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认识外部世界

合集下载

《外面的世界》教案设计思路

《外面的世界》教案设计思路

《外面的世界》教案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的基本概念,包括不同国家、地区、文化、风俗等。

2. 培养学生对外面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3.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不同背景的人沟通和合作。

4. 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习俗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外部世界的概念和意义介绍外部世界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外部世界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2. 第二节:不同国家和地区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特点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联系3. 第三节:不同文化和风俗介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传统等探讨不同文化和风俗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4. 第四节:人际交往与沟通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和方法5. 第五节:跨文化意识与尊重探讨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学习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习俗的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外部世界的知识和文化。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他们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提问、互动等。

2. 小组合作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等。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外面的世界》教材或相关书籍2. 互联网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和案例,丰富教学内容3. 视频资料: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外部世界4. 图片资料: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和风俗的图片,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5. 小组讨论工具:准备小组讨论所需的白板、marker 笔等工具六、教学进程1. 第一周:外部世界的概念和意义介绍外部世界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外部世界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2. 第二周:不同国家和地区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特点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联系3. 第三周:不同文化和风俗介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传统等探讨不同文化和风俗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4. 第四周:人际交往与沟通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和方法5. 第五周:跨文化意识与尊重探讨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学习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习俗的方法七、教学策略1. 多样化教学:结合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外部世界的存在哲学辩证

外部世界的存在哲学辩证

外部世界的存在哲学辩证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存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在哲学史上,有许多学派和思想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辩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外部世界的存在,并试图给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解答。

一、感知论的观点感知论是一种认为外部世界的存在是通过感知来实现的观点。

根据感知论者的观点,我们只能通过感官来认识外部世界,而感官的信息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唯一途径。

感知论者认为,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我们的感知是可靠的。

然而,感知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的感官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只能感知到一部分的外部世界。

其次,我们的感官也是有误差的,我们的感知并不总是准确的。

因此,感知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外部世界的存在。

二、理性主义的观点理性主义是一种认为外部世界的存在是通过理性来实现的观点。

根据理性主义者的观点,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来认识外部世界,而理性的信息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唯一途径。

理性主义者认为,我们的理性是可靠的,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来获得真实的知识。

然而,理性主义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的理性也是有局限性的,我们的理性并不能完全覆盖外部世界的全部。

其次,我们的理性也是有误差的,我们的理性并不总是准确的。

因此,理性主义并不能完全解释外部世界的存在。

三、实证主义的观点实证主义是一种认为外部世界的存在是通过经验来实现的观点。

根据实证主义者的观点,我们只能通过经验来认识外部世界,而经验的信息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唯一途径。

实证主义者认为,只有经验才是真实的,只有经验才是可靠的。

然而,实证主义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的经验是有局限性的,我们的经验只能涉及到我们所感知到的部分外部世界。

其次,我们的经验也是有误差的,我们的经验并不总是准确的。

因此,实证主义并不能完全解释外部世界的存在。

四、综合主义的观点综合主义是一种认为外部世界的存在是通过感知、理性和经验的综合来实现的观点。

根据综合主义者的观点,我们可以通过感知、理性和经验来认识外部世界,而这三者的综合才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真正途径。

第三讲 机能主义心理学-完整

第三讲 机能主义心理学-完整

1910年 在心理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中 , 1910 年 , 在心理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中, 有超过50%的使用的是德语, 有超过50%的使用的是德语,英语的仅占 30% ; 到1933年的时候,所发表的论文中 30% 1933年的时候, 有52%的使用英语,德语的仅占14% 52%的使用英语,德语的仅占14% 1913年 世界上主要的心理学家中, 1913 年 , 世界上主要的心理学家中 , 美 国占了84 位 比德国 、 英国 、 国占了 84位 , 比德国、 英国、 法国的总 和还要多 。
提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69 提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69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及其条件的科学。
心理生活的对象指感情、认识和愿望。 心理生活的条件是身体和社会过程。
心理学的工作是对意识状态的描述和解释。
意识状态是指感觉、愿望、认识、推理、决心、意 志以及诸如此类的事件。 解释是分析其原因、条件和直接后果。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对新心理学的反思 “科学现在可以确认的唯一灵魂,就是 一只砍掉了头的青蛙,这只青蛙的抽搐和 扭动表达出比你们这些怯懦的诗人所能梦 想到的更深刻的真理。” 想到的更深刻的真理。”(心理的元素分 析) 心理学是一种讨厌的小课题,只要是人们 想知道的,它都不去研究。(心理学的研 究范畴)
詹姆斯都说了些什么? 詹姆斯都说了些什么?
二、詹姆斯的主要思想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意识流学说 (三)情绪理论 (四)自我理论 (五)习惯论与本能论(自学) (六)记忆理论(自学) (七)自由意志(自学)(在《心理学的故事》) 心理学的故事》 (八)意识与无意识(自学) (在《心理学的故事》) 心理学的故事》
詹姆斯认为意识是一个整体, 詹姆斯认为意识是一个整体 , 是 一个连续不断的流, 一个连续不断的流 , 不能用分析的方 法 把它分为碎片和元素 。 他 主张用描 把它分为碎片和元素。 述的方法把意识现象作为一个连续不 述的方法 把意识现象作为一个连续不 断的流来加以描述。 断的流来加以描述。 注: 结构分析----刺激与反应的对应关系 结构分析----刺激与反应的对应关系 流分析-------活动形态的来源与去向 流分析-------活动形态的来源与去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讲 关于物质与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讲  关于物质与意识

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与 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相对性的对立统一,也是无限性与有限 性的对立统一。 性的对立统一。
三、意识的本质和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过程及 结果。 结果。 从其起源和基础上看, 从其起源和基础上看,意识是物 质的最高产物。 质的最高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特点表现为: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的特点表现为:形式是主观的、 内容是客观的, 内容是客观的,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 的统一。 的统一。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 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 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 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 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 似 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 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 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 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 在常见的人体上, 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 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 —— 鲁迅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的。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的。 一方面,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 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 存在的。 存在的。 另一方面,时间、 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 运动, 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 存在的。 存在的。
E=MC2 M=
M0 V2 1− 2 C
客观规律性 规律: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 规律 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 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 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层 次性等特点。 次性等特点。

第三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小组社会工作得理论基础小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有着坚实得理论基础。

小组社会工作就是现代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得综合产物。

小组社会工作不同于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得目标不就是强调个人心理方面得改善,而就是强调社会问题得解决与整个社会得改革,因此更需要各种理论得支持。

本章中将介绍三类与小组社会工作密切相关得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小组动力理论、生态理论。

讲座一:个体行为理论小组社会工作关系得建立就是个人行为交互作用得结果。

所以,个体行为不但就是形成小组关系得最基本单位,而且行为得改变与交互影响,也就是小组动力得重要来源。

个体行为理论主要阐述个人行为得动机与需求、对自我得了解以及个体得发展历程,不讲座主要介绍四个个体行为理论:心理动态理论、个体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

一、心理动态理论谈到心里动态理论不得不谈到弗洛伊德,她提出里比多这个概念,提出性得本能与欲望所具有得心理能量称为“ Libido ”。

也就就是说Libido 能够给人得全部活动,本能与欲望提供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人得心理有三个系统:(1) 意识系统:就是人能认识自己与认识环境得心理部份,在人得注意集中点上得心理过程都就是意识得,可就是意识只就是整个心理系统中得一种浮面水平,它得主要功能就是从人得心理能量活动中把那些先天得,兽性得本能或欲望排除掉。

(2)下意识系统:或称前意识系统,就是意识系统与无意识系统之间得一个边缘部份。

它得特点就是在其中也存着无意识得冲动,欲望与感情等,但它们可以很容易转移到意识系统中。

下意识系统在整个心理系统中执行着“检查者”得作用,其目得在于既保证适合于本能,又形成由道德良心与社会意识组合而产生得个人理想。

这种个人得理想就就是“检查者”,它考虑到本能,但又不允许充满强烈心理能量得本能渗透到意识中去。

如果那些被压抑与被排除得本能,借助伪装得形式,遇到迂回得道路,试图经由下意识系统达到意识系统时,它们必然会遇到检查者得阻碍,因为检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识得道路上建筑了防御线。

外部世界的存在与基本感知

外部世界的存在与基本感知

外部世界的存在与基本感知人类的感知机制是人类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桥梁。

通过我们的五官和神经系统,我们能够感知到自然界的声音、光线、味道、气味和触觉等感觉刺激。

这些刺激通过我们的感知器官传递到大脑中,进而构建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感知机制的过程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指人类对刺激的初始感知,而知觉则是指对刺激进行整合和识别的过程。

感觉是一种原始的、生理上的反应,但知觉则是一种认知的、心理上的抽象。

在感知的过程中,我们将外部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并将其传递到大脑中的感觉皮层。

感觉皮层负责处理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比如视觉通道、听觉通道和触觉通道等。

然后,这些感觉通道的信息被综合到一起,形成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我们的感知是受限的,因为我们只能感知到有限的刺激。

比如,我们只能看到一定范围内的颜色和形状,只能听到一定频率的声音,并且只能感受到一定强度的触觉。

因此,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感知到所有的刺激。

其次,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主观的。

不同的人可能对同样的刺激有不同的感觉和认知。

比如,对于同一件事情的颜色、味道或声音,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描述。

这是因为我们的感知受到思维、经验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的感知和认知是不一样的。

此外,我们的感知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环境的变化可以改变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

比如,当我们处于一个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可能无法听清别人的声音;当我们处于一个昏暗的环境中,我们可能无法看清周围的物体。

因此,我们的感知是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的。

尽管我们的感知有其局限性和主观性,但它仍然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基础。

通过我们的感知机制,我们能够与外部世界交流和交互。

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风光,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品味着各种美食的味道,感受着爱的滋味,拥抱着生活的琐碎。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我们对感知机制的理解日益深入。

三个认识维度包括什么

三个认识维度包括什么

三个认识维度包括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主要通过三个维度进行理解和判断。

这三个维度分别是个体、社会和文化。

每个维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构成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整体认知框架。

个体维度个体维度是指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拥有的认知能力和特点。

在个体维度中,人们通过感知、观察、思考和记忆等认知过程来认识外部世界。

个体维度主要包括人的感知能力、思维方式、注意力、记忆和语言能力等方面。

每个人的个体维度都受到其基因、个人经历、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个体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也存在差异。

在个体维度中,个体通过感知外部世界的变化、思考问题、记忆经历等过程来建立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个体维度是每个人对外部世界最直接的认知来源,也是认知过程中最基础的一环。

社会维度社会维度是指人们在社会群体中形成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方式。

在社会维度中,人们通过社会交往、群体行为、社会规范等方式来认识外部世界。

社会维度主要包括社会交往、社会规范、社会群体对认知的引导和影响等方面。

在社会维度中,人们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经验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形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模式。

在社会维度中,人们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经验来获取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同时也受到社会规范和社会群体对认知的引导和影响。

社会维度是人们获取对外部世界认知的重要途径,也是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环。

文化维度文化维度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方式。

在文化维度中,人们通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等方式来认识外部世界。

文化维度主要包括文化传统、文化认同、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符号等方面。

在文化维度中,人们根据所处文化背景下的影响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形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模式。

在文化维度中,人们通过文化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来获取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同时也受到所处文化背景对认知的影响。

文化维度是人们获取对外部世界认知的重要来源,也是认知过程中具有独特影响力的一环。

人类认识世界的三种方法

人类认识世界的三种方法

人类认识世界的三种方法
人类认识世界的三种方法可以分为经验、理性和直觉。

1. 经验法:人类通过感知和经验来认识世界。

这种方法基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官信息和具体经验的观察和研究,例如我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进行实验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来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经验法强调实证和可验证性,它的优点是能够提供具体和直接的证据,但也可能受到感知误差、个体主观偏见和观察局限性的影响。

2. 理性法:人类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认识世界。

这种方法基于逻辑推理、演绎和归纳等思维方式,通过分析概念、提出假设和推导出结论来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理性法强调逻辑和合理性,它的优点是能够提供逻辑严密和普遍适用的结论,但也可能受到前提假设和推理过程中的隐含偏见的影响。

3. 直觉法:人类通过直觉和灵感来认识世界。

这种方法基于直觉和个人主观体验,通过内心的感知和洞察力来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直觉法强调直觉和创造性,它的优点是能够提供创新和非传统的见解,但也可能受到个体主观意识和对个人经验的过度依赖的影响。

这三种方法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类通常会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理解和解释现实。

第三讲 真理观和认识方法

第三讲 真理观和认识方法

第三讲真理观和认识方法人类为了做到有效地、现实地改造世界,就必须通过认识活动观念地把握世界。

因此,真理作为人们在观念上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的认识,就成为人们执着地追求的对象。

所谓真理观,就是关于什么是真理及其检验标准?什么是认识真理的正确方法和途径?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等问题的学说。

真理观包括认识论、真理论等理论内容。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认识论就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学说,也就是关于人们如何获得真理的学说。

真理观的核心内容就是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

1、实践的客观尺度与真理·实践是人们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自觉的、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的特点: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能动性。

·实践的本质特征是对象化。

人类为使外部生存环境更加适合自己生存的需要,人类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就要促使世界发生与人类的目的、要求、需要相一致的改变,这就是对象化。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的、基础的范畴。

因为: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不能理解自然和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不懂实践,就不懂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

不懂实践,就不懂认识是能动的、辨证的反映过程。

不懂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基础,就不能形成以实践为起点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就不能说明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的两个客观尺度: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人的实践同动物的活动的区别在于:动物仅仅是按照与肉体存在和需要直接联系着的本能的要求进行活动的,因而它本质上是一种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

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自觉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之所以是自觉的,其标志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是受两种客观尺度,即是受两种客观规律性或必然性制约的:一是,受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即真理尺度制约。

二是,受人的内在要求和规定性,即价值尺度制约。

两种尺度在内容上都客观的,它们对于实践活动有重要意义。

3、(三)认识世界

3、(三)认识世界

(三)认识世界——听、看、感、做在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还得从孩子是如何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说起。

这个问题似乎是老生常谈,因为巴甫洛夫的关于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理论早已为世人所熟知。

然而往往最普通的东西,却最容易被人忽视。

因此有必要从这里开始讨论。

孩子从一降生(确切地说是在娘胎里长到一定程度),就开始认识这个世界了。

那么他是靠什么来认识世界的呢?自然是靠五官——眼、耳、鼻、舌、身的感觉。

外界的各种刺激通过五官,变成某种信号进入大脑,并在相应的区域打上“烙印”。

在相同刺激不断进入的情况下,对某一事物的“烙印”会不断加深。

这时如果这个信号再进入,孩子就能做出与先前同样的反应。

这就表明,孩子认识了这个事物。

众所周知,外界的信号有两种:现实的具体的刺激信号(第一信号)和人造的“符号”刺激信号(第二信号)。

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人(当然包括孩子)是如何通过耳朵、眼睛和其它感官以及“做”来认识世界的。

1.听耳朵是人感知世界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听就是用耳朵这个器官去辨别声音。

美妙的秋虫之声,悦耳的禽鸟之鸣;潺潺的小溪流水、咆哮的暴雨狂风;开山裂石的爆炸,汽车火车的轰鸣……,这些声音,哪一个也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听。

上面所说的这些声音,都是某物直接发出来的特定声音,它们是自然的、没有特殊含义的,直接代表着发声的事物。

只要听的次数多了,便在大脑里留下印象,下次再听到,就能想到发声之物。

在这里,我姑且把它们叫做“直感声”。

“直感声”除了耳朵能够感知,别的什么器官也不能替代。

对“直感声”的敏感辨别是人的重要能力。

高明的机械师,一把螺丝刀顶住机器听声音就可以判断故障。

战场上有经验的战士一个细小的声响就能辨别来敌的方向和远近。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声音,这种声音本身的音质、音色、高低、大小有时倒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它“另有含义”。

这就是用声音表达的“信息符号”,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语言。

语言是人发出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声音。

(497)人是怎样认识外部世界的?

(497)人是怎样认识外部世界的?

(497)人是怎样认识外部世界的?人是怎样认识外部世界的?李泽健人是通过感觉来认识世界的,但是所有的感觉现象,包括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冷暖、软硬等等,都不是外部世界本身的东西,而只是自己大脑里的一种东西,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人是怎样用自己大脑里的东西认识外部世界的呢?一、认识不是对外部世界的真实再现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外部世界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这个样子。

实际上,我们认识的并不是外部世界的本来样子。

认识并不是复制现实,也不是对外部世界的真实再现。

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所有认识都是经过意识加工而成的。

在认识的过程中,外部事物本身并没有进入人的大脑,它只是刺激了人的感觉器官而已。

从感觉器官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到大脑产生感觉,形成最终的认识,这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电化学变化。

可以这样说,外部事物的本来样子与我们的认识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这有一点类似于食品加工。

如果说我们的认识是一盘香喷喷的红烧肉,那么外部世界就可能是一头猪或者一些油盐酱醋;如果说我们的认识是那热气腾腾的馒头,那么外部世界就有可能只是一粒粒的小麦。

无论如何,红烧肉都不是对猪的真实再现,馒头也不是小麦的本来样子。

也不像马列哲学所说的那样,认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反映与被反映或者映象与原型的关系。

更不像马列哲学所说的那样,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红烧肉不是猪的映像,小麦也不能说是馒头的原型。

红烧肉没有力图再现猪的状态,馒头也没有表现出小麦的属性。

外部世界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描述,那是一个我们的认识所不能到达的层次。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就是不可知论么?事实上,不可知论也并没有多么的可怕,我们也没有必要一听自己是不可知论者就害怕、就退缩了。

常言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既然我们有勇气承认世界上有我们不知道的事情,那我们也不害怕承认世界上有我们无法知道的东西。

引导孩子认识外部世界

引导孩子认识外部世界

引导孩子认识外部世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孩子们正面临着大量新的外部信息和影响。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学习。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引导孩子认识外部世界:
一、科学教育和探索
科学教育是引导孩子了解外部世界的必要手段。

通过科学实验和探索,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父母可以使用科学教材和工具,同时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通过这种方法,孩子们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能培养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文化体验和社交活动
文化体验和社交活动也是帮助孩子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

父母可以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文化场所,参加社团活动和社区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接触不同的文化和人群,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这也能让孩子们更好的融入社会和建立社交关系,增强归属感和社交技能。

三、媒体素养和互联网教育
在数字时代,媒体和互联网也成为了孩子们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渠道。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媒体素养,让他们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各种媒体资源,包括电视、报纸、网络等。

父母还可以教育孩子
如何辨别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让孩子们从中得到更多的有益信息和知识。

结论
引导孩子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教育。

父母需要耐心、仔细地引导孩子,使他们能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世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通过科学教育和探索、文化体验和社交活动、媒体素养和互联网教育等方面的引导,孩子们将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外部世界,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成长。

第三讲 大学生自我意识

第三讲 大学生自我意识

心理案例
某学校里,一位非常幽默爽朗的同学突然死了,死因不 明,看情形像是自杀。但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说这样一位 同学是绝不会自杀的。事件惊动公安局,经过公安局周密的 调查,找到了这个男生藏起来的日记,才知道他因个矮体胖, 经常遭大家调侃,非常难过和自卑。为了少被嘲笑,他学会 了自嘲,经常是同学们还没有提到他的胖,他就抢先发话, 拿自己的缺点调侃开刷。大家都以为他很想得开,爱拿他当 开心果。他在日记里写道:我之所以把自己的伤疤揭开,就 是乞求大家不要再拿我逗乐了。我都把自己贬成这样了,你 们就不要说了!但是,大家还是不放过我,把快乐建筑在我 的痛苦上。看来要最终摆脱这痛苦,我只有结束自己的生命 了……
你对自己的看法比别人对你的看法重要得多。— —塞内卡
七个假如
1.假如我是一种花,我希望是 ,因为 。 2.假如我是一种动物,我希望是 ,因为 。
3.假如我是一种乐器,我希望是 ,因为 。
4.假如我是一种水果,我希望是 ,因为 。
5.假如我是一种颜色,我希望是 ,因为 。 6.假如我是一种交通工具,我希望是 ,因为 。 7.假如我是一种树,我希望是 , 因为 。
追求理性,注意行为符合 社会规范,要求智慧与能 力的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内涵
3.从存在方式看,自我意识可分为
自我 意识
镜 中 自 我
自我意识的结构
现实自我
个体对现实生活中的我的认识,所探 寻的是自我的真实状态,剖析“我实 际上是个什么样的人”。
镜中自我
又称他人自我,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在他 人心目中的形象或他人对自己的基本看 法。
三19周岁以上11218周岁1312周岁313周岁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统一和稳定时期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统一和稳定时期心理自我的快速发展期心理自我的快速发展期社会自我的形成期社会自我的形成期生理自我的形成期生理自我的形成期四二一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二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二自我意识的萌芽生理自我的形成主客体尚未分化此时幼儿开始成为活动的主体能有意识地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开始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及成人对自己的态度所以人们把此阶段称为生理自我的形成期此时幼儿开始成为活动的主体能有意识地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开始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及成人对自己的态度所以人们把此阶段称为生理自我的形成期

人类认识世界的概念框架

人类认识世界的概念框架

人类认识世界的概念框架
人类认识世界的概念框架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感知和理解。

感知是通过我们的感官器官来接收外部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感知经验。

感官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

感官信息经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传递和处理,最终形成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感知经验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理解是指我们通过对感知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形成对世界的理解和知识。

理解是一个更加复杂和深入的过程,它涉及到注意力、思维、记忆和推理等认知能力。

我们通过对感知信息的分类、比较、归纳和演绎等思维过程,将感知信息整合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认知框架和知识结构。

人类认识世界的框架也受到文化、语言、教育和个人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方式。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它不仅用于表达和交流,也对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产生影响。

教育和个人经验也会对我们的认知框架和知识结构进行塑造和修正。

总的来说,人类认识世界的概念框架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过程,既包括感知的直接经验,也包括理解的深层思考和分析。

这个过程受到感官、认知能力、文化和个人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构建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了解外部世界

了解外部世界

了解外部世界当我们谈论“了解外部世界”时,我们可能会马上想到旅行。

这的确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去获得新的经验、对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更深入了解。

但是,对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了解外部世界——看电影、读书、学语言、交朋友和了解时事。

看电影是一种既简单又有趣的了解外部世界的方式。

电影通常以一个故事形式来传达想法和信息。

许多电影也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制作团队制作出来的,因此,当我们看这些电影时,我们能够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比如说,你可以通过看印度电影了解印度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或者通过美国电影了解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读书也是一种了解外部世界的好方式。

书籍能够使我们探索不同的世界和想法,并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

小说和传记带给我们探索其他人和文化内心的能力。

同时,读史和政治书籍也能够使我们对战争、冲突和全球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另一个了解外部世界的好方式是学习外语。

当你学习外语时,你能够真正的进入到另一个文化中,沉浸在不同的语言、音乐、电影和文学的土壤中。

同时,学习外语也有助于建立跨文化的联系和合作。

与此同时,交朋友也是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你交朋友时,你会遇到来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并能够通过他们了解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通过与外国人交往,你能够跨越文化鸿沟并建立新的友谊。

最后,时事也是了解外部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了解当下国际局势、政治和文化动向可助于理解全球事态。

同时,与国际新闻和时事相关的研究和讨论也是了解外部世界的好门路。

总之,去了解外部世界的方法有很多。

当我们打开心扉并了解不同的文化、语言、艺术和时事时,我们会感到不同的世界开启在身边,在这个开放、国际化的时代里,这种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百法第三课心得

百法第三课心得

百法第三课心得学习百法第三讲,对于百法的殊胜以及如何将百法运用起来,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你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换言之你的世界的核心就是你的心。

其实之前类似的说法我也接触过,比如一切法由心想生。

但那时对它的认识只停留在名言阶段,对于其丰富的内涵就很难把握了。

之前总觉得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既真实又客观,从来没想过我的心和外部的世界有什么关系。

因执着于外部世界的客观真实性,所以物质决定意识、人死如灯灭等断灭论的思想成了主导思想。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所形成的价值观也无非是我要拼搏,要奋斗,要功成名就。

总觉得惟有成功了才会幸福,才会快乐。

否则儒家的成功标准为啥把富贵放在首位?现在想想这种成功无非是通过自他比较产生的,师父说破见比破戒更可怕,细思极恐。

假如没有正见的指导,所获得的富贵无非是自己罪恶的增上缘。

有位伟人说过,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里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即便将来获得富贵,能心安理得吗?更何况人生苦短,当死亡来临时,除了所造的业我能带走啥?要想了解外部的世界,还要从认识自己的内心开始。

因为起祸造业的是这颗心,解脱成佛的还是这颗心。

因为不了解外部世界及人生的真相,往往执着于错误的认识而不自知。

就像在我的心灵世界里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贪嗔之心,当一念现前,误以为这就是我的全部,为之哭,为之笑,为之生,为之死,倾尽全力只不过为了这错误的一念。

假如没遇到师父,我该有多可悲!能进入三级修学学习何尝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三级修学是导师创立的一套大众化的修学体系,它涵盖了五大要素,就次第而言,有初中高三级,每学一个法,都有行之有效的落实方法。

想想之前我所修的法门,要么偏执一端,要么落入玄谈,要么盲修瞎练。

总之因不得要领要么修不上去,要么修不起来。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啥我进三级修学三年多还是没有明显的改变?纵观身边的同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觉得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之前总感觉自己这好那好,因为优越感作祟,所以看不到自身的不足,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哲学基础 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哲学基础 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第三节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教学提纲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对自然的依赖(1)人依赖自然界的物质构成自己的生命有机体。

(2)自然界是人类物质资料生产劳动的前提和要素。

(3)自然界既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又是人类生产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2.人对自然的改造(1)人以自己的生产活动作用于自然界,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

(2)人利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创造出许多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

二、正确处理与社会的关系1.人依赖社会并受社会的制约(1)人类的个体在社会中诞生、成长。

(2)人类的个体在社会中锻炼、提高。

(3)人受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制约。

2.社会离不开人,人反作用于社会(1)人类社会是人们自觉活动和交互作用的产物。

(2)社会历史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的。

(3)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社会历史规律,反作用于社会,更主动地创造社会历史。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所谓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固有联系即规律性,而不是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对待事物,也不是用幻想的或臆造的联系去取代事物本身的联系。

(2)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一,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第二,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际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第三,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

第四,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教学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全章的教学中心和落脚点。

从理论上说,它是辩证唯物论世界观的总的方法论要求;从实践上说,它是我们党和国家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当然,要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这又是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见“教学重点”。

二、教学建议从宏观逻辑结构上说,本章的内容共有两个方面:其中第一节侧重阐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节着重阐明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
其他农、林、牧渔和水利业生产人
第六大类(一)
6-1 探测及矿物开采人员 6-2 金属及冶金人员 6-3 化工产品生产人员 6-4 机械制造加工人员 6-5 机电产品装配人员 6-8
电子器件与设备制造、装配调 试及维修
6-9 橡胶和塑料制品生产人员 6-10 纺织、针织、印染人员
裁剪缝纫和皮革、毛皮制品加 6-11 工制作 粮食、食品饮料加工及饲料生 6-12 产加工
2011年按行业分组的需求人数
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0.1% 0.4% 1.5% 0.8% 1.0%
8.9% 0.6% 0.8%
7.2% 2.4% 1.4% 13.1% 15.7% 2.8% 2.2% 4.6% 1.6% 32.2% 1.0% 1.8%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第四大类
4-1
购销人员
4-2
4-3
仓储人员
餐饮服务人员
4-4
4-5 4-6 4-7 4-8
饭店、旅游及健身娱乐场所服务人员
运输服务人员 医疗卫生辅助服务人员 社会服务和居生活服务人员 其他商业、服务人员
第五大类
5-1
5-2 5-3 5-4 5-5
种植业生产人员
林业生产及野生动植物保护人员 畜牧业生产人员 渔业生产人员 水利设施管理养护人员
/oes/oes_emp.htm
国外职业分类
标准职业分类(SOC ) Standard Occupational Classification 职业名词词典(DOT) Dictionary of Occupational Titles
SOC主要职业群
• 1、管理类职业 • 2、商业和金融操作类职业 • 12、保护性服务职业 • 13、食物准备和相关服务类职业
6-6 机械设备修理人员
6-7
电力设备安装、运行、检修及 供电人员
6-13 烟草及其制品加工人员
6-14 药品生产人员
第六大类(二)
6-15 木材制品加工制作人员 6-16 制浆、造纸和纸制品人员 6-17 玻璃、陶瓷、搪瓷及制品 6-18 建筑材料生产加工人员 6-19 广播影视制品制作播放及文物 保护作业 6-22 文化教育体育用品制作人员 6-23 工程施工人员 6-24 运输人员 6-25 环境监测与废物处理人员 6-26 监测、计量人员 其他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6-27 及有关人
第三讲 认识外部世界
主讲:杨泓
主要内容
一 外部世界的概念 二 认识工作世界与职业世界 三 职业信息探索
外部世界的概念
• 通常而言,外部世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等社会大环境;二是家庭、学校、职场等小环境。
• 外部世界的认识是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通过外部世
界的认识,可以知道环境允许自己做什么,最终解决生涯发展教育
与资料有关的工作
E企业型
职 业 世 界 地 图
C常规型
与事物有关的工作
与人员有关的工作
S社会型
R现实型
A艺术型
与概念有关的工作
I研究型
2011年产业分组需求人数
362106, 2%
8143816, 39 %
12174641, 59
%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1-2011年三次产业需求比重变化
• 18、农业、渔业和林业类职业
• 19、建设和提炼类职业 • 20、装备和维修类职业 • 21、生产性职业 • 22、交通和运输类职业 • 23、军队特定职业
我国行业分类
• 1、农、林、牧、渔业 • 2、采矿业 • 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3、制造业
• 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5、建筑业
• 一个专业可以对应一个职业群,甚至是几个相关的职业群
• 职业群划分 横向:相同的职业存在于不同的产业或行业之中 纵向:同一职业存在于同一行业若干个不同的岗位 及其可能晋升的职务上。
归零思考法 • 一对一:一个专业方向对应一个职业目标,培养目 标单一明确,职业技术含量较高 • 一对多:即一个专业对应多个职业目标,宽口径, 厚基础。例:经济学
家庭环境 职业环境
职业世界是一个人实现其生涯理想的外部平台,帮助个人实现 其理想,是人的生涯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外部环境组成 部分。
外部世界探索的途径
查询资料
实践体验
交流交流
A Try 客观的我
性别、身高、体重、相貌、文化程度、出身阶层、健康状况、 家庭、住宅状况、收入、爱好等客观情况 对“我”的主观评价:性格、人际交往、理想抱负、自我认可 度等等 “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别人对“我”的看法?(可以征求他人的意见)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31.4% 32.8% 32.0% 32.9% 72.5% 70.8%
66.5% 64.8% 65.8% 64.7%
61.2% 59.6% 56.8% 59.5% 58.9% 39.3% 36.4% 37.8% 38.9% 38.7%
25.7% 27.3%
20.0%
10.0% 0.0% 2001 2002 2003 2004 第一产业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0 1.8%
1.9%
2.1%
2.4%
2.1%
2.4%
2.4%
2.6%
2.3%
1.8%
1.8%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1-2011年部分行业市场用人需求比重变化
45.5%
单位性质
上年相比 需求人数 所占比重 需求变化 (人次) (%) (百分点) 96.8% 76.1% 3.0% 2.3% 4.5% 2.4% 40.7% 14.5% 29.1% 3.6% 6.3% 7.4% 10.2% 0.4% 0.2% 2.6% 0.3 1.3 -0.4 -0.3 0.2 -0.5 4.3 1.5 -3.2 -0.3 -0.2 -1.1 0.1 -0.2 -0.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1999 年5月正式颁布实施。 我国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 性文献
8大类,66个种类,413个小类,1838 个细类 具体确定了各个职业名称
8个大类具体为:
第一类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类第三类专业技术人员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商业、服务业人员 农、林、牧、畜、水利业生产人员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军人 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2-9 教学人员
2-10 文学艺术工作人员
2-11 体育工作人员
2-4 飞机船舶技术人员
2-5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2-6 经济业务人员
2-12 新闻出版、文化工作人员
2-13 宗教职业者
2-7 金融业务人员
2-14 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大类
3-1
行政办公人员
3-2
3-3
安全保卫和消防人员
邮政和电信业务人员
6-20 印刷人员
6-21 工艺美术品制作人员
第七、八大类
第七类
7-00 军人
第八类
8-00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国外职业分类
职业信息网络(O*Net) O*NET Resource Center
职业就业统计(OES ) Occupational Employment Statistics
真实的我
理想的我 客体的我
为什么要了解职业世界
• 对职业世界的认识,是进行正确而合理的职业选择的基础。
• 从心理认知层面上,职业信息的获得与应用可以引发一个
人探寻职业生涯的动机。 • 在对职业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时,可以增进一个人 对自我及职业世界的了解,甚至造成认知或态度上的改变。
认识职业世界
• 岗位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工作位 置 • 工种是根据劳动管理的需要,按照劳动的性质、工艺技术的 特征、或者服务活动的特点而划分的工作种类 • 行业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
• 产业是国民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类别,我国产业分为第一、第 二、第三大产业
职业与专业的关系
第四类
第五类 第六类 第七类 第八类
第一大类 1-1
中共中央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党组织负责人 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及其机构负责人 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及其机构负责人
1-2
1-3
1-4
1-5
事业单位负责人
企业单位负责人
第二大类
2-1 科学研究人员
2-2 工程技术人员 2-3 农业技术人员
2-8 法律专业人员
房地产业 住宿和餐饮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建筑业 制造业 农、林、牧、渔业 0.0%
2011年按用人单位性质分组的需求人数
外商投资 企业 8% 内资企业 76%
个体经营 10% 其 他, 2.6 %
其他企业 4% 私营企业 29%
国有企业 3%
集体企业 2%
股份合作企 业 4% 联营企业 2%
17.6%
21.7% 19.8%
17.6%
15.8%
16.7%
16.3%
16.0%
15.1% 16.1%
4.2%
4.1%
3.7%
4.2%
5.1%
5.1%
4.7%
4.2%
4.5%
4.6%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 制造业 建筑业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 社会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