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版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全解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新课标下思想品德教材的使用策略
新课标下思想品德教材的使用策略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来源的利用与开发,首先要建立融洽、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即用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课程资源,并将课程资源进行优化组合。
而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中的部分资源,并不是教学资源的全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把握课程标准,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取正在发生的事件、学生关注的事件及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来作为教学辅助材料;根据教学需要调整,整合教材内容,重新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新的探究课题,同时也要重视师生自己拥有的知识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形成的新知识的利用,从而不断完善和建构思想品德教材。
这一过程中如何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
无论是新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还是思想品德课内容的特点,都要求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对待教材。
教师用活教材,需要从以下方面去尝试实施策略:一、创造性地用“活”教材教师用“活”教材,才能让教材变得丰富有趣。
动态生成的课程必须以学定教,教师在深入领会教材精神、意图的基础上,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性、现实性。
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力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破其卷、取其神”,消化教材、优化结构,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实际出发,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
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人教版》第四单元“身边的诱惑”一课,考虑到“领奖台的诱惑”,对大部分与“领奖”无缘的同学来说是不实际的,于是我把这部分教材内容调换成“取得好成绩的诱惑”和“获得老师表扬的诱惑”,贴近学生、再造教材、不唯教材,才能使教材发挥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阅历、经验和本地实际,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重新建构或高屋建甄超越,使教材内容内化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制订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师与教材的一体化。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
第一部分总则
一、本课程标准旨在全面贯彻国家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方针,结合职
业高中新形势发展,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培养适应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新时代高中生人格。
二、本课程标准的宗旨是: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深
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注重当代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
文化形势及历史发展,培养主动完成工作进步的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实现合法权益的维权意志,以及独立判断、自主决策、坚定理想信念
等思想品德。
三、本课程标准认可学生基本思想观念,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同时重视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联合社會大眾在建设社会上的责任
和行动,通过帮助和关心他人,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
文化历史学等理论,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深入理解和认
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民主和法制理念,全民国家安全保障理念,改革开放思想,包容文化理念,及他国文化熏陶等思想观念。
二、当代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形势:通过考察和总结国内外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概况,使学生深入理解和认识时代发展趋势和背景,促进学生正确认识政府政策及其实施,强调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教育目标,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学生对时代发展的思考。
三、职业高中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习了解职业高中办学实践,建立学习学校历史发展的动态观念,引导学生建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学校社会细节,发展家庭浓厚的情感,学会合法权益的维权,更好地参与社会文体活动等重大事件,从而增强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责任感和开拓能力。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一、总体要求本课程标准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中小学课程方案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新时代特色和需求,依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精心设计而成。
本课程标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德育为核心,以法治育人为基础,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健康成长。
二、课程内容思想品德和法律课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思想道德素养1.国家荣誉、国事天下:认识国家荣誉,掌握国家基本情况,了解两个回归、一国两制的实践;2.生命安全、健康成长:研究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的权利和保护生命的重要性;3.人际交往、情感自控:认识情感自控的意义以及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研究解决人际矛盾的方法和技巧;4.诚实守信、遵规守纪:培养诚实守信、遵规守纪的意识和惯,了解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5.责任担当、公正正义:研究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法律与法治意识1.宪法、法制基础:了解基本宪法原则、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掌握法律的形式、性质和层级;2.法律规范、法治思维:认识法律规范的制定和适用,掌握法律思维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3.法治社会、法治中国:认识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掌握法律保障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了解法治中国建设的成果和经验。
三、课程目标和要求1.思想品德目标要求(1)了解国家荣誉,掌握国家基本情况,了解两个回归、一国两制的实践;(2)掌握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的权利和保护生命的重要性;(3)认识情感自控的意义以及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研究解决人际矛盾的方法和技巧;(4)培养诚实守信、遵规守纪的意识和惯,了解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5)研究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新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It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to continuously update and improve the Moral and Rule of Law curriculum in order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in today's society.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更新和改进对于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学生的需求至关重要。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s in technology and the ever-changing social landscape, students are faced with new challenges and ethical dilemmas that requir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relevant curriculum to navigate.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风景的不断变化,学生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伦理困境,需要一个更全面、更相关的课程来引导。
Incorporating real-world examples and case studies into the curriculum can provide students with practical insights into how ethical principles and legal concepts are applied in various contexts. 将真实世界的例子和案例研究融入到课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际见解,了解伦理原则和法律概念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
This can help students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ies of ethical decision-making.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更深入地理解伦理决策的复杂性。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分类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成长中的我二我与他人的关系三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教材编写建议三评价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第一部分前言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1、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2、人文性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3、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4、综合性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最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 克服“逆反”心理。 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积极与 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 效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 教师的感情。 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必要前提,掌握基 本的交往礼仪与技巧。 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养成团结合作、 乐于助人的品质。
★新课标的 “分类目标” 中的有关规定:
▲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中有:热
爱生命、自尊自信、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孝敬父母、 尊重他人、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尊重权利、追求公 正、具有责任感、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等
▲在 “能力” 目标中有: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
然、保护环境的能力、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 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 力、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 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 反思、增强寻找法律保护的能力等。 。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学法用法
目 标: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 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 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利。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 增加自我防范意识。
(二)我与他人的关系
1,交往与沟通 目标:
1,认识自我
目标:
——能够不断正确认识 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 识青春期心理。 ● ●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 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 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 质。
2,自尊自强
目 标:
——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次课程改革是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为标志的。
省作为全国首批实施新课改的省市之一,本人是新课改的参与者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认为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有了很大变化。
现将新旧《课标》从课程性质、指导思想、结构体系、课程框架、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七个方面作一比较,从中可以看出新课标的理念,从以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科体系的把握到今天更为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转变。
一.课程性质比较,旧《课标》在序言中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注:划线部分为新增要求)它与与“思想政治课”的提法明显有了区分。
二、指导思想比较旧《课标》的指导思想不够突出,新《课标》则明确提出了以下五个基本理念:(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综观五个基本理念不难发现,它对于我国政治学科课程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不仅涉及了课程改革的一般问题,如对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基本定位和普遍导向;而且涉及了政治课程改革的具体问题和学科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至关重要的环 节。
六、高中教材处理注意事项
1、树立“大教材观”,充分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2、依据教科书组织教学活动 3、依据实际需要对教科书内容进行调整 4、指导学生阅读和掌握教科书
5、建立促进发展和课程评价机制 关于转变评价观念的追求——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 生发展 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的途径。 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 方法。 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 探讨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
三、课程目标
1、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2、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义现代化建设常识 3、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 4、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 和态度 5、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 6、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关于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追求——
加强实践环节,拓展教学空间。
思考的过程。 不断充实、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 倡导师生之间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 之间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8岁孩子的研究
• 一个在美国上小学二年级孩子做的研究: • 课题:关于蓝鲸的研究 • 要求:选题;供阅参考书目;确定研究角度(至 少写三方面、两张纸);写一份研究报告(图文 并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指国家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课程标准包括:(1)坚持共产主义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认识自我,尊重他人;(3)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责任感;(4)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5)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学会社会规则;(6)引导学生探索人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7)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增强学生的精神追求。
二、道德和社会责任道德是指一种社会规范,它定义了在社会中行为的良知原则,是人们行为的准则;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或者个人有义务遵守法律,有义务尊重人权,有义务保护环境,有义务负责任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有义务支持社会正义,有义务支持社会发展。
三、人格和社会行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它是一个人的内在特质,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个性。
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社会能力和社会角色。
四、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公民道德是指每个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它是公民忠于自己的国家、尊重法律、尊重他人权利的行为准则。
社会责任是指每个公民要有责任感,应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公正,参与公共事务,支持社会公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
五、道德教育与社会变革道德教育是一种以培养道德观念和建立道德行为标准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增强个人的责任感和自律性,从而促进社会变革。
道德教育能够增强人们的责任感,让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变革。
它也可以激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发挥自身的作用,从而实现社会变革的目标。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完整版)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完整版)第一部分前言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订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上)思想品德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能力。
下面将从课程目标、核心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标准进行阐述。
一、课程目标1. 培养道德情操:通过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乐于助人、团结互助、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2. 培养思维能力:思想品德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二、核心内容1. 道德修养:思想品德课程通过讲授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具备合理、准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2. 人际交往:通过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学生能够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个性差异,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知识智慧:思想品德课程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知识智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社会责任:思想品德课程通过讲授社会伦理理论和社会责任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并能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社区服务活动。
三、教学方法1. 情感教育法:通过讲授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和案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行为动力。
2. 探究式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思考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规范化教育法:通过学习道德准则和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自律能力。
4. 实践教育法: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新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各种活动,在认识、体验和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课程的实践性,初中学生的生活得到逐步扩展和丰富,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综合素质教育是课程的重要目标思想品德课程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初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综合性的研究内容和实践活动,初中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贯彻科学发展观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研究和实践,初中学生能够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思想品德课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尊重学生研究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
通过课程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初中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品质。
对于初中生而言,生活范围不断扩大,需要处理的关系也越来越多。
因此,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的成长,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在课程的基本原则方面,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并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相统一。
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他们才能真正接受正确的价值引导。
因此,思想品德课程应该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新课标初中思想品德教案
新课标初中思想品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关爱他人的重要性,认识到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关爱他人的意义: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2. 关爱他人的方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乐于分享。
3. 关爱他人的实践: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关爱他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关爱他人的关注。
2. 新课导入:介绍关爱他人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 案例分析:分析关爱他人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关爱他人。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分享各自的体会和感悟。
5. 实践分享: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在生活中关爱他人的实践经历,让大家共同学习。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关爱他人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现在做起,关爱他人,温暖社会。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关爱他人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去关爱身边的人,将所学付诸实践。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案例等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实践教学法:鼓励学生课后去关爱身边的人,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在关爱他人方面的实践情况。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初中新课标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初中新课标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初中新课标》是教育部为初中生制定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法治意识和公民素养。
以下是关于该课程标准的详细介绍。
一、课程性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该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理念
1. 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
2.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意识。
3. 强化实践育人,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注重学科融合,将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法律常识等相关领域有机整合,形成教育合力。
三、课程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知识与技能
掌握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法律常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3.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4.行为与习惯
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成为合格的公民。
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
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序言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初中思想政治课以及大学思想品德课、政治理论课整体上相互衔接。
高中各年级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侧重点,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时事教育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是保证思想政治课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学校其它各项德育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与审查、教学的督导与评估、学习的考核与评价,都必须依照课程标准的规定进行。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年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经济常识)教学目标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讲述与公民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
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了解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概况;能够初步说明最常见的经济现象,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依据国家法律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逐步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志向。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2年新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
22年新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2022年新课程标准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素养,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以下是关于该课程标准的详细介绍:课程性质: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育人性的特点。
课程理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坚持教师价值引领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课程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反分裂国家、反邪教、禁毒、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网络安全、扫黑除恶、防范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专题教育内容,以及心理健康、劳动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容。
总之,2022年新课程标准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素养,强调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和育人性,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这对中国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人文、社会学习领域其他科目的教学相互支撑,与学校其他各项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与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相统一本课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采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注重尽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力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序言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初中思想政治课以及大学思想品德课、政治理论课整体上相互衔接。
各年级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侧重点,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时事教育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是保证思想政治课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学校其它各项德育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与审查、教学的督导与评估、学习的考核与评价,都必须依照课程标准的规定进行。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年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经济常识)教学目标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讲述与公民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
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了解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概况;能够初步说明最常见的经济现象,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依据国家法律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逐步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志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岀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岀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弓I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
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
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 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岀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
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二)能力•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养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岀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知识•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成长中的我(一)认识自我课程内容活动建议1.1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协调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1.2 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1.3讨论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游戏观念。
1.4分组交流当情绪冲动或低落时自己的表现,和老师一起讨论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我宽慰等方法,进行合理调节情绪。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3.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理解我国公民3.1结合本地实际,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讨论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3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
1.4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1.5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1.6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 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1.7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知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
1.5搜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讨论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1.7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二)自尊自强课程内容2.1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
2.2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常识。
2.3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2.4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5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岀正确选择。
2.6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2.7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三)心中有法活动建议2.1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2.2通过观看纪录片、图片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火灾、水灾等灾害,学习一些自护、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识。
2.4开展一次合法、安全的“行为后果体验”活动,从中感受“对自己行为负责”这一意识的重要性。
2.6列举一些中外人物特别是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事例,或围绕自己和同学的生活故事,就“人生的意义”开展一次主题讨论。
、我与他人和集体(一)交往与沟通把握原则与尺度。
(二)在集体中成长课程内容活动建议2.1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2.1开展多样化的班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体会温暖与力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 量。
以诚信为题展开一次课堂讨论。
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
2.2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讨论在与同学发生争执时,如何通过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2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岀法律所禁 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 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 裁。
3.3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 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 内容。
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 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3.4 了解违法和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 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 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3.2列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易沾染的不良行为 和严重不良行为表现,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 庭及社会的危害。
3.3搜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典型案例,讨论和说 明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意义。
3.4搜集身边的案例,讨论并说明扰乱公共秩序、妨害 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具有社会危害性 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1.1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1.1交流使用和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以及在公共场所大声仪与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与社会价 喧哗和轻声细语的不同感受,体会讲文明、懂礼貌在 值1.2 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 朋友和成人交往,体会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 意义。
1.3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1.4 了解教师的工作,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 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1.5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 诚友谊,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 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1.3举办收集“父母说得最多的十句话”的活动,尝试理 解父母“源于爱”的初衷,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1.4采访老师,内容包括该老师对其所教学科的认识、对班级的评价和期望、生活中的烦恼和欢乐等,根据采访 写岀报告。
1.5搜集灾难或其他事件中中学生勇救他人、互相救助的感人事迹,体会同学友谊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