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质膜PPT讲稿
合集下载
第四章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 ppt课件
3、J. Danielli & H. Davson 1935 发现质膜的表面张 力比油-水界面的张力低得多,推测膜中含有 蛋白质。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明式 的质膜模型。
蛋白质分子
极性孔
脂质分子
4、J. D. Robertson 1959 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 -暗三层结构,它由厚约3.5nm的双层脂分子(明带)和内外表面各厚约 2nm的蛋白质构成(暗带),总厚约7.5nm。 认为膜上还具有贯穿脂双层 的蛋白质通道,供亲水物质通过,发展了三明治模型,提出蛋白质—脂 质—蛋白质的单位膜模型。
脂质体的类型
(a)
(a)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团; (b)球形脂质体; (c)平面脂质体膜; (d)用于疾病治疗的脂质体的示意图
五、膜蛋白
(一)膜蛋白的分类
是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据估计核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中 30%左右的为膜蛋白。根据膜蛋白与脂分子的结合方式, 可分为: – 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水不溶性蛋白 – 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水溶性蛋白 – 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 protein):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绪论 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 物质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 细胞质基质与内膜系统 细胞的能量转换 细胞核与染色体 核糖体 细胞骨架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细胞分化与基因表达调控 细胞衰老与凋亡
胞糖脂含量较高; 胆固醇和中性脂类:胆固醇存在于真核细胞膜上(30%以下),对增加
膜的稳定性以及降低水溶性物质通透性起重要作用。细菌质膜不含有胆 固醇,但某些细菌的膜脂中含有甘油脂等中性脂类。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
【思考】为什么活细胞不能被染色,而死细胞能被染色?
活细胞
死细胞
SzLwh
2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①细胞膜有_选__择_透__过__性, 控制作用是_相__对__的
需要的 营养物质
可以进
为什么活细胞不能被台盼蓝染色,
而死细胞能被染色?
代谢废物可以出
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抗体、
染料台盼蓝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 激素等
不易通过细胞膜,因此活细胞
分泌物
不被染色。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
不容易进
不易出 有用的 成分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台盼蓝
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死细胞能
不需要的物质、
被染成蓝色。
病毒、病菌及有害物
SzLwh
②验证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利用有颜色的植物组织,将其放入无色 溶液中,然后再用高温、强酸或强碱等 处理,观察处理前后溶液颜色是否变化 用凉水洗苋菜水不变色,而炒或者煮汤汁都会变红
巢细胞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于乳腺细胞的过程中,以及精子进入卵细 胞的
过程中,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实现分别依赖于( )
A.血液运输,突触传递
B.淋巴运输,突触传递
√ C.淋巴运输,胞间连丝传递 D.血液运输,细胞间直接接触
2. (2017·全国卷Ⅰ,2改编)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
1.细胞之间通过信息交流,保证细胞间功能的协调。关于细 胞间信息交流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B细胞与乙细胞上受体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B. 图2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
√C. 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必不可少的结构
D. 图2中的1为信号分子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基本结构PPT精品课件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通过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
膜上的信息分子→膜上的受体
相邻两个细胞的细 胞膜接触,信息从一 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 细胞。例如,精子和 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 结合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 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
胞间连丝
例如:高等植物细 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 相互连接,也有信息 交流的作用
验证实验
细胞吸水涨破,内容物流出
离心之后进 行提取获得细胞 膜,对细胞膜进 行化学成分分析
选材: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①无细胞壁,②无细胞核 和众多的细胞器。
结论: 细胞膜中的脂质有磷脂
和胆固醇,其中磷脂含量 最多
头部: 亲水性
尾部: 疏水性
膜外(水溶液)
膜内 (水溶液)
假说: 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呈双层排列
04 流动镶嵌模型
①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分子 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②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支 架,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 端,水溶性分子或离子不能自 由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
③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 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 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 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 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 脂双分子层。这些蛋白质分 子在物质运输等方面具有重 要作用。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营养物质
代谢 废物
分泌物
鉴别动物细胞是否死亡 常用台盼蓝染液。
病毒病菌
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 性,这种控制既具有普遍性,又 具有相对性。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通过细胞分泌化学物质完成间接交流
信号分子→血液→靶细 胞的受体
内分泌细胞的激素 (如胰岛素),随血 液到达全身各处,与 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的受体结合,将信息 传递给靶细胞。
第四章细胞质膜--end-课件
除了质膜以外,在细胞内部还有丰富的膜系统,如 :核膜、细胞器膜等,这些称为内膜系统,细胞膜被 称为外周膜。
1. 质膜和内膜系统称为生物膜。
西南大学 • 生命科学学院 400715 2008年9月
3. 生物膜的重要性: 生物膜的出现(特别是质膜)是进化过程中
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的阶段,是由非细胞生命形态 走向细胞生命形态的转折点,它确定了细胞成为 生命的基本单位。
They are always continuous, unbroken structures.
西南大学 • 生命科学学院 400715 2008年9月
3. 膜蛋白
细胞膜的大部分功能主要由膜的蛋白质完 成,因此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反映了膜的 功能。根据膜蛋白质与膜脂的相互作用方式和 蛋白质在膜脂中的位置,可分为外周蛋白(外 在蛋白)和整合蛋白(内在蛋白)、锚定膜蛋 白。
生物膜的研究在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药理 学等许多方面都得到了重视,正确认识生物膜的结构 与功能不仅对揭开生命的奥秘有重要意义,对解决医 学农业以及工业一些实际问题也会发挥重要作用。
西南大学 • 生命科学学院 400715 2008年9月
二、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1. 成分和比列 质膜主要由膜脂和膜蛋白组成,另外还有
西南大学 • 生命科学学院 400715 2008年9月
西南大学 • 生命科学学院 400715 2008年9月
大部分磷脂和糖脂分子在水环境里能自 发地形成双层,这样脂双层又能自我封闭成 脂质体。磷脂分子能自发形成双层,具有自 我组装、自我封闭的特点以及流动性,对其 构成生物膜的组要成分之一是很有意义的。
不同磷脂分子在磷酸上的碱基 不同。
磷脂酰碱基的部分较短、称为 头部,极性很强,是亲水的;两条 长链部分称为尾部,非极性,疏水。 ----双亲媒性分子
细胞膜(共162张PPT)
第二节 细胞膜及其表面
细胞膜(cell memberane):是包围在细胞外周的 一层薄膜,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 细胞膜是原始的非细胞生物演化为细胞生物的
一个转折点
单位膜(unit membrane): “二暗一明”的膜 式结构叫三层夹板式结构。
生物膜
细胞膜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内膜(internal membrane):除了细胞膜以外 的细胞内所有膜性结构。
1
2
3
胞质面 5
1.单 次 穿 膜: 单条a-螺旋贯穿脂质双层。
2.多 次 穿 膜: 数条a-螺旋几次折返穿越脂质双层。
跨膜 蛋白
3.非穿越性共价结合:不穿越脂质双层的全部,而与胞质侧单层 脂质的烃链结合。
4.与磷脂酰肌醇结合: 镶嵌蛋白通过自己的一个寡糖链与磷脂酰肌 醇(在非胞质面的单层)共价结合。
上提出了修正模型,认为 膜上还具有贯穿脂双层的 蛋白质通道,供亲水物质 通过。
Unit membrane modle
4. J. D. Robertson 1959
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
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
明-暗三层结构,它由厚约
的双层脂分子和内外表面
各厚约2nm的蛋白质构 成。单位膜模型的不足 之处在于把膜的动态结 构描写成静止的不变的。
而推测细胞膜由双层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临床特点:
信号分子及其信号传导方式
脂分子组成。 2.
(二)降血脂药物:当小孩的LDL-C超过160mg/dl(正常<110 mg/dl)须要小心评估,防止心血管疾病危险性。 多附在膜的内表面,非共价地结合在镶嵌蛋白上。 NO对血管的效应可以很好地解释硝化甘油的作用,早在100年前就使用硝化甘油处理心绞痛的病人(这种绞痛是由血液不适当地流向心肌 引起的)。 斑上有中间纤维相连,中间纤维的性质因细胞类型而异,桥粒中间为钙粘素(desmoglein及desmocollin)。
细胞膜(cell memberane):是包围在细胞外周的 一层薄膜,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 细胞膜是原始的非细胞生物演化为细胞生物的
一个转折点
单位膜(unit membrane): “二暗一明”的膜 式结构叫三层夹板式结构。
生物膜
细胞膜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内膜(internal membrane):除了细胞膜以外 的细胞内所有膜性结构。
1
2
3
胞质面 5
1.单 次 穿 膜: 单条a-螺旋贯穿脂质双层。
2.多 次 穿 膜: 数条a-螺旋几次折返穿越脂质双层。
跨膜 蛋白
3.非穿越性共价结合:不穿越脂质双层的全部,而与胞质侧单层 脂质的烃链结合。
4.与磷脂酰肌醇结合: 镶嵌蛋白通过自己的一个寡糖链与磷脂酰肌 醇(在非胞质面的单层)共价结合。
上提出了修正模型,认为 膜上还具有贯穿脂双层的 蛋白质通道,供亲水物质 通过。
Unit membrane modle
4. J. D. Robertson 1959
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
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
明-暗三层结构,它由厚约
的双层脂分子和内外表面
各厚约2nm的蛋白质构 成。单位膜模型的不足 之处在于把膜的动态结 构描写成静止的不变的。
而推测细胞膜由双层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临床特点:
信号分子及其信号传导方式
脂分子组成。 2.
(二)降血脂药物:当小孩的LDL-C超过160mg/dl(正常<110 mg/dl)须要小心评估,防止心血管疾病危险性。 多附在膜的内表面,非共价地结合在镶嵌蛋白上。 NO对血管的效应可以很好地解释硝化甘油的作用,早在100年前就使用硝化甘油处理心绞痛的病人(这种绞痛是由血液不适当地流向心肌 引起的)。 斑上有中间纤维相连,中间纤维的性质因细胞类型而异,桥粒中间为钙粘素(desmoglein及desmocollin)。
第四章 细胞质膜 PPT课件
内在膜蛋白与膜脂的作用方式
α螺旋: 20个左右疏水氨基酸残基形成,某些是
特异极性分子的跨膜通道; β折叠: 10-12个氨基酸形成,反向β折叠结构可
以形成非特异性的跨膜通道,可允许相对分子量
小于10KD的分子自由通过。
膜的结构模型补充说明
1988年 K.Simons: 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
CH3 – C – CH2 – C – CH3 CH3
二、生物膜的性质
流动性
不对称性
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
1. 流动性
(1)、膜脂的流动性:主要由脂分子本身的性质决 定
脂肪酸链越短,流动性越大;
不饱和程度越高,流动性越大;
温度对膜脂运动影响大。
在动物细胞中,胆固醇对膜的流动性起重要的双向调节作用。
胆固醇
同一种膜脂分子在脂双层
中呈不均匀分布。
16,18或20个组成;③饱和脂肪酸(如软脂酸)及不饱和脂肪
酸(如油酸); ②、糖脂:5%以下,神经细胞糖脂含量较高; ③、胆固醇:胆固醇存在于真核细胞膜上,30%以下.
膜脂的组成成分
(2). 膜蛋白
外在(外周)膜蛋白(extrinsic/peripheral
membrane proteins ):
(1)、膜脂的流动性
膜脂的运动方式:
沿膜平面的侧向运动(基本运动方式),其扩散系数 为10-8cm2/s(相当于2um/s);
脂分子尾部的摆动;
脂分子围绕轴心的自旋运动;
双层脂分子之间的翻转运动,频率低。
双层脂分子之间的翻转运动
(2)、膜蛋白的流动性
运动方式:侧向运动、旋转运动。
电镜(超薄切片:
《细胞质膜》课件
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总结词
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涉及多个分子和酶的参与,最终导致 细胞反应的发生。
详细描述
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当配体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受体构 象的变化,从而启动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这些反应通常涉及多个分子和酶的参与,最 终导致细胞反应的发生,如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等。了解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对于研
肿瘤细胞膜表面受体表达异常
肿瘤细胞膜表面某些受体表达异常,如EGFR、 VEGF等,这些受体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 密切相关。
细胞质膜与心血管疾病
细胞质膜与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质膜与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细胞质膜的成 分和功能异常有关,如脂质代谢异常 、炎症反应等。
高血压的发生与细胞质膜的通透性和 成分有关,如钠离子通道、血管紧张 素受体等。
被动运
自由扩散
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协助扩散
物质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顺浓度梯度扩散进入或离开细胞。
胞吞胞吐
胞吞
细胞通过形成囊泡的方式,将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物摄入细胞内。
胞吐
细胞通过囊泡释放的方式,将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物排出细胞外。
03
细胞质膜上的受体
受体的定义与分类
示其在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细胞质膜与跨膜运输
02
深入研究细胞质膜上的跨膜运输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揭示其在
物质转运和信号转导中的重要作用。
细胞质膜与药物研发
03
利用细胞质膜作为药物靶点,开发新型药物和治疗策略,为治
疗各种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感谢观看
THANKS
细胞质膜2014(共27张PPT)
1.膜脂的流动性
(1)膜脂分子的运动方式: n 磷脂分子以膜平面相垂直的轴线左右摆动; n 磷脂分子围绕与膜平面相垂直的轴旋转运动; n 磷脂分子在膜内沿膜平面侧向扩散或侧向移动; n 磷脂分子在两层脂分子中
作翻转运动,即脂分子从一单
分子层以180度翻到另一脂分子单 层中
消防规划法 规和
(2) 影响膜脂分子流动性的因素
膜蛋白与膜的 结合结合方式
hggfhfdg
(3)膜糖类:膜结构的糖类主要与膜脂、膜蛋白
以共价键形成糖脂和糖蛋白,分布在膜的表面。
脂双层+蛋白+糖
磷脂(甘油磷脂、鞘脂)、糖脂 和固醇 周边蛋白、跨膜蛋白、脂锚定蛋白
第二节 生物膜基本特征与功能
一、膜的流动性 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运动性, 都与分子的属性有关。
❖ 膜主要是由脂类和蛋白质两大类物质组成,蛋 白质约占膜干重的20-70%,脂类占30-70%。 此外,膜还含10%的碳水化合物。
(1)膜脂:主要为:
甘油磷脂(glycerophosphatide)
鞘脂(sphingolipid) 固醇(sterol)。
甘油磷脂构成膜脂的基本成分,占膜脂的50%以上。
质膜是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质膜和细胞内各种膜 的结构、化学组成和活动属性等方面有一定的共性,故 总称为生物膜
第一节 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
一、细胞质膜结构的研究历史
年发现凡是溶于脂肪的物质很容易透过植物 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质不易够过细胞 膜。因此推测细胞膜由连续的脂类物质组成。
2. E. Gorter &F. Grendel1925年用有机
种膜蛋白。
固醇(ste3ro.l)。 复合糖的不对称性
其含量不超过膜脂的1/3,胆固醇在调节膜的流动性,增加膜的稳定性以及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固醇(sterol)。
(1)膜脂分子的运动方式: n 磷脂分子以膜平面相垂直的轴线左右摆动; n 磷脂分子围绕与膜平面相垂直的轴旋转运动; n 磷脂分子在膜内沿膜平面侧向扩散或侧向移动; n 磷脂分子在两层脂分子中
作翻转运动,即脂分子从一单
分子层以180度翻到另一脂分子单 层中
消防规划法 规和
(2) 影响膜脂分子流动性的因素
膜蛋白与膜的 结合结合方式
hggfhfdg
(3)膜糖类:膜结构的糖类主要与膜脂、膜蛋白
以共价键形成糖脂和糖蛋白,分布在膜的表面。
脂双层+蛋白+糖
磷脂(甘油磷脂、鞘脂)、糖脂 和固醇 周边蛋白、跨膜蛋白、脂锚定蛋白
第二节 生物膜基本特征与功能
一、膜的流动性 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运动性, 都与分子的属性有关。
❖ 膜主要是由脂类和蛋白质两大类物质组成,蛋 白质约占膜干重的20-70%,脂类占30-70%。 此外,膜还含10%的碳水化合物。
(1)膜脂:主要为:
甘油磷脂(glycerophosphatide)
鞘脂(sphingolipid) 固醇(sterol)。
甘油磷脂构成膜脂的基本成分,占膜脂的50%以上。
质膜是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质膜和细胞内各种膜 的结构、化学组成和活动属性等方面有一定的共性,故 总称为生物膜
第一节 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
一、细胞质膜结构的研究历史
年发现凡是溶于脂肪的物质很容易透过植物 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质不易够过细胞 膜。因此推测细胞膜由连续的脂类物质组成。
2. E. Gorter &F. Grendel1925年用有机
种膜蛋白。
固醇(ste3ro.l)。 复合糖的不对称性
其含量不超过膜脂的1/3,胆固醇在调节膜的流动性,增加膜的稳定性以及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固醇(sterol)。
《细胞质膜》幻灯片PPT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Fluidity
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 FRAP)
Membrane protein fluidity)
〔三〕 研究膜蛋白流动的实验技术:
荧光抗体免疫标记细胞融合: 用荧光抗体标记不同类型的细胞,不同的
脂肪酸链的饱和度:脂肪酸链所含双键越 多越不饱和,使膜流动性增加
温度:各种膜脂具备不同的相变温度。 胆固醇含量:在动物细胞中,胆固醇对膜
的流动性发挥双重调节作用。
〔二〕 膜蛋白的流动性:
膜蛋白在脂双层二维溶液中的运动是自发 的热运动〔主要为侧向流动〕,不需要代 谢产物的参加和能量的提供。膜蛋白的流 动性是相对的。膜蛋白分布是非对称即有 一定的方向性和一定的区域性,甚至有的 蛋白是不流动的,细胞膜骨架限制某些蛋 白的流动。
成斑现象或成帽现象
当荧光抗体标记细胞的时间到达一定长度 时,已经均匀分布在细胞外表的标记荧光 会重新分布,聚集在细胞外表的某些部位 即成斑,如果是聚集在细胞一端那么表现 为成帽现象,这两种现象进一步显示了膜 蛋白的流动性。
二、 膜的不对称性
〔一〕 膜脂的不对称 脂分子在细胞质膜不同部位的脂双层中数量和ils
Head
P-Lipids are amphipathic molecules
hydrophilic亲
hydrophobic疏水的
〔二〕 对生物膜构造认识的归纳总结:
1. 具有极性头部何非极性尾部的磷脂分子形 成可运动的磷脂双层
2. 可运动的蛋白质以非对称方式镶嵌在磷脂 双层中或结合于外表,
膜蛋白显示不同颜色的荧光,在诱导剂的 作用下介导细胞融合不同荧光的蛋白在融 合细胞外表扩散直至均匀分布于融合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流动性 生物膜可看成是蛋白质在双层脂分子中的二维溶液。但膜蛋
白与膜脂间、膜蛋白与膜蛋白间以及与膜两侧大分子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限 制了膜的流动性。
(4)生物膜的动态 在细胞生长和分裂过程中,生物膜在三维空间上
可出现弯曲、折叠、延伸等改变,出于不断的动态变化,确保生命活动的进行。
二、 质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排 列
2. E. Gorter &F. Grendel1925年用有 机溶剂提取了人的红细胞质膜的脂类成 分,将其铺展在水面,测出膜脂展开的 面积二倍于细胞表面积,因而推测细胞 膜由双层脂分子组成
双分子片层模型(三明治模型)
3. J. Danielli & H. Davson 1935年发现质膜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 面的张力低得多,推测膜中含有蛋白质。
其含量约占膜质总量的5%以下。
固 醇:
胆固醇及其类似物,自身不能形成脂双层,只
能插入磷脂分子之间,参与生物膜的形成。
➢其含量不超过膜脂的1/3,胆固醇在调节膜的流动性,增加 膜的稳定性以及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胆固醇还是很多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的前体化合物,如固醇 类激素、维生素D等。 ➢还参与信号转导:胆固醇可与发育调控的信号分子Hedgehog 共价结合。
以上。包括: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 磷脂酰肌醇、 磷酯酰丝氨酸 合成部位:内质网
磷脂的特性:
a、磷脂为双性分子,由磷脂酰碱基和脂肪酸两部分通过
甘油基团结合而成的,具有一个极性头部和两个非极性碳 氢尾部;
c、脂双分子层具有不对称性 例如,人的红细胞质膜,
脂双层的外单层几乎全部由磷脂酰胆碱所组成,而内单层则是 由一端含氨基的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丝氨酸组成,故膜内外 层的电荷有显著差异,且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 质膜是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质膜和细胞内各种
膜的结构、化学组成和活动属性等方面有一定的共性, 故总称为生物膜
第一节 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
一、细胞质膜结构的研究历史
1. E.Overton1895年发现凡是溶于脂肪 的物质很容易透过植物细胞膜,而不溶 于脂肪的物质不易够过细胞膜。因此推 测细胞膜由连续的脂类物质组成。
d、脂肪酸为偶数碳
磷脂
分子
e、除饱和脂肪酸根外,
磷脂酰碱基-集中 了磷酸和碱基, 极性强,亲水
还有不饱和顺式脂肪酸
鞘 脂: 合成部位:高尔基体
➢ 具有一个类似甘油磷脂的极性头部-鞘磷脂。 -----丰富度最高的鞘磷脂为神经鞘磷脂
➢ 另一类鞘脂类为糖脂---极性头部直接共价结合 到鞘氨醇上的一个糖分子或寡糖链。 -------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的膜上,
以不同程度嵌入脂双层的内部,多为横跨全膜,它们的疏水区域与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双层中脂类分子的疏水尾部相互作用,亲水区域暴露在膜的一侧或两 侧表面。它们是双性蛋白。不易分离
脂锚定蛋白:通过与之共价相连的脂分子插入膜的脂双分子中, 从而锚定在细胞质膜上。
膜蛋白与膜的 结合结合方式
hggfhfdg
(3)膜糖类:膜结构的糖类主要与膜脂、膜蛋
(2)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有的镶在膜的表面,有的嵌 入或横跨脂双分子层。
脂筏模型(lipid model, Simons 1988)
这种模型是对膜的流动性的新理解,主要观点: ➢在甘油磷脂主体的生物膜上,胆固醇、鞘磷脂等富集区形成 相对有序的脂相,如同漂浮在脂双层上的“脂筏”一样载着执 行某些特定生物学功能的各种膜蛋白。 ➢ 脂筏在高尔基体上形成、参与信号转导、跨膜运输等过程
•
(2)膜蛋白:
– 根据膜蛋白分离的难易程度和与脂分子的结合方式, 蛋白可分为三大类型:
膜周边蛋白(或外在蛋白,extrinsic or peripheral protein)分布在膜的内外表面,为水溶性的;易分离
跨膜整合蛋白(或内在蛋白,intrinsic or integral protein)
脂筏模型示意图
目前对生物膜结构的认识归纳为以下几点:
(1)脂类是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成分。具有极性头部和非极
性尾部的磷脂分子在水相中具有自发形成封闭的膜系统的性质,磷脂分子以疏水 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形成脂双分子层。
(2)镶嵌性 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脂双层分子中或结合在起表
面,蛋白质的类型、分布的不对成性及其与脂分子的协同作用赋予生物膜各自的 特性与功能。
• 1、 质膜的化学组成:
– 膜主要是由脂类和蛋白质两大类物质组成, 蛋白质约占膜干重的20-70%,脂类占3070%。 此外,膜还含10%的碳水化合物。
•(1)膜脂:主要为:
甘油磷脂(glycerophosphatide) 鞘脂(sphingolipid) 固醇(sterol)。
甘油磷脂构成膜脂的基本成分,占膜脂的50%
认为:细胞膜是两层磷脂分 子构成,分子的疏水性碳氢 链在膜内部彼此相对,亲水 端朝外,亲水端覆盖着一层 球形蛋白质分子。即“蛋白 质-脂质-蛋白质”的三明 治式结构模型。
1959年提出了修正模型,认为膜 上还具有贯穿脂双层的蛋白质通 道,供亲水物质通过。
单位膜模型
J.D.Rorbertson提出所有膜都呈三层式结构:在横切面上表现为 两侧为暗线、中央夹着一条明线。于是他根据在电镜下的观察 结构,以及质膜的一些功能指标,提出了单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
细胞质膜课件
第四章 细胞质膜
• 构成细胞的活物质总称为原生质。细胞的外围包
有一层由脂双分子和蛋白质构成的单位膜称为质膜亦 称为细胞膜(cell membrane)。
• 质膜不仅是细胞把其内部与周围环境分开的边界,更重要的是,它是
细胞与周围环境和细胞与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质 膜是细胞的一道可调控的动态屏障,对物质进出细胞运输有调控作用。
他认为,膜中央为脂类 双层分子,在电镜下显 示为明线,膜两侧为展 开的蛋白质分子层,在 电镜下显示为暗线。
流动镶嵌型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Singer和Nicolson在1972年提出了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型模型。这种模型主要强调:
(1)膜的流动性,膜蛋白和膜脂均可侧向运动
白与膜脂间、膜蛋白与膜蛋白间以及与膜两侧大分子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限 制了膜的流动性。
(4)生物膜的动态 在细胞生长和分裂过程中,生物膜在三维空间上
可出现弯曲、折叠、延伸等改变,出于不断的动态变化,确保生命活动的进行。
二、 质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排 列
2. E. Gorter &F. Grendel1925年用有 机溶剂提取了人的红细胞质膜的脂类成 分,将其铺展在水面,测出膜脂展开的 面积二倍于细胞表面积,因而推测细胞 膜由双层脂分子组成
双分子片层模型(三明治模型)
3. J. Danielli & H. Davson 1935年发现质膜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 面的张力低得多,推测膜中含有蛋白质。
其含量约占膜质总量的5%以下。
固 醇:
胆固醇及其类似物,自身不能形成脂双层,只
能插入磷脂分子之间,参与生物膜的形成。
➢其含量不超过膜脂的1/3,胆固醇在调节膜的流动性,增加 膜的稳定性以及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胆固醇还是很多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的前体化合物,如固醇 类激素、维生素D等。 ➢还参与信号转导:胆固醇可与发育调控的信号分子Hedgehog 共价结合。
以上。包括: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 磷脂酰肌醇、 磷酯酰丝氨酸 合成部位:内质网
磷脂的特性:
a、磷脂为双性分子,由磷脂酰碱基和脂肪酸两部分通过
甘油基团结合而成的,具有一个极性头部和两个非极性碳 氢尾部;
c、脂双分子层具有不对称性 例如,人的红细胞质膜,
脂双层的外单层几乎全部由磷脂酰胆碱所组成,而内单层则是 由一端含氨基的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丝氨酸组成,故膜内外 层的电荷有显著差异,且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 质膜是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质膜和细胞内各种
膜的结构、化学组成和活动属性等方面有一定的共性, 故总称为生物膜
第一节 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
一、细胞质膜结构的研究历史
1. E.Overton1895年发现凡是溶于脂肪 的物质很容易透过植物细胞膜,而不溶 于脂肪的物质不易够过细胞膜。因此推 测细胞膜由连续的脂类物质组成。
d、脂肪酸为偶数碳
磷脂
分子
e、除饱和脂肪酸根外,
磷脂酰碱基-集中 了磷酸和碱基, 极性强,亲水
还有不饱和顺式脂肪酸
鞘 脂: 合成部位:高尔基体
➢ 具有一个类似甘油磷脂的极性头部-鞘磷脂。 -----丰富度最高的鞘磷脂为神经鞘磷脂
➢ 另一类鞘脂类为糖脂---极性头部直接共价结合 到鞘氨醇上的一个糖分子或寡糖链。 -------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的膜上,
以不同程度嵌入脂双层的内部,多为横跨全膜,它们的疏水区域与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双层中脂类分子的疏水尾部相互作用,亲水区域暴露在膜的一侧或两 侧表面。它们是双性蛋白。不易分离
脂锚定蛋白:通过与之共价相连的脂分子插入膜的脂双分子中, 从而锚定在细胞质膜上。
膜蛋白与膜的 结合结合方式
hggfhfdg
(3)膜糖类:膜结构的糖类主要与膜脂、膜蛋
(2)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有的镶在膜的表面,有的嵌 入或横跨脂双分子层。
脂筏模型(lipid model, Simons 1988)
这种模型是对膜的流动性的新理解,主要观点: ➢在甘油磷脂主体的生物膜上,胆固醇、鞘磷脂等富集区形成 相对有序的脂相,如同漂浮在脂双层上的“脂筏”一样载着执 行某些特定生物学功能的各种膜蛋白。 ➢ 脂筏在高尔基体上形成、参与信号转导、跨膜运输等过程
•
(2)膜蛋白:
– 根据膜蛋白分离的难易程度和与脂分子的结合方式, 蛋白可分为三大类型:
膜周边蛋白(或外在蛋白,extrinsic or peripheral protein)分布在膜的内外表面,为水溶性的;易分离
跨膜整合蛋白(或内在蛋白,intrinsic or integral protein)
脂筏模型示意图
目前对生物膜结构的认识归纳为以下几点:
(1)脂类是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成分。具有极性头部和非极
性尾部的磷脂分子在水相中具有自发形成封闭的膜系统的性质,磷脂分子以疏水 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形成脂双分子层。
(2)镶嵌性 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脂双层分子中或结合在起表
面,蛋白质的类型、分布的不对成性及其与脂分子的协同作用赋予生物膜各自的 特性与功能。
• 1、 质膜的化学组成:
– 膜主要是由脂类和蛋白质两大类物质组成, 蛋白质约占膜干重的20-70%,脂类占3070%。 此外,膜还含10%的碳水化合物。
•(1)膜脂:主要为:
甘油磷脂(glycerophosphatide) 鞘脂(sphingolipid) 固醇(sterol)。
甘油磷脂构成膜脂的基本成分,占膜脂的50%
认为:细胞膜是两层磷脂分 子构成,分子的疏水性碳氢 链在膜内部彼此相对,亲水 端朝外,亲水端覆盖着一层 球形蛋白质分子。即“蛋白 质-脂质-蛋白质”的三明 治式结构模型。
1959年提出了修正模型,认为膜 上还具有贯穿脂双层的蛋白质通 道,供亲水物质通过。
单位膜模型
J.D.Rorbertson提出所有膜都呈三层式结构:在横切面上表现为 两侧为暗线、中央夹着一条明线。于是他根据在电镜下的观察 结构,以及质膜的一些功能指标,提出了单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
细胞质膜课件
第四章 细胞质膜
• 构成细胞的活物质总称为原生质。细胞的外围包
有一层由脂双分子和蛋白质构成的单位膜称为质膜亦 称为细胞膜(cell membrane)。
• 质膜不仅是细胞把其内部与周围环境分开的边界,更重要的是,它是
细胞与周围环境和细胞与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质 膜是细胞的一道可调控的动态屏障,对物质进出细胞运输有调控作用。
他认为,膜中央为脂类 双层分子,在电镜下显 示为明线,膜两侧为展 开的蛋白质分子层,在 电镜下显示为暗线。
流动镶嵌型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Singer和Nicolson在1972年提出了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型模型。这种模型主要强调:
(1)膜的流动性,膜蛋白和膜脂均可侧向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