候。
身为过来人,最重要的是拎得清,最可贵的是有分寸。
儿孙自有儿孙福,过度的付出,永远不如得体的退出,去过自己自在的生活。
深情而又适度的陪伴,才是放过自己,也饱含这孩子多一些的尊重,多一点的放心,多一分的信任。
但在现实中,习惯了付出与管教的父母,虽已两鬓斑白,却还是放心不下孩子的点点滴滴,要去插手小两口的生活。
小夫妻的矛盾,要干涉;家中的经济,要掌控,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主意,要斥责。
他们全方面地追踪孩子的生活,不放过子女,也不放过自己,爱的是那样的深刻,也爱的极端、爱的痛苦。
这无微不至、无所不能、无孔不入的“爱”,不仅让孩子的生活失去了自由,更把婚姻做成囚笼。
孩子在其中窒息,孩子的伴侣也被迫却步。
可以说,一段不幸福的婚姻,有时也许不是因为夫妻之间的矛盾,更是有为人父母的胡乱插手。
这种时刻都被操控的生活,是肉眼可见的悲哀,不管好的坏的,作为父母,也要多为自己子女留意。
父母不能给孩子炫耀的三件事
父母不能给孩子炫耀的三件事教育子女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父母、孩子多方配合。
有些父母非常注重孩子生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却总是忽视自己的言传身教。
尤其是夫妻间喜欢炫耀以下这三件事的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说这些事情,对孩子毫无好处,反而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第一:别炫耀上班摸鱼的事很多家长到了中年,思想不再进步,工作不再积极,认为自己没有晋升的可能,就开始上班躺平,得过且过。
这是个人的选择,我们无权干涉。
但是,如果将这件事当作骄傲的事情向孩子炫耀,就会给孩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只要看不到眼前的希望,就可以选择逃避,甚至放弃。
那么,直接影响的,恐怕就是孩子的学习态度。
不是说父母都要活成永动机,才能够资格成为孩子的榜样,而是不要在他们面前显露出摸鱼的生活态度,给孩子传递错误的价值观。
随便应付了事是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却希望孩子凡事能够认真负责,这本身就缺乏说服力。
因此,就算自己已经选择好未来的路,也实在没有必要告诉蒸蒸日上的孩子们,未来也可完全放弃希望。
第二:别炫耀罔顾礼法的事有些父母为了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富能力,会做出一些违背道义的事情,这本来就是不值得炫耀的事。
而很多人却拿来彰显自己的强大和狠辣,儿女耳濡目染,自然有样学样。
电视剧《三叉戟》中,由于年轻时的选择,董虎做了替别人催债的买卖,一失足成千古恨,但他将女儿接到身边的时候,却从不允许女儿参与他的生意,甚至一遍遍向她解释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并承诺从未犯罪,也永不会犯罪。
这才是一个父亲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
如果罔顾礼法,就等于告诉孩子不需要遵守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就等于告诉孩子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这无疑是将孩子推入深渊的魔爪,让他们长大以后也难以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甚至触犯法律。
第三:别炫耀顶撞长辈的事没有孩子不犯错,也没有父母不犯错。
但是,如何处理这些错误,在一个家庭中却是有学问的。
最愚蠢的办法就是直白地指出,让双方冲突升级,导致家庭关系的破裂;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情绪激动时停止,情绪平和时讨论,用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将话说开,不留问题,不留遗憾。
不要做被惯性困住的思想囚徒作文素材
不要做被惯性困住的思想囚徒作文素材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作文题目:"不要做被惯性困住的思想囚徒"。
听起来是不是很深奥呀?不过别担心,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题目的意思。
什么叫"惯性"呢?惯性就是我们习惯了某种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就不愿意改变,一直沿袭下去。
比如有的小朋友从小就习惯了玩电子游戏,再长大后就很难戒掉这个习惯。
又比如有些家长认为男孩子应该学习体育特长,女孩子应该学习文艺特长,这种传统观念就是一种惯性思维。
而"思想囚徒"指的是被固有的思维模式所束缚,无法突破重重枷锁,自由思考的人。
所以"不要做被惯性困住的思想囚徒"的意思就是,不要被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所限制,要学会突破传统,敞开思想之门,勇于创新。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例子说明了惯性思维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阻碍。
古时候,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结果被哥白尼颠覆了;有人认为人类无法飞上天空,可是飞机和航天器应运而生。
如果我们永远被惯性思维所囚困,那就永远无法进步,无法创新。
更重要的是,惯性思维会严重阻碍我们的个人成长。
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有了某种固有印象,那他在面对新的信息时,就会排斥和防卫,从而无法吸收新知识。
再比如一个人习惯了依赖父母,等到长大后就很难独立自主。
所以打破惯性思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成为被惯性束缚的思想囚徒呢?首先,我们要有一颗开放包容的心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不要固步自封。
其次,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传统观念,用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
再次,我们要勤于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最后,我们要多尝试新的事物,走出舒适区,拥抱改变。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
从小到大,我爸爸就希望我将来能考入名校深造。
一开始我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后来我发现自己对机械工程更有兴趣。
儿童观
儿童观一、儿童观的概念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儿童的特点与能力、地位与权力、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二、儿童观的类型1.儿童是“小大人”(古代的儿童观)原始氏族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急切的希望儿童加入成人行列,他们认为儿童是“缩小”的大人,儿童和大人除了身高和体重不同,没什么区别。
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儿童被期待像成人一样去行动,使幼儿过快过早的发育。
2.儿童是“有罪的”(中世纪的儿童观)(5—15)世纪,即欧洲封建社会的年代,西欧逐步迈入中世纪,在这段时期教会变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强大精神支柱,僧侣阶级也获得了最高贵的地位,教会认为人生而有罪,自然而然便认为儿童也是具有原罪的。
因此,中世纪的儿童观是儿童生而有罪。
3.儿童是“花草树木”(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人权,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审视儿童。
提出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
要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法则,在恰当的时间学习特别的任务。
教育者的作用就像“园丁”。
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的一样,不要指望他们象小大人一样的举止,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
捷克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著名的“种子论”认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他们发展出来。
他还相信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
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4.儿童是“白板”(启蒙时代的儿童观)最有代表性的是洛克的“白板说”,他认为应当允许儿童有适合他们年龄的自由和自主,不要用不必要的约束去限制他们,不能阻碍他们孩子的特点,不能反对他们游戏和孩子要做的事情。
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的儿童观,首先强调应尊重儿童的特点,其思想基础乃在于他的性善论。
其次,以儿童为中心,使儿童成为教育中的主人,促进儿童主动发展。
不要溺爱孩子的演讲稿
不要溺爱孩子的演讲稿亲爱的家长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不要溺爱孩子”。
在当今社会,很多家长都存在着溺爱孩子的现象,他们过分关心孩子,宠爱孩子,甚至为孩子包办一切。
这种行为不仅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性,还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我们作为家长,应该警惕这种现象,不要溺爱孩子。
首先,溺爱孩子会让他们失去独立性。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而过分溺爱会让孩子失去这种机会。
家长们过分关心孩子,为他们包办一切,不让他们去尝试和面对困难,这样孩子就会习惯依赖他人,失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软弱无力,缺乏自信心,无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其次,溺爱孩子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这些挑战和困难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然而,过分溺爱的孩子往往缺乏面对挑战的勇气和毅力,他们习惯了舒适的环境,无法适应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因此,溺爱孩子会让他们失去面对挑战的能力,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最后,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关爱和教育。
关爱并不等同于溺爱,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我们也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去尝试和探索,从失败中学习,从而成长为能够独立生活和工作的人。
总之,不要溺爱孩子,给予他们适当的关爱和教育,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一个明智而负责任的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谢谢大家!。
是否应该允许家长随意打孩子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允许家长随意打孩子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允许家长随意打孩子。
首先,家长随意打孩子可以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有些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家长适当的体罚可以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不良行为。
就像古代圣贤孔子所说,“不教而杀,教之无术。
”如果家长不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孩子就很难明白自己的错误,也就无法进行自我改正。
其次,家长随意打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现在很多孩子缺乏敬畏之心,对长辈不尊重,对社会规则不遵守。
如果家长不进行适当的惩罚,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可以为所欲为,这样就会导致孩子长大后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
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说,“孩子不受惩罚,父母必受其乱。
”如果不及时给孩子适当的教育,就会导致孩子长大后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最后,家长随意打孩子也是出于对孩子的爱。
虽然打孩子可能会让孩子痛苦,但这种痛苦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和对孩子未来的考虑。
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打孩子是爱的一种表现。
”父母打孩子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目的是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综上所述,家长应该被允许随意打孩子,因为这对孩子的教育、价值观的树立和爱的表达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反方观点,不应该允许家长随意打孩子。
首先,家长随意打孩子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家长的爱和关怀,而打孩子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正如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说,“打孩子是最愚蠢的一种惩罚,因为它伤害了孩子的身心。
”家长的责任是保护孩子,而不是伤害他们。
其次,家长随意打孩子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孩子犯错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打孩子只是一种暴力行为,并不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说,“打孩子只会让孩子更加叛逆和不听话。
”家长应该通过沟通和教育的方式,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
家长是否应该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教辩论辩题
家长是否应该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教辩论辩题正方,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教。
首先,我认为家长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教是非常必要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规矩和纪律,这样才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如果家长放任孩子,不加以管教,孩子可能会变得任性妄为,不尊重他人,甚至会走上错误的道路。
因此,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教,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何做人。
其次,严格的管教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外界影响,如果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和严格的管教,孩子可能会迷失方向,无法正确判断是非。
而严格的管教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严格的管教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自律和自控的习惯。
在现代社会,自律和自控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可以帮助孩子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功。
而家长的严格管教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自律和自控的能力。
综上所述,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教,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律和自控的能力。
反方,家长不应该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教。
我认为家长不应该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教。
首先,过于严格的管教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者焦虑情绪。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自由的空间,去探索和发现世界,过于严格的管教会限制孩子的发展。
其次,严格的管教可能会破坏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家长应该是孩子的引路人和朋友,而不是严厉的教师和管理者。
过于严格的管教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最后,严格的管教可能会扼杀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过于严格的管教会让孩子失去发展自己个性和创造力的机会,导致孩子变得僵化和缺乏创造力。
综上所述,家长不应该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教,而是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尊重,让他们自由成长,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爸妈少念“紧箍咒”
爸妈少念“紧箍咒”在我们的文化中,父母对子女的管教常常被形容为“紧箍咒”,意味着他们会利用各种手段强迫孩子遵从自己的想法和期望。
然而,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却在逐渐转变,父母们开始重视孩子们的自主性和尊重他们的个人意愿。
因此,爸妈应该少念“紧箍咒”,给孩子更多的自由。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孩子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也许他们不同意父母所设定的目标,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一定是错的。
家长应该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理解他们的需求,更好的协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家长的某些期望与孩子的个性、价值观相悖,强行施压会让孩子感到不被尊重,建立起一种从属感,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其次,我们也需要鼓励孩子们在探索自己的世界中犯错。
犯错其实是成长中的一部分,它让孩子们能够更好的了解世界和学习到生活中的经验。
如果我们一直只是向孩子们三言两语反复灌输“正确答案”,那么就无法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在犯错和失败中学习,并在成长中不断地进步。
最后,我们也要承认,父母的期望并不是孩子们的责任,他们也不应该为父母的期望感到压力。
相反,父母应该以鼓励、支持、激励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们成为一个独立、自信、自主的个体。
家长需要尽一切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之,我们需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过程,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发掘自己的潜能。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尊重、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强迫他们去适应社会的期望和规范。
这样,孩子们就能够摆脱“紧箍咒”带来的压力,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别用大人的思想限制孩子
导语:要注意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能力发展来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不作过多干涉,才能让家长和孩子间的沟通不再充满隔阂,让孩子的能力在自由、理解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一、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
许多家长常常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孩子的想法,可孩子本身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孩子的性格、思维、能力等方面虽然或多或少受到家庭的影响,但并不可能和家长完全一致。
只简单地从大人的角度思考孩子的内心,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和不理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感觉到家长和自己的隔阂,很容易感到委屈和困惑,情感受到伤害。
就像琦琦的爸爸妈妈自己觉得去看别人餐桌上的菜这件事很不合适,感到丢脸、不好意思,便拒绝和阻止了琦琦的要求,但并未从琦琦的角度考虑过。
对琦琦来说,那道菜很新奇很有趣,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动力,发生类似的情况并不奇怪。
爸爸妈妈在发现琦琦的反应后,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感受制止他,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可以让孩子自己去邻桌请求是否可以看看,根据对方的回应来决定,既满足了孩子的愿望又不失礼貌。
二、过度干涉限制孩子能力发展
孩子的各项能力发展还不完全,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和潜能,如果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过度参与和干涉,会限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扼杀孩子本有的天性。
例如上述琦琦发生的这件事,如果父母处理得当,不但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锻炼了孩子的言语沟通和社交能力。
但琦琦父母当时的反应,伤害了琦琦对外界的兴趣,让他感到挫败、失落和委屈,若不及时处理好他的情绪,会造成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