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1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一章总论(x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收入估算与社会账户编制》。
1950年和1952年,OECD先后发布了《一个简化的国民经济
账户体系》和《标准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两份报告,提出 了以账户形式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构想。
1953年,联合国正式颁布了由斯通主持完成的《国民经济
账户体系和辅助表》(旧SNA),该报告提出一套包括6个账 户和12个辅助表的体系,用来描述国民经济的生产、消费、 积累和对外经济等流量,这标志着 SNA 基本核算框架的初 步形成。
问题2:资金余缺怎样调节?
产 品 供 给
流 通
生 产
价 值
使 分 配
储蓄

消 费 资本形成
金 融
图1-2:封闭经济系统的循环流程
扩展二:开放经济系统
问题3:国际收支状况如何?
进 口 出口

产 品

国内供给

国 内 生 产
价 值 消 费
本 国 使 用


配 要素和经常转移支付

要素和经常转移收入 储蓄
2、国民经济核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平衡原则
生产范围对国民核算的制约关系:P19-20 *生产范围对经济总量的制约关系 生产范围→产出→收入 →消费、投资…… 生产总量=收入总量=使用总量 (三方等价原则) *生产范围对核算结构的制约关系
生产范围决定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原始收入与派生收入的划
分界限 生产范围还决定着产品的中间使用与最终使用的划分界限
第1章 总 论
第一节 国民经济统计的发展与内容体系 一、国民经济循环及其分析框架 二、国民经济统计的发展及内容体系
一、国民经济循环及其分析框架
1、国民经济的基本概念
“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概念,它包括两种涵义:
横向:从事经济活动的各部门
──货物与服务部门、三大产业、居民等
纵向:各部门参与的各种经济活动 ──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流通、分配、使用 纵横交错、有机结合 国民经济→经济活动各部门、各环节及其 内在联系的总和
国民经济统计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统计核算,
旨在从宏观的层面考察国民经济运动纵横两个方 面的数量规模、构成和内在联系,并为正确研究 这些问题提供基本的核算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 框架。
二、国民经济统计的发展及内容体系
1、国民经济统计的发展P6-9
在国外,“国民经济核算”就是现代的国民经济统计
(包括国民经济的生产、收入和支出,以及资产负债等 方面的统计核算) 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曾经存在过两种极为 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模式。 世界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分别采用过这两种核算模式。 它们既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某些共通之处,同时又各 自具有极为不同的结构特征。
课程内容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国民经济总量统计 第三章、投入产出统计 第四章、资金流量统计 第五章、国际收支统计 第六章、资产负债统计 第七章、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
国民经济统计学
第1章 总 论
基本要求
了解国民经济统计的发展; 理解国民经济统计的内容体系; 掌握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 主要分类、基本原则和方法体系。
生产范围对国民核算的制约关系(续) 生产范围对核算结构的制约关系 *生产范围决定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原始收入与派生收入的划分界限 初次分配:产出价值在其生产领域内部按所投入的有关生产要素进行的
直接分配(如生产企业发放工薪、上缴生产税、提取折旧和分配利
润等),初次分配形成有关单位或部门的“原始收入”。 再分配: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继续发生的收入流程,如政府对工薪等收入 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企业利润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对居民发放的 困难补助和救济金,企业或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缴款、政府的社 会保险付款,以及常住居民与非常住居民之间的侨汇等;再分配形 成有关单位或部门的“派生收入”。
1957年,制订完整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1971年,由联合国颁布《MPS》,与SNA并行
1984年,修订、颁布“新MPS”
1990年后,苏联解体,经互会解散,MPS消亡
SNA的发展过程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简称 SNA,它是依据欧美发达国家的核算理论和实践制定出 来的方法体系,故又称“西方体系”;但实际上除了 欧美发达国家以外,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也都参照SNA制定本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出现,使得各国政府加强对 经济生活的干预,促使国民收入统计发展。 1944 年,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着手研究核算体系标准 化问题 1953 年,联合国统计司组织以(英)斯通为首的专家组制 定出版了《国民账户体系及其辅助表》,即SNA 随后,应经济发展、宏观管理需要及核算内容和方法体系 创新,SNA经历了历次修改,如1968文本、1993文本、 2008文本。
与初次分配不同,再分配可以发生在生产领域内部,也可以发生在生产
领域与非生产领域之间,但是,即使发生在生产领域内部,它也不 是对生产过程所投入的有关生产要素直接进行的分配。
生产范围对国民核算的制约关系(续)
生产范围对核算结构的制约关系 *生产范围还决定着产品的中间使用与最终使用的划分界限
中间使用(中间产品):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又在社会生产过程中 被进一步加工或被一次性地消耗掉,如各种原材料、燃料动力、 办公耗用品和其他低值易耗品等。
2002年修订《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 基本框架:
两大部分,三个分支,二元结构(见P15图1-6)
近几年进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修订,目的满足经济发 展和宏观管理的需要,同时与2008SNA衔接
查阅最新文本《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
第二节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理论
一、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二、 国民经济分类的基本方法 三、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方法
2、两大国民核算体系及其主要差异
两大国民核算体系的主要差异:
生产范围 SNA: 综合性生产 核算内容 比较系统全面 核算方法 帐户(复式)
MPS: 限制性生产
比较简单片面
平衡表(单式)
3、联合国的国民账户体系(SNA)P11-14
(1)SNA的产生和发展
192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 1932 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力图

资本形成
资本转入和对外负债


资本转出和对外投资
图1-3:开放经济系统的循环过程
扩展三:引入经济存量
问题4:经济存量与经济流量关系如何?
图1-4:国民经济统计的分析框架
3、国民经济统计的涵义
国民经济统计从宏观角度考察与国民经济运行有
关的统计理论和方法,旨在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决 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分析框架。
通过宏观管理振兴美国经济。
1936 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问世,他断然否定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理 论基础,主张政府积极干预国家经济生活,通 过财政与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刺激需求,从而 减轻失业,恢复经济。
(1)SNA的产生和发展(续)
1947年,旧国联发布由理查德·斯通主持撰写的研究报告
五大核算的内在联系:
流量(ABCE)~存量(D) 国内(ABCD)~对外(E) 总量(ADE)~部门结构和关系(BCD)
4、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P14-16
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以前──采用MPS
1984年起,改革旧核算体系 1992年形成新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参照SNA)
1995年核算体制全面转轨
2、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和分析框架
国民经济的两种运动 实物运动:产品生产市场流通社会总供给 价值运动:价值形成收入分配社会总需求 两者既分离、又统一: 问题1:社会总供需是否平衡?
实物运动 生 产 价值运动
流 通
供 给 使 用
分 配
需 求
图1-1: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环节
国民经济的循环框架
扩展一:引入金融过程和储蓄-投资分析
(1)SNA的产生和发展(续)

1968年《SNA》,简称新SNA,完善了概念的定义、部门分类以及账户体
系的逻辑结构与表达方式,引入了新的核算内容,基本形成了一套内 容完备、方法科学的核算体系。联合国向世界各国推荐,先后有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这个核算体系。

1993年《SNA》,内容丰富,结构复杂,方法规范,同时,还扩展到了 人力资源统计以及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等新领域。该标准体系推行,对 各国的国民核算方法和实践以及宏观经济理论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该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统计学
课程教材
杨灿主编:《国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原理)》 (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2015
参 考 文 献 [1]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民账户体系(SNA2008)》,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2017 [3]向蓉美、黎春主编: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二版)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4 [4]蒋萍,许宪春:《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中国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5]邱东主编:《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付红妍主编:《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二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 社,2013 《统计研究》等学术刊物上的相关论文
(2)SNA的核算内容
SNA 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帐户体系,结合具体分析领域, 可以归纳简化为“国民经济五大核算”:
A.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考察关键总量(如产出、消耗、消 费、投资等)
B. 投入产出核算:考察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相互提供、 消耗产品)
C. 资金流量核算:考察部门间经济收支关系(分配、转移、 金融) D. 资产负债核算:考察资产负债存量(总量和结构) E. 国际收支核算:考察对外经济往来和对外资产负债

2008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在第四十次会议上通过 SNA2008文本作为国民 经济核算的国际统计标准

2008年SNA的新修订成果在资产、金融部门、全球化及其相关问题、广
义政府和公共部门、非正规部门等方面澄清了核算处理方法。为各国 决策、经济分析研究提供一套具备综合、一致、灵活等特征的宏观核
算统计框架体系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P16-27
1、国民经济核算的系统原则 2、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两层涵义) 3、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原则 (1)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的界定 (2)国民经济总体与国外的界定 (3)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原则 4、国民经济核算的计量原则
(1)记录时间原则──权责发生制
(2)计价原则──现行市场价格 (3)数据汇总原则:*加总与合并;
*取总额与取净额(轧差)
1、国民经济核算的系统原则
(1) 整体性: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国民核算体系应该全面反映 经济循环的主要数量方面;在制定具体核算方法时,也应充分运 用“宏观思维”,从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保证核算体系的科学 性和内部一致性。 (2) 层次性:国民经济是一个多部门、多环节、多层次的有序整体。 国民核算必须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为此,需要充分运用各 种部门分类、交易分类和统计指标方法,形成不同层次的核算子 系统,在此基础上,构造出完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3) 关联性:国民经济是一个内部联系错综复杂的整体。国民核算必 须充分考虑这些联系,通过具体的核算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各 环节、各要素、各方面的数量关系;同时,还要适当反映出国民 经济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与社会人口、科技教育以及资源生态等外 部环境系统的交叉关系和相互影响。
最终使用(最终产品):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在核算期内不再被继 续加工,它们或者是完全脱离生产领域作为消费品来使用,或 者是留在社会生产领域内部继续周转,但不是作为劳动对象被 一次性地消耗掉,而是作为劳动手段 (固定资产)在长期的生产 过程中持续地发挥作用、作为补充的存货满足后续时期生产上 的有关需求、作为贵重物品(珍贵物品)满足保值增值或鉴赏 的需要,或者是被出口到国外 ( 无论具体用途如何,都脱离了 本国的生产系统) 。
2、两大国民核算体系及其主要差异P9-11
物 质 产 品 平 衡 表 体 系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 简称 MPS ,因其发源于前苏联和东欧经互 会等计划经济国家,故又称“东方体系”。 附注:MPS的演变过程
1920 年,出现“物资产品平衡表”和“财政收支平衡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