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word版本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Here is an essay on the application of Bloom's Taxonomy in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with the content written in English and the word count exceeding 1,000 words.Bloom's Taxonomy has long been a fundamental framework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providing 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to classify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guide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In the contextof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the application of Bloom's Taxonomy can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and strategies to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and engagement. This essay will explore the potential benefits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incorporating Bloom's Taxonomy into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curricula.At the core of Bloom's Taxonomy are six levels of cognitive processes: remembering, understanding, applying, analyzing, evaluating, and creating. These levels represent a progression from lower-order thinking skills to higher-order thinking skills, with each level building upon the previous ones. In the realm of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instruction, these levels can be effectively leveraged to foster a comprehensive and enriching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students.The first level, remembering, involves the ability to recall and recognize key information from the reading material. This foundational skill lays the groundwork for deeper engagement with the text.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can incorporate activities such as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vocabulary exercises, and summarization tasks to ensure students have a firm grasp of the factual content and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ding.The second level, understanding, encompasses the ability to demonstrate comprehension of the reading material. At this stage,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explain the main ideas, interpret the underlying meanings, and mak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ext and their own experiences or prior knowledg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that promote understanding may include guided discussions, graphic organizers, and analytical essays.The third level, applying, challenges students to use the knowledge they have gained from the reading to solve problems or complete tasks. In the context of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his could involve applying literary analysis techniques to interpret the text, using reading strategies to navigate complex passages, or leveraging textual evidence to support arguments in written assignments.The fourth level, analyzing, requires students to break down the reading material into its constituent parts and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This level of cognitive engagement encourages students to think critically about the structure, rhetoric, and underlying themes of the text. Activities such as close read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identifying literary devices can cultivate these analytical skills.The fifth level, evaluating, involves making judgments and decisions based on the reading material. Students at this level should be able to critique the author's choices, assess the validity of arguments, and evaluate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the tex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that foster evaluative skills may include Socratic seminars, peer reviews, and argumentative essays.The final level, creating, challenges students to generate new ideas, products, or perspectives based o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ding. This level of cognitive engagement encourages students to go beyond mere comprehension and to actively construct their own interpretations, narratives, or creative responses to the text.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can incorporate project-based learning, creative writing assignments, or multimedia presentation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higher-order thinking skills.By aligning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with the principles of Bloom's Taxonomy, educators can create a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promotes a deep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ding material. This approach not only enhances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analytical abilities but also fosters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problem-solving,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 all of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academic and personal success.Moreover, the application of Bloom's Taxonomy in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can contribute to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iculum. By designing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assessments that target different levels of cognitive engagement, teachers can ensure that students are exposed to a diverse range of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are challenged to develop a wide array of skills. This, in turn, can lead to improved student performance, increased engagement, and a more meaningful and rewarding learning journey.In conclusion, the integration of Bloom's Taxonomy into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holds significant potential. By leveraging this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educators can create a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fosters critical thinking, problem-solving, and creative expression – all of which are cru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ell-rounded, intellectually curious, and adaptable individuals. As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continue to explore and implement theprinciples of Bloom's Taxonomy, they can unlock new pathways for student growth and success, ultimately preparing their learners for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lie ahead.。
简述布鲁姆认知目标的分类
简述布鲁姆认知目标的分类
布鲁姆认知目标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知识性目标:指的是对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特定主题或概念的目标。
例如,学生能够背诵和解释关键事实、概念和原理。
2. 理解性目标:指的是对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的目标。
这包括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应用概念分析信息、比较和分类事物等。
3. 应用性目标:指的是对于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的目标。
这包括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制定计划等。
4. 分析性目标:指的是对于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识别关系的目标。
这包括学生能够分析和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区分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等。
5. 综合性目标:指的是对于学生能够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结合和整合的目标。
例如,学生能够将语言、数学、科学等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6. 评价性目标:指的是对于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和判断的目标。
这包括学生能够评估信息的可靠性、提出合理的观点和意见等。
简述布鲁姆在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及发展
简述布鲁姆在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及发展【文章】目录:一、引言二、布鲁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1. 记忆目标2. 理解目标3. 应用目标4. 分析目标5. 评价目标三、布鲁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发展1. 知识获取阶段2. 知识理解阶段3. 知识应用阶段四、布鲁姆目标分类及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五、结论一、引言在认知领域,教育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提出了一种广为流传的目标分类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这个分类系统帮助教师和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并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
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系统以及其发展过程对于教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布鲁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分类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和评价五个层次。
1. 记忆目标记忆目标是指学习者能够记住和回忆出学习的相关知识和信息。
这一层次的目标主要关注对事实、概念、定义和规则的记忆和识记。
在学习数学时,学生需要记住基本的运算规则和公式。
2. 理解目标理解目标是指学习者能够理解所学知识和信息的含义和概念。
在这个层次上,学习者不仅仅是记住了相关知识,还能够解释其意义。
在学习外语时,学生不仅需要能够记住单词的拼写和发音,还需要理解这些单词的意思。
3. 应用目标应用目标是指学习者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学习者需要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并能够灵活运用。
在学习物理时,学生需要能够应用牛顿定律解决实际物体运动的问题。
4. 分析目标分析目标是指学习者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分解和分析,辨别出其组成部分和关联关系。
学习者需要能够识别问题的特征和模式,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学生需要能够分析作品的结构、主题和角色之间的关系。
5. 评价目标评价目标是指学习者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和信息进行评价和判断。
学习者需要能够评估信息的可靠性、有效性和适用性,并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完整word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一、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1.知道(知识)(knowledge)是指认识并记忆。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
这种知识是特定知识,如:术语和事实;处理特殊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的知识:序列、分类、标准、方法等;一般或抽象的知识:原理、理论、知识框架等。
与这一层次目标相关的概念如:回忆,记忆,识别,列表,定义,陈述,呈现等。
2。
领会(comprehension)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不要求深刻的领会,而是初步的,可能是肤浅的。
包括(1)转换: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2)解释: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3)推断:估计将来的趋势或后果.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说明,识别,描述,解释,区别,重述,归纳,比较等。
3.应用(application)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
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
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应用,论证,操作,实践,分类,举例说明,解决等.4。
分析(analysis)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
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 分析,检查,实验,组织,对比,比较,辨别,区别等。
5.综合(synthesis)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地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它涉及具有特色的表达,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可实施的步骤,根据基本材料推出某种规律等活动。
它强调特性与首创性,是高层次的要求。
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组成,建立,设计,开发,计划,支持,系统化等。
(完整word版)读《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完整版)》阅读笔记
读《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完整版)》阅读笔记寒假期间,利用空闲时间认真拜读了洛林.W.安德森等编著,蒋小平、张琴美和罗晶晶翻译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一书。
读来深受启迪,颇感获益匪浅。
现把我的读书心得交流如下。
这本书,是学校发给每位教师,推荐给大家的专业读物,对这本书的学习,是开展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提升自我,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的需要,学习借鉴,有助于教师理解课程、计划教学以及设计与课程内在的目标相一致的测评,从而提高自己教学的课堂效益,最终改进教学质量。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具有可测性。
认为制定教育目标不是为了表述理想的愿望,而是为便于客观的评价。
二是目标有层次结构。
布卢姆把知识维度分为四个类别,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
1、事实性知识――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
2、概念性知识――能使各成分共同作用的较大结构中的基本成分之间的关系。
3、程序性知识――如何做什么,研究方法和运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标准。
4、元认知知识――一般认知知识和有关自己的认知的意识和知识。
布卢姆把认知过程维度分为六个主要类别,依次是记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1. 记忆/回忆。
指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的知识、查找和呈现材料相吻合的知识。
2.理解。
指从口头、书面和图像等交流形式的教学信息中建构意义。
包括:解释、列举、分类、总结、推断、比较、说明。
3.应用。
指给定的情景中执行或使用程序,包括执行和实施。
4.分析。
指能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部分,确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部分与总体结构或宗目的之间的关系。
包括区别、组织、归因。
5.评价。
基于准则和标准作出判断。
包含检查和评论。
6.创造。
指将要素组成内在一致的整体或功能性整体,将要素重新组织成新的模型或结构。
它强调的是创造能力,需要产生新的模式或结构。
SOLO分类评价法、布鲁姆目标分类评价法和加涅教学目标分类法简介
SOLO分类评价法、布鲁姆目标分类评价法和加涅教学目标分类法简介SOLO分类评价法、布鲁姆目标分类评价法和加涅教学目标分类法简介SOLO分类评价法SOLO分类评价法由比格斯(Biggs)教授首倡,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
SOLO分类评价法的基本理念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指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认知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之间的认知水平有质的区别。
比格斯和他的同事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认知不仅在总体上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在对具体知识的认知过程中,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人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阶段是可以观察到的,因此称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也就是说,学生在具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发生一次跃变,学生在对于这一种知识的认知就进入更高一级的阶段,可以根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表现来判断他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进而给予合理的评分。
SOLO将学生学习的结果由低到高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即:前结构(prestuctural)、单点结构(unistructural)、多点结构(multistructural)、关联结构(relational)、拓展抽象结构(extended abstract)等。
这五种结构的基本含义如下。
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问题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单点结构:回答问题时,只能联系单一事件,找到一个线索就立即跳到结论上去;多点结构:回答问题时,能联系多个孤立事件,但未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网络;关联结构:回答问题时,能够联想多个事件,并能将多个事件联系起来;拓展抽象结构:回答问题时,能够进行抽象概括,结论具有开放性,使得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附文:SOLO 分类评价理论及其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摘要】SOLO 分类评价法是一种以评价学生高级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评价方法。
2018年河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和答案解析
2018年河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5 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1.党的 19 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了教育活动的()A.现代性B.先导性C.教育性D.全民性2.发达国家实行12年甚至更长年限的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实行 9 年甚至更短的义务教育,这反映了学校教育制度受()。
A.历史的影响B.政治制度的影响C.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D.社会成员意识的影响3.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于()。
A.国家财政拨款B.城乡教育费附加C.社会集资捐资D.教育专项资金4.以下关于课程方案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课程方案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B.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课程方案C.课程方案依据培养目标制定D.课程方案是*类学校设置课程的总规划5.教师讲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课后,带领学生组织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这体现了我国新课程改革中()。
A.合作探究B.分组教学C.回归生活D.直观教学6.小明上课喜欢和周围同学打闹,但他体育很好,老师安排他担任班级足球队队长,经过一段时间后,小明上课变得安静认真了。
老师的方法体现了()。
A.发展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7.老师在讲授种子的构造时,把提前泡好的蚕豆带到课堂上,教师边讲解边拨开蚕豆,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学生观察,这位教师采用的是()。
A.谈话法B.实验法C.演示法D.研究法8.缺失9.遇到问题急于求成,往往没有全面分析问题,甚至还没有弄清楚问题时就快速做出回答,这类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
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冲动型D.沉思型10.要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学习动机与学习任务难度之间的关系是()。
A.任务难度与动机水平成正比B.任务难度与动机水平成正比C.低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最高D.高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最高11.为了培养儿童独立坚强的个性品质,家长对于儿童摔倒后的哭闹不予理睬,这种教育方式的理论依据是()。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及动词举例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及动词举例布鲁姆分类法(Bloom's Taxonomy)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Benjamin Bloom于1956年在芝加哥大学提出的分类法,他把教育者的教学目标分类,以便更有效的达成各个目标。
布鲁姆领导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对教育目标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后,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对应学习的不同层次,而较高层次对应学科内较复杂的内容。
认知领域目标Bloom's Taxonomy从认知的角度把教育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阶段。
层次越低越基本、越关键,层次越高越复杂。
(1)知识:指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
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
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2)领会:指能把握材料的意义。
可借助于三种形式来表明: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估计将来的趋势。
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3)运用:指能将习得的材料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
代表高水平的理解。
(4)分析:指能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它的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
代表比运用更高的智能水平,因为它不仅要理解材料的内容,还要理解其结构、分析又包括三种形式:一是要素分析,如区分事实与假说,结论与证据等;二是关系分析,如确定事实与假说之间的关系,结论与证据之间的关系;三是组织原理的分析,如识别文学作品的形式和模式等。
(5)综合:指能将部分组成新的整体。
包括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
它强调创造能力,需要产生新的模式和结构。
(6)评价:指对材料(论点的陈述、小说、诗歌、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
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评价不仅是认知领域的目标的最高层次,而且它也是联系情感领域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简述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简述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布鲁姆(Bloom)的教学目标分类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李约瑟·布鲁姆(Benjamin Samuel Bloom)提出的,研究了不同程度难度、不同技能、不同程度更新技能以及发展学
习机会的教学目标分类模型。
该模型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技能和改变态度。
首先,知识是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既可以是专业知识,也可以是一般知识。
它有很强的认知背景,且学习者只要了解即可掌握。
例如:学生学习了关于历史等课程,
首先要掌握历史背景知识。
其次,技能是指学生在各种情景中所必须具备的行为能力。
与理论性的知识不同的是,技能的掌握不仅仅是理论性的理解,而是联系实践得以熟练掌握。
例如:学习历史时,学
生不仅仅要具备历史背景的知识,还要掌握历史前景的看法和运用历史改变当前的能力。
最后,改变态度是指与学习有关的心理态度。
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要具备
理论和交互技巧,还要学会有着良好心态和把握正确的积极态度去解决学习中的挑战。
例如:要学会积极思考,要具备乐观向上的态度,并且接受老师及他人指导,及时认识和消
除学习障碍等。
总体来说,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技能和改变态度。
该模型是将教学目标分类更完整的理论发展模型,使教师能够以量化的方式来分析目标,
以便规划教学。
该模型的出台标志着教育的科学性管理,使教育更便捷、高效,为学生提
供更多充分的学习机会。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Word版
教育目标分类学摘要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1913年2月21日-1999年9月13日)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
他提出了掌握学习论,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评价理论。
本文对其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分类过程进行了详细而具体的介绍,使师范类学生更好的了解其发展过程、应用等具体情况。
关键字:掌握学习论,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评价理论一、布鲁姆和他的教学理念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1913年2月21日-1999年9月13日)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授,曾担任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长,是国际教育评价协会评价和课程专家。
面对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论、精英主义观显露出来的弊端,布鲁姆因教育提出了目标分类学说,并于1956年出版著作《教育目标分类学》;六十年代,他提出关于“人类特性”的理论,著有《人类特性和学校学习》;七十年代,他又提出“掌握学习”的学校教学理论,著有《我们的儿童都能学习》、《掌握学习理论导言》。
布卢姆提出的关于“人类特性”和学校教学的理论,曾经被列为美国“最有意义的教育研究成果之一”。
布鲁姆在教育中的理论可归纳为三点。
(一)、掌握学习论,学习是为了掌握,在学生已有基础上进行教学。
布鲁姆说:“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方面都会变得十分相似。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后天的,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发展的。
学生学习能力不是先天的,是由于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因素造成,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外部的因素,比如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二)、教学评价理论,评价,不只是针对最终的学习结果,而是在学习的各个过程中施以评价,从而对学习行为进行相应的矫正与评估。
形成性评价可以让教师的更多的目光集中到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达成度,应该是学生的未达成度。
再通过反馈、矫正等步骤设计教学过程,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完整word版)《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美德即知识他的思想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佩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赫尔巴特: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梅伊曼和拉伊(两伊):反对赫尔巴特的研究方法,提出实验教育学(1879年冯特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是心理学的标志)泰勒:课程编制模式,目标模式,泰勒模式布鲁姆:三层目标即知识、情感、动作技能知识分为六类: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 1。
人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度过一生,这种观念正在迅速地消失,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2。
学生的变化需要教师终身学习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传统: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现代:杜威、克伯屈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班级授课制)现代教育的三中心:学生、直接经验(活动课程)、活动中心(从做中学、探究法)根本分歧: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电视影像、报刊、广播;教育手段包括教育方法,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物质器具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特点有(1)鲜明的阶级性(2)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3)内容主要是人文科学和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术,轻视生产劳动(4)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主要是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技术中级考试学科内容应试指导
教育技术中级考试学科内容应试指导1、关于学习目标(1)结合word的操作(修订、批注等),对表述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进行修改。
A.行为主体必须是学习者;B.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描述;C.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具体的,动词所对应的行为或动作是可观察的;D.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科特点。
布鲁姆目标分类的三个领域:认知、动作技能、情感布鲁姆目标认知领域的六个层次(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与评价)。
(2)、新课程标准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
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3)、教学目标的考题示例给“鸦片战争”设计导入,利用WORD,在给出的表格中进行导入设计,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相关说明。
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多民族的国家》设计导入。
音乐欣赏《彼得与狼》,情境导入,写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导入意图。
5、关于研究性学习(1)基本内容研究性学习特点、环节及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教师要发挥组织和指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提示:在设计研究性学习方案时,要突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确定方案、实施方案、总结评价)或者主要构成要素(情境、任务、过程、资源、成果与评估),并注意区别授导型教学中的学生活动。
可根据前面的“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提示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2)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简答题示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做的事情有哪些?研究学习过程中指导老师的职责和作用?如何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不同的研究性学习环节中教师应该做些什么?研究性学习有什么特点?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包括哪些主要的环节?(3)研究性学习设计题示例以“传统书信与电子书信使用情况”为主题,设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手段。
简述数学教学目标(具体)
简述数学教学目标(具体)简述数学教学目标数学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数学教学所期望达到的学生学习结果。
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认知:包括三个目标,分别是知道(应理解知识),领会(对知识领会并进行复述),应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巩固知识并形成能力)。
2.动作技能:包括三个目标,分别是模仿(对模型重复做出运动),熟练(完成活动,并对活动方法、技巧及动作要领有较熟练的掌握),精通(对活动进行改进,以使其达到自动化)。
3.情感态度的目标:分为三个,分别是接受(乐于接受),形成(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态度),内化(不仅接受而且能深层次地理解和表达数学的情感体验)。
以上这些目标并不是孤立的,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综合和交叉。
竞赛数学的教学目标竞赛数学的教学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竞赛数学通常会采用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或挑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竞赛数学的问题通常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分析、归纳、推理、抽象等,通过参加竞赛数学的活动,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竞赛数学的问题往往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求解问题等。
通过参加竞赛数学的活动,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竞赛数学通常会采用一些高难度的数学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总之,竞赛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享受数学,并最终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课程目标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数学教学案例的技能和方法,了解不同数学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提升学生对数学教学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和教育质量。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备教育心理学A冲刺复习资料
黑体所标是历年真题多次考到的内容如果你只看这些内容,那每年考试都会有拓展题,所以想考高分就不那么容易,但是60分还是没有问题的。
(选择题也要看哦!)1. 简述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布鲁纳认为学校教育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目标:首先,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发现他们在探讨一个问题过程中的第一级近似值的可用性,并且认识他们试验各种假设的激活作用,即使在那些假设乍看起来可能似乎是错误的时候。
第二,学校应该发展学生们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
第三,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
第四,应是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
第五,教育的第五个目标,是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2. 什么是教学目标的功能。
(091次考到)教学目标是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是教学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达到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其功能包括:一、教学目标的启动功能。
二、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
三、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
四、教学目标的聚合功能。
3. 简析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教学目标选择的一般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条:一、价值性标准,这是指目标(主要是工作成就)对于需要满足的意义,低位目标(中介目标,目的性手段等)对于高位目标的意义,价值分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
二、可能性标准,工作上的许多目标要求,教师和学生无论从客观上或主观上都可以估量为有高度价值的,但是如果认为是不可能达到、不可能实现的,则不会去选择它们。
三、低耗性标准,目标选择中,人不仅考虑它的价值和实现的可能性,还要考虑实现它的耗费程度。
四、丰富性标准,这是所选的目标能否同时给人以多种心理满足。
五、就高性标准,在人的目标链或目标网络中,大小目标的地位是不同的。
4、认知的教学目标分类根据布鲁姆的分类法,认知教学目标有六项:1.知识,内容:包括特殊与一般知识、处理知识的方法与手段等;说明:培养学生以回忆可再认识法记忆概念或事实。
2.理解,内容:包括翻译、解释与推论所提示的教材;说明:培养学生领会人际间彼此沟通讯息的能力。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教育理论与实践8 布鲁姆掌握学习简介布鲁姆掌握学习简介学习的分类与评价一、目标分类布卢姆认为,一部完整的教育目类分类学,应该包括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用学生外显的行为来陈述目标布卢姆认为,制定目标是为了便于客观地评价,而不是表述理想的愿望,事实上,只有具体的、外显的行为目标,才是可测量的。
2。
目标是有层次结构的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学中包括六个主要类别:⑴知识;⑵领会;⑶运用;⑷分析;⑸综合;⑹评价。
情感领域包括五个主要类别:⑴接受或注意;⑵反应;⑶价值评估;⑷组织;⑸性格化或价值的复合.每个主要类别都包括若干子类别,由此可见,布卢姆的分类学是将学生行为由简单到复杂按秩序排列的,因而,教育目标具有连续性、累积性.3。
教育目标分类学是超越学科内容的。
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的方法,是不受学生年龄和教学内容所局限的。
可以把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层次结构作为框架,加入相应的内容,形成每门学科的教育目标体系。
4。
教育目标分类学是一种工具。
教育目标分类是为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所以,目标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评价教学结果提供测量的手段,同时有助于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变化作出各种假设,激发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二、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认知目标中始终具有情感的成分;情感目标总是带有认知成分,因此,布卢姆把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感特征作为学习的前提条件.所谓情感特征,就是指“学生学习新的学习任务的动机"。
三、教学评价布卢姆侧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并把评价作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布卢姆主张教学中应更多地使用另一种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或形成性测验。
形成性评价的有效的程序是:把一门课分成若干学习单元,再把每一单元分解成若干要素,使学习的各种要素形成一个学习任务的层次,确定相应的教育目标系统;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时,都要安排一次形成性测验(有时又称为诊断性测验)。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在英语学科思维品质评价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06期总第654期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在英语学科思维品质评价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摘 要:高中英语新课标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思维品质是一个重要的维度。
通过高中英语学习,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否得到了提升?该如何评价呢?本文主要对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在英语学科思维品质评价中的应用及意义展开探究。
关键词: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英语学科;思维品质评价作者简介:卢慧珍,甘肃省定西市第一中学。
一、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B. S.Bloom)于1956年提出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A taxonomyfor educational objectives),将学生的认知过程从低到高分成六个层次,即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标志着教育目标分类学研究拉开了序幕。
此后,相关专家对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进行修订,其中最重要的修订是由著名课程理论与教育研究专家安德森(Anderson,L.W.) 与近10 位专家完成的。
他们将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从原先的“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修订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
布鲁姆认知层级概念记忆(remember)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的知识理解(understand)A.解释B.举例C.分类D. 说明E.推断F.比较G.总结从口头、书面和图像等交流形式的教学信息中构建意义将信息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找到概念相关的具体例子将某物归属于某一个类别构建因果关系对呈现的信息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断对两种观点、两个对象进行比较将所呈现信息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应用 (application)在给定的情境中执行或使用程序分析(analyze)把材料分解为多个组成部分,灵活自如地把握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部分与总体结构或总目的之间的关系评价(evaluate)在认知领域形成批判性思维创造(create)将要素重新组织成新的模型或结构二、英语学科思维品质2014年,“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被提出,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领会或理解的含义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领会或理解的含义
所谓教学目标分类,就是运用分类学的理论把各项教学目标由最高的类依次分为较低的类、更低的类,形成一个渐次具体的多层次系统,以实现教学目标的系列化、细目化和可操作化。
布鲁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其中,他的认知目标分类影响深远。
认知领域目标是指认知的结果,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级水平。
知识是指对教授的概念、公理,解题的步骤、方法等应知应会内
容的了解和记忆。
诸如物理学科的定理、化学领域的方程式、历史领域的事件、地理领域的地名等等。
是认知领域的最低层次;
领会是指对方法、原理等的理解、解释,是对方法、原理的内化
过程,又分为转化、解释、推断三个维度。
例如物理领域对牛顿三定
律的理解,地理中对大陆漂移学说的解释等等;
运用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某一方法或原理对新问题的解决
与处理,是书本知识活学活用的基本体现。
例如,利用动能守恒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等;
分析是指根据所学概念、定理将问题分解,使之与所学内容一一
对应,指向性更清晰,以更好的解读问题。
其包括要素分析、关系分析、组织原理分析。
例如地理领域中,将一片山峦按断层、褶皱等概念加
以分解;
综合是指在分析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并按照一定的
要求对其重新整理,合并的过程。
是认知领域中的高级目标,体现了个体的思维与能力;
评价是指个体根据自身所学对事物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评价,是认知领域的最高等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5)培养对学习的兴趣(6)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试述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内部因素有哪些(1)需要与目标结构(2)成熟与年龄特征(3)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4)志向水平与价值观(5)焦虑程度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3)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表达明确的期望(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6)合理运用外部奖励(7)有效地运用表扬(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4)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6)通过积极的评价是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7)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试述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含义及其贯彻要求(1)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②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③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结合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谈谈,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①遗传与营养②产前环境与早期经验③学校教育④社会实践⑤主观努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措施:(1)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2)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3)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4)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5)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6)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1)加强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试述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培养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实属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趋势简述教师如何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2)加强词和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幻想如何遵循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1)复习时机要得当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2)复习方法要合理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②复习方法多样化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④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3)复习次数要适宜①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就是说一次复习内容的数量不宜过多②提倡适当的过度学习,即达到150%的学习联系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动机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试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简述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个领域的目标又从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
其中,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级;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五级;动作技能目标包括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六个层次。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有哪些★★★★(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简述贯彻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要求(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3)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4)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什么是直观性原则,贯彻与实施要求什么是启发性原则,贯彻与实施要求简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最近发展期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除了普通公民的权利,作为教师还有那些特有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以下六方面的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获得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简述说课的内容与原则★★★★★说课的内容: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课的原则:科学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效性原则、创新性原则什么是校本研究,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校本研究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展开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
它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是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是一种“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研究活动。
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由自我反省、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工程师)(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3)示范者角色(榜样)(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教师如何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1)教师高尚道德人格引导学生学业发展: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②激励学生学业发展(2)教师高尚道德人格引导学生人格成长:①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②陶冶学生情感;③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升华;④强化学生意志。
结合自己所教学科,谈谈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哪些★★★★★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要上好一节的标准是:(1)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3)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要是个别学生得到照顾一堂好课的具体要求有哪些(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适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学制建立的依据★(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制约课程的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1)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教育如何对学生开展竞争教育★★★(1)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教育的利弊,教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手段(2)按学生的能力等级进行竞争(3)进行多指标竞争,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就感(4)提倡团体竞争(5)鼓励个人的自我竞争和团体的自我竞争教育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1)备课(2)上课(3)作业的布置与反馈(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简述现代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5)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简述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及其对策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精力耗损简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4)知行统一原则(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6)尊重信任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简述我国教育创新的内容★★(1)教育观念的创新(2)教育内容的创新(3)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4)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5)教师素质和要求的创新(6)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1)培养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3)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接纳(4)提高情商水平,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5)有针对性进行不良情绪情感的调适论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重要性★★★★所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是教师要思想进步、品行端正、秉公办事、言行一致、谦逊诚实、平易近人,要在思想上、品德上、工作上、为人上、学习和生活上都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