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合集下载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综合预防措施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综合预防措施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综合防控措施农民朋友们:近几年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我市频繁发生,为我市的粮食生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有效控制水稻细条病的发生及面积的蔓延,在此将其传播途径及发生特点和综防措施做一个简要介绍。

水稻细条病主要是细菌性病原菌通过水稻叶片的气孔和风雨造成的伤口浸入产生的,其传播途径有:1、病菌随种子调运作远距离传播;2、病田收获的种子、病残株都带病菌,是下季初浸染主要来源;3、病菌也可以随风雨、灌溉水在田间互相传播。

此病害的发病条件:最适宜温度为25—28℃,最低温度8℃,最高温度38℃,致死温度为51℃.台风、连续中到大雨、暴雨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

水稻细条病具有突发性、爆发性、毁灭性极大特点,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一定要加强监测,及时掌握其动态。

预防措施:1、禁止在疫情发生区和疫区生产种子,禁止从这些区域调种、换种;2、在疫情发生区进行水改旱,可以彻底消灭菌源;3、种子处理:将种子放在50℃温水中预热3分钟后放入55℃温水中加入强氯精或独定安浸泡10分钟,搅动3次,处理后立即取出种子放入冷水中降温,然后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催芽;4、药剂预防:在水稻三叶一心时进行苗期预防一次,在移栽后破口抽穗前预防第二次,药剂选用50%独定安或20%噻唑锌进行田间喷雾。

防治措施:当合适的中温、高湿、连续暴雨等综合诱因导致水稻细条病发生后,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抑制其扩散、蔓延。

具体做法是:1、进行药剂防控,采取发现一点打一块、发现一块打一片、发现一片打一区的统防方法,做到三天一遍药,雨后补一遍。

药剂使用独定安、噻唑锌加入调节剂碧护;2、对疫区的灌溉水源进行严格管理,绝不能将疫区的水源向非疫区进行排放;3、在田埂撒生石灰消毒处理,将疫情控制在一定范围,确保不蔓延;4、拉警戒线,控制人畜走动,以免将疫情带出疫区,在疫区施药劳动后的群众不得再到非疫区进行施药;5、各地干部、群众一定要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危害引起高度重视,防控不及时会造成水稻减产30—5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也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病害[1]。

2002年首次在新沂市高流镇发现该病,是引入带病种造成,近几年在邵店、新店等镇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是2005、2006年发生严重。

分析主要原因为适宜的气候条件及引种、施肥等人为因素。

为此,自2007年以来,开展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发生原因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并组织实施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使该病的扩展与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发生范围大大减少,危害程度大大降低,2010年基本未造成经济损失。

1病害重发原因1.1乱引乱调籼稻种子新沂市部分乡镇有种植籼稻的习惯,分散在全市的各个主要种植区,全市播种面积在3333.33hm 2左右。

2005年开始推广Ⅱ优084、岗优Ⅱ号等优质籼稻品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也激增。

据统计,2002—2004年每年发生面积都小于12hm 2,2005年则上升到34hm 2,发病田块平均病叶率为6%,高的达到76%,一些严重田块减产15%~80%。

从发生田块来看,籼稻发病明显重于粳稻。

在7、8月发病高峰期调查当地主要品种,主要发病品种为Ⅱ优084、岗优Ⅱ号等籼稻品种,常发病区的个别粳稻品种也见到零星病斑。

因此,一些杂交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忽视植物检疫,带菌种子未做处理就乱调乱引,给病害扩散增加了可能性。

1.2适宜的气候条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病菌主要通过气孔及伤口入侵,水稻生长期间暴风雨是导致病害在田间扩展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2005年7月20日在高流镇首先发病,进入7月下旬,出现持续降雨过程,全镇发病面积约20hm 2。

特别是8月5日麦莎台风的到来,加速了病害扩散,发生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市水稻发病面积上升至34hm 2,病株率迅速上升至15%~80%,病叶率达1.2%~55.0%。

2006年8月1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高流、邵店镇零星发病,但随着8月10日桑美台风的到来,病害迅速扩展到王庄、新店等地,发病面积达32hm 2。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的分子标记筛选及检测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的分子标记筛选及检测
from 5x 10 to 5 x 10 cfu ·m L 一.In addition,both pathogens could be detected from rice seed suspension with all polymorphic m arkers.As well as developing five new m ar kers, the result is also particularly prospected to play an im portant role to serve in rice quarantine because the reli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diagnosis has been
tion system ,either the QIAxcel system or the LabChip GX system.As a result,five molecular markers were i— dentified to remarkably differentiate between Xoo and Xoc,which included two dominant ma rkers(Xoo—Hpal and Xoc—ORF2) and three codominant markers(M 568,M897 and M1575).The detection sensitivity ranged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M icrobiology,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Shandong A 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271018,China) Abstract: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and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 (Xoc)that cause rice

浙江1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株的分离鉴定

浙江1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株的分离鉴定

浙江1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株的分离鉴定路梅;凌丹燕;张发成;辛德东【摘要】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随着气候的变暖,某些水稻品种有逐年发生加重的趋势,对产量影响较大。

2013年浙江省金华市部分水稻种植区域发生细条病,发病严重的田块减产30%以上。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水稻叶片分离获得6株细菌菌株,选择典型菌株JH01回接水稻幼苗,进行柯赫法则验证。

接种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并重新分离得到此菌株,证明菌株JH01为水稻细条病的致病菌。

通过形态学观察、常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16S r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鉴定菌株JH01为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 ,Xoc)。

%Bacterial leaf streak( BL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seases of rice, and as the climate warming; it has a worsening tendency to occur year by year that greatly affect the production.In 2013, BLS broke out in some rice planting areas of Jinhua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nd caused decline over 30%of rice yield in some field with serious disease.Adopting the method of plant tissue pathogen isolation from pathogenic leaves, 6 bacterial strain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the typical strain JH01 was selected to inoculate the rice seedlings to validate Koch ’ s law.The dis-ease symptoms of inoculation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disease occurred in nature , and the same strain was rei-solated from the infected rice leaves.And proved that strain JH01 was the pathogen of rice BLS.The strain JH01 was charac-terized as Xanthomonas o ryzae pv.oryzicola by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routine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i-ces tests, and 16S rDNA sequences and homology analyses.【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6页(P13-18)【关键词】水稻;细条病;分离;鉴定;稻黄单胞菌【作者】路梅;凌丹燕;张发成;辛德东【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金华市植保站,浙江金华 321017;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96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Xoc)引起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bacterial leaf streak,BLS;简称细条病或条斑病)是水稻的重要细菌病害,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对象之一。

水稻抗细菌性条斑病菌离体叶片检验法影响因素研究

水稻抗细菌性条斑病菌离体叶片检验法影响因素研究


要: 对水稻细菌性 条斑病抗性 离 体叶鉴定方法的影响 因素进行 了研 究。结果表明 : 离体叶检验 法需在琼脂培养基 中
m L的苯丙咪唑 , 以保持鉴定叶片非感染部位叶 色为绿色; 定期 问培养温度以 2 3 鉴 5— 0℃为 宜; 接种 用茵液
加入 7 0 5~10
育期延长。
浓度不低 于 3× 0 c / ; 1 兀『 mL 当茵液浓度较 高时 , 潜育期的变化对温度 不敏感 , 5 ; 为 ~6d 当茵液浓度与温度同时降低 时, 潜 则
tai o a to .I a ee sr ok e efge n b d n 5~1 0 /mLo e zmiaoeit grmeil ntew oei rdt nlmeh d tw sn csayt e pla re ya d g7 i i 0 fb ni d zl oa a dun i h h l - n
成为淡黄色狭条斑 , 病斑上常见大量菌液溢出, 感病品种
的病斑周 围出现晕 圈 , 以后 发展至 整 叶变为红 褐色 , 至 直
H 3 中感)汕优 16 中感 ) X一 ( 、 3( 。水稻种植采用盆栽法 , 每盆 3— 4株 , 做好水 、 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 待材料长至 3— 5叶期时取用。
关键词 : 水稻细条病 ; 离体叶 ; 接种 ; 抗病性; 鉴定 中图分类号:4 5 114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1 8 8 (09 0 0 1 0 ¥3 . 1.9 A 10 — 5 120 )3- 15— 3

S u e n n u n i lFa t r fEx ie Le fTis no u a o t dis o I f e ta co so cs d a s ue I c l t n l i

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区别

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区别

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区别
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症状:
1、白叶枯病:沿叶缘波纹状、叶卷曲枯白、茎切口黄白菌脓。

2、细菌性条斑病:叶脉间暗绿色水浸状半透明细条斑、串珠状黄色菌脓。

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均为细菌性维管束病害。

病菌主要由稻种、稻草和自生稻带菌传染,成为初侵染源。

病菌靠风、雨流水传播,从水稻叶片的水孔和伤口浸入稻株,在高温(一般25~30℃)、高湿(相对湿度80%以上)、多露、多雾、阳光充足,常刮大风的天气,或深水灌溉、串灌、漫灌等,最易发生流行,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茂、根系长势衰退,往往发病严重。

病害一般有两个高峰期:一是水稻分蘖末期至孕穗期;二是抽穗期,孕穗以后爆发为害最为严重。

因此要做到做好几方面工作: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子。

3、清除病原菌。

4、培育无病壮秧。

5、大田防治。

普定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及防除措施

普定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及防除措施
病 在 普 定 县 的 发 生 规 律 及行 之 有 效 的 防 除措 施 。 关键词 :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 普查 ; 监测 ; 防 除措 施 水稻 细菌性条斑病 又称水 稻细条病 、 条斑病 , 是 水 稻 上 的重 要 病 害 . 属 全 国植 物 检 疫 性 有 害 生 物 。 该 病 主要 为 害 叶 片. 病 斑初 为暗绿色水浸 状小斑 . 很 快 在 叶 脉 间 扩 展 为 暗 绿
情 2 0 0 5年 7月 2 6日 . 植 保 植 检 站 在 马 官 镇 贾 官 村进 行病 虫
1 - 2 . 1 秧 田期 选 上 年 发 病 重 的 3块 田 . 分 别 用 上 年 种 植 的 品
种 在 这 3块 田 内育 秧 ( 育的秧分别够返栽这 3 块 田) , 除 此 之 外. 疫区禁止育秧。因 2 0 0 7年 仅 有 1块 田发 病 . 品 种 为 特 优 5 5 9 . 2 0 0 8年 秧 田系 统 监 测 田 为 1 块 分 别 在 秧 苗 四 叶 期 左 右 及移栽前 5 ~ 7 d . 每 块 田进 行 5点 取 样 . 每点 0 . 1 m : . 记 载 总 苗 数、 病苗数 , 计算病苗率。
4 2
2 01 3年第 2 6#第 2期 月干 l j j
普定县水稻 细菌性条斑病 的发生及 防除措施
唐 承 成
( 贵 州 省 普 定 县 植保 植 检 站 , 5 6 2 1 0 0 )
摘 要 : 通过 2 0 0 3 -2 0 1 2年 对 普 定 县 水 稻 细 菌 性 条 斑 病 的 普 查 、 监测及防除探索 , 基本 掌握 了水稻 细 菌性 条斑
出 大 量 串珠 状 黄 色 菌 脓 . 干后 呈 胶 状 小 粒 。 2 0 0 3年 7月 2 5 日植 保 植 检 站 在 进 行 病 虫 害 普 查 时 . 在 猴 场 乡猛 舟 村 发 现 有 水 稻 细 菌 性 条 斑 病 经 地 毯 式 排 查 . 发 生面积 5 h m 2 . 采 取 有 效 的综 合 防 除 措 旌 , 病 害得 到 控 制 。据 跟踪调查核实 . 2 0 0 4年 至 今 在 猴 场 乡未 发 现 细 菌 性 条 斑 病 疫

识别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附图)以及防治措施

识别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附图)以及防治措施

识别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附图)以及防治措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水稻细条病)主要危害叶片,造成叶片枯黄变红,远看似火烧,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导致空壳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质脆,食味差。

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重者损失50~70%。

细条病的病菌主要从水稻叶片的气孔和伤口侵入,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暗绿色半透明的水渍状短条,逐渐扩大成长条状。

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常有大量的黄色水珠状菌脓,干燥时,菌脓少而干硬,不易脱落。

严重时,整个叶片枯黄甚至枯死。

此病的病菌主要在病种、病稻草中越冬,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祸根。

病菌还可借风、雨传播蔓延。

品种抗性差、氮肥施用过多过迟容易诱发此病。

小编认为防治水稻细条病,必须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要杜绝菌源细条病的菌源来自种子、稻草。

因此,要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严禁病区的种子调运出境,发病田的稻草要作燃料予以烧毁,以减少菌源。

2.选用抗病良种,进行种子消毒因地制宜,选用抗性较强的良种种植。

种子用300倍的强氯精药液消毒。

方法是:先将稻种用清水预浸12小时,然后放入药液中浸12小时,晚稻种子捞起洗净后催芽,早稻种子再用清水补浸12小时后催芽,以减轻病情。

3.合理施肥管水避免偏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实行配方施肥。

适时烤田,降低田间湿度。

在水的管理上应做到“自立门户,排灌分家”。

4.药剂防治水稻发病后应立即施药控制发病中心,中心周围田块要施药保护。

主要农药品种有:①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掺水50公斤喷雾;②20%克菌壮粉剂每亩75克,掺水50公斤喷雾;③3%金柱霉素每亩150克,掺水50公斤喷雾。

水稻细条病,附症状及防治方法

水稻细条病,附症状及防治方法

水稻细条病,附症状及防治方法由稻生黄单胞杆菌稻细条斑致病变种所引起的并发生在水稻上的病害便是水稻细条病,也被叫做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该病多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发生,除此之外,偏施氮肥、迟施氮肥、深灌、串灌、漫灌等原因也利于该病的发生流行,在发病之后不仅会增加秕粒的数量,而且还会影响水稻抽穗灌浆并造成减产,因此需要及时进行防治,避免病情进一步蔓延。

一、水稻细条病1、定义(1)水稻细条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稻生黄单胞杆菌稻细条斑致病变种所引起的并发生在水稻上的一种病害。

(2)该病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在发病后,秕粒会增多,而在危害严重时会影响水稻抽穗灌浆,甚至造成减产。

2、发生的条件(1)气候不良:该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最易发生流行,而在遭遇台风、暴雨、洪涝等不良气候之后,叶片上就容易有伤口,病菌便会趁机侵入并传播,使得该病爆发。

(2)种子带菌:若种子本身就带菌的话,也容易发生该病。

(3)田间管理不当:深灌、串灌、漫灌、偏施以及迟施氮肥等原因都利于病害的发生。

二、水稻细条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1、症状(1)在刚开始发病时,可在叶片上看见褐色、水渍状的小斑点,呈透明状,随后病斑便会沿着叶脉扩展,并形成暗绿色至黄褐色的细条斑,而且在上面能够看见许多露珠状的菌脓,颜色为蜜黄色。

(2)在发生严重时,条斑会合并在一起变成大块的枯死斑块,即使是在干燥的环境中,也可以在病斑上看见蜜黄色的菌脓,菌脓色深量多且不容易脱落。

2、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①在施肥的时候,需要合理的配合施用氮肥、磷肥、钾肥,基肥一般应以有机肥为主,在水稻生长后期需要慎用氮肥,平时还需要将田边的杂草清理干净,并严防秧苗淹水,以此来减轻病害。

②需要培育抗病良种并淘汰感病品种,同时还要禁止从疫情发生区进行调种、换种,避免种子带菌。

(2)药剂防治①在播种前,用85%三氯异氰脲酸粉剂500倍液浸种24小时,随后洗净药液并催芽播种。

②一般可以用14%胶胺铜水剂500倍液、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250-500倍液、25.9%植保灵水剂7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技术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技术

水稻的保健栽培技术
种子消毒
在种植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细菌 性条斑病的初始感染源。
合理施肥
施用适量的有机肥料和复合肥料,有助于提高水 稻的抗病能力。
科学灌溉
保持田间适宜的湿度,有助于预防和减轻细菌性 条斑病的发生。
水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
定期巡查
应定期对稻田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病虫害。
病原与传播途径
病原
病原为Xanthomonas oryzae,是一种黄单胞菌属的细菌。
传播途径
通过风雨、昆虫、农具等途径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入。
发病条件与影响因素
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连作、氮肥过量、植株抗病性差等条件下容易发病。
影响因素
天气、季节、种植方式、品种抗病性等都会影响该病的发病情况。
02
转基因抗病品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具有抗性的基因导入到水稻中,培育出转 基因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的推广与应用
பைடு நூலகம்
推广抗病品种
加强对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推广使用抗病品种,提高农 民对抗病品种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建立示范基地
在各地建立抗病品种示范基地,展示抗病品种的优良性状和抗病性 能,让农民直观感受到抗病品种的优势。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的防治技术
2023-11-08
目录
•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概述 • 防治技术措施 • 抗病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 水稻种植管理建议 • 防治技术应用与效果评估
0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概 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水稻叶部病害。
症状
病斑呈水渍状、暗绿色,后扩展为短条斑,病斑上常有黄褐色或灰白色条纹, 严重时叶片枯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相关研究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相关研究
c o n t r o l t h i s d i s e a s e . I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we d e s c r i b e d t h e p a t h o g e n o f b a c t e i r a l l e a f s t r e a k o f i f c e ,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me c h a n i s ms , i mp a c t o n s o c i e t y a n d
【 摘 要 】水稻 细菌性条斑病菌 ( X a n t h o mo n a s o r y z a e p a t h o v a r o r y z i c o l a , 简称 Xo c),它是使 水稻致病 的主要病原 茵之 一,
其 引发 的水稻 细菌性 条斑病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控制 。文章主要介 绍 了水稻 细菌性条斑病 的病原 茵、致病机理 、研 究方法 以
f . s p . o — r y z a e 和X . t r a n s l u c e n s f .s p . o r y z i c o l a 不 同 的命名 ,
X a n t h o m o n a s o r y z i — c o l a就是现在的 X . o r y z a e p v . o r y z i c o l a
水稻细 菌性 条斑 病是危害水稻 的主要病 害之 一,其病 原 菌 是水稻 细菌性 条斑病 菌 ( X a n t h o m o n a s o r y z a e p a t h o v a r o r y z i c o l a , 简称 X o c ) ,是我 国重要植物检疫病 害,这种病 害 是R e i n k i n g在菲律宾首次发现 。 在亚洲 的热带 、 亚热 带地 区 广泛传播 。在我 国生产水 稻的主要地区也有发病 。水稻发病 后一般减产 5 % ~2 0 % ,严重 时可达 5 0 % 。 水稻条斑病症状十分 明显,病斑呈直条状 ,并且有大量 串珠状黄色菌脓 ,病斑初 为暗绿色 水浸状半透 明小点斑 ,通 过沿着叶脉扩展形成 为暗绿至 黄褐 色的细条 的条斑 ,大小与 抗 病能力有关 ,约 1 X l O m m  ̄5 O m m 都有分布 ,病斑两端呈浸 润 型绿色 。发病严重 时条斑融合成 不规则黄褐至枯 白大斑 , 与 白叶枯类似 ,但对光看可见许 多半透 明条斑 。病情严重 时 叶片卷 曲, 田间呈现一片黄 白色 。严重 发病 时在水稻叶片上 呈黄褐 色,导致产生枯萎 的叶片 ,从而造成 减产“ 。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技术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技术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技术摘要阐述了水稻细茵性条斑病的病原、分布、危害症状、侵染循环、发生因素及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稻细茵性条斑病发生防治文献标识码 A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水稻条斑病、水稻细条病,主要危害水稻叶片,受害叶片开始呈水浸状半透明小点,后迅速在叶脉间扩展成黄褐色的细条斑,以后继续扩大,颜色由黄褐转为橙褐色。

对光观察叶片,病斑呈透明状。

严重发病田块,远看呈一片橙黄色。

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在叶片形成条斑,病斑上溢出的菌脓,可借风雨、露滴、水流及叶片之间的接触等途径传播,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发展。

尤其在台风、暴雨过后,易引起病害传播蔓延。

据明光市植保站2009年7月1日调查,在明光办事处赵府村一农户的两优6326品种上出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开始发病的时间明显早于近3年。

另据气象部门预报,明光市7月中旬前多雷阵雨天气,极有利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展蔓延。

因此,该病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尤其对近2年发病比较重的乡镇,更要做好该病的调查与防治工作。

1病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原为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Fang et a1)Swings,是一种细菌,为黄单胞属。

其寄主为水稻和野生稻。

1.1形态菌体杆状,单生,偶成对,但不成链,比白叶枯菌体小。

有1根极生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荚膜。

1.2特性生理生化反应与白叶枯细菌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条斑菌能使明胶液化,使牛乳胨化,使阿拉伯糖发酵变酸,对青霉素和葡萄糖反应钝感等。

病菌生长适温为28~30℃。

2分布主要分布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稻区。

国内最早在珠江三角洲发现,20世纪50~60年代曾在海南、广东、广西、四川、浙江一度流行。

8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稻的推广和南繁稻种的调运,病区逐年扩大。

目前除上述地区外,安徽、江西、江苏、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局部地区也有发生。

西南地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南地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江西农 业大学 学报
2 1 ,3 2 :2 4— 2 9 0 3 ( )0 6 0 6 1
ht :/ ub oja .d .n t / xe a . u e u e p x
E —m al n x 77 5 sn t m i: d b 7 @ ia. o
AcaAgiutre U ies ai Ja g in i t r l a nv ri t in xe ss c u t s
摘要 : 选取 云南 、 贵州 、 川不 同省 市 地 区的 水 稻 条斑 病 菌 菌 株 11 , 四 4 株 利用 R p— C e P R技 术 筛 选 出多 态 性 较 好
的引物对其 D A进行多态性分析。引物 J 、R C J LR的扩增多态性较好 , 同毒性菌株 间的 R p— C N 3 E I 、E I 不 e P R指 纹 图谱差异很 大。通过聚类分析显示 , 我国西南地 区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群体遗传分化明显 , 菌株的遗传族
a l e oy r h s ,di e e ttxct tan ft e Re mp i d p l mo p im i f f r n o i i sr i so h p—P f y CR n e p i s v re d l Cl se n lss i f g r rnt a id wi ey u tra ay i
c l r lBidie st n e t n r l ut a o v riy a d P ss Co to ,M i it fEd c to u n sr o u a in,YAU ,Ku mi g 6 0 01 y n n 5 2

Ci ) hn a
Ab t a t: e g n t ie st f1 tan fXa t o n so y a v.oy io a fo Yu n n,Gu z o s r c Th e e i d v ri o 41 sr i so n h mo a rz ep c y rzc l r m n a ih u

正确认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便于防治.doc

正确认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便于防治.doc

正确认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便于防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认识和防治知识如下: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发生程度时重时轻,水稻发病后,叶片干枯,满田红叶,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不实粒增加,千粒重降低,有些发病严重的甚至引起抽穗困难,增加包颈率。

一般减产15%-35%,严重的减产可达60%以上。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叶鞘。

病斑发生在叶脉间,初为暗绿色小点,扩展后受叶脉限制,成为黄褐色略带湿润状的条斑,和叶脉平行,长可达1厘米以上。

在条斑上有大量的细菌溢滴物,呈腊黄色,干后成为无数黄色坚硬的小菌珠,条斑汇合后成斑块,但仍可相当明显地看到原来的褐色条纹,但不一定有菌珠或细菌溢滴物,会合后的老斑,颜色可变灰白,当叶上组织大量枯死时,很像白叶枯病,但病部边界整齐,病部的条斑仍可辨识。

防治方法:
①整治排灌系统,避免洪水淹没稻田。

②进行稻种消毒,药剂可用强氯精浸种或叶青双浸种。

加强秧田管理,避免串灌,防止淹苗。

③台风、洪水过后,应立即排水,可撒施石灰、草木灰,抑制病害的流行扩展。

④药剂防治,发病后可使用施稻灵、叶青双防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水稻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病害,属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对象。

1918年菲律宾首次报道,目前在东南亚各国和非洲中部都有发生。

1953年中国最早在珠江三角洲发现,国内主要分布在华南稻区,近年来在长江流域杂交晚稻上亦有大面积发生。

水稻细条病对籼稻的危害性最大,近十多年来,已上升为华南、中南稻区上的主要细菌病害,其危害程度已超过水稻白叶枯病,减产达5%~25%。

症状主要危害水稻叶片,在秧苗期即可出现典型的条斑型症状。

病斑初为深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淡黄色狭条斑,长约1cm。

大田发病时,感病品种上的病斑纵向扩展快,长达4~6cm,病斑两端菌脓很多,呈鱼籽状,干燥后呈琥珀状附于病叶表面而不易脱落。

严重时多个病斑可相互连成枯斑,以后病斑不断扩展,整叶变为红褐色,枯死;抗病品种上病斑较短,病斑长度不到1cm,且病斑少,菌脓也少。

此病的诊断要点是沿叶脉扩展形成淡黄色狭条斑,形成鱼籽状菌脓。

病原病原为稻生黄单胞杆菌X 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Fang) Swings et al,属薄壁菌门黄单胞杆菌科黄单胞杆菌属。

菌体杆状,大小为 1.2μm×0.3~0.5μm,单生,少数成对但不成链状,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单极鞭。

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在NA培养基上菌落呈密黄色,圆形,边缘整齐,光滑发亮,黏稠,好气。

最适生长温度25~28︒C,生理生化反应与白叶枯病菌基本相似,细条病液化明胶和石蕊牛乳胨化能力稍强于水稻白叶枯病菌。

它可产生3-羧基丁酮,以L-丙氨酸为唯一碳源,在0.2%无维生素酪蛋白水解物上生长,以及对0.001% Cu(NO3)2有抗性等特点可与白叶枯病菌相区别。

该菌主要侵染水稻、陆稻、野生稻,也可侵染李氏禾等禾本科植物。

水稻细条病菌有明显的致病力分化。

根据病菌在IR26、南粳15、Tetep、南京11等4个鉴别品种上的致病力差异,可将来自广东、江西、福建、海南、浙江等省约150个菌株分为强、中、弱3个毒力型,其中强毒力型菌株占58%,且致病力与蛋白酶活性呈正相关,而与淀粉酶活性呈负相关。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作者:李品汉来源:《科学种养》2010年第03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过去仅在部分地区零星发生,近年来由于杂交稻的推广和频繁南繁调种,加之检疫措施不严,致使此病蔓延,现已成为我地中晚稻种植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水稻发病后,叶片枯黄,空秕率上升,千粒重下降,从而影响米质和产量,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30%以上。

一、发病症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水稻全生育期叶片上都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

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小点,后期叶脉扩展,呈褐色半透明细短条状斑,大小约1毫米×10毫米,病斑表面黏附许多蜜黄色球状菌浓,叶背面较多,干燥后不易脱落。

叶片上的病斑可相互愈合成大块条斑枯死。

病害流行时叶片卷曲,发病后期变为黄白色。

二、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病谷和病草中越冬,成为翌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但不能通过土壤传染。

病叶上的菌脓是田间再次侵染的菌源。

病谷播种后,病菌侵染幼苗,移栽时又将病秧带入本田。

如用病稻草催芽、覆盖秧板、扎秧把、堵塞涵洞或盖草棚等,病菌也会随水流入秧田或本田而引起发病。

病菌主要从气孔和伤口侵入植株,可借风、雨、露水、灌溉水、昆虫及农事操作过程中叶片之间接触摩擦等传播蔓延,进行再次侵染。

病菌侵入后5~9天出现症状。

高温(25~30℃)、多雨、高湿是病菌流行的主要条件,特别是暴风雨或洪涝侵袭,造成叶片大量伤口,对病害发展更为有利,过多或偏晚施用氮肥可加重病害。

此外,串灌、漫灌或长期灌深水的田块发病也较重。

幼苗3~4叶期、分蘖盛期至孕穗期,是水稻最易感病的3个时期。

一般情况下,杂交稻比常规稻易感病,籼稻比粳稻易感病,糯稻比其他水稻更易感病。

低海拔地区比中、高海拔地区发病重。

三、综合防治措施1. 农业措施①严格实行检疫制度。

对调进调出的种子要进行检疫,不要让带菌种子进入无病地区,以控制病区的扩大。

②严格处理好带病稻草。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2011-02-15] ·作者:·来源:【学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Fang)swing et a1.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异名】Xanthomonas oryzicola Fang et a1.1957Xanthomonaw translucens f.sp.oryzicola(Fang et a1.)Bradbury 1968,Xant 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icola(Fang et a1.)Dye 1978【分类地位】水稻条斑病菌属于原核生物界(Procaryotes),薄壁细菌门(Gra cilicutes),黄单胞菌科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的稻黄单胞菌。

【国外分布】最早主要发生于菲律宾(1918年)。

目前主要分布于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孟加拉国、印度;塞内加尔、喀麦隆、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和哥伦比亚等国。

【寄主范围及危害特点】除为害水稻(Oryza sativa)外,还为害阔叶稻(ti folia)、茭白(Zizania aquatica)。

许多野生稻均可受侵染而发病,如O.barthii、O. brachyantha、O.breviligulata、O.eichingeri、O.glaberima、O.granulata、O.malamp uzhaensis、O.nivera、0.officinalfs、0.perrenis balungea、0.ridleyi、0.australiensis、0.spontanea等。

水稻条斑病是为害水稻的重要细菌病害,其分布范围仅次于水稻白叶枯病,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稻区,籼稻品种大多不抗病,为害很重,属国内植物检疫病害。

【典型症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为害水稻叶片,幼龄叶片最易受害。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由黄极毛杆菌属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是国内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

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此时适逢暴雨、冰雹或洪涝侵袭,造成叶片大量伤口,病害极易流行。

长期灌深水以及偏施、迟施氮肥发病也较重。

发病轻的约减产10%,重病田减产可达40%~60%。

为害特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侵害叶片,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清状半透明小斑点,后逐渐沿叶脉方向扩展。

扩展时受叶脉限制,病斑呈细线状或短虚线状,黄褐色。

田间湿度大时,病部表面有蜜黄色菌脓溢出,呈露珠状,密密集生,数量比白叶枯病多且小,干结后呈黄色树胶状小粒,形如虚线,不易脱落。

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大斑块,外观与白叶枯病有些相似,但对光观察可见许多透明的细条。

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

防治方法:本病传染快,一旦发病单靠药剂防治难以控制,应采取综合防治。

①检疫:严格控制病区种子外调,防止病区扩大。

②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良种,不同品种的感病和损失程度不同。

实行浅水勤灌,适时晒田。

避免过量、过迟施用氮肥。

适当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抵抗力,防止稻苗贪青徒长,诱发病害。

③化学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后,开始喷洒碧生(20%噻唑锌悬浮剂),每亩用药100~125克,对水50升。

对发病普遍的地区,播前应将种子用清水
浸泡12~24小时,用600倍碧生(20%噻唑锌悬浮剂)浸种12~24小时后,捞起洗净后催芽播种。

秧苗三叶期和拔秧前各喷一次噻唑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2011-02-15] ·作者:·来源:
【学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Fang)swing et a1.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
【异名】Xanthomonas oryzicola Fang et a1.1957
Xanthomonaw translucens f.sp.oryzicola(Fang et a1.)Bradbury 1968,Xantho monas campestris pv.oryzicola(Fang et a1.)Dye 1978
【分类地位】水稻条斑病菌属于原核生物界(Procaryotes),薄壁细菌门(Graci licutes),黄单胞菌科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的稻黄单胞菌。

【国外分布】最早主要发生于菲律宾(1918年)。

目前主要分布于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孟加拉国、印度;塞内加尔、喀麦隆、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和哥伦比亚等国。

【寄主范围及危害特点】除为害水稻(Oryza sativa)外,还为害阔叶稻(tifo lia)、茭白(Zizania aquatica)。

许多野生稻均可受侵染而发病,如O.barthii、O.br achyantha、O.breviligulata、O.eichingeri、O.glaberima、O.granulata、O.malampu zhaensis、O.nivera、0.officinalfs、0.perrenis balungea、0.ridleyi、0.australiensis、0.spontanea等。

水稻条斑病是为害水稻的重要细菌病害,其分布范围仅次于水稻白叶枯病,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稻区,籼稻品种大多不抗病,为害很重,属国内植物检疫病害。

【典型症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为害水稻叶片,幼龄叶片最易受害。

病菌多从气孔侵入,还可由伤口侵入,病斑局限于叶脉间薄壁细胞,初为深绿色水浸状半透明小点,逐渐向上下扩展,成为淡黄色狭条斑,由于受叶脉限制病斑不宽,但许多条斑可连成大块枯死斑。

对光观察,病斑部半透明,水浸状,病部菌脓很多,琥珀色,呈串珠状分布在条斑上,不易脱落。

水稻在苗期到孕穗期都可见到典型病状。

病菌侵染种子颖壳后,出现变色斑点,但很难与其他病害的斑点相区分。

【病原形态与生物学特性】条斑病菌短杆状,单胞,偶而成对,但不成链,单根极生鞭毛,能动,无芽孢,无荚膜,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好氧。

生长最适温度25~28℃,最低温度8℃,最高温度38℃,28℃下生长良好,致死温度51℃,营养琼脂培养基上,菌落淡黄色,圆形,光滑,全缘,凸起,黏性。

斜面上线性生长。

营养肉汤中,中度浑浊,后期有沉淀,表面环状生长,但不形成显著的菌苔。

在含有5%Nacl的肉汁胨中不生长,在孔氏和费美氏营养液中不生长。

液化明胶、牛乳不凝结但可完全胨化,石蕊反应呈微碱性且使石蕊大部分还原。

硝酸盐不还原成亚硝酸盐,产生硫化氢和氨,但不产生吲哚。

葡萄糖、蔗糖、木糖和甘露糖发酵产生酸,乳糖、麦芽糖、阿戊糖、甘露糖醇、甘油和柳醇不产生酸。

固体培养基上不水解淀粉,甲基红和V.P测验反应阴性,对青霉素不敏感。

【发病条件与传播途径】病田收获的种子、病残株都带病菌,可成为下季初侵
染的主要来源。

病粒播种后,病菌侵害幼苗的芽鞘和叶梢,插秧时又将病秧带入本田,病菌主要通过气孔侵染。

在夜间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溢出菌脓。

干燥后成小的黄色珠状物,可借风、雨、露水、泌水叶片接触和昆虫等蔓延传播,也可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到其他田块。

远距离传播通过种子调运。

粳稻通常较抗病,而籼稻品种大多感病,受害严重。

一般籼型杂交稻(如南优2号,汕优63号)比常规稻感病,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感病。

对白叶枯病抗性好的品种大多也抗条斑病。

【检测方法】
1.产地检验在国内调种引种前,尽量到产地作实地考察,尤其在孕穗抽穗期,对繁种田块作产地检疫,根据症状就能确认,十分有效且完全必要。

表4细菌性条斑病菌与白叶枯病菌的主要差异
———————————————————————————————————————————————————————————————
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条斑病菌
———————————————————————————————————————————————————————————————
明胶液化一 +
牛乳培养一 +
阿拉伯糖发酵不产酸产酸
青霉素敏感不敏感
2%葡萄糖培养基能生长不能生长
3一羟基丁酮产生一 +
L一丙氨酸作为唯一的碳源一 +
无维生素的酪蛋白氨基酸一 +
0.001%cu(N03)2抗性 + 一
血清学反应相互不同,无交叉反应
———————————————————————————————————————————————————————————————
2.种子检验如没有实施田间的产地检疫,就必须对调运中的种子,按种子量的0.1%~0.01%作抽样检查,种子样品作下列程序的检验。

取种子100~500g,脱壳或粉碎后用0.01MpH7.0磷酸缓冲液按l:2比例浸泡2~4h(4℃),过滤或离心,上清液经高速离心浓缩(1000rpm/10min),得上清液和沉淀两部分。

上清液用于噬菌体检测,沉淀经悬浮后作血清学检验和接种试验。

3.噬菌体检验分别于3个培养皿中加样品的上清液和指示菌液各lml,混匀后加NA培养基,摇匀后在28℃恒温下培养12~16h,如出现噬菌斑,即可判断该种子来自病区。

4.血清学方法(ELISA检测、免疫吸附分离) 进行检验,也可用常规的种子分离法检验或者种子育苗检验。

ELISA用于对病原菌进行ELISA检测,方法成熟,检测方便,耗费低。

5.致病性检验取沉淀的悬浮液用针刺法接种在感病品种(汕优63)5~6叶龄的稻叶上,若有条斑病菌,5d后即可出现透明条斑。

6.免疫分离检测利用专化抗血清对病原菌的专化吸附功能,将样品中的细菌吸附在固相载体上,通过半选择性培养基,使细菌在半选择性培养基上长出特征性菌落,即可证明种子样品是否带菌。

【检疫措施与防治方法】
1.实施产地检疫对制种田在孕穗期做一次认真的田间检查,可确保种子是否带菌。

严格禁止从疫情发生区调种、换种。

2.种子消毒处理对可疑稻种采用温汤浸种的办法,稻种在50℃温水中预热3 min,然后放入55℃温水中浸泡lOmin,期间,至少翻动或搅拌3次。

处理后立即取出放入冷水中降温,可有效地杀死种子上的病菌。

3.药剂防治苗期或大田稻叶上看到有条斑出现时,应该立即喷药防治,常用的农药有噻森铜、叶青双、消菌灵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