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与生活同行——小学二年级数学组校本教研经验汇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数学与生活同行——小学二年级数学组校本教研经验汇报

一、基于课标确定思路

《数学课标》中关于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中一方面是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尤其一二年级学生,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先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叙述,建立起事物的表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意识。

二、计划指导选题研讨

确定教研主题后,我们三位老师仔细回顾分析,在教学活动中,大家所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总结如下:

1.在课堂中如何体现学生的应用意识?

2.活动环节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参与?

3.如何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

4.如何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准确具体化?

基于此,我们提炼课题:让数学与生活同行——借助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意识。

为使教研活动扎实有效,我们根据组内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主题式教研方式,即分析、研究主题——讨论、打磨课例。我们二年级共三位老师,成员分工,丁欢老师讲课、段楠楠老师记录(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马林燕老师汇报(教研的总结及反思)。

三、集思广益共同寻招

根据研讨课题,我们查阅主要文献来源于《课程标准》应用意识领域,应用意识的含义为认识到现实蕴含着大量数量与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深刻验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接下来,契合主题,我们各自寻找策略,经验

分享:

1.重视前测:了解学生知识基础与实践经验

2.观摩优质课:取长补短

3.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培养应用意识

四、层层深入有效教研

我们以课例二上第六单元《一米有多长》为载体,对“借助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意识”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通过研讨我们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重视学生知识的基础与实践经验、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重视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确定课例,我们三人分工合作,由丁欢老师进行执教,采取“三研两磨”的教研形式,进行交流、研讨。

第一次研讨:理论学习,交流碰撞

1.学习课程标准——有关“应用意识”的解读;

2.寻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认真阅读、学习;

3.结合教研主题思考《1米有多长》的教学思路与策略。

通过学习,我们对应用意识及研究主题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研讨中交流了各自的想法。基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我们进一步深入研读教材。

第二次研讨:结合主题集体备课

我们三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说出了自己对《1米有多长》这节课的理解,重点讨论了本节课如何让学生在观察与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并从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及实践能力安排活动环节。

第一次授课:自我反思,同伴互议

10月12日,我们组进行了第一次试讲,课后,我们及时整理了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1.没有达到逐步过渡,例(1CM直接到100CM),学生对米和厘米的关系只是简单的记住; 2.学具准备不充分,学生对1米的长度观念建立不深入;3.在讲解米尺时老师未详细解说,学生对米尺及米的认识一知半解。

基于以上问题,追根溯源,我们在研讨中理出了原因,我们只关注了有关测量知识的掌握,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及借助测量工具,让学生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第二次授课:抓住细节关注学生

10月19日,我们进行了第二次试讲后,再次研讨。从学生的参与情况看,本节课的第二次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借助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米”的表象,与第一次试讲相比,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情境导入和小组测量环节,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但不足的是:教师数学语言不够准确、规范;在揭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及测量注意事项,没有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讨论、交流;各个环节中的活动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如小组测量教室的长,参与测量的人数有点少,其他学生没事情干,此活动纪律不太好。

因此在组织小组活动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活动要求,另外强调纪律,不能影响其他组。尽量安排参与测量的人多,其他不参与的可以在旁边观察出现的问题,及时补充。

第三次研讨:归纳共识智慧共享

基于课堂中教师及学生出现的问题过多,我们又增加了两次磨课,分别于10月26日和11月3日,再次进行授课。通过不断修改教学设计,调整个别教学环节,在几轮的研讨与磨课中,我们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一主题又有了一些认识,梳理如下:

1.重视学生的活动经验,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并将知识回归应用于生活,渗透应用意识;

2.组织活动要有序开展,让学生明确活动要求,注重讨论交流;

3.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及思维方法渗透;

4.重视“做中学”,由直观(建立事物的表象)——抽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准确具体化。

在本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本次校本教研活动圆满结束了。在活动中,我们紧张着、忙碌着,同时,我们也收获着、提高着、成长着。

结束语:

我们二年级数学组是一组年轻的队伍,似初升的朝阳,充满活力。我们善于学习新知识,乐于尝试新方法,敢于进行新实践,迎接新挑战。今后,我们本着立足课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丰富学科专业知识,争取收获更丰硕的教学成果。

一、基于课标确定思路

《数学课标》中关于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中一方面是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尤其一二年级学生,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先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叙述,建立起事物的表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意识。

二、计划指导选题研讨

确定教研主题后,我们三位老师仔细回顾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