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静电现象 【一等奖教案】新版苏科版

合集下载

苏科版物理 7.2静电现象 教学案

苏科版物理 7.2静电现象 教学案

苏科版物理7.2 静电现象教学案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是通过静电现象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1. 知道静电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静电实验;3. 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与重点:1. 静电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静电实验的操作和现象的解释。

教具与学具准备:1. 实验仪器:验电器、电荷发生器、丝绸和毛皮;2. 教学辅助工具:PPT、黑板、粉笔。

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引发学生对静电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静电的产生原理,即电荷的转移,以及静电的传播方式,即通过空气或介质传播。

3. 实验演示:使用验电器、电荷发生器、丝绸和毛皮进行实验,展示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学会使用实验仪器。

5.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活动重难点:1. 静电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静电实验的操作和现象的解释。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静电现象;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探索更多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对物理的热爱和好奇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引入环节的生活实例:我选择了塑料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现象作为引入环节,这是因为这个现象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实际操作中,我会亲自演示这个现象,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静电的产生,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静电现象。

2. 讲解环节的静电原理:在讲解环节,我会详细介绍静电的产生原理,即电荷的转移,以及静电的传播方式,即通过空气或介质传播。

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教案苏科版

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教案苏科版

静电现象课题§7.2 静电现象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活动知道摩擦起电,知道带有电荷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2、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通过阅读、活动知道验电器的作用、认识验电器的构造;4、通过阅读了解静电的危害及其防护,了解静电的应用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难点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教学流程二次备课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演示两个小实验“①、用梳子与头发摩擦然后去吸引气球;②用梳子与头发摩擦然后去吸引自来水管中流出的细小水流(实验室中有自来水)”创设实验情境,提出问题:“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生:摩擦起电师:对于摩擦起电,你们知道多少,能说说吗?生:什么叫摩擦起电、摩擦后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师:可以向我们展示一下吗?生活动,并走上讲台进行展示师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一、摩擦起电1、定义:通过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带电体:带有电荷的物体叫带电体,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教师继续演示:将梳子沾水之后继续与头发摩擦,再去靠近气球(水流),引导学生观察此时不再吸引,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提出问题:“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教师在此处做出介绍:“摩擦起电与物体的绝缘性能和湿度等因素有关”为后面的实验成功打下伏笔。

问题:你知道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呢?二、两种电荷1、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2、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3、电荷间的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教师演示实验1:用手(梳子)梳理一扎塑料绳,细绳飘起来问题:这是为什么呢?生:摩擦之后绳子带有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飘起来师: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生(思考之后):用梳子梳头,有时越梳头发越乱师:有没有解决的办法?生:梳子上沾水之后再梳。

教师演示实验2:①、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小泡沫球,排斥小球。

提出问题:小球带电吗?生:带电。

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案苏科版

课题:静电现象班级:姓名:学号【教学目标】1.道德目标:2.情智目标:①感情目标:②认识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2)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能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梳子梳过头发后能吸引碎纸片(二)互阅作业(可穿插“互帮”与“释疑”)(三)自学与互帮1.自学内容一:P28 观察教材中7—10和7—11自学方法: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构成的。

由不同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如水分子是由两个和一个构成的;由相同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如由构成的金刚石就是一种单质。

2.自学内容二:P28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自学方法:(1)动手实验:将圆珠笔的笔杆与头发摩擦后靠近碎纸屑写出你观察到的现象:。

(2)经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够吸引,人们就说它带了“”,或者说带了,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

(3)演示实验:实验1:如图7—13(a)所示,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你观察到它们之间发生的现象是相互;实验2:如图7—13(b)所示,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你观察到它们之间发生的现象是相互;实验3:如图7—13(c)所示,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靠近时,你观察到它们之间发生的现象是相互;(4)释疑: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起电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吸引,必定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凡是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必定跟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5)阅读教材P29最后两个自然段,完成下列填空:①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电荷,可用“”号表示;用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电荷,可用“”号表示。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静电的产生: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解释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导致电子转移产生静电。

2. 静电现象:分析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理解静电的正负性。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介绍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同时讲解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如静电击穿、火灾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知道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增强学生的物理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塑料尺、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时产生的电火花、梳理头发时头发粘在一起等。

2. 讲解静电的产生原理:通过丝绸和毛皮摩擦实验,解释摩擦起电的原理,说明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3. 分析静电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尺带电、气球吸引纸片等,解释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

4. 讲解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介绍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同时讲解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如静电击穿、火灾等。

(1)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什么?(2)为什么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3)请举例说明静电现象。

(4)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6.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与静电现象相关的题目,如静电吸附现象的应用。

7. 板书设计:静电现象1. 静电的产生:摩擦起电2. 静电现象: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3. 静电的利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4. 静电的防止:静电击穿、火灾等8. 作业设计:(2)请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关于静电的小实验。

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八下物理 7.2静电现象教案我设计这节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表现和应用。

我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以及掌握一些静电现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塑料尺、气球、毛皮等物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活动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静电现象的产生,引起他们的兴趣。

2. 讲解:我会用塑料尺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静电现象的表现,然后我会解释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3. 实践:让学生自己用毛皮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活动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会让学生反思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思考他们是否理解了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以及静电现象的应用。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他们在课后进一步学习和探索静电现象。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静电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的课时,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讲解环节中的塑料尺和气球实验是一个重点细节。

我会用塑料尺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静电现象的表现,然后我会解释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重点讲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包括电子的转移和电荷的积累。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同时,我还会强调一些重要的概念,如电荷、正负电荷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

然后,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用毛皮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静电现象教案 (新版)苏科版-(新版)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静电现象教案 (新版)苏科版-(新版)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2.电荷的基本性质是能够吸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种电荷互相____________,异种电荷互相____________。
3.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________从一个物体_________另一个物体。
4.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一个用丝线悬挂着的通草球时,若通草球被吸引,则该通草球( )A.一定带负电; B.一定带正电;
C.一定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5.三个用绝缘线悬挂着的轻质小球,其中任意两个小球靠近时都相互吸引,这三个球的带电情况是( )
A.三个都带正电B.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
C.一个带正电,两个带负电; D.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一个不带电。
6.用手捋散开的塑料绳,是不是捋的次数越多,合拢得越紧?
1、重点:知道自然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
实验准备
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验电器
教学流程
活动一:探究微观世界,分子能否再分呢?
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的,而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用塑料笔杆或塑料尺与头发或衣服摩擦
1.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物理八年级下册苏科版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物理八年级下册苏科版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物理八年级下册苏科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掌握静电的产生原理,以及学会利用和防止静电。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难点与重点方面,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和掌握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静电现象。

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课题。

我会拿一个塑料尺,用手摩擦后靠近气球,观察塑料尺和气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会发现,当塑料尺靠近气球时,气球会被吸引。

这时,我会提问:“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引出静电现象的讨论。

接着,我会向学生解释静电的产生原理。

我会用毛皮和丝绸摩擦一个气球,然后用塑料尺靠近摩擦过的气球,让学生观察到塑料尺和气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个实验,我会向学生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以及正负电荷的产生。

在学生理解了静电的产生原理后,我会进行第三个活动。

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用铅笔和气球进行实验。

学生需要用铅笔尖接触气球,观察气球是否会被吸引。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了解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在学生掌握了静电的利用方法后,我会进行第五个活动。

我会让学生思考如何防止静电的积累。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实验,了解到防静电的方法,如使用抗静电材料、增加湿度等。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时刻关注学生的操作和思考情况,以便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环节,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和记录静电现象,以加深对静电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知识,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和利用方法,以及学会防止静电的积累。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对物理学的兴趣。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静电现象教案 (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静电现象教案 (新版)苏科版

静电现象
理解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的特点。

、用金属网罩罩住验电羽,且让带电体与网罩接触,验电羽会教师:为什么用金属网
①复习:我们在初中学过导体,导体具有什么特
如图,计算机进行动画模拟,“”为正离子,“
板书:把金属导体放入电场中,导体内部的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重静电平衡状态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处于电场中的导体内部的电荷在电场力
理解。

羽用网罩罩起来,
内与球壳内壁相碰,再将导体球取出,则
上电荷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静电现象-教案

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2 静电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主要讲述静电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的产生:通过接触和分离两种不同的材料,产生静电。

2. 静电的吸附: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 静电的屏蔽:金属导体对静电的屏蔽作用。

4. 静电的消除:通过接地的方法消除静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吸附、屏蔽和消除等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的吸附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静电的消除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气球、塑料尺、纸屑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脱衣服时产生的静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静电的产生、吸附、屏蔽和消除等现象,结合实验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的产生接触:两种不同材料接触后,电子转移分离:接触后分离,产生静电2. 静电的吸附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3. 静电的屏蔽金属导体对静电的屏蔽作用4. 静电的消除通过接地的方法消除静电七、作业设计1. 描述静电的产生过程。

2. 解释为什么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 举例说明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静电的屏蔽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静电的产生、吸附、屏蔽和消除等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 静电现象》教案-教学文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 静电现象》教案-教学文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 静电现象》教案【学习过程】摩擦起电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纸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怎样判断物体带电两种电荷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3.将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一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上述现象表明: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例1.用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电物体能够轻小物体。

例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A.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B.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C.摩擦产生了等量的质子和中子D.摩擦产生了电子例3.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上经常吸附很多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A.灰尘的自然堆积B.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能力C.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空气中灰尘D.电视机工作时屏有静电而吸附灰尘例4.验电器的工作原理,验电器的作用是。

【当堂训练】1.同种电荷相互______(吸引/排斥);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吸引/排斥).2.带电体吸引____________,如塑料小球,通草球等.3.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A.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B.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C.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4.已知带电物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去靠近一个轻小物体,发生如图所示的情景,则该轻小物体的带电情况是()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C.不一定带电D.一定不带电5.知道了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就能解释物体的带电与不带电。

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B.物体内部原子个数与电子个数相等C.物体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静电现象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静电现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静电实验。

3. 能够分析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仪器、教学课件。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静电现象的实例,如塑料棒吸引纸片、头发吸引铁屑等,引起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静电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如摩擦、湿度、材料等。

3. 实验操作:a.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实验仪器。

b.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c.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4. 结果展示与分析:a. 每组学生报告实验结果。

b.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

5. 课后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静电现象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在理论知识的理解上,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静电现象的专题研究,如静电的应用、静电的防止等,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选择了多媒体展示静电现象的实例,通过生动的图像和现象,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静电现象的好奇心。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静电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静电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静电现象教案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知识,包括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静电现象的存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静电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掌握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方法,学会用绝缘体和导体进行静电实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方法。

2. 教学重点:掌握静电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金属棒等)。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

2. 讲解: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介绍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方法。

3. 实验: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掌握静电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现象。

2. 活动难点: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方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静电现象的基本知识。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调查生活中静电现象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体验静电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重点和难点,下面我将进行解析。

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摩擦起电的原理,以及如何进行静电实验。

7.2静电现象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2静电现象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静电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实验;(2)知道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4)知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5)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

(6)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1、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2、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摩擦起电活动: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碎纸屑,会看到什么现象?结论:碎纸屑被玻璃棒吸引经过摩擦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电”(电荷)这个物体叫做带电体。

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二、合作探究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观察: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相互靠近,它们所带电荷种类有什么特点,看到什么现象?答:两根有机玻璃棒,带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看到什么现象?两根橡胶棒,带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3.将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看到什么现象?有机玻璃棒和橡胶棒,带不同的电荷,相互吸引大量实验表明: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两种:一种是正电荷,一种是负电荷。

定义: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物体带电性质相互吸引:一个带正电荷,一个带负电荷原理: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一个带电荷,一个是不带电的轻小物体原理: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相互排斥:两物体都带正电荷,两物体都带负电荷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静电应用静电复印静电除尘静电植绒静电危害在印刷厂里,纸页之间的静电会使纸页粘合在一起,难以分开;放电视时荧屏表面的静电容易吸附灰尘和油污,形成一层尘埃的薄膜,使图像的清晰程度和亮度降低;静电火花点燃某些易燃物体而发生爆炸;在印刷厂里,纸页之间的静电会使纸页粘合在一起,难以分开;放电视时荧屏表面的静电容易吸附灰尘和油污,形成一层尘埃的薄膜,使图像的清晰程度和亮度降低;静电火花点燃某些易燃物体而发生爆炸;检验物体带电的其他方法验电器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三、巩固练习同学们做练习题四、课堂小结知识总结。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静电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静电现象

7.2 静电现象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分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知道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解说。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自主研究活动的过程。

(2)在研究活动中,能依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说。

【感情态度价值观】(1)经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领悟人类在揭穿微观世界神秘所获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类研究还要连续进行下去。

(2)发展学生研究身旁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摩擦起电。

【教课难点】摩擦起电的本质。

课前准备塑料尺、玻璃棒、丝绸、毛皮、橡胶棒、小纸屑等。

教课过程教师活动及方式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那么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不一样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

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

原子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可以再分吗?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活动: 7.4 摩擦起电将手边的塑料尺在自己的头发上多摩擦几下,后凑近小纸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经过摩擦后的绝缘题可以吸引轻小物体,人们就说它带了“电”,也许说带了电荷。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

活动: 7.5 两种电荷学生活动及方式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走进分子世界内容。

学生回答:可以吸引小纸屑经过摩擦使物体带电,那么是否是说全部的物体所带的电的性质是相同的呢?1、将两根用丝绸摩掠过的有机玻璃互相凑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2、将两根用毛皮摩掠过的橡胶棒互相凑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3、用丝绸摩掠过的有机玻璃凑近用毛皮摩掠过的橡胶棒,你会看到什么现象?经过上述现象,你感觉带电体所带的电荷是相同的吗?科学家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规定:丝绸摩掠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学习共同体7.2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学习共同体7.2静电现象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学习共同体7.2静电现象一、教学内容1. 静电的产生: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和条件,以及静电荷的产生。

2. 静电现象的表现:介绍静电感应、静电吸附、静电放电等现象。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介绍静电的利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以及静电的防止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静电的产生和表现,掌握摩擦起电的原理和条件。

2. 能够运用静电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了解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2.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的原理和条件,静电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玻璃棒、毛皮和橡胶棒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衣服上的静电、梳子梳头发时的静电等,引起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的产生,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和条件。

3. 实验演示:用丝绸和玻璃棒、毛皮和橡胶棒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静电的产生。

4. 知识讲解:讲解静电现象的表现,如静电感应、静电吸附、静电放电等。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静电现象,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让学生了解静电的利用。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静电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7. 知识拓展:介绍静电的防止方法,如使用抗静电材料、保持室内湿度等。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的产生:摩擦起电原理、条件。

2. 静电现象的表现:静电感应、静电吸附、静电放电。

3. 静电的利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4. 静电的防止:抗静电材料、保持室内湿度等。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答案: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束缚能力强的物质得电子而带负电,束缚能力弱的物质失电子而带正电。

2. 题目二:请举例说明静电的利用。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2静电现象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7.2静电现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传播和利用,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掌握静电的传播规律,了解静电的利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静电的传播规律,静电的利用。

难点:静电的产生机制,静电的传播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静电的传播规律,静电的利用。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静电现象,验证静电的传播规律。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静电现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静电的传播规律,静电的利用。

难点:静电的产生机制,静电的传播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静电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验操作和分析讨论方面还需要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实验操作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我选择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因为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静电现象。

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基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2节“静电现象”。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静电的产生、静电现象的观察与探究、静电的利用与防止。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静电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掌握摩擦起电的实质,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例了解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静电现象的成因和防止方法。

2.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的实质,以及静电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毛皮和橡胶棒、塑料尺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衣服粘附灰尘、梳子梳头发产生静电等)引入本节课主题。

2. 知识讲解:a. 利用多媒体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示意图,讲解正负电荷间的吸引和排斥。

b. 通过实验(毛皮和橡胶棒相互摩擦)观察摩擦起电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3. 课堂探究: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静电现象(如塑料尺相互摩擦后吸引纸片等)。

b.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共同讨论静电现象的成因。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讲解静电的利用,以及静电的防止方法(如接地、使用抗静电材料等)。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现象的成因:摩擦起电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正负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3. 静电的利用: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4. 静电的防止:接地、使用抗静电材料等七、作业设计1. 描述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并解释其成因。

2. 列举两个静电的利用实例,并解释其原理。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静电现象 省优获奖教案 (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静电现象 省优获奖教案 (新版)苏科版
教学设想
重点: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规律
难点: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
教法:
教学准备
玻璃管,橡皮膜,液体压强计,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引入:固体对接触面有压强,那么液体有压强吗?
例:杯子对桌面有压强,杯子里的水对杯底和杯壁是否有压强?
演示实验:
图10-9(a)玻璃管底部橡皮膜鼓起,
图10-9(b)手指会受到力的作用
同时说明玻璃棒带电,也就是摩擦能起电。
思考:摩擦如何能起电的?
“电子的得失”
有些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
有些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
这样使物体带电有两种可能
活动: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验电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两片铝箔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板书设计:
7.2静电现象
一.1.分子由原子构成,
(3)把金属盒固定在水中某一深度不变,改变橡皮膜的方向,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变、不变)
说明: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不等)
(4)把金属盒放在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处,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的高度差(相同、不同)
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无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越小)
得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思考:液体内部有压强吗?
例:学生举例:(1)人在水里,感觉胸闷
(2)图10-9(c)
(3)
液体内部压强的具体证明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认识压强计的结构
用手指轻压金属盒的橡皮膜,U形管两侧的液面发生什么变化?
如何来体现压强计是怎样显示压强大小的?

7.2静电现象 省优获奖教案新版苏科版

7.2静电现象 省优获奖教案新版苏科版

7.2《静电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知道原子的结构;知道摩擦起电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2.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三、教学资源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四、教学设计自主空间一、摩擦起电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如: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再如:用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靠近纸屑,纸屑会怎样?----纸屑被吸引了.纸屑为什么能被吸引呢?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即:经过摩擦的绝缘体能吸引轻的物体,用这种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小组探究活动7.5: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结论:自然界仅有两种电荷,一类是正电荷,另一类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活动: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三、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1.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认识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四、小结1.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2.电子的发现及原子的构成;3.摩擦起电的实质.五、作业www 第一题五、教学反思《9.3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的意义,知道并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教学难点: 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三、教学设计自主空间(一)引入新课(交流与讨论)通过第八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那么力除了使物体发生形变,还能对物体产生什么效果呢? 请同学举例说明(二)新课教学1.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物体运动状态的几种表现形式有:(1)速度的改变;(2)方向的改变.3.(师生活动)(1)把粉笔由空中静止地释放,则它受不受力?受的是不是平衡力?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2)把粉笔由静止弹向空中,离手后,它受不受力?受的是不是平衡力?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3)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一辆自行车,突然它的侧面受到了一个力的作用,则它还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吗?4.总结(1)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如果合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同,物体做;如果合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物体做,如果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将做 .(2)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是的;(3)力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不受力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力平衡力静止状态非平衡力运动状态是改变的5.完成“WWW”第1、2、3题.(三)发《巩固案》四、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静电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知道原子的结构;知道摩擦起电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2.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
三、教学资源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四、教学设计自主空间
一、摩擦起电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如: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怎样?
----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
再如:用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靠近纸屑,纸屑会怎样?
----纸屑被吸引了.纸屑为什么能被吸引呢?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即:经过摩擦的绝缘体能吸引轻的物体,用这种方式使物体带电
叫做摩擦起电.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小组探究活动7.5: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结论:自然界仅有两种电荷,一类是正电荷,另一类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活动: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
三、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1.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认识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3.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四、小结
1.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2.电子的发现及原子的构成;
3.摩擦起电的实质.
五、作业
www 第一题
五、教学反思
《9.3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的意义,知道并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
体运动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
教学难点: 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
三、教学设计自主空间
(一)引入新课
(交流与讨论)
通过第八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那么力除了使物体发生形变,还能对物体产生什么效果呢? 请同学举例说明
(二)新课教学
1.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物体运动状态的几种表现形式有:
(1)速度的改变;
(2)方向的改变.
3.(师生活动)
(1)把粉笔由空中静止地释放,则它受不受力?受的是不是平衡力?
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2)把粉笔由静止弹向空中,离手后,它受不受力?受的是不是平衡
力?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一辆自行车,突然它的侧面受到了一个
力的作用,则它还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吗?
4.总结
(1)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如果合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同,物体
做;如果合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物体做,
如果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将做 .
(2)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是的;
(3)力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
不受力匀速直
线运动
物体
受力平衡力静止状态
非平衡力运动状态是改变的
5.完成“WWW”第1、2、3题.
(三)发《巩固案》
四、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