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最新)必修上册(21张ppt)
合集下载
《乡土中国》统编版语文高一年级教学ppt
②在此格局中,并没有一个像团体格局中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仁” 的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是一切私人关系道德要素的共相,并不清晰。
③差序格局的道德体系中,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观念,也不容易找到个人对 团体的道德要素,“忠”也不是。总之,找不到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所有的 道德标准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乡土中国》统编版语文高一年级教 学ppt
年 级:高中一年级 学 科:语文(统编版出品)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与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教学目的
1 理清每章的逻辑关系。 ——学术著作。
2 搞清关键概念和问题。 ——融会贯通。
《乡土中国》 4~5章
课前复习
第一章《乡土本色》 开宗明义,点名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1.中国的乡土社会有哪些特点?
一.本章的逻辑关系
简要说明中西社会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格局—— 而不同的社会格局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用以维持不同 社会的生存和绵续——西方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的特点是 这样的①②③④——但介绍西方的团体格局是陪衬,目的 是要阐明中国的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特点,因为很多地 方二者正相反(过渡)——中国的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 的特点是这样的⑴⑵⑶⑷
2.贾府鼎盛时,大观园里住着姑表姨表等许多亲属, 而被抄家后,宝玉宝钗身边只剩下麝月一个奴婢;这表明 了差序格局的什么特点?
这表明了差序格局具有边界不固定,能伸放收缩的特点。
第五章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单元提示: 本章讲在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难以
找到一个笼统的道德观念,道德依附于差序的人伦存 在。
关键词
差序格局:自己中心、波纹外推、亲疏远近、伸放收缩 团体格局:界限分明、平等人人、宪法观念、不抹个人
为什么中国乡土社会呈现差序格局特点: 没有现代念、国是皇帝家、都有一个网、自己在中央
③差序格局的道德体系中,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观念,也不容易找到个人对 团体的道德要素,“忠”也不是。总之,找不到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所有的 道德标准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乡土中国》统编版语文高一年级教 学ppt
年 级:高中一年级 学 科:语文(统编版出品)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与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教学目的
1 理清每章的逻辑关系。 ——学术著作。
2 搞清关键概念和问题。 ——融会贯通。
《乡土中国》 4~5章
课前复习
第一章《乡土本色》 开宗明义,点名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1.中国的乡土社会有哪些特点?
一.本章的逻辑关系
简要说明中西社会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格局—— 而不同的社会格局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用以维持不同 社会的生存和绵续——西方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的特点是 这样的①②③④——但介绍西方的团体格局是陪衬,目的 是要阐明中国的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特点,因为很多地 方二者正相反(过渡)——中国的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 的特点是这样的⑴⑵⑶⑷
2.贾府鼎盛时,大观园里住着姑表姨表等许多亲属, 而被抄家后,宝玉宝钗身边只剩下麝月一个奴婢;这表明 了差序格局的什么特点?
这表明了差序格局具有边界不固定,能伸放收缩的特点。
第五章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单元提示: 本章讲在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难以
找到一个笼统的道德观念,道德依附于差序的人伦存 在。
关键词
差序格局:自己中心、波纹外推、亲疏远近、伸放收缩 团体格局:界限分明、平等人人、宪法观念、不抹个人
为什么中国乡土社会呈现差序格局特点: 没有现代念、国是皇帝家、都有一个网、自己在中央
《乡土中国》之《礼治秩序》《无讼》课件38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礼治秩序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政 治 、 法 律 ( 社 会 秩 序 ) 板 块
《乡土中国》一书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乡“土礼治 秩序”及“差序格局”概念,这是对前现中代中国
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最深刻、简国约的
提炼。 ——刘志琴《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法治 人治
西洋是“法治”的社会 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乡 礼治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只是主 土 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中 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
国 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并不是自动形成的,而是教导人主
动服于成规。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本能或天意构成的秩序】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 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
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 【现代社会变化很快,所以有些“礼”无法适应今天的社会】所应付的问题如果 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 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 谓“法治”。
国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 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与法的共同点是都是对人的行为规范。】 。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 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
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论述礼与法的不同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 “法”依赖国家政治权力推行,“礼”依赖传统维持】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政 治 、 法 律 ( 社 会 秩 序 ) 板 块
《乡土中国》一书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乡“土礼治 秩序”及“差序格局”概念,这是对前现中代中国
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最深刻、简国约的
提炼。 ——刘志琴《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法治 人治
西洋是“法治”的社会 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乡 礼治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只是主 土 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中 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
国 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并不是自动形成的,而是教导人主
动服于成规。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本能或天意构成的秩序】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 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
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 【现代社会变化很快,所以有些“礼”无法适应今天的社会】所应付的问题如果 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 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 谓“法治”。
国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 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与法的共同点是都是对人的行为规范。】 。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 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
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论述礼与法的不同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 “法”依赖国家政治权力推行,“礼”依赖传统维持】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阅读方法
1.品词析句,咀嚼玩味 2.圈点、勾画、批注 3.对比分析法 4.撰写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5.辨道理论证逻辑,梳理实证分析思路 6.思维导图应用
不动笔墨不读书
第一部分 梳理文章要点
任务一:提炼中心句
《乡土本色》共17个自然段,快速阅读,根据文段填出横线上的内容。
1.中国社会是 乡土性 的。
【界定本章乃至整本书所讨论的对象,即基层的中国社会】 【可理解为“高层社会”和“边缘社会”,它们与传统基层社会不同】
段意:开宗明义,概括性地提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一观点。
【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皆孕育了农业文明】
☆ 文本精读、深读 【乡下人谋生离不开泥土】
(2)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 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 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 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 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 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 行 种回 ,来 一的 家美 家国划朋着友小,小他的很 一奇 方怪 地地 ,问 种我 植: 起你 来们 ;中 真原 像去 是的 向人土,里到一了钻这,最看适不宜到于其放他牧利的用草这原片【心本观,地段点依的的句旧方核】锄法地了播。 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 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 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统编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第篇《礼治秩序》课件
1.D 在社交场合中,人们也会遵循一定的礼仪和
规矩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03 礼治秩序的核心内容
礼的核心要素
01
02
03
礼的规范性
礼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规 范,规定了人们在特定场 合下的行为准则,确保了 社会的正常运转。
礼的道德性
礼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 ,更是一种道德标准。它 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 互尊重和和谐共处。
然而,礼治秩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方面,礼治秩序过于依赖传统习俗 和道德规范,对于现代社会的变化和 发展可能难以适应;另一方面,礼治 秩序的非强制性也意味着它对于一些 不遵守规则的人难以起到有效的约束 作用。
现代社会的治理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治理方式需要更加多 元化和灵活,既需要依靠法律等正式 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也需要借助 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等非正式制度来 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因此,在实 践中需要将礼治秩序和其他治理方式 相结合,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 要。
下节课预告
主题一
《乡土中国》中的家族与宗法制度。
主题二
乡土社会中的权力结构与运作。
主题三
乡土社会中的文化习俗与民间信仰。
1.谢谢聆 听
礼治的特征
礼治具有非强制性、非制度化、非法律化的特点,它依赖于人们的自觉遵守和 传统习俗的约束,是乡土社会中一种有效的治理方式。
礼治与法治的区别
01
依据不同
礼治依据的是传统习俗、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而法治 依据的是国家法律制度。
02
手段不同
礼治主要依靠教化、引导和规范等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 ,而法治则依靠强制力和司法手段来保障法律的实施。
05 课堂互动与讨论
学生对于礼治秩序的理解与体验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之《礼治秩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解读: 乡土社会重视传统,重视血缘,生活在熟人社会,除非遇到战乱、自然灾害
等意外事件,一般很少流动迁徙。在流动性小的乡土社会中,经验的地位是至高 无上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都是经验累积的 智慧。
原文精读
(13)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证的 办法,自然会随之产生一套价值。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 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 于传统也就慢慢有了敬畏之感了。
祥林嫂两次婚姻经历在乡土社会中是越礼行为。“祥林嫂,你放着吧”,这声呼喝直接斩断 她对生活的希望。
原文精读
(9)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 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 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 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计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实验出来有效的结 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 说,在他诞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产生的问题了。 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解读: 作者认为没有纯碎“人治”的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是按照一定规定互相配合。“孝、悌、忠、
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规范。翠翠守孝,关心照料祖父;天保傩送兄弟相亲,即便爱上同一 个女孩也不想伤害对方;翠翠妈妈和她的爱情悲剧都与伦理相关。在茶峒,显然是以道德作为规 约维持着社会的稳定,讲信修睦,一切全凭自觉,老船夫撑渡船不收客人的赠礼,甚至还要给坐 船的人塞上一把东西,这份浑厚的人情背后是一套社会礼俗的支撑。
解读: 此处呼应《再论文字下乡》“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
等意外事件,一般很少流动迁徙。在流动性小的乡土社会中,经验的地位是至高 无上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都是经验累积的 智慧。
原文精读
(13)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证的 办法,自然会随之产生一套价值。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 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 于传统也就慢慢有了敬畏之感了。
祥林嫂两次婚姻经历在乡土社会中是越礼行为。“祥林嫂,你放着吧”,这声呼喝直接斩断 她对生活的希望。
原文精读
(9)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 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 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 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计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实验出来有效的结 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 说,在他诞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产生的问题了。 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解读: 作者认为没有纯碎“人治”的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是按照一定规定互相配合。“孝、悌、忠、
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规范。翠翠守孝,关心照料祖父;天保傩送兄弟相亲,即便爱上同一 个女孩也不想伤害对方;翠翠妈妈和她的爱情悲剧都与伦理相关。在茶峒,显然是以道德作为规 约维持着社会的稳定,讲信修睦,一切全凭自觉,老船夫撑渡船不收客人的赠礼,甚至还要给坐 船的人塞上一把东西,这份浑厚的人情背后是一套社会礼俗的支撑。
解读: 此处呼应《再论文字下乡》“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之“礼治秩序”与“无讼’PPT课件
乡土中国
思考:什么是“礼”?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维持礼的是?
传统们以什么样的态度 对待“礼”?
服膺:牢牢记在心里, 衷心信服。
比较礼治秩序与法治秩序的不同 1.礼治秩序
梦 境
乡土中国
乡土社会——注重传统和教化——依礼而“自”治
2.法治秩序 现代社会——注重责权和强制——依法而“他”治
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 维持,礼靠传统维持。 (9-13):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相较于现代社会, 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因此人们对于传统有敬 畏之感。 (14-17):固守传统成为仪式,进而成为礼。礼是从 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而法律靠国家权利、道德靠社会舆论,都是靠外在的权利维持。 第四层(18-19):礼治的前提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因此礼治是 乡土社会的特色。(总结)
图+阅读勾画痕迹。
深入解读差异的原因 乡土社会(礼治社会)中打官司影响:
梦 境
乡土中国
①有损名誉:产生矛盾,处事不当,说明修养才学欠缺。
②关系破裂: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打官司意味着彻底
撕破脸,矛盾不可调和。
③后患不断:一场官司,不仅影响此时此刻,而且会波及子孙
后代。(世仇、家仇、死对头)
④成本高昂:费时费力费心费钱。(打不起官司)
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人治:如果人治是统治者完全依靠个人好恶来决定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一个规定来维持,人的好恶是无法预测的,社 会必然会陷入混乱。 这里乡土社会的人治讲的是来自大家长,来自家庭父母的教化,讲的是教 化权力。
《乡土中国》第8篇:礼治秩序 课件19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权力性质
礼治 (乡土社会)
教化中养成个人的 敬畏之感
维持力量
传统
接受形式
主动
人治 (专治社会)
政治权力
掌握权力者 个人的好恶
被动
法治 (现代社会)
政治权力
国家权力
被动
社会变迁速率
缓慢,相对稳固 变迁快,更迭频繁 变迁快,更迭频繁
2.思考:法治、人治有什么区别?
法治: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而是说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是根据法律来制定的,法律是需要人来维持的,靠人执 行,法治是“人依法而治”,法官会依据情况为了获得更多 数的认可对法条做出合情合景的解释,而非刻板的依照法条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乡土中国》
深 入
思考:什么是“礼”?
探
究 ,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收
获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新
知
教化
仪式 祭器
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 对待“礼”?
服膺:牢牢记在心里,
衷心信服。
案例分析1
“这些时我听见二爷嘴里都换了字眼,赶着这
几位大姑娘们竟叫起名字来。虽然在这屋里,
解读文本,理解内容
重要词句的品读(要求:在文中用红笔标出,和同位交流)
1. 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2.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 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3. 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 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4.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5.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6.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7.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8. 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 统的效力更大。
礼治 (乡土社会)
教化中养成个人的 敬畏之感
维持力量
传统
接受形式
主动
人治 (专治社会)
政治权力
掌握权力者 个人的好恶
被动
法治 (现代社会)
政治权力
国家权力
被动
社会变迁速率
缓慢,相对稳固 变迁快,更迭频繁 变迁快,更迭频繁
2.思考:法治、人治有什么区别?
法治: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而是说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是根据法律来制定的,法律是需要人来维持的,靠人执 行,法治是“人依法而治”,法官会依据情况为了获得更多 数的认可对法条做出合情合景的解释,而非刻板的依照法条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乡土中国》
深 入
思考:什么是“礼”?
探
究 ,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收
获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新
知
教化
仪式 祭器
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 对待“礼”?
服膺:牢牢记在心里,
衷心信服。
案例分析1
“这些时我听见二爷嘴里都换了字眼,赶着这
几位大姑娘们竟叫起名字来。虽然在这屋里,
解读文本,理解内容
重要词句的品读(要求:在文中用红笔标出,和同位交流)
1. 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2.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 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3. 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 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4.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5.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6.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7.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8. 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 统的效力更大。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课件(共3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学习安排与计划
阶段二:
课时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内容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方法 精读 泛读
泛读
任务 1.理解重要概念,并给各组概念下定义: ①差序格局—团体格局 ②自我主义—个人主义 ③小家族—家庭 ④亚普罗式—浮士德式 ⑤礼治—法治、无为政治 ⑥长老权利—横暴权力、同意权力。 2.用思维导出画出这八篇文章的结构,并论述 其思路。 3.分别归纳主旨,并分析其相互的联系。
④关注作者研究的思路。《乡土中国》是基于田野调查的研究,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怎样从 调查材料中提炼典型的现象,形成概念,又怎样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阐释。不仅要知道 结论,还要注意形成结论的过程,看作者怎样通过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提出和研究问 题,获得新的理论发现,甚至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⑤反复阅读,积极思考。学术著作理论性强,涉及的术语多,语言表达比较抽象,阅读时 难免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这时,就要多读几遍,调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极思考,还可以 参考一些资料,促进对学术著作的理解。
走近费孝通
费孝通(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 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 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 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 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 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 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乡土中国》是 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新教材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部编版PPT精品课件
(2)领略 领悟 [辨析]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 辨别它的滋味。 领悟: 着重指理解,弄明白。对象常是含义、道理等抽象 事物。 [运用] ①我从书本中________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②颜回好学深思,总是能从老师的教诲中________到更多东 西。
(3)隔膜 隔阂 [辨析] 它们都可表示思想感情上有距离。“隔阂”多指思 想有距离,感情不融洽。“隔阂”比“隔膜”距离大而且深。从 运用对象比较,“隔阂”多指民族、国家、团体、同志间的关系 阻隔;“隔膜”常指亲友、师生、同学间的互不了解的关系。“隔 膜”还可用于对学识、技术等的外行。 [运用] ①我们的志趣相投,倾向一致,没有龃龉,没有 ________,亲密无间。 ②反动统治者,曾经在我们各民族中间制造种种______,制 造民族矛盾。
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80~1985 年任中国社 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5 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 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 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 1980 年获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的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 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 年在联合国获 得 1988 年“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 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1994 年获得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民 族与社会》《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等。
第
五 单
读与研讨)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 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 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 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教材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部编版精品PPT
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 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 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 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 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4.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 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3.积累词语
(1) 拖泥带水
:形容在泥泞道路上行走的状貌。比喻
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办事拖沓不爽快。
(2) 家谱
: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
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3) 微乎其微 :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4) 隔膜
:隔阂,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5) 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 :遵从内心的欲望而不逾越规
(2)领略 领悟 [辨析]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 辨别它的滋味。 领悟: 着重指理解,弄明白。对象常是含义、道理等抽象 事物。 [运用] ①我从书本中________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②颜回好学深思,总是能从老师的教诲中________到更多东 西。
(3)隔膜 隔阂 [辨析] 它们都可表示思想感情上有距离。“隔阂”多指思 想有距离,感情不融洽。“隔阂”比“隔膜”距离大而且深。从 运用对象比较,“隔阂”多指民族、国家、团体、同志间的关系 阻隔;“隔膜”常指亲友、师生、同学间的互不了解的关系。“隔 膜”还可用于对学识、技术等的外行。 [运用] ①我们的志趣相投,倾向一致,没有龃龉,没有 ________,亲密无间。 ②反动统治者,曾经在我们各民族中间制造种种______,制 造民族矛盾。
(4)熟悉 熟习 [辨析] 熟悉:指知道得清楚、详细,与“陌生”相对。常 指视觉、听觉和其他方面的认知活动,对象是有形的、有声的。 熟习:了解的深透而熟练,多指记忆、运用、掌握等实际活 动。对象是记忆、语言、学问、知识、业务、工作等。 [运用] ①他________产品,他热情周到的服务使客户喜欢。 ②这样________了不同的技巧,就增加了运用语言的知识与 能力。 [答案] (1)①藐视 ②蔑视 (2)①领略 ②领悟 (3)①隔 膜 ②隔阂 (4)①熟悉 ②熟习
4.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 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3.积累词语
(1) 拖泥带水
:形容在泥泞道路上行走的状貌。比喻
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办事拖沓不爽快。
(2) 家谱
: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
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3) 微乎其微 :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4) 隔膜
:隔阂,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5) 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 :遵从内心的欲望而不逾越规
(2)领略 领悟 [辨析]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 辨别它的滋味。 领悟: 着重指理解,弄明白。对象常是含义、道理等抽象 事物。 [运用] ①我从书本中________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②颜回好学深思,总是能从老师的教诲中________到更多东 西。
(3)隔膜 隔阂 [辨析] 它们都可表示思想感情上有距离。“隔阂”多指思 想有距离,感情不融洽。“隔阂”比“隔膜”距离大而且深。从 运用对象比较,“隔阂”多指民族、国家、团体、同志间的关系 阻隔;“隔膜”常指亲友、师生、同学间的互不了解的关系。“隔 膜”还可用于对学识、技术等的外行。 [运用] ①我们的志趣相投,倾向一致,没有龃龉,没有 ________,亲密无间。 ②反动统治者,曾经在我们各民族中间制造种种______,制 造民族矛盾。
(4)熟悉 熟习 [辨析] 熟悉:指知道得清楚、详细,与“陌生”相对。常 指视觉、听觉和其他方面的认知活动,对象是有形的、有声的。 熟习:了解的深透而熟练,多指记忆、运用、掌握等实际活 动。对象是记忆、语言、学问、知识、业务、工作等。 [运用] ①他________产品,他热情周到的服务使客户喜欢。 ②这样________了不同的技巧,就增加了运用语言的知识与 能力。 [答案] (1)①藐视 ②蔑视 (2)①领略 ②领悟 (3)①隔 膜 ②隔阂 (4)①熟悉 ②熟习
06 《乡土中国》之礼治秩序、无讼-高一语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三 梳理文本
概念 法治 人治 礼治维持社会秩序所依规 法律统治者好恶礼
维护社会规范所依据力量 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
传统
三 梳理脉络
乡土社 会是礼 治社会6
礼是什么 7、8
礼的形 成——传 统9-12
提供生活保障 11
有效的经验12
传统升华成礼 过程13、14
礼治1——主动、有 效16-18
礼的主动 性15
二 课堂阅读
五 自主学习
礼治社 会变为 法治社 会1-2
现代社会律 师地位重要3
法律保护个 人权利而不 是教化10
律师不可或 缺11
乡土社 会礼治 靠道德 教化4
服礼是主 动地,打 官司是可 耻的5、6
调解是教 育双方的 过程7、8
乡土社 会无讼
9
现代化过程中, 现代司法在乡 土社会起副作
用12、13
四 思维碰撞
3.秋菊与村长和解了吗? 有何依据?
在剧中是和解了。村长在秋菊难产生命垂危之 时救了她的命,秋菊出于礼治秩序中“人情” 的原因就不再提起打官司的矛盾了,而在村长 被拘后秋菊的焦急和内疚后悔也表明她从内心 中已经和村长和解了,这不是法律所促成的, 而是乡土社会礼制下所带来的结果。秋菊其实 不需要法律结果,她真正想要的是基于礼法下 的道歉,而村长被抓走其实是她不想看到的, 特别是其已经在礼制下和村长和解后。
一 导入
一 导入
1.李公安的调解过程,是按照什么? 2.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 深深的茫然和失落。秋菊想要的结果是 什么,为什么得不到她想要的结果? 3.秋菊与村长和解了吗? 有何依据? 4.如果可以重来,秋菊还会选择打官司 吗?谈谈你的看法。
5.6《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无讼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礼治秩序+课件27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选得脱还
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
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
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
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簧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
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
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
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19,礼治社会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梳理逻辑脉络和层次。
• 1-5段:对中国社会日常秩序所依靠的规则、力 量的误解:人治与法治,无为而治社会秩序的评 定 “人治””与“法治”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 法律可依据,而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 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
意思。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14,何谓仪式,礼就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
15、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
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
人治 凭借个人好恶 “人治”则不可能发生。
礼治 主动服膺于传统 乡土社会特色
依靠传统的力量维持
“法治”“礼治”都有人为成分
比较礼治秩序与法治秩序的不同
• 礼治秩序
• 乡土社会——注重传统和教化——依礼而“自”治
• 法治秩序
• 现代社会——注重责权和强制——依法而“他”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重要词句的品读
4.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5.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6.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7.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8. 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 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五、重要词句的品读
9.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 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 10. 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 11.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 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12. 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 于传统的习惯。
三、礼治秩序的有序
1.解读“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含义。 乡土社会的日常秩序是依靠礼治来维持运转的。
2.明确礼治如何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和每个人。 礼治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影响到了每个人 的言谈举止。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事项中都能看到 礼治 在发挥作用,例如给老人让道、让座等。
四、梳理逻辑脉络和层次
五、重要词句的品读
13.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 提。 14.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 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 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六、案例分析1
汉高祖五年,刘邦已经统一了天下。但是功臣们在宴会 上,大臣们便酗酒争功,狂呼乱叫,甚至于拔剑击柱, 无奇不有,刘邦对此很讨厌。叔孙通说服刘邦制定一套 符合今天使用的礼仪制度。 汉高帝七年,长乐宫已经建成, 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 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 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 失当的人。大典之后,刘邦非常得意地说:“我今天才 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
1-5段 对中国社会日常秩序所依靠的规则、力量 的误解:人治与法治,无为而治社会秩序的评 定:、“人治”与“法治”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 法律可依据,而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 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6-19段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的内容,礼 与传统,礼与仪式,礼的施行
五、重要词句的品读
1. 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2.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 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 性质。 3. 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 “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 “无治而治”的社会。
【新教材】《《乡土中国》:礼治秩 序》课 件—高 中语文 统编版 (最新 )必修 上册(21 张ppt)
七、比较礼治秩序与法治秩序的不同
1 礼治秩序 乡土社会——注重传统和教化——依礼而“自”治
2 法治秩序
现代社会——注重责权和强制——依法而“他”治
【新教材】《《乡土中国》:礼治秩 序》课 件—高 中语文 统编版 (最新 )必修 上册(21 张ppt)
六、案例分析2
曹州人於令仪家道颇为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 他家中行窃,结果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 邻居的小孩。 於令仪得知其偷盗皆因受贫困所迫的缘故,便给其十千 钱, 令其衣食无忧了。正在那小偷要出门离去时,於令 仪又叫住他,这使得那小偷大为恐惧,但於令仪对他说: “你如此的贫困,晚上带著十千钱回去,恐怕会引起巡 逻人员的盘查。”於是将小偷留下,天亮后才让他离去。 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於成了良民。
二、概括段落要义
13.敬畏传统的原因 14.何谓仪式,礼就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 15.推行礼,依靠教化所养成的个人敬畏感,是主动之举。 16.推行法律,依靠特定的权力;推行道德,依靠社会舆论。 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 统的习惯。 17.礼治依靠人们主动地服膺于成规。 18.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19.礼治社会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二、概括段落要义
7.礼治社会中的礼的内容与现代标准不同 8.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 传统(法律与礼的区别) 9.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为的是配合人们的行为以 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嘴社会中各分子 的生活需要。 10.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11.乡土社会重经验.偏保守。 12.举例说明乡土社会重经验,所以乡土之人不问理由。
——读《礼治》
一、明确学习目标
1.通读本章,掌握人治、法治、礼治的含义及其 之间的关系。 2.精读细究,深入理解本章的要义。 3.联系现实,思考“礼治”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二、概括段落要义
1.对法治的错解。(法治当中必然包含人的因素。) 2.法治中法官的作用。(法官的存在证明了法治离不开 人的因素。) 3.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对人治的错解。(人治不是指依据 统治者个人好恶) 4.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在维持秩序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 的规范的性质。 5.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不是无法无天、无需规律 6.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新教材】《《乡土中国》:礼治秩 序》课 件—高 中语文 统编版 (最新 )必修 上册(21 张ppt)
【新教材】《《乡土中国》:礼治秩 序》课 件—高 中语文 统编版 (最新 )必修 上册(21 张ppt) 【新教材】《《乡土中国》:礼治秩 序》课 件—高 中语文 统编版 (最新 )必修 上册(21 张ppt)
【新教材】《《乡土中国》:礼治秩 序》课 件—高 中语文 统编版 (最新 )必修 上册(21 张ppt)
六、案例分析2
案例分析: 1. 教化重于惩戒:激发人的向善上进之心 2. 礼治重于法治:对相邻犯错,并未得理不饶人。乡土 社会中的邻里关系,重礼治的施行。
【新教材】《《乡土中国》:礼治秩 序》课 件—高 中语文 统编版 (最新 )必修 上册(21 张ppt)
【新教材】《《乡土中国》:礼治秩 序》课 件—高 中语文 统编版 (最新 )必修 上册(21 张ppt)
六、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 1.礼治具有法治无法替代的作用。马上得天下,但不可 马上治天下。 2.礼治利于守成,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平稳有序地运行。 3.礼治依靠教化,能够长久持续地传承下去,形成文化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