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合集下载

利用实验探究法的“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教学设计

利用实验探究法的“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教学设计

利用实验探究法的“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教学设计作为科学探究中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实验探究法”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所谓“实验探究法”指的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

它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活动。

[1]实验探究是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为目标,以教材实验为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模拟科学的研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这一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第2课时内容。

笔者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效果较好。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教学设计的思路1.教师首先通过知识回顾什么是溶液?溶质、溶剂、溶液三者有什么样的关系?引入溶液方面的内容。

然后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用石蜡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如图1所示),设置悬念,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现象:当拿起烧杯时烧杯底部黏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思考]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回答]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设问]为什么会有温度的变化?从而将学生的思绪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了四个实验。

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做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认识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本质,体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本质研究过程。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素质。

总体设计思路:二、教学过程的设计1.定量判断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实验探究1]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实验步骤:(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公开课溶液形成,溶解时放热吸热的课程教案

公开课溶液形成,溶解时放热吸热的课程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甘立梅一、设计思路: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不仅强调要教给学生化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技能,教给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

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系统地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即:有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对演示实验进行猜想、明确学生实验的目标由教材提供的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因为实验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重点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其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尤为重要。

同时整合教材,将NaOH溶于水作为一个趣味实验作为导入,然后在巩固练习时对NaOH溶于水作进一步的详细讲解,为本节课的探究实验埋下伏笔。

在本节课的探究实验中通过学生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在实验完成后对结论的归纳总结,强调代表物质在溶解时的吸热或者放热,为中考常见题型打下基础。

对于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即同时存在两个过程(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由于现在降低难度,所以只是简单介绍,这样既为高中打下基础,又不拔高难度。

二、^情分析由于上学期已经进行过探究实验的讲解与练习,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基本上了解实验探究的思维模式。

但由于时间和仪器配置的关系,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动手能力比较差。

而且以前的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图基本上是现成的,学生探究起来比较容易,只要按照步骤就可以了,但本次实验需要学生自己由提供的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和装置图,这无疑增加了难度。

本节课主要就是如何激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探究能力,如何设计装置图。

知识与技能: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五、教学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溶解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溶解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解,可避免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如条件允许,第二个探究实验可让学生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动手操作;合理分配时间。
.
说课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南岔区第二中学 于子程
.
一、说教材
•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 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这部分内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系统地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一般 步骤。 《溶液》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第十单元、第十一单元学习的重要基 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初中毕业考试必考的内容之一。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 象,会引起密闭容器内气体的膨胀或缩小,如气球变大或缩小,水平玻璃管内液柱的左、 右移动,U形管内左、右液柱是上、下移动等(如饱和硝酸钾溶液、饱和石灰水)。同时要 让学生了解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即同时存在两个过程(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最后达 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的目的。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让 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整合。
利用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实验,使学生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
四、说教学过程
• 思路: 导入(提出问题)——猜想——自学——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小结— —微观解释——拓展提升——巩固应用——总结——布置作业
.
五、反思与评价
• 优点: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的教学理念,生生互动,师生互
动,课堂氛围活跃,有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引导学生在完成本节的教学内 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助 于学生的思维拓展。

溶解时吸热放热的微观解释

溶解时吸热放热的微观解释

物质溶解放热、吸热的原因物质溶解时,为什么会有吸热或放热的现象呢?这是因为:物质溶解,一方面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要克服它们本身的相互之间的吸引力离开溶质,另一方面是溶解了的溶质要扩散到整个溶剂中去,这些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

溶解过程中,温度下降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溶解过程只是单纯的扩散,就应该全是吸热的,为什么还有的放热呢?原来,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不仅要互相分离而分散到溶剂中去,同时,溶解于溶剂中的溶质微粒也可以和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如果溶剂是水,就生成水合物)。

在这一过程里要放出热量。

因此,物质溶解时,同时发生两个过程:一个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离开固体(液体)表面扩散到溶剂中去,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是物理过程;另一个过程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和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多余的动能就要以热量的方式释放出来,这是化学过程。

这两个过程对不同的溶质来说,吸收的热量和放出的热量并不相等,当吸热多于放热,例如硝酸钾溶解在水里的时候,因为它和水分子结合的不稳定,吸收的热量比放出的热量多,就表现为吸热,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就降低。

反之,当放热多于吸热,例如浓硫酸溶解在水里的时候,因为它和水分子生成了相互稳定的化合物,放出的热量多于吸收的热量,就表现为放热,所以溶液的温度显著升高。

一种物质溶解在水里,究竟是温度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溶解过程中两种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用Q放代表溶质微粒扩散所吸收的热量,用Q吸代表溶质微粒水合时放出的热量。

若:Q吸>Q放溶液温度下降Q吸<Q放溶液温度升高Q吸≈Q放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溶质溶解过程的热量变化,我们可以用仪器测得。

常见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氧化钙等物质溶于水时放热,弱酸根,弱碱阳离子、水解吸热,硝酸类如硝酸铵、氯化铵等物质溶于水、硝酸根水合吸热。

溶于水大量放热:浓硫酸,NaOH,与水反应大量放热:CaO溶于水吸热:NH4NO3例如:硝酸铵。

《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的实验活动探究》说课稿

《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的实验活动探究》说课稿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活动探究》说课稿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剑梅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容。

其“活动与探究”以溶液的概念和形成等知识为理论指导,为后面学习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奠定一定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结构上看,本单元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容,是学习第十、十一单元的重要基础,呈现出知识的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结构特点,同样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理解物质在溶解时吸热、放热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合作探究实验,建立严密的思维角度,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思维与方法,提前掌握因压强差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小组实验和讨论中,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团结精神;微观分析物质溶解时温度变化原因,树立化学知识体系发展观;联系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养成用化学视角关注生活的习惯。

3.重点、难点(1)重点: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如何引导学生从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的实验验证设计引出由于吸热放热等热胀冷缩引起压强差、气体量得减少引起的压强差。

(2)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的实验验证设计引出由于吸热放热等热胀冷缩引起压强差、气体量的减少引起的压强差。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

在预备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溶液的定义和形成,在此基础上掌握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比较容易。

在实验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操作简单实验。

此外,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需通过激发好奇心来提高积极性,触发求知欲,培养化学兴趣,迎合其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身临其境的研究学习过程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溶 液 物质溶解吸热放热现象_PPT

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溶 液 物质溶解吸热放热现象_PPT

升温、降温、 不变?
①、利用温度计测 出溶解前50ml水的 温度T1;
②溶解后,测出溶
解10g氯化钠的溶
获得结论
液温度T2; ③比较两次测量温
度大小T1、T2
进行实验
实验探究
物质溶解溶液温度的变化
1.氢氧化钠NaOH溶解在水里,溶液的温度会发生什么变 化?
2.写出你设想的实验步骤。 3.完成实验,将测量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1.认识物质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2.记忆初中阶段几种物质溶解温度变化情况 3.能够运用溶解不同现象区别不同物质
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化学反应——伴随能量的变化
物理变化--是否有能量的变 化?
食 盐
点燃镁条实验:剧烈燃烧 耀眼白光,大量放热
50mL 水
食盐溶解过程
食盐 水
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
物质是 ( A、B)
A.氢氧化钠固体 B.浓硫酸 C.硝酸铵晶体 D.氯化钠晶体
再接再厉
【练习2】要使右图所示小球鼓起来,实验时不能使用的固体和液 体是( A ) A.硝酸铵和水 B.锌粒和稀硫酸 C.氧化钙和水 D.氢氧化钠和水
知识综合运用:
【练习3】下列各组物质不能用水区分开来的一组是(A ) A.氯化钠、大理石、蔗糖 B.氯化钠、硝酸铵、无水酸铜 C. 石灰石、食盐、氢氧化钠 D.汽油、酒精、浓硫酸
硝酸铵 温度降低解后的温度T2;
③比较两次测量温
获得
度大小T1、T2
结论
进行实验
学以致用:
【典例1】下列固体物质加入水中后,溶液温度会降低的是 ( A)
A.NH4NO3 B.NaCl C.CaO D.NaOH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设计方案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设计方案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设计方案作者:邓昭阳成燕飞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30期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中的一个探究式实验。

该实验的目的之一是让同学们认识到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但更主要的目的是开拓同学们的思维,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掌握探究方法,激发我们的探究兴趣,培养我们的探究能力。

根据教材列出的仪器和药品提示,我设计出了以下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一:实验目的: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固态NaCl、NH4NO3、NaOH实验操作:(1)装置图:(2)实验步骤①在1、2、3号200mL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观察温度计的读数,记录温度。

②将称量好的分别为5g质量的固态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3只烧杯中。

③用玻璃棒分别搅拌3只烧杯中的混合物使其中固体全部溶解,并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变化,记录温度,分别与原来测出的水的温度作比较。

实验现象:NaCl溶解时温度基本不变;NH4NO3溶解时温度明显降低;NaOH溶解时温度明显升高。

实验结论:NaCl溶解时没有明显的吸热或放热现象,NH4NO3溶解时有明显的吸热现象,NaOH溶解时有明显的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变化。

说明:该实验是一个探究式的演示实验。

老师做演示实验时通常只叫一两位同学上台操作,老师在旁边指导,并引导我们观察和思考,因此只有做实验的同学和前排讲台旁边的几位同学可以看到温度计读数和触摸烧杯,从而感知吸热或放热现象。

对于全班绝大多数同学的直观感受,效果不是很好。

为弥补此缺陷,我还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方案,以达到显著的远观效果,让全班同学都可以看清楚实验现象。

实验方案二: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试管、小气球等固态NaCl、NH4NO3、NaOH实验操作:(1)装置图:(2)实验步骤①在3只200mL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将套有气球的试管放入烧杯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学生实验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

学生实验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

学生实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
2.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实验用品:
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托盘天平、滤纸、量筒;
氯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氢氧化钠固体、水。

你选用仪器和药品。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固体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分别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2.猜想与假设:
(1)固体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分别溶解于水时放出热量;
(2)。

(3)。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依据的实验原理:如果物质溶解过程中吸热,则所形成溶液的温度会降低;反之,若溶解过程中放热,则所形成溶液的温度会升高。

因此通过测量物质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来判断物质溶解时是吸热或放热。

(2)实验方案:。

画出你所设计的实验装置简图
(1)实验中,水和三种溶质的质量有什么要求?理由是什么?(2)实验中使用氢氧化钠应注意什么问题?。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38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38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母题呈现☆【母题来源】2013年锦州中考化学试题8【母题原题】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的是()A.浓硫酸B.硝酸铵C.蔗糖D.食盐☆母题揭秘☆【考点】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题型】溶解放热的物质【解题方法】物质在溶解时经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母题解析☆☆知识链接☆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明显放出热量。

如:氢氧化钠、浓硫酸。

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明显吸收热量。

如:硝酸铵。

大多数物质在溶解时即不明显放热也不明显吸热。

如:氯化钠。

物质溶解的过程包含有以下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该过程吸收热量;另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该过程放出热量.不同的溶质,在这两个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也不同;这就导致在物质的溶解过程中表现为吸热或放热现象。

☆方法点拨☆熟练掌握溶解于水时能够吸热和放热的例子,并能灵活运用.☆考点延伸☆1、(2018•扬州)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A.氯化钠B.硝酸铵C.浓硫酸D.氢氧化钠2、(2018•宿迁)下列物质能溶于水且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A.粉笔灰B.硝酸铵C.植物油D.食盐3、(2018•南京)下列物质加入一定量的水中,能使液体温度明显降低的是()A.硝酸铵B.氢氧化钠C.生石灰D.氯化钠4、(2018•枣庄)用如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能使液面a比液面b高,过一段时间又回到持平的一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A.食盐和水B.锌和硫酸C.固体氢氧化钠和水D.硝酸铵和水5、(2018•滨州)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A.氢氧化钠B.生石灰C.浓硫酸D.硝酸铵2020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看懂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是学习化学反应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从如图微观示意图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发生改变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发生改变C.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D.反应前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22.为除去下表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试剂或操作方法错误的是()A.A B.B C.C D.D3.“联合制碱法”的主要反应原理如下①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联合制碱法”制得的是纯碱B.该工艺的原料是NaCl和NaHCO3C.氨盐水比食盐水更易吸收二氧化碳D.NaHCO3比Na2CO3受热易分解4.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该反应中原子没有发生改变C.该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 D.参加反应的CO2和H2分子个数比为1:35.中华古代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探究1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报告

探究1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报告

探究1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报告活动准备:1.都是白色固体2.相同3.使用时一定要特别小心,防止眼睛、皮肤、衣服等被它腐蚀。

一旦不小心把NaOH溶液滴到手上,要及时用大量清水冲洗,然后用2%〜3%的硼酸溶液冲洗;如果滴到实验台上,应立即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抹布;如若沾到衣服上,也要立即用清水冲洗。

4.若药品百为粉末状,可将试管横放,用药匙将药品伸至试管底部即可度。

若试管口过小,则可将药品放至洁净纸条上,裹住,将试问管横放,送至试管底部(防止答粘在试管壁上,浪费··)即可。

5.温度计不碰壁,不触底,液泡要全部浸没在水中;不能用温度计代替玻璃棒搅拌液体。

活动用品: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过程与方法:1.实验方案:1)在三个烧杯各倒入20毫升水,用温度计测定水的温度,记录为a。

2)分别用天平称取等量的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固体,倒入上述三个烧杯中。

3)分别同时用玻璃棒搅拌。

4)用温度计同时分别测定固体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温度,记录为b。

2.画出你所设计的实验装置简图:3.记录:结论:1.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a=b,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没有变化,氯化钠溶解时温度不变。

2.盛有硝酸铵的烧杯中,a>b,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

3.盛有氢氧化钠的烧杯中,a<b,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热量。

问题与交流:1.可以将固体磨成粉末,加热,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固体在水中的溶解。

比如:冰糖在水中的溶解,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等等。

2.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有些物质出现放热现象,有些物质出现吸热现象)。

溶液吸热放热知识点总结

溶液吸热放热知识点总结

溶液吸热放热知识点总结一、溶液吸热和放热的基本概念溶液吸热和放热是溶解过程中涉及的两种热效应。

溶液吸热是指在将溶质溶解于溶剂的过程中,溶液系统吸收热量的现象;而溶液放热则是指在溶液形成的过程中,溶液系统释放热量的现象。

溶液吸热和放热主要涉及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转化过程,因此与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相关。

二、溶液吸热和放热的原因1. 溶液吸热的原因(1)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时,需要克服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使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形成新的相互作用力。

这个过程需要消耗热量。

(2)溶质分子在溶解过程中与溶剂分子结合的方式不同,会引起不同的吸热程度。

(3)溶质溶解时与溶剂发生化学反应,伴随着吸热反应。

2. 溶液放热的原因(1)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之间形成新的相互作用力,放出热量。

(2)溶解过程中会触发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导致能量释放的过程。

三、溶液吸热和放热的影响因素1. 温度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对吸热和放热的影响非常显著。

一般来说,溶解温度升高,溶液吸热增加,溶液放热减少,反之则相反。

2.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不同的溶质和溶剂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因此会导致不同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 浓度溶液的浓度也会对吸热和放热造成影响。

当溶液浓度升高时,溶液放热增加,溶液吸热减少。

4. 混合顺序和方式溶质溶解于溶剂的顺序和方式也会对溶液吸热和放热造成影响。

不同的混合方式可能导致不同的吸热和放热过程。

四、溶液吸热和放热的应用1. 冰的制冷特性水在溶解氨硼氢化物的过程中会吸热,因此可以用来作为制冷剂。

这种性质被广泛应用在冰上运动场馆、制冷设备等领域。

2.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在许多化学反应中,溶液吸热和放热现象都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对这些热效应的研究,可以推断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进而对反应进行优化和控制。

3. 热力学实验中的应用溶液吸热和放热的热效应对于热力学实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定压条件下,可以测量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计算出吸热和放热的热值,并据此推算出溶解过程的热力学参数。

化学实验吸热的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吸热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溶解时吸热现象的探究一、实验目的1. 掌握物质溶解时吸热现象的实验方法。

2. 确定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溶于水时的吸热情况。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物质溶于水时,若溶解过程中吸热,则所形成溶液的温度会降低;反之,若溶解过程中放热,则所形成溶液的温度会升高。

本实验通过测量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变化,判断该物质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仪器:烧杯(50或100mL)、普通玻璃液体温度计(水银或酒精)、100mL量筒、玻璃棒、托盘天平。

2. 试剂: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用量筒向烧杯中加入30mL左右的蒸馏水,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2. 用托盘天平称取1g左右的氯化钠加入烧杯中,开始计时。

立即用玻璃棒搅拌,同时测定溶液温度。

3. 每隔10s读取一次温度计示数,至氯化钠完全溶解,再读3个数据后停止。

4. 洗净烧杯,重复第1、2步操作,分别测量硝酸铵和氢氧化钠的溶解热效应。

五、数据处理将测得的溶液温度对时间作图,分别得到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曲线。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氯化钠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基本保持不变,说明氯化钠溶于水时热效应不明显。

2. 硝酸铵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逐渐降低,说明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

3. 氢氧化钠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逐渐升高,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

七、讨论与改进1. 实验过程中,烧杯的洗净程度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应确保烧杯干净,以减少误差。

2. 溶解过程中,搅拌速度应保持一致,以避免溶液温度不均匀。

3. 实验数据可进行多次测量,以提高准确性。

4. 为减小实验误差,可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以观察溶解热效应的变化。

八、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探究了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溶于水时的吸热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氯化钠溶于水时热效应不明显,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而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

本实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12
拓展视野
13
简易化学致冷方法
现代家庭离不开电冰箱,尤其在 夏天,储存食物可以长期不腐败。 但外出与郊游时,需要保鲜食品或 致冷饮料就成了难题,本方法使用 化学试剂制冷技术,可在夏季形成 0-5℃低温小环境,食物一天不变味, 饮料随时取用都凉爽可口。
14
用品:
硝酸铵、 水、 保温瓶或保温饭盒 、 10号铁丝 、量筒(100毫升) 、台秤 、烧 杯(200毫升)
20
[课外作业]
将家中的日用品溶于水,继续探究物 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1
谢谢同学们
22
【练习】
我会做
如图所示,把氢氧化钠加入 盛有水的试管中。一段时间后, U形管 中a处液面如何变化?

23
10
【拓展提升】
如果没有温度计,你们如何通过实验 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请画出实验简图。可供选择的实验用品 有: 烧杯、试管、玻璃棒、橡胶塞、玻璃 导管 、橡皮管 、U形管 、气球 、薄木 片、蒸馏水、固态NaCl 、NH4NO3、 NaOH (也可以自选其他仪器)
11
【交流讨论】
实验方案可能有: 1、将固体加入到装有水的试管里,用手摸容试 管外壁,说出冰冷、很热、无变化等感觉; 2、用一根带单孔塞,且玻璃管上系一只气球的 试管做实验,观察气球变化情况; 3、用一根带单孔塞,且玻璃弯管的水平部分上 有一截红色水珠的试管做实验,观察水珠的移 动方向; 4、用一根带单孔塞,且有U形玻璃管的广口瓶, 观察U形管两端液面高低的变化 …… (这些方法都没有用温度计精确。但是对温 度变化比较大的现象比较明显,比较直观。)
15
操作:
1.将硝酸铵(化肥或试剂)在台秤上 称出几份,每份120克,分别装入小塑料 袋,封口携带备用。 2.用10号铁丝弯成一铁丝支架,以备 放置待保鲜致冷的食品。 3.使用时先用烧杯盛100毫升水,然后 将硝酸铵全部—次倒入烧杯中,不要搅 拌。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
答: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的物质有很多,比如NaCl(氯化钠)溶解时就没有明显的热现象。

这是因为物质溶于水分为两个过程:构成物质的微粒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这一过程需吸热;构成物质的微粒与水分子形成水和分子的过程,这一过程需放热。

如果吸热大于放热则溶于水表现为吸热,如果吸热小于放热则溶于水表现为放热,如果吸热等于放热则表现为溶于水温度不变。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都没有明显的热现象。

有些物质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如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等;而有些物质溶于水会吸收大量的热,如硝酸铵等。

因此,在溶解物质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物质性质来判断其溶解时的热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回忆:
被溶解 溶质 的物质
一种或 几种物 质
分散
另一种 物质
能溶解 其他物质 溶

的物质
均一、稳定 的混合物
溶液
特征
均一 稳定
组成(宏观) 溶质、溶剂
溶液
类别 混合物
定义 课本P27第一段
提:问: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过程是否有热量变化 1. 设计实验,检测物质溶于水时是否有热量变化。
吸热(溶液温度降低) 例如:NH4NO3固体溶于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用热水 洗涤的 杯子更 干净。
温度高时, 洗涤剂的 乳化效果 好。
(溶液温度不变)
溶 解
例如:NaCl固体溶于水


放热 (溶液温度升高) 例如:NaOH 固体和浓硫酸
(H2SO4)溶于水
乳化现象
探究实验四
试管内加
入物质
振荡前
水 + 植物 油2-3mL
分层 上层为油 下层为水
水+植物油 及洗涤剂
分层 上层为油 下层为水
现象 振荡后
得到浑 浊液体
得到浑 浊液体
静置后
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是: 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 液,从而除去油污.
问题: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它的去污能力是否 与温度有关? 是什么关系? 设计实验证明.
设计实验:洗涤剂在热水中的洗涤效果更好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有取两个沾有很多
油污的杯子,一个用 加了等量洗涤剂的等 量的冷水洗涤,另一 个用加了等量洗涤剂 的等量热水洗涤。
分层 上层为油 下层为水
不分层
把液体倒掉后的 试管是否干净
不干净
干净
思考:从实验你可感知到什么?
1、不是任何液体相互混合,都能溶解的。
2、水与油混合(分层)不均一、不稳定,故不能 形成溶液。
3、洗涤剂能去油污。
问题:
1.洗涤剂有什么功能? 它的去污原理是什么?
洗涤剂有乳化功能;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将油污 分散成无数小液滴,然后随水流走。(这种现象称 为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2、修汽车的工人,当他的手上沾满油污时,他常汽 油洗去手上的油污.这说明汽油与洗涤剂一样能去 油污,那么二者去油污的原理是否相同?若不同,汽油 去油污的原理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