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1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一章总论(xs)

合集下载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统计学一、国民经济的基本涵义(一)概念:国民经济:是由社会产品再生产各环节、各部门和各生产要素组成的总体系统(P7)⏹社会产品再生产各环节: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

——“横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经济活动的部门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和。

——“纵向”⏹国民经济各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金。

(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有两个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一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按比例,保持其协调发展。

协调部门比例,优化产业结构,会促进社会生产更好发展,使各部门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二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之间的平衡。

其中,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平衡是其中的关键性环节。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一)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以国民经济为研究范围,以国民经济现象数量方面为研究对象,从理论阐述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国民经济数量方面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

(P8)总体——国民经济整体总体单位——组成国民经济的每一个单位,叫经济活动单位,包括各个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居民户。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的任务:⏹从数量上表现和监督控制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和运行规律;⏹在对国民经济整体进行数量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的同时,也需要对国民经济的统计方法论的研究,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三、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研究其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有关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国民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统计方法论。

它可以为国民经济统计工作提供基本理论与方法论,又可以在不断总结国民经济统计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国民经济统计学。

(二)研究对象的特点:1、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国民经济统计工作的对象是不同的。

2、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不同于统计学原理的研究方法。

3、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经济统计方法论而不是微观的统计方法论。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与课后复习题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与课后复习题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统计的意义一、统计的涵义1、统计的三种涵义一是指统计活动,也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机关、单位,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二是指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三是指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2. 上述三种涵义的相互关系:是密切联系着的,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提供的,是统计活动的成果;统计学是从统计活动中提炼出来的关于正确进行统计活动,更好发挥统计作用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从而对统计活动起着指导作用。

由此可见,统计活动是基础,是源.没有统计活动,统计就无法提出;没有统计活动,缺少这个实践基础,统计科学也就不可能形成和发展.二、统计的特点:数量性(基本特点),没有数量就没有统计,统计反映的不是抽象的纯数量,而是具体的,密切联系事物质的量.总体性:是指统计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因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只有从整体上观察,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三、统计的作用第一: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第二: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第三: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第二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1.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统计学至今只有300多年的历史。

一般认为,统计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是以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二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计。

一、政治算术一社会经济统计1.政治算术学派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William Patty,1623-1687年)和约翰•格朗特(John Graunt,1620-1674年)。

国民经济统计学知识点

国民经济统计学知识点

第1章总论1.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是特定国民经济现象总体某种特征的数量概念。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所组成的多层次、多系统的指标群。

国民经济分类是对客观存在的国民经济结构的统计描述。

国民经济分类是统计分组法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运用。

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类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统计分组四个要素【分组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分组;分组对象,即所划分的是什么;分组标志,即按什么来进行划分;分组内容,把对象分成哪几组】记录方法是指对国民经济活动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记账方式”在“什么时候”来进行记录。

国民经济核算要求以复式记账原则为基础,按照权责发生制对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记录。

2.复式记账:每一笔交易必须被记录两次,一次是作为资源(或负债的变化),记录在账户的右端;另一次是作为使用(或资产的变化),记录在账户的左端;或者在账户的同一端记录两次,但两次的符号相反。

大部分交易涉及两个交易者,所以对同一个交易是由双方同时记账的,而每一方都要进行复式记账,所以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每一个交易实际上是被记录了四次,这就是所谓的“四式记账”,有助于保证账户的平衡一致。

国民经济核算记录时间原则(2):权责发生制:对经济活动中机构单位之间的交易按照其债权债务发生的时间,或生产活动中价值转移或新价值形成或取消的时间进行统计。

【目的:真实地反映本期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及资产负债变化】收付实现制:机构单位之间的交易按照实际收到或支付款项的时间进行统计。

估价原则(5):按市场价格估价;如果没有现成的市场价格,则要以相近的市场价格为参照进行估价;如果不存在可供参照的市场价格,则要模拟市场价格的形成过程对其估价;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用,则以未来收益的贴现值来记录;与外汇有关的流量和存量在统计时,应用本币计量其价值。

市场价格(3):基本价格:生产者生产单位货物或服务所得到的价格,其中不包括该货物或服务的销售或使用所应支付的产品税或应得到的产品补贴,也不包括生产者单独开发票的货物运输费用。

邱东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二版高教版第1章 总论

邱东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二版高教版第1章 总论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内 容与基本方法,掌握国民经济的基本分类以及 国民经济平衡关系的表述方式,对国民经济统 计学的学科地位和发展概况有全面的认识。
学习目的
我国的国民经济统计工作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重大 改革和建设,统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断提高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为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 界提供了大量统计信息和咨询服务,在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国民经济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一)国民经济资源统计
从内容上看,包括劳动力资源统计、自然资源统计和 资产负债核算
从统计方法论角度看,是对国民经济存量的统计。
(二)国民经济总量统计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是对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运行总成 果的,它可以使人们概要地掌握一国国民经济的基本 规模和水平。
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方法是国民经济总量统计的中心 内容。
国际收入与财富研究会
•成立于1947年9月 •简称IARIW •主要目标是深入研究国民 经济与社会核算
《收入与财富评论》
•1966年,IARIW创办 •按照贸易原则、商品原则、 国境原则进行统计 •刊载文章的研究领域分成 7大类,24小类
2007年9月18日—21日,IARIW首次在中国召开学术会议
——经济学大师熊彼特
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经济统计信息及其 方法论研究的需求
政府机 构
研究机 构和学

国民经济 统计信息
的需求
企业
媒体和 非营利
机构
普通居 民
1.2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内容
一、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方式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有关搜集、整理相关数 据,以描述和分析国民经济运行全过程的统计方法论 。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1章绪论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1章绪论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1章绪论第⼀章绪论学习⽬标1.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和作⽤;2.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与发展;3.掌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基本原理与⽅法;4.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分类。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个国家、⼀定时期社会再⽣产的全过程的宏观经济核算,起源于国民收⼊统计,最早可追溯到1665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对英国当时国民收⼊的估算。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20世纪中期,第⼆次世界⼤战结束后,世界上逐步形成两⼤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和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MPS)。

前者以英美为代表、由联合国制定颁布,适⽤于市场经济国家;后者以原苏联为中⼼,适⽤于计划经济国家。

20世纪90年代,随着原苏联的政治解体、东欧国家的政治体制变化,以及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转化,MPS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前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实施SNA。

本章主要阐述SNA的概念、SNA的形成与发展、 SNA的基本原理与⽅法和SNA的基本分类。

第-节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国民经济可以从结构和运⾏过程两⽅⾯进⾏理解:从结构上看,国民经济指社会物质⽣产和⾮物质⽣产各部门的总和,它由⼀个国家或地区的各⾏各业的有经济利益中⼼的各单位构成,基本构成细胞是各个企业、事业、⾏政单位以及居民住户。

各单位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如农业、⼯业、建筑业、商业、运输、邮电、财政、⾦融、⽂化。

教育、科研、卫⽣以及信息等部门。

从运⾏过程上来看,国民经济的运⾏经过两种运动: 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

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是指社会再⽣产的各个环节,即社会产品、包括货物(物质产品)和服务(劳务产品)依次从⽣产开始,经过分配、流通的循环过程,形成“社会总供给”;价值运动则伴随实物运动的价值形态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最终使⽤。

邱东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二版高教版第1章-总论

邱东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二版高教版第1章-总论
第四,国民经济统计要阐述现代国际经济比较的统计 方法论;
第五,国民经济统计还要论述国际竞争力比较的统计 问题。
(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从综合平衡角度对国民经济统计 的系统化,所以,国民经济统计必然要对国民经济核 算体系的基本结构加以说明。
论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问题、国民经济账户和 基本内容、国民经济矩阵及SAM,还有国民经济核算 的扩展等。
货物从原生产者手中到批发和零售环节,再从批发和 零售环节到最终购买者手中,是两种不同的交易,如 果将货物原生产者得到的基本价格和生产者价格与经 过批发和零售环节后货物的最终购买者所支付的购买 者价格相比较,则还相差批发和零售贸易费用。
一般说来,产出估价可选用基本价格及生产者价格, 而中间消耗应选用购买者价格。
(三)国民经济核算不同于工商会计
国民经济核算与工商会计有明显的差别:
1.为了更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分析和宏观政策制定,国 民经济核算必须以经济理论为记账基础,不能照搬工 商核算惯例。
2.工商会计中可能会受到一些非核算因素的影响。 3.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大于工商会计核算,包括了政
府、企业、住户等等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其中有很 大一部分超出了工商会计的核算范围。
购买者价格: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或服务所支付的价 格,其中包括购买者按其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取得交货 所支付的运输费用,不包括任何可扣除的增值税和类 似可扣除税。
购买者价格与生产者价格区别包括以下两部分:1. 购买者支付的任何不可扣除的增值税。2.生产者价 格中不包括的货物运输费用。
购买者价格与基本价格的区别除了上述两项外,还包 括除增值税外所应支付的产品税和应得到的产品补贴 。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二版)
第一章 总论

国民经济统计学(参考知识点整理)

国民经济统计学(参考知识点整理)

国民经济统计学(参考知识点整理)国民经济统计学东北财经一·学习指导本课程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1)国民经济统计总论: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国民经济基本分类、国民经济统计中的统计平衡表方法(2)国民经济资源统计:人力资源统计、自然资源统计、资产负债统计(3)国民经济总量统计:国民经济总量统计的一般问题、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理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实践、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扩展(4)国民经济过程统计:财政与税收统计、金融与货币统计、价格统计、通货膨胀统计、资金流量分析。

(5)国民经济动态统计:经济增长统计、经济周期统计、经济动向预测方法(6)国民经济结构统计:产业结构统计、市场结构统计、区域结构统计、投入产出分析(7)国际经济关系统计:国际贸易统计、国际投资统计、外债统计和汇率统计、国际收支统计、国际经济比较统计、国力比较统计。

(8)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点、国民经济核算史、国民经济账户、国民经济矩阵、社会核算矩阵(SAM)、附属核算。

二·第一章总论第一章第1节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研究范围以国民经济为研究范围国民经济运行: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二、研究对象1.与国民经济工作的对象不同。

“方法论”,不仅是“统计规律”2.不同于统计学原理的研究方法3.宏观经济统计方法论,非微观三、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第一章第2节国民经济统计学科性质和地位一、独立的社会科学二、与其他各统计学科的关系学科设置问题:1992、11月统计学(一级)—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1.与统原的关系统原:什么是相对数经统:出口换汇成本是什么怎么计算、怎么用2.与其他部门统计关系企业统计、农业、金融统计3.与综合平衡统计的关系4.与国民经济核算框架指导方法分析三、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章第3节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一、指标用来反映社会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的规模、水平、程度、结构、速度等的数值的概念二、指标体系:相互独立有相互联系统计指标群1.国民经济是多层次多系统现象组成的总体分三个层次明细(1)反映国民经济总体状况数量方面(2)每一种社会再生产系统活动状况(3)反映各统计内部活动状况的指标如预警人口人口出生率2.原则(1)马列、邓小平指导(2)体现全面性、系统性(联系和协调)和层次性(宏观)(3)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第一章第4节国民经济活动分类一、国民经济分类的意义和原则(一)意义统计分组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应用(二)原则马克思理论、从实际出发、系统性(标志选择)、国际对比原则、动态化原则(如IT)(三)不同目的的分类标志: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基本生产和基本结构的划分、三次产业的划分、机构部门的划分、重要经济类型的划分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一)分类标志和原则劳动的社会分工为基本划分标志具体:1.按劳动的产出性质和社会功能的同一性2.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同一性3.该经济活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即行业规模大小)(二)分类的基本单位应该是各种经济活动的成果*通用的方法:基层单位:位于一个地点、仅从事一种生产活动或其主要生产活动的增加值占绝大部分的一个企业或企业的一部分1一定场所2一种或一种以上次要活动3一个点如联合企业多个单独的基层单位(二)联合用ISIC1948 1958、68、89三次修订把所有市场通过与交换的收入的经济活动进行分类确定小类:按经济形式的性质中大:按基层活动的特性17个主要门类 60个大类173个中类 306小类例:D-22-2-1 制造业、出版物印刷品大类、印刷品和服务中类、印刷品小类(三)我国:1984 划分标志普查第一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于1996年组织实施。

第一章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第一章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二)统计指标分类
• 1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 ①客观指标------是对统计对象的实际度量 或计数,他具有具体性和客观性,这类指 标多属实体指标,如前面的例子产品产量 指标、职工人数指标等 ②主观指标-----是指不可能或难以用直接度 量或计数取值而只能凭人们的感觉、评价 确定其量的指标。如民意测验、对事物综 合评价等
• 4. 前后联系,融会贯通 在学习时,要把基本概念、基本统计原则 和方法、基本计算公式等前后联系起来学 习,只有明确了各概念之间的联系,才能 从总体上把握他们。
课程要求:
• 系统掌握经济统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各部分 内容要能融会贯通,明确概念,熟练 掌握计算和分析方法。 •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务实性较强,学习时应认 真完成各章所附习题。 • 课程内容考核目标:见书后P503~P567。 • 课程学习指导及命题考试要求:见书后 P568~P571
例:正常条件下新生婴儿的性别比为 107 : 100 1. 投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 的频率各为1/2;投掷一枚骰子出现1~ 6点的频率各为1/6 2. 农作物的产量与施肥量之间存在相关关 系
• 三、统计的作用 1. 从宏观上看,是国家宏观管理和调控的重 要工具。 2. 从微观上看,是企业管理和决策的依据。 3. 日常生活中,可以宣传教育群众。 4. 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 2、 概率论——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 概率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 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计。 • 概率论研究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 最初的研究是为赌徒们找出掷骰子取胜的 一套办法,合理地算出取胜的机会
第三节 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一 、与哲学的关系 •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 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 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 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关于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 点,质和量的辨证关系,实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 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识工具的作用,具有 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统计学 第一章 总论

统计学 第一章 总论

(三)现代统计学时期(从19世纪末到现 在,是现代统计学时期 )
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数理统计学由于同 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紧密结合及被广泛应 用于各个领域而获得迅速发展,各种新的统计 理论与方法、尤其是推断统计理论与方法得以 大量涌现。现代统计学时期是统计学发展最辉 煌的时期。
三、统计学的学科性质
截面数据
又称静态数据,是指在相同或近似相同的时点 上获得的数据,通常是在不同空间上获得的。
二、统计数据研究过程
统计设计
统计设计要在有关学科理论指导下,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目 的和任务,科学地确定统计研究的总体对象,明确所要搜集数 据的种类,确定相应的统计指标及其体系并给出统一的定义和 标准,确定统计数据搜集、整理、推断和分析的基本方法,规 定研究工作的进度安排和质量要求,拟定研究工作的资源配置 和组织实施方式等。 数据搜集就是按照统计设计的要求,有针对地获取所需的统计 数据的环节,也就是说,要通过统计观测或实验的方式、方法 去搜集各种各类计算统计指标所需的原始数据,以及其他已经 存在的各种相关数据。 数据整理就是对通过统计观测或实验所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 必要的系统化处理,使之条理化、综合化,成为能反映总体特 征的统计数据的环节,也称为统计整理环节。 数据分析是在数据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对数据进 行各种统计分析,得出某些有用的定量结论的环节,也称为统 计分析环节。
定序数据
是对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分类的结果,表 现为有顺序的类别,由定序尺度计量而成,各 类别之间有大小优劣之分。 表现事物数量特征的数据,具体又分为定距数 据与定比数据两种。
定量数据: 也称数量数据,用数值来表现。是指用数值来
一、统计数据类型 定距数据 是一种不仅能反映事物所属的的类别和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第一章总论1、统计: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活动:指专门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机关、单位、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据和分析资料,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2、社会经济统计的性质:是社会认识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3、社会经济统计认识社会的特点:数量性(基本特点)、总体性4、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活动过程5、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①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②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③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6、统计的作用①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②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和决策的依据;③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④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作用①在管理工作中:提供信息、实行监督、提供咨询、参与决策②在科学研究中:提供数字信息③在国际交流中:国际对比7、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现象特点:①研究范围的广泛性②着重从宏观角度出发8、统计总体: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9、标志: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按表现形式不同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之分。

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有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之分10、统计指标: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的表现。

具有定性认识和定量认识的双重作用。

六个要素:空间范围、时间限制、指标的名称、指标数值、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简答)统计指标的设置要求(1)指标公司反映的总体特征,概念要有理论依据(2)指标要有明确的计算口径范围(3)要有科学的计算方法*统计指标的分类(1)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2)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反映总体强度、密度、效果、工作质量等)(3)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4)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分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11、统计指标体系: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相互联系的一套指标。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导言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国家整体经济运行、发展和调控的科学。

它旨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经济数据,以揭示经济的规律和特征,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支持。

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理解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本文将介绍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指标以及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应用。

定义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国家经济总体状况和运行规律的学科。

它以国民经济的主要经济活动领域为核心,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经济数据,揭示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为制定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参考和决策依据。

发展历程国民经济统计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英国。

当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了“国民收入”这个概念,并开始研究国民收入的构成和分配。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各国对国民经济的统计需求越来越强烈,国民经济统计学得以迅速发展。

20世纪初,随着国家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活动领域的增加,国民经济统计学开始出现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1913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首次提出了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的概念,将国民收入的测算从个体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上。

随后,随着统计学理论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统计学在各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比如,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开始制定统一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和方法,以便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情况。

主要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国民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统计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经济活动的总和。

GNP的计算包括居民的消费支出、企业的投资支出、政府的支出和对外贸易等因素。

GNP的变化可以反映国家经济的增长率和发展水平。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GNP数据,可以了解各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国民经济统计学1章共67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1章共67页
范•克利夫 (荷兰)1941年在《经济学家》杂志发表的《国民核算, 荷兰年度调查的经验》和《论国民核算的意义和组织》中首次提出了 国民核算(National Accounting)的概念。
07.10.2019
18
联合国对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贡献:
1.联合国1947年公布核算体系(旧SNA) 2、聘请多芬古茨、汉森、贾西、穆克赫吉和斯通(1984
产出:物质性产品 (实物产品、物质 性服务)、非物质 性服务。
生产过程
07.10.2019
5
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要做到:
其一:国民经济各部门 必须按比例、保持协 调地发展。
其二:保持社会再生产 各环节——生产、分
配、流通和使用之间 的平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只有保持各部
门的按比例发展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
(二)对象(一国经济总体)
(三)特征(宏观性、全面性、市场性、系统性)
(四)方法([系列统计指标]核算体系的框架、货币、
会计复式记账)
(五)目的
1、提供主要经济流量指标; 2、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理论支持; 3、为制定宏观或微观经济政策提供基础和依据; 4、用于国际比较。
07.10.2019
10
重要性
07.10.2019
19
世界上存在的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国民经济帐户体系 • 物质生产平衡表体系
07.10.2019
17
国民经济核算发展的简史:
巴克斯特(R·D ·Baxter 1827—1875)英国 《国民收入》
斯坦普(J ·C ·Stamp 1880—1941)英国 《各主要国家的财富和收 入》
克拉克(C ·G ·Clark 1905— )英国 在1931年出版《1924—1931 年的国民收入》。

统计学基础:第1章 总论

统计学基础:第1章  总论

统计的误用与滥用
曾有一个某名的论断
有三类谎言:谎言、糟透的谎言和统计
统计常被误用和滥用,如错误的统计定义、错 误的图表展示、不合理的样本、数据遗漏或逻 辑错误等。有些是常识性的、有些是技术性的。 有些则是故意的——作为从数据中寻找事实的 统计,却被有些人变成了歪曲事实的工具。
此外,统计也常被作为两个极端来对待。
例如
产品等级就是对产品质量好坏的测度,将产品分为一 等品、二等品、三等品、次品。
考试成绩可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定量数据(Scale) 计量结果通常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不但可以反映类型和顺序的不同,而且可以反 映量方面的差异。 一般可以运用数学的运算方法处理。占据重要 地位。
(二)按时间状态的分类
变量可以分为“分类变量”、“顺序变量”和“数值 型变量”三种。由于大多数统计方法所处理的数据都 是数值型数据,因此统计上所指的变量通常是指数值 型变量。* 在统计中,数量标志与统计指标都可以称为变量(指 数值型变量)。品质标志只有在量化时(如令男为1, 女为2)才称为变量(指数值型变量) 。*
按变量值的连续性分为:
总体各单位的变异表现出个别现象的特殊性和 偶然性,而对现象总体的数量研究,则是通过 大量观察,从各单位的变异中归纳概括出它们 共同特征,显示出现象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如平均)
三、统计数据的类型
统计数据是客观现象计量的结果(总体单位标 志或统计指标的具体数量表现)。 (一)按数据的计量尺度分类 根据对研究对象计量的不同精确程度,人们将 计量尺度由低到高、由粗略到精确分为定性数 据和定量数据。
相结合。
2、总体性
—从个别入手,获得对现象总体的规律性认识
统计的数量研究是对现象总体中各单位普遍存 在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 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

统计学 第一章 总论

统计学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总论
本章主要讲述统计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 念,从而使学生对统计学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 重点:了解统计的科学涵义及发展简史,明确统计学的 学科性质及基本研究方法,牢固掌握统计学的基
本概念。
• 难点: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共分为三节:
第一节 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统计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统计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一章总论
• 笫一节 统计的产生与发展(含义\产生发展) • 一、统计的含义 • 含义包括:统计工作(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是统计工作(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的统一 体。 • 统计工作是指对社会现象、经济现象、自然现象的数据 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的过程。 •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和其他 与之相联系的资料的总称。 • 统计学是阐明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与 方法的科学。统计学是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 概括。 • 统计三个方面的含义之间存在下列关系:统计资料是统 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是对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 括,反过来又指导统计工作,使统计资料准确可靠。
第一章总论
• 封----我国的统计已略具规模 • 《商君书》-----强国知十三数,即“境内仓、 口(府)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 数,宦士之数,以言谈取食者之数,利民 之数,马、牛、刍、藁之数” • 封-----各个朝代都进行过人口、土地、财产 等方面的统计调查-----并建立了一定的统计 调查制度。
第一章总论
• • • • 古希腊公元前600年-------人口普查 古罗马公元前----建立了出生、死亡登记制度。 近代统计的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同步的 17世纪至18世纪-----随----资本主义的成长--人口、 工业、农业的统计登记逐渐形成制度 • “商业、工业、农业、海关、外贸、物价等方面 的统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串讲中各章重要公式及必备要点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串讲中各章重要公式及必备要点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各章节考试要点总结(整整一天的时间,把老师串讲的重点全部画出来了。

)第一章 统计的意义统计的涵义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

统计的特点:具有数量性、总体性。

国民经济的概念: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活动,包含生产统计、流动统计、分配统计、使用统计、劳动力资源统计、国民财务统计和国民经济总和分析统计等。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标志与变量: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标志按其表现形式不同,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之分。

统计指标:统计指标既明确了总体特征的概念,即性质,有反应了它的数量。

指标的分类:按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流量与存量: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渠道:直接的获取原始数据和间接的统计数据。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含义: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的种类: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

统计报表,自上而下的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一种非全面调查。

典型调查,有意识的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数据资料的收集方法:询问法、报告法、实验法。

统计分组的方法: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正确的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潜质主要是指品质分组,后者主要是指数量标志分组。

依据分组标志反映的事物特征不同,可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

编制次数与分布数列: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这种数列称为次数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

(1.1.2)--第1章国民经济统计学总论

(1.1.2)--第1章国民经济统计学总论

第1章 总论习题:1.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外生发展包括哪些方面?2. 国民经济核算与工商会计有哪些区别?3.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估计原则有哪些?4. 市场价格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它们有何区别?5. 交易分为哪些类别?答案:1.从外生角度所进行的国民经济统计学发展,其主要内容至少应该包括:(1)为经济问题的科学实证而评判现有统计方法,对其缺陷的质疑、发现和改进;(2)对某统计方法采用所需条件的分析,如对数据的要求、对方法所含假设前提的分析、或假设条件放宽后对数据分析结论的影响;(3)科学分析所得数据以期得出正确结论的研究;(4)信息社会中统计数据的选择使用,数据的再开发;(5)对统计方法应用场合和范围的研究;(6)不同统计方法应用于同一事物分析时的比较研究;(7)不同学科间数量方法交叉应用可能性的探讨。

2.尽管国民经济核算采用复式记账方法,工商会计也给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数据,但不能把国民经济核算看成是微观工商会计的简单加总,二者差别是明显的:(1)为了更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分析和宏观政策制定,国民经济核算必须以经济理论为记账基础,不能照搬工商核算惯例。

比如,工商会计在记账时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来记录,这虽然简捷,但反映不出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

而国民经济核算的处理就更为严谨,根据机会成本理论要核算其重置成本。

出于这种考虑,国民经济核算中没有采用工商会计中的“折旧”的概念,而用“固定资本消耗”来反映机会成本概念下的“折旧”。

相应地,为了避免混淆,用“营业盈余”取代工商会计中的“利润”的概念。

显然,这种处理方法更有助于宏观经济分析。

(2)工商会计中可能会受到一些非核算因素的影响,如避税行为、为鼓励技术进步所进行的加速折旧等,而国民经济核算则要排除这些影响。

如上所述改用“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替代“折旧”和“利润”,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3)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大于工商会计核算,包括了政府、企业、住户等等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超出了工商会计的核算范围,比如大多数住户部门不会有相应的会计账户,其相关的信息只能通过住户抽样调查的方法得到。

国民经济统计学1章

国民经济统计学1章
•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 投入产出核算。 • 资金流量核算。 • 资产负债核算。 • 国际收支核算。
2019/7/9
26
中国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中国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适应国家高度集中计划管 理的需要,在前苏联、东欧国家的MPS的基础上建立起 来的。
1951年,有关部门建立了农产品平衡表、工业生产资料 和消费品平衡表,后来,又扩大了这些平衡表的种类。
2
国民经济的基本内涵
国 横向关系: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

总和。


活 动 纵向关系:社会产品再生产——生产、分配、
流通和使用的总过程。
纵横交叉,构成国民经济网络般的经济联系。
2019/7/9
3
工业、农业、建筑业、 商业和交通运输业
物质生产 部门
非物质生 产部门
文化教育、卫生医疗、 生活旅游、城乡公用 事业、国防安全服务等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等人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由 斯通担任主席。经一年多的研究,于1953年制定《国民 经济帐户体系及辅助表》(简称53年SNA)。 2.1957—1969年, 采用SNA的国家由70个发展到120个 3.1968年联合国公布新SNA《国民经济帐户体系》(A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1970年在世界推行, 到1990年有170多个国家采用。 4.1993年,经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讨论通过,一部最新 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1993年SNA”正式诞生。
收入的国家大为增加,二是受到国际组织的重视。
第四时期:1953——1968年 对原有的旧SNA加以补充和拓展,建 立五大核算和七大帐户的国民经济帐户体系。
第五时期:1968——1993年 对1968年SNA进行修改和更新。建立 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系统化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大核算的内在联系:
流量(ABCE)~存量(D) 国内(ABCD)~对外(E) 总量(ADE)~部门结构和关系(BCD)
4、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P14-16
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以前──采用MPS
1984年起,改革旧核算体系 1992年形成新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参照SNA)
1995年核算体制全面转轨
国民经济统计学
课程教材
杨灿主编:《国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原理)》 (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2015
参 考 文 献 [1]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民账户体系(SNA2008)》,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2017 [3]向蓉美、黎春主编: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二版)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4 [4]蒋萍,许宪春:《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中国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5]邱东主编:《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付红妍主编:《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二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 社,2013 《统计研究》等学术刊物上的相关论文
课程内容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国民经济总量统计 第三章、投入产出统计 第四章、资金流量统计 第五章、国际收支统计 第六章、资产负债统计 第七章、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
国民经济统计学
第1章 总 论
基本要求
了解国民经济统计的发展; 理解国民经济统计的内容体系; 掌握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 主要分类、基本原则和方法体系。
2、两大国民核算体系及其主要差异P9-11
物 质 产 品 平 衡 表 体 系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 简称 MPS ,因其发源于前苏联和东欧经互 会等计划经济国家,故又称“东方体系”。 附注:MPS的演变过程
1920 年,出现“物资产品平衡表”和“财政收支平衡表”
通过宏观管理振兴美国经济。
1936 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问世,他断然否定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理 论基础,主张政府积极干预国家经济生活,通 过财政与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刺激需求,从而 减轻失业,恢复经济。
(1)SNA的产生和发展(续)
1947年,旧国联发布由理查德·斯通主持撰写的研究报告
与初次分配不同,再分配可以发生在生产领域内部,也可以发生在生产
领域与非生产领域之间,但是,即使发生在生产领域内部,它也不 是对生产过程所投入的有关生产要素直接进行的分配。
生产范围对国民核算的制约关系(续)
生产范围对核算结构的制约关系 *生产范围还决定着产品的中间使用与最终使用的划分界限
中间使用(中间产品):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又在社会生产过程中 被进一步加工或被一次性地消耗掉,如各种原材料、燃料动力、 办公耗用品和其他低值易耗品等。
(2)SNA的核算内容
SNA 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帐户体系,结合具体分析领域, 可以归纳简化为“国民经济五大核算”:
A.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考察关键总量(如产出、消耗、消 费、投资等)
B. 投入产出核算:考察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相互提供、 消耗产品)
C. 资金流量核算:考察部门间经济收支关系(分配、转移、 金融) D. 资产负债核算:考察资产负债存量(总量和结构) E. 国际收支核算:考察对外经济往来和对外资产负债
问题2:资金余缺怎样调节?
产 品 供 给
流 通
生 产
价 值
使 分 配
储蓄

消 费 资本形成
金 融
图1-2:封闭经济系统的循环流程
扩展二:开放经济系统
问题3:国际收支状况如何?
进 口 出口

产 品

国内供给

国 内 生 产
价 值 消 费
本 国 使 用


配 要素和经常转移支付

要素和经常转移收入 储蓄
*取总额与取净额(轧差)
1、国民经济核算的系统原则
(1) 整体性: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国民核算体系应该全面反映 经济循环的主要数量方面;在制定具体核算方法时,也应充分运 用“宏观思维”,从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保证核算体系的科学 性和内部一致性。 (2) 层次性:国民经济是一个多部门、多环节、多层次的有序整体。 国民核算必须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为此,需要充分运用各 种部门分类、交易分类和统计指标方法,形成不同层次的核算子 系统,在此基础上,构造出完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3) 关联性:国民经济是一个内部联系错综复杂的整体。国民核算必 须充分考虑这些联系,通过具体的核算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各 环节、各要素、各方面的数量关系;同时,还要适当反映出国民 经济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与社会人口、科技教育以及资源生态等外 部环境系统的交叉关系和相互影响。

资本形成
资本转入和对外负债


资本转出和对外投资
图1-3:开放经济系统的循环过程
扩展三:引入经济存量
问题4:经济存量与经济流量关系如何?
图1-4:国民经济统计的分析框架
3、国民经济统计的涵义
国民经济统计从宏观角度考察与国民经济运行有
关的统计理论和方法,旨在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决 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分析框架。
1957年,制订完整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1971年,由联合国颁布《MPS》,与SNA并行
1984年,修订、颁布“新MPS”
1990年后,苏联解体,经互会解散,MPS消亡
SNA的发展过程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简称 SNA,它是依据欧美发达国家的核算理论和实践制定出 来的方法体系,故又称“西方体系”;但实际上除了 欧美发达国家以外,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也都参照SNA制定本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出现,使得各国政府加强对 经济生活的干预,促使国民收入统计发展。 1944 年,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着手研究核算体系标准 化问题 1953 年,联合国统计司组织以(英)斯通为首的专家组制 定出版了《国民账户体系及其辅助表》,即SNA 随后,应经济发展、宏观管理需要及核算内容和方法体系 创新,SNA经历了历次修改,如1968文本、1993文本、 2008文本。
2、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和分析框架
国民经济的两种运动 实物运动:产品生产市场流通社会总供给 价值运动:价值形成收入分配社会总需求 两者既分离、又统一: 问题1:社会总供需是否平衡?
实物运动 生 产 价值运动
பைடு நூலகம்流 通
供 给 使 用
分 配
需 求
图1-1: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环节
国民经济的循环框架
扩展一:引入金融过程和储蓄-投资分析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P16-27
1、国民经济核算的系统原则 2、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两层涵义) 3、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原则 (1)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的界定 (2)国民经济总体与国外的界定 (3)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原则 4、国民经济核算的计量原则
(1)记录时间原则──权责发生制
(2)计价原则──现行市场价格 (3)数据汇总原则:*加总与合并;
《国民收入估算与社会账户编制》。
1950年和1952年,OECD先后发布了《一个简化的国民经济
账户体系》和《标准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两份报告,提出 了以账户形式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构想。
1953年,联合国正式颁布了由斯通主持完成的《国民经济
账户体系和辅助表》(旧SNA),该报告提出一套包括6个账 户和12个辅助表的体系,用来描述国民经济的生产、消费、 积累和对外经济等流量,这标志着 SNA 基本核算框架的初 步形成。
2、两大国民核算体系及其主要差异
两大国民核算体系的主要差异:
生产范围 SNA: 综合性生产 核算内容 比较系统全面 核算方法 帐户(复式)
MPS: 限制性生产
比较简单片面
平衡表(单式)
3、联合国的国民账户体系(SNA)P11-14
(1)SNA的产生和发展
192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 1932 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力图
生产范围对国民核算的制约关系(续) 生产范围对核算结构的制约关系 *生产范围决定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原始收入与派生收入的划分界限 初次分配:产出价值在其生产领域内部按所投入的有关生产要素进行的
直接分配(如生产企业发放工薪、上缴生产税、提取折旧和分配利
润等),初次分配形成有关单位或部门的“原始收入”。 再分配: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继续发生的收入流程,如政府对工薪等收入 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企业利润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对居民发放的 困难补助和救济金,企业或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缴款、政府的社 会保险付款,以及常住居民与非常住居民之间的侨汇等;再分配形 成有关单位或部门的“派生收入”。
国民经济统计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统计核算,
旨在从宏观的层面考察国民经济运动纵横两个方 面的数量规模、构成和内在联系,并为正确研究 这些问题提供基本的核算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 框架。
二、国民经济统计的发展及内容体系
1、国民经济统计的发展P6-9
在国外,“国民经济核算”就是现代的国民经济统计
(包括国民经济的生产、收入和支出,以及资产负债等 方面的统计核算) 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曾经存在过两种极为 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模式。 世界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分别采用过这两种核算模式。 它们既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某些共通之处,同时又各 自具有极为不同的结构特征。

2008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在第四十次会议上通过 SNA2008文本作为国民 经济核算的国际统计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