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意义
保护大运河手抄报内容
保护大运河手抄报内容保护大运河手抄报标题:保护大运河,传承文化遗产导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为了保护大运河,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一、了解大运河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修建的一条人工水道,全长约1794公里,横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和浙江七个省市。
它连接了黄河和长江,是我国历史上最长、最重要的运河之一。
二、大运河的文化价值1. 历史意义:大运河的修建始于春秋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水运的重要通道,对促进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文化景观:大运河沿线分布着许多历史古迹,如永济桥、洪武门、双碑等,它们不仅仅是建筑物,更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呈现出我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和技术水平。
三、保护大运河的重要性1. 保护文化遗产:大运河代表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我们的瑰宝,我们有责任传承和保护好它,使后代子孙能够感受到我们的优秀文化。
2. 生态环境保护:大运河沿线的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是相互依存的。
保护大运河意味着保护了河道、湿地和植被,维护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保护大运河的措施1. 加强立法保护: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大运河的目标和责任,规范开发和利用行为。
加大法律执行力度,严惩破坏大运河的行为。
2. 增强公众意识:提高公众对大运河的认识和了解,培养人们保护大运河的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文化活动等形式,让更多人参与到大运河保护工作中来。
3. 加强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大运河保护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各地修复和保护工作的监督,确保各项措施有效执行。
结语:保护大运河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它不仅仅是一条水道,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大运河代代相传,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永久瑰宝!。
大运河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
大运河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大运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6个省市,全长1776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它凝聚了中国人民的聪慧和勇气,传承了千百年来的文化遗产。
一、历史演变大运河的建设始于春秋时期,当时是人工开凿的灌溉渠道。
到了隋唐时期,大运河的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实现南北交通和沿海水路贯通的核心交通道路。
宋元时期更是把大运河上升到中央政府最重要的基建工程之一,加强了它的河道治理和水运管理,从而使运河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
而在明清时期,尽管大运河的地位逐渐被南北铁路所取代,但其在物流运输方面依然保持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随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大运河的重要性逐渐降低。
从20世纪初以来,它经历了不断的荒废和疏浚,到1958年彻底关闭。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大运河再次焕发出了活力。
二、文化意义大运河不仅仅是一处交通运输工程,还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景点。
首先,大运河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古代的交通咽喉。
它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创造了广阔的条件,也证明了中国“水利天下”的思想和智慧。
同时,它也是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的体现,是追求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次,大运河是中国地理和地质学研究的重要范本。
它的流域是一个涵盖不同水文地理环境的景观,保存了大量的地质历史信息和古代人类活动的文物。
因此,大运河为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材料。
最后,大运河是旅游文化的重要配套设施和文化符号。
大运河沿线拥有众多的文化遗址和历史名胜,其中不乏古城古镇、古运河码头、府邸园林和文化名人故居等旅游资源。
这些文化遗址和景观成为了大运河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推动力。
总之,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代表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人类文明进程中重要的历史积累和文化遗产,它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都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
简述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区域及历史意义
简述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区域及历史意义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最长的运河之一。
它起自中国的京城(今北京),贯穿中国的中部地区,最终至杭州,全长约1,794公里。
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等八个省市。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它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卓越智慧和技术水平。
大运河的修建不仅解决了水运问题,也起到了灌溉田地、防洪抗旱的重要作用,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京杭大运河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连接了中国北方和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通过大运河,北方的粮食、煤炭等资源可以顺利运往南方,同时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商品也可以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促进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京杭大运河也是一条重要的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沿运河的各个城市和景点,如扬州、苏州、杭州等,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风景名胜,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观光和研究。
这些地方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古遗址和文物,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宝贵资料。
总的来说,京杭大运河的流经区域及其历史意义十分重要。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交通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大运河,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精神,也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历史文化。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大运河的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
大运河的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运河,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创造。
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建设,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
它的路径贯穿了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东抵杭州市余杭区,西到四川省广汉市,全长1800多公里,宽度在50-120米之间。
大运河的历史演变大运河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运河的形成是通过汇集多个水系所组成。
例如淮河、黄河河网等,与内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春秋时期,大都洛阳将军召开国内首个水利治理会议,旨在规划利用当时河流的水力资源,后来素有“天下第一运河”的南水北调工程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进行。
第二时期是汉朝时期,大运河成为桥梁和运输媒介。
在这个时期,大运河主要是为了经济和交通的需要被使用。
为了贯通黄河、淮水以及长江等河流之间交通,大运河不断地向北溯流而建。
此时的大运河,全长只有500多公里。
第三时期是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的通道和商业贸易的重要载体。
唐时,洛阳、扬州、杭州是中国东西货物交流的中心,大运河逐渐发展为中国河道运输的主要方式,包括重货船、中等船和小型挑船,大运河在当时也被称为“北京西站”,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轴线之一。
此时的大运河已延长至1600公里。
第四时期是明清时期,大运河进一步发展壮大。
随着当时的主要城市北京、天津和杭州的地位逐渐提升,交通压力日益增大,大运河得以不断扩建和完善,使得运输效率得到提升。
这一时期还建造了杭州周庄、秦淮河环保壁、京杭大运河的“九镇防线”,对防洪、排水有了更为系统的措施。
第五时期是现代化建设时期,大运河的传统功能逐渐式微,文化和旅游价值逐渐凸显。
在建设过程中,国家为了加强大运河的文化宣传和旅游开发,对大运河环境进行了保护和修复,成为一条以文化、旅游为主的“水上长城”,也为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运河的文化意义大运河不仅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交通运输枢纽,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大运河的历史与经济影响
大运河的历史与经济影响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运河之一。
它连接了中国的南北,起始于北京,终止于杭州,全长约1794公里。
自开凿之日起,大运河就成为中华民族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本文将探讨大运河的历史意义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1. 大运河的历史意义大运河的开凿可追溯到首都西周时期,经历了数次修建,直到隋朝才完成了全线通航。
在封建社会,大运河起到了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为各个朝代的政治中心提供了便捷的交通通道。
大运河连接了黄河、长江等重要河流,使得南北之间的交流得以畅通。
同时,大运河也是各种商品和资源的贸易通道,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在历史上,大运河的开凿和运输功能,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大规模内河航运的国家之一。
2. 大运河对经济的影响(1)运输与贸易:大运河成为了北方与南方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各地的商品大多通过大运河进行输送。
这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还推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大运河畔的商贸城市如扬州、杭州等因此繁荣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
(2)农业与灌溉:大运河流经的地区大多肥沃,农业发展良好。
运河的水源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还使得地区之间的农产品交流更加便捷。
农民利用大运河水运输农产品,使得产量提高,同时降低了运输成本。
(3)城市建设:大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为了适应经济的需求,各地修建了许多码头、仓库和商业设施。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也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流动,形成了繁荣的城市。
(4)文化传承: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不容忽视。
沿线不少古镇古村至今保存完好,这些文化古迹以及大运河的历史背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繁荣。
3. 当代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当代的大运河在经济和交通发展的冲击下,曾一度遭到疏于维护的情况。
但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简述大运河的历史价值
简述大运河的历史价值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价值:大运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明清时达到鼎盛,连接了中国最繁华的经济中心,从北方的北京到南方的扬州,总长约1,800公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水陆交通干线。
通过大运河,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得到了极大的便利,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
2. 文化价值:大运河沿线分布着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和遗址,包括北京、天津、洛阳、扬州等,这些城市都曾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大运河的沿线还有众多古桥、古闸、古堰等水利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3. 历史价值: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象征,它的修建和维护是中国历代王朝的功绩,代表了中国政治统一的意义。
大运河的修建历经了多个朝代的努力和探索,它的发展和衰落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荣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总的来说,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价值,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以及政治统一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依据。
大运河相关文化内容
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最重要的人工运河,它贯穿了中国的东部地区,连接了北京、天津、济南、徐州、扬州、苏州、杭州等重要城市,是中国古代交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
大运河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大运河相关的文化内容:历史意义: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最终形成了北方和南方之间的水上交通干线。
它连接了中国北方丰富的农产品产区和南方的经济中心,促进了区域之间的物资流通和文化交流。
文化遗产:大运河沿线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和古迹,包括北京的天坛、天安门,扬州的个园、瘦西湖,苏州的拙政园、虎丘等。
这些城市和景点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和文化风貌,反映了大运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文学艺术:大运河在中国文学和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通过大运河的旅行和观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书画等艺术作品。
著名的诗人苏轼曾写下《大江东去》中的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了对大运河的怀念之情。
民俗文化:大运河沿线的城市和村庄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
例如,江苏扬州的龙虎塘古镇和浙江杭州的西湖边,都有着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和民间表演,如扬州剪纸、杭州西湖龙井茶等,这些传统文化形式成为了大运河流域的独特风景线。
饮食文化:大运河沿线的各个地区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
例如,苏州的本帮菜、杭州的浙菜、天津的传统小吃等,都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吸引了众多的食客。
这些美食代表了大运河流域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
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的交通要道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探索和体验大运河的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文风情。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它自北到南贯穿了中国东部的多个省区,总长达1794公里,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大运河曾经是中国的经济命脉,它的历史文化深度已经融入到了中国智慧的骨髓中。
历史意义大运河的修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国君把这条运河作为连接北方和南方的纽带,以运输大批物资,加强各地经济贸易的交流与发展,从而保证国家繁荣昌盛。
在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政治和经济重心,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补充。
到了宋代,大运河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物流体系,并且连通了南方的长江经济区和北方的黄河经济区,形成了全国性的水上交通运输系统。
大运河的建设在历史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使文化和信息得以迅速传播,更关键的是,它为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我们民族历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文化意义中国古代的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水路,更是一个文化体系。
它的修建和使用推动了多种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包括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等等。
同时,随着大运河的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也催生了文化艺术,如北方的京剧、南方的评弹等艺术形态便在沿途发展壮大。
这些文化的传承和受众范围的扩大,都离不开大运河良好的交通运输基础。
因为运河连接了巨大的人口和资源,鼓励了各地之间文化和艺术的交流,增强和提高了中国在文化艺术界的影响。
现代意义如今,大运河以一种崭新的历史姿态彰显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实力和特色。
大运河一直是中国特色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一度成为游客欣赏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文化和艺术魅力,品尝美食的重要旅游胜地。
现在大运河旅游推广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拥有更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包括水乡游、自行车游、宗教文化游、美食游等等。
如果你去大运河中途的扬州游玩,你将会看到扬州市民钟爱的一道地方美食“狮子头”,而扬州的花街更是让游客口耳相传的地方。
传承大运河文化的意义
传承大运河文化的意义
传承大运河文化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 加深历史认知: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其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通
过传承大运河文化,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知,了解和感受中国文明的源远流长。
2. 保护文化遗产:大运河是中国的国家级文化遗产,传承大运河文化可以促进对其保护和修复
的重视,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遗产,是保护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3. 弘扬民族精神:大运河的修建和沿线的历史文化积淀,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传承大运河文化可以加强对中国人民传统精神的认同和认可,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大运河贯穿了多个省市,传承大运河文化可以促进沿线地方经济的发展。
通过开发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和投资,提升当地产业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
5. 丰富旅游文化资源:大运河沿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大运河文化可以丰富旅游资源,提供更多元化的旅游体验。
游客可以通过沿线的景点、文物、美食等,深入了解和体验大
运河文化的魅力。
总之,传承大运河文化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丰富旅游文化资源,对于维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运河的建设和运用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大运河的建设和运用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工程项目,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横跨中国的东西南北四个省区,全长约为1794公里,从北京市杨津渡口起点,穿越山川,过桥铺洼,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五个省,最终至浙江省杭州市的灵隐寺,连接着中国南北的交通贸易。
它对中国的历史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大运河的建设历史大运河的建设始于春秋时期,发展壮大是在隋唐时期,宋代达到了全盛,明清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和修建。
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大运河成为一条绵延不断、纵贯东西、南北的大干线。
它的开凿和维护,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大运河的经济作用大运河的建设与使用,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尤其是经济方面。
自汉朝以来,大运河就成为中国南北间的交通大动脉。
大运河贯穿南北,不仅远程贸易便利,而且有利于区域经济的融合。
在宋代,随着海运的发展,运河的重要性逐渐减弱,但大运河仍然是中原地区内部的物资流通的主要渠道。
正是因为大运河的经济作用,宋代的盐业、铁业、纺织业等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三、大运河的文化作用大运河的建设和使用还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运河上的文化景观,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历史发展。
例如运河上的桥梁和堤坝,是中国传统工程学的杰出代表,如彭城桥、南运河大桥、雷峰塔、吕祖庙等景点,成为文化遗产的代表。
四、大运河的军事作用大运河对于中国的军事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古代,运河曾经多次成为军事行动的必经之道,例如,明代的兵工厂、粮库,都保存在大运河的沿岸地区,几乎每逢战争,大运河都是军费输送的重要通道。
同时,大运河的强大军事威慑,也起到了保障蒙古西征,北方军事要地安全的作用。
五、大运河的现代意义随着交通技术的发展,大运河第一次成为了开发和利用的重点。
近些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大运河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自2014年起,大运河已被列为中国重点发展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被覆盖在“一带一路”战略之下,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历史,让大运河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大运河突出的地理价值和意义
大运河突出的地理价值和意义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水道之一。
它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经过多次的修建和扩建,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大运河。
大运河突出的地理价值和意义如下:
1. 交通枢纽:大运河连接了华北平原和长江流域,串联了京杭大运河、淮河、黄河等众多河流和运河系统,形成了一个交通枢纽。
这使得大运河成为古代中国北方和南方之间的主要交通要道,促进了各地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2. 农业灌溉:大运河沿线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河水可以用于灌溉农田,提供足够的水源,使得大运河沿岸地区成为重要的农业区域。
3. 防洪灌溉:大运河的水流量较大,可以用来防洪和灌溉。
在长期以来,大运河为沿线地区提供了防洪灌溉的重要渠道,保护了当地的农田和居民生活安全。
4. 城市发展:沿大运河的城市得以迅速发展。
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如扬州、杭州等,由于具有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商业和人口,成为古代重要的商业、文化和政治中心。
5. 文化遗产:大运河沿线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沿途的古建筑、古村落、古遗址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运河的保护和开发,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文化和工程遗产,具有重要的地理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生活保障。
今天,大运河作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为了中国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窗口。
大运河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意义
大运河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意义作者:吴文涛来源:《前线》2014年第11期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获得成功,使得大运河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北京城市的发展与运河密切相关,北京地区社会生活特征与精神形态也深受漕运影响,由此而产生的运河文化,构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大观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运河与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巩固在隋唐之前,北京及华北地区开凿的运河,如曹操、隋炀帝等人开凿的平虏渠、泉州渠、永济渠等,都是以军事扩张为目的、用以运粮运兵的水上通道,那时的运河就如同中原王朝伸向北方的一只臂膀。
金、元以后,南北运河的交通水利系统则成为北方政权站稳燕京、进军中原的重要依托。
自金朝迁都、燕京成为都城始,众多的人口、庞大的官僚机构及奢靡的宫廷生活,要求物资运输的规模成倍增加,每年要有数以百万石计的粮食及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华北、江南等地征收运来。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水运是比陆运更为方便快捷和省力的途径。
金朝时曾开通闸河连接通州到金中都城,元朝初年也曾利用坝河、金口河进行漕运,但由于水源的限制,这些运道都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
1293年,在郭守敬的设计领导下,元朝开凿了著名的通惠河工程:自昌平白浮泉筑渠西引,汇西山诸泉入瓮山泊(今昆明湖),再经高梁河入积水潭;从积水潭往下顺皇城东墙南下,接旧金的闸河与潞河(今北运河)相连。
这样不仅为大都城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水源,更使得从杭州到北京的南北大运河得以全线贯通。
从此,江南来的漕船可以由通州溯流而上,直抵大都城内,作为漕运码头的“海子”(今积水潭——什刹海)水域呈现出一片“舳舻蔽水”的繁忙景象,浩浩荡荡的船队络绎不绝地沿通惠河穿行城中。
此后,明清两朝的京城也依旧是依赖着这条运河的供给,只是由于水源减少和水系格局改变等原因,将终点码头移出了城外。
也就是说,从金、元始,北京地区的水源要不遗余力地满足一项新的功能——漕运。
“国家之大事在漕,漕运之务在河”,漕运乃京城重中之重,维系着北京的经济命脉。
简述大运河的历史意义
大运河的历史意义介绍大运河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全长约1,794公里,横跨中国东部的胡苏鲁一线。
它连接了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和南方的长江流域,自北至南穿越中国的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和浙江五个省份。
大运河于公元前486年开始修建,历经几个朝代和时期的修缮和扩建,最终在公元七世纪达到完工状态。
经济意义促进物资流通大运河的修建和完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各地物资的流通与交换。
古代中国农业发达,而大运河的存在使得北方丰富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能够顺畅运送到南方,满足了南方地区的需求。
同样,南方丝绸和瓷器等珍贵商品也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辐射至中亚和西亚国家。
这种繁荣的贸易往来使得大运河沿线出现了许多繁华的港口城市,如扬州、杭州和南京。
促进经济发展大运河的通航不仅带动了沿线城市的繁荣,也有助于推动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大运河的存在使得商品的流通更加便捷高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此外,大运河还为沿线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水力资源,使得许多制造业和手工业在这一地区迅速发展起来。
大运河成为了一个经济走廊,连接了中国各地的资源和市场。
文化意义促进文化交流大运河作为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不仅促进了经济交流,也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交流。
大运河沿线地区汇集了来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人们,他们在这一地区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例如,大运河的修建使得北方的汉文化和南方的吴越文化得以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促进文物遗存大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其中包括众多古代运河、码头、桥梁、运河堤岸、船闸等。
这些文物遗存见证了大运河的兴衰和广阔的交通网络,是研究中国水利文化和交通史的宝贵资源。
同时,这些文物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研究。
生态意义水资源的调节大运河的存在对水资源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调节或抵消汛期地区的降雨过多,同时又能够保证旱季地区的灌溉用水。
通过调节水资源的流向和分配,大运河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水利体系,有助于维持沿线地区的生态平衡。
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它连接了我国南北的重要河流,并贯穿了中原平原和江南水乡,成为了我国古代交通运输的重要干线之一。
这条古老的运河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也代表着我国古代物质和文化的发展史。
一、大运河的历史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中国南北之间的交通只能依靠陆路和水路运输,其中水路运输占据了重要地位。
尤其是随着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形成和逐渐成熟,水路运输愈发活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下令修建大运河,以提高国家的经济和交通效率。
大运河的建设历经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至清朝嘉庆年间才正式完工。
大运河的全长达到了1794公里,横跨了广泛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此以后,大运河成为了我国南北交通的重要干线,直至民国时期,北京、天津、扬州等城市均依托大运河的交通运输蓬勃发展。
二、大运河的文化意义大运河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物质的发展,也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历程。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史,同时也展示了我们的文化之美。
1. 大运河的城市景观大运河的历史见证了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和演变,沿途的城镇村落均因大运河的通行而得以繁荣发展。
而这些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也随之得以延续和发扬。
比如在杭州市余杭区,就保存着大运河历史上最著名的运河码头——百步亭。
它是古代大运河泊船的重要港口之一,也成为了杭州至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点之一。
大运河还让许多重要的城市之间有了便捷的联系,促进了这些城市的文化和人文交流。
2. 大运河文化的多元性大运河穿越了不同自然生态环境和地方文化之间的豁然相通,使得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得以呈现。
它不仅传承了汉族的文化,还拥有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例如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南门外的五云楼,是为祭祀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建造的-座寺庙,并融合了汉、回、维吾尔、蒙等多个文化元素。
此外,几百年来,不同文化和城市之间的交往、融合,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创新发展。
简述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意义
简述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意义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水运通道,其历史意义深远。
从北方的京城北京到南方的杭州,这条运河连接了两个重要的经济中心,成为了中国古代商品流通的重要通道。
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始于隋朝,当时的隋炀帝意识到连接南北的运输通道的重要性,于是下令修建这条运河。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运河于隋朝末年建成,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长的人工运河。
随后的唐朝、宋朝等朝代都对运河进行了扩建和维护,使其逐渐完善。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京杭大运河连接了中国北方和南方的经济中心,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在古代,运河是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北方的商品能够通过水运直达南方,大大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速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通过运河的连接,南方的丝绸、茶叶等特产也可以顺利运往北方,实现了区域的经济互补。
京杭大运河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修建运河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古代人民通过挖土、运石、修筑堤坝等方式,创造性地解决了运河沿线的地形和水文条件的问题。
运河的修建不仅需要人力,还需要大量的物资和工具,这也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京杭大运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运河沿线的城市和村落逐渐繁荣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沿运河而建的古代城市如扬州、苏州等,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和历史文化遗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人墨客。
运河也成为了古代文人的创作题材,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水运通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意义不仅体现在经济和技术方面,更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大运河漂来紫禁城读后感受
大运河漂来紫禁城读后感受
《大运河漂来紫禁城》是一本关于中国大运河历史的书籍,作者通过讲述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向读者展示了这条古老的水道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读完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 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它不仅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运输线,更是一条连接南北的文化纽带。
沿河各地的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和风俗习惯都与大运河息息相关,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2. 大运河的经济意义:大运河在古代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沿线的城市因交通便利而繁荣昌盛。
如今,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大运河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3. 保护大运河的重要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运河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水质污染、生态破坏等。
因此,保护大运河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我们应该加强对大运河的保护和管理,让这条古老的水道继续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
总之,《大运河漂来紫禁城》这本书让我对大运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这条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宝贵遗产。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大运河的开凿与影响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大运河的开凿与影响一、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用六年时间(公元605-610年)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也称“隋唐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全长两千多公里。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二、大运河的影响1.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平原地区物产富饶,人口稠密,文化先进,经济发达;而北方地区戈壁广布,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大运河的开通使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2.大运河的开通,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两岸百姓的经济交流,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因为运河的开通使隋朝的经济有了大幅度增长,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在京杭运河江浙段,仍然是重要的水上通道,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3.大运河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开发起积极作用。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南方的经济开发落后于北方地区。
而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方的进一步开发。
江浙一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产丰富,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京杭运河沿线是中国南北水运交通的重要枢纽。
在农业方面:我国历来有“南稻北麦”的说法,但就全国来说,“南稻北麦”的形成和发展,也与京杭运河的开通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方农业开发为北方提供充足的粮食来源,也使得大量的人流、物流能在这条交通线上得以集散和运输。
从大运河沿线兴起了一批城镇可以看出它对城镇形成的促进作用。
随着江南经济发展和南北物资交流,南方商业贸易也逐步繁荣起来。
这时的扬州已成为全国的重要商埠和贸易口岸了。
这一地区的其它城镇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成为中国东南地区商业贸易和交通中心。
当时与北京、广州、成都齐名的四大都市就是对它最好注释。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意义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意义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的历史意义深远,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辉煌成就,还承载着中国历史、经济、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意义在于其作为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修建和扩建,最终形成了连通京杭大运河和京杭运河的巨大水网。
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横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六个省市,串联起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水运提供了便利,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大动脉”。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意义还体现在它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大运河的存在使得北方地区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商业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运河沿线的城市如杭州、扬州、苏州等也相继崛起,成为了重要的商业、文化中心。
例如,南宋时期的杭州曾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大运河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大运河也成为了国内外文化交流的纽带,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第三,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意义还体现在它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促进。
大运河沿线的城市除了商业繁荣外,还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名人和文化遗产。
例如,元代的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到过扬州和杭州,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大运河的描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此外,大运河沿线的城市还保存有大量的古建筑、园林和文物,如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古典园林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意义还在于它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大运河的存在为我们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一面,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例如,大运河的修建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古代中国人民凭借毅力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这给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启示,即只有付出艰辛努力,才能实现伟大的目标。
中国大运河作为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辉煌成就,也承载着中国历史、经济、文化的丰富内涵。
大运河的古诗
大运河的古诗一、大运河的背景与历史意义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修建的一条纵贯南北的运河。
该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起自北京,至杭州止,历时数千年的修建和演变,成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
1. 开凿时期大运河的开凿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的大运河是由多条独立的河流连接而成的。
后来,秦朝统一中国后,开始规划和修建大规模的运河系统,以便运输粮食和物资。
2. 历史意义大运河的修建使得南北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中国各地之间的联系和文化的传播。
大运河的存在,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建立和使用运河交通的国家之一,对世界水利工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大运河的古诗赏析大运河的壮丽景色和历史背景,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留下了许多美丽的古诗佳作。
1.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这首词描绘了大运河两岸壮丽的景色,以及岁月无情的流转。
它表达了作者对大运河辉煌历史的思考和对生命变迁的感慨。
2.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表现了大运河的广阔景色,让人感叹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微小。
同时,也寓意着追求进步和超越。
3.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描绘了大运河的辽阔和壮丽,以及历史更迭中的辛酸和不易。
它传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岁月的思考。
4. 白居易《大运河中秋夜行船》夜静大运河,初行入西都。
月明千里浦,人在画图居。
这首诗以大运河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夜晚行船的壮丽场景。
它展示了大运河的优美景色和作者的畅快心情。
三、大运河的保护与振兴大运河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1. 保护意义大运河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保护其文化遗产对于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水利工程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国大运河漕运制度历史意义
中国大运河漕运制度历史意义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水运渠道,由南京至北京,全长约1794公里。
它曾是中国古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漕运制度是中国大运河运作的重要部分,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大运河漕运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水陆联运体系,为了解决长距离运输和运费收取等问题而设立。
漕运通过河流和运河进行,利用市场机制将粮食、盐等税收物资转运到政府需要的地方。
这一制度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大运河漕运制度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古代,漕运起到了粮食调度的作用,保证了中央政府的贮粮,并能及时将粮食供应到需要的地方。
这不仅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也为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其次,漕运制度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中国大运河贯通了南北大江大河和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南方与工商业相对发达的北方,实现了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各地经济的互补发展。
南方的丰富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通过运河运抵北方,北方的工业品也通过运河输送到南方,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此外,漕运制度对水利工程和运河管理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为了保证漕运的顺利进行,人们改善了运河的航行条件,修筑了运河河堤和码头,进行了疏浚和修复工程。
这种对水利工程和管理的关注和投资促进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也为后世的运输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另外,漕运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法律制度的完善。
为了确保漕运的顺利进行,政府实行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税收筹措制度,例如粮食质量的把关、税费的征收和船只的管控等。
这些制度不仅有利于漕运的发展,也培养了社会的法治观念,推动了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大运河漕运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推动了水利工程和运河管理的发展,促进了法律制度的完善。
同时,漕运制度也是世界运输史上的一大奇迹,为后世的运输体系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运河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意义2014-11-18 10:25来源:《前线》杂志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获得成功,使得大运河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北京城市的发展与运河密切相关,北京地区社会生活特征与精神形态也深受漕运影响,由此而产生的运河文化,构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大观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运河与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巩固在隋唐之前,北京及华北地区开凿的运河,如曹操、隋炀帝等人开凿的平虏渠、泉州渠、永济渠等,都是以军事扩张为目的、用以运粮运兵的水上通道,那时的运河就如同中原王朝伸向北方的一只臂膀。
金、元以后,南北运河的交通水利系统则成为北方政权站稳燕京、进军中原的重要依托。
自金朝迁都、燕京成为都城始,众多的人口、庞大的官僚机构及奢靡的宫廷生活,要求物资运输的规模成倍增加,每年要有数以百万石计的粮食及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华北、江南等地征收运来。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水运是比陆运更为方便快捷和省力的途径。
金朝时曾开通闸河连接通州到金中都城,元朝初年也曾利用坝河、金口河进行漕运,但由于水源的限制,这些运道都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
1293年,在郭守敬的设计领导下,元朝开凿了著名的通惠河工程:自昌平白浮泉筑渠西引,汇西山诸泉入瓮山泊(今昆明湖),再经高梁河入积水潭;从积水潭往下顺皇城东墙南下,接旧金的闸河与潞河(今北运河)相连。
这样不仅为大都城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水源,更使得从杭州到北京的南北大运河得以全线贯通。
从此,江南来的漕船可以由通州溯流而上,直抵大都城内,作为漕运码头的“海子”(今积水潭——什刹海)水域呈现出一片“舳舻蔽水”的繁忙景象,浩浩荡荡的船队络绎不绝地沿通惠河穿行城中。
此后,明清两朝的京城也依旧是依赖着这条运河的供给,只是由于水源减少和水系格局改变等原因,将终点码头移出了城外。
也就是说,从金、元始,北京地区的水源要不遗余力地满足一项新的功能——漕运。
“国家之大事在漕,漕运之务在河”,漕运乃京城重中之重,维系着北京的经济命脉。
有了这条生命线,城市的稳定与首都政治职能的正常发挥,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否则,后果将十分严重。
据《明实录》记载,成化六年(1470)六月,北京周边地区发生严重水灾,流民纷纷涌入京城谋生。
而水灾导致的漕运不畅进一步加剧了京城粮价的哄抬,迫使朝廷多次把官仓的储备粮投入市场以平抑物价,严厉打击奸商囤积和惩戒贪官赈济不力。
还将国子监的部分生员放假回家,派五城兵马司把数以万计的云游僧人逐还原籍,以减少京城人口对粮米的消耗。
物资保障只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运河的开通,更增强了朝廷政令的通达以及对全国的掌控,也是体现国家对沿岸地区政治影响力的新渠道。
疆域辽阔的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偏于国家版图的东北,而有了大运河,也就有了一条强化南北联系、及时掌控江南社会动态的通道。
运河与北京文化中心的形成运河对北京文化中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大运河对外传播京师文化、南方士人的北上交流,促进形成了北京对中国文化的凝聚力、传播力以及北京地域文化特色。
大运河不仅是加强国家政治统一、经济联系的纽带,更是在五大水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
通过它,有了广泛的人员来往、书籍流通、生产技术的推广、艺术和思想的传播、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交流融汇等等,既能将京城文化流传到全国各地,也使北京吸收各地文化元素,兼容并蓄集大成,从而形成引领文化潮流、对全国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文化中心。
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
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有全国的最高教育机构,也是科举时代举行会试的地方。
南方士子以此为契机到京师访学就试,不少人就是沿着运河从水路北上,写下了许多文笔绚烂的游记或记游诗。
如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国榷》的作者谈迁,在清顺治十年(1653)以幕僚的身份从浙江嘉兴到杭州,在杭州坐船沿着大运河到北京。
顺治十三年(1656)返回杭州时,走的仍然是大运河这条水路。
记录谈迁行程的《北游录》,描绘了运河两岸的地理风物,留下了他在京期间拜访藏书之家、考察文物古迹,以及与京城士绅文人交游活动等记载,为今人探求明清时期北京及运河沿岸之风土人情的宝贵资料,也是当时京城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
历史上,像谈迁这样在大运河上来来往往的文人学者不计其数,在他们笔下产生的有关运河和京城的文化篇章不知多少,而其对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更是难以估量。
元明清时期,许多官宦、文人尤其是从南方进京的权贵喜欢在南城一带兴建私家园林,并由此带动了城南一带花卉产业的兴起。
这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因为船使得盆花盆景、木材石料等的运输更为便利,南方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也可以随船照搬而来。
运河文化对北京地域文化的影响京杭大运河作为一条贯通南北、连接我国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轴线,沿岸孕育了众多举世闻名的文化名胜和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是中华文明中一个独特的带状或线性文化体系。
它以庞大的、跨流域的复合水利工程为载体,并由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而成。
它随所经地区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又由于行业因素的影响而带上相应的行业特色。
运河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物质方面的,包括运河水道、码头、漕船、仓场、闸坝、官署、城镇等;非物质方面的,包括漕渠名称、相关地名、漕运制度及管理方法、水利技术及前人的经验、智慧、相关历史人物及其历史文献、习俗、俚语、民间文艺、传说故事等。
北京运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繁荣互为表里。
早在元代,随着通惠河和海子码头的建设,其沿岸就成为元大都城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围绕水运特征出现了颇具南北交融特色的商业街市和文化景象。
地安门至鼓楼一带的传统商业格局、什刹海周边的码头水市风貌一直延续至今。
白浮泉及其引水渠、通惠河水道(包括城中段的玉河等)、坝河、沿河附近的仓场(南新仓、神木厂等)、闸坝(广源闸、庆丰闸等)、码头(高碑店、张家湾)等,都是存留至今的珍贵历史遗迹。
漕运兴盛带动了大运河沿线一批城镇的发展,通州作为漕运枢纽和北京的门户,运河文化表现得尤为典型。
明朝人蒋一葵所著《长安客话》中记载,明代“通州城北五里有黄船埠(即御用码头),黄船千艘常泊于此。
河水萦回,官柳民田,阴森掩映,为八景之一”。
明清以后渐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
明代扩建的通州新城外砖内土、高大坚固,并将原本不在城里的大运西仓、西南仓也括入其中并驻兵戍守,显示了通州“左辅雄藩,京畿重镇”的特殊地位。
清代通州城更加气派巍峨,城里官衙林立,有州衙署、仓场总督衙门、通永道衙门、户部坐粮厅署、漕运厅署、大运仓监督署等大小署衙二十余个。
大街小巷商铺密集,据18世纪来华的英国访问使团成员斯当东描述:“通州许多家庭的房子前面开设商店和作坊,后面住家,工商业显得特别兴旺”;临街店铺都挂着五颜六色的招牌幌子;各种货品极为丰富,有来自南方的茶叶、纺织品和瓷器,也有蒙古的皮货、东北的药材甚至西洋的布匹……同一时期来华的朝鲜人朴趾源笔下有关通州市面的繁华则是:“下船登岸,车马塞路不可行。
……东门至西门五里之间,独轮车数万,填塞无回旋处。
……其瑰丽繁复,亦非盛京、山海关之比矣。
艰穿条路,寸寸前进。
市门匾曰万艘云集,大街上建二檐高楼,题曰声闻九天。
城外有三所仓廒,制如城郭。
”通州南面的张家湾,位于潞河和浑河(今永定河)交汇处,水面辽阔,是京东第一大天然良港。
每当冰雪消融、春江水暖,城外的运河上就是一片船桅林立、舳舻连绵的景象,负责漕粮检验和收储的官员敲锣打鼓、乘船坐轿、前呼后拥地分批前往码头验收漕粮,各等小吏、经纪等穿梭吆喝,把头、扛夫、水脚等则像蚁群般忙碌地装卸、搬运、入仓……蒋一葵形容这里“水势环曲,官船客舫,漕运舟航,骈集于此。
弦唱相闻,最称繁盛。
曹代萧诗:潞水东湾四十程,烟光无数紫云生。
王孙驰马城边过,笑指红楼听玉筝。
”这里显然已不仅仅是一个漕运码头,市井的繁华和文化气象展现无遗。
明清时期,除常规地扩建和修缮河道、码头之类设施外,还陆续建立起包括漕运总督(清代别称漕台)、漕运组织、漕粮制度和仓储制度在内的一套完整的漕运制度体系,使运河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和发挥。
通惠河沿岸风帆云影的旖旎风光和大通桥码头、通州码头的热闹景象,都曾是京城文化的重要标志。
今高碑店附近的庆丰至郊亭二闸间,风光秀美,更是京城百姓消闲游赏的好地方。
每当风和日丽,河畔游人荟萃。
清朝人震钧《天咫偶闻》说:二闸“自五月朔至七月望,青帘画舫,酒肆歌台,令人疑在秦淮河上”。
到东便门外“逛二闸”,是当时京城人的游乐时尚。
高碑店娘娘庙的庙会更是当时著名的民俗盛会。
清末铁路交通的兴起替代了运河的功能,也导致运河沿岸一些城镇的萎缩和沿途风光的不再。
但尽管如此,大运河在元明清三代的兴盛,为北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为北京的地域文化注入了鲜明的特色。
比如,今西城区什刹海周边蜚声中外的名胜古迹和传统街巷格局、东城区和朝阳区通惠河沿岸的仓场、闸坝、码头遗址等,都是元代以来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曾经排列运河沿岸大大小小的众多仓库,至今仍留有南新仓、北新仓、禄米仓等仓廒遗迹,成为当今北京珍贵的旅游资源;有的虽只留在了地片或街巷的名称中,但同样成为北京悠久历史的无形注脚。
又如通州境内的燃灯佛舍利塔、通州文庙、通州衙署遗址、贡院遗址、工部分司遗址、嘉靖寺遗址、天后宫、东八里桥以及通州古城等,也都是运河留下的历史烙印。
除了有形的物质遗产,由运河带来的曲艺、京剧等文学艺术,与漕运有关的花会、庙会、放河灯、舞龙、高跷、运河号子等民风民俗以及民谣等,对北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巨大作用。
北京民谚中如“西有三家店,东有张家湾”的说法,就是运河文化对北京历史影响的反映。
举凡文学艺术、水利文献与科技成就、法律典章与治河经验、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其思想、民俗民谣等,都可以列入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它们同样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元素、北京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致力于发掘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创建地方文化品牌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作为大运河的北端点,不仅提供了运河文化形成的动因,而且在其自身发展中融合了诸多运河文化要素,铸就了包容、大气、通达、聚合的城市品格。
如今运河的运输功能虽然不再重要,但作为北京城的一条历史长廊,它依然发挥着文化动脉的巨大作用,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保护。
(作者: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