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思想教育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思想教育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学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和具有广泛联系性的学科。

中学地理课的科学内容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

通过中学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和个性心理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及文明健康的情趣。

根据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职业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结合高中学生的思想实际,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应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世界观教育、国际主义和全球观念教育三个部分。

但它们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有时很难完全划分开来。

一、建立多层次目标体系高中地理教学中思想教育的目标可从观念、情感、意志行为三个方面衡量,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和特点,高中地理新教材注重深化人地关系,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依据新大纲的要求,其目标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进行国情教育。

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其树立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和信心。

地理作为一门科学,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从自然与人文等诸多地理要素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出发,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论证。

所以,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

从地理角度认识国情,即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我国人地关系的基本状况。

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反映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关系,及如何正确解决这些矛盾等问题。

在国情教育中,除了要遵循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外,坚持以知国—爱国—报国为教学目标的正面教育,讲清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通过教育活动,逐步把学生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情、责任感,铸造他们的报国志。

地理教学中体现的唯物辩证法——以“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内容为例

地理教学中体现的唯物辩证法——以“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内容为例

地理教学中体现的唯物辩证法——以“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教学内容为例摘要:地理学科强调对学生基本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学科当中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内容。

发掘出地理教材中的唯物辩证思想,进而培养学生形成辩证思维体系,既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复杂的地理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锻炼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荒漠化;辩证法1前言大自然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蕴涵着许多哲学道理,对自然的正确认识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身也是哲学的重要内容。

本文以湘教版《地理Ⅲ》中《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为例探索课本知识中的唯物辩证法。

2运用联系的观点指导教学2.1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哲学的辩证法强调,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且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1]。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大的特点是干旱,这种干旱的环境是由地理环境五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从地理位置的海陆位置来讲,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从纬度位置来讲,处在中纬度地区,属于温带气候;从地形来讲,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内蒙古高原的抬升,阻挡了太平洋水汽的深入,因此降水少;从气候来讲,属于大陆性气候,年温差和日温差较大,大风频繁,降水稀少。

这样的气候特点直接影响植被和河流的特点,植被稀疏,以草原和荒漠为主,河流少,流量小,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季节变化大,多内流河。

正因为植被稀少,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以沙质土壤为主。

这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整个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地理环境。

由此可见,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普遍联系和错综复杂的,所以在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时要用整体和部分的观点,把握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去把握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地理学科有效教学

自然辩证法与地理学科有效教学

试论自然辩证法与地理学科有效教学摘要自然辩证法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及“理科中的文科”,它具有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双重性质,对地理学科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地理学本身也具有融通文理学科的特点,并且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用自然辩证法揭示地理规律的本质,有利于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地理学科地理有效教学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是依据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成果和自然科学技术史,从中研究、概括出自然界、自然科学和科学方法的普遍规律,从而揭示自然界发展和自然科学发展的辩证法,形成、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地理学作为一门具体学科,其研究对象既有以天文、地质、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范畴,又有以工农业生产、交通、商业、城市人口、旅游、环境保护等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范围。

自然辩证法和地理学都研究自然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一、自然辩证法对地理学科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自然辩证法把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规律、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规律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经历了一个辨证发展的过程,在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唯物辩证法是一正确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科学世界观的精髓,是地理教学中最根本的思想教育。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地理教材内容,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而指导地理教学。

(一)科学的物质观对地理学科教学的指导作用我们如果分别从物质和精神两种角度去认识世界,就会存在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派别。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并按照各自的规律运动着,世界是可以逐渐地被人们所认识和改造的。

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一切都是上天之神安排好了的,人们只能消极地听命于神的旨意,受神的操纵。

基于人类对现实世界不断地进行科学认识和考察之后,我们已经能清楚地证明了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的世界,物质的运动又是有规律的,这也是自然辨证法中为我们归结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如何教育学生学好地理

如何教育学生学好地理

如何教育学生学好地理地理课总是被部分人所鄙视,总被认为是皮肤科,学校不重视,家长不重视,学生不喜欢。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怎样上好地理课,让学生学好地理,教学工作的难度并不轻松。

十几年以来,我始终以一名地理教师对地理学科的真诚及认真的教学态度,唤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后真正感到学而有获,学而有用。

通过艰苦的努力,不断改进地理教学,使所任班级地理教学质量大幅提高。

那么怎样才能教育学生学好地理呢?现在就从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正确引导学生学好地理的方法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依据。

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

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要阐明的问题。

二、做好课前预习这是接触新知识的开端,是学习新知识的第一环节。

预习能培养自学能力及习惯,要求学生做简要笔记,将重点划线,疑难知识打问号或作标,这样才能提高听课效率。

课堂要专心听讲,使心、眼、耳、手、口协调一致,达到高质量听课。

三、加强对各类地图的应用,分析地图,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

课后及时作业,完成自测,明确自己的学习情况,确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除了以上的正确引导之外,本人又结合学生以及工作的实际,坚持以下做法:一、在地理教学中,始终坚持“课堂教学要生动有趣”。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教师讲课生动有趣,学生才会认真去听、去学。

如果一位地理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对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工农业生产等大量枯燥的材料和数据必然感到索然无味。

中学特别是初中学生好奇心重,他们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容易分散,但求知欲旺盛,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地理事物加以适当的描述,就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生动,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才能爱学。

平时教学中,要做到教学生动,就必须加强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范围;同时,必须从教学大纲,课文出发,精辟分析,透彻理解,认真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和关联性,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生动地教给学生,从而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加深记忆,克服遗忘,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理学中的哲学思想

地理学中的哲学思想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哲学也是一门古老的科学,是通过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

地理学思想发展至今,充满了人们的哲学智慧,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等等。

因此,地理学科中渗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1.自然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地理学科中所揭示的地理事物如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矿产等等均反映了自然界的物质性。

在必修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首先介绍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天体,如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他们都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其展现的就是字宙的物质性。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自然地理学中所揭示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反映的就是物质的运动。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署相推而岁成焉”,揭示的就是太阳系中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地月系中月球的公转运动。

大气环流揭示的是大气运动,水循环揭示的是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运动和相互转化,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既反映了物质的运动,也揭示了地壳运动的能量来源。

洋流揭示的是海洋中的海水的运动。

各种地貌的形成也无一不是物质的运动结果。

如河流地貌的发育就与流水有关,风成地貌的发育就与大气运动有关,海岸地貌的发育就与海水运动有关,地球上火山地震的发生就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等等。

3.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普遍的。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太阳系中各天体的运动规律(同向性、近圆形、共面性)保证了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为地球上生命物质的形成提供了外部环境条件。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地理这门学科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中学生各门课程中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在向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研究和探索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地理教学的基本观点,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彩(插)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中学生地理教材编排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运用彩图、插图、示意图、给人以直观,具体的形象,引导学生欣赏图画的过程中心灵受到陶冶,思想引起共鸣,产生强烈的思想教育效果。

学生通过《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彩图,了解祖国疆域广阔,神州处处生机无限。

如今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宝岛台湾还未收复,祖国统一大业要靠我们去完成。

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勤奋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设可爱的祖国。

二、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件中举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比较幼稚、单纯、富有好奇心,对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许多地理事物,现象的认识具有片面性,缺乏全面性。

因而,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可塑性,举例尽量考虑学生的知识程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全球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地理知识浩瀚无边,包罗万象;对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激烈时代的中学生来说,仅仅掌握一点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需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

因为在实践中,不仅能检验和补充课堂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地理观点。

在学习《水资源》时,要求学生到附近自来水公司,调查目前城乡居民用水情况,观察身边水资源浪费现象。

在社会实践,通过调查中,学生耳闻目睹,深深感受到如果不保护水资源,那么水资源的危机就会殃及我们每个人。

地理教学中体现的哲学思想及其意义分析

地理教学中体现的哲学思想及其意义分析

地理教学中表达的哲学思想及其意义分析地理教学中表达的哲学思想及其意义分析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的对立面是客观存在的,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

那么,地理教学中表达的哲学思想及其意义是?地理教学中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哲学提供了可靠的资源。

作为教学工作者应该注重方法的传授,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引导学生用哲学的方法来学习地理,实现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辩证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

1.运用辩证唯物论,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多样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成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前提。

学习地理首先要了解地球,在地理课本第一章就先介绍了宇宙中的地球。

宇宙是以天体系统[1]为根底,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形成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目前,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2]中至今没有发现所谓上帝或者神仙创造天体活动的证据。

而组成地球的物质详细形态是土壤、岩石、水、生物等,科学已经证实宇宙世界是物质世界。

通过对学生进展无神论的教育,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和地球的兴趣;教育学生在实践中要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1)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改造自然环境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要求我们要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开展的方向,指导详细的行动,促进事物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开展,从而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另一方面还应自觉主动地总结成功的经历和失败的教训,防止犯同样的错误。

例如,用因果联系的观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问题。

由于黄河上、中游地区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开垦陡坡、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在下游河道淤积,造成下游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泥沙淤积又不断抬升下游河床,使得下游地区土壤盐渍化加重,影响农业的生产。

地理课中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地理课中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地理课中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者:陈春海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11年第09期地理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为此教师应该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体现出学科特点。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教材。

以中国地理而言,它主要教授我国的地理环境,以及我们利用地理环境发展生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这正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内容。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自然资源丰富。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开发和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等,都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可增强地理教学的现实性和思想性。

因为地理教科书的内容有相对的稳定性,受到时间限制,难以及时地将发展中的一切现象都反映出来。

在讲授某些问题时,及时引进最新资料以补充教材的不足,把教材和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联系起来,是地理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

除此之外,还要联系国家建设实际,联系国内外重大的政治事件,联系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现状,联系具有地理意义和政治意义的历史性地理演变等。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乡土地理情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地的工农业生产、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应利用课外活动或进行旅游参观考察,用活生生的实例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点燃他们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政治热情。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比较法的应用。

通过事物比较所得到的结论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能产生很大的鼓舞和教育作用,这无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通过新旧中国的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可使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通过洞庭湖今昔对比,可使学生认识湖泊演化的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气候变化的对比,可使学生认识到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等等。

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元素教学研究

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元素教学研究

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元素教学研究摘要: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探寻其渗透路径具有现实基础与必要性。

用CiteSpace软件对地理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分析,发现其是由三个阶段演进而来,目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课程思政”认识不全面、渗透方式较为单一、评价方式欠完善等问题。

通过分析高中地理中的思政元素,从地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实践活动、隐性课程资源等角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路径,以期为高中地理落实“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提供参考。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应具备家国情怀和发展性眼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意识。

挖掘地理教学中存在的思想政治元素,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养成的关键阶段,特别需要“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地介入[1]。

高中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是既具有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观、人地协调观,又兼备自然科学特征的课程。

探索高中地理课程所融入的“课程思政”元素,对提升学生价值观念具有引领性意义。

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从两方面对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挖掘。

一是高中地理课程本身。

高中地理课程作为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学科,同时兼具培养学生科学价值观的任务。

因此,高中地理课程不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让学生受到科学之美的熏陶,从探讨动态知识掌握其学习方法到落实价值观的地理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科学与价值培养的同向同行。

二是高中地理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贯彻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通过对地理知识教学目标的解读,并分析课时所具备的“课程思政”元素,依据实际教学情况将课程思政融入地理课程。

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强化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基于以上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是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整合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于一体,采取一定教学方法,将家国情怀、科学世界观、人地协调观等元素融入到地理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开展地理深度学习——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为例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开展地理深度学习——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为例

教学研究教学参考•m e2020年第11期.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开展地理深度学习—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为例赵君燕(陕西省镇安中学,陕西商洛)摘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通过提供挑战性的主题、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设计高质量的问题 链,引领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核心知识,把握学科本质,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科素养落地生根。

关键词:地理教学;辩证唯物主义;深度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 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是发展的、联系的、矛盾的 等。

辩证唯物主义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为人们 认识客观世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重 要的路径。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给 师生突破重难点、解决疑难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提 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科学的方法。

本文以“正午太阳高 度角的变化”为例,简述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地理深 度学习中的应用。

一、认同世界的客观性,“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 化”并不神秘,有其内在的物质性宇宙是由不同形态的物质组成的,人们把这些物 质统称为天体。

天体都在高速运动着,邻近天体彼此 相互吸引,形成以质量大的天体为中心,其他天体围 绕这个中心旋转的天体系统。

在已发现的天体系统 中,按大小可分为总星系、星系、恒星系统、行星系统 等四个层次。

总星系由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构成,银 河系中像太阳系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地球、火星等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运动 构成了太阳系,地球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天体。

地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 等因素共同影响,地球上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二、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认识“太阳高度 角”的概念对高中生来讲太阳高度角”的概念较为抽象, 归根结底是“太阳高度角”看不见、摸不着,需要构建 空间思维。

鉴于此,课堂上笔者并未直接讲解概念, 而是引导学生联想“早晨太阳刚出来时物体的影子最 长,而正午物体的影子最短”这一实例,并抓住时机抛 出问题——还能在哪些场所看到影子的长短变化呢? 促使学生自主搜索、回顾日常生活经验,此时“手电 筒”“路灯”等照明场景出现在学生脑海中。

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合乎规律 的联系形式之一。 多种多样的地理事物 , 千变万化 的地理现象 , 它们都是物 质存 证法把 因果关系看作是普遍的 、
在的不 同形式 。 地表有宽广低平 、 起伏和缓的平原 ; 有峰峦叠嶂 、 坡 陡谷幽的山地 ; 有沙丘连绵 、 砾石堆积 的荒漠 、 戈壁 ; 有低洼 、 冷 湿
地球在运动 , 地壳在演变, 气候 在变化 , 河流在变迁 , 社会在变
革, 经济在发展 , 地球环境在变化 , 人类在改变着地球环境 。
人和地理环境是相互联系的 , 正确 阐明人地关 系, 能使学生逐
是地理 教学 中进行思想教 育的一 三、 地理对 象的空 间性和时 间性是运 动着的地理事物 的存在 步形成辩证 唯物主义的人地 观 ,
事物和现象是物质存 在的不 同形态 。
二、 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都在 不断地运动和变化
升, 长江强烈下切形成举 世闻名的长江三峡 ; 河 流的侵蚀和堆积 、 冷暖气 团的交锋 、 气流的升 降 、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 因素 的相互
大陆 自然带分布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 , 经 济部 门之 间和经 世 界上没有一种地理事物 和现象 是静 止的 , 各 种地理现象都 作用 , 无不说 明地理 事物和现象 是对立统 在不断地运动 、 变化和发展 。 地球的 自转 、 公转 , 火 山喷发 、 地震 、 海 济地 区之 间的平衡 和不平衡 , 底扩 张 、 大陆 漂移 ; 山体 的上 升 、 岩石 的风 化 、 侵蚀 、 搬运和 固结成
改造 自然方 面 , 违背 自然规律就要受到 自然界 的惩罚。 阐明人地之 间的辩证关 系 ,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环境观 、 资源观 , 是地理教学 中 总之 , 地理教学中贯穿着辩证 唯物 主义教育 的内容 , 对于培养

地理教学语言的基本类型与要求

地理教学语言的基本类型与要求

地理教学语言的基本类型与要求●黄惊鸿/西南师大地理系  地理教学语言是地理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能、德、美等方面教育,完成地理教学任务的最重要工具。

地理教学语言表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效果的优劣。

一、地理教学语言的基本类型地理教学语言有口语,书面语及态势语三种基本类型。

教学口语通常有导入语、设问语、阐释语、过渡语、应变语、组织语、结束语等多种形式。

书面语包括板书、钢笔字书写及毛笔字书写三项内容。

态势语则主要由眼神、表情、手势、头势、身势等组成。

地理教学语言强调口语、书面语及态势语的完美结合。

二、地理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地理教学口语的表述既要符合教学口语的一般要求,又要突出鲜明的学科特色。

1.口语表达准确、简明、生动、启思,注重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启发性和针对性的统一。

(1)准确。

要求对地理事象的有关表述做到读音准确、用词准确、、概念准确、方位明确,计量单位规范。

(2)简明。

要求表述简炼,紧扣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概括性。

课堂上不海聊神侃、不说废话、不说无意义的口头语,并避免无意义的机械重复。

(3)生动。

能用形象描述,吟诵诗歌、歌谣,引用故事、资料,排比、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法以及声情法、、美称法、意境法等多种艺术方法增强口语表达的感染力。

口语表达的生动性也常需要与有关的态势语相结合。

(4)启思。

能用恰当的设疑置问、导引思路、逻辑推理等启迪性语言锻炼学生思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获取问题的答案。

设问是启思的重要方式。

设问要注意问题的思考性、针对性及艺术性。

问题深而偏或浅而细或题意不明、程序紊乱及提问失度如提问太少或满堂问等,应在克服之列。

口语表达要力求准确、简明、生动、启思,有利于地理教学中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但还不能忽略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主要是指对不同生理、心理特征、不同智能基础的学生,口语表达无论内容与形式应有所区别。

如对中学低年级学生,生动性常受注重,而对中学高年级学生,则更应强调深刻性。

浅谈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界, 是地理教学 的一项重要任务 。

如学 习“ 以某种 自然 资源为例 , 明在不 同生 产力 说 条件下 , 自然 资源 的数量 、 质量对 人类生存 与发展 的意
义” 的相关 内容 时 , 以矿产 资源为例 , 我 一方 面用 相关例 证 向学生说 明矿产资源 的分布 , 产资源 的数量 、 矿 质量 和组合状 况是影 响工业 布局 的重要 条件 , 但不是 决定性 的条件 。一些T业基地往往是建在矿产地 附近 , 如鞍 山
断变化。因此 , 教学 时要用联系 、 发展和变化的观点来分
析 人文 地 理 现象 。 是 人 文地 理研 究 的最 终结 果 , 对 所 二 要 研 究 的人 文 现 象做 出理 论 解 释 ,这 些 理 论解 释来 源 于 实
在人文地理教学 中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 ,对立统一
的观点分析问题 的能力 ,就必须多让学生参与社会问题 讨论 , 教材中有较多这类 活动题 , 活动题通常选择 当代社
进行多角度思考现实地理 问题 的条件 , 让学生认识 到只 要按 自然规律办事 ,就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 经济优 势 。
8 2 中学 教学 参 考 ( 旬 ) 2 1. 总第 4 期 下 0 02 2
意排放 有害物 质 , 就会造成 工业 污染 , 降低环境 质量 , 甚
至影 响人类生 活 、 危及人类 生存 。这种情况 就是人类 同

精 选 贴 近 生 活 的 案 例 , 学 生 用 联 系 、 展 的 观 让 发
点 看 问题
案例教学 无论是 “ 从例 到理 ” 还是 “ 理到例 ” 都 , 从 ,
要注重学生 的主体性 、 主动性 、 自主性 的发挥 , 重在激发 学生不断地提 出问题 ,学会收集各方 面的资料和信息 ,

地理教学论文:浅谈初中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论文:浅谈初中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论文: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地理课作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也肩负着同样的历史责任。

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和现有理论,就地理教学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谈谈个人看法。

一、地理教学与自然观教育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本质、联系、演化以及人与自然的根本观点。

正确的自然观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对于培养科学精神、批判伪科学、破除迷信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理教学在自然观教育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然界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的,世间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这是自然观教育的一个方面。

地理教学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地理事实的讲解,学生很容易接收这一观点。

例如宇宙环境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等不同物质系统及其相互联系;了解陆地、海洋和大气是相互联系的系统,它们的物质统一性具有许多表现形式。

其次,地理教学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物质系统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在运动中构成系统、物质在系统中运动的事实,加深对自然界运动形式的认识,又有助于学生认识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转化规律。

例如大气运动就是在地球系统中进行的,地球自转产生的自转偏向力影响着大气的运动,大气在运动中又构成了大气系统。

总之,地理教学中渗透自然观教育,对于学生确立正确的自然观具有特别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落实自然观教育是每一个地理教师的职责。

二、地理教学与环保教育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保护环境、关爱地球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当今世界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以及人类生存空间的不断缩小等一系列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缺乏造成的。

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地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中最突出的一项是环保教育,正是由于地理学科知识结构的特殊功能,决定其在进行生环保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

用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

展 。换句话说 ,就是指社会 、经济 、资源和环境保 工艺 ,二是储氢方法 。氢的来 源非常丰富 ,若能 寻找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酸雨的罪魁祸 首是
护协调发展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 ,既要 从水中制取氢 ,则可谓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以 硫 和氮的氧化物 ,因此 ,防治酸雨最根本 的措施
无神论教育的 目的 ,逐步树立辩证 唯物主义世
们可 以用气压和风 的知识来解释 ,风是 由于各 结合地理知识教学 ,对有神论进行理论 分 界观。“珍爱生命 、远离迷信”教师任重而道远。
地气压不 同而产生 的空气流动 。失火前 ,风平 析 ,直接揭露其反科学的本质 ,对建 立无神论观
— +一一‘。●一”‘■一n—·●一一+ … -4---+ ”+ 一+ -+ 一+ 一+ ”+ “+ 一+ ·
在 自然地理 的教学 中简述这些现象有它 自 中,也可强调科学的巨大威力。如:关于水利资 :信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增强学生的无神论信念。
己的不 依人们 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规律性 ,打破 源 的开发利用 (长江三峡 工程 )、沙漠 的改造、水 : 在教学上进行无神论教育必须从教材本身 这些 自然的神能 观念 ,以培养学生辩证 唯物主 土保持 ,人工降雨等。这些事实都雄辩地证明 : 出发 ,做 到无神论世界观的培养和学科知识 的
其 特殊 重要 的作用 ,因为地理学科能使学 生对
作用 。例如 :寒 潮来 的前几天 ,开展科 学讲座 ,: 为配合无神论的宣传教育 ,在地理课外活
于 信
自然 界 许 多 的产生正是
现象得 由于对
到 自然唯界物许主多义现的象理得解不,而 到迷 唯 寒潮的确按照预定
的时
间出现
和消失
,学生 相

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摘要】中学地理课本中包含着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地理实事分析,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生态环境的全球观念。

【关键词】教学思想教育观念一、分析地理事实,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地理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思想。

如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运动性;自然界各种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分析问题时,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教学中,如果教师把这些观点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水乳交融,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如讲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天气状况的瞬息万变,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时,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

又如讲台风对我国的影响时,既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民财产造成的危害,又要认识到台风有利的一面———带来的降水可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教育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客观地,全面地评价人和事物。

二、了解国情事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中学地理课本是国情教育的最好材料,教师不单只是为了向学生讲述我国的国情知识,而重点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建设社会主义责任感的迫切感。

教学中要纵横对比,充分利用课本中最有说服力的材料、事例的插图,把我国的优势的建设成就讲够,劣势的不足说透,让学生对中国的现状心中有数。

如讲我国的自然资源时,先指出我国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位居世界前列,使学生知道我国有得天独厚的国土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通过地形、气候、植物、景观、土壤的分析,学生了解中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祖国山河壮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再对不利条件分析,使学生认识我国人口众多、山区面积广大、土地后备资源不足、自然灾害频繁等多种不利因素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促使学生树立“人均意识”、“忧患意识”、产生忧国心、危机感,进而懂得我国计划生育、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等国策的重要性,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对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的追求

辩证唯物主义对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的追求

辩证唯物主义对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的追求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把握世界事物的全貌和发展规律,坚持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

在教育领域,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对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的追求,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强调教育公平。

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中,人的发展是受到社会条件制约的,而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教育公平就是保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消除社会阶层和地域之间的不公平现象。

这种追求教育公平的思想,有利于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倡导教育机会均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自主性。

因此,教育机会均等就是要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受种族、贫富、家庭背景等因素的限制。

只有保障教育机会均等,才能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在实践中,要实现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需要政府、教育机构、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建立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制度,确保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机构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家庭要注重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对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的追求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目标。

只有在政府、教育机构、家庭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的目标,推动教育事业迈向更加公平、公正和完善的方向。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思想教育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思想教育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的教育,而思想教育应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应是知、情、意、信、行共同发展的过程。

即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是知(获得概念),然后产生情感,意是解决内心矛盾的和行为支配,树立信念即为信,最后的表现为行。

按照上述观点,传授知识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知识在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世界观的形成。

通过地理思想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均衡发展的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以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高中地理学科思想教育的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以及全球观念的教育。

一、新教材思想教育内容的渗透在地理教学中要实现思想教育的渗透,教师必须把知识传授、智能训练、思想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要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思想教育渗透,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做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结合高中地理新课程进行下列几方面的思想教育渗透。

1.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方法论。

新教材各单元中有许多内容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客观事物的系统性、差异性和普遍联系性,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如对宇宙的认识,就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可知的),批判唯心主义的神学观念(如上帝创造一切),使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再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和变化、大气热量的收支平衡原理、海水的循环、地壳物质结构和循环等内容说明事物是在运动、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能量转换都是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进行的。

地理辩证注解

地理辩证注解

地理辩证注解摘要:1.地理辩证注解的概念与意义2.地理辩证注解的发展历程3.地理辩证注解的主要内容4.地理辩证注解的应用与实践5.地理辩证注解的现实意义与未来发展正文:一、地理辩证注解的概念与意义地理辩证注解,是指对地理现象、事物和规律进行辩证分析的一种方法。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矛盾分析、系统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对地理现象进行全面、深入、发展地研究。

地理辩证注解旨在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利用能力,为我国地理科学发展和地理教育事业服务。

二、地理辩证注解的发展历程地理辩证注解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地理学家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如《山海经》等古籍。

20 世纪初,随着西方地理学理论的传入,地理辩证注解在我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近年来,地理辩证注解已经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地理科学研究和地理教育领域。

三、地理辩证注解的主要内容地理辩证注解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地理现象的矛盾分析。

通过对地理现象的矛盾分析,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深入了解地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对地理现象的系统分析。

地理辩证注解认为地理现象是地球表层的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需要从整体上对地理现象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其内在的结构和功能。

3.对地理现象的历史分析。

地理辩证注解强调地理现象是地球表层长期演化的结果,需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

通过对地理现象的历史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和趋势。

四、地理辩证注解的应用与实践地理辩证注解在地理科学研究和地理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地理科学研究中,地理辩证注解有助于提高研究水平,深化对地理现象的理解。

在地理教育中,地理辩证注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五、地理辩证注解的现实意义与未来发展地理辩证注解对于提高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利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郭凤霞(沧州第十一中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地理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知识的传授,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即总是受到一定的立场、观点以及方法的制约。

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又总是受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本人多年从事地理教学工作,从实践中充分体会到,地理课本不仅是传授地理知识的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好教材。

地理教学不仅是传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作为一位地理教师,如果将教材吃透,掌握好内容,加强研究和实践,就能很好地实现“课标”中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一、如何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一,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认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有两上方面:一是通过中国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感到自己的祖国的许许多多可爱之处,确实值得热爱;二是要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才是真正的热爱,要注意两个感情的培养。

第一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感情,例如:在讲述我国自然地理知识时,可突出○1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都很优越,领土辽阔广大,岛屿众多,海岸线漫长,山河壮丽多姿,使学生感到祖国可爱,○2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多样,这是建设祖国的有利条件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使学生感到祖国可爱。

无论是中国自然地理,还是中国经济地理,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的地理事物远不止上述这些,还有很多很多。

同时,教育方法亦可灵活多样,如果授课时,再注重使用有关的景观图片、景观幻灯片、景观录相带、统计图表或组织学生开展收集有关中国地理的世界之最活动等,教育效果会更好,使学生对祖国了解更具体,爱得更深更实在。

第二是激发学生有决心、信心的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可爱的感情,现今的地理教材内容是实事求是的,教师也应实事求是地讲述。

我国无论在自然条件方面,还是经济发展中,都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或问题,如易出现干旱、洪涝灾害,多火山地震,人均耕地少,森林覆盖率低,农业基础薄弱,污染严重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摘要:科学的地理学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动的思想教育素材,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关键词:地理教学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物质第一对立统一
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科学的地理学知识中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物质第一、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以及对立统一的规律等。

下面就地理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谈谈看法。

一、物质第一的观点
地理学告诉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不过是有一千五百多亿个恒星的银河系的恒星;银河系不过是一亿多个恒星系中的一个。

银河系和已经发现的河外星系,称为总星系。

总星系只是无穷无尽的宇宙中的一小部分。

地球上的万事万物,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物质的东西,天和地是相对而言的。

地球上看月球,月球在天上:登上月球以后看地球,地球也是在天上,天上、人间是一个物
质世界。

古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发生原因不能解释,就把自然力人格化,认为是神的力量在支配着一切,于是形成神的观念,以后逐渐形成宗教。

科学的发展,正确地解释这些问题。

地理课的任努之一,就是传授给学生这些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

在一定温度下,当空气不能再容纳更多水汽时,就成了饱和空气。

空气饱和时,如果气温降低,空气中容纳不下的水汽,就会附着在空气中以尘埃为主的凝结核上,形成微小的水滴――云和雾。

云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并,体积就会逐渐变大,成为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

三国诸葛孔明能呼风唤雨,那只是传说。

当然,现在科学发达可人工降雨。

又如我国的钱塘江大潮是十分壮观一景。

但据一种迷信传说,是由于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杀害了伍子胥,令人用锅煮了他的尸体,抛入钱塘江中。

钱塘江水有规律的涨落,是因为伍子胥被害以后,心怀愤慨,驱波逐浪激起的。

这迷信说法流传了五百多年,东汉时期才由王充进行批判。

学过地理学的人都明白潮汐是一种自然现象,月亮的作用是潮汐的根本原因,波涛的周期变化与月亮的盈亏、大小有密切联系,同时与钱塘江口的地形密切相关。

二、联系的观点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辩证法承认事物的相互联系和事物的发展变化。

所谓
相互联系,就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也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发生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处于和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之中。

地理学认为,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不但离不开土壤、水分、阳光、空气等条件,而且植物和植物之间、植物和动物之间也都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地球表面的生物圈乃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体系。

构成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或每个因子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部分和因子。

如果无视了这种关系,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我国土地辽阔、山河壮丽、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国土开发需要与国土整治同步进行,必须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如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等。

人地必须协调,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否则会适得其反,成为人类发展的障碍,反而不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

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恩格斯指出:“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
运动和变化中。

”科学证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就有它生存和发展变化的历史。

地球的年龄大约是四十五亿年,就是说,在四十五亿年之前,宇宙中还没有地球。

地球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球上存在的一切东西,包括人类和人类社会在内,例如地壳的变迁、山脉和河流的形成、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等,都有自己产生和发展变化的历史。

地球本身时刻在发生变化,例如人们常说的”沧海桑田”,就是由于地球内部炽热岩浆活动,经常造成强烈的地壳运动,引起火山爆发和地震,使地球发生巨大变化,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为沧海。

事实上,在地球的历史上,沧海桑田是经常发生的。

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地形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变化。

中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区考察时,发现山中的岩石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原来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是后来受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为今天雄伟商峻的山脉。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一语中的,一针见血,他说:”人不可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

”河水是不断流动变化的,第二次进入河流已变化,流速、流量、水中所含物质如含沙量等都不同,已经不是第一次进入时的河流,所以人不可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

三、对立统一规律
地理课的教学中经常会讲到地理事物的成因。

根据辩证法,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地理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总是处于对立统一之中。

例如人类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是矛盾的统一体,消费促进生产,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消费,可以说生产、消费的钳制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又如地球上地形的变化。

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地形就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等内力作用使山川隆起,塑起山岭和低地,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流水、风、海浪、冰川等非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将低谷填平,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态趋于平坦,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断改变、塑造地表形态。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一切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都是可以被人们认识与掌握的观点。

另一方面要着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个地理要素如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河湖等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资源观、人口观与环境观。

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验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
正确性,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利用事例,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寓思想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